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通用14篇)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1
陶麗春(福建寧德)
------------------------------------------------------------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1)CAI課件分別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滿天電光閃,說說它們都告訴我們什么?
(2)解題激趣:你們都能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中還會告訴我們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咱們仔細讀讀,去發現吧。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著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每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如“告訴”的“訴”單獨念第四聲,讀“告訴”一詞時讀輕聲;“如果”的“如”聲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翹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讀詩句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個句子。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生字多,名稱連續。)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日)
4.正確流利地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讀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該怎么讀呢?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反饋情況相機進行)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一“逗點”搖著尾巴游動)這是什么?(逗號)仔細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導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好這一節呢?
(3)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三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呢?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的?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點評指導。
(第四節)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結合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介“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朗讀。
3.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自由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過渡: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節、最后兩節詩。
(3)賞讀、賽讀:教師邊范讀邊展示CAI課件后,指名賽讀整首詩。
(4)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
四,書寫指導,練習運用
1.書寫指導: (1)自讀生字詞,邊讀邊記形,并在組內交流自己記住了哪些字。(2)在書上描紅、練寫并點評糾正。(如“就”右邊不能寫成“龍”,“訴”不能丟了一點。)
2.自主選擇練習:(1)和同學們互相聽寫生字。(2)朗讀課文。(3)收集、觀察大自然的語言并記錄下來。(4)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掌握在已有的文章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調查報告的自主創作,設計出圖文并茂的小短文,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應用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采用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自主探究法,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探究中學習新知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探究中獲取成功,在賞析中提高審美意識,陶冶審美情操。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在調查報告中插入圖片,調整圖片大小以及設置圖片版式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圖片版式設置的基本技巧,合理使用這些技巧設計出富有創意、突出個性的調查報告。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積發興趣
1、教師播放關于海葵的視頻,激起學生想要探究的熱情。
2、師:“剛才我們看到了美麗的海底世界,認識了‘海葵’,但是它是動物還是植物呢?課下,老師請一位同學為老師展開了調查。他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科普讀物和利用因特網查找資料,寫了一份調查報告,我們來看一下。”
觀看“調查報告”
引導學生“我們發現小明寫的調查報告非常清楚,有理有據,找到了真確答案。但是他的報告是不是單調了一點?如果給報告添加海葵的圖片是不是會使內容更充實一些。這節課,我們就來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二)教授新課
1、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2頁,自學 “插入圖片”部分。
(2)請同學讀插入圖片的步驟試。
(3)課件出示任務一: 在調查報告中插入一張圖(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4)請一位小老師到前面演示操作如何插入圖片。
(5)過渡:
師:大家來觀察一下,小老師插入的圖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嗎?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思考發現:圖片的大小不合適。
師:我們插入圖片的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插入圖片的目的是為了直觀形象展示文章的內容,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或者是對文章版面進行裝飾點綴。
師:我們來解決這一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操作
(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3頁,自學 “改變圖片大小”部分。
(2)課件出示任務二:改變圖片大小(給出操作提示)。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自學后,教師讓學生到前面演示并講解調整圖片大小的方法。
教師重申:單擊圖片,圖片周圍出現八個黑色的小方塊,這就是控制點。
請這位同學找一找有幾個控制點。請該學生在不同的控制點上調整圖片的大小,學生們觀察都有什么不同。
(4)師:如何拖動才能保證圖片不變形?
生答:把鼠標放在圖片角的位置上傾斜拖動。
師:因為這是按圖片的比例放大或縮小的。單純的拖動圖片邊框很有可能改變圖片的原始形狀。
(5)課件展示檔,請學生對比一下你的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和老師這份調查報告中插入的圖片有什么區別?
我們發現圖片的位置擺放的不合理,不美觀,下面我們來解決改變圖片位置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這里有兩張圖片,下面老師把鼠標指針移動到圖片上你們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文件)
(6)鼠標指針變成四個方向的箭頭時,就可以移動圖片的位置,哪位同學到前面來試著移動一下他們的位置?(讓學生移動的這兩張圖,一張是設置了圖片的版式,位置可以移動,另一張沒有設置圖片的版式,位置不容易移動)
(7)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下面老師分別選中兩張圖片,大家仔細觀察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8)問題就出現在控制點上,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右擊圖片,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單擊“設置圖片版式”,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版式”選項卡,我們看到了5種環繞方式,誰來給大家說說這5種環繞方式都是什么?
(9)圖片插入后默認的環繞方式是嵌入方式,控制點是小方塊,不容易移動圖片的位置,其它4種環繞方式控制點都是小圓圈,可以任意移動圖片的位置。請同學們試一下這5種環繞方式,看看各是什么效果。
3、小競賽:教師出題,請三名學生依次到前面的教師機上完成版式的設置。
題1:將圖片版式設置為"四周型"并讓圖片左對齊。
題2:將圖片版式設置為"緊密型"并讓圖片右對齊。
題3:將圖片設置為文章的背景。
繼續上述競賽,學生將圖片版式設置為“襯于文字下方”并拖動圖片邊緣使其變大,但發現了一個缺點:圖片顏色太深導致文字看不清楚了。
拓展延伸:利用工具欄將圖片工具調出來,將圖像控制一欄設置為“水印”效果,圖片變模糊了,文章中的字也顯露出來。
4、布置任務,完成作品
師:剛才我們共同學習了將海葵的文章中插入圖片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插入多個圖片。下面的時間我給大家,結合以前所學(如加入花邊)按照自己的意愿繼續來設計你的作品,設計好后老師將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比一比看誰的更漂亮。
5、鞏固新知,自主創作
教師指導學生繼續完成設制調查報告的創作。
為完成任務的同學布置新的任務,打開教師為學生準備的材料文件夾,課件出示一些題目,如恐龍是如何滅絕的;聲音在水中傳播得快,還是在空氣中傳播快等。
師:大家對這些問題都感興趣嗎?如果感興趣,就快在老師提供的材料里尋找,寫一篇科普小短文,看誰完成得最出色!
(三)展示評價
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調查報告。教師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同時給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學生在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同時學習別人的優點。
(四)歸納總結
學生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本節課學到的本領。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詞,認識個二類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熟練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課文,了解大自然的幾種語言。
4、開動腦筋,尋找大自然的其他語言,擴散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三、教學難點 :
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語言。
四、教法、學法:
觀察法、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法、競賽法等。
五、教具準備:
生字、新詞卡片,課件。
六、教學過程 :
(一)課前游戲(快樂傳真)。
規則:一名學生不準說話,看著教師給出的詞語,用動作表示讓其他同學猜出來。
從剛才的游戲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師小結:要是人類不會說話該會鬧出多少笑話來啊!
(二)引入新課。
大自然不會說話,但他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出示課題并齊讀)大自然的語言會是什么樣的呢?先請看屏幕:(課件演示自然情景:藍天白云、高山流水、鳥語花香。)
(三)范讀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賞心悅目啊!那我們怎樣才能讀懂它呢?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欣賞。
(四)自學課文。
1、自己借助拼音通讀課文。
2、打記生字,并多讀幾遍,記下來。
3、小組學習,完成:
A、討論:課文中講了大自然中誰的語言
B、小組齊讀課文。
(五)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質疑解疑。
你還學會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用課件演示圖片并加以說明:
蝌蚪——春天到來
魚鱗——兩圈為一歲(結合擴展年輪——體現降雨情況)
三葉蟲——汪洋一片(三葉蟲兩億年前滅絕,背殼分為三個部分,最大70厘米,生活在海里,少數在泥沙中或漂浮生活)
2、朗讀指導。
(1)課文共有幾個小節,每小節有幾句話?
(2)重點指導2、3、4小節。
比較句子,讀出感情(形象、生動,朗朗上口):
a、多么像游動的“逗”。 很像游動的“逗點”。
b、魚鱗上有一個個圈 。魚鱗上有很多圈圈。
c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那兒曾是汪洋。
(3)理解并讀好第五小節:
大自然的語言與人語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話要用耳朵聽,大自然的語言是色、香、味、聲俱全的語言,我們要怎樣才讀懂呢?(只有愛學習、善于仔細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
用“只要 就能,假如 就 。”造句來理解最后一句話。
(4)朗讀練習。
學生試讀,指名讀,小組讀,(均加以評議)齊讀。
(5)背誦課文。
(六)全課小結。
大自然的語言哪, 。
通過補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多彩。
(七)擴展練習。
你還發現了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學生自由發言)
如大雁南飛、滿天星斗、秋天落葉、北風呼呼、狗搖尾巴、火燒云等。
編兒歌:
白云飄飄是 , 要問大樹活幾年,
螞蟻搬家要 。 數數 就知道。
蝌蚪游泳 到, 自然語言不難懂,
大雁南飛 來。 仔細觀察多 。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介紹科普知識兒童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3、初步培養學生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齊讀)看著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看課題提問)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書,這本書里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課,看看都告訴我們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二、自學感知課文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兩個生字,讀后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三、反饋檢查
練習:《作業本》5
四、合作研究朗讀指導
1、課文是如何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知識介紹給我們的?現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這一節,劃出有關詞語和句子,并說說這些詞語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討論說說。教師巡回指導
2、反饋: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這一節的準是用得好,因為它說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螞蟻,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這一節,從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特別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這一節,作者用了比喻、反問的手法,把蝌蚪寫提特別有趣。
(4)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已在眼前。
這一節也用了比喻和反問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從年輪中了解:一年只長一圈,告訴我們它已活了幾年。
這一節
3、大家想不想再讀一讀課文,好,大家在讀的時候想一想:第二、三與四、五兩節,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歸納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4、將二、三、四、五四節進行A、B改寫。改寫后評價。
五、課外拓展
那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讀懂大自然的一些語言呢?能不能將它用A或B的形式寫下來呢?
六、小結:有時間可以質疑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發現大自然中的各種顏色。
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活動準備
搭配小種籽「顏色王國」、「田鼠阿佛」繪本(上誼出版)。
活動過程
1翻開小種籽「顏色王國」P.6~7,與幼兒一起看看大地美麗的顏色:綠油油的田園、紅番茄、漂亮的毛毛蟲、藍藍的天空、美麗的五色鳥等。
2請幼兒說說曾經看過哪些美麗的自然景觀或動物,老師講述「田鼠阿佛」故事:
阿佛是一隻田鼠,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當其他的田鼠都忙著為冬天儲糧時,他卻無所事事,還說自己正在收集陽光、顏色和字。冬天來臨時,當他們把儲存的糧食吃光了之后,阿佛把他在夏天收集的景色、聲音、氣味與印象,用想像力傳送給大家……。
3對幼兒說:「我們也要到外面去,將世界的顏色收集起來」,接著帶領幼兒到戶外走走,請幼兒觀察戶外各種美麗顏色的景物。
4找一處涼快的地方坐下來,請幼兒分享自己找到哪些東西是有顏色的?引導幼兒學學阿佛,描述顏色給大家聽。
5問問幼兒喜歡彩色的世界還是沒有顏色的呢?與幼兒討論,要如何愛護我們的大地,才能讓大自然永遠美麗,如:到戶外玩時,不隨便的採花、不隨便丟棄垃圾、不隨便捉小昆蟲……。
評量
能觀察到大自然的各種顏色。
能分享自己所找到的大自然顏色。
活動結束
引導幼兒將收集來的顏色畫下來,裝訂成一本「顏色收集冊」放進語文區讓大家一起欣賞。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6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
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范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么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么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秘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于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后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
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于大自然的語言。對于蝌蚪和大雁孩子們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里進行充分想象,同時借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后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后來經過我的范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
課后我布置孩子們回去搜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于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的意思。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學生齊讀“預習提示”,整體把握本文說明的內容。
三、學習字詞。每個詞齊讀兩遍,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鬢毛衰
連翹——翹尾巴
差異——差遣——差勁——參差
觀測——道觀
播種——耕種
落葉——丟三落四——落枕
四、自由朗讀課文,標好段序,完成課后練習題~。
五、根據課后練習題一中的四個問題,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3):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六、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一)齊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
明確: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明確: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
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
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寫春:大地蘇醒,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
“蘇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色。
“融化”寫出了冰雪的動態,暗示著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著暖暖的春意。
“萌發”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著報春的熱鬧情景。
這些詞語描寫春天景色很有層次,用詞非常典雅。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美不勝收。
寫燕子“翩然歸來”,植物“孕育”果實,自然過渡,描寫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透露出喜愛之情。
“孕育”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
寫秋天:葉子籟籟落下,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準備迎接風雪載途
的寒冬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為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無意的天使。
用“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
以上這些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把大自然寫得神形兼備,為下文用擬人手法寫大自然的語言作了準備。
這些描寫,精彩紛呈,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生動鮮活的.四季風花圖畫,令人目不暇接。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這兩段,然后總結段意。
第二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三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提問:第二自然段以什么為例來說明何為“大自然的語言”?
第2自然段一開始并未直接解釋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而是從“草木”“候
鳥”兩方面舉例說明物候現象同農業生產的關系。
“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先寫開花早的杏花、再寫桃花,很有條理。這些都照應了上句的“草木”。而“傳語”“暗示”與語言有關,且將杏花、桃花擬人化,十分親切可愛。“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布谷鳥的鳴叫寫成“唱歌”,擬人形象,把布谷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奏,給人以美妙的享受。
這一段由“杏”寫到“桃”,從“植物”寫到“動物”,最后才對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詮釋,即:花香鳥語,草長芬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條理十分清楚。
提問: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呢?
指名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仔細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嚴密。
“許多”說數量,有范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密。
“植物生長榮枯’樹“桃花開”,“動物的養育往來”對“燕子來”,兩兩相對,十分嚴謹,體現了作者對語句的精心組織。
七、小結本課。
本文的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八、課后作業:
熟讀第一自然段,仔細品味生動形象的寫景語言。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復習舊知。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指名朗讀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然后總結段意。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活生生的生物
數據意義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
(二)默讀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
首先是緯度(7)
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8)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9)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l0)
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換順序說?為什么?
明確答案: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
2.舉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說明方法。
學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對所舉的例子作些評點,注意舉例時的語言。
①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舉例說明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第8段)
舉兩例說明經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
③山地秋冬兩季,……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第9段)
舉例說明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④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幾天。(第10段)
舉例說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舉例子是常用的說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淺出,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說得很清楚。
(三)齊讀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①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
②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
③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④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三、學到這里,你們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有什么作用嗎?
采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說明了物候對于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標題形象、生動,頗具文學性。
四、小結。
本文介紹豐富生動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說明的基礎,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是由淺入深地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邏輯性強。另外,一個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個段落里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或以時間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說明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
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六、課后作業。
以“我的臥室”為題寫一篇說明文,字數在300-400之間。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一、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物候現象——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比較簡便容易掌握避免損失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8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是樺川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www.gz-shine.com)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 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
四、說教學過程(www.gz-shine.com)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秘。《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并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1)選一名學生讀1、2段。
(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
(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
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后,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獲。
七、布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八、教后反思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教完本課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謝謝大家。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學會用課文中或自己的話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3、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探究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豐富學生關于物候學方面的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難點: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錄音機,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天氣預報的農諺俗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冬天小草是“暗黃”,從“綠綠的”我們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是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會解釋其中的道理。板書題目:大自然的語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出示目標
(三)檢查預習
給加點的字注音
萌發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銷聲匿跡nì
風雪載途zài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一想,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快速輕聲讀課文,計論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化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易于掌握,可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
C、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
D、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1、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么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經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的因素。最后一個是時間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排列的。這樣使文章條理清楚。
2、說明文為了說明的準確總要采用一些恰當合理的說明方法,你能舉出幾例嗎?品一品再說說句子的美妙之處!下定義、打比方、分類別。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探討本文生動而準確的語言特點。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為了激發閱讀興趣,使人不覺枯燥,語言運用是十分生動的,尤其是開頭兩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描寫得生動形象。“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一句,“沉睡”、“蘇醒”以擬人的手法,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前兩個分句組成對偶,再加一個稍長的散句,描繪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圖畫,寫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詞用得典雅;寫燕子,是“翩然”歸來,似乎讓人看到小燕凌空飛翔的輕快風姿;寫葉子“簌簌”落下,則不僅能見其形,而且簡直能聞其聲了;再如“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等詞語都很富于表現力。
第2段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緊“大自然的語言”來寫。先用一組整句寫植物:“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傳語”和“暗示”把物候現象寫得極有情趣。第3句寫布谷鳥,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變化:“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句式與上文錯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既符合鳥鳴節奏,又切合農事實際。這一段用擬人化手法的描寫,賦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鳥以人的思想感情,這種手法使語言十分生動形象。
需要說明的是,說明文的語言生動性與記敘文的不同。記敘文用描述的語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為了以情感人,使讀者受到感染;而說明文只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強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說明事物。
五、拓展延伸
談一談下面這幾則諺語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泥鰍靜,天氣晴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說一說下面這首《二十四節氣歌》所包含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獲。
2、師結束語。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七、布置作業
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八、板書設計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后反思]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10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要點難點
要點: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說明要富有條理性。
3.掌握運用事例說明問題的方法。
4.說明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
5.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寫作背景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作者。
另見資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另見資料
主題思想
文章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的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另見資料
寫作特點
新穎別致,引人入勝的標題。
把大自然擬人化,用大自然的語言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認識物候現象、研究物候現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結構。
文章從描繪大自然的現象開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緊接著介紹物候學的用途。說明它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現象來臨的復雜的情況和原因。最后進一步闡述了物候學研究的多方面的意義,展示了這門新興學科的光輝前景。
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對介紹物候知識起了很好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說得親切通俗易懂。
2.以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采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系,顯示物候現象是有期規律性的。
另見資料
作業練習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邊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哪些段中尋找,把段的序號填到括號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現象有什么意義?
二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法,這對介紹物候知識有什么作用?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揣摩·運用
四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問題。
1.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成分號嗎?為什么?)
2.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說,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運用下邊的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次第萌發孕育
差異推移靈敏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
積累·聯想
七閱讀下邊一段文字,然后說明本地的氣候有哪些特征。要舉出實際例子,分作幾個方面說明。
八、詞匯·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
語言中每個詞都有一定的意義。有的詞只表示一個意義,叫單義詞。有的詞表示幾個互相聯系的意義,叫多義詞。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多義詞。例如寬就有以下幾種意義:
1.馬路很寬:橫的距離大(跟窄相對)。
2.聽了他的一席話,心就寬了一半:放寬,使松緩。
3.對他要從寬處理:不嚴厲,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頭比過去寬多了:寬裕、寬綽。
一個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義。通過基本義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來的新義,是比喻義。例如帽子的基本義是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裝飾的用品,后來用它比喻罪名和壞的名義,例如說對同志亂扣帽子是不對的,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義。
語言中還有許多同義詞或反義詞。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例如母親和媽媽,曉得和知道,誕辰和生日等,詞的意義完全相同。有些詞的意義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詞表示的意義或者相反,或者相對,這樣的詞叫做反義詞。例如:
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
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
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經度的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
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
對于多義詞,要了解它有哪些意義,閱讀的時候,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用的是哪個意義;寫作的時候,要注意所用的多義詞表示的意義是不是正確的表達了要說的意思。對于同義詞和反義詞,閱讀的時候,他仔細辨析它們的確切含義,就能準確的認識事物的細微差別或矛盾對立的特點;寫作的時候,審慎的運用它們,就能準確、鮮明的表情達意。
(一)將下列各組語句中黑體的詞所表示的意義寫在句后的括號里。
1.到了秋天,果實成熟
他顯得很成熟
2.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溫和,話語親切
3.杏花開了
北風吹,雪花飄
評彈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掛了兩次花
(二)給下邊每個詞配上一個同義詞。
炎熱漸漸豐富養育靈敏侵害
(三)指出下邊物候諺語中的反義詞。
1.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2.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四)給下邊每個詞填上一個反義詞。
開放容易歸來綜合復雜短促
答案
一、這一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說明文的條理性。要使學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一定的順序一一說下去。
難點在于概括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可以這樣啟發一下,第四個因素說的是古今,是時間因素,前三個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條理性來安排說明順序的。
這樣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條理,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齊觀。
二、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這一題引導學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舉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舉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閱讀時很可能忽略了這一點,本題也可以啟發學生閱讀要仔細。
舉兩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想當然,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才能使人確信無疑。
三、第1題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有助于區分這兩種標點的用法,有助于對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養仔細閱讀的習慣。
第2題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閱讀時要弄清楚這類代詞指代上文什么內容,寫作時要學習使用這類代詞,使行文簡潔一些。
1.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
四、這一題實質上就是給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學習本文的條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關鍵性語句,答題并不困難。如第一部分這樣兩句: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第二部分這樣一句: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第三部分開頭一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這樣一句: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可以啟發學生,推而廣之,分析結構,劃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個什么問題,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圍繞這一問題說的。自己作文則可以根據一個中心,將一個大問題分析成為幾個小問題,依一定的條理給幾個小問題安排個次序,每一部分圍繞一個小問題來寫,就容易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13)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4、5)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1112)
五、這篇說明文的標題和開頭很有文學性,形象生動。本題引導學生領會怎樣把說明文寫得生動有趣些,怎樣把標題和開頭寫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這個題目,對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鍛煉。要理解得確切,分析得細致并不容易。解題指導可與講讀第一、二段結合起來,要設計一些低難度的小問題循循善誘,例如:
你看了標題大自然的語言是怎么想的?
你讀了第一、二兩段,感覺怎樣?
第一段對于物候現象的介紹有什么特點?
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現象的變化同什么有關?
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對介紹物候知識有如下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說得親切通俗易懂;
2.從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彩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系,顯示物候現象是有其規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了,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說明了物候對于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
六、口頭復述是用自己的話重復出讀物內容的一種口頭表達形式,一種說話訓練方式。根據復述要求的不同,可分為詳細復述、概要復述、創造性復述。這一題屬于詳細復述,是一種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復述形式,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嚴格按照原材料的內容和順序,原原本本的述說。
復述不是背誦,要用自己的話來說,這一題又要求用進11個詞語,這就要重新組織語言,在句式上,對原文進行某些調整,把書面語化為口語,使之適合口語表達的需要。這種復述練習,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創造性,對于積累語匯,培養語感,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都很有益處。
指導這次復述宜與精講精讀第一段結合起來,有關詞語的含義和用法要理解透徹,先要熟讀,再行復述。
七、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有兩個。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氣候區,多數地方受季風影響,季節變化明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溫潤,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一個地方一年內最熱月份與最冷月份平均氣溫之差,叫做氣溫年較差。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平均氣溫相比,夏季我國許多地區氣溫偏高,冬季我國氣溫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比較大。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而且氣溫年較差也比較大,這些都是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顯著特征。
(二)氣候復雜多樣。我國有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這是氣候復雜多樣的標志。又因為有許多海拔很高的山嶺和高原,更增加了氣候的多樣性。例如,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呈現中溫帶、寒溫帶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區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現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則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氣候。
這一題訓練學生有條理的說明事物和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要說得有條理,就要根據閱讀材料列好提綱;要舉出實際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資料。
這里提供一個參考提綱
(三)氣溫
1溫度帶
2氣溫年較差
冬季氣溫
夏季氣溫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3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
這里是身心發展到相當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氣候)不冷不熱
不嚴厲、不粗暴,使人感到親切
3.種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狀象花朵的東西
比喻事業的精華
虛偽的、用來迷惑人的
作戰時受的外傷
(二)
炎熱(暑熱或酷熱)漸漸(慢慢)
豐富(豐碩)養育(撫養)
靈敏(靈活或靈巧)侵害(危害)
(三)
1.熱涼
2.干凈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開放(封閉)容易(困難)
歸來(出去)綜合(分析)
復雜(簡單)短促(漫長)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按照要求篩選課文主要信息;
2、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引入一:視頻
春季景象(春季畫面中可出現漸漸融化的積雪、競相開放的桃花、新吐綠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現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蟬等) 秋季景象(翻飛的黃葉,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楓葉等)冬季景象(呼嘯的北風、枯樹、飄飛的大雪)
提問:剛才這段圖像分別展現了哪些季節的景像?你是依據什么判斷出來的?
學生發言,教師點評后,順勢新課的學習。
屏示:大自然的語言
引入二:電腦多媒體
(視頻播放一段以花為主圖像,并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在畫面依次出現下列詩句,待學生填空后,再用鼠標點擊括號處,再顯示出紅色字體標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詩句填空: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設問:上述詩句分別是寫哪個季節的?你從詩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斷出來的?從中你有何體會?
3、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
引入三:視頻
播放竺可楨資料片:建議片中可從浙江大學校園風光播映,并依次出現浙大校園中的竺的銅塑像,然后逐次出現有關反映竺可楨的生活、科研及其學術著作組成的資料片(更多照片資料請查看《浙江大學百年發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楨”欄目)
在播放過程中,可漸次將下列竺可楨簡介滾動顯示:
竺可楨(1890~1974)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別是關于臺風眼的機制、臺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系,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為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請學生齊背王之渙《涼州詞》
教師談話:同學們可知道,有位科學家卻認為詩中“黃河遠上白云間”一句中的“河”字應為“沙”字,并用翔實的資料對其進行科學的考證,得到學術界的推重;此外,這位科學家還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詩存在的一些錯誤,這位科學家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著名科學竺可楨。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12
溫三中 盧雪艷
●案例背景
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我們給學生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參與的空間;更多一次實現需要的滿足!
●教材分析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初中語文八年級第四單元說明文單元中,這一單元明確要求學生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觀察、講究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情景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物候現象和物候學的說明;物候現象決定因素的說明。
說明順序的條理性,語言的生動準確,說明方法的恰當。
2.難點:說明順序的條理性,語言的生動準確,說明方法的恰當。
三.教學設想:
全文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和研究,以進一步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
四.教學過程 :
1.導入 :一年有幾個季節?(生)春、夏、秋、冬。
出示一年四季不同的畫面。你是怎么知道的?這就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韻,大自然以它獨特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它豐富多彩的內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物候學知識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板書文題和作者)
(通過優美的畫面,師生的交流,學生馬上被優美的畫面點燃了激情火花,被這美的感覺所深深吸引,情緒完全融合在這美妙的課堂意境中,他們已經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可以說“激趣”成功了。)
2.出示課題和作者。
有誰了解作者竺可楨嗎?
(生)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
3.(過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呢?讓我們走進文章,請同學們初讀課文。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準備搶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察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通過四大組搶答競賽的形式開展,學生的熱情異常高漲,課堂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的答題速度快且答題準確率高,這一做法比較適合調節公開課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
4.小結:本文按物候----物候學----物候觀測對農業的意義----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來說明事理,老師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放在開頭可以嗎?(生)不能。
它按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同時也使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逐個板書)
描述物象 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 作出解釋 邏輯
竺可楨 推究原因 順序
闡明意義 本質
5.精讀6--10自然段推究原因
(1)自由讀6--10自然段。
(這里本來設計的是教師范讀,但是通過走到學生中間巡視,聽了他們的自讀與互讀,感覺由于課文中沒有太生疏的字和太長的句子,他們讀的還不錯。就省略了這一環節。)
(2)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幾個?
(生)四個。追問:為什么作者把緯度放在第一個?
(生)因為緯度是最重要的。
(3)再追問: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生)從主要到次要。
(4)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我們有時還要注意說明方法,回憶一下有哪些常用的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
(5)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
(過渡)我們了解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后,老師想讓同學結合白居易的詩,說說這首詩中描繪的物候是由哪種因素引起的?
多媒體出示:《大林寺桃花》
指名讀,學生思考。
(生)高下因素。
(在學生感悟課文時,我努力讓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生機,并引導學生去朗讀文章,學生讀的也很好。但是,課后的一件事情卻給了我很多思考,班內一個孩子告訴我:“老師你覺得《大林寺桃花》中包含的是高下因素嗎?可我連什么是高下因素都不明白,怎么去理解這首詩歌呢?”我在深深自責,在教學中我把自己領悟到的美感完全送給了我的學生,讓學生和我站在一個高度去欣賞課文,卻忽略了學生內心那種獨特的體驗,缺少了對課文多元的理解。如果在課堂上能夠更貼近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在這節語文課上的收獲會更大。)
6.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
多媒體出示: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遲五六天。
這種現象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
(2)請從句子中找到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的詞語。
(生)左右、極、常。
(3)這些詞語限制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請同學找找相關的語段,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7.比較閱讀。
(1)個別朗讀1--2自然段。
(這是一個學生自己讀課文的過程,每一次讀課文都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己讀,爭取讀正確。第二次同桌讀,要互評、糾錯。第三次讀就提高了要求,不但要正確而且要通順、流利。第四次指讀,檢查是否達到要求。)
(2)多媒體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3)讓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
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8.總結: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從具體到抽象說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語言準確而生動,是篇極有價值的文章。
9.布置作業 :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其中包含的知識。
●反思分析
(一)滿意的地方
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借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本節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說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
2、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獲。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獲,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課件的制作、下載要及早著手,要勤于動手,要勤于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上課過程中,當學生說出有關描繪春天特色的詞語時,我沒有給以肯定,因為當時我的腦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兩季的詞語,課后我又仔細琢磨了一下,其實那些詞語也是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句子中的詞語,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是我沒有處理好。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由于借班上課,對學情了解欠深入,而學生在整堂課上回答問題太順利,遠遠超乎教師原本的預計。因此,還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么說,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13
達標訓練1.給加粗字注音。(1)萌發 (2)孕育 (3)銷聲匿跡(4)連翹 (5)載途 (6)草長鶯飛2.解釋詞語。(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載途:(5)周而復始: (6)銷聲匿跡:3.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能再舉一些身邊具體的事例嗎? 能力提高 閱讀下邊的語段,回答問題。①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②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③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⑤這叫逆溫層。⑥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⑦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⑧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禾木抽青和開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1.分別找出這兩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叫逆溫層?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現的時間及氣候條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第⑧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為兩層,③—⑧句為第二層,為什么詳寫這一層?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體指代什么? 6.前后兩段在說明影響物候來臨因素方面出發點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選擇填空:空間、時間)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回答問題。北極昆蟲的絕技①在北極地區,由于環境嚴酷,氣候惡劣,昆蟲的種類要少得多,總共也不過幾千種,主要有蒼蠅、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蒼蠅和蚊子的數量最多,占昆蟲總數的60%—70%。②大的動物和鳥類,可以*身上的長絨毛抵御嚴寒,但昆蟲卻永遠只能赤身裸體。那么,它們怎樣才能度過北極嚴酷的冬季呢?實際上,絕大多數昆蟲,在一年當中大約有9個月的時間身體都處在冷凍狀態,它們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澤里,和周圍物質凍在一起。我們知道,冰是一種晶體,但是,如果昆蟲的身體結晶的話,就有可能扭斷它的脈管從而破壞其肌體。為了防止這一點,北極的昆蟲們演化出了一種絕技,就是它們能夠自動地將其細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有效地避免結晶。還有北極的牛蠅,是一種極可怕的寄生昆蟲,它將卵下在馴鹿的絨毛里,孵化出來之后即鉆進馴鹿體內,順著血管周游全身,長大之后又回到馴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沒而居,而且開了一個天窗,以便呼吸新鮮空氣,直到長成之后鉆出馴鹿體外,進行新的一輪繁衍生殖。按理說,小馴鹿細嫩鮮美,又無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蠅卻從不攻擊它們。因為如果牛蠅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雖然要容易得多,但卻有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就難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蠅,竟早在人類數十萬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奧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類去深思。不僅如此,牛蠅在每群馴鹿中下卵的數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們使受卵馴鹿的頭數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盡量避免在一頭馴鹿身上下卵過多。如果在一群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整個馴鹿群的滅絕。而如果在同一頭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其死亡,或者由于體弱而被天敵吃掉。這樣,它們的后代也就會隨之同歸于盡了。③生活在北極的昆蟲,還面臨著另外一種特殊的困難。畢竟北極地廣人稀,連動物也很稀少,昆蟲怎樣才能找到自己進攻的對象呢?據生物學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種非常先進的紅外線探測器,能在相當遠的距離,準確無誤地遙感到人和動物身上發射出來的紅外線,從而順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類所用的紅外線探測器,只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不僅龐大笨重,而且所顯示出的圖像還模模糊糊。若與小小的蚊子相比,人類落后了不知有多少個世紀。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們,是怎樣相距遙遙就能談情說愛,就更使生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了。④在北極的陸地上進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東西是黑蠅。它們有非常靈敏的嗅覺,老遠就能聞到人的氣味,便立刻成群結隊地飛來,“嗡嗡”叫著,轟炸機似的,使人心驚肉跳。因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沒有用,它們那鋼針一般的嘴,連腳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進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與此同時,還吐出一種毒液。被叮咬之處,凸起一個大泡,腫脹疼痛,甚至潰爛,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⑤在北極,昆蟲的世界就是這樣奇妙。1.(1)生活在北極的大多數昆蟲遇到了哪些困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們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第②段中“如此深奧的道理”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一點對人類有什么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主要說明方法是什么?請舉一個例子說明。說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從文中介紹的北極昆蟲的絕技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什么自然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達標訓練】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2.①動作輕快的樣子。②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③一個挨一個地。④滿路,有遍地的意思。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環。⑥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3.物候現象。略 【能力提高】1.各段的第一句。2.①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比低處高的氣層叫逆溫層。②冷空氣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③一般出現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氣晴朗,沒有風。3.①舉例子 ②以事實來證明逆溫層的存在,從而說明研究“高下的差異”這個因素時,要注意特殊情況特殊對待。4.這種特殊情況對于一般人來說不太清楚。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種禾木抽青和開花日期。 6.空間 時間 【開放探究】1.(1)北極嚴寒;昆蟲找不到自己進攻的對象(或昆蟲找不到賴以生存的食物)。(2)它們自動降低細胞中的水分,避免結晶;用紅外線探測器或用敏銳的嗅覺來尋找食物的來源(或尋找進攻的對象)。2.(1)牛蠅不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是因為這樣做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難以生存下去。(2)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須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3.舉例子 舉牛蠅的例子說明昆蟲如何抵御北極的寒冷;舉蚊子的例子說明北極昆蟲如何尋找進攻的對象。4.適者生存(或:只要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練就適應變化的絕技,才能生存下去)。
初二上冊《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篇14
[教材簡解]
本次活動我將《大自然的語言》定位于大班科學領域。大自然豐富多彩、變幻萬千,它的語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樹木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兒所熟悉的,而氣溫的變化是幼兒每天能感受到卻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讓他們說說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有什么不一樣就比較難了,本次活動就是選取這一元素,通過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讓幼兒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熱帶、溫帶、寒帶是幼兒比較陌生的名詞,為了便于他們理解,活動過程中先采用圖片的形式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不同地方人們著裝的差異從而推斷出氣溫的差異。幼兒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陽給人們帶來溫暖,那么通過進一步談話得出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就高,所以叫熱帶;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就低,所以叫寒帶;離太陽不遠不近的地方溫度比較適中,所以叫溫帶。怎樣才能知道哪個地方離太陽近,哪個地方離太陽遠呢?教案中這一設計就給幼兒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探索出判斷不同地方離太陽遠近的'辦法,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出采用連直線的方法,比較這些地方離太陽距離的長短,從直觀上觀察到近的地方人們穿的衣服少,是熱帶;遠的地方人們穿的衣服多,是寒帶;不遠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適中,是溫帶。
[目標預設]
1.認知目標: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力目標: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情感目標: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難點: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設計理念]
在大班滲透式領域中有一次語言活動是《我們的祖國真大》,其中有一篇兒童詩就是講祖國的同一時間因為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這一靈感,我想何不把這一話題拓展開來,研究由于同一時間溫度的差異形成的熱帶、溫帶、寒帶的這一地理現象。大班幼兒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到過非洲熱帶地區和北極寒帶地區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一個溫度帶的概念,所以我決定從這些地區人們的圖片入手讓他們從具象的熟悉事物開始,慢慢熟悉這三個溫度帶。在探討溫度帶的時候勢必會引出他們與太陽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科學領域了。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思考溫度的高低與太陽遠近的關系,并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是符合幼兒能力范圍的。
[設計思路]
溫度帶這一專業名詞是地理課上才教的,怎樣才能把這一專業名詞變得讓幼兒理解呢?這是我設計本次活動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熱帶、溫帶、寒帶最大的差別就是溫度了,所以我通過這三個地方人們著裝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利用圖片讓幼兒自己觀察人們衣服的多少得出這些地方溫度的不同:有的熱、有的溫暖、有的寒冷。再從溫度的不同引出這些地方與太陽遠近的關系,讓幼兒自己探索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怎么樣,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怎么樣?最后再通過動手操作判斷這些地方離太陽的遠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導致了溫度的差異,引出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個名詞。整個活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范圍,適合幼兒探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在的季節。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 氣溫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不冷不熱、溫暖等詞)我這里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的人們?
(教師提供三張圖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現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3.幼兒自由發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操作材料已經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師:這三個地方哪個離太陽最近,哪個離太陽最遠,你怎么知道的?
(引導幼兒用連線的方法,用兩地之間直線的長短比較遠近,知道熱帶離太陽最近,寒帶離太陽最遠。)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操作一遍進行驗證。
(五)總結提升教師出示一張用不同顏色表示這三個溫度帶的地球平面圖(紅色表示熱帶、黃色表示溫帶、藍色表示寒帶)教師:離太陽近的這一片地方比較熱,所以叫熱帶;離太陽不遠不近的地方比較溫暖,所以叫溫帶;離太陽遠的地方比較寒冷,所以叫寒帶。我們生活在溫帶里。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將畫有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和各地人們著裝的圖片塑封起來放在科學角中供幼兒匹配。
2.游戲活動:將各地的服飾投入表演區供幼兒進行角色扮演。
3.家園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閱了解不同溫度帶人們生活習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