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小學德育工作總結
緊張往往與充實相連,繁忙總讓人感到時間的飛逝,不知不覺中我校建立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了。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德育綱要》為行動指南,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深化課程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使學生在學習德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開發自身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通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最近幾年來我校逐步形成了“校園文化、藝術教育、信息技術”三道風景線的德育工作特色。現匯報如下:
一、讓校園成為孩子們活動的樂園——校園文化對德育的滲透作用
校園文化是除了課堂教學之外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文化氛圍。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彌散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它的影響和熏陶,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陶冶自身情操。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恩格斯也說過:環境造就人。因此,我們鱸鄉實驗小學就從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著手,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強化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讓學校的德育景點對學生提出做一名學生的基本要求。
這要從我們學校的三尊校園雕塑、開展的三項常規教育活動談起。
每年有新生入學,我們都要求班主任帶領學生到綜合樓前的雕塑和花壇走走、看看、講講。雕塑是一名老師和兩名學生,歌頌的是師愛滿天下、師生共同發展的意思,下面的花壇外形是一個方形、一個圓形,顯而易見其寓意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的老師也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做為一名鱸小的學生應該做些什么事,不應該做什么事。把我們學校對學生提出的十項在校一日常規要求貫徹下去,并進行行之有效的行為規范教育。
第二尊雕塑坐落在教學樓的花壇中。一本書、一支筆,體現的是陶行知先生“讀書做人”的教育思想,也正是我校的校風所在。在每一屆鱸小的畢業生離開母校時,我們總不忘讓他們再看看雕塑,寫一篇“我看校風讀書做人”的征文,讓畢業生把“讀書做人”作為一種畢生的追求延伸到自己以后的人生中去。
另一尊雕塑就是一進校門就映入眼簾的現代彩雕,主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它較夸張和抽象的造型使人聯想到海浪、星空、月亮、小鳥……更讓我們的學生產生了很多的創意,環保的意識也逐漸增強,環保主題教育由此開始。校門進來的通道兩旁擺放的是十五位中外藝術家的頭像雕塑,使我校的藝術氛圍日趨濃厚。另外,“孔雀園”中四只孔雀的安家落戶吸引了兩千名學生的眼睛,從初中部到小學部的低年級學生,都爭著要報名加入“孔雀園值日小組”,并且搜集了很多關于孔雀生活習性的資料,爭著要成為一名“孔雀飼養員”。這難道不比上課時強調幾十次“要愛護動物、要保護環境”有用的多嗎?
校園里的每一塊草坪都具體落實到班級去養護,學生在里面嬉戲、游戲的同時也能注意到愛護花草樹木,喚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看到校園是如此潔凈,也能在草地上的摸打滾爬中自覺地做好校園“環保小衛士”的工作。
那就更不必去說每幢樓的每塊墻壁上的那些名言警句了,它總是時刻激勵著學生不斷地思索和進齲
二、讓藝術搭建孩子們創造的舞臺——藝術教育對德育的陶冶作用
我校就是本著“環境中的藝術,藝術中的環境”的理念,投入資金幾萬元,在校門口增加了幾個上面提到的校園新景點,這些景點的設計正好和住宿部邊上的一排學生藝術作品展覽櫥窗相映成輝,使我校的藝術氛圍日趨濃厚。
我們是國家教育部掛牌的農村藝術教育實驗學校,因此,在我們的櫥窗、板報、新荷畫廊延伸至餐廳畫廊里都能展示出師生藝術才能的發展軌跡,也能體現出藝術教育的成果,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