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桌上的禮儀(通用3篇)
西餐桌上的禮儀 篇1
選用酒杯
如果你面前放著四個杯子,不要隨便拿起哪只就用。要知道其中的區分。
大杯用于盛水,人們不用它來干杯。因此,干杯時不能舉這個大杯。
中杯用于盛紅葡萄酒。小杯用于盛白葡萄酒。細長杯子用來盛香檳酒。
飲酒、水、飲料時應注意事項
在飲用杯中物時,應先將口中咀嚼物咽下,然后將刀、叉在盤中放成八字形或交叉,再用餐巾紙將嘴唇擦拭干凈。然后再喝酒、水等。
在喝酒、水等時,中國人習慣舉杯仰頭痛飲,一口喝光。而在西方這卻恰恰是應避免的。最文明的方式在西方是頭保持平直、一口口啜飲。喝到底時,杯中總還是留一點酒。
在喝飲料、湯、酒、水等時,不要用嘴唇吸出聲音來,而應一口一口地輕輕喝。
在祝酒時,總是由主人或是地位、身份最高者倡議。
在握杯時,應一手抓滿杯子,不要在擎杯時翹起小指或其它手指。
使用刀叉
如在用餐時要放下刀叉,應將其放在盤子兩邊,刀與叉子頭向內。
如用完了餐(即使盤中仍有剩余食物),應把刀叉平行斜放入盤中,叉齒朝下。叉離自己近、刀離自己遠。
在將盤中食物推到叉上去時,應使用面包,而不要用刀去推。
不要始終拿著刀,也不要刀朝上。而要在切好食物后,便放下刀,讓刀放在盤子平行的右側,然后使用叉吃。
注意,如果不知該怎么正確使用刀叉時,就看別人如何做,依樣畫葫蘆。
在有許多刀叉排列在桌上時,使用規則也是每次使用最外側的刀與叉。
在使用刀時,應刀刃向下、食指按在刀脊上切割。
食用面包
將面包放在自己左面小盤中。在食用面包時,是不用刀去切割面包的,而是用手撕下一塊一塊面包,然后再放入嘴中。因此,人們也不用嘴去直接咬面包,除非是三明治。
如果要將黃油涂上面包,應是用手一塊塊撕下面包,然后一小塊一小塊涂。不要一下子將整個面包涂滿。當然在早餐時,可以在一長條半片棍子面包上涂上黃油、果醬。但在正餐中就不能這樣了。
種種注意事項
除了用手撕面包吃外,其它食物都用刀、叉、匙子來吃。
食用生菜不用刀去切割,只用叉的邊緣去切割。
盤中最好不要留下剩余食品。當然也不用“涮”得很干凈。
使用餐巾時,應將其平攤在膝蓋上。用完餐后略一疊就留在桌旁好了。不能將其完全疊好,也不能將其揉成一團扔在桌上。
在西餐桌上很少用牙簽,因此最好不用。
萬一打翻酒杯等,不用大驚小怪,只說一聲道歉便可。到用餐結束后再道歉一聲更好。
如要吐出嘴中硬核、魚刺等,不要直接吐在手上,而要用叉接好去放在盤子邊緣。
吃東西時,用叉將食物取起放入口中,而不要低頭用嘴去接近食物。
西餐桌上的禮儀 篇2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一樣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構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我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筑了具有“禮”、“孝”、“德”、“教”為資料的飯桌文化。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構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構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取、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光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并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贊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準慢待這些人。
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莊的選取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
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并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資料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凈手后到另座飲茶。
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動作要規范,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煙,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仆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我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我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
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嘩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并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咽,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干凈。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齊樂樂,在飯桌上玩些游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干凈,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給布菜、斟酒、倒茶、遞毛巾。
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務必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夸夸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伙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么規矩干什么?”這時大伙才會放松,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里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贊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我口中,孩子們也個性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
“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于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后,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
“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透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并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明白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構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
西餐桌上的禮儀 篇3
餐館選擇,大有講究
這種總結飯,首先要的是和氣融洽,最忌出現各種食品不干凈、味道難吃、環境嘈雜混亂、服務態度低劣、買單出現金額糾紛等意料之外的情況。
如果需要你幫整個團隊定餐館,那么上佳選擇是定在和單位有長期關系,或者大家經常去的熟悉餐館,這樣比較不容易出幺蛾子。
而且因為全部門都在一起,留下的回憶是集體性的,會更加惡劣。至于餐館的檔次是否需要以比平時高出一檔,則可以商榷。
點菜也相當考驗情商
點菜看似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其實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選擇什么菜、什么風格、葷素怎么搭、吃不吃辣,其實也是一種權力的彰顯儀式。
在高位者往往擁有優先權和決定權,但往往故作推讓以示風度,這時候究竟是順著領導的心意來,還是討好大多數,這個度的把握,也是在考驗點菜者的情商。
何況現在文化宗教差異越來越多元,對團隊成員中口味偏好、忌口的了解和掌握,體現的是你平日的細心觀察,無需多言便繞開大家的雷區,會給人留下相當好的印象。
酒席上正確的說話之道
有些人非常急切地想討好自己的上司,往往在酒席交談期間就開始毫無節操地開始狂拍馬屁技術又不到家,往往拍得露骨直白又沒有任何亮點。
在這種聚餐的場合,與其夸贊老板,不如夸贊同僚在一年中對自己的幫助,一方面可以讓對方心生感激,甚至一掃一年來工作中的負面觀感,另一方面也會讓在座的上級認為你是個重視團隊精神的,善于與人合作的員工。 勸酒還是鬧酒?看氣氛!
酒席的勸酒、鬧酒風氣已經是常年被人詬病的一個陋俗。
鬧酒勸酒的目的在于服從性測試:對于剛剛建立起合作關系的商業場合,有著獨特的測試意義。但這套東西并不一定適用于部門的聚餐。
但是現在不善于飲酒,甚至反感這套東西的老板也大有人在,一旦不會察言觀色,把原本的溫馨和睦氣氛搞成社會氣息濃重的勸酒儀式,可能會讓許多人心生不快。
過度自我調侃?low爆了
每個團體中都有一兩個活寶型、逗逼型的人物,往往是大家取樂的對象。
這些人自尊心比較低,靠丑態賣萌賣傻,甚至習慣于拿自己開涮來獲取集體中其他成員的認同和接納。
這對于其他方面能力不濟的人來說,也不失為一種人際討巧的生存之道。但在一年一度的聚餐上,這樣的行為往往具有很高的風險性。
對員工不慎熟悉的老板并不一定能很好的get到同僚之間的玩笑點,往往以一面之緣來對整個人的氣質和能力進行評價,容易產生誤解,乃至非常負面的觀感,可謂得不償失。
傳謠有風險,八卦需謹慎
同事之間,拿同公司、同單位的其他話題人物的軼事和私生活來八卦,是非常常見的“話題破冰”手段。但由于聚餐的公開性(所有同部門的人都參加)以及半正式性(需要總結一年工作),所以并不適合用來作為八卦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