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學案(精選12篇)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1
16 大自然的語言
【學習目標】
1.了解物候知識,豐富科學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
語言說明事物。
【學習重難點】
(一) 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學會快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ǘ╇y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學習流程】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竺可楨( ) 萌發( ) 翩然( ) 孕育( )
銷聲匿跡( ) 風雪載途( ) 簌簌( )
草長鶯飛( ) 周而復始( ) 衰草連天( )
2、 了解作者
3、思考下面問題,理清全文思路。劃分段落層次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4、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語言生動的 ,(體裁)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
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 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 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 的重要意義。
5、相關知識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6、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1、)本文按什么順序說明?
。2、) 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
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或作用。
(1)杏花開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2)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3)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 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叨年 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8、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9、細讀第l段"立春過后……周而復始",品味語言的生動性。
10、質疑問難: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難要與同學們共同探討的,請把它寫下來。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說,智力涵義包括聰穎、預見、速度,能同時應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義為學習、作判斷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現代文獻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維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還有人把智力表達得更簡潔,說智力是作猜測,是發現一些新的內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測”。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你不知怎么辦時,無計可施時,慣常的做法不奏效時,所需要的創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動物呢?這取決于腦的發達程度。腦只有外面那一層——大腦皮層——明顯地與形成“新的聯想”有關。而人的大腦皮層甚至比甜橙皮還薄,大約只有2毫米,僅相當于一枚一角硬幣的厚度。人的大腦皮層布滿了縐褶,但是如果把它剝離下來并將它展開,它的面積大約相當于4張打印紙。黑猩猩的大腦皮層只有1張打印紙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郵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
1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13、第二段運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二段中兩次用到“大約”一詞,這體現了選文語言的什么特點?
15、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16、本文對“智力”作了五種解釋。請說出你最贊同其中的哪一種,結合實例說明為什么。
讀完本文,你有什么收獲或體會,把它寫下來。
16 大自然的語言
2、竺可楨(1890一1974),浙江人。氣象學、地 理學家。他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一生在氣 象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 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3、(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4、 說明文 對象 農業生產 四個 農業生產5、“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 :“燕兒來不過三月,燕兒走不過九月九”。 6、(1)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2)說明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7、(1)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里,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2)語言極其概括、雅致、富有詩意,運用擬人手法,使表達生動形象(3)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的方法,更真實、更準確的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存在古今差異。8、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9、這段文字是按時間順序說明一年中春夏秋冬豐富的物候現象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人炎熱的夏季到了秋天川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這段文字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各種自然現象的變化,其目的在于說明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系,物候現象是有其規律的。這樣寫既引人人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蘇醒的生動畫面。"次第"寫出了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詞典雅。"翩然"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簌簌"寫出秋天的肅殺氣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表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有其規律性的。10、略11、智力 12、邏輯順序 13、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14、準確性、嚴密性15、介紹了對智力的多種解釋,并通過人和動物大腦皮層的比較,說明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16、略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2
【明確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知識鏈接】1. 題目解讀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而“大自然的語言”是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的。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2. 走進作者 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3. 相關資料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和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積累運用】1.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⑴ 簌簌(。∧溘E(。∞r諺( ) 翩然( )、啤ùn(。┯éng(。┌l róng( )化 海táng( )2. 解釋詞語:①翩然: ②孕育: ③銷聲匿跡: ④載途:3. 給下列句子的空白處填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⑴ 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 果實的時期! 、啤」糯鱾飨聛淼脑S多農諺就包含了 的物候知識。 、恰∪绻茏⒁獾轿锖蜓舆t,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 避免! 、取∩絽^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 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 、伞∥锖驅W 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 、養育 豐盈 可以 要求 記錄b、培育 豐厚 可能 適宜 記載 c、生長 許多 能夠 影響 記載d、孕育 豐富 可能 適應 記錄4.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 、拧×⒋哼^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啤∵@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恰〔脊萨B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保ā。締栴}探究】5. 速讀課文,然后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6. 通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1) 文章首先介紹 ,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 ,接著說明 ,最后說明 。 (2)說明文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 順序、 順序、 順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說明順序,為什么?(3)精讀課文6~10段,思考后討論: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7. 本文運用最多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仔細閱讀課文,做好圈點勾畫,說說它們的作用。 8. 比較閱讀,將1、2兩段與下面的文字作比較,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具體說說1、2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提示: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主題閱讀】北極昆蟲的絕技①在北極地區,由于環境嚴酷,氣候惡劣,昆蟲的種類要少得多,總共也不過幾千種,主要有蒼蠅、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蒼蠅和蚊子的數量最多,占昆蟲總數的60%—70%。②大的動物和鳥類,可以靠身上的長絨毛抵御嚴寒,但昆蟲卻永遠只能赤身裸體。那么,它們怎樣才能度過北極嚴酷的冬季呢?實際上,絕大多數昆蟲,在一年當中大約有9個月的時間身體都處在冷凍狀態,它們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澤里,和周圍物質凍在一起。我們知道,冰是一種晶體,但是,如果昆蟲的身體結晶的話,就有可能扭斷它的脈管從而破壞其肌體。為了防止這一點,北極的昆蟲們演化出了一種絕技,就是它們能夠自動地將其細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有效地避免結晶。還有北極的牛蠅,是一種極可怕的寄生昆蟲,它將卵下在馴鹿的絨毛里,孵化出來之后即鉆進馴鹿體內,順著血管周游全身,長大之后又回到馴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沒而居,而且開了一個天窗,以便呼吸新鮮空氣,直到長成之后鉆出馴鹿體外,進行新的一輪繁衍生殖。按理說,小馴鹿細嫩鮮美,又無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蠅卻從不攻擊它們。因為如果牛蠅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雖然要容易得多,但卻有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就難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蠅,竟早在人類數十萬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奧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類去深思。不僅如此,牛蠅在每群馴鹿中下卵的數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們使受卵馴鹿的頭數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盡量避免在一頭馴鹿身上下卵過多。如果在一群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整個馴鹿群的滅絕。而如果在同一頭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其死亡,或者由于體弱而被天敵吃掉。這樣,它們的后代也就會隨之同歸于盡了。③生活在北極的昆蟲,還面臨著另外一種特殊的困難。畢竟北極地廣人稀,連動物也很稀少,昆蟲怎樣才能找到自己進攻的對象呢?據生物學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種非常先進的紅外線探測器,能在相當遠的距離,準確無誤地遙感到人和動物身上發射出來的紅外線,從而順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類所用的紅外線探測器,只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不僅龐大笨重,而且所顯示出的圖像還模模糊糊。若與小小的蚊子相比,人類落后了不知有多少個世紀。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們,是怎樣相距遙遙就能談情說愛,就更使生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了。④在北極的陸地上進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東西是黑蠅。它們有非常靈敏的嗅覺,老遠就能聞到人的氣味,便立刻成群結隊地飛來,“嗡嗡”叫著,轟炸機似的,使人心驚肉跳。因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沒有用,它們那鋼針一般的嘴,連腳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進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與此同時,還吐出一種毒液。被叮咬之處,凸起一個大泡,腫脹疼痛,甚至潰爛,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⑤在北極,昆蟲的世界就是這樣奇妙。10. (1)生活在北極的大多數昆蟲遇到了哪些困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們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1)第②段中“如此深奧的道理”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一點對人類有什么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本文的主要說明方法是什么?請舉一個例子說明。說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從文中介紹的北極昆蟲的絕技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什么自然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后記】參考答案:1. ⑴ sù nì yàn piān⑵ 孕萌融棠2. ⑴ 載(zǎi)記載。▃ài)裝載、啤÷N(qiáo)翹望 (qiào)翹尾巴3. ①動作輕快的樣子。②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③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這里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④滿路,有遍地的意思。4. d5. ⑴ 擬人 ⑵ 比喻、恰M人6.(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7. (1)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2)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因為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8. (1)有的從說明事理的需要來舉例,如為了說明物候現象而舉出的豐富多彩的四季變換情況;(2)有的例子有明確的針對性,如為了說明物候的作用(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作者舉出北京地區在1962年因沒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遲而使農業受到損害的例子! 。3)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了兩個例子。為什么這一處舉兩個例子呢?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只舉一個,具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4)“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5)“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作者運用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說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把不容易說清楚的道理說得明白。9.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1)課文開頭一句“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采用擬人的修辭格寫春天到了,很形象,為下文的描寫定了基調。(2) “蘇醒”一詞,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布谷鳥也來了”這些自然現象展現了“蘇醒”的內涵,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 (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用詞形象生動。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如“繁花次第開放”,“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5)這兩段文字好,好在對說明對象的烘托。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10. (1)北極嚴寒;昆蟲找不到自己進攻的對象(或昆蟲找不到賴以生存的食物)。 (2)它們自動降低細胞中的水分,避免結晶;用紅外線探測器或用敏銳的嗅覺來尋找食物的來源(或尋找進攻的對象)。11. (1)牛蠅不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是因為這樣做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難以生存下去。 (2)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須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12. 舉例子 舉牛蠅的例子說明昆蟲如何抵御北極的寒冷;舉蚊子的例子說明北極昆蟲如何尋找進攻的對象。13. 適者生存(或:只要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就能生存下去;颍褐挥羞m應環境的變化,并練就適應變化的絕技,才能生存下去)。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3
霞浦實小 王彩霞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于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征,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么?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么,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么?仔細看看這是什么?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后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本課教學意在引起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激發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學會5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3個字。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發現詩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指導背誦、說話訓練。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難點:發現詩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指導背誦、說話訓練。
三、課前游戲:
★猜詞語:一名學生不準說話,看著教師給出的詞語,想辦法其他同學猜到。
★小結:要是人類不會說話該會鬧出多少笑話來!
四、教學過程:
。ㄒ唬⿲耄
師: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可是,它并不是人類的專利,大自然雖然不會說話的,但它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先請看一個片段:(課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飄飄、流水潺潺、小鳥啾啾,荷花盛開、白雪皚皚)
師:誰能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賞心悅目啊!那怎樣才能讀懂它呢?——請打開課本88頁。
。ǘ┏踝x,整體感知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課件出示自讀要求:會讀:讀出這首詩的節奏。會想:哪里有大自然的語言?
2、朗讀交流:
師:現在,老師想聽聽你們讀得怎樣,誰來試試。(生讀,師生評)
3、初讀成果交流:
師:同學們說說哪里有大自然的語言?
生: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
師:既然大自然的語言有很多,我們怎么才能發現他們呢?
生:仔細觀察。
(三)品讀詩句,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師:接下來,我們看看誰是最善于觀察的孩子,請同學們分小組細讀課文,邊讀邊想:大自然用什么跟我們說話,它說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8節隨機學習:
1、交流第二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高高、準是,讀出肯定),全班再讀。
B、師:你從詩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聽到白云在告訴我們什么?
2、交流第三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你從詩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們誰見過螞蟻搬家?是什么的景象?(忙,讀出緊張、著急、歡快、忙碌)
3、交流第四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大家閉著眼想象,小草吐芽,百花齊放,在冰雪消融的水里,可愛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生:春天來了。
師:春天來了,小蝌蚪可開心了,來,帶著開心的心情讀好來。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課件演示:這是一句什么句?(反問句)
師:誰能把他改成一句陳述句?(„„)對比讀,有什么不同?(語氣比較重)
如何讀好,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齊讀。
點明本句還是比喻句,把——比作——。
4、交流第五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大自然就像一位巨人,還在天空中寫著“秋天”呢,誰來讀讀,它是怎么寫的?
師:省略號指什么?
男女同學分別比賽讀第四、五節。
5、交流第六、七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剛才大家講的大自然的語言都和氣象有關。大自然還有更奇妙的語言。(出示年輪圖、魚磷圖),結合你的課外知識,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樹長一年,年輪就長一圈。
生:我還知道魚磷多的魚年齡大。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真豐富,你們真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你們就把這個奧秘告訴大家吧。生讀
6、交流第八、九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出示三葉蟲化石圖,師:我們所了解的前六種大自然的語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怎么說?
生:奇妙(神奇)
師:最神奇的還在第8節呢。有問題的請提出來。(視學情了解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
師:自然界這么神奇的語言,你們都讀懂了,來,大聲地朗讀給老師聽(讀8、9節)。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5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
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谡垖W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鄢閭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苄〗Y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蔟R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僮杂衫首x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诜纸M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芙處熜〗Y,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偻ㄟ^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弁ㄟ^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6
洪瀨第二中心小學 劉蓮花
教學目標 :
1、學會9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仿照詩歌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指導朗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教學難點 :
發現詩歌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仿寫詩歌。
課前準備:
1、查找有關“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2、觀察大自然,搜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同學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語言,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去發現吧。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讀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
2、檢查讀音情況,學生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小節)。
3、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哪幾個小節具體寫了大自然的語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這幾小節讀一讀吧。
6、老師在網上下載了兩張圖片,大家看看。(課件出示“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圖片并介紹。)
7、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語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還不懂,就看看課文的插圖,想象、做一做動作、也可以在紙張上畫一畫,把它讀懂。(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感悟)
8、誰來說說,哪一些語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是怎樣讀懂的。
9、你們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么樣?
學生回答,師板書:妙不可言
10、我們怎樣才能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呢?
學生回答,師板書:觀察思考
11、指導朗讀
我們讀懂了,并且知道怎樣才能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心情一定很高興吧。請同學們想想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詩歌的韻律,讀出感情。先讀一讀,再把你認為讀得最好的那一小節讀給同桌聽。
誰來把你讀得最好的讀給大家聽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齊讀課文。
2、你們平時一定是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說說你還發現了那些大自然的語言。
3、根據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小節小詩。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7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凑n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掌握“語言、以為、說話、發現、已經、古老、化石、告訴、學習、人們、永遠”等詞語。認識“察、逗、間、如、粗、意”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共有5個小節。第一小節講別以為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第二、三、四小節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了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五小節是講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見。通過朗讀課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觀念。
2.識字教學: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注意“訴”字的讀音,應讀作“sù”,不讀“shù”。
采用多種方法識記字形,如順口溜記字:訴:斤字加點,言字做邊,心中有話,全都說完;阂贿 首一邊人,大稿“四化”建攻勛。習:橫折鉤,小點提,勤努力來勤學習,語:五口人說話,語聲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記字,“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這。
本課9個生字中左右結構的有5個字,左右大體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寬的是“語、化和訴”。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些字結構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寫好這些字的重點筆畫。“語”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筆起筆在橫中線上起筆,“吾”的“吾”字寫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豎寫在豎中線上。“化”字的第四筆豎彎鉤從豎中線上起筆開始寫!霸V”的第四筆“撇”要直立些,寫在靠近豎中線上的位置!熬汀弊肿笙虏糠值摹靶 弊值挠疫叀包c”要離“豎鉤”近些,讓學生知道這是筆畫的避讓規則!澳恰弊值淖笥覂刹糠只鞠嗟取W筮叺谝还P“橫折鉤”不要寫得太靠下,“橫折鉤”的“折”寫在豎中線上,第二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右邊的“耳刀帝”稍微比左邊低一點!傲暋弊值牡诙P“點”與第一筆的起筆對齊寫。第三筆“提”起筆偏左一點!案妗弊值牡谒墓P寫在橫中線上,書寫時稍長些。“永”字的第一筆“點”寫在豎中線上,“橫折鉤”的“折”寫在豎中線上,左右兩邊的“撇和捺”要寫對稱!斑@”字的第一筆“點”寫在豎中線上,第三筆“撇”的起筆與上邊的橫挨上,第四筆!包c”是懸空的!白咧邸钡牡诙P在橫中線上起筆。
3.了解課文內容與指導朗讀相結合。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除注意糾正生字的讀音外,還要注意讀準輕聲,如:多么、魚鱗上、圈圈、告訴等字的讀音。要注意詞連讀,即使是多音節詞,也要讀或整體,如:“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巔”、“粗心大意”。
。2)朗讀時要注意節奏和語氣。要根據詩句的意思,憑著語感自然停頓。如:“這是/大自然的/語言,春天/已經來到/人間!薄拌偳对/喜馬拉雅山巔”“不愛學習的人/看不見”等等。注意糾正學生不要唱讀。
(3)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如讀到“多么像游動的逗號”時,想像春天來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歡快、自由地游來游去,多么可愛,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觀察圖片,(三葉蟲化石)或者實物(魚鱗)激發學生了解大自然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感覺到從一片小小的魚鱗中,竟然知道魚的歲數,根據一塊三葉蟲化石,可以推測喜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為這個在2億多年就滅絕的節肢動物,大多數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聯系實際,讀中感悟,解決難點,詩中有些難句,教學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意思是說不愛學習的人知識很貧乏,對自然界的觀察看不懂。教師要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解,使學生感悟到學習科學知識很重要,不必講出詩句的意思。
(5)擴展課文內容的練習,主要結合學生觀察后說說議議,體會“大自然”的“的語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飛告訴人們天氣冷了。②楓葉紅了,說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滿天,預示著明天是好天氣。④月亮四周出現一個圈了(月暈)就是刮風的預兆。⑤夏天,燕子低飛,螞蟻搬家,魚兒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師要準備一些說明“大自然的語言”的例子,提供給學生,這樣做不僅能豐富“大自然的語言”的內容,而且能使學生增長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語言”的興趣。
教法建議
一、說話導入。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及詞語。
三、精讀課文內容,指導朗讀。
1.學習第二小節,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說說蝌蚪在水中游,這是大自然的語言,在學這段時進行配樂朗讀,讀出它的有趣。
2.學習第三段:
出示一條大魚,讓學生討論這條大魚有幾歲,學生知道有幾歲,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理解了。
3.學習第四段:
由于學生對三葉蟲不太了解,通過觀察圖片,查找有關資料,請同學講一講,必要時教師給予講解。
4.課外擴展采取“考考你”的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詞語解釋
古老:經歷了久遠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
鑲嵌: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汪洋: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細心。
近、反義詞
近義詞:到處——處處 仔細——細心 觀察——觀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葉
反義詞:古老——嶄新 仔細——馬虎 粗心大意——認認真真
句意推敲
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這是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既總結了前文,又啟示了人只有學習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無窮奧妙,而對事物馬馬虎虎,不善于觀察和思考,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大自然的奧妙。
剖析段篇章
課文結構
全詩共分為5節。
第一節:寫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第二、三、四節:具體寫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五節:寫不愛學習,不仔細觀察是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的。
中心思想
這首詩歌用生動的語言告訴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說明只要努力學習,仔細觀察大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許多奧妙。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9
【案例背景】
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我們給學生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參與的空間;更多一次實現需要的滿足!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把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三者融為一體。不僅告訴了我們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點敘述了辯識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義。本課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課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容易把握,但本課涉及的科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有些難度,因此教師教學時可以以議為主,加以指導,讓學生在搜集資料、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開啟思維,對文本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破招晕恼碌闹攸c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說清相關的知識并了解它們的重要作用以及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應該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點。
【教學情景】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2、通過課文知道知識不僅存在于書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觀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點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激發興趣
1、提問: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這種現象通常會告訴人們什么?(指名回答自己熟知的大自然的文字)
2、同學們,大自然的文字是新奇的、有趣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3、作者伊林簡介(伊林是前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他創作了《十萬個為什么》等幾十部科學文藝著作,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伊林的文筆流暢優美,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他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講述科學知識)
(通過列舉生活中學生所熟知的大自然的文字進行導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師生的交流,學生點燃了激情火花?梢哉f“激趣”成功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這種文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我們可將大自然這本書可分為兩個分冊。下面,請大家依據課文給分冊取書名并編寫目錄,讓我們共同嘗試編書的滋味,好嗎?明確:我們可以將這兩本分冊,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神奇的天書的目錄有星、云;有趣的地書的目錄有石灰石、花崗巖。(板書)
3、根據你所掌握的說明文知識,說說文章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ㄗ寣W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整體感知大自然的文字無處不在,放手讓學生自學完成。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10
一、導入 ,揭題
1.(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不信嗎大家看——
2.看課件。(季節變換的特征、看云知天氣、樹的年輪與年齡、根據化石推斷地理環境等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秘的片斷,并配以簡短解說)
3.述:大自然用它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這么多奧秘!小朋友們,你們想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點評:通過觀看課件錄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試讀,要求:不會認的字讀拼音,把每個字的音讀準確。
2.再次試讀,要求:在課文中留出9個生字,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正音。
4.檢查生字和要求會認的字的讀音。重點指導“訴、粗”。
。ㄔu: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然后讀通課文,教師適時地給與檢查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讀書。)
三、指導朗讀,了解大意
1.配樂范讀,整體感知。
2.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多讀幾遍,讀連貫、流利。
3.質疑:讀了課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點評: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再聽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后讓學生談談:讀了課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這樣既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4.學讀第1節。
l)誰喜歡讀第一節指名讀。
2)述:大自然也有“語言”,小朋友們看看、聽聽,你留心過大自然的語言嗎
3)看課件。(前課件內容去掉解說)
述:前幾天同學們到郊外游玩,你們發現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詞語“仔細觀察”,讀詞語。
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板書:仔細觀察)
。ㄔu:“仔細觀察”這個詞語,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時再引導學生回憶游玩時發現了什么,用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
4)這一節怎么讀呢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讀、范讀、齊讀。
5)過渡:大自然用語言告訴了人們什么呢
5.學讀第2節。
1)誰喜歡讀這一節指名讀。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貼小蝌蚪圖)指名讀第1句。
看課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來游去,春暖花開)范讀,齊讀。
3)這是大自然的語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嗎指名答,讀第2句。
。ò鍟捍禾煲呀泚淼剑
4)自由試讀第2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點評: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多么像游動的‘逗點’”,同時感受美好春天的氣息,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意會此時“大自然的語言”就是告訴人們“春天已經來到人間”。理解了詞句的意思,感受了句子的內容,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
5)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自然都會用它的語言告訴我們,小朋友留心過嗎
指名答?凑n件。(春、夏、秋、冬冬季節的特征片斷)
[點評:這一小節寫的是有關大自然季節變更的一種“語言”,學生讀懂后進行擴展,讓學生通過課件看看春、夏、秋、冬季節變更特征的錄像片斷,以啟發學生思維。]
6.學讀第3節。
l)指名讀第3節
1)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ㄙN大魚圖及板書“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多有趣呀!
3)自由試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4)像這樣的語言還有許多。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馬齒與年齡等)
你還知道哪些指名答。
[點評:魚鱗上有圈圈,而且一圈就表示一歲,這是人們一般沒有注意到的,利用多媒體實物特寫及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不僅使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則水到渠成。這一小節講的是大自然中有關動植物年齡特征的“語言”,生活中有些比較常見的例子(如樹的年輪等),通過擴展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7.小結過渡: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現在,大家來輕松一下——{律動}
[點評: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考慮到應合理分配低年級學生的讀寫時間,恰當安排教學內容,因此本課時只學習前三小節,然后識記、書寫前三小節出現的生字。]
四、識記本節課的生字,指導書寫
1.讀1、2、3節中出現的生字“語、這、就、那”。
2.識記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點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筆順及右邊“左耳刀”的筆畫;“這”字里面“文”字捺改點。
3.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語”要注意左窄右寬、上平下齊。
“這”要注意先寫里面再寫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當。
“那”要注意左右相當、右上低下伸。
2)范寫“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運筆方法。
3)學生描寫、臨寫。師巡視輔導,檢查執筆、寫字姿勢。
[點評: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要給與足夠的重視。讓學生用已學過的筆畫、偏旁,自己識記字形,培養識字能力。在學生自己觀察田字格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范寫,幫助學生體會運筆方法,把字寫好。教師還把學生執筆、寫字姿勢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強調。]
4)評議訂正。
五、鞏固要求認識的字
開火車認讀l、2、3小節中要求認識的字“察、蝌、蚪、逗、間、如”(帶拼音)。拍手對答:“它讀什么它讀X”(去拼音)。
[總評:這篇課文是小語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冊中的一篇科學兒童詩。本設計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根據修訂大綱的精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是識字、寫字、學詞、學句,進行朗讀訓練,積累語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修訂大綱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設計中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句,在讀中對大自然的“語言”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熏陶。在低年級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地方適時地輔以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教學設計中十分重視識字、寫字這一環,注意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教師還注重范寫指導,并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姿勢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學設計中還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學習,注意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相互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11
楊建生 熊緒楊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 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冽R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芗w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賹W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谔釂枺哼@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蔟R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诜纸M自學。
、蹖W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芙處熜〗Y,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偻ㄟ^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邶R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弁ㄟ^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
1、語言 2、知識
簡筆畫:
三葉蟲化石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簡筆畫:
蝌蚪春天到了
簡筆畫:
魚鱗兩圈就是一歲
注:此課參加全區賽課獲三等獎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谶@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影音資源《美麗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導入語: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
3、走近作者作品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氣象、地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對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物候學和自然科學史等研究領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視并帶頭參加科學普及工作,《物候學》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寫作背景:竺可楨在20世紀30年代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從而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學》(竺可楨、宛敏渭合著),系統介紹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利用物候預告農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選自其中。
二、整體感知
1、掌握“生字新詞”。
。1)字詞認讀
翩然(piān)孕育(yùn)銷聲匿跡(nì)
農諺(yàn)避免(bì)草長鶯飛(yīng)
。2)字形辨析
衰:賴:
哀:懶:
(3)詞語釋義
翩然:形容動作輕松迅速的樣子。
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形容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
萌發:開始發芽。比喻事物的開端。
次第:次序;一個挨一個。
。4)多音多義
觀:翹:
2、請同學們欣賞影視課文,劃分文章結構,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理清說明順序。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點撥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
品析:這一句非常生動!皾u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比擬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第二句中“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边@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品析:這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3、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品析:“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ǘ┮呻y探究
1、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點撥: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點撥: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緯度和經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異是指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排列使文章條理清晰。
3、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點撥:本文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ㄈ⿲懽魈厣
1、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在寫作時把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使讀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
2、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應,說明有輕有重,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總結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作業設計
仿寫訓練: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擬人的手法進行寫作。請仿照此種手法,寫一段描寫家鄉四季變化的文字,注意寫作手法的運用,不少于100字
六、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說明語言:生動優美、準確嚴謹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