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通用3篇)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篇1
一、端正學習態度,學好祖國語言;
首先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人們交際的工具,不明白這一點,學生就會討厭語文,從而使學習語文成為心理負擔。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讓學生明白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清代大教育家王國維說:“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何則?政治家與國民以物質上之利益,而文學家與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質,二者孰重?且物質上之利益,一時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養的載體,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別人交流、演講、寫請假條等等。如果語文學不好,你就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數學家蘇步青教授在《語文與數學》一文中指出:“數學是基礎,語文是基礎的基礎。”一些數學研究生到后來出不了成果就和語文基礎弱有關。語文是傳承知識的橋梁。日軍侵占東三省,讓當地人民學習日語、講日語,就是要從精神上麻痹中國人民,從而達到徹底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因此,要教育學生提高對學習語文,學習祖國語言重大意義的認識,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學好語文,用最美好語言,最豐富的詞匯,最高尚的情感去歌頌贊美偉大的祖國,贊美美麗的大自然,贊美可愛的家鄉,贊美可愛的學校。而語文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二、深入教材研究,體驗作品內涵;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課程中所選擇的每個語言教學素材,都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教材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在解讀教材作品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中的人文內涵。例如《信任》一文桌上留言條的內容:“朋友,歡迎您!每籃桃子五元錢,盡管自己來采,然后把錢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課程素材,熔鑄自己的教學情感,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為學生理解作品,直接參與情感體驗打開方便之門。
在教材研究中,教師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教材。如果教師自身對教材研究不透,對教材內容采取不接納的態度,很難運用教材啟發誘導學生去感知、體驗。因此,教師要以發現者的心態和精神去關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作品所構建的豐富而優美的語言世界,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作品的文字美。這樣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情操,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誦讀,展現作品描寫的形象,抓住作品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和“傳神之筆”進行整體的感悟,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從多維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篇2
我們處在一個人文精神凸顯的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之一,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增強自己的人文精神。這不但與每個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格建構息息相關,也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昌盛、富強。
目前,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欠佳。首先,文化素養不高,知識結構單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學生愛好廣泛,知識面較寬,但也有一些大學生文史知識欠缺,,文化底蘊淺薄。知識結構單一,表現為有專業知識,而普遍缺乏必備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方面的素養,缺乏對自己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精華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其次,道德水準不高,社會公德失范。道德作為社會規范,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它確保社會穩定,人際關系和睦,社會和個人共同發展,大學生理應成為社會秩序井然和平穩發展的忠實衛士,但一些大學生文明素質低下,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意識不強。比如,某些人對個人衛生非常講究,對宿舍臟亂卻習以為常;不愛護公物,不注意愛護圖書,將課桌亂刻亂畫;滿口臟話,不文明舉止時有所見等。再次,人生主體價值觀不明朗,在價值選擇上缺乏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是務實的一代,表現出務實化、個人化和功利化的總趨勢。許多大學生把社會本位轉向個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轉向注重實惠,把英雄崇拜轉向功利主義。在物質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缺乏社會理想。在道德的責任意識方面,對社會的終極關懷表現淡漠。
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較低有其復雜的社會及歷史原因。首先,現代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和歷史進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前,科技被強調為第一生產力,其在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這使得科技教育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最主要的內容。這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進人大學學習理工科,就成為優秀中學生升人大學的首選目標。對科技教育的過分強調,導致了人們對人文教育的輕視和排斥。而大學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強烈形響下,出現了知識化的傾向,只重視人文知識的傳授和研究,而忽視了對人的培養和完善。其次,我國高等教育在其發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紀50年代以后,極左思潮摧殘了我國人文學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學科被簡單歸結為階級斗爭學說,傳統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規模院系調整,對推動我國改善高校的地區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設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單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這雖然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學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優秀人才的培養。再次,市場經濟的負而效應造成大學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但市場經濟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看重工具層而忽視價值層面,看重現實追求而忽視理想追求。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重利思想侵蝕下,使本來就缺乏獨立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急功近利。
21世紀的大學生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不僅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也應具備相應的人文素質,要從各個方面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
首先,要努力學習人文科學知識。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學技術史以及倫理學等在內的人文科學知識是形成人文素質的基礎。作為高層次人才預備軍的大學生,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又如何能對國家、對民族有感情、有責任心呢?又如何談為國家、為民族服務和獻身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楊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畢業生在論文答辯前,必須能背誦《論語》和《老子》,否則就不能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楊院士認為,博士生作為國家高層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背《論語》、《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責任感,鍛煉其形象思維能力和學會如何做人。事實上,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例如愛因斯坦既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又能熟練地演奏小提琴;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地質力學的創始人,但他同時又是我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的創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對人類、對祖國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會,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才會做到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祖國之間的關系。理想人格表現在具有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在上課、實驗、課外作業、考試及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現象,更要堅決杜絕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和考試作弊等惡劣行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園。大學生要具備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調、情趣操守、氣質風度等內在潛質和外在形象。從一切非文明的、低級情趣的影響中擺脫出來,確立具有歷史合理性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拋棄錯誤的價值取向,建立體現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價值觀。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識和技能獲得了物質世界的“家”之后,反因價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為物質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要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鍛煉自己。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自己的社會服務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養自己的社會服務意識,體會社會角色的意義,接受來自勞動人民群眾中的人文、道德教育,養成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他人的品質。
人文精神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作為人的現實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在人全面發展的素質結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學生是淺薄的,沒有厚重感的。新世紀的大學生只有努力增強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發揮作用,真正成為一名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蘊的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篇3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方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1、培養學生聽的能力
培養學生主動去聽的興趣,使學生廣泛聽取老師,同學、家長的意見,要求老師上課要有趣味性,聽為聽、說、讀、寫能力之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怎樣培養學生聽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多鼓勵表揚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心理上獲得成功,從而充滿自信。聽的形式和手段多樣化,讓學生做到細心聽,用心聽,學會傾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這需要教師要積極引導,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學會傾聽。教師應明確告訴學生傾聽時要學會尊重對方,姿勢端正,有點頭、微笑之類的眼神和表情,別人說話時不要隨意打斷,不得譏笑或進行人身攻擊。當學生漸漸感受到傾聽的魅力,感受到傾聽帶給自己的快樂時,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更加生動,更加精彩,我們的學生將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說話的主動性和生動性。學生說話能力化培養,要在具體的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要讓學生有主動談話的意識,使他們想說、敢說、愛說;要激發學生說的熱情,需要教師及時鼓勵和善于引導;要采用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說話方式,多表揚,誘發學生良好的說話情緒。其次,多開展課內說話訓練,以說明理,引導學生懂得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的根本途徑。再次,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給他們說話的機會。可以結合課文中各類語言特色,進行有系統的訓練和課堂外的說話實踐;經常舉行以說為主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將培養學生說話生動性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多種多樣的訓練方式,可以使學生表現出豐富的創造性,提高他們的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讀是語文學生的一把鑰匙。讀課文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首先,教師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內外結合,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才能有的放失地進行教學。其次,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再次,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給介紹符合他們接受水平的讀物,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量,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量,開拓他們的思路。
4、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激發寫作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師要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作文,這樣他們的寫作興趣會隨之而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寫作方法,更要對學生的構思進行科學指導。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有益的課內外讀物,從中吸取營養,享受收獲的喜悅,只有讀寫結合,學生才能有效提高寫作能力。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以記敘熟悉的生活對象為主,引導他們寫自己所想的內容,從而克服寫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難情緒。再次,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積累各方面的素材,通過實際體驗來喚起他們的寫作興趣,最后,教師的批改方法要靈活多樣,講評要及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視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注意學生的實際,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進一步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