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委副書記工作總結
一、全力以赴抓好工業經濟
作為分管經濟的區委領導,7月以前我抱著“不抓好工業經濟食不甘味、睡不安寢”的心態,把發展工業經濟放在我所有工作的首位,不斷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改善服務質量、爭取資金投入、開展分類指導。
(一)突出打造軟環境。硬環境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湖”,軟環境就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水”,無水湖不成。為此,我始終把優化軟環境放在政府服務的首位。年初便及時向區委主要領導建議召開工業經濟發展專題會,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5月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后,我派調查組深入春飛、維康等企業了解企業生產成本提高比例,對其銷售環節出現的問題迅速與交管部門協調,保證了企業產品的正常運送;多次到市規劃局、國土局等部門,協調并落實了蓉森鋁業建設配套費等規費的減免;設立了工業園區“警哨崗”,減少社會不法人員對企業的騷擾;節慶期間邀請企業老總開展“聯誼活動”,與企業老板廣交朋友,探討企業發展方向,并組織區內企業法人代表開展業務往來,形成企業間相互配套合作發展的關系。一年來,先后組織召開專題會議30余次,為騰輝、蓉森、國基、鑫磊、勝達等企業協調與國土、規劃等政府部門的關系,不斷優化為企服務環境。
(二)重點抓好基礎建設。烘托工業園區氛圍,配套設施建設必須先行。為此,我會商市級有關部門,邀請市政府分管領導召開專題會議,解決維康大道兩旁企業用水、用電、用氣等問題。多次組織區經貿局、招商局、目標督查辦、交通局、水利局、市自來水公司、電力局及有關部門到企業現場辦公、調研決策。僅協調騰輝公司進場西站路建設這一件事,我就先后數十次到該企業入場路建設現場,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一段工程一段工程地推進,保證了該路初通,促使企業順利入場建設。一年來,我先后為企業解決“配套設施不配套”這一“老大難”問題達三、四十件,深受企業好評。
。ㄈ┓e極爭取企業融資。我親眼見識了部分企業面對大訂單不敢接的尷尬局面,清醒地認識到資金作為工業企業運轉的“血液”,血流不暢就會引發生命危機。為此,我東奔西走積極爭取企業融資。一是積極爭取項目投入。多次到成都、赴北京爭取工業企業技改項目資金,光亞科技1.5萬噸石油聚合締合物項目、立信化工樹脂基復合材料進氣歧管項目先后在國家及省發改委立項,爭取中央農科院對國基公司1500萬元的項目投入,200*年我區累計完成企業技改投入7000余萬元。二是積極協調銀行融資?朔䥽揖o縮銀根的不利因素,帶領農行嘉陵支行同志考察國基銷售網絡等,積極為國基實業、立信科技協調銀行融資;幫助鑫磊科技協調省中信實業銀行貸款300萬元,幫助蓉森落實貸款100萬元,幫助勝達藤編融資200萬元,企業活力得到增強。
。ㄋ模┐_保各類企業正常運行。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宏觀與微觀有效結合”的原則,確保了全區工業企業整體運行良好,依格爾、光亞、國基、春飛、維康等重點企業高位平穩運行,產值、銷售收入分別比去年增長30%以上;凸酒、石化科開等中小企業增幅明顯,凸酒公司完成入庫稅金近350萬元以上,同比增長48%;鑫磊科技、蓉森鋁業等新建企業順利投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5.7億元、銷售收入16億元、入庫稅金1900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30%以上。
二、以點帶面推進農村工作
堅持“突出重點、打造亮點、創新機制、塑造品牌”的思路,大力推進“一基兩化”進程,20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12.72億元,同比增長5.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69元,比去年增長298元。
。ㄒ唬┝咙c打造成效顯著。本著“撥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原則,XX年下半年我區加大農業亮點的打造。一是鳳埡山農業生態園地位不斷提升。為了迎接中央總書記、到鳳埡山視察,7、8月份我頂烈日、冒酷暑、早出晚歸,帶領相關部門同志在鳳埡山上奮戰近一個月布置現嘗培訓農民、制作展板,即使熱得中暑也沒有下火線休息;8月15日,視察鳳埡山并對其經營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我們將“鳳埡山建成南充的旅游勝地”。我迅速組織農口部門研究,制定了鳳埡山—木老—大樹“大鳳埡”城郊產業“金三角”規劃;開展母本園接待中心、紅樹山莊、鳳埡山茶樓、鳳埡山莊改擴建工程,完成了鳳埡山的亮化、美化和新建上山公路1500米,啟動了鳳木路建設;引進了獺兔養殖等項目,鳳埡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輻射帶動不斷增強。二是城郊畜牧亮點不斷增多。引進生豬良繁和加工龍頭企業天生集團,該公司在河西鄉的養殖基地已經動工建設;加快大樹桂花園畜牧園區建設,一年內引進5戶業主并且全部投產;建成ly良繁母豬標準圈舍300余眼,引進了ly良繁母豬100余頭;春曉養殖嘗獅子坡蛋雞養殖嘗文峰肉牛養殖場等畜牧養殖亮點不斷涌現。三是打造河西胡蘿卜基地。多次親臨河西鄉河灘地現場規劃、督查,建成1萬畝河西優質胡蘿卜基地;與區招投標委員會協調,減少農業項目煩瑣的招標程序,啟動該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目前,河西胡蘿卜已進入銷售季節,產品遠銷重慶、成都等地,產品訂單不斷、銷售供不應求,僅此一項就可帶動當地種植農戶人均增收28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