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案(通用3篇)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案 篇1
【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括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演變歷史。
2.熟悉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
3.解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4.結合實例,闡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途徑。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圖表和習題分析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的演變的規律。
2.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科學資源觀,樹立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
【教學難點】
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設計】
承轉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要解決環境問題,又要繼續發展經濟,我們應該怎么辦?
這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可持續發展。
一、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學生閱讀教材。
多媒體展示圖表。
學生填寫表格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謀求人地協調
生產力水平
生產力低下,發展緩慢
生產力斷提高
科技突飛猛進,生產力迅速提高
生產力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
人類活動
處于采獵文明時期,以動、植物為取食對象
步入農業文明,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
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人類試圖主宰自然界,犧牲自然,積累財富
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國際社會旁邊關注環境和發展問題
人地關系
恐懼和依賴
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
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威脅不嚴重
生態系統變得簡單和脆弱,地理環境趨于惡化
環境污染演變成社會公害,生態破壞,危及人類生存
人類開始認識環境問題,逐步解決環境問題
讀圖8.9,教師提問:從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來看,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物種滅絕、人類被動地適應環境,環境對人類制約作用強;人口增加,使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地理環境趨于惡化、人類與環境對抗性增強;環境污染、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教師總結歸納:隨著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們為了追求的經濟效益,采取了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對人類已經產生嚴重的影響,為此再也不能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尋求一條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原則
1.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什么是可持續發展?
學生回答: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
2.原則
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哪些?
學生回答:
①公平性原則:這包括同代人之間和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地球面積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地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為全球性問題。這就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投影展示問題。說出以下人類行為違反了可持續發展的什么原則?
1.毀林開荒,擴大耕地面積
學生回答:主要違反了持續性原則。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
2.濕地的大面積破壞,導致某些物種滅絕
學生回答:主要違反了人與生物種群之間公平性的原則。
3.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學生回答:主要違反了不同國家之間公平性的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教師提問:讀圖8.12,你有何感想?對治理環境問題有何看法?
學生討論回答: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我們只有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行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為此,讓我們每個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主要措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建立和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檢驗;強化源頭管理,消除引發農產品質量問題的隱患;建立市場機制,整頓規范好農產品市場秩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發展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立有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的營銷機制等;
課堂練習鞏固
1.讀人類社會演進和人地關系兩幅示意圖,回答問題:
(1)甲圖所示三種社會形態中,哪些屬于乙圖所示人地關系原理的范疇?
(2)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區廣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哪些?
(3)影響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
(2)森林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3)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或生產工具,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人口數量。
2.目前能緩解華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緊張狀況,且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
b.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用水總量
c.直接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廣噴灌、滴灌、發展節水農業
答案:d
【板書設計】
一、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原則
1.概念
2.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境的復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地理學嗎?
【學生回答】
學過,初高中都學過!
【教師講解】
你們還沒學過地理學!你們只學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屬于地球概論學,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屬于氣象氣候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屬于水文學,第四章地地表形態的塑造屬于地質地貌學。今天要學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的殿堂。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循環”,思考生物循環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到底發揮著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閱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說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于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并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閱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恒定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可參考教參)
【轉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板書】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其一: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于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里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
局部小氣候
水土流失
連年戰爭,大興土木 森林被破壞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關于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思考】請學生閱讀課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課后作業】完成教材P97活動
【課堂小結】略。
板書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生物循環
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案 篇3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結合實例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學生能說明生物循環和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看書自學、討論。教師利用語言、課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運用啟發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會學生學會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生物循環、平衡功能 。
難點: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教材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這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思想一以貫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繼續把它作為一種思想貫穿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整體性講出內容和道理來。為此,教材從物流(能流)、功能、過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講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規律。并且教材中輔以多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導入】創設情景
情景:播放錄像《大連自然風光》
提問:在錄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觀?
生答:有動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氣、地貌等。
引出課題: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上面錄象中的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
【教學過程】思考:錄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約的?
學生探討回答:如:氣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師總結:
一、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它們并非簡單的匯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這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
加深印象(出示圖片)
引導探究1:p91活動:(活動問題參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氣、水等(2)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葉截流大氣降水;植物又通過蒸騰作用將水份釋放到大氣中;通過大氣降水補給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陽能因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體內并轉變成了化學能傳遞給動物并保存在動物體內,植物與動物在呼吸的過程中消耗了熱量,將化學能變成熱能釋放到環境中。)
總結過渡:在這個整體中,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使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引導探究2: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生物循環”內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環?
2、 在生物循環中還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參與?
3、 你能簡要說明生物循環的意義嗎?
學生討論,回答:體會通過循環地理要素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引導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對地球上的大氣、水、巖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引導探究4: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問:你能解釋為什么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穩定嗎?
總結過渡: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識鞏固
讀課本93-94頁,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生產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討論94頁活動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其性質如何?
學生歸納:(略)
過渡: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呢?
研討:(分組討論)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一則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 學生討論:(1) 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得出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與循環過程”。
活動鞏固:
活動:“湖泊的演化”,進一步加深對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的理解。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會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教師小節: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因而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
引導探究5:
請學生閱讀案例中給出的“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2、能得出什么規律?
——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都會發生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改變。其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尤為突出。自然地理諸要素中,生物和水對人的干擾最為敏感。
鞏固訓練:
結合“活動”中人類對河流影響的例子進行分析,進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討論一下,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
小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課堂總結】
地理要素有規律分布構成了全球和諧的陸地自然環境整體。陸地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微妙的要素關系,有許多使人類還沒有認識到的。因此,人類不能隨意去破壞任何哪怕是極微小的環節,也許它帶來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保護全球環境,人人有責。
板書設計:
信息反饋與評價:
單項選擇題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詩句反映了( c )
a.巖石圈物質循環 b.能量交換
c.生物循環 d.大氣循環
2.關于生物對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①生物改變了大氣圈和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環境中物質的遷移運動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環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②④
3.圖中若a是綠色植物,該圖的含義是 ( c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c.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4.綜合題:下圖所示是綿羊引入某個島嶼后的數量變化情況(圖中小圓圈表示特定時間內該種群的個體數)。請分析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個島嶼上的綿羊種群的數量增長有什么特點?
(2)對自然界中的種群來說,種群的數量能不能無限增長下去?為什么?
•
答案:4 (1)在引入初期,綿羊數量連續增長。若干年后,綿羊的數量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保持穩定,這時種群數量將保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水平上。
(2)不能 對自然界的種群來說,由于受到食物、空間等因素的限制,種群數量不能無限增長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即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