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場合的禮儀(精選3篇)
社交場合的禮儀 篇1
(一)見面禮節去繁就簡
西方國家人民在傳統上有一套繁瑣的見面禮節,從握手、問候到互相介紹都有約定俗成的習慣。相形之下,美國人在人與人間的交往上就比較隨便。在美國,朋友之間通常是熟不拘禮地招呼一聲“哈羅”,哪怕兩個人是第一次見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以示親熱。 但在正式場合下,人們就要講究禮節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在美國,握手時,男女之間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緊,如果對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上級先伸手;賓主之間,則由主人先伸手。 握手時應注視對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來不及脫掉手套,須向對方說明原因并表示歉意。還應注意人多時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見面時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順序一樣,介紹兩人認識時,要先把男子介紹給女子,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
(二)稱呼隨便舍姓喊名
大多數美國人不喜歡用先生、夫人或小姐這類稱呼,他們認為這類稱呼過于鄭重其事了。美國男女老少都喜歡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視為親切友好的表示。 人們初次見面,往往是連名帶姓一起介紹,譬如說:“我叫瑪麗·史密斯。”這時對方可以隨便叫她“瑪麗”或“史密斯小姐”。常見的.情況是,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過不了一會兒就改稱名字了。 有時剛同一個美國人結識,不知如何稱呼好,你可以只稱先生或女士。這時,對方會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熱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爾遜,叫我詹姆斯好了。”或者“別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薩利好了”。 的確,美國人之間,不論職位、年齡,總是盡量喊對方的名字,以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美國有家刊物曾專就稱呼問題在150種工商行業中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之中85%的稱呼是只喊名字。 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參議員、克拉克將軍、布朗醫生、格林教授、懷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稱呼別人。
(三)與人交談莫問私事
在美國社會中,人們的一切行為都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種準則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人們日常交談,不喜歡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甚至是他們所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 美國入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去問價錢多少?見到別人 外出或回來。也不會去問上一句“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至于收人多少,更是不能隨便問的事,誰想在這些方面提出問題,定會遭人厭惡。美國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入的輕蔑。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對年齡的看法同我們大不相同。在我國,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美國卻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因此在美國,老年人絕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有一次,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城市舉行盛大聚會,賓客如云。當地一位名牌大學的校長與其母親也光臨盛會。留學生在歡迎辭中說:“老夫人的光臨使我們全體同學感到榮幸。”“老”字在中國是尊稱,不料卻觸痛了這位老夫人,當時她臉色遽變,尷尬不堪,并從此再也不在中國留學生的聚會上露面了。 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和美國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為宜。平時無論到飯館還是圖書館也要盡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已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著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里嗎?”得到允許后再坐下。
(四)社交場合女士優先
美國婦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這里姑且不論。但在社交場合中,她們總是會得到格外的優待。尊重婦女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習俗,從歷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歐洲中世紀騎士作風的影響;若從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于對圣母瑪利亞的尊敬。 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都要謙讓婦女,愛護婦女。步行時,男子應該走在靠馬路的一邊;入座時,應請女子先坐下;上下電梯,應讓女子走在前邊;進門時,男子應把門打開,請女子先進。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子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子;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子可以走在前邊,為婦女找好座位;進餐時,要請女子先點菜;同女子打招呼時,男子應該起立,而女子則不必站起,只要坐著點頭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時,男子必須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東西掉在地上時,男子不論是否認識她,都應幫她拾起來。 總之,美國男子在社交場合同女子接觸時,一方面事事尊重她們,另一方面又要處處以保護人的姿態出現,以顯示男子的地位。
(五)禮貌用語多多益善
不少到過美國的人,都有這樣一種印象:即美國人講話嘴很甜,他們對好聽的話從不吝嗇,常令聽者心舒意暢。的確,在美國“請”、“謝謝”、“對不起”之類的語言隨處可聞,不絕于耳。 在美國,不論什么人得到別人的幫助時都會說一聲“謝謝”,即使總統對待者也不例外。在商場里,售貨員的臉上總是堆著笑容,當顧客進門時,他們會主動迎上來,問一聲“我可以幫助你嗎?”當顧客付款時,他們會微笑著道謝。最后還會以謝聲送你離去。同樣,顧客接過商品時也會反復道謝。 美國人在一家人之間也是客氣話不離口,不僅夫妻之間如此,對小孩子們說話也常帶“請”和“謝謝”,這樣,孩子便自然地養成了講禮貌的好習慣。 美國人還習慣于對別人道“對不起”。當人們發生小摩擦時,一聲“對不起”,常使芥蒂煙消云散。就是遇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向別人問路、在劇場中從別人座位前走過等,美國人也會連聲表示歉意。美國人把在公共場所打嗝或與別人交談時打噴嚏、咳嗽都視為不雅,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就會說聲“對不起”,請對方原諒。
社交場合的禮儀 篇2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害怕自己當眾出丑,使自己處于難堪的地步:害怕當眾說話或表演,害怕當眾進食,害怕與別人對視,或自認為眼睛的余光在窺視別人,因而惶恐不安。
楊華,從小學習勤奮、聰明伶俐,上小學時頗得老師賞識,還當上了班長。可就在一次班會上,他站在講臺上發言時說錯了一句話,引起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他當時不知這是因為講錯話所致,還以為是自己臉上出了什么毛病。從那以后,他就總覺得自己長相難看,先是覺得臉面不好看,后來又覺得頭型不好看,再往后就覺得連體形也不好看了,總之,他覺得自己渾身上下哪兒都不好看,以全于后來他越來越關心自己的長相了。工作之后,更是瘋狂,他貼面膜,甚至光顧美容院,希望通過這些方法使自己的長相能有所改觀。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變得越采越內向,越來越孤僻,最后發展為極度自卑,甚至常常不敢走出家門,更不敢與生人交往。平時別人多看他一眼,他就覺得是自己長得太難看才吸引了別人的視線:如果別人沒有看他,他又覺得這是因為自己長得小好看,別人對他不屑一顧。后來,他幾乎不敢在公眾場合露面,更別說與人自如交談了。為此,他痛苦不堪。
楊華的癥狀,屬于典型的社交恐懼癥。許多人或多或少對與陌生人接觸都會有些害怕,但是,社交恐懼癥患者總是處于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社交恐懼癥主要可以分成兩類:
1.普通社交恐懼癥
普通社交恐懼癥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會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他會發現周圍每個人都在看著他,觀察他的每個小動作,他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場所進餐,喝飲料,他會盡可能回避去商場和進餐館:他從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進行爭論,捍衛他的權利。
2.特別社交恐懼癥
患了特別社交恐懼癥的人會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比如,某人在與別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沒有什么異常,可是當他們需要上臺表演,或者當眾演講時,他們會感到極度的恐懼,常常變得結結巴巴,甚至愣在現場。
從心理學角度采講,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總是走不出過去重復的泥潭,社交恐懼癥往往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長期形成的。患者往往從小就在社交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隨著年齡的長大而自然解決,而總是一遍遍地重復舊有的困擾,令患者十分痛苦。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解答:人的`口腔里有了潰瘍,總想用舌頭一遍遍舔它,即使又疼一遍還是這樣做,為什么?是想要修復它。人的成長歷程也是一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常常在想:“再這樣做一遍可能就會成功吧!”可是再這樣做一遍往往還是失敗。要想走出過去重復失敗的泥潭,需要通過心理咨詢,對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漸有一個比較清晰的領悟,這樣才可以使傷口愈合。
每一個孩子都要經歷社會化過程,都要從家里走向社會,過分羞澀內向會妨礙性格的發展和完善,對學習和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偶爾沒有達到目標,就容易自卑,同時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這很正常。但如果反應過度,就會縮手縮腳,影響自己的交往,逐漸形成自我封閉。這對性格的完善是有害的。
要幫孩子克服社交恐懼癥,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1)要孩子首先戰勝自己。要讓他知道,沒有誰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不要無限夸大別人的優點,放大自己的缺點。不必仰望別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很優秀。克服了自卑心理,就會增加交往的欲望。
(2)教會孩子有意識地做數次深而長的有節奏的呼吸,心里要想著自己與對方是平等的,這可以使緊張心情得以緩解。平時注意訓練孩子用大膽而自信的眼光看別人,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3)學會轉換氣氛。孩子在與他人交往時,可能因為某些原岡,說到某種話題會難以開門,從而導致心理緊張。在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轉換一下話題,使氣氛得以緩和,等到氣氛融洽,有利于說出真情時,再心平氣和地說明自己的意圖。
(4)有時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過分緊張,而是由于知識領域過于狹窄,或對當前發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造成的。因此,平時要讓孩子加強對文學,音樂,藝術等方面的學習,多看課外書籍,報刊,廣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識,有了知識會幫助他樹立自信,克服羞怯。
(5)讓孩子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先教孩子和熟悉的人交談,然后循序漸進,最后達到和陌生人交談的水平。平時在家里時,可以虛擬一個公眾場合,下面有無數聽眾,讓孩子發言。經過長期艱苦的心理鍛煉,隨著年齡的增長,個性的完善,社交恐懼癥是可以逐漸克服的。作為父母,應重視并注意觀察娃子是否有社交恐懼傾向。及時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并盡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給予孩子更多愛護、表揚和鼓勵。
社交場合的禮儀 篇3
參加正式宴會時,常會發現餐具擺設得令人百思不解,看起來就像作戰隊型,搞不清從哪兒下手才恰當,恐懼感油然而生。
甜點餐具可擺在席位最前端,或放在右手邊內側。有時服務生會連盤帶叉匙端上甜點,若是這樣你就不用擔心了。
若決定將甜點餐具水平橫放在盤子前端,請在接近盤緣的地方擺叉子(叉尖朝右),再放湯匙(匙凹向左)。此外,甜點餐具不一定只包括叉子和湯匙,還可加其他輔助器具。如果有叉無匙或有匙無叉,也別擔心,可拿別種餐具代替,你依然會是個稱職的主人。
多數人家里的刀叉湯匙種類不多,不過總有辦法臨機應變,例如:
1、沙拉叉子可用來吃魚、沙拉或甜點。
2、牛排刀可用作甜點刀。
3、午餐叉子(比晚餐叉子小一號)用途也很廣,可充作沙拉叉。
4、水果刀可當作乳酪或甜點刀。
5、茶匙可充作甜點湯匙。
事實上,刀叉使用方法錯誤,很可能是服務生沒放對位置,也可能是客人自己的疏失。
如,有一次我參加一場服務必須非常正式的晚宴,當時第一道菜是鮮梨盅,我不假思索拿起湯匙,其實,正確的方法應該用左手邊的小叉子,所以在乳霜甜點端上來時,我只好用剩下的那支小叉子。更糟的是,同桌每位賓客都學我,以為我知道該怎么做,最后只好向服務生求救,請他為我們每個人送來沒用過的湯匙。
刀叉湯匙使用的通則,其次序是由外而內,也就是說,第一道菜用最外側的餐具,然后順序向內推移,直到每件都用過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