介紹福建桃源洞的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介紹福建桃源洞的導游詞范文 篇1
在桃源洞“鎖洞橋”橋旁,山下有一個小小的徐霞客廣場,廣場上有一座“徐霞客游記”碑,在一面石壁上鑲嵌著一塊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鐫刻著徐霞客游記里關于永安桃源洞的游覽筆記,看著這些文字,就可以作為登山游覽的導游詞了。因為走下來的路程與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別無二致。看過此碑之后,再游桃源洞景觀就如同舊地重游一般,山石風景歷歷在目。
“十四日 行永安境內,始聞猿聲。南四十里為鞏川。上大灘十里,東南行,忽望見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則突兀者轉為參差,為崩削,俱盤亙壁立,為峰為巖,為屏為柱,次第而見。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書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爭勝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較詭異,而更有出左溪上者,則桃源澗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層漢即天宇,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檻飛欄,遙帶不一,急停舟登焉。
循澗而入,兩崖僅裂一罅,竹影逼溪內。得橋渡澗再上,有門曰“長春圃”。亟趨之,則溪南之峰,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乃北上,路旁一石,方平如砥。時暮色滿山,路縱橫不可辨,乃入大士殿,得道人為導。隨之北,即循崖經文昌閣,轉越兩亭,俱懸崖綴壁。從此折入峭夾間,其隙僅分一線,上劈山巔,遠透山北,中不能容肩,鑿之乃受,累級斜上,直貫其中。余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彝、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之大而逼、遠而整者。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攢列。透隙而上,一石方整,曰棋坪。中復得一臺,一樹當空,根盤于上。有飛橋架兩崖間,上下壁削,懸空而度,峰攢石裂,岈然成洞,曰環玉。出洞,復由棋坪側歷西塢而上,得一井,水甚甘冽。躋峰北隅,有亭甚豁,第北溪下繞,反以逼仄不能俯瞰。由此左下,又有泉一泓匯為池,以暮不及往。乃南上絕頂,一八角亭冠其上。復從西路下山,出倚云關,則石磴垂絕,罅間一下百丈。蓋是山四面斗削,惟一線為暗磴,百丈為明梯,游者以梯下而一線上,始盡奇概,舍此別無可階也。
還至大士殿,昏黑不可出。道人命徒碎木燃火,送之溪旁,孤燈穿綠塢,幾若陰房磷火。道人云:“由長春圃二里,有不塵館,旁又有一百丈巖,皆有勝可游。”余頷之即點頭接受建議。返舟,促舟子夜行,不可,乃與奴輩并力刺舟撐船。幸灘無石,月漸朗,二鼓,泊廢石梁下。行二十里,去永安止二里。”
徐霞客是公元1630年(明朝崇禎三年,庚午年)陰歷八月十四日到達永安桃源洞的,根據游記文字推斷,他應該是中午時分才到桃源洞,到游完桃源洞景觀已經是“昏黑不可出了”,天已經黑透了,在桃源洞這個地方夏天八月的天黑時間應該在晚上7點多鐘,整個桃源洞的地方并不大,現在條件好,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游完。明代桃源洞的游覽條件應該沒有現在的好,登山的道路崎嶇,不好走,所以徐霞客用的時間要比今人要長,但是半天應該夠了,所以以此判斷他是中午時分到達的桃源洞。徐霞客在游記中說明了這次游歷的原因和行程:“庚午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余擬是年暫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絡繹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啟行。二十一日到武林。二十四日渡錢唐即錢塘,今錢唐江,波平不谷,原意指有縐紋的紗,即處只作“皺”,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龍游,覓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樹潭。”當年春天,在漳州任司理的族叔徐日升信函邀約徐霞客赴漳州游歷,在徐日升父念莪翁的多次催促下,于是徐霞客雖決定當年“暫止游屐”,但是在長輩們的多次催促下“漳南之使絡繹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不好意思再加推辭,遂于七月十七日啟程,七月二十一日到達浙江武林,二十四日渡過錢塘江,七月二十八日到達浙江龍游,三十日過浙江江山縣。八月初二登仙霞關,八月初四游龍洞,八月五日在福建浦城上船,八月九日抵達延平郡(現在南平市)。八月初十,轉入沙溪,登舟向永安進發,八月十一日,“泊于舊縣”,八月十二日,“抵沙縣”,八月十三日,“入永安界,曰新凌鋪”。 八月十四日“行永安境內,始聞猿聲。南四十里為鞏川。”從七月十七日從江蘇江陰家中啟程到八月十四日到達永安,徐霞客在路上走了27天,一路走一路游,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游山玩水”。但是游一路記一路,這才給我們留下一本千古名著“徐霞客游記”。關于桃源洞這一段,徐霞客共用了756字,分三段描敘了他的永安桃源洞之游,第一段是發現桃源洞,第二段是游桃源洞,第三段是離開桃源洞。字簡言賅,概括全面,把桃源洞的景色和景點都簡要的介紹出來了。
離開徐霞客詩碑,沿著小道向上走,半山腰上就是徐霞客提到的“大士殿”。小道全是繞著桃源洞這塊大石頭在轉,“乃入大士殿,得道人為導。隨之北,即循崖經文昌閣,轉越兩亭,俱懸崖綴壁。”千古江山依舊,世間人事常換。大士殿里的道士已不是當年指引徐霞客方向的道士,可殿外的風景卻是依然秀麗。,大士殿名曰“觀音大士殿”,據說始建于1620xx年(明萬歷三十三年),距今已有420xx年歷史了。徐霞客來此游歷時,此殿剛剛修好不久,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個仿古建筑,不經意間,被徐霞客用筆記錄在案,倒也流芳千古。清朝時期被火焚毀,20xx年才在原址上重建,看來又是一個仿古建筑。雖然大士殿被火焚毀,但是觀音菩薩的蓮花座是在山洞中直接雕鑿在山石之中的,所以大火只是將山洞外的殿堂焚毀,卻沒有影響觀音菩薩的顯靈,所以觀音菩薩的香火四百年來未曾斷過。大士殿外是個觀景的好去處,對面兩山之間的山形宛如觀世音菩薩的手持玉凈瓶倒置著,遠處山頭松樹在清晨的云霧繚繞中,恰似天然香燭供奉著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谷底的桃花澗水就像是從玉凈瓶中流出似的,源源不斷,預示著香客們的財源滾滾如同澗水,永不斷絕。繞石登山數百步,到此小憩,確是一個絕佳的去處。
最新的福建桃源洞導游詞范文(四)
道觀創建于唐朝天寶年間(742-756年),是時武夷山仙靈之說吸引大批高士來此隱居修煉。會稽女冠孔氏、莊氏、葉氏(后人稱三皇元君)結伴來武夷修煉,后皆結茅于桃源洞,并開發成一方避世隱居的樂土,桃樹成林。宋儒陳石堂、高士吳正理也曾居此煉養著述,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隱居桃源煉丹。元朝時擴建劉文簡祠、三元庵,主奉三官大帝、劉文簡公等神像。明朝,桃源道觀已遠近聞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觀之一。當時修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殿堂占地面積有二千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選此地居之;明吳拭《小桃源洞訪道人》詩云:「……,窮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棲心煉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無需索;風動棕花落,雨過藥苗摘。」道觀經過清朝衰微破落,已有多處殿堂倒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華僑胡文虎先生偕同海軍司令薩鎮冰先生來此朝山游玩,見道觀破爛不堪,胡先生當場捐贈五百大洋作為重修資金,并一同題寫「小桃源」匾額掛于山門上。道觀經過「文革」破壞,只剩下中間一座殿堂空殼。
1990年,桃源道觀獲批準為對外開放宮觀。福建省宗教局對道教重振十分重視,并介紹三名從中國道教學院畢業的福建省籍道士到武夷山桃源道觀開展教務工作,把桃源道觀列為該省重點宮觀之一。1991年,住觀道士對大殿內部進行整修,并用閩北珍貴木杉---紅豆杉雕刻了三清道祖圣像,像高二米一五,雕刻精細;裝配紅豆杉供桌、銅香爐、燭臺和宗教用品,開展正常宗教活動。1993年,道觀根據省人民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宗教活動場所登記暫行規定》,經核準給予登記發證,道教文化活動全面開展。1995年7月,桃源道觀和武夷山景區籌集資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巖雕,并于1996年3月4日舉行盛大開光大典,中國道協、省、地、市領導主持了開光儀式,海內外信眾三千多人參加了開光盛典。老君圣像高十六米,寬十一米,厚十米;造像逼真莊嚴,神態和藹可親,線條暢然,灑脫自在,超然物外。
桃源洞道觀重修面積占地約為六千多平方米,主殿有三清殿、玉皇殿、靈官殿、山門(中軸部份)組成,左右配殿有三皇元君殿、真武殿、三官殿、藏經閣等殿堂組成。有道教徒 開展道務和修真之殿房,也有培養道教人才和宣傳道教文化之場所。1995年桃源道觀和 武夷山景區籌集資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巖雕。
介紹福建桃源洞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古時桃源洞一帶山上有許多栟櫚樹,所以歷史上又稱為栟櫚山。據有關記載,唐代就有頭陀僧結廬于葛里,五代后晉時期建有栟櫚寺。明代萬歷年間( 公元1620xx年)當地安砂人兩郡司馬陳源湛捐資建有亭、臺、樓、閣十余處,取“世外桃源”之意改名為桃源洞,并在入口120米高的峭壁上36米高處刻有“桃源洞口”四個大字。南宋宰相李綱和左正言鄧肅曾在此隱居、讀書,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游覽此地,并都留有詩句。從此桃源洞名聞遐爾。
主要景點
有鎖洞橋、觀音大士殿、通天亭、一線天、環玉洞、古井寒泉、望象臺、仙人棋盤、跨虹橋、鳳冠亭、閬風臺、奇云關寨門、不塵館等1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是高90米、長120米的“一線天”。懸崖斷處,一隙通明,拾級而上,窄處僅容側身而過!缎煜伎陀斡洝贩Q:“縫隙一線,上劈山巔,還透山北,中不容肩。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大而逼、遠而整者”。
山后為百丈巖景區,有千人洞、放生潭、橋屋等旅游景點。
山腳的十里栟櫚潭,清澈如鏡,泛舟可見劍巖、鷹嘴巖、獅子巖、觀音巖、臥龍巖、烏鴉巖等。
對岸左前方為修竹灣景區,有群玉谷、鐵樹、寒翠門、禪頓庵、石頭城、“紫云低”等景觀。右前方為葛里景區,其中天柱巖上鐫“凌霄劈秀”四字,舟行溪中即可望見。巖石嶙峋,林木蒼翠,丹山碧水,景點緊湊連貫,奇絕秀幽險俱全,來此游客必到桃源洞景區的一線天等處。
桃源洞雕塑
大門右側雕塑,由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蔣志強教授設計制作,于20xx年5月開始施工,至7月完工。雕塑規格為寬4米高3米厚2米,重達30噸,兩塊石頭的中央,下部空間象似“桃源洞口”;上部兩塊石頭的夾縫象似“一線天”。作品采用自然石頭為基本造型,與桃源洞的主題呼應,玲瓏凸兀的造型,襯出桃源洞的古靈精怪,給桃源洞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作品整體的藝術造型別具匠心,構造簡單而又讓人遐想,凌亂而又不失秩序。作品的正面是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標志,背面鐫刻上桃源洞的簡介,體現了桃源洞獨特的自然風景。
桃源洞口
特殊地貌形成兩邊懸崖對峙,這條小澗叫桃花澗,從景區深處流出,我們的游路也將沿著高山峽谷的縫隙向內延伸。桃源洞本沒有“洞”,無論是步行,還是泛舟游覽,都給人一種洞口的感覺右壁的懸崖高達120米,“桃源洞口”四個大字刻在36米高處,是明萬歷年間,辭官回永安的名士陳源湛于1620xx年所題,每字兩米見方。下面小字每字也有50厘米見方,是陳源湛寫的一首七律《桃源洞》詩:
介破巉巖一澗流,探奇乘漲弄扁舟。 懸崖高削千尋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點岫煙云閑去住,忘機鷗鳥自沉浮。 武陵人遠桃空在,臨眺躊躇意未休。
桃花澗
桃花澗流經桃源洞、百丈巖風景區內,流程3公里,河曲有21處,跌水、急灘也達20多處,兩岸峭壁夾峙。因古時兩岸長滿桃樹而得名。澗水時寬時窄,時緩時急,玲瓏剔透,迂回莫測。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氣候宜人。沿澗而行,聽著叮叮咚咚的泉聲,隨著路轉峰回的變換,使人體驗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折折有景,景景翻新。
鎖洞橋
這座橫跨桃花澗的石拱橋叫鎖洞橋,橋的柱上盛著大桃子,此橋橫貫幽谷,兩岸桃樹成林,頗有幾分詩情畫意,特別是桃花開時,可見小橋流水、桃花夾岸、漂花滿澗,徜徉其間,韻味無窮。原橋系明萬歷年間陳源湛所建,早已損毀,后于1988年重建。橋下有一石頭形似巨龜,把守洞橋,“鎖洞橋”因此得名。
觀音大仕殿
觀音大仕殿是古時觀音大仕殿的遺址。殿堂是利用崖壁在熱力風化下所形成的凹片狀地形,背崖而建。清丁亥年間,因戰亂遭破壞,現僅存基座。對面就是“香爐峰”。
介紹福建桃源洞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列位賓客,你們好!一起辛勤了!接待來到瑰麗的海濱都市--廈門,起首做個自我先容,我們開車的師傅姓陳,我是廈嶼觀光社的導游,姓吳,名!很榮興能成為你們的導游,為你們處事,但愿在我們相處的時刻里可以或許讓你們感想一份快樂!預祝各人可以或許玩得開心、吃得稱心、住得舒心、走得順心,同時也但愿我們的事變可以或許獲得列位的支持!
本日我們將去游覽胡里山炮臺景區,他是一座海岸炮臺,原用來防止外來侵犯的,炮臺于1894年三月初八動工,1896年十一月初八完工,歷時二年九個月,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首要由炮臺、兵營、庫構成,
廈門二十名景中稱“胡里炮王”由于炮臺現存放著一座天下最大的古海岸大炮,那他到底是什么樣的大炮呢?不妨此刻就與小吳一同前去,我們游覽這個景區的時刻為一個半小時。
此刻我們的車行駛在瑰麗的環島路上,列位賓客請往左邊看,這兒的草地上有效石料砌成的曲譜,不知道有沒有伴侶可以或許猜它是什么曲譜呢?他就是鐘立民作曲,張黎、紅署作詞的《鼓浪嶼之波》的五線譜,全長250米,在這兒呈現這么長的樂符,讓環島路增加了生命的靈性。此刻我給各人唱一段《鼓浪嶼之波》,本人唱得欠好!假若有機遇,各人不煩到我們的菽莊花圃里的鋼琴博物館里的事戀職員用鋼琴彈奏的《鼓浪嶼之波》必然會有一小的收成的。
此刻車子進入停車場,請各人等師傅把車停穩后再下車,記著我們的車牌號是閩D88888,好了,車停好了,各人帶上珍貴物品,其他的行禮可以放在車上,此刻我們將要進入胡里山炮臺去寓目胡里炮王。
列位賓客,進入大門,站在大榕樹下,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有兩個大門,大門上寫著“奮武”、“震威”,在兩門撲面是由福建工藝美校蔡志強老師創作的大型《民族魂》壁雕,示意了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萬里海防,從“刀槍入庫”到奮武震威,抗擊侵犯者,氣魄恢宏、立意明了,是一幅很好的佳作。
此刻我們走進“奮武”門,列位賓客,請看這塊表示圖,這就是整個炮臺的表示圖,這兒首要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榮光寶藏館,一個是炮臺,這個榮光寶藏館,一共分為五個展館,別離是古代寶劍、古代戰炮、古代火槍、天下奇石、古樹化石展館,這是張榮光老師的先世歷七代近220_年從天下各地征集來的,有極高的文史代價和藝術瀏覽代價,個中有很是仿真的肉石,就像我們菜市場里看到的三層肉,各人等一會兒必然要去看看,尚有,天下上最小的炮,僅十一厘米長!那么,我們本日來此最首要的呢,照舊去看這個天下上最早、最大、最完備生涯在原址的古海岸大炮,等會兒我會留給各人一些時刻旅行榮光寶藏館,那么,我們此刻往前走!
我們將從這兒上去,這旁邊的門是炮臺的地道,可以互通的,等會兒去看完大炮下來,你們就從這扇門走進去,這樣可以完備把整個榮光寶藏館游覽一遍,好了,此刻我們將前去炮臺,1841年英帝國主義動員戰爭,廈門海岸守軍與侵犯軍睜開了劇烈的炮戰。昔時,東從黃厝、西至鳥空園沿海一線,筑有白石、胡里山、磐石等9座海岸炮臺,英國人稱它為“長列炮臺”,當英軍入侵時,守軍一齊發炮轟擊仇人,打得英軍狼狽萬狀,但岸炮只能直射一個偏向,不能旋轉多角度放炮,英軍看出此缺陷后,繞過射擊偏向,在白石炮臺四面登岸,打破防地,從死后射擊清軍,守軍只好走下炮臺,揀起石頭與英軍拼搏到底,終因力氣懸殊,所有壯烈捐軀,廈門以后淪陷,英國侵犯軍搶走了部門大炮,搶不走的就毀掉,有的推入海中,至今在這一帶還能打撈到昔時的。
戰爭后,廈門軍民為固定海防,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初八開工,制作了此刻的炮臺,各人看,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胡里炮王,昔時建成這個炮臺后便安裝了兩門能360度旋轉的德國克虜伯兵工場制造的大鋼炮,昔時這大炮每門的出廠價是八萬兩白銀,從德國運至閩江口每門炮花了2萬兩白銀,從閩江口再運至胡里山,兩門炮一共用了1.5萬兩白銀,這整個炮臺的建樹耗費了8.7萬兩白銀,算一算,這兩門炮一共耗費30.2萬兩白銀,每門炮的耗費是15.1萬兩白銀。各人看這大炮,他的長度是13.13米,重50噸,口徑28厘米,射程1萬6千米,
這是現存天下上最大的古海岸炮,已列入“吉尼斯天下記錄”,列位賓客各人看,原本這兒是有對象兩座大炮的,可是此刻呢,各人只能望見東炮了,為什么呢?在1958年“大煉鋼鐵行為”中,這兒的西炮以八分錢一斤的價格買給煉鋼廠煉鋼了,還好其時市委書記聽見匆匆避免,東炮得以保存下。此刻提及有點讓人認為心痛。在大炮的旁邊有一個水池,這個水池是做什么用的呢?聽說是由于這大炮每發一門后就要冷卻三異常鐘,而這個水池就是放其降溫用的。各人再看,這兒的地板是不是有些與眾差異,它是由漳樹汁、糯米、石灰與砂料拌均夯成的,地質很是堅固,在實戰中不會崩起土塊傷到人。
我們此刻往里走一些,站在這個古炮臺上,遙望海天,必然會思路聯翩,這是“望歸臺”,在這兒我們可以看到,大擔、二擔島離這兒的間隔不外4000多米,但卻不能往來,可謂是“長空有月照中國臺灣,浩海無瞧宜三通”但愿我們的兩岸可以或許早日回歸我們故國的器量。
此刻各人可以去旅行榮光寶藏館,此刻是下戰書五點鐘,一會兒五點二異常后回車上薈萃。本日的游覽到此竣事,看過了這個天下最大、最小的古炮,尚有那傳神的肉石,這些能給你們留下些什么回想呢?我們即將疏散,全國沒有不散的宴席,接待列位有機遇下次再帶上你們的親友摯友讓我們再次相聚廈門、相聚來日誥日柔美的將來!感謝列位對我事變的支持與信賴!感謝!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