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市科技局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
xx年,是xx市加快發展、實現全面振興和崛起的關鍵一年,奮進中的對科技創新承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科技廳的指導和支持下,深人貫徹黨的xx大、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和市委九屆五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粵東城鎮群中心的發展目標和構筑區域新型工業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大力實施自主創新和科教興市戰略,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著力點,以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為出發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推動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xx市科技局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被省科技廳評為廣東火炬計劃實施20周年先進集體,被xx市委評為創建好班子活動先進單位.
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xx年高新技術產品430個,預計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40億元左右,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6%。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新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12項,新增專利申請4172項、專利授權2727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1項。全年列人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科項,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8項,獲得扶持資金1巧萬元;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36項,獲得扶持資金3724萬元.
一、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實現科技發展戰略調整
第一部分xx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點領域,突破關鍵環節,以大科技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強化自主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高新xx年,我局將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在全國范圍內整合科技資源,以更加更新的觀()念拓展產學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探索和開辟國內重點高校服務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途徑,不斷提高對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能力,為我市與重點高校、科研機構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努力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開發與轉化.
〔一)努力爭取對我市產學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對我市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充分調研的基.6.12x科技針對我市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升級的關鍵共性問題,積極引導企業聯合國內重點建設高校,共同提出促進產業技術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關鍵和核心技術項目,積極爭取省部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支持.
xx年,我市共有23個項目列人省部產學研合作項目,獲得1430萬元資金扶持。其中,“綠色包裝產業共性技術”列人重大科技專項計劃項目、獲得200萬元資金扶持,“高性能紙張的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列人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獲得210萬元資金扶持.
(二)積極探索開展產學研交流對接的新模式。為總結市校科技合作的經驗成果、探索雙方合作的途徑與形式、推動和相關高校全面科技合作邁上新臺階,xx年,我市采取主動“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漢市和成都市開展產學研活動。1月份,我市組織印刷包裝行業部分重點企業和有關專業鎮負責人赴武漢市,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就校市、校企產學研合作事宜開展深人洽談。本次活動實效顯著,成功促成“共建廣東省綠色包裝與數字印刷省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等10項科技合作協議的簽訂。10月份,我市再次組織產學研合作訪問團,赴成都市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開展產學研交流對接活動,促成我市企業與兩所高校簽訂了“綠色包裝與數字印刷產業重大共性技術”等13項科研合作項目.
(三)繼續辦好我市特色產業產學研交流傳統活動。繼前幾年連續成功舉辦食品、包裝機械、新材料、輸配電設備制造等行業的產學研交流活動之后,xx年6月,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xx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粵東()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產業產學研結合活動”又在我市成功舉辦。來自四川大學、省材料研究學會、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科院廣州化學研究所、廣東工業大學、暨南大學、xx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省科技廳、省部產學研結合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粵東各市科技部門負責人,粵東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企業代表等參加了本次活動。產學研結合活動由科技發展論壇、產學研對接座談會和重點企業參觀考察等活動組成。本次產學研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共促成四川大學與我市有關企業達成41項合作意向。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對于推動四川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與粵東地區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產業需求實現有效對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粵東地區的轉化和產業化、提升粵東地區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的承載能力
xx年,我市創新載體建設取得新進展,創新服務體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業隊伍取得新發展。全市科技創新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一)加大對創新載體的建設力度,優化科技創新的空間布局。一是科技園區發展態勢良好。高新區、民營科技園、軟件園、農業科技園等科技綜合、專業性園區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集聚效應持續增強,科技園區已發展成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業的重要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技術創新的聚集地,成為帶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工業財稅收人的主要來源。金平民營科技園現有人園企業300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10家,組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家,園區形成了輕工裝備制造、印刷、食品、輸配電設備、精細化工五大支柱產業,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4.00億元,上繳稅金18.60億元,成為驅動金平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龍湖民營科技園現有企業252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47家,組建了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5家,一批光機電、電子信l/x科技·7技工作息、輸配電設備制造、生物技術企業在園區集聚,產業特色鮮明,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5.30億元,上繳稅金19.63億元,園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軟件園現有人園企業65家,匯集了我市軟件產業的主要開發力量,其中醫療信息化產業特色顯著,依托于軟件園的“省火炬計劃醫療信息化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有序推進,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完善,xx年園區實現總收人6.5億元左右,軟件產品收人達到3.5億元,其中軟件服務外包2萬美元,實現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區、國家電動汽車試驗示范區、農業科技園也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