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综合,日韩欧美美女视频,国产综合欧美日韩在线91,手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精選12篇)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發布時間:2024-02-15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精選12篇)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1

  邊城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小說的創作可謂百花齊放,魯迅、巴金、茅盾、郁達夫等人在現代文學史上都各樹一幟,而沈從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徑,為現代文學注入了一股難得的清新之氣。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后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并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志,并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后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并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于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并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后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燜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 間或 悲憫 信口開河 自言自語

  四、快速瀏覽全文,然后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開端: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

  發展: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

  高潮:可憐天下老人心

  結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本小說的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為什么看到天上的紅云,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凄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后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么感興趣?

  提示:源于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 :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本節任務:分析二三四部分,賞析小說中的風土人情

  一、講析作業 :課后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愿,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為什么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著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5..老船夫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夫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巖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里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著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里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為什么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愿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作業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2

  《邊城》教案

  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

  1、導入  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綠水

  “我平常最會想像好景致,且會描寫好景致。”沈從文對寫景可算是一個圣手。《邊城》寫景處皆十分精彩。

  ②情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

  邊民純樸的風情:

  ③人美:

  青山綠水的鄉土氣息         ————  景美

  邊民純樸的風情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3

  2課時。

  概括情節并分析第一部分

  .教學導入  :

  .介紹作家作品。

  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后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并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志,并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后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并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于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并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后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識字與解詞:

  )黑黝黝(      )燜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       )碾坊(      )茶峒(      )

  間或   悲憫   信口開河    自言自語

  .快速瀏覽全文,然后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賞讀第一部分:

  .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業 :課后練習二。

  分析二三部分,賞析小說中的風土人情

  .講析作業 :課后練習二

  .分析第二部分:

  .分析第三部分:

  .作者為什么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愿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學生議論后作答)

  .作者寫作《邊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結合課文提示和時代特點討論)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賞析品味邊城原始淳樸的風景美、風情美;分析人物的心理、語言、神態、動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賞品味人性美、人情美

  過程與方法 自讀法、研討法、引導法

  情感與價值觀 欣賞品味沈從文筆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學重難點

  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語言、神態、動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賞品味沈從文筆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學過程

  一 課前反饋

  二、導語設計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思考:節選內容圍繞哪個傳統節日展開?每節主要寫了什么事? 明確:圍繞端午節展開

  第3節:敘述了眼前的端午節,邊城人們籌備龍舟賽的熱鬧場面

  第4節:追述了兩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龍舟賽,巧遇儺送的情景

  第5節: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爺爺看龍舟賽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節:主要寫迎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了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2、課文寫了幾個端午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點?

  明確:共寫了三個端午節:眼前的端午——兩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結構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憶,回環往復,跌宕起伏,采用順敘和補敘相結合的敘述手法

  四、把握“邊城”的文化內涵

  1、問:小說題為“邊城”,邊城與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處呢?

  明確:地處“兩省接壤處” —— 可見其地理上邊遠、偏僻

  “十余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并無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爭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

  ——其他城市要么“受戰爭停頓”,要么“為土匪影響”,而這個邊城“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可見這里生活環境安定、太平

  “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由于地理上的邊遠偏僻、與世隔絕,外界的改朝換代、革命戰爭等都影響不到這里的人們,他們對外界的事情漠不關心,只一心感受著自己生活中的喜樂哀怨他們在一種單純的生活環境下祖祖輩輩地延續著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么變化,仍舊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

  ——受外界影響小,這里的傳統風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見,文題“邊城”究竟有些什么含義呢?

  明確:“邊城”包括兩層含義:

  (1)地理上的邊地小城,客觀上與世隔絕

  (2)文化上的邊緣城市(與主流城市相對),民風淳樸,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生活習慣與方式

  而作者之所以以“邊城”作為小說的標題,則更側重于后者沈從文先生這樣解釋他的“邊城”,他說“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可見“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之后,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五、賞析品味邊城的風情美

  1、問:“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在這仨節日里,人們是怎么熱鬧的呢?(速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明確:(1)課文第三節“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這是實寫端午節的熱鬧端午賽龍舟,家家閉門鎖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看龍舟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

  (2)第五節第二段“這兩年來兩個中秋節,恰好無月亮可看,凡在這邊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統不能如期舉行” ——這是虛寫中秋節的熱鬧可見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會用對歌的方式在月夜傾吐愛慕之情

  (3)第五節第二段“兩個新年雖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和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玩燈的兵士,卻在火花中繞著圈子,儼然毫不在意的樣子”

  ——這是回憶這兩年過年的熱鬧過年時軍民們一起舞龍燈、耍獅子、放煙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2、除了這些熱鬧,小說還寫了什么熱鬧嗎?

  明確:(4)過渡人多給了錢給老船夫,老船夫堅決不要時,雙方爭執、旁人含笑的熱鬧

  (5)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時敲鑼打鼓吹嗩吶,還送給老船夫一個小*時的熱鬧

  3、你是怎么看待沈從文筆下的這些熱鬧的?

  明確:這些熱鬧體現的是湘西邊城特有的原始淳樸和樂的風俗風情美,這些山花流水般的風俗畫卷,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風情

  4、品讀課文最后一段——青山綠水白塔,還有藍天白云

  小結:這是一幅和諧、恬美的畫面,湛藍的天空,時不時幾朵白云悠悠飄過,帶著爺爺的祝愿,載著翠翠的情愫;青山綠水間,“守在船頭的祖父睡著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著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寂靜、淳樸、傷感、美麗這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湘西熱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園

  六、賞析品味人情美,概括歸納人物形象

  1、問:作者說這篇小說是要“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么,課文節選的內容主要寫了哪些愛呢?

  明確:爺爺對翠翠的百般疼愛 翠翠對爺爺的依賴關愛

  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

  2、請同學們品讀課文4—6節,畫出表現這三種愛的相關語句

  (1)表現爺爺對翠翠的百般疼愛的語句

  明確:①當翠翠說一個人去看龍舟賽不好玩時,“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個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趕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請那老人來看一天渡船” ——動作描寫,可見爺爺對翠翠百依百順,疼愛有加

  ②翠翠由儺送家的伙計送回來時,爺爺“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啞聲兒喊問”,細節描寫,可見翠翠這么久沒回來爺爺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

  ——語言描寫,說明爺爺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給她找個好人家,讓她幸福

  (2)表現翠翠對爺爺的依賴關愛的語句

  明確: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爺爺死了?”

  ——心理描寫,其潛臺詞是“我該怎么辦?”,可見翠翠對爺爺的依賴之深,所以深怕爺爺死去

  ②第六節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

  ——語言描寫,表現出翠翠對爺爺的關愛雖然不著一個“愛”字,但這樸實的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愛卻比任何感情都來得真切,來得深沉

  (3)從哪些語句看出翠翠對儺送有朦朧的愛的?

  明確:①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還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儺送派人送她回家時,“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心理描寫, “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里面有幾分羞澀,幾分難為情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表現翠翠開始有了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謂“哪個少男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那個事情”指自己與儺送相遇的事情這個事情讓翠翠感到甜美,可見翠翠已經模糊的愛上了儺送,因而沉醉于朦朧的愛情

  ④“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課本20面)

  —— “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可見翠翠這次去是因為難忘儺送,渴望再次見到儺送

  ⑤“翠翠一面聽著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發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

  ——語言描寫透露心聲,希望船是在飛往青浪灘,只緣于翠翠先前從爺爺與那長年的談話里知道儺送現在正在青浪灘過端午“忽然停住了發問”,可見她一直都在想著這個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邊,心在儺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

  3、歸納人物形象

  (1)從翠翠對儺送朦朧的愛,我們可以看出翠翠是個什么樣的女孩?

  明確:翠翠是一個天真單純、活潑可愛而又帶點膽怯嬌羞,且情竇初開的女孩

  (2)那么她所愛的儺送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下面我們找3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本翠翠與儺送的對話,看看儺送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諢名“岳云” —— 英俊瀟灑

  他捉完鴨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個人在河邊,于是主動詢問;在素昧平生的情況下,還邀請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罵了以后,也不計較,還讓人送她回家-—淳樸善良,古道熱腸

  他嚇唬翠翠說“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風趣

  七、拓展深化,探討主題

  問:沈從文想通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么呢?

  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言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里民風淳樸,人民重義輕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大城市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因此,我們用三個詞——贊美、批判、呼吁,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

  贊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八、回顧總結

  一個模模糊糊的愛情故事決定了一個模模糊糊的結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歡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是沈從文給一個孤單的小女孩的一個希望不論儺送回來還是不回來,翠翠只選擇了一種生活,那就是等待。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中長篇小說,課文節選了有關端午節翠翠巧遇儺送、大佬等人物的場景,語言樸實,韻味無窮。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我的心頭卻縈繞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閱讀就沒有達到預定效果。自認為是小說所以在設置時給了簡介,給了背景介紹,給了作家作品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自讀。但課上我發現閱讀效果不好。

  其次,導學目標不夠具體。我們的學生已經是高一的學生了,我認為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給了綜合鑒賞題(品味語言)。結果在審題上又有學生吃虧。

  最后,課上教師導學過程不夠靈敏。課上發現問題雖及時停止了繼續學習,但未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致此課師生收益都不大,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雖然在第三課時及時調整了學習方法,但該導學課實施過程的缺失卻至今讓我耿耿于懷,我懷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懷疑自己的教學理念。可是學生的讀書習慣卻讓我痛上加痛,他們告訴我:老師即使你說得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讀這樣的文字,它離我們太遠了。找到了根我才釋懷,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樣東西:應該平實地帶領他們穿行于語文學習中,而不是憑感性。

  今天我們師生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都能心態平和的閱讀和學習了。我注重教學過程的每一步實施,學生注重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咬文嚼字已經成為目前我們學習語言的一個法寶。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5

  4、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小說的人情美、人性美,思考湘西少數民族發展的源動力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課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有綠水青山,有古樸民風,還有真摯善良的人民;冷藏的鳳凰有堅忍毅力,有脆弱敏感,也有植根于泥土,闖蕩于灘涂的勇敢。本節課,我們體味小說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思考百年邊城永葆青春的魅力何在?

  二、通讀文本,分析節選文字里的人情關系及其展現的人性之美。

  1、找出文中主要的三種情感關系。

  (1)祖孫情 翠翠離家——爺爺講父母的故事——聽歌。

  (2)男女情 唱情歌與聽情歌。

  (3)兄弟情 哥哥走車路占先,堅持把馬路的機會讓給弟弟。

  2、 相依為命,相濡以沫

  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故事,分析《邊城》里蘊含的人性之美。

  祖父 翠翠

  內心愛慕,真摯自然

  鼓勵追求,

  內心中意

  純潔無瑕,

  一塵不染

  樸實真摯,尊重情感

  天保 儺送

  4、作者歌頌真情,重在反襯隨著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誘蝕和破壞,人與人之間那種自然和諧的情感也消失殆盡。作家沈從文沒有作為革命者和詩人的郭沫若那種自抒胸臆的激情燃燒,也沒有作為思想家和斗士的魯迅那種口誅筆伐的深刻透徹,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纏綿委婉的曲調,唱著別有情致的鄉村愛情,描繪別具風情的邊城生活,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和理想人格賦予邊城生活的人民,來傳達自己超凡脫俗的倫理道理價值,擦拭隱藏于作品背后的傷痛,鼓舞作品內在的原始生命張力。

  (1)在節選的文字當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積淀在民族骨子里的生命張力,引導學生試著歸納出要點。(師提出故事情節,引導學生根據文本進行總結)

  祖父:在職務上毫不兒戲, 自甘貧苦,工作疲倦,喝半碗白酒,興致很好,生性達觀。

  講翠翠父母的故事并沒有抱怨與遺憾, 信守天命,反而說“歌里種出了你”。

  翠翠:與爺爺生氣,看到螢火蟲卻又跟著明光追求,天真淳樸,胡思亂想,感到薄薄的凄涼,懵懂可愛。

  (2)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都是民族命脈發展的營養元素,然而在詩情畫意的背后,在淳樸風情的背后,還隱藏著作者深切的痛。品讀文本,對沉甸在民族血脈里的痼疾望聞問切。(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①翠翠的父母既然是唱歌戀愛,那么這是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為什么卻成為悲劇呢?

  ②爺爺得知“張冠李戴”的真相后,臉色為什么那么難看?

  ③祖父為什么會癡看星子聯想自己被死亡抓走的情形?

  明確:

  ①當地駐軍不能與少數民族通婚的習俗,翠翠的父母面臨著要么逃走,要么自殺的命運悲劇。

  ②爺爺中意的天保與翠翠中意的儺送發生了沖突,爺爺擔心翠翠的路不要像她的母親。

  ③樸素迷信思想植根于邊城小鎮的百姓內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探討。

  1、師提出探討問題,幫助學生建構探討話題。

  試想,隨著外出闖灘人的增多,邊城小鎮的風土人情將會受到沖擊,你認為一個民族健康發展,永葆青春的原始動力在哪里?沈從文的“烏托邦”世界要想在新的時候完美展現,必須要具備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感受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說的主旨.

  2.了解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征,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說的情調和詩意.

  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和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說的主旨。 

  課前準備

  閱讀《邊城》,收集有關沈從文的資料

  教學難點

  了解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征,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說的情調和詩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請同學交流。

  二、導入新課

  放映《邊城》電影的開頭片段,介紹沈從文其人其作。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與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劇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二、積累整合

  (一)補充注釋

  1.    邊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漢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區。

  (二)結構安排

  《邊城》整個小說共有二十一章,課文節選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環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爺爺。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變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討論下列問題: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為什么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預設: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云,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么”。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么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愿。)

  預設: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么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預設: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預設:神往傾心→沉重壓抑

  5.關于翠翠的性格特點:

  預設: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又情竇初開,不免思緒紛亂,舉動反常。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

  (二)爺爺的性格特點

  (結合爺爺對待船夫工作的表現,對不幸女兒的態度,對翠翠的情感以及對翠翠心理的不解來分析)

  善良慈祥、淳樸誠實、堅強,生活清貧卻樂善好施,對孫女充滿疼愛又不解女兒心。

  四、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情感關系,感受人性美。

  1.    船夫與渡客之情

  船夫對工作盡責盡力,對渡客服務周到、不收錢財、樂善好施;渡客對老船夫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預設: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于純樸民風中的。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1.孤獨而堅強的爺爺:內心里藏著關于女兒的悲傷故事,卻不能說與人;說給翠翠的只是掩去了傷痛的緬懷。年邁衰老,卻必須堅強地生活,因為對于翠翠的未來還感到茫然。一心為了讓翠翠快樂地生活,卻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獨而單純的翠翠:生活于邊城的渡船邊,封閉的環境讓純真的翠翠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獨地久久在內心回憶;想出去,卻更擔心爺爺;心里感到孤獨卻無法從爺爺那里得到安慰;聽了關于母親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兒的感受……

  第二課時

  六、感受鑒賞

  (一)圈化你最欣賞的語句,用心誦讀、體會并交流

  1.典雅性與口語化的結合。典雅性主要體現在作者的描述性語言上,如:“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到這個當前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這種語言有著詩歌的意境,哲理的雋永,而且其中自然夾雜著的一些文言詞語,更具有一種古典的精美。口語化則主要體現在人物的對話中。

  2.凝練、清新。在樸素的敘寫中,注入詩的節奏,使語言充滿感興,富有靈氣:“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

  (二)自然風景和地方風物的描寫

  “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喑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的空氣里,溪中仿佛也熱鬧了些。”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這些淡然、素雅的描寫,充滿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異域情調,具有田園牧歌的風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潤著作者對湘西苗地鄉土文化的真誠的謳歌和迷醉。如此環境,仿佛世外桃源,本身便詩意盎然。

  (三)詩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說翠翠美麗、聰慧、善良是一首恬靜優美的詩,那祖父的愛、責任、堅持、淡泊錢財就是一首動人的歌。

  作者筆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閉的停滯的,它幾乎沒有受到外界的侵蝕,保持著古樸、自然、原始的民風,人們善良、熱情、質樸、好客、真誠。翠翠和爺爺,相守于封閉的渡船溪邊,在孤獨中相互照應,在單調的生活中依然知足。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詩意盎然。

  (四)故事情節的散文化和詩化

  文中沒有什么大開大闔,驚心動魄的事件,寫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情節平淡如水、節奏悠然迂徐、和諧而有張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們提到沈從文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廢名(馮文炳),因為沈從文自己說他的創作是學廢名的。如果說沈從文是散文化、詩化、寫意鄉土小說的扛鼎之人。那么廢名大約可以算是開山之祖了。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園》等都具有強烈的寫意色彩,它們都影響了沈從文的創作。廢名、沈從文這一派寫意式的鄉土小說,后來在孫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繼承。而這一派鄉土小說和魯迅開創的寫實一派共同構成了鄉土小說的兩支。由于歷史的原因,魯迅的寫實一派一直占據著文壇的主流,而廢名、沈從文這寫意一脈則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潛流。

  散文化、詩化的寫意鄉土小說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注重風景、風俗、風情、人情、人性的描寫,都多少具有田園牧歌的調子,情感都較為美好,溫暖。更具有藝術性。

  (二)有人認為,《邊城》是“一個關于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從課文中舉出實例,并說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發生在水邊上,寫的是水邊常見的風景,如渡口、渡船、龍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這里的人的內心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處是水光、水聲。水給了小說明凈、清澈的語言、色調和意境,小說節奏也如流水一般,紆徐平緩;寫記憶中家鄉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鄉愁,表達他對家鄉和家鄉底層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見趙園(《<邊城>——一個關于水的故事》)

  八、作業:課外閱讀《邊城》全文,進一步感受田園牧歌式小說的情調和詩意。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7

  教學目的:1.學會”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對長篇節選的本文的學習,了解湘西的人性美及<邊城>的藝術特色

  2.培養健康向上的感情

  教學方法:點撥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導入:人類的真愛有什么?(親情 愛情 友情.親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 祖孫情  手足情等)

  一,總體感知:1。本文表現的是什么感情?(愛情和親情中的祖孫情  手足情.)

  2.具體怎樣表現的?

  祖孫情:爺爺:疼愛孫女:勸其莫坐熱石頭,怕她生板瘡;

  關心孫女:述說故事,解其孤獨

  教育其做人”不許哭,要扎實一點,結實一點”

  關心其婚事,親到城里去探

  為她唱歌,幫其傳情

  翠翠依戀爺爺: “到門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來”“祖父不理會”她“很覺得悲傷”“我要你”

  爺爺來慢了就哭

  “爺爺,我一定不走”

  孝敬爺爺:為爺爺“安排晚飯在燈光下跑來跑去”

  不敢生爺爺的氣

  愛情:儺送愛翠翠:拒絕團總女兒的碾坊,站在高崖上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愛儺送:在他又軟又纏綿的歌聲中做有趣的夢,“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

  獨守渡船癡心地等待離去的情人歸來

  手足情:大老(兄):喜歡翠翠卻離開家鄉成全弟弟的愛情

  儺送(弟):為手足情而暫時舍棄愛情

  二.重點研討:

  1。“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一語中“哀”作何解,“樂”作何解?

  “樂”在各人都是自覺自愿真心實意地為對方付出

  “哀”在爺爺愛孫卻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愛爺爺卻不能長與其廝守;

  大老愛翠翠卻只能孤獨地離開,闖灘而死;

  儺送愛翠翠卻痛失仁兄,愛情與手足情不能兩全

  翠翠愛儺送卻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獨地苦等

  2.他們之間的感情表現了什么?(人類心靈的明凈,人性的純美)

  3.“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說明了什么?

  ------“愛”是純潔的無私的,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甘心付出,甘愿犧牲。它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純美的人性發生于什么環境下?

  ---------風光秀麗、民風淳樸的湘西。

  4.文中具體是怎樣表現的?

  黃昏時:白塔  桃花色的薄云  杜鵑叫個不停  溫柔美麗平靜

  深夜時:一匹大螢火蟲尾上閃著藍光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一只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   歌聲又軟又纏綿   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白霧

  三.分析鑒賞人物語言有什么特點?

  翠翠的語言:24--25頁“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

  27頁:“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頁:“鳳灘、茨灘不為兇,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

  爺爺的語言:26頁:“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后來的事情當然長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這個人,又走車路又走馬路,是怎樣一個狡猾東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聽’可是人家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引起人不快樂”

  大老的語言:28頁:“你把寶貝孫女兒送給了會唱歌的竹雀吧。” “你要竹雀做孫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說話像吟詩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四.課外拓展

  研討:1。作者沈從文為什么能把邊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寫得如此美好?

  “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么渣滓,透明燭明,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我看到小小漁船,載了它的黑色鸕鶿向下流緩緩劃去,看到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我皆異常感動且異常愛他們。-----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家書)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滿“愛”寫了人間的愛和真情,為何不以愛或與真情有關的詞語作題目,而以“邊城”為題?

  -------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苗族人,生于湘西長于湘西,21歲時抱著對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熱烈追求與向往才來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官僚們共同統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時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虛偽、卑鄙卻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靈魂。“五四”運動創造的精神使他愈來愈堅信:目前這個黑暗社會舊有的一切實在不能也不應繼續存在下去了。我們這個老大的國家要脫離目前的苦難,惟有重造有形的社會和無形的觀念。因此,重造國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從文最熱切、最堅決的追求。為此,他一面以憤怒、顫栗的感情,選擇男女關系為解剖的切入點,對都市上流社會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眾生相進行了細致入微地描畫,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尋的目光轉而投向他早年生活過的每那個“充滿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織著野蠻與優美、 浪漫與嚴肅的”湘西社會,憑著他對故鄉下層人民懷有的那份“無可言說的溫愛”之請,用熱情、迷醉的歌喉對那里的風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靈的戀歌,而了《邊城》正是其中最優美動聽的一支。

  “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這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邊城》所寫的那種生活確實存在過,但到《邊城》寫作時(1933---1934)已經幾乎不復存在。他在《長河。題記》中說:“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惟惟利的人生觀。”

  由此,不難看出,他創作《邊城》的用意在于要跟兩種現實進行對照:一種是用“邊城”人的淳樸、善良、正直、熱情跟都市上流社會的虛偽、懦弱、自私、勢利、男盜女娼相對照;二是把湘西社會的“過去”與“當前”相對照,即把過去的“人情美”與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觀”相對照。在這兩種對照中,使人們能夠“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中,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于人類智慧與美麗的傾心,健康誠實的贊頌,以及對于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

  《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生活是真實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這廟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

  他主張: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布置作業:利用可以利用的條件了解沈從文及其創作,閱讀《邊城》。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等,認識翠翠、爺爺,儺送、順順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過解析古老的風俗習慣、質樸的人物性格,再結合知人論世,師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教學重點

  感受風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教學難點

  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我輕輕嘆息了好些次。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么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我看到小小漁船,載了它的黑色鸕鶿向下流劃去,看到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我皆異常感動且異常愛他們。”

  這是沈從文先生寫給他的夫人張兆和女士的一段話。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從文先生對邊城熾熱的愛。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塊進入“邊城”的世界,看看從文先生想通過《邊城》表達怎樣的主題。

  二、檢查預習

  《邊城》小說不是很長,之前布置預習任務:讀小說,提交自己的問題。

  老師選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展示給大家:

  1,第四節“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銀色薄霧……,她想:‘假若爺爺死了?’”為什么當翠翠在岸邊等爺爺時看到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卻冒出如此可怕念頭?——韓星潤

  2,《邊城》描繪了什么?想表達什么?——趙政源

  3,課文題目為什么不改成有關翠翠的往事經歷?——段皓天

  4,通讀小說全文后,發現文章寫的很淳樸真實,但為什么這種樸實與真實中,摻雜著一絲絲淡淡的悲傷?——韓星潤

  同學們的問題有的是關于某個細節,有的是關于主題的表達的,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大半,說明大家都認真預習并積極思考了。接下來我們就進入“邊城”的世界,看能不能解決大家的疑惑。

  三、進入文本,進入《邊城》的世界

  (1)風俗美: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風俗的語句,這些風俗突出了邊城的什么特點?

  明確: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P14.端午節:賽龍舟捉鴨子

  P19.中秋:月下對歌。過年:舞龍耍獅子、放煙花P22花轎迎親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的生活氛圍?(原始、和樂、淳樸)

  (2)人性美:

  1、在邊城這樣淳樸和樂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樣的人呢?先看看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

  明確:翠翠、儺送、爺爺、順順。

  2、課文節選部分一共有四節,下面我們分四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性美。第一組探究翠翠人物形象;第二組探究爺爺的人物形象第三組探究儺送,第四組探究順順的人物形象。找出最能表現人物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

  明確:

  翠翠:質樸天真,靦腆純情,善良乖巧,懂事孝順

  爺爺:恪盡職守,淳樸善良,重義輕利

  儺送:善良寬厚,熱情開朗

  順順:扶危濟困,古道熱腸,慷慨大方

  人物分析:

  A、翠翠:

  翠翠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明確:翠翠:P15(行為:翠翠正坐在門外大石上用粽葉編蚱蜢、蜈蚣玩……她于是也繞屋跑著。)表現了翠翠作為山野女孩的質樸天真。

  P18翠翠初見二老,與二老的對話表現了她的單純(語言:我是翠翠)、靦腆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

  P19(語言: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讓大河里鯉魚吃去了。)表現了天真可愛的少女的薄怒心理。

  P19初見二老,種下情根。(心理: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

  P11,P12表現翠翠純情,對愛情的專一,忠貞。(語言: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爺爺漏掉二老翠翠有些嗔怪。(語言: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心里喜歡二老,自然不喜歡爺爺說大佬要你做媳婦這樣的話。同時也表現了少女羞于提起婚嫁的心理。(語言: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鴨子是大佬送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中想的是二老。(語言: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明說爺爺的船,暗想的是儺送。上面都是用語言來表現人物心理的刻畫人物的方法

  P22表現了翠翠對爺爺的關心疼惜,體現了翠翠的善良,懂事孝順。(語言對話: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才應當守船。人老了應當歇憩)祖孫二人相互關愛。(動作: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發滿頭的祖父,不說什么話。)翠翠雖然沒說什么,但心里疼惜爺爺,已經想到要替爺爺守船了。

  B、爺爺:

  1,爺爺與渡船

  P21祖父如果出去就會找人代理看船。回家后,“要翠翠先上岸,自己卻守在船邊,因為過節,明白一定有鄉下人來城里看龍船,還得乘黑趕回家去。”這些情節表現了爺爺忠于職守的品格。

  2,爺爺與“老熟人”:

  P16:“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只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從這些描寫了能看出爺爺對友人的關心友愛。

  3、爺爺與過渡人:

  P21(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后,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表現了爺爺的淳樸、厚道,重義輕利。具有民族傳統的美德。

  與現代商業社會比較突顯這種古老美德的珍貴。

  C,儺送:

  請同學談談儺送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明確:(他捉完鴨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動詢問,對話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里去)(語言: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動作、神態:笑)表現了儺送善良寬厚,熱情開朗

  D,順順

  P15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扶危濟困、樂于助人。P20送鴨子、粽子給爺爺(慷慨大方)

  與熱點新聞“挾尸要價”做比較更突顯人物身上傳統美德的難能可貴。

  (3)人情美:

  通過對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讓我們看看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翠翠與爺爺——淳樸的祖孫情

  翠翠與儺送——純潔的愛情

  順順與爺爺,爺爺與鄉鄰——友善的鄰里情。

  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樸、善良、可愛的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總之,小說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字概括邊城的特點,你會用一個什么字呢?

  師生互動:“美”邊城山美、水美、人更美:“愛”通過愛情、親情、友情“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純”邊城民風純樸,邊城人心地純潔;“仁”仁者愛人,這里的人都互相關愛,身上具有儒家思想里所提倡的美德;

  四、合作探究,探尋主題

  通過對題目《邊城》的探究,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及一些評價,思考沈從文想通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么呢?(討論)

  明確:“邊”相對于“中心”而言。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里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于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贊美、批判、呼吁)

  主題是:

  贊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五,作業:(任選其一)

  前兩個是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

  1,《邊城》描繪了什么?想表達什么?

  2,通讀小說全文后,發現文章寫的很淳樸真實,但為什么這種樸實與真實中,摻雜著一絲絲淡淡的悲傷?

  3,小說結尾寫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會一直等下去嗎?儺送會回來嗎?……大膽展開聯想和想象,根據故事情節續寫一篇文章。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9

  考名著閱讀簡答題

  一、《邊城》

  1、有人說,沈從文小說《邊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點就是“可愛”,即使不屬一個階層的人物也是這樣。試舉例說明這一特點。

  答:《邊城》中不但翠翠、爺爺可愛,就是船總順順也是一心為他人著想,當地駐軍似乎也能“與民同樂”,如端午節的表現就是如此。

  2、《邊城》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展示了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所處的美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3、沈從文認為環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衍生物,所以他的小說多從交代環境人手,試分析《邊城》的開頭部分在這方面的特點。

  答:《邊城》由描寫“茶峒”開始,白河(酉水)、河街、吊腳樓、妓女,寫了長長的幾節,為翠翠出場作背景。

  4、請用三個四字短語概括《邊城》中儺送的性格特征。

  答:勤勞勇敢、熱情大方、忠于愛情。

  5、請用三個四字短語來概括《邊城》的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特征。

  答:美麗純潔、天真無邪、乖巧活潑。

  6、請用三個四字短語來概括《邊城》中的船總順順的性格特征。

  答:豁達灑脫、公正廉潔、慷慨好義。

  7、請用三個四字短語來概括《邊城》中的老船夫的性格特征。

  答:忠于職守、慷慨豪爽、忠厚善良。

  8、《邊城》寫天保溺死,儺送遠行,老船夫與世長辭之后,翠翠是怎么選擇自己的人生的?

  答:翠翠懷著對祖父的傷悼和對情人的系念的雙重感情繼續守著渡口,擺渡過往行人。夏去冬來,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儺送仍未有歸期。

  9、《邊城》敘述了怎樣一個故事?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追求?

  答:《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作品細膩刻畫了純真的男女之愛、和美的親屬之情、質樸的鄰里之睦,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健康、優美、純樸的民風和人情,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10、《邊城》中的儺送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儺送外在俊美,善歌。心靈勇敢、坦白、無私、正直,為愛情不計較任何物質得失。他也可以說孤獨地追求愛情,和哥哥的“決斗”,夜半唱情歌,卻并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11、試分析《邊城》中翠翠這一人物形象。

  答: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儺送遠去后,她矢志不渝地等著心上人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

  12、《邊城》讓我們了解丁許多湘西民俗,請說說“爺爺”向翠翠所說的求婚的兩種方式。

  答:一種是走車路,就是婚姻由家長做主,請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親。一種是走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做主,那就為姑娘唱三年六個月歌。

  13簡述《邊城》中對“美”與“愛”主題的詮釋。

  答:《邊城》以擺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蕩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正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14.請說說《邊城》中爺爺形象的特點。

  答:勤勞善良、樸實憨厚、忠于職守、恪盡本分、閱盡人事、飽經風霜、快樂豪爽、略帶幽默。小說正是通過這一形象展示親子之愛的人情美的。

  15.“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邊城》結尾的文字,請對這個結尾作簡要評述。

  答:結尾預示翠翠與儺送的愛情以悲劇而告終。“—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翠翠與儺送的情感之間碰上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劇也就成為必然。但凄涼、哀愁與牽掛、期盼并存,儺送的回與不回雖然難以預料,但這對年青人純純的情愛已成為永恒。讀者也從心底里祝福這對有情人能早日喜結良緣。

  16.沈從文《邊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請舉出一兩個細節加以具體說明。

  答:重義輕利。①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老船工必一一撿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認真告訴那人,他有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如果不管怎樣還是有人給錢,老船夫就拿這些錢托人買茶葉和草煙供過渡人享用。②老船夫去買肉,人家不要他的錢,但他也不想占屠戶的便宜,他會預先把錢算好,猛地把錢擲到錢筒里,提了就走。

  17.舉例分析《邊城》中的人情美。

  答:《邊城》中的人物勤勞善良,純樸可愛。如老船夫忠于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鄉親。船總順順雖是富人,但常常體恤窮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資助并組織安排料理喪事。商客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樸的民俗、鄉風。

  18.有人說:《邊城》中在祖父敘述翠翠父母的愛情故事時之所以不和盤托出,主要是為了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答:既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又是塑造人物的需要。因為翠翠是作品的主要人物,詳寫父母的愛情故事,勢必削弱對主要人物的描寫。

  19、請概括《邊城》中天保、儺送兄弟的共同特點。

  答:兩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哥倆都忠誠地愛著翠翠,對待愛情又都具有自我犧牲的謙讓美德。當自己的幸福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能忍痛割愛,成人之美。

  20、請簡述沈從文的以《邊城》為代表的鄉土小說的共同特征。

  答:小說有顯著的文化歷史指向、深厚的文化意蘊,具有獨特的人情風俗的鄉土內容,這種小說,不重情節與人物,強調敘述主體的感覺、情緒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21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天已快夜,別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時節各放散出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還有各種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外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請根據小說內容,簡述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翠翠為什么心里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答:環境特征:忙碌一天的安靜下來了,天上的紅云,嗅著空氣中殘留的白天的熱鬧氣息,萬物生機勃勃,雀子、杜鵑、泥土、甲蟲都熱烈勃發。翠翠心理:面對熱鬧環境的寂寞惆悵,覺得自己太平凡,好像缺少了什么,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情愫通過景物對比和環境對心理的烘托,不由心生薄薄凄涼。

  22.簡述《邊城》中翠翠母親的故事及其作用。

  答:《邊城》通過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劇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在小說的第一章,作者就交待了翠翠母親的故事:她和一個軍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軍人服毒自殺,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隨赴死。

  23.有評論家說《邊城》中的老船夫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杰出代表。談談你的看法。

  答:同意。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恪盡本分。他生活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對于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他疼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老船夫的優良品德仿佛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原始而又純樸的人性之美。

  24.請結合《邊城》中的次要人物如船總順順、楊總兵等,簡析其“人情美”。

  答:船總順順為人和氣、大方、能濟人之急。老船夫去世的時候,所有人都來幫翠翠辦喪事。楊總兵還一直陪著孤苦的翠翠。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人情之美。

  25.“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對這小說的結尾,談談你的感受。

  答: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著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來難以預料,反映了作者對“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現代社會沖擊下的隱憂。也可能終結,也可能新生。

  26.“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請鑒賞《邊城》這個開頭。

  答:①開頭采取了講故事的方式。②語言樸素,平易親切(用了頂真修辭格),一下子帶起了全文牧歌一樣的意境。

  27.有人說:“和當今少女相比,翠翠對待愛情太過天真幼稚,不敢大膽追求幸福。”請結合小說情節,談談你的看法。

  答:主人公翠翠美麗溫柔、淳樸善良、溫婉多情,是愛和美的化身。她對待愛情溫婉含蓄,忠貞執著。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少女敢于大膽追求愛情和幸福,但似乎少了些含蓄。時代不同,人對愛情的追求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翠翠這個人物形象的獨特魅力。

  28、《邊城》中多次寫到翠翠一個人無由地哭,請簡述翠翠哭的原因。

  答:翠翠的少女春情早已萌動,但這種朦朧的心理翠翠卻無法明確說出,沒有母愛、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內心情感不知所措。而爺爺卻又總用說笑話的方式,試探她微妙難言的心理,她只能羞澀地極力回避。加之前來提親的又是并不中意的天保,去看賽龍舟時又聽到關于儺送和有碾坊陪嫁的王團總千金的傳聞,這樣的難題翠翠不知如何面對。

  二、《哈姆雷特》

  1.莎士比亞的劇作《哈姆雷特》的主要藝術特點是什么?

  答:第一、莎士比亞善于在內外兩重的矛盾沖突中,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哈姆雷特與克勞狄的斗爭,構成劇中主人公所處的外部沖突;與此同時,他還進行著激烈的內心矛盾沖突。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第二、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每當劇情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關鍵時刻,劇本都安排獨白或旁白來表現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現他的思考,他的認識,他的自責,他的懷疑。

  2.請舉出劇中主人公哈姆萊特的兩句經典臺詞,并作簡要賞析。

  答:“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萊特對母親在厄運面前表現出的屈從的揶揄,涵蓋了女性在命運面前常常表現出來的脆弱的性格弱點,這成為世人對女性的共性認識。“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哈姆萊特對生死的嚴肅思考,后成為人們面對兩難抉擇時的共同心聲。“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對人的禮贊,成為人文主義最經典的宣言。

  3.哈姆雷特》這一著名悲劇有哪幾條線索?

  答:主要線索是哈姆雷特為父報仇。在這一主要線索推進的過程中又有兩條類似的線索,一是貴族青年萊阿替斯的父親為哈姆雷特所殺,一是挪威王子福丁勃拉斯的父親為哈姆雷特的父親所殺,按照封建法規,兩人都有為父報仇的義務。三條線索主次分明,主要線索引出次要線索,次要線索圍繞著主要線索,為它的發展服務,三者水乳交融地匯集在一起。

  4.試分析哈姆雷特的個性特點。

  答: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形象之一。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著極其鮮明的特點。他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去看待和贊美自然,給人以崇高的評價。他認為人生應該充滿活力和創作,反對士兵對他的忠誠是出于“盡忠”的封建觀念,要求朋友和他平等交往,還以平等的觀念對待愛情。他為父報仇也不是出于父仇子報的封建觀念,而是把它和鏟除封建社會罪惡,“重整乾坤”的任務結合起來。這一切都說明,哈姆雷特雖有著王子的身份,其思想觀念卻表現為一個新人。不過,由于他的出生、經歷,以及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觀念的獨特途徑,使他的思想危機較一般人文主義者都嚴重。

  5.試簡述哈姆雷特悲劇的主要原因。

  答: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責任”沒能完成,這有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看,處于萌芽時期的先進力量面對的還是強大的反動勢力;從主觀方面看,以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相信的是個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相信群眾,只迷信孤軍奮戰,而“重整乾坤的責任”卻又不是個別人的力量所擔負得起來和完成得了的。

  6.哈姆雷特決心為父復仇,并要“負起重整乾坤責任”重任,他為什么有意裝作瘋子?

  答:保護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對手克勞狄斯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強大而又陰險,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敵人的毒手);迷惑對方,尋找復仇時機(借裝瘋既可以躲過對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試探對方);借瘋言瘋語,發泄對當前黑暗現實的不滿。

  7.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現在哪些地方?

  答:他雖然善于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并不相信人民。他說:“時代變得越發不像樣子,一個農民的腳趾竟然這么靠近一個朝臣的腳后跟,擦傷了后者的凍瘡。”可見哈姆雷特的社會改革與農民所要求的變革相距甚遠。盡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布新,但他總是郁郁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注定了他與丑惡同歸于盡的悲慘命運。

  8.簡析《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戲劇沖突及其意義。

  答:《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戲劇沖突是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王后的沖突,這一沖突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9.請簡要分析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一個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典型,在為父報仇過程中優柔寡斷,由于復仇任務的艱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時

  出于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他找不到復仇和變革的途徑,這使得他長于思考,行動遲緩。

  10.克勞狄斯謀殺老國王之后,還寫了四重誤殺。清說出是哪四重?

  答:四重誤殺是:哈姆雷特誤殺波洛涅斯、英國國王誤殺克勞迪斯的兩位使者、克勞迪斯誤殺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誤殺雷歐提斯。四重誤殺顯示了人和命運之間無奈而尷尬的局面。

  11.請寫出《哈姆萊特》中國王克勞狄斯的第三個陰謀,并指出其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答:安排劍術高超的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劍,讓雷歐提斯偷偷換上利劍,并且準備好毒酒慶祝哈姆萊特勝利,雙管齊下,確保殺死哈姆萊特。這個陰謀是矛盾沖突的高潮。

  12.《哈姆雷特》精心結構。作為一個復仇故事,它有三條線索,流血復仇的情緒籠罩全篇。請用簡潔的語言列出三條線索,并分出主次。

  答:三條線索:哈姆雷特為父被謀殺篡權復仇;雷歐提斯為被哈姆雷特無意殺死的父親波洛紐斯復仇;福丁布拉斯為其在戰場上比武喪生的父親復仇。流血復仇的情緒籠罩全篇。三條線索以哈姆雷特的復仇為主線,其它兩條為副線,交錯發展,而又主次分明。

  13.為了突出古希臘悲劇中的基本主題:人無法抗拒命運,人物與環境之間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導致陰差陽錯的悲慘結局,《哈姆雷特》也寫到四組誤殺,請用簡潔的語言舉出一二則。

  答:四組誤殺,英國國王誤殺丹麥派來的信使;哈姆雷特誤殺波洛紐斯和后來的雷歐提斯;克勞狄斯誤殺王后。

  14、請說說《哈姆雷特》中的“戲中戲”指的是什么情節?

  答:王子利用戲中戲——叫向他獻技的伶人演一本跟父王被害情節相似的戲《捕鼠機》,使親臨劇場的兇手露出馬腳。w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10

  1、知識鏈接(見學案)

  2、導入新課

  在現代文學名著里,以“城”為名的有哪些,能舉出一些嗎?

  有沈從文的《邊城》、錢中書的《圍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蕭紅的《小城三月》、師陀的《蘋果園城》

  為什么這么巧合呢?這個“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們今天學習沈從文的《邊城》,看看這是一座怎樣的“城”?

  3、整體感知。讀課文,敘述情節

  明確:第三章敘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

  第四章追述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現在,補敘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現在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4、讀課文,畫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并從中選出一個詞來概括本文自然風景

  乃至整個環境的特點

  明確:“豆綠色”,象征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然后從中選擇;為了幫助學生,還可以投影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

  5、再讀課文,圈點勾畫

  ①小說環境包括自然風景、社會風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人情),本文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請分別勾畫出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總結。

  (個人勾畫——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明確:風俗方面寫了兩個節日——端午和過年,重點寫了端午節,官員、士兵和百姓一同參加或觀賞賽龍舟、捉鴨子,一同在吊腳樓下聽唱曲,劃拳行酒:其樂融融。新年也是軍民、官民同樂,舞龍、耍獅子、放煙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另外有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送給老船夫“一個小紅紙包”的錢,而從不要過路人錢的老船夫還必須收下。而且這些習俗又是許多年來,“直到現在,還毫無什么變化”。真是淳樸、原始、和樂,絲毫沒有被現實社會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樂、軍民共歡,儼然世外桃源;龍頭大哥順順一家人對翠翠爺孫的關懷照顧;爺爺對孤獨老漢的關心,甚至連那么小的還在埋怨爺爺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爺爺;渡船人給老船夫錢,老船夫卻不要,二人竟然為此吵架;順順因為兩個兒子能下水捉鴨子而不再下水捉鴨子了,“但下水救人呢,當作別論。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古樸、淳厚、善良、透明,沒有受到都市物質文明的污染,單純寂寞,如夢一般寧靜而美好。(預設:在社會風俗方面,學生往往忽視了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時必須給錢的細節,要引導學生找到,并與老船夫為不要過路人給的錢而吵架的細節比較,從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樸。對于人情的分析,往往會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間的關系,而這“關系”又必須通過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現。)

  ②反復詠讀最后一節,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角度,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和情感。

  明確:這是一幅非常和諧非常恬美的畫面,嗩吶悠悠,白云悠悠,帶著爺爺的祝愿,載著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頭的祖父睡著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著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寂靜,淳樸,傷感,美麗。這是作者的家園,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牽夢縈的湘西熱土。

  (注意學案上這段話: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6、回顧與總結

  總結本節課分析小說環境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明確:要抓住整個環境的特點,從自然風景、社會習俗、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要通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反對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業布置

  借鑒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分析《祝福》的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8、板書設計

  《邊城》(節選)

  沈從文

  豆 天朗風輕水清——風景美 環

  綠 淳樸原始和樂——風俗美 境

  色 古樸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11

  【學習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1、借助電影片斷了解情節。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美字筆畫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人卻很少。”這是.沈從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時候》中的一段話。如此簡單,如此熟識的兩個字卻鮮有人能參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麗的東西無過于纏綿的情思,那愛不管凄婉抑或豪邁卻永遠那么美麗,于是玉谿生說“春心莫與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也說“兩相思,兩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纏綿。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纏綿而質樸的愛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們一起去發現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體味。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后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并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志,并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后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并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于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并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后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燜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儺送涎皮甬道莞爾濱水蒿艾

  角隅胡謅嗤笑茨灘碾坊茶峒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間或悲憫信口開河自言自語

  四、觀看電影片斷,給課文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邊城》是沈從文1934年創作的著名中篇小說,課文節選13、14、15三章。小說寫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茶峒城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儺送,他們一起愛上了碧溪上一個老船夫的外孫女,叫翠翠。兩兄弟不是互相爭斗,而是互相謙讓。當地有青年男女對歌定情的風俗,兩兄弟商量兩人都去對歌,誰通過對歌得到翠翠的愛情,誰就同翠翠結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過弟弟,也不想跟弟弟爭,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給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難,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愛翠翠,曾經有鄉紳采提親,有很值錢的陪嫁,他都不要,寧愿娶窮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對不起哥哥,因為哥哥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于是他出走了。儺送一走對老船夫打擊很大,因為自己的女兒就是為愛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養大了這個外孫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滿的婚姻,卻發生了這樣的意外,老船夫在一個暴雨之夜告別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這時許多人都熱心地來照顧翠翠。順順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還有一個姓楊的老兵,當年曾經追求過翠翠的母親,但遭到拒絕,現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也來照看她。作者在談到《邊城》的創作動機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邊城》正是這樣一篇愛的頌歌。

  (依次可命名為: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為什么看到天上的紅云,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凄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后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么感興趣?

  提示:源于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講析作業:課后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愿,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為什么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著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5、老船夫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夫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巖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里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著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里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為什么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愿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學生議論后作答)

  六、作者寫作《邊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結合課文提示和時代特點討論)

  七、布置作業:課后練習。

  【附】發展研究性閱讀:這篇小說極賦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游的話,那么有哪些開發價值?

  (重在體會本文的藝術風格)

  1.翠翠對爺爺的愛,爺爺對翠翠的愛,表現在什么地方?作品是怎樣表現這種普通生活中的愛的?

  提示:

  翠翠的愛主要表現為對爺爺的依戀。翠翠為愛情而痛苦,胡思亂想自己離家出走,爺爺搭下水船去桃源縣殺了她,結果自己把自己嚇住了,幾次請求正在撐船的爺爺回來,悲傷地哭了。

  爺爺的愛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他主動跑到城里鼓勵大老“走馬路”,通過對歌求愛,還向大老傳遞來自翠翠的愛的信息。他還告訴翠翠要從唱歌人的歌聲里聽懂求愛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兒的悲劇重演,盡力幫助翠翠得到真正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爺爺和翠翠的愛是圍繞著翠翠的愛情,通過尋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

  2.這篇小說,情節前后有許多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關于摘虎耳草的情節,這些情節對表現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

  爺爺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表現他內心的隱痛和對翠翠的悲憫。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親那樣獲得真正的愛情,但又害怕再發生那樣的悲劇。這一情節表現了爺爺深沉的愛。

  翠翠夢里聽歌表明她也像母親當年一樣到了戀愛的時節。她像母親一樣熱烈而純真,渴望真正的愛情。為了所愛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愛情的象征。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的情節表現了翠翠美好的心靈。

  所有這些情節贊美了淳樸的民風、高尚的心靈和美好的愛情。

  3.選文開頭寫翠翠“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她的心理活動是什么?這一部分的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

  情竇初開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愛情而還沒有著落,有孤單失落之感。這時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顧不上她,杜鵑叫個不息,泥土、草木、各種甲蟲類氣味,生意人的雜亂聲音,更增添了翠翠內心的紛亂和孤獨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

  這里的環境描寫成為人物心理活動的契機并映襯著人物的心情,還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小結:

  以本課為例,談談如何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連相關情節,分析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注意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一、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二、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三、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教學重、難點】   

  一、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二、小說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討論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和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介紹有關文學常識

  二、 理清文章思路

  三、 結合問題分析人物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導入新課 :

  導語見教參。

  二、 介紹作者:

  1、生平: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筆名有休蕓蕓、鳳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1927年在上海從事文學活動,參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的教授。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其巨著《中國服飾史》為學界所重。文學創作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70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對他有過一句評語:“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

  長篇小說:《邊城》、《長河》

  3、創作風格: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這是其創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他認定:“一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初的欲望。”他創作時往往會去除現實中殘酷的政治經濟關系,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然、自得的人生。這種人的自然化是其一貫的美學追求,也是他小說創作的一個總的特色。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三、關于《邊城》

  1、 湘西地域小說:

  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為背景的小說。他長期生活在湘西,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名狀的同情與溫暖。將表現一種“優美講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為藝術追求,體現了自己確認與崇奉的民族傳統美德。便是這類小說的深層主旨。這類小說兼以抒情詩合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邊城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

  2、《邊城》情節 :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寶、儺送。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兩兄弟不是互相爭斗,二是互相謙讓。當地有青年男女對歌定情的風俗,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也知道自己唱不過弟弟,不想跟弟弟爭。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溺水而死。弟弟十分愛翠翠,曾有鄉紳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覺得自己十分對不起哥哥,因為哥哥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自己應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儺送一走對老船夫打擊很大,因為自己的女兒就是為愛情而死的,時他含辛茹苦的養大了這個外孫女,眼看就要得到了美滿的婚姻,卻發生了這樣的意外。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一個風雨之夜去世。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這時許多人都熱心的來照顧翠翠,順順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還有一個姓楊的老兵,當年曾經追求過翠翠的母親,但遭到拒絕,現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也來照顧他。而翠翠卻在孤獨的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3、 創作動機:

  見書前提示。

  四、 理清文中人物與情節:

  1、 主要人物:翠翠、爺爺、天寶兄弟

  2、 主要情節:

  13章:翠翠的心事

  14章:爺爺的心事 心事——翠翠的愛情

  15章:祖孫談唱歌——為了心事

  五、 讀第13章,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么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明確: 首先時間是在黃昏,給人的感覺是日已遲暮,天空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                中總會有些凄涼。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云,嗅著空氣   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    得“好像缺少什么”。恰是翠翠剛剛邁進十七歲的花季,對愛情已經有了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并且此時祖父作為他唯一的依靠又不再她身邊,去忙他自己的事了,似乎連天晚都沒注意到,似乎連自己都忘卻了,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亂想。因此這種感覺是融合在一起的,既有當時的特殊時間,特殊情景,又有人物的內心感受,那一點都有些,那一點又都不是主要的,所以那凄涼是薄薄的。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么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愿。) 

  明確:  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很覺得悲傷”從凄涼到哭,又至于悲傷,反映了當時翠翠怎樣的心理?

  明確:   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爺爺沒有意識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對祖父的埋怨,委屈一齊涌上心頭,感受從凄涼轉到悲傷。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祖父又說:“不許哭,……這塊土地上”如何從這段內心獨白看到祖父的性格?

  明確:通過注釋,可以了解翠翠母親的身世,母親的殉情自殺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傷痕,他在許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對女兒的思念,但翠翠長大了,不可測的未來是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獨生女。也更為翠翠的命運擔憂,他深悔自己對女兒的疏忽,所以他對翠翠十分謹慎。而且他的隱憂也有了潛臺詞:“爺爺不再了,你怎么樣?”“我來慢了,你就哭,這還成嗎?我死了呢?”這是這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準則,也是他對翠翠的期望,這一段獨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閃光的人性。

  5、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翠翠“心中壓上了……挪開”心中沉重的東西是什么?無法挪開又反映出翠翠怎樣的內心活動?

  明確:   心中沉重的東西是自己母親的悲劇,祖父向翠翠說了母親的乖巧與性格強硬處,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愛情的悲劇。此時情竇初開的翠翠既有對那鐘愛的憧憬,有又對那鐘愛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無從派遣。

  六、 品析第14章:

  1、 翠翠的夢,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  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里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2、在他夢中出現了一種植物——虎尾草,是說說虎尾草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  虎威草,俗稱金線荷葉,葉腎狀、心形,下面紫紅色,供觀賞。

  虎尾草可以說是翠翠愛情的象征。他隨著歌聲出現,伴隨著翠翠美麗的夢,他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為翠翠可以選頂大的葉子做傘。虎尾草從夢中的幻境到現實的企盼再到文章末尾“我又摘了一把虎威草了”為止,反映出翠翠的愛情從朦朧到清晰,從矜持到熱烈的變化。虎威草的葉子是心形的,在中國人的心態中,心形的東西都是一種寄托和象征,所以虎威草是翠翠愛情的象征。

  3、船夫“憂愁而快樂的聽下去”。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憂愁而又快樂的?

  明確:   老人的女兒因為做父親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謹慎而小心的關注著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運的落網里不安的掙扎,他隱隱感到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所以當他聽到有人向翠翠表達愛情時,既為孫女即將迎來的愛情感到高興,又為自己即將逝去的生命感到擔心,因此他此刻是既憂愁又快樂的。

  4、去暗訪大老。

  5、天寶大老輕輕的說與老船夫輕輕的說,各反映出人物當時怎樣的內心活動?

  明確:  老船夫的輕輕是一種暗示,試探、和贊許,大老的輕輕則若有所思,內心中有一種無可揣摩的悲哀與無奈。

  6、 什么爺爺回來時臉色難看?

  明確:  沒料到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矛盾。

  七、 品析第15章:

  1、 “月光及其柔和、……太美麗了”這一段寫景有何作用?

  明確:   這時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圖。仿佛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霧為霜”的意境,景是美麗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為此境平添了無奈與遺憾。為下文翠翠的活動買下伏筆。

  2、“她似乎為了等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為什么將翠翠的內心感受加上了一個“似乎”?明確:  愛已漸漸萌生,可她不懂,或者還沒確定,單純的只是想去聽歌,聽完歌后會有好夢,但沉默的背后是對那浮著薄霧的愛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寫出當時人物不可名狀的感受。

  3、 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么“覺吹得不好”?老船夫長長的曲子,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段首寫她“心理當真愿意聽一個人來唱歌”,表明他已經有了對愛的渴望,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她現在已經浸潤在自己憧憬的溫柔甜蜜中。 

  4、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后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八、 布置作業:

  1、 試總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點

  2、 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其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分析討論文中人物見的親情關系和愛情關系

  2、 分析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3、 總結全文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導入新課:

  文章主要寫了翠翠的成長過程中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對愛情的希冀是此刻占據她心靈的一件事,又寫和祖父的親情。對愛情的企盼,猜忌相互交織,從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種自然的人類本性。節選部分的三個主要人物,雖然性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心理感情:愛、矛盾和孤寂。

  二、 分析文中的愛:(親情)

  1、 翠翠與祖父的祖孫情

  (1)翠翠對祖父的愛: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主要表現為對祖父的依戀。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倍至。由于他感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他就設想自己出走給外公帶來的懲罰,課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是的無奈,又為他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再如翠翠為爺爺做飯。

  (2)祖父對翠翠的愛:

  祖父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范。他對孫女親情無限,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他也是關懷無比,不讓她坐熱石頭,唯恐她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2、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   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于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占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里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于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后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與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3、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   

  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欲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圣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總結: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復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銹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三、矛盾與孤寂: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1、 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雙亡,內心無比孤獨,雖有外公無微不至的照顧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他說:“不許哭……”對于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天寶兄弟倆為了她唱歌決斗,她卻毫不知青,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他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涼的受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的等到什么時候。

  文章最精彩之處就是翠翠的哭。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

  2、 祖父:

  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著熾熱的愛,也存在著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獨。祖父對翠翠

  愛寄托著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她的后半生是為翠翠而活。她的唯一的生活目標是要是翠翠快樂。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孫女的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來安慰他。它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演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寶的口風,征求翠翠對天寶兄弟的看法,給翠翠將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沒有把天寶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給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并沒有被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和談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寫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到老人心目中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寂。

  節選部分以后因天寶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

  最讓人感動的情節:他對死亡的感受。

  3、 天寶兄弟:

  天寶: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著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愛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希望,便懷著十分復雜的感情推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有流露出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夫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內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矛盾。為了愛,他孤獨的外出闖灘,有為了愛,孤獨的客死他鄉。這也許正是他孤獨的歸宿。

  儺送:他也可以說孤獨的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斗,夜半唱情歌,卻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獨的出走,不知漂泊到什么地方。

  教師總結:可以說,文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孤獨中掙扎著,最后“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是孤獨中的自慰罷了。

  四、環境描寫的作用:

  1、 第一節中

  2、 第26節中的作用:月夜是如此靜謐、安詳,又吐明麗純凈、纖塵不然的童話世界,翠翠母親為愛殉情的故事,在這種氛圍的浸潤中,更顯得熱烈、執著、與浪漫。

  3、 第71節中

  4、 環境描寫的共同點:

  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草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畫,美不勝收。

  5、 作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更重要的是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動。或以黃昏的溫柔、魅力和寧靜,反襯翠翠愛情初萌時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凄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復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美景與人物的心境密切相關。

  五、 處理課后練習二、

  六、 總結全文:

  《邊城》被人們譽為“田園詩的杰作”,“一顆千古不磨得珠玉”。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七、 布置作業:

  閱讀《邊城》全文。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集合(通用16篇)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現在改到七年級語文第一篇。文章我講過兩三遍,總覺得沒有把握住要點。再讀這篇文章,我感覺文章不能只考慮到結尾對尊老愛幼主題的揭示,而是要讓剛入初中的學生感覺到語言之美...

  • 語文《故鄉》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學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課文,我的心情很糟糕。沮喪得一踏糊涂,我深深地愧疚和自責,那么一篇經典的文章真的被我活生生給糟蹋了呀!說實話,對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向來是充滿敬畏的,他的文章太經典、太深刻、太完美。...

  • 《松鼠》語文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認識“馴、矯”等8個生字,會寫“鼠、秀”等11個生字,會寫“松鼠、乖巧”等詞語。2、默讀課文,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有關松鼠的信息分條寫下來。...

  • 《語文園地》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西塘鎮中心小學/姚小妹 一、教材簡析這個語文園地共有四項內容,分別是:數筆畫填空、看圖讀詞語、讀字涂色和讀背兒歌。第一課時完成前兩部分:“我會填”和“看看讀讀”。通過我會填中的數筆畫練習,讓學生鞏固以前學過的部分漢字。...

  • 《語文園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佚名 我會填 這是一項數筆畫,按筆畫數填寫的練習。題中有六個漢字,三個花瓶,花瓶上分別寫著筆畫數,每個花瓶里有兩朵花,要求把這六個字按筆畫數進行分類,把筆畫相同的字寫在同一個花瓶的花朵上。...

  • 推薦語文教案范文(精選17篇)

    1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并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能力目標——加強朗讀教學,提高詩歌朗讀水平。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 關于語文的設計教學反思(精選2篇)

    教材分析:本課的兩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涼州詞》寫的是邊塞的荒涼,《浪淘沙》寫的是黃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較長。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是學習難點。...

  • 語文教案-論語七則(精選2篇)

    10 《論語》十則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 語文教案-鞋(通用3篇)

    教學名稱:鞋教學目標:1. 練習正確穿鞋。2. 引起幼兒對穿鞋的興趣,感受愉快情緒。教學準備:1. 圖片三個小娃娃在學本領,其中一個鞋子穿錯了。2. 爸爸媽媽的鞋,與幼兒人數相同。3. 鞋店標志。4. 音樂,爸爸的鞋子像小船。...

  • 《草原的早晨》語文教案(通用17篇)

    【教材簡解】本課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文意在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文章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生動,是訓...

  • 語文教案-文化常識 《詩經》(精選15篇)

    文化常識——《詩經》教案 四首詩中情感的體會與藝術手法的運用;把握誦讀要領,掌握背誦技巧。一、導入新課: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廉頗藺相如列傳》。它是選自《史記》的。...

  • 語文《稱贊》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愛聽好話,這是人們的正常心理。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可,這是人們的正常需在生活上,在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稱贊,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加班加點的拼命工作,能得到領導的一句表揚或者同事的一句稱贊,也就滿足...

  • 《春酒》語文導學案(通用17篇)

    語文導學案(78)年級:初語文二 主備:劉興鋒 審核:課題: 《春酒》 課型:新授 課時安排:一課時時間:XX年 5月26日 教學目標:1、很有情趣,品味精彩語言 。2、感受作者家鄉春節的喜慶氛圍。3體味作者懷念故鄉、追思親人的情感。...

  • 第5單元《語文天地》(精選12篇)

    《語文天地》第一課時一、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進入語文天地二、指導練習1.回顧我們以前學習的內容,采用怎樣的方法來寫摘錄筆記?2.通過寫摘錄筆記,你都有哪些收獲?遇到了哪些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解決?3.你知道字典里這些符...

  • 《語文園地五》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認識“猩鶴鴿羚蚯蚓螃蟹蠶”九個生字。2.詞語分類,看看歸納同一類詞語。區別詞語的意思。3.區別詞語的意思。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4.積累國學。5.閱讀《好天氣和壞天氣》,學習快樂讀書吧。...

  • 高一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