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題團日的大主題是:以我火紅青春
先讓我們先來談談"民族精神".
我想作為一個十三億多人的大國,中國需要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十六大報告中,曾對民族精神有過這么一段論述: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那么首先我想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心中的民族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希望大家結合一些示例.比如:中華民族在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時,團結一致,保衛家園.等等.)
材料1:
eg1.近代以來在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表現出的一致抗外.近代愛國主義思想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在反侵略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Eg2.崇尚氣節與勇于獻身 從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氣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見義勇為,當仁不讓,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許多古老的格言,都充分體現了崇尚氣節的精神.
Eg3.憂患意識與奮發有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憂其民者,憂民生之艱辛也;憂其君者,憂肉食之失德也."從屈原的憂君憂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反映了古代土大夫深沉的憂患意識.
Eg4.尚變意識與變革精神: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種思想起源于西周的《易經》,經明末清初王夫之的生生不息的變易思想發展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精神的基調之一.這種思想是歷代社會改革家推動社會變革和倡導觀念轉變的依據和武器.中國近現代面對民族和國家的種種危機,人心思變,要求變革弊政以求自強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表現在愛國志上一代接一代的對救國真理的探索.從經世致用到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出全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在謀求中國獨立富強的道路上,人們的認識由變法到而革命,從而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
基于同學們以上的思考,今天我們著重要談的是"學問之道"中的民族精神.
眾所周知,"學"是中華民族優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為了中華民族的昌盛,有志之士們投身學海,刻苦學習,在中國歷史上閃耀著不朽光輝,也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苦學故事.下面,我們就主要圍繞"學"這一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展開討論.
北大一位著名的導師--林毅夫,曾經做過一個關于學問之道的報告.
他說道:"韓愈《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是什么呢 道是指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學問究竟怎么學 怎么問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學習不思考就會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學習就會很疑惑".《中庸》里主張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對《為政篇》里這幾個字的最好的注腳."學而不思則罔," 這個"學"字指的是學習現有的各種理論."學"應該做到"博學".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同一個現象,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就會有不同的理論,解釋同一現象的各種理論,有共同的地方,也會有不同的側重.所以,我們學習不能只聽一家之言,而應該是"博學".但是,單單"博學"還不行,學了還需要會思考,如果光學不思考,頂多也只能達到一部百科全書的水平.博覽群籍,看書過目不忘,這在古代可能還有一定的功能,現在有電腦,一張光碟就能儲存一整套大英百科全書,敲幾下鍵,各種知識都能查到,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的功能已經今不如昔.更重要的是現有的許多理論有真有假,各種理論,學說之間經常相互矛盾,如果全部記下來,照單接受,可能會使一個人,越學越迷糊,成了"學而不思則罔"了.
"博學"后要怎么思考才能做到"不罔" 這就是"審問"的功夫了."審問"時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任何理論的功用都是在解釋現象,解釋現象要講因果關系,是什么因導致什么樣的果,只有內部邏輯自洽的理論才能告訴我們因為什么樣的因,經過怎樣的作用,導致什么樣的果,而這個果就是我們要解釋的現象.其次,理論的作用在于解釋現象,因此,在"審問"時除了要求一個理論必須內部邏輯自洽外,還要求根據理論的邏輯,所得到的推論跟我們所要解釋的現象是一致的.
博學的人特別要有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批判精神,在"審問"上下功夫,尤其,不僅要重視一個理論觀點的新穎,內部邏輯的自洽,而且,要重視理論的推論和現象的一致.社會是像流水般變動不居的,所以,任何理論都不是真理.老子《道德經》開篇之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提醒我們任何已經被提出來的理論,都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常道.佛教《金剛經》里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表述的也是同一個道理."在學習上只有這樣,才能從"學"升華為"博學"再到" "的境界提升.
我覺得在中國50XX年歷史的長河中,文化的博大,確實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在這種種學問的產生中,無不浸透著人們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正是這種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才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改革開放開放以來,我們的國家正以飛速的發展之勢,重新邁向世界之巔.而這項事業是需要我們在座的各位,為之而努力的.我們是年輕的,年輕意味著什么 應當是拼搏與奮進,"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年輕的,他的光芒不應被烏云遮蓋.它應當照亮東方的神州.那么我們的同學是怎樣看待做學問的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