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游詞(通用3篇)
吉林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游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長春電影制片廠是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籌備實際上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就開始了,當時起名叫東北電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制片廠,原址在黑龍江省鶴崗市。首任廠長是袁牧之,當時的人員主要由延安、滿洲映畫株式會社和解放區其他一些電影工作者組成。
那時的設備和條件都很差,但似乎沒有什么可以難住他們的。冒著槍林彈雨,他們攝制了大量的戰爭新聞片,(如《民主東北》) 這在今天都成了寶貴的史料。為拍這些影片,一些優秀的攝影師(如張紹 柯、楊蔭瑩和王靜安)犧牲了生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5月這個廠完成了故事影片《橋》的拍攝, 它被電影史學家認為是新中國電影的第一部故事片。
吉林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游詞 篇2
經過八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一行終于到達了此次東北之旅的第一站——長春。當我的腳踏上北國的一方凈土時,我深知,自己已經來到了神往的北方。我盡情地歡呼,暢快地奔跑著,等待明天的來臨。
當第二天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我的身上,我沒有像往日一樣緩緩地睜開惺松的睡眼,而是用一個鯉魚打挺的方式毫不拖泥帶水地起了床。當我得知我們游覽的地方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時,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我已經仰慕過長影的名氣和它在中國電影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是久聞其名不見其廠。今日,游覽的就是它,怎能不讓我心潮澎湃呢?我出神地想著……不知不覺中,車子已經駛入了一個有一尊毛主席鍍金雕像的廣場,主席正面帶微笑對著制片廠。
下了車,走進長影,我發現長影的地磚很有特色,它們有規律的排列成幾條巨大的青龍圖像,我很疑惑,為什么長影的地磚帶有青龍的紋理。導游講解道:“在1939年,對長影來說是黑暗的,因為在這一年,長影被日本青龍會侵占,連地磚也被換成了帶有青龍紋理的地磚。”導游的講解,使我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我對日本洋鬼子咬牙切齒的憎恨油然而生……隨后,我們一行來到了電影特效廳,職工們為我們演示了各種特效聲。曾經的長影是中國電影界的寵兒,拍攝了大量的革命優秀影片,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當我在室外參觀假山,飛機等模型時,天空中飄下了陣陣雪花,大地銀裝素裹,為長影增添了幾分華麗。
離開長影時,我發現出口處有一副對聯:
憶往昔,創業路上幾多坎坷;
展未來,新世紀里風光無限。
吉林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游詞 篇3
吉林文廟位于風景秀麗的松花江畔,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古曲建筑群。吉林文廟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占地16364平方米。主體建筑按正南北中軸線排列。院內共有殿堂、配廡64間。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吉林文廟規模之宏偉、建筑之精細、工藝之精巧,不僅在東北三省數一數二,而且在全國也相當有名。
吉林文廟的前身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親下圣旨興建的。,吉林巡撫朱家玉和提學使吳魯,鑒于原來的文廟殿堂簡陋,不足以尊孔展敬,遂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江寧考察文廟(即南京夫子廟建筑),取回圖樣,在朱家寶的主持下,于東萊門外擇定新址(即現址)拓地興修,經兩年多的時間,于宣統元年()文廟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門和東西配廡和圍墻等全部建成。
文廟主體建筑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墻稱照壁。此墻比其余三面的墻高大、堅厚,長30米,高5米。據說當地不出狀元不能將照壁辟為大門。因吉林文廟落成后已廢除科舉,所以清至民國年間一直沒有開辟正門,人們進出文廟只能走東西轅門。照壁前面東西建成有磚樓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石碑二,以示路人對孔子的尊崇。 東西轅門呈牌樓式建筑,為木柱、錫頂、瓦蓋,對開紅漆大門,其上分懸吉林提學使曹廣楨書寫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額,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從此門進出。 泮池,是用青磚砌成,形如彎月,故又稱月牙池。狀元橋,是花崗巖石構筑的單孔雕欄拱橋,橫跨泮池之上,據說只有狀元才有資格從此橋上通過。
欞星門,在狀元橋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崗巖石柱組成的牌坊,每柱頂端均有“神獸”,牌坊的橫梁正中有“欞星門”三字。所謂“欞星”,即是古代傳說的“文曲星”,讓“文曲星”和“神獸”為孔子守大門,是將孔子神化的象征。樓星門之后有石碑兩通。
大成門,是欞星門北面進入主院的過廳,為五開間、歇山式廡殿頂、黃琉璃瓦屋面建筑,脊為高浮雕式龍鳳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后無墻。是文廟的主體建筑之一。
大成殿,在二進院落的正中,是全廟的中心建筑。面闊11間。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高19.64米。雙重飛檐、歇山式廡殿頂,錯落有致,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建筑,可與宮殿媲美。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質牌位,兩側分別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質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