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通用13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掌握在已有的文章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調查報告的自主創作,設計出圖文并茂的小短文,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應用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采用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自主探究法,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探究中學習新知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探究中獲取成功,在賞析中提高審美意識,陶冶審美情操。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在調查報告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以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圖片版式設置的基本技巧,合理使用這些技巧設計出富有創意、突出個性的調查報告。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積發興趣
1、教師播放關于海葵的視頻,激起學生想要探究的熱情。
2、師:“剛才我們看到了美麗的海底世界,認識了‘海葵’,但是它是動物還是植物呢?課下,老師請一位同學為老師展開了調查。他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科普讀物和利用因特網查找資料,寫了一份調查報告,我們來看一下。”
觀看“調查報告”
引導學生“我們發現小明寫的調查報告非常清楚,有理有據,找到了真確答案。但是他的報告是不是單調了一點?如果給報告添加海葵的圖片是不是會使內容更充實一些。這節課,我們就來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二)教授新課
1、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2頁,自學 “插入圖片”部分。
(2)請同學讀插入圖片的步驟試。
(3)課件出示任務一: 在調查報告中插入一張圖(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4)請一位小老師到前面演示操作如何插入圖片。
(5)過渡:
師:大家來觀察一下,小老師插入的圖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嗎?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思考發現:圖片的大小不合適。
師:我們插入圖片的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插入圖片的目的是為了直觀形象展示文章的內容,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或者是對文章版面進行裝飾點綴。
師:我們來解決這一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操作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3頁,自學 “改變圖片大小”部分。
(2)課件出示任務二:改變圖片大小(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自學后,教師讓學生到前面演示并講解調整圖片大小的方法。
教師重申:單擊圖片,圖片周圍出現八個黑色的小方塊,這就是控制點。
請這位同學找一找有幾個控制點。請該學生在不同的控制點上調整圖片的大小,學生們觀察都有什么不同。
(4)師:如何拖動才能保證圖片不變形?
生答:把鼠標放在圖片角的位置上傾斜拖動。
師:因為這是按圖片的比例放大或縮小的。單純的拖動圖片邊框很有可能改變圖片的原始形狀。
(5)課件展示檔,請學生對比一下你的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和老師這份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有什么區別?
我們發現圖片的位置擺放的不合理,不美觀,下面我們來解決改變圖片位置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這里有兩張圖片,下面老師把鼠標指針移動到圖片上你們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文件)
(6)鼠標指針變成四個方向的箭頭時,就可以移動圖片的位置,哪位同學到前面來試著移動一下他們的位置?(讓學生移動的這兩張圖,一張是設置了圖片的版式,位置可以移動,另一張沒有設置圖片的版式,位置不容易移動)
(7)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下面老師分別選中兩張圖片,大家仔細觀察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8)問題就出現在控制點上,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右擊圖片,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單擊“設置圖片版式”,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版式”選項卡,我們看到了5種環繞方式,誰來給大家說說這5種環繞方式都是什么?
(9)圖片插入后默認的環繞方式是嵌入方式,控制點是小方塊,不容易移動圖片的位置,其它4種環繞方式控制點都是小圓圈,可以任意移動圖片的位置。請同學們試一下這5種環繞方式,看看各是什么效果。
3、小競賽:教師出題,請三名學生依次到前面的教師機上完成版式的設置。
題1:將圖片版式設置為"四周型"并讓圖片左對齊。
題2:將圖片版式設置為"緊密型"并讓圖片右對齊。
題3:將圖片設置為文章的背景。
繼續上述競賽,學生將圖片版式設置為“襯于文字下方”并拖動圖片邊緣使其變大,但發現了一個缺點:圖片顏色太深導致文字看不清楚了。
拓展延伸:利用工具欄將圖片工具調出來,將圖像控制一欄設置為“水印”效果,圖片變模糊了,文章中的字也顯露出來。
4、布置任務,完成作品
師:剛才我們共同學習了將海葵的文章中插入圖片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插入多個圖片。下面的時間我給大家,結合以前所學(如加入花邊)按照自己的意愿繼續來設計你的作品,設計好后老師將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比一比看誰的更漂亮。
5、鞏固新知,自主創作
教師指導學生繼續完成設制調查報告的創作。
為完成任務的同學布置新的任務,打開教師為學生準備的材料文件夾,課件出示一些題目,如恐龍是如何滅絕的;聲音在水中傳播得快,還是在空氣中傳播快等。
師:大家對這些問題都感興趣嗎?如果感興趣,就快在老師提供的材料里尋找,寫一篇科普小短文,看誰完成得最出色!
(三)展示評價
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調查報告。教師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同時給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學生在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同時學習別人的優點。
(四)歸納總結
學生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本節課學到的本領。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2
【案例背景】
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我們給學生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參與的空間;更多一次實現需要的滿足!
【教材分析】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初中語文八年級第四單元說明文單元中,這一單元明確要求學生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觀察、講究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情景】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⑵ 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⑶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教學設想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全文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和研究,以進一步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讀(學生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或者連讀課文,快速準確地從課文中篩選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問題的答案,準備搶答。我們將看哪一大組的同學在搶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叫物候學?
⑵ 物候觀察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⑶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⑷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由同學們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學──物候觀測對農業的意義──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來說明事理,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上面四題將課文的段落標示出來。
(根據學生回答屏幕顯示答案。)
2、老師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放在開頭可以嗎?
(不行,它按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同時也使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逐個板書)
描述物象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 作出解釋邏輯
竺可楨 推究原因順序
闡明意義本質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⑴ 自由讀6~10自然段。
⑵ 回顧: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幾個?(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⑶ 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各組派一個代表來解說這些因素:
⑷ 追問:為什么作者把緯度差異這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再追問:
明確:
從主要到次要。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
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 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我們有時還要注意說明方法,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常用的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
⑹ 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
(過渡)我們了解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后,老師想讓同學們結合白居易的詩,說說這首詩中描繪的物候是由哪種因素引起的?
第四環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比較閱讀。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
⑴ 聽讀1~2自然段。
⑵ 多媒體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⑶ 讓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
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⑷ 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下面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第五環節:總結,布置作業。
1、總結: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從具體到抽象說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語言準確而生動,是篇極有價值的'文章。
2、布置作業: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其中包含的知識。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3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于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征,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么?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么,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么?仔細看看這是什么?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后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本課教學意在引起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激發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掌握“語言、以為、說話、發現、已經、古老、化石、告訴、學習、人們、永遠”等詞語。認識“察、逗、間、如、粗、意”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共有5個小節。第一小節講別以為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第二、三、四小節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了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五小節是講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見。通過朗讀課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觀念。
2.識字教學: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注意“訴”字的讀音,應讀作“sù”,不讀“shù”。
采用多種方法識記字形,如順口溜記字:訴:斤字加點,言字做邊,心中有話,全都說完。化:一邊 首一邊人,大稿“四化”建攻勛。習:橫折鉤,小點提,勤努力來勤學習,語:五口人說話,語聲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記字,“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這。
本課9個生字中左右結構的有5個字,左右大體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寬的是“語、化和訴”。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些字結構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寫好這些字的重點筆畫。“語”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筆起筆在橫中線上起筆,“吾”的“吾”字寫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豎寫在豎中線上。“化”字的第四筆豎彎鉤從豎中線上起筆開始寫。“訴”的第四筆“撇”要直立些,寫在靠近豎中線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邊“點”要離“豎鉤”近些,讓學生知道這是筆畫的避讓規則。“那”字的左右兩部分基本相等。左邊第一筆“橫折鉤”不要寫得太靠下,“橫折鉤”的“折”寫在豎中線上,第二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右邊的“耳刀帝”稍微比左邊低一點。“習”字的第二筆“點”與第一筆的起筆對齊寫。第三筆“提”起筆偏左一點。“告”字的第四筆寫在橫中線上,書寫時稍長些。“永”字的第一筆“點”寫在豎中線上,“橫折鉤”的“折”寫在豎中線上,左右兩邊的“撇和捺”要寫對稱。“這”字的第一筆“點”寫在豎中線上,第三筆“撇”的起筆與上邊的橫挨上,第四筆。“點”是懸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筆在橫中線上起筆。
3.了解課文內容與指導朗讀相結合。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除注意糾正生字的讀音外,還要注意讀準輕聲,如:多么、魚鱗上、圈圈、告訴等字的讀音。要注意詞連讀,即使是多音節詞,也要讀或整體,如:“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巔”、“粗心大意”。
(2)朗讀時要注意節奏和語氣。要根據詩句的意思,憑著語感自然停頓。如:“這是/大自然的/語言,春天/已經來到/人間。”“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不愛學習的人/看不見”等等。注意糾正學生不要唱讀。
(3)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如讀到“多么像游動的逗號”時,想像春天來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歡快、自由地游來游去,多么可愛,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觀察圖片,(三葉蟲化石)或者實物(魚鱗)激發學生了解大自然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感覺到從一片小小的魚鱗中,竟然知道魚的歲數,根據一塊三葉蟲化石,可以推測喜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為這個在2億多年就滅絕的節肢動物,大多數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聯系實際,讀中感悟,解決難點,詩中有些難句,教學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意思是說不愛學習的人知識很貧乏,對自然界的觀察看不懂。教師要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解,使學生感悟到學習科學知識很重要,不必講出詩句的意思。
(5)擴展課文內容的練習,主要結合學生觀察后說說議議,體會“大自然”的“的語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飛告訴人們天氣冷了。②楓葉紅了,說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滿天,預示著明天是好天氣。④月亮四周出現一個圈了(月暈)就是刮風的預兆。⑤夏天,燕子低飛,螞蟻搬家,魚兒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師要準備一些說明“大自然的語言”的例子,提供給學生,這樣做不僅能豐富“大自然的語言”的內容,而且能使學生增長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語言”的興趣。
教法建議
一、說話導入。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及詞語。
三、精讀課文內容,指導朗讀。
1.學習第二小節,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說說蝌蚪在水中游,這是大自然的語言,在學這段時進行配樂朗讀,讀出它的有趣。
2.學習第三段:
出示一條大魚,讓學生討論這條大魚有幾歲,學生知道有幾歲,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理解了。
3.學習第四段:
由于學生對三葉蟲不太了解,通過觀察圖片,查找有關資料,請同學講一講,必要時教師給予講解。
4.課外擴展采取“考考你”的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詞語解釋
古老:經歷了久遠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
鑲嵌: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汪洋: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細心。
近、反義詞
近義詞:到處——處處 仔細——細心 觀察——觀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葉
反義詞:古老——嶄新 仔細——馬虎 粗心大意——認認真真
句意推敲
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這是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既總結了前文,又啟示了人只有學習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無窮奧妙,而對事物馬馬虎虎,不善于觀察和思考,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大自然的奧妙。
剖析段篇章
課文結構
全詩共分為5節。
第一節:寫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第二、三、四節:具體寫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五節:寫不愛學習,不仔細觀察是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的。
中心思想
這首詩歌用生動的語言告訴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說明只要努力學習,仔細觀察大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許多奧妙。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5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篩選、概括、整理出本課介紹的物候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動、準確的說明語言。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于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么?有什么意義?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文中生字詞。
竺可楨(zhúzhēn) 載途(zài) 簌簌(sù)
銷聲匿跡(nì)候鳥(hòu)經度(jīng)
緯度(wěi)草長鶯飛(yīng)草木榮枯(kū)
2.理解課文中重點詞語。
(1)解釋下面的詞語。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文中指生長
銷聲匿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麥割禾:這里是模擬布谷鳥的叫聲,編出來的農諺。禾,這里指稻秧。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里總結出來的經驗。
生態學: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衰草連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①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 B )得多。
A.靈驗 B.靈敏 C.靈活 D.靈便
②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 B )是必要的。
A.觀察B.觀測C.預測D.觀望
3.作者鏈接。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大自然的語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點撥】“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2.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如何劃分?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形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二)速讀課文,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交流點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這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交流點撥】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單,容易掌握。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點撥】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交流點撥】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四、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研究物候學對于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4、研究物候學的意義預報農時安排農作物區劃引種植物減輕蟲害便利農業發展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1.談談你對這首詩意思的理解。
【交流點撥】大林寺在廬山香爐頂峰,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過去夏天到來的時節,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剛盛開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無處尋覓的時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轉到這里來了。
2.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這首詩中的現象的理解。
【交流點撥】由于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這一點。
第2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研讀了課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語言的意義,這一節課,我們繼續研讀課文,探究本文是如何來說明事理,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如此淺顯易懂,饒有趣味的。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交流點撥】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交流點撥】“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本文原來的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交流點撥】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4.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是從空間到時間的邏輯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交流點撥】物候和物候學。
2.本文的說明順序怎樣?
【交流點撥】邏輯順序。
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由現象到本質)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
(二)品味語言
1.有人認為課文第一、二兩段寫得好,請精讀這兩段文字,說說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
2.揣摩下列句子,說說加點詞和加線句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期相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交流點撥】加點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教師小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四、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邏輯順序
現象→本質
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6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理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難點)
2.學會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重點)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說明語言。(重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作者簡介:竺可楨,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
(2)文體知識:科學小品文也稱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借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科學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載途( zài ) 銷聲匿跡( nì )
連翹( qiáo ) 農諺( yàn ) 差異(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寫出詞語
①指一個挨一個地。( 次第 ) ②動作輕快的樣子。( 翩然 )
③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孕育 ) ④紛紛落下的樣子。( 簌簌 )
⑤滿路、遍地。載,充滿。( 載途 ) ⑥每一年都像這樣。是,此,這。( 年年如是 )
⑦銷:通“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沒有了音訊。( 銷聲匿跡 ) ⑧草木盛衰。榮,草木茂盛。( 草木枯榮 )
⑨一個周期結束又重新開始。指循環往復進行。( 周而復始 )
3.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填寫下表,體會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的結構特點。
層次
段意
從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
(第4~5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①緯度 ②經度 ③高下的差異 ④古今的差異。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預習檢測】展示課前預習效果:檢測預習導學的內容(小測本聽寫)。小組評分( )
【課堂探究】
1. 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回答以下問題:為什么作者把緯度差異這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 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從主要到次要(邏輯順序)。
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
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典雅。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隨堂檢測】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有什么好處?
“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致,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課堂小結】
本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運用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等說明順序把一門復雜的學科介紹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進一步了解物候知識。
例: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布置作業】獨立完成本課校本作業,查缺補漏,鞏固本課學習要點。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7
第一課時
學習目的:
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重點:
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難點: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教具:幻燈機
學習過程:
一、把握語脈
開展比賽,看誰先讀出下邊多音字。
連翹(qiáo)——翹起(qià)
衰草連天(shuāi)——鬢毛衰(cuī)
落葉(lu)——丟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觀測(guān)——玄妙觀(guàn)
差異(chā)——差遣(chāi)——差錯(chā)——參差(cī)
二、學生各自誦讀課文。
提示:本文是說明文,誦讀時節奏要舒緩,語氣要平實。
1、 指出下邊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哪些段中尋找,把段的序號寫到括號里。(幻燈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②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③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①(1—3)②(4、5)③(4—10)④(11)
2、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條理性來安排說明順序的。這樣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條理,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齊觀。
3、 放聲朗讀課文。
二、小結:(略)
作業:1、熟讀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后記:
課題: 11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課時
學習目的:
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重點: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難點: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教具:幻燈機
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復習舊課
二、品味語言
1.為什么標題把物候現象稱作“大自然的語”?如果改為“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有什么不同?(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所獨有的。但是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發現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大自然中的現象,是與農事安排密切相關的。好像這是大自然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在告訴人們,要根據這些現象來安排農事。如杏花開了,要趕快耕地;布谷鳥叫了,該割麥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語言來做文章的標題。這樣,既貼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動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就顯得呆板,泛味。
2。誦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其中“萌”“次第”“漸漸”“簌簌”“載”等詞用得準確,生動、試說一說。(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歸來”與“燕子歸來”有何不同?(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燕子“歸來”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如果只寫“燕子歸來”就顯得平板了。
小結: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
3.齊讀第二自然段
提問: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為問號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師范讀第3、7自然段。
提問:“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幾天”。“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許多”,“只”,“就”能否去掉,為什么?(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不能。“許多”說數量、有范圍,如果去掉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這樣一概而論,不符合實際。“只”字說明相隔較小。“就”字表示冬天與夏天緊接,表示春季短促。這兩個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說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結:所以,寫說明文就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
作業: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背誦第1、2自然段
3。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蘇醒冰雪融化草木萌發銷聲匿跡周而復始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翩然歸來風雨載途物候觀測差異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寫的一篇說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課文告訴讀者,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并用既生動又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物候及物候學知識,不但能豐富讀者的科學知識而且能激發讀者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了解并積累了一些有關說明文的基礎知識,上單元我們已經學過幾篇說明文,因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文本,通過閱讀了解課文內容,豐富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說明對象,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3、揣摩語言,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2、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研讀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
2、積累科學知識。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順序,了解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今天我們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語言。
二、欣賞圖片
(多媒體課件展示四幅畫面,并輔以簡單介紹)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瞧:多可愛的小草,花也在開放,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酷熱難耐的盛夏,蟬情不自禁地嚷著:熱死啦!熱死啦!這預示著近期天氣還會是烈日當空,注意防暑。
瞧,這就是所謂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圖畫,秋天來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就是美麗的冬天。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介紹作者
(二)積累生字詞:
布置預習,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掃清閱讀障礙。
(三)教師范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
(四)學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歸納總結:
描述物候現象 做出科學解釋 追究因果關系 闡述研究意義
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邏輯順序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段
指導讀課文1——3段,多媒體出示以下問題:
1、注音:翩然 銷聲匿跡 呈現 風雪載途 農諺
2、選文中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
3、從整體把握的角度看,選文第1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應該是從開頭第_____句,從結構上看,這兩層是____關系。
4、請你依據選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選文前兩段的說明順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五、再讀課文,然后回答,師歸納
1、語言生動,體現了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2、說明條理性強。
3、恰當地運用了各種說明方法。
六、觀察生活,說物候現象
課前已布置學生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設計意圖:留心身邊的物候,體驗物候現象生活中處處可見)
七、總結
常言道:鳥有鳥語,人有人言,本節課我們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獨特的語言,其實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同學們今后的生活中,我們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書設計:
大 描述物候現象 現象
自
然 作出科學解釋 邏
輯
的 追究因果關系 順
語 序
言 闡述研究意義 本質
《大自然的語言》案例分析
在導入新課后,學生一聽又是說明文感覺很枯燥無味,可是我借助多媒體展示了四幅畫面:草在長,花在開放,蟬鳴,五花山,白雪飄飄,并介紹在不同的季節動、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現,都在展示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傳遞著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數學生都感覺有趣,眼前一亮,這樣我就達到了目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起到了鋪墊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9
一、導入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和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局部?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局部。(略)
2、再問:以上四個局部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局部“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身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實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依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安排的作業。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籠統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發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和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籠統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別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別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干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安排作業(略)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10
一、導入。
師出示:黃葉紛紛落下的 圖片,請學生觀察,思考看到這張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生:秋天到了
師:是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用它自己的語言告訴我們秋天到了。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師: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的記憶力,老師范讀課文,學生傾聽。誰記得這首詩描繪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
生:白云、螞蟻、蝌蚪、大雁、大樹、大魚、三葉蟲化石
師:出示圖片(白云、螞蟻、蝌蚪、大雁、大樹、大魚、三葉蟲化石)。那么大自然用這些語言和我們說什么了呢?
二、自由讀文。
師:請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邊想大自然用這些語言和我們說什么了呢?然后和同桌一起完成填空題。
出示填空:
白云飄得高高告訴我( )。
螞蟻搬家告訴我們( )。
蝌蚪在水中游告訴我( )。
大雁往南飛告訴我們( )。
大樹的年輪告訴我們( )。
魚鱗上的圓圈告訴我( )。
三葉蟲的化石告訴我( )。
生:讀、劃、想、與同桌交流填空。
三、指文。
師:哪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遍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該怎樣讀呢?
生:讀。
師: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小節讀聽。
生:我喜歡飄得高高的白云。我讀聽。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把“天上的”突出讀了為什么這么讀呢?
生:我認為這個詞可以突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
師:誰還有不同的理解,你想用哪個詞表現你的理解。
生:
師:是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那么,你還見過什么樣的云?你知道它們告訴我們什么嗎?
生:-----------
師(出示超級連接地課件):彩云。我們經過觀察,又發現了這么奇妙的大自然的語言。那么你還知道那些預示著天氣變化的大自然的語言呢?你也能像作者一樣寫一段嗎?
出示:你看那( ),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
明天準是( )。
生:觀看圖片,仿寫。
師:經過觀察思考我們認識了天氣的語言,那么季節的語言有趣嗎?誰喜歡,讀聽一聽。
生:------
師:抓住詞語來表達你對語言的興趣,很好!春天和秋天都用他的語言和我們交流,那么夏天和冬天有語言嗎?你也能像作者一樣寫一段嗎?
生:------
師:你還喜歡那一小節,讀聽。
生:我覺得大樹和魚鱗很 有意思。
師:想看一看嗎?出示“年輪”和“魚鱗”圖片。
生:觀察,談感受。
師:大自然真得很奇妙,它們用它們特有的語言,和我們交流。
要是粗心大意我們還真就不能發現。還有那一小節你最感興趣?
生:“三葉蟲”化石?
師:出示圖片和資料介紹。
四、默讀。
師:請快速瀏覽一遍課文,然后用你的話概括大自然用它的語言都告訴我們什么了?
生:天氣變化、季節更替、年齡大小、地質變化。
師: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生:妙不可言!
師:讓我們齊讀最后一小節。
是呀,確實妙不可言。天有語言,地有語言,水有語言,就連那砍倒的大樹都有語言,這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喚——召喚我們走進大自然,去觀察思考,去讀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語。
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天上的云
地上的螞蟻
水中的蝌蚪
空中的大雁 妙不可言
樹的年輪
大魚的魚鱗
三葉蟲化石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11
目標:
1、學習有關物候和物候學知識;
2、讓學生學習并掌握本文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重點:有層次地說明與運用擬人、舉例的方法生動具體地說明抽象的事理
難點: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設想:品味語言四步走
課時:2課時
操作:
第一課時
要點:整體感知
程序:
㈠導入:詩歌導入,引起興趣。
㈡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本文出現了三個概念: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和物候學,請通讀全文,用一句簡短的話說出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
2、你認為本文介紹的重點是什么?說明理由?
㈢再讀全文,專項訓練:
就“物候學”寫出200字左右的解釋性、簡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學的知識散布在全篇課文之中。學習中應該仔細搜尋并且要將它們有條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養成習慣,將十分有利于做讀書摘要和積累專題資料。你們看,如果我們按物候學的定義——研究的范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的順序來介紹,不就讓人一目了然了嗎?
㈣層次劃分:據上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該如何劃分?
㈤作業:比一比,看誰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要點:品味、積累、運用
程序:
㈠導入: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
㈡品味語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過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歸來”放到“草木萌發”的前面,行嗎?為什么?下面哪個季節的物候現象也運用了這種寫法?
2、杏花開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麥插禾。”①這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成分號?為什么?②這句話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3、本文介紹物候學知識,有一個很明顯的方法,你能發現嗎?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據第⑦⑧兩段的內容,綜合畫一幅地理簡圖,然后根據簡圖,就教材內容口頭說明。③“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為什么舉兩個例子?⑤這四個因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㈢積累語言
1、背誦第1自然段
2、背誦24節氣歌
㈣運用語言:
1、朗讀詩句,說明時間。
2、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語言。
附: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思路:以讀寫為主,立足課內,放眼課外,分層設計。
內容:
一、基礎題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二、簡答:第一段,作者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過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開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麥插禾。”①這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成分號?為什么?②這句話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2、“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差異。……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12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
3了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步驟:
1.提出疑問。課文中(包括題目中)“文字”的含義有幾種?
2.跳讀課文。根據文字的不同含義大體勾畫出全文的內容結構。
3.重點解讀關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課文對“大自然的文字”的分類介紹再劃分出它的層次。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明白作者介紹了哪些自然現象,作者怎樣引領我們來破譯它們,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識點:
(1)霍雨、鐵砧、漂礫、毒意等
幾個加點字的注音,在文中劃出有這些字詞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落實一些重要語句的領會)。
(3)討論交流。
(4)質疑問難。就文中仍有疑難的地方,師生互間互答。
(5)布置作業。
(解說:本過程體現了置疑激趣法、整體掌握法及研究學習法這幾種適應新大綱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動機肯定是興趣,有興趣帶著問題去探究,不僅能發揮主動性,而且能逐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研究的精神。教學中,基本理念要貫穿始終,使教學在和諧共振中愉快地進行。)
自讀點撥1.課文中“文字”的含義。
課文中的“文字”有兩個意思:
第1、2段中指書本上的字;第3段一轉,從“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種能給予人對自然進行認識、了解和推想以預示和啟發的自然現象。這樣,課文從讀者的生活經驗人手,顯得親切,使人產生聯想;接著引出一個科學問題,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
2全文的內容結構把握。
課文的結構非常清楚,第1、2段說明書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這一重心內容,末尾3段則告訴我們學會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義,其余段落集中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類別?各有哪些作用?
根據方位來分,有天上的星、云、鳥和地上的石、樹等;根據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現來分,可分為形(星、云)、聲(鳥)、色(石)。星引導海上航行;云指導天空飛行;燕子告訴天氣;白嘴鴉、鶴和大雁報告季節;石灰石說明滄海桑田的變化;漂礫表現自然的神奇力量。總之,正因為有了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們才能認清自然,趨利避害,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和樂趣。
4.重點語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橫線的詞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本句還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將會有巨大的作用。
(2)“無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這個比喻新穎恰當,引發讀者無限的想像,也為后文介紹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結構順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也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箭頭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說法形象地說明水上行船與在陸地上走路是不一樣的,它沒有具體明確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種文字——星座門北極星)對行船的指導意義。
(4)“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了。”“‘飛來說”“告訴人們”用了生動的擬人手法,不僅清楚地說明白嘴鴉的飛來與鶴的飛去是季節變化的預兆,也顯示了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很有情趣。“不用日歷”,擬人中有比喻,新穎別致。
(5)“一轉眼功夫,連蜘蛛網也無影無蹤了,它們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樣。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這些語句很有意境,雁陣在人們的眼前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但它們使我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空,它們留下了令我們回味的聲音,它們使我們告別了一個寒冷的季節,但它們更使我們盼望一個全新的溫暖的春天。我們的視線、我們的心都被那雁陣牽引著。想像和擬人手法運用得很成功。
5.說明方法歸納。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類別和舉例子。另外,擬人的寫作手法對增強說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閱讀:《大自然的語言》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
作者:戴巴棣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看見。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白云飄得高高,
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螞蟻忙著搬家,
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著:
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編隊南飛,
不就像“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上寫著:
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若被砍倒,
你會把年輪發現——
一年只長一圈,
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
魚鱗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歲,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
嵌在喜馬拉雅山巔,
這是在告訴人們: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
擱在溫暖的廬山,
那又在提醒人們,
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語言并不難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鉆研;
假如你害怕開動腦筋,
那就常常會視而不見。
比如斗轉星移,
那何止千年萬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現,
才把“太陽中心說”創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時候,
學會了鑒別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么不會把浮力計算?
在暴風雨中放風箏,
富蘭克林捉到雷電。
放風箏的人千千萬,
為什么沒有這項發現?
大自然的語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集錦 篇13
活動目標:
1、體驗詩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學習詩歌,理解詩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活動準備:
課件、彩筆、四種顏色的卡紙
活動過程:
一、直接語言導入:你們知道嗎?不光是我們人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而且大自然的話到處都是,不信?我們一起來看!(出示flash課件1)
二、配樂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白云飄得高高,告訴我們什么呢?
2、瞧!誰出來了?(螞蟻)它們在干什么呢?
螞蟻往高處搬家,這是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3、這是什么呀?(大樹樁)上面有什么?對!每一個圓圈就是一個年輪,大樹樁告訴我們有幾圈年輪就代表它幾歲了!
4、教師小結:大自然的語言多奇妙啊!我們只要認真觀察就能夠發現。
三、用圖譜完整學習詩歌
四、分組合作朗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