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導游詞范文(通用4篇)
青海的導游詞范文 篇1
各位游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來到大美青海,歡樂夏都——西寧市。我是你們接下來的西寧兩日游中的導游___,你們可以叫我小__。
翻開世界地圖,在亞歐大陸的中南部,一塊棕褐色彩的高地尤為引人注目,那就是高亢海拔,遼闊面積,年輕歷史和獨特位置與一體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此都耳熟能詳,但對于青藏高原的門戶---西寧,卻都不甚了解吧!中國漢字講究同音異形,琪的同性異形字之一就是神奇,奇特的“奇”,那今天呢,我就用五個“奇”,帶您走入歡樂夏都--西寧。西寧第一奇就奇在“氣候奇特復雜”
西寧是青海省省會,寓意“西。陲安寧”,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門戶,“右通海藏,左引甘涼”,雖然是平地升天的第一步,但它的海拔已經達到2250米,比東岳泰山頂峰還高出600多米。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攝氏度,最高氣溫34.6攝氏度,最低氣溫-18.9攝氏度。也正是由于高海拔,西寧夏季日平均氣溫只有15--17度左右,素有“西寧無夏日”之稱,相對于內地火爐般的盛夏,這里的確是天然的避暑勝地,為此,西寧市特意打出“中國夏都”品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西寧的夏日更加迷人“夏都”的旅游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旅游者更是絡繹不絕。
此外,由于西寧西北部有祁連山,日月山等天然屏障,冬季冷空氣很難入侵,一月平均氣溫約-10度,加之,暖氣普及率相當高,使得滴水成冰的日子也成了暖冬。用“夏無炎暑,冬無酷寒,陽光燦爛,碧空如洗”來形容西寧的氣候在合適不過了。西寧的氣候不僅奇特,而且復雜。其實,西寧并不是人們想象中高寒缺氧,人煙稀少,常年冰封的不毛之地,它確實有亙古連綿的冰山雪峰,但它也有蔥蔥郁郁的森林,深切低下的炎熱河谷和溫泉,加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絢麗多次的民俗風情,使得西寧成為青藏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如果說西寧第一期歸功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西寧第二奇就非人類奇跡莫屬。
由于自然,歷史,區位等因素,青藏高原的面積雖占全國總面積的25%,然而人口卻僅占全國總人口的1%,青藏高原因此也一度被世界認為是“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素有“中國最安靜城市”之稱的西寧市卻最先打破緘默,成為青藏高原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人口破百萬的城市。西寧作為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樞紐,商業交往頻繁,古羌人在此游牧生息的同時吸收了漢族先進生產技術,開始定居農耕,并逐漸形成了以日月山為界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加之,較青藏高原腹地更為優越的自然和氣候條件,使得西寧市人口密度居整個青藏高原之首,20__末西寧市7665平方千米的土地卻擁有222.87萬人口,被聯合國稱為“世界屋脊上的奇跡”,在這222.87萬人口中,西寧將“和諧,包容,多元”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里聚居的漢,藏,回,蒙,撒拉,滿,土等37個少數民族和諧共生,這里被世代信奉的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道教交匯繁榮,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象。初到西寧,給人的印象是新興城市,其實不然,他是青藏高原上最最古老的城市,有著2100多年的歷史,古稱“‘西平亭”,是漢后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地方,南涼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絲綢南路的要道,西海的鎖鑰,青藏高原通往中原的門戶,河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歷史上的西寧是一個人口和民族不斷變遷的地區,而今日的西寧仍然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漫步西寧街頭,每一個異鄉客都能聽到熟悉的鄉音,這里接納了無數的移民者和五湖四海的創業者,20__年末,移民人口達到100多萬之多,這別樣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風情,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見。
青海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因一峰神奇的白駱駝,載負著撒拉族沉重歷史,自中亞撒馬爾罕至此臥泉化為白石而得名。相傳,在中亞撒馬爾罕有一個小部落,為首的頭人是兄弟倆,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眾中威望很高,因受到當地統治者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們率領同族的18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和一部《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尋找新的樂土,路上他們經天山,過嘉峪關,繞河西走廊,渡黃河,來到循化境內。經夕昌溝,越孟達山上了烏土斯山。這時天色已黑,蒼茫中走失了白駱駝。
第二天,他們在街子東面的沙子坡下發現一眼清泉,走失的駱駝臥在水中,已化為白石。他們試量了當地的水土,與故鄉的水土完全相同,于是便在這里定居下來。歷經艱辛的駱駝安詳地靜臥在泉水之中,與他們日夜相伴,泉水澄澈清亮,汨汨流淌,四季不斷,便將這個清泉起名為“駱駝泉”。80年代初,政府撥款重修駱駝泉圍墻和大門,泉邊用花崗石雕刻駱駝石像,種花草樹木,建水榭碑亨。重修的駱駝泉,明澈如鏡,漣漪蕩漾,藍天白云,倒映其中;精雕細琢的石駱駝,佇立泉傍,昂首挺胸,栩栩如生。
離駱駝泉不足百步,便有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寺和始祖尕勒莽、阿合莽陵墓。兩棵葳蕤蒼翠的古榆,交相輝映,自然蓋住陵墓的頂,別具風情,常有游客觀光。駱駝泉與毗鄰的街子清真大寺,尕勒莽、阿合莽陵墓,珍貴手抄本《古蘭經》,近千年古楊和百年古柏相互映襯,構成了撒拉族滄桑歷史的見證和研究撒拉族歷史沿革的有利依據。每年在此舉辦民俗飲食節、手抄本《古蘭經》展示研討會、刺繡展覽節。
青海的導游詞范文 篇3
昆侖山是萬山之宗,地球之脈。
納赤臺一眼泉水終年突突翻涌,被當地人稱為“圣水”,此泉,便是昆侖泉。即使隆冬時節,四野里冰天雪地,昆侖泉水卻從不封凍,依然噴涌不止,成為一大奇觀。
昆侖山口地處昆侖山中段。海拔4772米,是青海、甘肅兩省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
關隘。昆侖山口地勢高聳,氣候寒冷潮濕,空氣稀薄,生態環境獨特,自然景象壯觀。這里群山連綿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廣袤。尤其令人感到奇特的是,這里到處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變幻莫測的冰錐,以及終年不化的高原凍土層。冰丘有的高幾米,有的高十幾米,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潛流。一旦冰層揭開,地下水常常噴涌而出,形成噴泉。而冰錐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這種冰錐不斷生長,不斷爆裂。爆烈時,有的噴漿高達二三十米,并發出巨大的響聲。昆侖山口的大片高原凍土層,雖終年不化,但凍土層表面的草甸上卻生長著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節,草叢中盛開著各種鮮艷奪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離昆侖山口不遠,便是著名的玉虛峰。玉虛峰,位于昆侖山口東面。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頂高聳巍峨,山體通坡凍封雪裹,山腰白云繚繞,看上去猶如一位銀裝素裹,婷婷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昆侖山口既是進出西藏的要隘,也是旅游者神往之地。許多過往行人來到這里后,都要在此駐足觀賞一番場。
昆侖橋又稱一步天險橋。位于格爾木南部的昆侖山下,距格爾木市約50公里,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險關。昆侖橋飛架于一步天險之上,全長只有4米多,是一鋼筋水泥大橋。昆侖橋之壯觀不在大橋本身,而在于橋下的巉巖絕壁和萬丈深澗。發源于昆侖山中的由雪水和泉水匯合而成的格爾木河,從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峽谷奔流而下,滔滔的河水將河谷的千板巖長期沖刷穿鑿成了一條深40多米、寬數米的石峽險谷,其中最窄處只有4米左右。昆侖橋兩岸,絕壁相對,巉巖嶙峋,谷頂平坦,谷底幽深,形勢極為險峻。人們站在橋上俯身鳥瞰,但見湍流不息的河水,在深邃險峻的幽谷中急湍喧瀉,噴涌咆哮,不斷地激起層層雪白的浪花,發出陣陣猶如雷鳴般的轟鳴,真是令人望之目眩,聞之喪膽。因此許多過往行人,一般都要到橋頭憑高俯瞰一番。
青海的導游詞范文 篇4
茶卡鹽湖地處青海柴達木盆地東部的烏蘭縣茶卡鎮,茶卡鹽湖也叫茶卡,“茶卡”是藏語,意即鹽池。它夾在祁連山支脈和昆侖山支脈之間,湖面海拔3100米,東西長15.8公里,南北寬9.2公里,呈橢圓形,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結晶鹽湖。鹽粒晶大質純,鹽味醇香。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色,故稱“青鹽”。古往今來,茶卡鹽湖就因盛產“大青鹽”而久負盛名。早在西漢時期,這里的羌人就采鹽換物,清代官方還在這里設立了鹽局,歷史上的“青鹽”在西北地區名聞遐邇,主要指的就是這里的鹽。而今,這里則以絕妙的風光吸引著各路游人紛至沓來。
一、開發的有利條件
A.獨特的自然風光
茶卡鹽湖造就了一個奇觀:水上漂茶。與其它鹽湖不同,茶卡鹽湖是固液并存的鹵水湖,鑲嵌在雪山草地間而非戈壁沙漠上。由于茶卡鹽湖大量的湖鹽類沉積礦物結晶析出并結成數米厚的“鹽板”,而其上又鋪著一層幾毫米厚的水,因此遠遠望去,站在鹽板上的人便好似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見。然后坐著世界上最窄的小火車,緩緩通往湖心,空曠的鹽湖,矗立的神奇的鹽雕,直直的鐵路,歪歪扭扭的電線桿,自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妙感。因而得名“中國的天空之境”。
B.便利的地理交通
茶卡鹽湖地處柴達木東部邊緣的烏蘭縣茶卡鎮,東距青海省會西寧300公里,離國家級風景區青海湖鳥島100公里,是種羊場、青海湖三日游的必經之地。鹽湖緊靠青藏、青新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游客到茶卡鹽湖可選擇自駕、乘坐專線大巴等多種交通方式。西可以直達敦煌和拉薩。青藏公路又是目前我國唯一允許外國人自由進出西藏的旅游線,大多數外國游客在此觀光后西行。
C.獨特的人文優勢
處于青海的茶卡鹽湖自然擁有著令無數人神往的藏族文化,獨特的建筑、傳統的藏族服飾、飲食、宗教信仰、節日、婚禮、喪葬方式都透露著神秘、獨特的吸引力。
二、實際開發情況及不足
在實際的開發中,當地旅游部門可謂是將茶卡鹽湖的各方面資源都極大程度地開發出來了。鹽湖旅游業自1980年開發以來,吸引著眾多內地和歐美、東南亞、日本及港澳臺游客。隨著茶卡鹽湖采、制鹽工藝流程的不斷完善,茶卡鹽湖景區已發展成生態游與工業游并舉的3A級新型景區。不過茶卡鹽湖的景區規劃不盡合理,當地在旅游開發初期未料想到如今茶卡鹽湖備受熱捧,并未建造足夠多的基礎設施也未考慮生態環境的最大承受能力。經過3年的沉寂之后,茶卡鹽湖迎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游客數量迅速上漲,呈翻番趨勢。游客爆棚讓這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景區還是有點措手不及,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當地旅游部門不得不從上級單位抽調了30名員工協助景區管理和服務。因為起步晚,基礎設施還未跟上,接納能力有限,游客數量的增多已然超過了其原本的容納量。在旅游旺季,當地大小賓館飯店里游客成群結隊,飯點時飯店幾乎座無虛席。“全鎮包含家庭賓館才有1000個床位,面對數以萬計的游客,實在應接不暇。因為無法入住,游客往往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這導致人流集中入湖,給景區造成過大壓力。”青海鹽湖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建剛說。隨著游客的增多,環境破壞愈來愈嚴重。客觀上,茶卡鹽湖地勢低洼四面環山,生態受到破壞夏秋季山洪暴發,大量的洪水夾雜著大量的泥土、雜草、牛羊糞便順流而下沉積在湖中,既污染了資源,又影響了周邊環境。另外鹽湖為露天礦床,湖面遼闊、周邊環境復雜,偷挖、私自販運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也加大了鹽湖保護的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破壞。主觀上,由于近年來茶卡鹽湖旅游人數爆增,而景區起步晚,基礎設施還未跟上,接納能力有限,高峰時期,游客一擁而上、一呼百應。下湖拍照、踩踏,阻礙了鹽湖鹵水結晶,由此出現了黑泥。賓館應接不暇。游客無法入住,來去匆匆,導致游客不能集中入湖,給景區造成過大負擔,造成環境破壞。同時,景區為了擴大鹽湖容量,開發規模擴大,工業、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加大,而由于氣候干旱降水量減少,湖水補給不及時等原因直接影響鹽湖水質和鹽資源質量。
三、對景區開發的建議
強烈建議,景區切實做好鹽湖周邊地區的植被保護工作,在鹽湖四周大面積推廣人工種草和退牧還林項目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大力推廣植樹造林活動,同時引導牧民按照草原實際承載量嚴格控制牛羊數量,調整結構,科學養畜,鞏固水土。需要當地領導干部自覺把環保納入企業經營工作的議事日程,嚴格控制人流量,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加強環保設施建設,改進生產工藝。
四、值得夸贊
令人欣慰的是,景區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開發的不足,并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青海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茶卡制鹽分公司總經理李天兵說“鹽業需堅持適度開發,過度的開采會造成鹽湖退化,湖的面積可能會縮小,鹽湖邊的灘涂面積會增大,影響‘天空之鏡’的效果。按照公司今后的規劃,我們將控制開采規模,給鹽湖一個休養生息、保持自然生態平衡的周期,留住這美麗的風景。”
而針對超過如今景區承受能力的過多的旅游行為。青海鹽湖文化旅游開發公司已完成規劃,計劃投入巨資,與當地政府打造高原旅游名鎮,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初步規劃擴建停車場,修建入湖棧道,將現有大門建成集售票、檢票、警務和醫療等為一體的地標性建筑,并在湖邊區域新建觀星營地、帳篷營地,滿足攝影愛好者拍攝星空和住宿的需求,同時修建地下管網和排污工程,從源頭上杜絕污染“永久地留住‘天空之鏡’是我們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魯建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