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精選30篇)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
呼倫湖位于呼倫貝爾市,東經117000'10''~117041'40'',北緯48030'40''~49020'40'',呈不規則斜長方形,長軸為西南至東北方向。為構造成因的半咸水湖。呼倫湖西岸為起伏的山巒和俊俏的懸崖陡壁;東岸和南岸地勢平坦開闊。湖底為泥底,比較平坦。呼倫湖的位置水的補給除大氣降水和地下水外,主要來自發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國東部的克魯倫河,以及連接貝爾湖和呼倫湖的烏爾遜河。
呼倫湖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湖。位于呼倫貝爾市。有克魯倫河和烏爾遜河注入。湖面海拔539公尺,面積2,31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8公尺。舊時呼倫湖北與海拉爾河相通,湖水外洩入黑龍江。現已斷流成為內陸湖。1958~1962年間因與湖相通的穆得那亞河被堵塞,湖水上漲2.5公尺。近年湖面蒸發量與湖泊補給水量取得新的平衡,水位又趨穩定。冬季封凍.
呼倫湖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內湖,與貝爾湖為姊妹湖。
呼倫湖的自凈能力與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首先湖的面積大,與多條草原河流溝通;其次由于地處高緯地區,氣溫低,對湖體浮游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湖體構造特殊,露出30余個泉點,有大量地下水的補給。因此,呼倫湖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生物資源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在區域環境保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1]
呼倫湖呼倫湖在史前已經有人類居住。歷史上曾數易其名:《山海經》稱大澤,唐朝時稱俱倫泊,遼、金時稱栲栳濼,元朝時稱闊連海子,明朝時稱闊灤海子,清朝時稱庫楞湖,當地牧人稱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像海一樣的湖泊”)。而呼倫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稱,“呼倫”是由蒙古語“哈溜”音轉而來,意為“水獺”;“貝爾”蒙古語意為“雄水獺”。古代這兩個湖盛產水獺,生活在湖邊的蒙古人便以動、植物名稱命山、河、湖、泉名稱的古老習慣為兩湖命名。清初,游牧在湖邊的蒙古人開始稱呼倫湖為“達賚諾爾”。“達賚”蒙古語意為“海”,“諾爾”意為“湖”,“達賚諾爾”意為“海一樣的湖”。
呼倫湖呼倫湖湖水的范圍變化非常大,在《山海經》、《唐書》這些古書中都有記載。呼倫湖以前叫大澤,在漢語文獻里面叫很大的湖泊,有時候可能達幾千平方公里,但有的時候又很小,比如說在清末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它干涸了,就剩下幾個小水泡和大量的濕地。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及20世紀60一80年代,這個湖又都有一個擴大的過程。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
扎蘭屯吊橋公園現為國家4A級景區,公園幾經修葺,已成為集水上娛樂、動物、花卉、碑廊等為一體的綜合景區。無論您橋上漫步、水上蕩舟、賞戲動物、觀賞花草、碑廊駐足、林中漫步、攀高遠眺……都會令您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吊橋公園修建于東清(中東)鐵路通車不久的1920_年,相繼修建的還有六國飯店(今鐵路職工食堂)、中東鐵路俱樂部(今扎蘭屯市博物館)以及日光浴場、露天音樂廳、秋林商店等幾處游樂歡娛場所。其他幾處景觀或湮沒、或面目全非,唯吊橋公園屢經修葺,成為人們游玩休息的場所。[1]
扎蘭屯吊橋始建于1920_年,以園內“吊橋”而得名。清東鐵路通車后,園內只有懸索橋和衍橋,是專供當時的沙俄貴族們享樂的場所。解放以后,吊橋公園連年修繕,近幾年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創新,現吊橋公園正以其嶄新的面貌、秀麗的風光,迎接著前來觀光游覽的客人。吊橋公園位于市區北部,占地面積68公頃,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場所。
步入園內,您會感覺到濃濃的文化品位,葉劍英元帥的“雅魯河畔扎蘭屯,幾派清流擁水村。”的著名詩句鑲嵌在影壁墻上。這里還留有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李準、葉圣陶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的詩作。修建的碑廊上篆刻著許多領導和文人的墨寶,這里處處體現著吊橋公園的文化品位。
公園以“吊橋”最富盛名,由兩根巨大的鐵索懸空而成,上面系有42根扎蘭屯吊橋公園細鐵索,下面由木板鋪就,行人往來橋上,如輕舟泊于水面悠悠晃晃,大有飄若欲仙,心蕩神怡的感覺。另有望湖亭、三角亭、環行湖、月型拱橋、一柱亭可供參觀、游覽,園內古木參天,楊柳婆娑,亭臺錯落,綠草如茵,碧波蕩漾,可謂是處皆景。吊橋風光四季不同,各具情態,情景迥異。初春,雜樹生花,綠柳扎蘭屯吊橋公園垂絲,如情竇初開的少女,風姿綽約,猶富神韻;盛夏,湖光流彩,水榭花香,蝶舞鳥鳴,景色如織;深秋,層林盡染,霜葉飄搖,丹楓簇簇,林木疏疏,一片斑斕秋色;冬日,則銀裝素裹,雪樹瓊枝,粉妝世界,玉雕穹宇。吊橋四季風光,有巧工難繪之妙;天然景色,有觀賞不盡之美。她象一顆璀璨多姿的明珠鑲嵌在祖國北部邊疆的綠樹叢中,成為扎蘭屯市各族人民引以為榮的驕傲。“如此風光真是畫,不須粉墨寫鮫銷”,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就這樣為她吟出了千古絕唱!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3
我的家鄉——河套平原,它北靠陰山,南臨黃河,地勢坦蕩。素有“河套米糧川”的美譽。
到了春天,迎春花、杜鵑花、牡丹花、玫瑰花……把繁華的農村裝扮成了比廣場更美得“植物園”。農民們也種下了他們一年的希望。
到了夏天,綠樹成蔭,大樹長出了茂密的枝葉,為人們遮風擋雨。田地里,一片綠油油的景象,農民們盼望著秋天的到來。
到了秋天,田地里,玉米、葵花、西瓜、蜜瓜……都成熟了。最有名的小麥變成了河套雪花粉遠銷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
到了冬天,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大樹披上銀裝,孩子們堆雪人、打雪仗、滾雪球,玩得可高興了!
我愛我們美麗的河套平原。愛它的一年四季。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4
位于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巖石”。它處于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群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于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秘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里山連著山,峰連著峰,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峰峰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墻”,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于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游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阿斯哈圖石林附近是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有山岡、森林、草原,景色很美。
您一定到過云南、桂林,看過“路南石林”和“元謀土林”。今天您來到大興安嶺山脈的北大山上,請您一定要仔細看一看在海拔1600~1900米的花崗巖上的“阿斯哈圖石林”(阿斯哈圖漢譯為險峻的巖石)。雖然都叫“石林”,可形成的原因卻不同。云南的石林是石灰巖在熱帶氣候條件下,經水流的溶蝕作用形成的。而大興安嶺最高峰附近的北大山一帶發育的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產生的,所以叫“冰川石林”。石林通體為堅硬的花崗巖石,這是世界所罕見的。由于近水平裂隙特別發育,在石林側面有保存較多的冰水沖刷形成的懸溝槽,遠看恰似千層餅。石林頂部有冰臼分布,這是花崗巖地貌的新類型,在國內外尚屬首次發現。
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觀瞻石林,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墻”,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大興安嶺地區的冰斗、冰川U型谷、冰石河、角峰等冰川遺跡足以證明,這里第四紀冰川以來發生過冰川運動。
1999年9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韓同林及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的郝志,20_年,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會長陳安澤等,都曾先后來此地考察,認定石林是冰川運動的產物,但是冰川遺跡這么豐富,保存這么完好,是專家們始料不及的。同時他們還在山下一農民家中發現披毛犀頭部化石,中國地質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錢方教授稱披毛犀和猛犸象是標準的冰川期動物。黃崗梁的“石林”不但是國內外所罕見,還對研究古地質和古地貌的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目前,黃崗地質公園正在籌建中。
佇立北大山上,舉目遠望,山間那茂密的原始白樺林枝繁葉茂,草地上雜花片片,蝶舞蜂飛。朦朧中,山北遠處那平坦開闊的草原仿佛在大海中浮動。就在您被大自然的神韻所陶醉的時候,一陣輕風掠過,一片薄云隨風飄來,纏纏繞繞,柔柔雨絲婆娑掩面,猶如置身仙境,此時您只想說一句話:真是美極了,妙極了!
沿曲曲彎彎的山路下山,您會看到一派田園景色,片片麥田金黃黃的,這黃色的成熟與山那邊草原綠色的生機為您勾勒了一幅大自然奇妙的山水畫。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5
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阿斯哈圖石林,卻從來沒有去過吧!現在,我就和大家一起去這阿斯哈圖石林看一看吧!
阿斯哈圖石林在我可愛的家鄉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石林是一處花崗巖石林,還是一所世界自然地質公園。這里的石林都仿佛是鬼斧神工,細細雕刻出來的。大氣磅礴,美輪美奐。
走進阿斯哈圖石林,月亮城堡首先映入我們的眼簾,走進月亮城堡,一個個高聳的石峰,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好像迷路一般。在一處石林里,有九根石柱,人們稱其為九仙女。與月亮城堡遙遙相望。當出了月亮城堡與九仙女遙遙相望時,就會來不及感嘆剛才的經歷,而贊嘆九仙女的婀娜多姿,美輪美奐了。
桃園三結義中的三根石柱酷似劉備.關羽.張飛,因次而得名。我看著這個桃園三結義,不禁聯想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在一所桃園里結拜為兄弟,從此共同打天下,建立豐功偉業的壯舉。拴馬樁,很高.很大。傳說成吉思汗曾在此拴馬。表現了蒙古族對成吉思汗的敬仰之情。
靈芝峰狀似靈芝,雖然吃不得,卻也有些仙氣,倘若對著它許個愿,也會心想事成。還有羅漢峰,十八座石山像是在練習武藝的十八羅漢一般,無論風.雨.雪.寒,都在那里聳立著。高聳的山峰,突兀的石壁,崢嶸險峻,千姿百態。
飛來石巧找支點,如雜技表演,有趨之欲動之意。還有鯤鵬落草原。鯤鵬本應展翅于藍天,為何如今落草原?這鯤鵬落草原讓人有無限遐想。
阿斯哈圖石林,不但善美,水美,生態更美。碧野無限,獐鹿出沒,是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6
丹吉林沙漠被譽為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貌之一,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鮑曼出版《巴丹吉林沙漠》一書轟動歐洲。1998年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探險旅游博覽會上,中國推出唯一的探險項目為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線路。我國是沙漠較多的國家之一,沙漠的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面積的13%。丹巴吉林沙漠為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總面積4.9萬平方公里。
巴丹吉林沙漠雖然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有大小144個內陸小湖泊鑲嵌在沙漠中。金字塔般巴彥諾爾、吉訶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與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相比,盡管撒哈拉的面積遠大于巴丹吉林沙漠,但撒哈拉是一望無際的平坦沙地,巴丹吉林則到處是高達200米至500米的沙山,所以儲沙量遠遠多于撒哈拉,它是中國沙塵暴之源。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個沙漠內部,僅有巴丹吉林廟和庫乃頭廟兩大居民點,丹巴吉林一詞來源的沙漠中一個居民點的名稱。
丹巴吉林沙漠的沙丘一般表層是很薄的不足20厘米厚的干沙,下面是濕沙,所以很多植物能夠生長在幾百米高的沙丘山腰或沙頂上,說明生長有植物部分的沙漠中有水源。
丹巴吉林沙漠西部邊緣。近年來沙漠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日均擴大0.5平方公里,并以平均每年15—20米的速度向騰格里沙漠靠攏,目前面積已經超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登上中國沙漠亞軍的寶座。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7
巴丹吉林沙漠(BadainJaranDesert),位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拐子湖以南。位于北緯39°30’~42°,東經98°30’~104°,面積4.4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主要屬內蒙古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東部小范圍屬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語,沙漠以一居民點而得名。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必魯圖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約435米,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峰”。處于阿拉善沙漠中心,氣候干旱,流動沙丘占沙漠面積的83%,移動速度較小。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達500米。以復合型沙山為主,為北30°~40°東方向排列,系西北風的強大影響所致。
高大沙山的周圍為沙丘鏈,一般高20~50米。沙丘和沙山上長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棗、籽蒿、麻黃為主;東部主要為籽蒿和沙竹,沙拐棗、麻黃等逐漸減少。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為主要牧場。有些湖盆邊緣有淡水泉出露,為治理沙漠提供了條件。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個沙漠內部,僅有巴丹吉林廟和庫乃頭廟兩大居民點。基本無種植業。全部經營牧業,駱駝為該地主要家畜,數量居中國各旗縣之冠;次為山綿羊。沙漠內部無固定道路,橫穿腹部異常困難,中部及東北部基本為無水區。東南部的雅布賴鹽湖盛產食鹽,西部的古魯乃湖及巴丹吉林廟附近的一些湖泊內有碳酸鈉的沉積。沙漠內部無固定道路,橫穿腹地異常困難,中部及東北部基本為無水區。東南部的雅布賴鹽湖盛產食鹽,西部的古魯乃湖巴丹吉林廟附近的一些湖泊內有碳酸鈉的沉積。
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堪稱巴丹吉林“五絕”。受風力作用,沙丘呈現滄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觀。巴丹吉林沙漠占阿拉善右旗總面積的39%,相對高度200~500米,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寶日陶勒蓋的鳴沙山,高達200多米,峰巒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錯落,沙子下滑的轟鳴聲響徹數公里,有“世界鳴沙王國”之美稱。沙漠中的湖泊星羅棋布,有113個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達74個,淡水湖12個,總水面4.9萬畝,湖泊蘆葦叢生,水鳥嬉戲,魚翔淺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譽。沙漠東部和西南邊沿,生動記錄狩獵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巖畫,被稱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
在阿拉善右旗7.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棲息著2.4萬各族兒女,而在境內的2.8萬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著24戶100多個牧民,他們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給他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創造了人與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態文化。一個湖泊、一個沙窩就是一個生物圈,就是一個創造生命奇跡的故事。自1984年以來,先后有法、日、美、奧地利、新加坡等國家及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前來考察。1993年,中德聯合考察隊對巴丹吉林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發現了鴕鳥蛋和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經考古分析,這里在3000~5020_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探險界。
沙漠因為缺少水而生成,因為缺水而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但在極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卻有著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觀,這讓全世界的人都為之費解。高大沙山間的低地有144個內陸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東南部。由于蒸發強烈,湖泊積聚大量鹽分,湖水大多不能飲用或灌溉。東南部一些湖泊的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可供牧業利用。某些湖盆邊緣仍有淡水泉出露,可飲用,為今后治理沙漠提供了有利條件。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呼倫湖 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又名達賚湖。呼倫湖湖面呈不規則斜長方形,軸為東北至西南方向,長度為 93 公里 ,最大寬度為 41 公里 ,湖周長447 公里 ,湖水面積 2339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7 米 ,最大水深 10 米。呼倫湖水的補給來源一是承接大氣降水,二是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的注入。“呼倫”是蒙古語“哈溜”音轉而來,意為“水獺”。因歷史上湖中盛產水獺而得名。俗稱“達賚”,也是蒙古語,意為“海”。意為達賚湖就是海一樣的湖。
呼倫湖有八個著名景區分別為水上日出、湖天蜃樓、石樁戀馬、玉灘淘浪、虎嘯呼倫、象山望月、蘆蕩棲鳥、鷗島聽琴。觀看日出和蜃景,要等天公作美。
夏季的呼倫湖區氣候溫涼,是避暑佳境。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族風情,又使呼倫湖成為一方旅游勝地。呼倫湖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原始而粗獷,秀麗且潔凈。靜若處子微波蕩漾,動如蛟龍驚濤拍岸。若能在呼倫湖觀看“水上日出”,必然會使您心曠神怡;在蘆葦王國的烏蘭諾爾觀鳥,則讓人如入神話般境界;游覽“湖中柱石”、“老虎嘴”、“象鼻山”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令人驚嘆不止。
到居住在呼倫湖西畔的新巴爾虎蒙古族牧民家中作客,勤勞質樸的新巴爾虎蒙古族牧民會熱情地以醇香的奶茶和奶制品來歡迎你。蒙古包、勒勒車、羊群,還有牛、馬、駱駝和牧羊犬,它們同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風景畫。您身在其中,就是那畫中人。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9
各位女士、先生們:
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岱海遺址群”組成部分之一——老虎山龍山文化早期人類聚居遺址。你看,半穴房屋,環山而筑,外圍城墻,壁壘森嚴,一派古國風貌。該遺址1982年始開掘,現已發現認定文化遺存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古石墻南北長370米,東西寬330米。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石墻防護體系之一,它標志著涼城地區早在5020_年前就已進入了初具規模的城市王國時代。遺址內先后發掘房址60多座,灰坑21個,墓葬4座,出土陶器200多件。
石器和骨器陳列在考古室內。一個居室、一件文物,雖說形態各異,色彩不一,但猶如原始彩電,在述說著夢幻的故事。此處遺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內蒙古烏蘭察布涼城地帶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喜愛中華文明的游客朋友們,歡迎您下次再來涼城做客。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0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蒙古包,又見我的同胞,主人迎客,群馬領跑,少年套馬,壯士摔跤,武士舞刀;主人舉杯,老翁敬酒,少年獻歌。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也證明了蒙漢情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也只有在這里才可以體會到,來到這里,會使你流連忘返,時時沉浸在草原的無限樂趣,站在草原上,你會覺得天是那么的藍,大地一片綠色,會覺得自己也是這一片綠色的一員,仿佛自己是這片綠色中的一棵小草。否則老舍先生也不會說“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1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導游知識,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里的“陰山下”指的就是呼和浩特。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就是我想象中的呼和浩特,尚有就是“塞外邊城”、“大漠孤煙直,長河斜陽圓”等等。
本日,我就是在對南北朝這首名詩的想象息爭析中,達到了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從來之前做的作業中,我相識到呼和浩特是蒙古語,在漢語里的意思是青色的都市。公元16世紀,內地的王府與民宅常用青磚造屋子,遠眺望去,一片青色,故有“青城”之稱。
于是,當飛機到達呼和浩特上空的時辰,我使勁從飛機的舷窗往下看,但愿可以或許看到傳說中的青色。然則滿眼望去,我并沒有看到青色,而大部門都是翠綠色的。這是什么緣故起因呢?帶著疑問,我下了飛機。
剛下飛機,我就感受到了內蒙古天空的明朗。人們都說,內蒙古的天險些是萬里無云的,是真的嗎?我昂首一看,哇!天空一片蔚藍,只飄浮著極少幾朵棉花似的白云,似乎一片藍色的大海,海面上不時地飄過幾只白色的小風帆。陽光直射而下,豁亮刺眼,讓人睜不開眼睛。呼和浩特的氛圍也出格奇怪,隨便地深呼一口吻,似乎能感覺到青草的芬芳(不外,不知這是不是由于我同心用心想著大草原而發生的生理浸染呢?嘻嘻。)
可是,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我從課文中“看”到的內蒙古是一個翠色欲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塞外邊城,人們都穿戴襟飄帶舞的衣服,騎著駿馬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疾馳。然則面前的這個呼和浩特卻和我想象中的完全紛歧樣,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猛一看,我險些判別不出它與我糊口的廣州有什么不同:一樣寬敞大氣、華蓋云集的馬路、一樣整潔干凈的街道和河道、一樣高高聳立的大廈、一樣時尚前衛的市民、一樣的星巴克、上島咖啡等名店和餐館······我真的來到了內蒙古嗎?我不禁有些迷惑了。
和媽媽接頭,媽媽說顛末這么多年的成長,內蒙古早已不是墨客筆下的樣子了。內蒙古此刻已是世界成長最快的地域,內蒙古的鄂爾多斯更是中國成長速率最快的都市,作為內蒙古首府的呼和浩特雖然也不會落伍啦!哦,難怪我從飛機上已經看不到青城“青”的影子了呢!原本那些老式的青色構筑已經大多被新式的高樓大廈所代替,可能是新式的高樓大廈數目已經遠遠多于青色的老式構筑吧?
不外,細心再看,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都市,照舊保持了很多蒙古特色。好比,呼和浩特的每一個市肆的招牌或指示牌都是蒙漢比較的,上面是蒙古文(蒙古文很風趣,字的外形有點像羊肉串,它這個奇異的外形正好可以讓我們可以或許很輕易地把它與其余筆墨區分隔來),中間是中文,有的下面尚有英文;好比,在當代化的大廈中,老是不時會冒出一個有著圓圓蒙古包屋頂,頂上豎著符號性的成吉思汗軍旗,墻上裝飾著鷹或馬的斑紋的老式構筑;再好比,有些當代化的大廈也如故選擇青色的屋頂或青色的外墻裝飾……
聽說此刻在內蒙古,漢人已經占到80%,蒙昔人只占12%,尚有一些其余民族的人。于是,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揣摩哪個是蒙昔人,哪個是漢人,成了我觀光中的一大愛好。
我這次來內蒙古旅游是想在草原上騎馬、在大漠里騎駱駝的。然則,我怎么也不能把呼和浩特這個當代化的都市與草原和大漠接洽起來。呼和浩特這個迷一樣的都市一開始就帶給我極大的震撼,它還會給我帶來什么驚喜呢?我等候著······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2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首先代表我們青年國際旅行社歡迎大家參加沈陽——內蒙古大青溝兩日游活動,我們這次行程一共210公里,大約需要4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到達,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的話,請隨時找我,我將盡力為大家解決,為了使大家完的開心、愉快,請大家協助我做好幾點:
1、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行車中不要在車廂內走動,不要把頭或手伸出車外,以免發生危險。
2、為了大家的身體健康,請大家保持車內的衛生,不要吸煙。
3、請您一定要注意我們的車票是往返車費,不含其它的費用,并且全程對號入座。
4、請您注意我們的返城時間是明年下午1點,請大家準時到指定地點集合,最后祝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完的開心、愉快。
大青溝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位于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內蒙境內。從沈陽出發沿102過道至304過道途徑,新民市,彭武,內蒙甘旗卡鎮,在西行余公里,便可到達內蒙古大青溝風景區。
提到大青溝,大家就會想到“藍天、白云、綠地、沙漠”等美麗的圖畫,大青溝風景區就座落在美麗的科爾沁草原。
我們北方的草原共有三大類型,有呼倫貝爾草原,西林格勒草原,科爾沁草原,呼倫貝爾草原綠草茂密,“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在這里的真實寫照,錫林格勒草原,牧草稀松,面積廣大。沙漠對我們沈城人來說充滿了神奇。科爾沁沙海現在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它不僅是我國著名的“綠色長城”巨大工程的一部分,更是保衛沈城人的艱苦努力,說起“保衛沈城”是因為流沙的速度經科學測定為每年20公里,這樣用了是年的時間流沙將淹沒沈城。科爾沁沙海是遼闊的沙丘地帶。雖然正開展大規模的“綠色”工程但我們仍可觀賞到沙漠景觀。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3
巴彥塔拉旅游城坐落在杜爾伯特草原深處呼和浩特至錫林浩特101省道近旁,距呼和浩特140公里,距烏蘭察布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區152公里,是四子王旗僅次于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的第二大草原旅游景區。巴彥塔拉,蒙古語意為富饒的草原。這里,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20__年—20__年,累計接待游客逾70萬人次,總創收創匯近500萬元,為四子王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巴彥塔拉旅游城始建于20__年,景區占地面積1000畝。以綠草如茵、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為鋪襯,88座潔白的蒙古包自然和諧地點綴期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蒙古包建筑各具特色,中小型豪華蒙古包30頂,融現代建筑文化與古代建筑文化為一體,可為100多名豪華團游客提供住宿方便;仿古蒙古包30頂,再現古代蒙古族少數民族傳承的建筑風格;大型豪華蒙古包8頂,是餐飲、聚會和舉辦歌舞晚會、接待來賓的專用場所;游牧式蒙古氈包20頂,體現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每當夏季,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這里涼爽宜人,撲鼻的芳草清香與泥土的氣息,讓人能夠真正體味到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受。朋友們,做客巴彥塔拉旅游城是您明智的選擇。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著陸點從烏蘭花鎮向北行約60公里,是一個名叫紅格爾蘇木的地方,神舟系列飛船正常返回時的著陸點就位于這個蘇木(鄉)的阿木古郎牧場。紅格爾,蒙古語意為溫柔的地方;阿木古郎,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載人飛船的回收對于著陸場的條件有嚴格要求:著陸場必須位于飛船的運行軌道內;飛船著陸場必須人煙稀少,甚至樹木的比例都不能超過千分之一,以免飛船著陸時造成人員傷害;地勢必須平坦,坡度不能超過五度;在方圓數十公里區域內,還不能有1100伏高壓電線。著陸區內不能有鐵路,不能有三層以上的房屋,不能有河流。而紅格爾蘇木的主著陸場就具備了這些條件。主著陸場面積為20__多平方公里,地廣人稀、地勢平坦是這里成為飛船著陸場的必備條件。近年來,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著陸點已成為無數中外游人心儀已久的旅游目的地。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4
諸位再向上看,上面就是這樣一條蔚藍色的哈達,熱情好客的蒙古風情園人民獻上一條蔚藍的哈達,表達對您最真誠的敬意。敬獻哈達是蒙古族世代相傳的一種禮俗,一條圣潔的哈達,不僅是對您情深誼厚的表現,而且是蒙漢之間、賓主之間增進友誼,互助互愛的聯絡紐帶。高高在上的那幾個有點像兵器的裝飾物就是蒙古族最高權力的象征——蘇勒德。蘇勒德在蒙古族中是族徽、是戰神、是威嚴和神圣的標志、是精氣神的綜合體、是所向披靡的精神旗幟。它是用九九八十一綹公馬之鬃,栽在一柄長矛矛頭下的圓盤上做成的,使用之前要開光。相傳成吉思汗幼年的時候,因為父親去世、部眾叛離,他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就曾舉著它,以其神勇之力召喚過失散的部眾。在蒙古征戰時期,每當將士出征時,都會將這柄長矛安置在帳篷入口處,以顯示其身份,并將其當作永恒的護衛者。精神之旗蘇勒德總是飄揚在蒙古人所尊崇的“長生天”之下,因此它要日日仰望天空,所以就在戶外供奉。當綹綹馬鬃被草原上徐徐的微風搖曳時,它們就吸取上蒼和太陽的力量,并把這些力量轉移到將士身上來。吹拂馬鬃的狂風激發起將士的夢想,鼓舞著他去追尋自己的理想。風中飄揚的馬鬃召喚著主人不斷前行,吸引著他去發現新的牧場、新的機遇與事業。勇士活著的時候,馬鬃旗就是他的幸運之神,在他死后馬鬃旗就變成他的靈魂,肉體很快被遺棄在大自然里,但靈魂卻永遠活在那綹綹馬鬃之中鼓舞著后代。朋友們,請跟隨我合上雙手,在神勇的蘇勒德這面精神之旗下面許個愿吧,愿我們的蘇勒德能帶給各位和您的家人平安、吉祥和健康。朋友們,愿蒙古風情園永遠是您心中的那片純情的綠色凈土。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5
成吉思汗陵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海內蒙古的一處首要旅游景點。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精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同一蒙古諸部后于1206年被推為大汗,成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后睜開了大局限的軍事勾當,國界擴展到中亞地域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成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汗青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游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蒙古包式的宮殿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組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毗連,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光輝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圓頂上部有效藍色琉璃瓦砌成的云頭花,等于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
正殿高26米,雙層屋檐;對象殿高23米,單層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從高處下望,整個大殿像一只雄鷹,正殿像鷹的頭和身子,兩個側殿則似在雄鷹睜開的雙翼。
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后殿為寢宮,安頓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別離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老婆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臺,臺上安排著香爐和酥油燈。這里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貴重文物。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6
萬部華嚴經塔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郊的白塔村西南方。
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據傳說塔是在遼圣宗時(983~1031年)建造的,塔為磚砌的樓閣式,平面呈八角形,七層,通高45.18米。整個塔自下而上收縮很緩,極顯雄偉、莊嚴。塔的下部是一層很高的基座,上有仰蓮瓣,中部有束腰,下有俯蓮瓣;塔的內部有階梯可以達到塔的頂部,每層均有兩個半圓形拱門和兩個方形假門,其它四面都是直欞窗,窗的中部設有通氣的風眼。塔身的第一層南面拱門上嵌有篆書“萬部華嚴經塔”的匾額。第一、二層各面,門、窗兩側也塑有天王、力士、菩薩等造像,造型生動,衣紋流暢,技法嫻熟,堪稱遼代雕塑藝術中的佳作。第一層塔內原來嵌有金代重修時的捐資碑九塊,現在僅保存有六塊。第三層以上塔身外壁各石門、窗的兩側砌有方形壁柱,塔身的八個角各有一個角柱。塔的樓梯設在塔心內,除一層為一個樓梯外,其它各層都是對稱的二個樓梯。塔的內外壁和塔心設有多層互相交錯搭接的木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木骨體系。
塔內還保存有眾多的金、元、明、清各代的文字題記,有漢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亦思替非文、畏吾體蒙文和藏文等,其中還有金大定二年(1162年)的題記。這些資料對于研究內蒙古的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文物局)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7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后稱“土默川”;后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說的銀川平原。現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衛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后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平原為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面積占平原總面積的1/4,余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8
阿爾山—柴河景區位于內蒙古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核心位置,與周邊城市之間交通便捷,具有整合滿洲里、海拉爾、扎蘭屯、烏蘭浩特、錫林浩特等地旅游資源,構建內蒙古旅游黃金區域的戰略地位。同時,阿爾山市位于東北亞經濟圈腹地和我國東北經濟區西出口,西鄰蒙古國,邊境線長93.531公里,按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論證和規劃,修通阿爾山至蒙古國喬巴山的鐵路,可以形成東起圖們,西連蒙古、俄羅斯,溝通整個東北亞的新歐亞大陸橋,阿爾山則成為這座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其經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礦泉資源。阿爾山礦泉是世界最大的功能型礦泉之一。經中科院、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進行的火山科考認定,阿爾山周圍就有冷泉、溫泉、熱泉、高熱泉等溫度不同、功能各異的飲用和洗浴礦泉逾百眼。其中,國家AAAA級景區——阿爾山溫泉療養院內,在寬70米,長500米的芳草地上就出露有能夠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病、關節炎等八大系統疾病的礦泉48眼,其它礦泉集中分布在金江溝、銀江溝一帶。它的醫療功能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認同。距市中心五華里處的五里泉礦泉為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富含鋰、鍶、硒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每天自涌量為1054噸,被礦泉水專家贊為“天下第一奇特大泉”。經中國預防醫學會論證,阿爾山地區原駐地居民,沒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病例。
(二)冰雪資源。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阿爾山——柴河景區從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都被冰雪覆蓋,千山堆玉、萬野披銀。這里雪期長、雪質好,積雪厚度平均超過350毫米,加上特殊的山形地貌,適宜開展各種滑雪運動。近年來,阿爾山市相繼建設了標準的競技滑雪場(包括自由式、越野、冬季兩項)和休閑娛樂滑雪場。來華考察的奧地利著名滑雪專家奧匹茲對這里的雪資源贊不絕口,稱之為“東方的瑞士”。冰雪與城市、冰雪與溫泉、冰雪與森林完美結合,倍受國內外滑雪人士的稱贊。
(三)火山遺跡。20__年中科院和中國地質大學聯合組織科考隊,對阿爾山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探明在阿爾山——柴河地區擁有200多平方公里保護完好的亞洲最大的火山熔巖地貌,這里的一些火山熔巖景觀是亞洲僅存的,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獨特的熔巖形態,專家稱之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并確定阿爾山地區有四座活火山,從而使阿爾山火山群成為中國活火山家族的第七位成員。走進阿爾山——柴河景區,你可以欣賞壯觀的天池群、堰塞湖群和地震斷裂帶等景觀,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
(四)森林草原。這里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腹地,是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匯處。森林覆蓋率超過64%,綠色植被率達95%。這里地處寒溫帶,年均氣溫-3.1℃,年降雨量460毫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非常高,外國游客贊譽“空氣都可以罐裝出口”,是非常理想的避暑、休閑、度假、療養的地方。
(五)邊貿口岸。阿爾山西鄰蒙古國,從市區到邊境僅40公里。阿爾山——松貝爾口岸是中蒙邊境繼滿洲里、二連浩特之后的第三大陸路口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關于中蒙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協定》,已升格為國際性季節開放口岸。這里既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規劃的阿爾山——蒙古國喬巴山鐵路的中樞,又是第四條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口岸我方一側,適宜開展界河漂流、垂釣、草地賽馬等旅游項目。蒙方一側是世界級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既可以領略異域風情,又可以體驗獨特的民族風情,還可以通過互市貿易開展經濟交流。
(六)民族文化。早在元朝以前,這里就是蒙古民族從森林走向草原的出發地。阿爾山——柴河旅游景區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區,是蒙古族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北方三少民族生產、生活地域,民族風情十分濃郁。這里還是國家重點的森林工業基地,形成了獨特的林區風俗。這里的溫泉文化、蒙元文化、林俗文化、冰雪文化歷史悠久、凝重深厚。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19
朋友們,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和歷代長城一樣,系軍事防御工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金太宗完顏晟(shènɡ)天會年間(1123~1134年)開始修筑,至金章宗完顏王景承安年間(1196~1220_年)完成,全長5000公里。通過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的是東北路金長城的南段,包括內外支線共4條,其遺址宛然可見。
第一條,外線(北支),自蒙古國的扎德蓋特西側起向南,經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霍林河礦區、科爾沁右翼中旗、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毛蓋溝特門牧場、索倫鎮草根臺嘎查、索倫馬場,向東北至扎賚特旗。
第二條,內線(南支),自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起向北,經科爾沁右翼中旗、霍林河、突泉縣寶石鄉,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阿力得爾蘇木海力森嘎查、滿族屯鄉滿都拉吐嘎查、索倫馬場,向東北至扎賚特旗的吉日根。第三條,介于內外線之間,自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草地起,經通遼市扎魯特旗、霍林河北、科爾沁右翼中旗吐列毛都農場4分場向北,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桃合木蘇木烏審一合嘎查、樹木溝鄉、滿族屯鄉滿都拉吐嘎查,合入內線長城。第四條,在內線以南,自扎賚特旗的吉日根以東的內線長城南下,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好仁蘇木保門管理區至古跡鄉古跡村的南山下止。
金界壕多建于山腳下或山腰間,如遇淺山平原則蜿伏其上,壕塹在外,堤墻在內,壕墻并列,剖面呈梯形,以利攔堵敵人——蒙古騎兵南下。多就地取材,夯土結構,現存堤墻高達2米,低處1米。沿界壕內側,每隔5公里建有一座邊堡。邊堡多建于靠近緩山,視野開闊、水源豐富、山口要道之處,一般距界壕1公里左右,與前方附壕小堡及其兩側馬面壕墻遙相呼應,擴大防守面,利于調兵遣將,以應戰事急需。
堡墻邊長200米左右,多為夯土板筑,有護城壕、馬面、角樓、內城和房屋等建筑設施。當時每堡駐守戍戶約30戶左右,帶有家口。戰時守邊作戰,平時進行農耕、畜牧、修筑房屋,間或也以狩獵為戲。游覽金界壕遺址,可了解金長城的歷史作用,加深對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之結晶的認識。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0
各位遠道而來的貴賓: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素有“塞外明珠”美譽的烏梁素海觀光旅游。烏梁素海生態旅游度假村位于巴彥淖爾市東部烏拉特前旗境內。烏梁素,蒙古語意為盛產紅柳的地方,這里的一處海子即烏梁素海,是我國八大淡水湖之一,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其中蘆葦占150平方公里。這里是我國西部五省區及世界同一緯度唯一的一塊濕地,20__年被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以及國家濕地重要保護區域。烏梁素海堪稱鳥的世界、魚的樂園,有各種珍禽益鳥近200種,它是全球八大鳥類遷徙路線之中亞線路的必經之地,也是亞洲北部重要的水鳥繁殖地和遷徒驛站;有各種魚類20多種,浮游植物86種,浮棲、底棲動物67種。更為神奇的是,這里是天鵝的故鄉,遠遠看見天與湖之間,有一條銀白色的線段在熠熠發光——那是一大群的野生白天鵝!在這里,雖吃不上天鵝肉,好歹也能撿上片天鵝毛,拍上個天鵝照,這也算得上是人生一大樂趣。該景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烏梁素海是一個年輕湖泊。它的形成可追溯到公元1850年以前。到了近代,由于草原植被遭到破壞,阿拉善流沙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沿狼山和賀蘭山之間的缺口不斷東侵,且狼山山洪所夾帶的沙石不斷在山的南麓堆積擴展,致使河床不斷抬高,終于將北河上游長約15公里的河床淤塞,迫使北河南移。北河斷流后,改稱烏加河。1930年以后,由于河套農業引黃灌溉的不斷發展,黃河水通過八大干渠常年不斷流入烏梁素海,致使水域不斷擴展,到1938年前水域最大面積達到1500平方公里。至1949年前,水域面積仍達800平方公里。解放后,隨著水量的控制和排水系統的疏通,湖泊面積逐年縮小。關于烏梁素海的來由,有一個金馬駒的美麗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長江中游地區非旱即澇,年年天災不斷,嚴重時顆粒不收。居住在那里的南蠻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艱辛,難以度日。然而,黃河上游的河套地區則是另一番天地:無雨不旱,有雨不澇,旱澇保收,年年五谷豐登,歲歲六畜興旺。居住在此地的河套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天下黃河,唯富一套”,果然名不虛傳。為何一南一北禍福憂樂有此天壤之別呢?為何“天下黃河”偏偏要“唯富一套”呢?南蠻人終于探知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流經河套一帶的黃河水中暗潛金馬駒一匹,因而河套人憑借金馬駒的仙緣,獨享天公的偏愛。于是,南蠻人決心不遠萬里來到河套,想把“添風水,聚寶氣”的金馬駒牽回南方,投入長江之中,讓多災多難的長江流域也成為風調雨順、昌盛興隆的寶地,徹底改變自己的不幸命運。萬里尋寶的南蠻人剛到河套,尚未下水尋寶,金馬駒早已預知,躍出黃河水面,拉著一根長長的韁繩,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疾馳而去,途經現今的磴口、杭錦后旗、烏拉特后旗、臨河、五原一帶,最后臥在烏拉特前旗的戈壁灘上。南蠻人見金馬駒驚走,緊追不放,直奔戈壁。金馬駒一見此狀又躍身而起,拉著長長的韁繩重新潛入黃河之中,隱跡潛形,使人無從尋覓。說來也怪,金馬駒韁繩拉過的地方竟然地裂土移,出現了一條長長的深溝,這便是現今的烏拉河和烏加河;金馬駒在戈壁灘臥過的地方,壓出一個深深的大坑,這便是今日的烏梁素海;金馬駒二次飛奔時,韁繩又拉出了烏梁素海通入黃河的水路,使干旱的烏拉特草原兩頭通黃河,出現了烏梁素海這樣的漁村水鄉(摘自《巴彥淖爾盟志》、《杭錦后旗志》)。 唐玄宗時,在今烏梁素海地帶建有天德軍城,一代名將郭子儀曾率軍駐扎該城。“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就此率兵萬余眾,向東打到河北逐鹿一帶,大敗叛軍。抗日戰爭時,傅作義將軍在五原抗擊日寇,日寇敗退西山咀至烏梁素海一帶,在當地軍民的奮力追殺下丟槍棄械,大部分被掩殺,日酋皇族水川伊夫中將亦溺死于此。好,我們現在通過烏梁素海景區的大門,首先來看一下鳥展館。館內有80多種鳥類標本,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大家可以從這邊看起……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烏梁素海一點碼頭,這里是烏梁素海漁場場部所在地,漁場前身是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九團,現隸屬于巴彥淖爾市農牧場管理局,系國有漁場。漁業生產分湖區自然生殖和人工池養兩部分。主要品種有鯉魚、鯽魚、鰱魚、烏鱧、鯰魚、團頭魴、螃蟹,年產魚、蟹125萬公斤,其中人工養殖魚10萬公斤,年產蘆葦10萬噸。這里還有一個垂釣中心,為垂釣愛好者提供“用武之地”。在這里,您可以自備釣具或租賃釣具,感受置身自然,悠然自得,“自食其果”(笑)的垂釣樂趣!當然,有興趣的話,可隨漁船入海作一次“漁泳旅游”。一位青年體驗此項特種旅游后作《烏梁素海漁泳一日游》七律一首曰:“盛夏出漁近四更,風傳槳櫓咿呀聲。波翻碧水星光動,日躍明湖海天紅。浪里舒肢百侶樂,船頭收網萬魚爭。斜陽云影漾蘆蕩,長憶此游趣無窮”。體味此詩意境,我想多數游客會怦然心動的。心動不如行動,我們不妨去體驗一下吧。現在,我們將乘游艇前往長島。此時快艇已駛入蘆葦叢中,大家看,百鳥嬉戲,此起彼落;大家聽,百鳥齊鳴,好不熱鬧!這種鳥就是國家保護動物疣鼻天鵝,那個是野鴨,還有白天鵝
、石雞、白喉鶯……經過半個小時的乘風破浪,我們在烏梁素海長島登陸,先讓我們環顧一下長島四周。這里是可以容納上百人就餐的餐廳,在這里可以品嘗到獨具特色的全魚席;這邊是茶館……這是10米高的瞭望臺,登此臺居高臨下,全湖景色盡收眼底,可見藍天白云、碧波蕩漾,水葦連天,百鳥飛翔,令人心曠神怡。好了,大家現在可以自由安排時間,或者上瞭望臺看看,或者四處走走,十一點半在餐廳集合。上午我們瀏覽了烏梁素海一點,下面我們將乘坐摩托飛艇前往二點游覽。二點主要景觀和游樂項目有:湖面蕩舟、天門觀鳥、葦蕩探幽、漁舟唱晚、柳蔭獨釣、水榭小酌、高塔覽勝、草原騎射、柳堤信步、牧野流星、篝火晚會等。這里建有不同風格的夜宿設施如迎賓館、蒙古包、小木屋、普通客房、客服大廳等等。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二點的海內觀賞區。海內觀賞區有很多小島,每個小島都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海內區域有碰碰船、游泳池等,大家到此可以放松心情,自由玩耍。海內基本上都是淺水域,不會給大家帶來危險。 現在大家上岸,這里是堤岸活動區。那個是水上餐廳,那邊是濱水木臺,這些是我們效仿蘇州金雞湖旅游區種植的矮灌木和喬木。 大家看到的這些小屋都是木制的,屋里設備齊全,可以給大家提供輕松浪漫的住宿環境。木屋前邊這個大廣場是歌舞活動廣場,可以舉辦盛大的篝火晚會。現在進入生態餐飲暨觀光農業區,這里的蔬菜有大棚種植和庭院種植的,餐廳里所供游客的食品均為地產無公害綠色食品。餐廳后邊看到的多處院落,是我們的“河套人家”生產、生活體驗小區,庭院內種植許多蔬菜,大家不妨去體驗一下河套農家種植與收獲的樂趣。這邊是烏拉特風情區,這些建筑物分別是具有蒙古特色的舉辦 敖包和蒙古包。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住下來慢慢體驗一下蒙古族的民俗風情。大家往前走,就到了娛樂活動中心。這里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戲水池、卡丁車、碰碰車、旋轉木馬、翻越障礙、八仙過海等游樂設施,有專門為釣魚愛好者提供的垂釣佳境等。現在我們來到了景區的出口(入口)處,這里有為游客提供休息和消費的場所。經過一天愉快的游覽、吃、玩,我們的行程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游,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美麗的烏梁素海。謝謝大家!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小趙,歡迎來到蒙古大草原。這里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結隊的牛羊和駿馬疾馳的景象。
大家請看,湛藍的天空、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錯落的蒙古包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蒙古包導游詞精選蒙古包導游詞精選。蒙古包是草原人的住所,在這里,搬家是件輕松的事。今天接待我們的主人是陳巴爾虎旗,熱情好客的主人把飯菜都做好了。美麗的鄂溫克姑娘們唱起了好聽的民歌,大家也都別拘束,讓我們一起來吧!大家看,現在表演的這是套馬、那是摔跤,還有人再跳蒙古舞,大家也來試著一起跳吧!太陽西斜,我們該和主人道別了,大家誰也不想分別。正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內蒙古現有蒙古族人口423萬多,約占全國蒙古族人口總數(500余萬)的78%,占世界蒙古族人口總數(700多萬)的一半以上,約等于元朝時蒙古族總人口數。歷史上,畜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一向是蒙古族賴以生存的主體經濟和生活方式。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蒙古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實行同姓不婚的習俗;喪葬一般為土葬、火葬和野葬;衣食住行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區的蒙古族大都保留了傳統的習俗。如男女都穿蒙古袍,束以腰帶,腳著長筒馬靴,男子多戴深色禮帽,女子多以紅、藍色布纏頭,而且盛妝時還戴不少金銀頭飾點綴的冠,飲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解放前居住蒙古包,現多已定居,改住磚木結構的房子;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勤勞勇敢,憨厚豪爽,具有許多傳統美德;節慶,除了過春節等節日外,每年7、8月間都隆重舉辦那達慕大會(現已發展為“那達慕草原旅游節”)和祭敖包活動。
由于地域環境等多方面原因,內蒙古東、西部,以及農、牧區的蒙古族,在某些習俗上有一定差異。蘇臺柴蒙語意為奶茶,蒙古民族一種日常飲料,同時也是待客必備佳品之一。做法是將磚茶放入鍋內加水熬成紫紅色,然后將鮮牛奶或羊、駝奶以6:1的比例倒入茶水鍋中,熬至沸騰即成。奶茶營養豐富,具有提神、開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
目前,內蒙古各族人民大都喜好喝蒙古族風味的奶茶。馬奶酒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內蒙古東西部牧區用馬奶釀制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味道醇香,清涼解渴,也是牧民款待賓客的一種最佳冷飲。制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馬奶酒歷史悠久,《馬可·波羅行記》和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詩中,都有對馬奶酒色、香、味盛贊之文句。常飲馬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2
各位游客,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我叫巴圖,蒙古語意為堅固的、可靠的。我代表阿拉善____旅行社和蒙古族父老鄉親歡迎各位來到中國西部秘境阿拉善。今天我們要去游覽的旅游景區是近年開發辟建的西部夢幻峽谷。西部夢幻峽谷位于阿拉善左旗東北部敖倫布拉格鎮境內,距旗政府和阿盟行署所在地巴彥浩特鎮近300公里,,但路況較好,沿途有幾個蘇木鎮,吃住不成問題,非常適合有車的朋友進行大漠自助旅游。夢幻峽谷包括多處奇特景觀,主要有:七彩神山、人根峰、母門洞、石駱駝等。它們的形似與神似堪稱世界自然景觀一絕,而其充滿神秘感、震撼力和誘惑力的美麗景色更讓游人流連忘返,思味無窮。〔七彩神山〕阿拉善左旗敖倫布拉格鎮境內的陰山西南余脈,被當地牧人譽為“七彩神山”。大山呈紅、黃、灰、白等多種顏色,在夕陽的映襯下,山體流光溢彩,如七彩哈達環繞,如夢如幻……。“夢幻峽谷”由深紅色的沙石構成,全長5公里,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瑰麗無比,氣勢恢宏。該峽谷歷經千萬年的風雨剝蝕和洪水沖刷,而今愈顯滄桑壯美。置身其間,峰回路轉,一步一景,仿佛步入夢幻世界。峽谷中有一塊紅色巨石,看上去很普通,但其白色的巖紋竟然驚現出蒙文“阿拉善”三個字,令人驚嘆大自然造化之神奇。〔人根峰與母門洞〕在離七彩神山不遠的另一條山谷里,人們會驚奇地發現一根巨大的石柱直指青天,柱體呈褐紅色,高28米,粗須5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圍,形狀酷似男性生殖器,被世人定名為“人根峰”。當地牧人將此當作圖騰,崇拜有加,并于百年前在旁建“紅塔寺”一座,香火延續不斷。不育男女不遠千里前來跪拜,祈求上蒼賜子。世界各地許多土著民族都有崇拜生殖器的文化,阿拉善各級有關部門正在申請將“人根峰”和附近另一處天然奇觀——酷似女性生殖器外觀與內部結構的巖體洞穴“母門洞”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予以保護。天地育萬物,陰陽成世界,這是萬古不易之正理。20__年初,有關部門特別邀請我國著名性學專家劉達臨教授、胡宏霞博士和我區著名學者潘照東研究員、董笑梅教授等20多位社會賢達圍繞“人根峰”、“母門洞”的旅游景觀價值進行了研討論證,一致認為其是不可多得的性文化旅游資源,應予開發利用。目前,這兩件“神器”吸引著世界各國游客紛至沓來,皆欲一睹為快,爭相欣賞此絕世奇觀。〔石駱駝〕在一處百米高的山壁上,一塊巨石凹凸部分酷似一峰駱駝昂首奮蹄前行。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峰“石駱駝”竟能隨著大漠氣候的變化,冬夏體態各異。冬季,“石駱駝”體壯、毛色豐滿。夏季,“石駱駝”體瘦、絨毛褪盡。據當地牧民介紹和專家分析,這是因為冬夏氣候變化,山體水分含量隨之增減,因而顏色變異,造成了不同的視覺沖擊感。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因而興趣倍增。西部夢幻峽谷景區內,不僅有人根峰、母門洞、七彩神山,還有神水洞、紅塔寺、烽火臺、貝爾湖、布勒廟、將軍墓等數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而且,在這里還可以欣賞到大漠“海市蜃樓”的神奇自然景象。海市蜃樓也叫“蜃景”,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后發生顯著折射,就會出現樓臺、街市、人馬、綠洲、河湖等縹緲奇異的幻景。古代傳說,這種幻景是由海里的蜃(一種大海蚌)吐氣而成的。如果天公作美,我們可能在踏上返途前得遂平生一睹海市蜃樓奇觀之夙愿。〔結束語〕朋友們,西部夢幻峽谷之旅就要劃上一個比較完美的句號了。如果大家還是意猶未盡的話,就請下次再來舊地重游、重溫舊夢吧。不過,下次來可要帶上親朋好友,抄近路、走捷徑喲。從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高速路口到這兒,只須走58公里砂石路;從烏海機場到這兒,也只有90分鐘車程。好了,謝謝大家真誠的配合。再見!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3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梁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大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勢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渠引水,發展農業。
周朝之前,屬于狄人的匈奴人(歸屬存在爭議)生活在河套。春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戶到那里戍邊,設云中、九原兩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西漢時,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出云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占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筑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御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陜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東漢時,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晉南北朝時,河套地區是北方多個政權爭奪的重地。唐朝時這里被重新農墾,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北宋時河套被西夏和遼朝所分別占有。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清朝后期陜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抗戰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于此,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這里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光緒年問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后,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干渠(俗稱二黃河),并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現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縱橫交錯。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國和自治區重要糧、糖基地,被譽為“塞上谷倉”、“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暢,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嚴重,已進行綜合治理。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4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兒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夜以繼日,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他昏倒在地。幻覺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那朵枯萎了的花,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即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為了永遠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片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實際上,呼倫、貝爾都是蒙古語,分別指以魚為食的雌水獺和雄水獺,兩個湖緣此得名,兩湖周邊的草原和地級市遂分別得名為呼倫貝爾草原、呼倫貝爾市。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鎮,遠離了鬧市喧囂,走進了草原。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之前,我先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不管您來到哪座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白呶!”(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云、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過程中,輔佐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聲。現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或者說當一回蒙古人。
然而,長期以來養育了這個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強筋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熬煮,待茶水卷著茶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反復熬,聞著香,奶茶即成。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中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熟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酪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用肉食與面食調劑。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遺憾呢!手扒肉是把宰殺、剝皮后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即離火起鍋,持蒙古刀,手把著帶骨肉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肉的鮮嫩和營養。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蒙古袍。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馳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腳腕不受風寒。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和勒勒車。可是,你知道蒙古包的歷史和勒勒車的構造嗎?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
草原上的節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20_年前就聞名于世。現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因草原遼闊,牧民聚集在一起的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熱烈的祭祀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傳統的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誦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順時針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樂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游客們參與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舉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天下第一曲水莫爾格勒河,發源于大興安嶺西麓,流淌于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河長319公里,流域面積4987平方公里。自東北向西南流經陳巴爾虎旗全境,流域內地勢平坦開闊,河流落差較小,河道異常彎曲,似“九曲回腸”,因經著名作家老舍品題為“全國第一曲”,遂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美譽。游呼倫貝爾草原,不可不來呼和諾爾草原旅游區噢!旅游區建有大型多功能蒙古包,可容納600人同時就餐,另外還有大小蒙古包幾十頂,供游人住宿。設有射箭、摔跤、騎馬、訪問牧民家庭、觀看馴馬、套馬表演、祭敖包、篝火晚會、乘船游湖等活動項目。該旅游區(中心地帶),1997年被評為內蒙古十佳旅游景點之一,現為國家3A級旅游區。游牧圣地——金帳汗部落草原旅游區金帳汗蒙古部落草原旅游區位于呼倫貝爾草原有“中國第一曲水”之稱的莫爾格勒河下游東畔,是呼倫貝爾惟一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旅游景區。這里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中國歷史上許多北方馬背民族都曾在這里游牧、繁衍生息。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的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增進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喜愛大家,歡迎大家的到來,他們都以極大的熱情期待著各位再次光臨。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能有機會再次相會在呼倫貝爾草原!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5
成吉思汗陵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國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游景點。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統一蒙古諸部后于1206年被推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后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歷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游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蒙古包式的宮殿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連接,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圓頂上部有用藍色琉璃瓦砌成的云頭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
正殿高26米,雙層屋檐;東西殿高23米,單層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從高處下望,整個大殿像一只雄鷹,正殿像鷹的頭和身子,兩個側殿則似在雄鷹展開的雙翼。
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后殿為寢宮,安放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臺,臺上放置著香爐和酥油燈。這里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6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呼倫貝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的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日以繼夜,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覺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為了永遠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版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為250.557平方公里,現有266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其中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滿、俄羅斯等36個民族組成。呼倫貝爾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稱之為“綠色凈土”。
(進入草原時)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市,遠離了鬧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年羊”的優美景象。
(來到蒙古包)
這就是剛才我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賽白努”(好!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支、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民族舞蹈。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奏歡快,舞步剛勁在現代民族舞蹈。現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藍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或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介紹蒙古族人的身體狀況)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盤腱突露、充滿誼氣與力度?據說這與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對長期以來養育了解空虛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壯盤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紹蒙古族飲食習慣)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鄭著茶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以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離火起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營養。
(介紹蒙古族服飾)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弛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腿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各位服裝已進入草原,但是,袍服畢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介紹蒙古包)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說說蒙古包的構造:牧民用石塊壘起圓形房基,把木桿和皮毛繩穿成的“哈納”(墻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狀,并搭上“烏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納”和“烏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氈或獸皮,一座呈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墻便于搬遷時折疊,適合游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
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是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幅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濃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于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暢通無陰。牧人倒揚(搬家),前邊載人,后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伙伴。
(介紹蒙古族節慶)
草原上的節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聞名于世。現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頭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草原遼闊,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
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敖包”,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壘石成堆,當做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的祭禮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育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迎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興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總結性說明)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歡迎大家,她將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女士們、先生們,讓你我能的機會再次相會在草原,在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大草原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是個好日子,草原上晴空萬里,陽光明媚。正是觀賞呼倫貝爾大草原風光的好天氣。
各位請看,車窗外是一碧千里的草原。蔚藍的天空,飄浮的白云,五顏六色的野花構成了一幅讓人一眼望不到邊的絢麗畫卷。這里就是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大草原的遼闊,也使我們的心情變得舒暢起來。城市里的噪音,生活中的煩心事,都隨著飛快轉動的車輪,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看啊!這邊牛羊遍野,那邊駿馬成群。天邊散落著白色的蒙古包和隨風招展的五色彩旗,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一首人人愛唱的蒙古族民歌:“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邊馬兒跑……”
現在是中午十一點。前邊就要到內蒙古第一大湖,全國第五大淡水湖――呼倫湖了。這里湖面廣大,一眼望不到邊際。說起呼倫湖,我就不能不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它的美麗傳說了。
很久很久以前,大草原突然遭到風妖和沙魔的侵襲。狂風大作,黃沙蔽日。牧民們被迫背井離鄉,去尋找綠色的土地。天神得知后,馬上派來一對化名為呼倫和貝爾的天鵝。它們倆與妖魔展開了殊死爭斗,最終取得了勝利。為了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它們倆決定永遠保護這塊秀美的草原,于是兩只天鵝分別變成了呼倫湖和貝爾湖。遼闊的湖面擋住了風沙,滋潤了牧草,使得大草原恢復了生機。當地的老百姓把它們倆的名字連在一起,便把這里稱作呼倫貝爾大草原了。
游客們,剛剛乘快艇游完了呼倫湖,現在已經是下午五點鐘了。咱們該拜訪一下當地的蒙古族同胞,在蒙古包里休息、用餐了。
走進蒙古包,蒙古族的姑娘們是要向咱們敬下馬酒的。這是蒙古族的一種迎接貴賓的禮儀。咱們每個人要左手端杯,右手用無名指蘸酒,彈向天,彈向地,再彈向前方,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雙手端杯一飲而盡,表示對主人們的尊敬!
進了蒙古包,主人會用新鮮的牛奶、奶茶來迎接咱們。草原上的美食很多,手扒羊肉,馬奶酒,都是待客的佳品。祝大家玩得盡興,吃得開心,住得舒適。
各位游客,拜會完了蒙古同胞,我們今天的旅程也就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身體健康!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7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位于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匯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種自然景觀,被稱作內蒙古風光的“百寶箱”。
阿斯哈圖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巖石”。它處于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群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于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秘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里山連著山,峰連著峰,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峰峰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墻”,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于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游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8
吉蘭泰鹽湖位于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境內,距巴彥浩特鎮北102公里,是我國境內陸中型鹽湖之一,是開展工業旅游、鹽湖洗浴的理性場地。吉蘭泰鎮是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區商貿物流中心,全鎮管轄面積4618平方公里,鎮區規劃面積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余人。吉蘭泰鎮是阿拉善盟重要的鹽化工業基地,20_年建成了吉蘭泰工業園區,20_阿拉善盟確立了把吉蘭泰建成全國最大的鹽化工業基地的戰略構想。
“吉蘭泰”系蒙古語,意為六十。鹽湖總面積120平方公里,鹽層覆蓋面積60平方公里,整個鹽湖呈橢圓形盆地,鹽層平均厚度3-5米,最厚達5.94米,總儲量一億一千四百多萬噸,這里出產的食鹽,通稱“吉鹽”,以顆粒大、雜質少、味道濃等特點文明遐邇。鹽鹵中除含量最多的氯化鈉以外還含氯化鎂、氯化鉀、硫酸鈉、硫酸鈣等多種化學成份。吉蘭泰鹽湖自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開始開采,至今已有269年的歷史。該鹽湖原系阿拉善和碩特旗王爺的產業,1950年收歸國有,1953年成立國有吉蘭泰鹽場,1975年建成我國第一座機械化湖鹽場,1986年建成年產5萬噸真空精鹽生產分廠,結束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長期食用原鹽的歷史,1990年建成船采船運短水輸生產工藝,1997年改制為內蒙古吉蘭泰鹽化集團、吉蘭泰鹽化股份有限公司,所產“銀湖”牌精制鹽為內蒙古名牌產品。
吉蘭泰鹽化集團是內蒙古大型企業集團,現有成員企業15家,員工5000多人,企業總投資17.5億元,年創利稅1.4億元,屬國家一級企業、全國500強、內蒙古20家重點企業,也是目前中國湖鹽行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生產能力最大的企業。吉蘭泰鹽化工業基地是阿拉善盟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工業基地之一,主要的名優產品有:精鹽、天然胡蘿卜素、金屬鈉等。吉蘭泰鹽湖景觀是國內少有的旅游資源,鹽湖面積大、儲量豐富、開采、精選、制鹽等各個生產流程極具欣賞價值,也具有科普教育功能,是開展科普旅游、工業旅游的最佳場所。
吉蘭泰鹽池交通:從查漢灘向西南再走大約16公里就會遇到一個岔路口,向北30多公里就是去吉蘭泰!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29
游客朋友們,“他,賽白呶”(您好)!我是_旅行社的蒙古族導游寶音。寶音在蒙古語中是“福、福氣、福分”的意思。今天有幸為大家導游,真是我的福分。大家就直呼我的名字“寶音”吧,有福同享嘛。今天,我們去游覽呼和浩特市著名景區公主府。
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火車站西北約1.5公里處公主府街1l號(現同時辟為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居住在呼和浩特市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曾經在這里居住過的恪(kè)靖公主(海蚌公主)的故事。她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兒,因上邊有兩個姐姐先逝,實際上她就成了“四公主”,13歲時冊封為和碩公主,19歲時又被加封為和碩恪靖公主。清朝封制規定,皇后親生女封為固倫公主,嬪妃庶出女封為和碩公主。恪靖公主系貴人郭絡羅氏所生,所以開始只能封為和碩公主。和碩,滿語為“一方”之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恪靖公主19歲,康熙為其指婚,選漠北喀爾喀土謝圖汗察渾多爾濟的世子敦多布多爾濟為額附(駙馬)。由于恪靖公主下嫁意義重大,因而雍正元年被破例晉封為固倫公主。固倫,滿語為“天下”、“國家”之意,自然比“一方”的和碩要大得多、高貴得多了。
為什么恪靖公主又被稱作海蚌公主呢?其實,“海蚌(勃)”是滿語,意為“參謀”、“議事”。當年的恪靖公主權傾漠南、漠北、漠西。她的府第是歸化城地區的獨立王國,不但不受歸化城將軍、都統衙門的管轄,而且將軍、都統還得給她跪安討好。因為她有參政的權力,有替皇帝監國的義務,再加上當時北方形勢非常嚴峻,所以破例封為固倫公主就不足為怪了。清代的蒙古按地域大致劃分為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就是現在的內蒙古中東部一帶,而漠北蒙古就在現在的蒙古國。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土謝圖汗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裔,敦多布多爾濟的叔爺爺,就是著名的蒙古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嘛嘛教)掌權者一世活佛哲布尊丹巴。在恪靖公主下嫁之前,康熙皇帝與漠西蒙古衛拉特準葛爾部噶爾丹在漠南、漠北展開了激戰,曾經三次親征噶爾丹。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進兵喀爾喀蒙古部,土謝圖汗部因此由漠北退到了漠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朝在昭莫多戰敗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喀爾喀蒙古部按照清政府的旨意返回了漠北家園。
康熙對噶爾丹的征戰取得了全勝,不僅捍衛了國家的統一,還遏制了沙俄對大清國土的覬覦。為了鞏固漠北、漠西邊防,漠南的歸化城就成了軍事前沿的重鎮。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康熙將其臉上略有麻點,但很風流的愛女恪靖公主下嫁給土謝圖汗的世子敦多布多爾濟。恪靖公主是身負政治使命來到歸化城的,難怪人們尊其為“海蚌公主”呢!
恪靖公主的下嫁,引出一個重大的歷史話題――滿清要想打敗明朝,必須聯合漠南漠北蒙古各部;誰失去蒙古,實力將大打折扣;誰爭取到蒙古,誰就有能力稱雄華夏。靠什么爭取蒙古呢?通過下嫁公主(格格),用婚姻紐帶結成兒女親家,誰奈我何!滿清入關并平定“三藩之亂”后,繼續推行“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政策。恪靖公主下嫁后,喀爾喀的扎薩克圖親王、賽音諾顏部首領先后都迎娶了像恪靖公主一樣的海蚌公主成為額駙。之后,漠西蒙古和羅理部因不堪噶爾丹的欺辱投奔大清,康熙遂置阿拉善旗,并以郡主(親王之女)下嫁和羅理之子阿寶。這樣,清朝就與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都結成了兒女親家。
當年,恪靖公主理應跟隨敦多布多爾濟返回漠北喀爾喀蒙古王府,但是,她卻留在了漠南,并且三遷住址。最初居住于清水河縣,恪靖公主的府邸就在縣城里的花園巷。
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親征漠西蒙古首領噶爾丹后,漠北的硝煙尚未散盡,康熙皇帝就曾決定讓恪靖公主居住歸化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舊城。但是歸化城同樣處于戰爭的前沿,也難以保障公主的絕對安全,所以康熙皇帝就讓她暫時居住在清水河,因為這里距離山西的屯兵之所右衛八旗駐防城很近。隨著戰火的遠去,恪靖公主遷居到歸化城西的扎達蓋河畔。傳說,恪靖公主從清水河來到歸化城后,立即為這里的自然風光所迷倒:峰巒疊翠的大青山像一座長長的玉屏擋在北邊;大黑河、小黑河、哈拉沁河、烏素圖河,像條條銀練流淌于草地良田之間;歸化城當時已經有100多年的經營歷史,是明清時期北方的重要出口商埠,堪稱當時北國的深圳。
因此,公主再也不想往北走了。經康熙欽定,恪靖公主的府第就蓋在離歸化城北門2.5公里的扎達蓋河東岸。據說,恪靖公主對老百姓相當體恤。《公主府志》說她:“恭儉柔順,不恃皇家之驕,嫻于禮教。”在她暫住過的清水河曾有一塊功德碑,上邊歌頌她“自開墾以來,凡我農人踴躍爭趨者,紛紛然不可勝數”,“實公主之盛德所感也”。這里指公主暫住清水河期間,曾圈地4萬余畝開墾種地,吸引了殺虎口內大批漢民“走西口”前來墾植,連年豐收之事。為此,康熙曾親筆御書兩匾訓示警戒自己的女兒。一匾曰“肅嫻禮范”,一匾曰“靜宜堂”,掛在公主府的過殿和寢堂。
魅力內蒙古的景點導游詞 篇30
游客朋友們,山西會館位于多倫縣老城區的西南角。 說起山西會館,必然要談到旅蒙商。 旅蒙商早在17世紀就出現了,它源于康熙皇帝征討噶爾丹時的隨軍貿易。據《清圣祖實錄》記載,在康熙帝進攻噶爾丹行經錫林郭勒草原時,允許各部、各旗沿途向清軍出售馬、牛、羊、駱駝等物。由理藩院另設一營,商人在營中貿易。清朝軍隊每營派一名官員,專司貿易之事。隨軍貿易的商人,從蒙古各旗收購和從內地販運物品,以供應軍需為主。后來,隨軍貿易漸漸擴大到了清朝駐錫林郭勒盟等蒙古地區的駐軍中。他們除了給部隊包辦糧草、販運馬匹和供應一些其他物品外,還和當地王公貴族、牧民進行貿易,這就是三晉旅蒙商的前身。 多倫會盟后,清政府對多倫旅蒙商十分重視,并給予很多優惠政策,再加上草原貿易利潤豐厚,山西、北京、山東等地的商人也蜂擁而至。尤其隨著匯宗寺、善因寺兩座喇嘛教寺院的興建且日益昌盛,多倫在不到60年的時間里,發展成為一座最為典型的旅蒙商城和蒙古地區貿易都會。旅蒙商人從內地把大量的綾羅綢緞、鐵木瓷器、藥材香料等運到多倫,銷往內、外蒙古各旗,又將草原上的絨毛、皮張、鹽類等匯集多倫,然后銷往中國各地。旅蒙商事業如日中天,人口最多時達18萬,注冊商號4000余家。在當時,有所謂“十大糧商”、“八大銀號”、“五大燒鍋”、“兩大當鋪”之說。隨著貿易越做越大,相同地區實力較強的商人先后在多倫商業城建起了自己的聚會場所,也就是后來的會館。山西會館是清乾隆十年,也就是公元1745年,由山西籍旅蒙商集資興建的。其建館的目的,就是為方便山西同鄉來往交流,并為剛來此地的鄉友提供落腳安身之處。這座會館是多倫老城區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清代古建筑群,至今已有260余年的歷史。會館坐北朝南,大致可分為住宿區、娛樂區、商會議事區和關帝廟。站在會館的大門前,可以看見一座高大的牌樓,雕梁畫棟,美侖美奐,晉商之富由此即可見一斑。大戲樓是會館的一座“明星”建筑。這座大戲樓全由方形條石砌成,恰好是一個“凸”字型。臺上有粗粗的明柱支撐戲樓的前半部分,樓頂四角鳥嘴似的正檐斜刺蒼穹。再看其東南角,上面懸掛一面明鏡,面向西北,可以映照數里外的善因寺。整體上看,大戲樓結構精巧,氣勢雄偉。據考古學家介紹,采用這種建筑結構形式的,在中國僅有兩座。會館的娛樂區就主要以這座大戲樓為中心。每年的五月十三開臺唱戲,一直唱到秋后天涼。到六月十五多倫廟會期間,會館內的演出活動往往達到高潮。正月十五左右也要演出幾日,所唱劇種自然非山西梆子莫屬了。商會議事區處在會館的中間,平時并不開放,只是在有重大商業議事活動時才可使用。議事廳內舉行的最重要的會議就是正月十五的議事日。這一天預示的是——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將要開始,多倫的一千多戶山西商號都要到會館參加會議,以幾十名會董為中心,在議事廳總結過去一年山西各商號的經營狀況,決定新一年的經營策略等。行賞與處罰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經營出色的商號要給予獎勵,經營不好或違規商號要受到處罰——罰戲若干場。這樣,會館一年內請戲班子的費用自然就有了著落,這一著著實不錯,不僅起到了懲罰的作用,而且宣傳了山西商人。會議最終形成決議,然后向在外院看戲的其它九百多家商號宣讀議事結果,新一年的商業活動也就正式開始了。會館的最后一個院落就是關帝廟。大殿中間位置供奉的是關羽夜觀春秋的塑像,東側是懷抱寶劍、手掌印信的關平,西側是手扶青龍偃月刀的周倉。這正殿內雕梁畫棟的彩繪,經歷了260多年的風風雨雨,顏色卻依然十分鮮艷,在內蒙古地區算是保存比較完好的藝術品了,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配殿內的墻壁故事畫,也是會館內的一絕:整個墻壁所描繪的是三國里的重要故事片段,以關羽一生的業績為主線,“桃園結義”、“夜觀春秋”、“大破黃巾”等場景應有盡有。每個月的初一、初五、十五是山西商人進香的日子,這三天,關帝廟里香煙繚繞,熱鬧非凡。 為什么會館要供奉關羽呢?原因有二。其一,關羽是東漢末河東解(hǎi)縣(即今天的山西省運城西南)人,故而,山西商人視其為同鄉,格外親近。當然,第二個才是主要的:會館建成之初,名為“伏魔宮”,意在供奉山西英豪關羽,求其保佑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由此,當地人又稱山西會館為關帝廟。大家都知道,關羽在三國以后,形象不斷被美化和神化,進而成為惟一一個被佛、道、儒三家共同推崇和供奉的神,占據了很高的地位。山西商人不僅因這一點而自豪,而且把關羽視為“信”與“義”的化身,一則是對同行的要求,二則向人們表明誠信待客,決不作無“信”無“義”之事。再到后來,因為商人的供奉與推崇,關羽也就成了財神爺的化身了。這樣,在商務性會館里,有財神爺關羽的塑像自在情理之中了。山西會館是山西旅蒙商在多倫留下的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當時山西商人的有關情況。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龍票》中,山西商人的精明與膽識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正是靠這種精明與膽識,從乾隆后期到清末,山西商人一直是多倫商業城最主要的經營隊伍。他們靠著誠實勤奮的精神,用牛車、駱駝將內地的大量日用百貨運到蒙古草原的各個角落,又將草原上的牲畜皮張運回多倫,再銷往關內各省。別看他們所有的商號數量僅占多倫商號總數的四分之一,但其所擁有的資產卻占整個多倫的一半以上,當時的他們是多倫財富的主要占有者和創造者。在會館西側,矗立著抗日名將吉鴻昌將軍的立身漢白玉塑像。1933年5月,日軍入關,連續攻下中方幾座城池,其中就有軍事重鎮多倫城。同年6月,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將軍在張家口組織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在察哈爾地區抗擊日軍。6月下旬,吉鴻昌將軍率抗日同盟軍主力,經過五天五夜激戰,終于攻下多倫城。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中國軍隊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的第一座縣城,這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抵抗日寇的信心,也讓全世界記住了多倫城。朋友們,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愿山西會館給您留下更多的啟迪和正義的呼喚。謝謝大家,后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