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综合,日韩欧美美女视频,国产综合欧美日韩在线91,手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精選13篇)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發布時間:2023-09-09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精選13篇)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1

  16.《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能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尋找大自然的其他語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競賽激勵法、涵泳品味法、延伸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重點難點】

  1.學習生動有條地說明事物,篩選概括信息,學習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2.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方面的造詣都很高。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整體把握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原題《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3.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4.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

  三.重點研討

  1.第①節,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其中“萌”“次第”“漸漸”“簌簌”“載”等詞用得準確,生動、試說一說。(幻燈片投影)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描寫四季的詩句

  2.第②節,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為問號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3.分別用一句話解釋什么是物候,物候學?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為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4.閱讀④⑤節,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表現在哪里?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5.朗讀⑥-⑩段,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

  6.本文中決定物候現象的因素可否調換?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最后古今差異。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7.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找出并分析)

  8.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為什么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

  舉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好幾個。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反而內陸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只舉一個例子,讀者還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

  9.第⑩節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10.閱讀(11-12)節,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①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②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③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⑤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四、延伸拓展

  1.“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第②節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梢姟按笞匀坏恼Z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

  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2.《大林寺桃花》詩意: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課文中說“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了這一點。詩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其實,詩人并不會真的以為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五、課堂小結

  1.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2.農諺是農民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解釋農業氣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圉q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經過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最熱的季節。

  處署:“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3.詩歌中的物候:

  《小池》宋揚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梅 花[北周]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提示:當農歷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已經感覺到梅花應該凋殘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還沒有開放,于是都來雪里尋梅。樹枝搖動,掛在樹上的冰凌也墜落下來,伸出手攀看高處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尋梅而不得,該多穿一點衣裳,現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詩人原居南方,梅花開得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臘月下雪天去尋梅,哪知花還沒有開,卻飽受了冰雪嚴寒之苦?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南北差異比較明顯。

  柳[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提示: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原中游玩。怎么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詩歌從盛春到暮秋,寫柳的季節變化,反映隨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植物的影響,這便是物候知識。

  岑參《白雪歌》寫塞外風光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提示:這是由于緯度的差異。“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越往北,冬天來得越早,氣溫也越低。南半球反之。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2

  洪瀨第二中心小學 劉蓮花

  教學目標 :

  1、學會9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仿照詩歌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指導朗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教學難點 :

  發現詩歌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仿寫詩歌。

  課前準備:

  1、查找有關“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2、觀察大自然,搜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同學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語言,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去發現吧。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讀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

  2、檢查讀音情況,學生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小節)。

  3、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哪幾個小節具體寫了大自然的語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這幾小節讀一讀吧。

  6、老師在網上下載了兩張圖片,大家看看。(課件出示“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圖片并介紹。)

  7、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語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還不懂,就看看課文的插圖,想象、做一做動作、也可以在紙張上畫一畫,把它讀懂。(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感悟)

  8、誰來說說,哪一些語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是怎樣讀懂的。

  9、你們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么樣?

  學生回答,師板書:妙不可言

  10、我們怎樣才能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呢?

  學生回答,師板書:觀察思考

  11、指導朗讀

  我們讀懂了,并且知道怎樣才能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心情一定很高興吧。請同學們想想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詩歌的韻律,讀出感情。先讀一讀,再把你認為讀得最好的那一小節讀給同桌聽。

  誰來把你讀得最好的讀給大家聽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齊讀課文。

  2、你們平時一定是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說說你還發現了那些大自然的語言。

  3、根據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小節小詩。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3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發現。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白云飄得高高,

  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

  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螞蟻忙著搬家,

  出門就要帶好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著:

  春天已到人間。

  大雁集隊南飛,

  不就“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寫著:

  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樹,

  就會把“車輪”發現;

  一年只長一圈,

  計算起來方便。

  如果你捕到大魚,

  魚鱗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歲,

  從不把人欺騙。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

  嵌在喜馬拉雅山巔,

  這是在告訴人們,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礫”,

  擱在溫暖的廬山,

  那又在告訴人們,

  這兒曾有寒冷的冰川……

  可是你別以為,

  大自然的語言很難,

  也許有時過于平凡,

  人們才視而不見──

  行星億萬年運轉,

  多么平平淡淡,

  直到哥白尼眼里,

  才把“太陽中心說”創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時侯,

  學會了計算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么不會計算?

  大自然的語言呵,

  真是妙不可言:

  懶漢永遠看不懂,

  粗心人怎么能發現!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4

  【教材簡介】

  這首詩歌科學知識趣味性很強,可以借機培養幼兒觀察大自然的興趣,進而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我在課前利用了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大自然有規律的變化,讓幼兒了解四季的變化特征,動植物的變化,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目標預設】

  1、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等藝術特點。

  2、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嘗試仿編。

  3、有欣賞、了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

  【重點、難點】

  1、從詩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2、懂得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理念】

  讓幼兒初步了解人的語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語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孩子帶著疑問去探究大自然;顒拥拈_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孩子能主動積極、自愿地參與和學習,獲得經驗,體現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教師以飽滿的情緒、優美的教學掛圖、形象的詩歌圖譜,適時地指導貫穿于活動的始終,讓孩子在優美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美,體驗學習詩歌的快樂。

  【設計思路】

  語言活動"大自然的語言"針對大班幼兒的心理特點,我把活動的重點落在讓幼兒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種語言。因此我借助談話、提問等形式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過程】

 。ㄒ唬┯螒"做相反動作"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做相反動作"游戲。

  師:小朋友的反應真快,說明剛才老師的語言大家都能聽懂。老師說的話你們是靠耳朵才能聽懂的。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你們能聽懂嗎?靠什么發現呢?我們一起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吧!

  (二)出示教學掛圖,感受大自然,了解詩歌。

  1.師:看,我們這是在哪?(出示掛圖)這里有花,有草,有樹木,有白云,有太陽,有荷花,有小河┉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會說話嗎?我們一起來聽詩歌《大自然的話》里說了些什么? (幼兒聽配樂詩歌錄音)師:大自然會說話嗎?詩歌里說了些什么?你們聽懂大自然的話了嗎?我們再來欣賞一遍!

  2.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

  師:詩歌里說了大自然中誰在說話?他們怎么說話的?(逐一出示白云、螞蟻和樹樁…)為什么說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為什么說螞蟻往高處搬家,明天準是晴天?樹樁上的一道道圈圈說明什么?怎么知道的?這都是人類多年觀察出來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師:大自然的語言與人的語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話要用耳朵聽,而大自然的語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象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3.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地學習朗誦詩歌一遍。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妙不可言,我們一起來念一念這首詩歌。

  師:《大自然的話》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為什么?好在哪里?(出示是個以外的圖片)小結:詩歌中先說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種各樣的現象(白云高飄、螞蟻往高處搬家、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緊接著寫人們看到這種現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傘、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訴我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詩歌的結構這樣安排能讓我們小朋友一聽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歌,師:大自然中有無窮的奧秘,你們平時都注意觀察了嗎?有沒有發現感受到大自然的話?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老師這兒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話,你們能聽懂嗎?

  4.幼兒進行仿編。

  師:我用詩歌的形式把我發現的大自然的話告訴了你們,你們也來用詩歌的形式說說你發現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話,好嗎?

  小結:真棒!你們一定都是愛學習肯動腦,細心觀察,勤于積累的小朋友才能聽動大自然的話,課后你們可以把你們觀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話畫下來我們裝訂成一本大的詩歌集,好嗎?

 。ǘ┙Y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只要我們善待她,她就會給我們人類好的回報,但是現在我們人類有些人卻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樹木、捕殺動物,亂扔垃圾、工廠排除廢氣、廢水污染環境,使大自然受到嚴重的破壞。大自然還會和我們人類做朋友嗎?她還會以好的回報給人類嗎?我們應該怎樣做?課后你們可以去了解了解,再來告訴我,好嗎?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5

  大自然的語言是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出現,蘊含著一些科學常識。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努力上成一篇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課文中“準是”一詞的處理,通過換字(一定、肯定)處理,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巴边@個詞的詞義理解,則是通過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這個詞,則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討論,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三管齊下,收到了實效。此外,以讀代講,是一種極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采用了各種形式讀。小班教學、小組圍坐,便于討論,互助、互幫精神的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答疑,組長帶領下的自主學習,較為全面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體。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加入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視頻資料。不僅讓學生明白自然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課堂始終呈現活躍、和諧的氣氛。其中李政霖同學大膽質疑、善于觀察給聽課的領導、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讀到“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彼麊柕溃骸澳侨绻床坏桨自疲魈炀鸵欢ú皇乔缣靻?”當一個小組表演秋天大雁編隊飛行時,他敏銳地觀察到這幾個同學是從北往南飛了。到最后一個仿寫環節:“結合你平時觀察到的、積累到的或搜集到的資料模仿本課也寫一節描寫大自然語言的詩歌吧!”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6

  一、說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的一篇主體課文。詩歌文字淺顯優美,以“語言”做媒介,引導讀者從氣象、動物、植物等自然現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他的神奇,激發探索研究他的興趣。

  二、說目標

  本課的目標設計有三: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熟讀課文,感悟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通過認—想———寫———用的方法自主學習本課生字。

  3、根據詩歌的寫作特點仿編詩歌。

  三、說重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熟讀課文,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難點:根據是個寫作特點仿編詩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課。通過生活中的而兩個場景提問學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時如何溝通、如何交流,引入“難道只有人才有語言?”然后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明白雖然大自然沒有語言,但卻清楚地傳遞著信息,從而引入課題。

  2、檢查預習。本部分設計了三個環節:

  1、讓學生齊讀課文,皆在檢查學生是否將課文讀流利正確了。

  2、出示詞語認讀詞語,目的在于檢查學生是否已將本課的字詞障礙解決了。

  3、指導書寫“省”“略”“圈”,主要強調書寫要規范和正確。

  3、學習詩歌內容。本部分先讓學生帶著“詩歌共有幾小節和詩歌主要寫了什么?”兩個問題大聲讀文,目的在于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把握和了解。然后讓學生具體回答都介紹了哪些語言,意在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具體的熟悉。同時說說自己搜集的資料,從而深刻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這些現象到處都有睜眼看見,作者發現了,你發現了嗎?讓學生欣賞書中的插圖,談內容,說感受,讓孩子明白要做一個愛學習的人,做一個勤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只有這樣你才會發現大自然的語言的妙不可言。

  4、分析文章結構。通過對詩歌2—8節具體細致的描寫,讓學生明白“分寫”:通過對1、9節整體的把握,讓學生體會“總寫”。1、9節和2—8節的比較,體會總—分—總結構,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學習運用這種寫作方式。在讓學生觀察詩歌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擬人、比喻修辭的運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

  5、指導朗讀。在對文章內容結構寫作手法的了解上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時,也體會語言文字之美。然后小組配樂賽讀,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和集體榮譽感。

  6、拓展。通過學習詩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為仿寫詩歌是打下基礎。

  7、結束語。告訴學生做一個愛學習的人,多去觀察,多去思考,就會有所發現,點名文章主題。

  五、說板書

  將詩歌中所提到的語言用重點的詞語全部寫出來,同時將文章的結構也體現出來,目的在于反映整篇詩歌的內容和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介紹科普知識兒童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3、初步培養學生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齊讀)看著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看課題提問)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書,這本書里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課,看看都告訴我們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二、自學感知課文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兩個生字,讀后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三、反饋檢查

  練習:《作業本》5

  四、合作研究朗讀指導

  1、課文是如何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知識介紹給我們的?現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這一節,劃出有關詞語和句子,并說說這些詞語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討論說說。教師巡回指導

  2、反饋: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這一節的準是用得好,因為它說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螞蟻,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這一節,從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特別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這一節,作者用了比喻、反問的手法,把蝌蚪寫提特別有趣。

 。4)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已在眼前。

  這一節也用了比喻和反問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從年輪中了解:一年只長一圈,告訴我們它已活了幾年。

  這一節

  3、大家想不想再讀一讀課文,好,大家在讀的時候想一想:第二、三與四、五兩節,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歸納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4、將二、三、四、五四節進行A、B改寫。改寫后評價。

  五、課外拓展

  那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讀懂大自然的一些語言呢?能不能將它用A或B的形式寫下來呢?

  六、小結:有時間可以質疑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8

  之三

  佚名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  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ǘ┩ㄗx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ㄈ├砬鍖哟,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ㄒ唬┙涣髯x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ǘ├^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ㄈ├斫庹Z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皾u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ㄋ模⿵土、復述。(略)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9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后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說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后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很多時候,布置課前預習,學生是很吝嗇將時間用來讀課文的,脫離文本完成導學案,毫無作用!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于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知識很強的說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本文第一、二節,要深入賞析。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及與農業的關系等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理解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及作用。

  4、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3、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4、學會用物候知識解釋物候現象。

  三、教學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欣賞畫面,說說從畫面中知道了什么?大自然就像一個神奇的智者,用它獨特的語言向人類傳遞著季節的變化及種種信息。今天我們學習事理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說明對象是什么?課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為“物候與物候學”?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次第

  3、生字詞:

  連翹翹尾巴衰草連天鬢毛衰落葉丟三落( )四落枕

  觀測玄妙觀差異差遣差勁 參差

  4、學生集體朗讀

  5、根據課后練習一,快速準確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文中有些提示學生的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

  此外……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還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

  6、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層次。

  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說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至3段,說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4、5兩段,說明物候觀察對農業的重要性。6至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11、12兩段,闡明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

  7、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本文的說明順序。

  文章首先介紹物候、物候學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文章四部分內容有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明確:不能調換。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大。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引導學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與重擬第一段相比較?語言具有什么特點?這樣寫出這些起著什么作用?

  重擬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第1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從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完全符合人們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這一認識過程。同時,在寫法上有如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風景圖,將各個季節的物候現象描述得有聲有色,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物候現象產生了興趣。文章用“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表示時間的推移,靈活而不呆板。這一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蘇醒”采用擬人修辭寫春天到了,很形象!安菽尽暴ぉぁ懊劝l”,“萌”準確寫出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描寫了昆蟲為過冬做好了一切準備,有情有感,非常形象。;“衰草連天”描寫了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風雪載途”(寫冬天)“載”恰當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2)第2段說明了什么?語言具有什么特點?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說明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農事安排的關系。第二、三句列舉了三個例子,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這里為什么用兩句來說明,而不用三個分句組成一組排比句呢?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此外,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時,前后兩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標點符號完全是為內容服務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關系?寫出了什么內容?

  第3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直接點明物候和物候學的內涵。首先點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紹的種種自然現象,然后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介紹了“物候學”的形成及其功用。

  這一部分介紹很引人入勝,文章不從概念出發,而先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說明了什么?怎樣說明的?

  第二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觀測物候的“活的儀器”,它雖“復雜”,卻“靈敏”;又指出觀測的數據對農業的作用,“簡便”而“易掌握”。第5段則用具體的植物名稱、具體的數字,具體說明了物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一段說明,一個實例,就有理有據地說明了事理。

  3、引導學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這個獨句段,在行文上起著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個設問句,單獨成段,領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綱舉目張,重點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說明了什么?怎樣說明的?

  第7段說明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主要說明兩層意思。第一層說“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這是讀者很明白的自然現象,只一筆帶過。第二層說“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讀者不易明白,就舉例詳加說明。用物候知識解釋物候現象。 (3)第8段說明了什么?怎樣說明的?

  第8段說明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先講道理:這“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這一點可能會與人們所想的情況不同,因此接著連舉兩例來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4)第9段說明了什么?怎樣說明的?

  第9段說明影響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異”。先用一句話說明一般情況:“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然后,用“不過”二字轉折過來,詳細解說“逆溫層”這一特殊情況。文章對逆溫層出現的季節、時間、氣候條件、高度、原理和現象等作了具體的解說,使讀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說明了什么?在說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點?

  第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古今差異。寫得簡略,只用資料來說明這種現象。人類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造成物候現象差異。

  以上四個段落的起始句,寫得靈活而有變化,讀起來不枯燥、不呆板。分別寫了四個影響物候現象的因素,按影響的大小依次排列,從主到次,條理清楚。邏輯順序。

  4、引導學生分析第四部分。

  這一部分說明了什么?是怎樣結束全文的?

  這一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以表達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豐收的愿望,結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說明物候學的`性質:接近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然后分別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對于”、“確定”和兩個“可以利用來”略說四點。最后再說對山區農業發展的意義。

  第12段,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的希望。結尾又提“大自然的語言”,緊扣了本文的標題。

  三、說明方法:

  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是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

  舉例子的方法運用最普遍。舉出具體的例子來對比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淺出的說明,便于讀者理解。如說明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年由于沒有注意根據物候觀測播種花生而受損害的實例。舉例的多少要根據需要。一般只需舉一例即可,也有舉兩例甚至更多的。如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近海地區的氣溫比內陸地區暖和,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反比內陸地區寒冷,舉一例讀者可能會認為是偶然性,所以連舉兩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較也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說到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指出:“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時間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還多處運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擬人融為一體,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這兩個分句,就很富表現力。

  四、大自然告訴我們很多很多,你還能說出一些大自然的語言嗎?

  五、有關物候的農諺積累。

  教師小結本文的邏輯脈絡。

  文章從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順序說明了物候──物候學──物候學的作用──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說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又采用了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讀者在興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學道理。

  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11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培養語文能力,這是語文老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九年義務教育的這套初中語文教材,有不少教師認為難教,教時不夠用,依然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正如教育專家錢夢龍說的:“注入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大敵,至今卻沒有絕跡。”所以,尋求適應這套教材特點的教法,向課堂要質量,是我始終較為重視的一個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并嘗試運用“三結合”與“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師感到易教,課時輕松,而且使學生感到易學,容易接受。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淺見。

  一 、“三結合”,即是從備課到課堂,始終將課文的“訓練重點”“預習提示”“課后習題”相結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

  1 、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的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梢姼鞫温淅锩娴木湫蛑v究條理性。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此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 、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崩纭洞笞匀坏恼Z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 、結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又如《大自然的語言》的練習一,這一題給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明確本文的條理性。我首先是要學生讀題,并回答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說明該問題的,二是讓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這樣也為做“讀書摘要”作過渡。練習五的第1小題,則是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這一練習有助于區分這兩種標點的有同用法,當堂揣摩解決。這種穿針引線的教法,既有利于對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也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

  二 、“三利用”,即利用工具書,板書和《中學生助學叢書》。

  1、 利用工具書:工具書是“自學的好幫手。”教師離不開工具書,何況學生。學生的主要工具書是字典和詞典。課文里的生字詞,要教會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而且必須養成習慣,這就是一種能力。在課文“預習提示”里有使用工具書的要求,在課后練習題里也有不少訓練題。要養成 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首先給學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使用工具書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使用工具書的興趣,同時還要落實使用工具書的任務。

  2、 利用板書:板書的設計,要做到科學,規范,簡明,美觀,這是教師的共識,但實施卻很難。我在設計板書時,首先精心考慮內容的科學,文字的規范簡明,書寫的美觀。也以《大自然的語言》為例,教師板書“草木榮枯,候鳥去來”點明這種物候現象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而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體現“草木榮枯”的“榮”的語言文字信息:“萌發”“開放”“孕育”和“第二段擬人化的”“暗示”“傳語”;“枯”的表現則是“變黃”“衰草”。“候鳥去來”的體現是“燕子歸”“布谷鳥唱”“大雁飛”。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本文標題的用法。在突出“訓練重點”的“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教學時,則板書優美詞句以體現“生動”;“有條理”則板書第一段體現時間順序的“春夏秋冬”四個字和第二段以農事活動為順序的“耕種割插”四個字?傊牡陌鍟O計,要有科學性,要簡明而美觀,要體現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 教學重點。

  3 、利用《中學生助叢書,初中語文練習冊》。這本練習冊是唯一的省編與現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學生助讀物。其內容簡明扼要,練習部分按教材課文或選段精心編排適量的練習題,作為教材習題的補充和擴展,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理解或掌握相關的知識。但是如何使用,則是一門藝術,也是教法和學法的問題。筆者在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利用助讀讀物的方法。這主要是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或課堂使用,或課外練習;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訓練叢書處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使用,以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或間斷穿插利用“練習冊”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既可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課堂的單調,乏味的形式,克服學生疲勞或不耐煩而做小動作,開小差的現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的法子必須根據于學的法子”。實踐表明,“三結合”與“三利用”在教讀課中的應用,體現了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是符合新時期語文教學要求的。這樣,不但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使學生感到學語文輕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2、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小組討論,教師啟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課前準備】

  1、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2、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一些農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 欣賞圖片2 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二、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貒笙热挝洳叩葞煼秾W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三、交代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1、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學生上講臺板書】

  2、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五、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六、課堂小結 :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七、布置作業 :

  A(學優生):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B:(中等生):識記說明文知識。

  C:(后三分之一學生):字詞小卷。

  反思:

  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初試牛刀,同學朗讀上一堂課的小短文,并做評價

  無論是桃紅柳綠的春日還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那么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呢?它們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二、合作探究:

  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明確: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或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的邏輯順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明確: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地方嗎?

 。ㄌ接懀纾旱谝欢文骸霸诘厍蛏蠝貛Ш蛠啛釒^域里”準確地說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四、小結:

  質疑問難三步曲:

  第一步,默讀課文,找出疑難地方,標出。

  第二步,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每組提出“殺手锏”(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

  若沒有,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文章介紹了物候現象,那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五、布置作業

  A(學優生):在生活中,你知道還有哪些獨特的大自然語言嗎?為人類敲響了哪些警鐘?

  B:(中等生):完成練習冊。

  C:(后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反思:

  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 篇13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樺川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四)教學難點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    說教學方法與手段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谶@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虒W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秘!洞笞匀坏恼Z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并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教學環節]一、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   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后,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獲。七、布置作業。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八、教后反思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笆裁词俏锖驅W,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人教八上(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通用2篇)

    16 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目標】1.了解物候知識,豐富科學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知識點(精選16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教材分析(一)本課地位和教學設想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從感性向理性認識物候和物候學及相關知識是本文的學習難點。...

  •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練習(精選16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

  •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通用16篇)

    溫三中 盧雪艷●案例背景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一、給加粗的字注音銷聲匿( )跡 連翹( ) 翩( )然農諺( ) 差( )異 孕( )育二、根據拼音寫出漢字1.冬季南北溫度xuán shū( )。2.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xiǎn zhù( )。...

  •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設計(通用12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之一佚名 教學要點: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精選15篇)

    達標訓練1.給加粗字注音。(1)萌發 (2)孕育 (3)銷聲匿跡(4)連翹 (5)載途 (6)草長鶯飛2.解釋詞語。(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載途:(5)周而復始: (6)銷聲匿跡:3.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能再舉一些身邊具體...

  •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 成陳述句。2.能用讀懂兒童科普文章的讀法讀懂文章,培養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興趣。3.能初步背誦2-5小節,會仿寫詩句。...

  • 《大自然的語言》簡評(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泳”、“雁”,理解詞語“準是”、“編隊”、“年輪”等;2.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3.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4.能模仿課文寫1、2節詩...

  • 精選《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3、嘗試背誦第2~6節。4、能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之二福建寧德 陶麗春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作為說明文單元的里面的教讀文章,如何通過本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說明文能力,成為我們教師教學重點。其實對于任何一篇文章來說,首先要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也不例外。1)學生自由閱讀。...

  • 大自然的語言大班教案(通用11篇)

    活動目標:1、體驗詩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2、學習詩歌,理解詩歌中的美。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誦詩歌。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并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5、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 七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 八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