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聞名景點導游詞(精選3篇)
湖南聞名景點導游詞 篇1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地殼巖層,第一層,元古界冷家溪群板頁巖。為縣內出露最古老的水成巖。主要出露于桃花源主體景區嶂山、黃聞山中上部。層理發育?偤穸7100米以上。巖層傾角30°—50°。易滑坡,但利于植物富積。第二層,下第三系紅砂巖。主要出露于嶂山、黃聞山之間的崗地,如華兒臺、白虎嘴、青龍嘴、鐵耳沖和桃仙嶺一帶?偤穸1353米。主要巖相為紫色砂質泥巖、磚紅色塊狀巖和紫紅色塊狀粗礫巖。第三層,第四紀網紋層、砂礫巖。主要出露于綠蘿山以東的梅溪橋、文石山一帶。金剛石、砂金、瑪瑙石富積。
地貌發育,10億年以前,桃花源及其周邊地區,均在大海碧波覆蓋之下。元古代冷家溪時期(距今約10億年)嶂山、黃聞山以及桃源南部山區的烏云界、仙池界,早已陷為海槽,其內淺海相泥沙碎屑久為沉積,輕度變質,層理發育。后經強烈的武陵運動,平坦巖層發生褶皺,進一步變質加硬,形成海底地形。震旦紀時期(距今7.5億—5.7億年)嶂山、黃聞山中上部分,隨烏云界、仙池界崛起,露出海面。海西時期(距今4.05億—1.37億年)桃花源及其周邊地區,脫離海洋環境。燕山——喜山運動時期(距今1.37億—0.15億年)流水搬運山體剝蝕物,陸相堆積運動空前活躍,在炎熱干燥條件下,變成下第三紀紅色巖系。穿石、欽山、綠蘿山等親水陡巖出現雛形。其中,燕山運動晚期,以斷裂為發育。一線天、鯉魚跳龍門、水心砥柱等地紅色山石開裂,在流水切割之中塑造發育。第四紀時期(距今250萬年)五強溪地區隆起之后,即被沅水橫切。上天龍、一線天、穿石等山石景觀日趨完美。沅水下游旁蝕堆積日盛,形成一系列江心洲。江汜枝分,構成迷津。
山川特征,桃花源山川自然妙造,有3個明顯特征,以致成為內有避秦絕境,外有水網迷津的物質基礎。第一特征,山生絕境。主體景區的低丘地貌,因流水切割與沖積并盛,升降交替,形成嶂山東南麓多條峽谷,和峽谷之中狀如串珠的山間小盆地。盆地首尾山口狹隘、其勢回迂束逼,遠望則仿佛若有光。內中土地平曠,與世隔絕。其中,以青山沖、施家沖、江家沖、艾家沖和茶莊沖,發育最為典型,堪稱絕境。第二特征,水造迷津。沅水桃源段凌津灘以下,河床開闊,河水略淺,不斷旁蝕堆積,形成營盤洲、南陽洲、白鱗洲、關門洲、洞洲、吳家洲、趙家洲、艟舫洲等10個江心洲,使沅水水面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出現幾十公里長的連環水網。陌生漁舟到此河段,往往難識水道,不知從來,不知所去,故忘路之遠近。第三特征,山回水復。嶂山、黃聞山,均由沅水及其支流水溪、廝羅溪環抱,水系往往繞山180°—360°。其間重巒迭嶂,山體發育反差不足,而律韻有余,自然標志極不明顯,走到哪里都像山重水復。
湖南聞名景點導游詞 篇2
南岳衡山為我國五岳名山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境內,七十二群峰,層巒迭嶂,氣勢磅礴。素以“中華壽岳”、“五岳獨秀”、“文明奧區”著稱于世,F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和國家AAA-旅游區。年接待中外游客300余萬人次。
中華壽岳南岳壽文化源遠流長,《星經》載:南岳衡山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南岳故名“壽岳”。宋徽宗在南岳御題“壽岳”巨型石刻,現仍存于南岳金簡峰皇帝巖。康熙皇帝親撰的《重修南岳廟碑記》首句即為:“南岳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再度御定南岳為“壽岳”。歷代史志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敬稱歷代南岳衡山。《辭源》釋“壽岳”即“南岳衡山”,南岳因而譽稱“中華壽岳”。
歷史悠久南岳始封于唐虞,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相傳堯舜禹來此祭祀社稷、巡疆狩獵;大禹曾在此殺馬祭告天地,得“金簡玉書”,立“治水豐碑”,現留下白馬峰、金簡峰和禹王城等古址。古今往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朱熹、王船山、譚嗣同、-、-、郭沫若、田漢、陶鑄、-、-、-等歷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人騷客慕名而來,在南岳留下了3700多首詩、詞、歌、賦和375處摩崖石刻,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之一。
五岳獨秀南岳古木參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并舉,歷來是人們旅游、避暑勝地。景區自然植物1200多種,9處原始森林,其中珍貴樹種150多種,有東晉時代的銀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見的絨毛藻莢、富有神話色彩的搖錢樹、連理枝。祝融峰、水簾洞、方廣寺、藏經殿、以其高、奇、深、秀”自古贊譽為南岳“四絕”。南岳四季景色宜人,春賞奇花、夏觀云海、秋望日出、冬賞雪景,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佛道并存南岳佛、道教同居一山,共存一廟之特色,為中國名山一絕。在中國佛、道教史上,南岳佛、道教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早在西周期間,道教就在南岳開辟洞天福地,至唐代出現“十大叢林”、“八百茅庵”之盛況。兩教具教義經典,并最終形成了佛道同尊共榮的特色。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南岳佛道兩教籌集8000多萬元,先后修復被文革破壞的寺觀宮殿10余處,增加藏經10萬余冊。
湖南聞名景點導游詞 篇3
湘西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起秋節、吊腳樓、西蘭卡普,苗家的蘆笙、木鼓舞馳名遐邇,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蠟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蓐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真意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干飴、如沐春風。再來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腳樓,吊腳樓屬于木結構,四周都有設計獨特的樓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觀大方,成為湘西一景。
苗族服飾,絢麗多彩,富有濃郁的民放特色。古時,男女都是“色彩斑紋布”,上身穿花衣,著百褶裙,頭發,包赫色頭帕,穿船形雙鼻繡花鞋,佩戴銀飾。清代“改土歸流”后,男子逐漸以褲代裙,褲管短而寬,穿土產花格子對襟衣。老年人裹黑布頭巾,打綁腿、束腰帶。婦女服裝,胸前、袖口和褲筒,滾邊繡花,過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皆系滿襟,沒有衣領。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兩臂皆白上衣,短馬褂,下不著,長裙青紅相間,自成文彩。亦有繡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層數多者為美。
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為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纏頭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拄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艷挑花繡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
吊腳樓為湘西各族人民一種傳統建筑形成,又稱"吊樓子"。吊腳樓為山野式"樓陽臺",單檐懸挑,屋面反翹,名"飛檐",通風向陽,干爽清新。有與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腳樓外設走廊,二面稱"轉角樓",三面稱"走馬樓"。欄桿多花格,縣柱稱"吊瓜"'或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還雕有龍風、喜鵲、花卉等。民間吊腳樓上多為閨房,臥室或織錦、打花之處,底層為谷倉、柴房,也有底層下臨溪流,泉水叮咚,別有情趣。山寨吊腳樓掩映在綠樹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風光美。湘西州部分鎮臨河民居也建有吊腳樓,如吉首峒河街,鳳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鎮、茶洞邊城及龍山洗車河等,歷來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