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案例反思(精選10篇)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1
《調皮的七彩光》是個語言活動,利用有趣的文學作品作為“七彩世界”的第一個活動,能讓幼兒立刻關注到光與物體顏色的關系,從而產生觀察探究的興趣。活動運用一個故事,讓小朋友們直觀地了解到光的七色——赤橙黃綠青藍紫。
在活動中,通過欣賞故事、回答提問,小朋友們都能理解故事內容。在“欣賞故事”和“理解故事”的環節中,孩子們的思維一直跟著活動主題進行,大家沉浸在光的七彩世界之中,圍繞光與物體顏色展開討論。第三個環節“討論光和人們生活的關系”中,我問到:“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光會怎樣”?一開始,大家還都圍繞光的色彩進行想象,如,全部都是黑的了,沒有好看的顏色了等等。后來,隨著一個孩子思維的轉變,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重心也都發生了轉變。這個孩子說:“光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地球上要是沒有了光,我們都會冷得凍死。”真是一石擊起千層浪,其他孩子也立刻圍繞光帶給我們的冷與熱這個問題說開了。這是前面環節中不曾提到的。但是孩子們能整合以往的經驗,說到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
因為很多知識之間,都是相互聯系而不是彼此割裂的。孩子們能從一個點,想到與此有關的各個方面,說明大家的思維很活躍,并且是在主動地建構知識體系。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2
《七色花》是一篇童話故事,寫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實現了自己的七個愿望,而只有最后一片幫助別人的橙色花瓣才讓珍妮得到了真正的快樂。這個故事內容比較長,如果把握不好時間就很容易拖堂,造成孩子學習的疲勞感。所以在活動中,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心桿,珍妮是怎樣用這七片花瓣的?珍妮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以分段的形式展開講述,孩子們在傾聽故事時很是投入,對故事中的細節掌握的也很好,在講述中我以第一片和第二片花瓣為講述重點,讓孩子體驗七色花的神奇,學會說故事中的語句,從而為接下來的想象講述做好鋪墊。所以活動下來孩子對于珍妮每一次飛出去是什么顏色的花瓣及發生了什么事情都能完整的說出來,孩子們也都認為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是最開心,最有意義的,懂得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我又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實現什么愿望?活動氛圍十分活躍,孩子們也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但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發現他們的愿望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奕銘說想要很多的玩具,允喬說想讓自己的房間變的更漂亮,思佳說想要很多漂亮的花”……雖然在孩子們說的時候我有引導孩子們多與別人分享,想想有什么愿望我們可以幫助別人,但孩子的回答仍是圍繞自己展開。孩子的情感提升非常的單薄。我想這與我對孩子的引導以及啟發還不夠突出有關,在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幫助了別人讓自己很開心時。我可以追加著問一問你有幫助過別人嗎?幫助別人后你的心情怎么樣?我們可以怎么去幫助別人。這樣在下面的環節中就不會出現都以自己為中心展開了!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3
案例一:
“你知道嗎?我昨天在馬路上看到一輛很靈的車!”
“是嗎?什么車啊?”
“我爸爸告訴我說是奔馳的,你知道挖?”
“奔馳我知道的,我爸爸也很喜歡的,以前我坐過的……”
在一次角色游戲中,聰聰和張翔云兩人反坐在兩把小椅子上談論著。
“我們也來搭一輛車好嗎?我們開出租車。”
說著,聰聰用兩把小椅子一前一后地拼搭成了一輛小汽車。兩個人繞有興致地開起了出租車。聰聰坐在前面,張翔云坐在后面。聰聰把小椅子往前搬動一下,張翔云就跟著想前挪動一下。
就這樣,兩個人雖費力但快樂地開著他們的“出租車”……
反思:
和孩子們閑聊時發現他們對車子有著濃厚的興趣。不但知道許多車子的名稱,還了解不少有關車子的配置等。于是,我決定讓孩子們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獲取他們所需要的。陳鶴琴先生也曾說過:“從書本上能吸收的知識是死的,是間接的;而從大自然與大社會獲得的知識是活的和直接的。”從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結合二期課改的活動內容,我們走進了新教材的主題活動——在馬路上。由此,我們展開了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活動。孩子們去消防隊參觀了消防車;去馬路上尋找各種車子;在教室里建造起了馬路和高架;還收集了大量關于車的書籍。
經過這樣一場車輛大革命,孩子們的興趣完全投入到了主題活動中……
案例二:
盛盛、辰辰、聰聰等人翻閱著其他孩子帶來的有關車輛的書籍,不停地感嘆著:“你看,這輛車很靈的!”辰辰說:“我們也來做一輛吧!”聰聰問:“我們就是用小椅子搭出來的,可是一點也不方便的……”辰辰說:“我看到的小汽車都是前面兩個位置,后面三個位置的,像你這樣一前一后的,不對的!”于是,大家忙著搬椅子,前面放兩把,后面放三把。不一會兒,辰辰所形容的車就造了出來。正巧5個孩子都坐了上去,大家很是高興。都爭著說要開去什么地方。這時,娃娃家里的媽媽——嘟嘟大喊:“下雨啦!快收衣服啊!”做在副駕駛上的張翔云說:“下雨了!快開雨刮器!”駕駛員聰聰說:“沒有雨刮器的!擋風玻璃也沒有!”這時,盛盛說:“走!我們去材料箱找找看,有什么東西可以用來做的。”
反思:
孩子們能想到運用其他材料來自制車子的創意非常不錯,可是無奈,他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這時,我在思考: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我要把材料直接推薦給他們嗎?還是多放一些在材料箱里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呢?如果我想讓他們選擇的材料他們沒有運用怎么辦?這時,“活教育”啟發了我,讓我在猶豫中決定:在材料角中投放多種材料,不過我所準備的只是教師自己的預備,而不能替他們件件都準備停當,因為兒童是可以不假思索的來享受的。我們在投放游戲材料時,必須要考慮幼兒駕御游戲材料的自由度,以及幼兒在游戲中作用于材料的方式。于是,我在材料角中投放了布、罐頭、箱子、積木等多種材料。
案例三:
角色游戲一開始,龍龍、辰辰、聰聰、張翔云就圍在材料箱旁尋找著,聰聰說:“布頭好象有用的……可以擋在前面的!”龍龍一聲不響地拿了很多積木塊;辰辰拿了一塊紙板,他們各取所需。等他們各自拿完材料后,一起來到了教室最空的地方,把材料放了下來。聰聰首先問:“我們該怎么搭呢?”……大家想了幾秒鐘后,龍龍說:“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用小椅子的,把椅子先搭好!”“對!”大家都同意后,紛紛搬來了椅子,前面兩個,后面三個。可是聰聰拿來的布該怎么放呢?本來說要擋在前面的,可是根本沒辦法撐起來。聰聰、辰辰和龍龍嘗試了很多次,可是都失敗了。其他的孩子也不知道該怎么來用他們的材料。這時,我走近他們,問一句:“昨天你們不是說要有雨刮器的嗎?”張翔云連忙說:“對的!”我接著說:“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有個頂啊?”聰聰經我這么一提醒,笑笑說:“是的,我們怎么沒想到啊!張翔云,我們去那個箱子來!”
反思:
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開始有了一些頭緒。他們開始想到要用合適并且合理的東西來完成他們的計劃。對我來說,在幼兒游戲時,教師的介入一直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什么時候介入,以何種方式介入,一直是我思考的。怎么來把握這個度呢?幼兒游戲無時無刻不在“嘗試錯誤”中獲得經驗,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在嘗試中獲得情感與智慧的平衡,這就是游戲的本質。所以,我就找了一個切入點,在他們要放棄之前和他們進行了一次交流,給予適度的支持和幫助。
案例四:
自從選擇了用箱子來做主要材料后,孩子們似乎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他們在材料箱里找了一張塑封紙做擋風玻璃;把兩根長長的積木當作雨刮器;找了兩個小盒子,粘在車頭的兩邊,說是后視鏡;他們用筆在車頭上寫了一串數字,聰聰說這是車牌。做完這些,聰聰和張翔云得意揚揚地做進了他們的車,準備玩起來。突然張翔云叫了起來:“怎么沒有方向盤的啦?”聰聰不假思索的說:“我來畫一個!”“還要在旁邊畫個空調和一個可以放音樂的喇叭!”兩個人商量著,最后聰聰在箱子的里面畫上了這些東西。
反思:
孩子們越來越會找合適的材料來進行代替,他們在游戲中自我滿足著,欣賞著自己的作品。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已經很有成就感了,因為急需看到結果,所以他們認為他們所造的車子已經成功了,已經不需要再加以修飾了。所以,根據陳先生對于課程組織的分析,我把他們現在所造的車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小結,對他們進行了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的興趣繼續維持。并再進一步的對他們引導,此時,我把談話式的引導改成了觀察事物的引導。我帶孩子們再次來到了馬路上,讓他們看看馬路上的車和我們造的車又什么不一樣。結果,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他們發現了很多東西!我想,這就是源自幼兒真實生活中的課程,更能夠揭示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意義。
案例五:
從馬路上回來后,孩子們采取了大規模的行動,他們覺得我們的車也應該有顏色,于是我們給他們提供了顏料和刷子,他們樂此不疲地做著粉刷匠;他們覺得我們的車也應該有牌子,于是他們討論并一致決定要給我們的車裝上寶馬的牌子;他們覺得我們的寶馬車也應該有天窗,于是他們自己在車頂畫了一個長方形,挖了一個洞;他們覺得我們的車里也應該有安全帶和排擋,于是他們找來了繩子和積木……
雖然大家一致同意要把它變成寶馬車,但是寶馬的標志怎么畫呢?聰聰能大致說出一點:“好象是……”張翔云說:“我也忘記了!”聰聰連忙想到來問我:“袁老師,寶馬車的標志怎么畫的啊?”我裝傻笑笑說:“呵呵,我不知道呀!你們查查資料吧!”我的一句話提醒了他,他來到了圖書角開始翻書(收集了很多有關車的書籍),可是怎么找也沒找到寶馬車的圖片,孩子們有些失望了。此時,我悄悄的把動動叫到身邊,讓她把她帶來的那輛寶馬的模型車去拿給聰聰他們。當聰聰,張翔云,盛盛看到模型車后興奮的叫了起來:“對啊!我們怎么沒有想到呢!”他們圍在一起畫下了他們的寶馬標志……
案例六:
隨著一步步對車的細致化創作,他們對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開始想到要有引擎和排氣管;剎車和油門。他們找來了奶粉罐頭和卷桶紙的芯子,把它們一個個的接起來,一直從車頭接到車尾;當他們正享受著自己的杰作時,他們發現先前做的后視鏡不能反光,看不到后面,于是他們找來了大大的扇貝殼;當他們想5個人一起坐進去的時候,他們發現后排的空間太小,擠不下;當他們想把玻璃窗變成自動上下開關時,他們發現自己造的門很容易壞……
反思:
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直是我在游戲中提倡的。我間接的幫助他們,不讓他們失去信心,鼓勵他們自己動腦、動手,在“做中學”,重視“做”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陳鶴琴認為“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做,是與理論相結合的.做,做更能使學生學得扎實,學得有用。
案例七:
反復改造了這輛寶馬后,孩子們對自己的杰作相當滿意。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參與這個游戲,但又考慮到游戲的效果,同時游戲時的人數不易太多,所以大家決定在造一輛一樣的車。可是,之前沒有參與制作的天天、馮匯一等孩子遇到了和聰聰、張翔云等孩子剛開始時遇到的相同的問題——不知從何下手。而聰聰、張翔云、辰辰又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不能一直幫助他們。怎么辦呢?這時,天天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你們把它畫出來吧!我們看了就知道了!”此時的聰聰和張翔云他們很有成就感,他們一口答應了,每個人都去拿了一張畫紙,認認真真地畫起了制造圖紙,做起了記錄。
反思:
幼兒在游戲中做也做了,學也學了,他們下意識的開始了他們的記錄工作。這對他們來說是個經驗的回顧、整理和總結。在記錄的時候,雖然天天、馮匯一這些孩子只需要一張圖紙,但聰聰、張翔云、盛盛、龍龍每個人都畫了一張,這,我是贊成的。在同一游戲中,有許多活動要幾個人合作的,但也有許多活動需要平行操作,個體獨立進行的,在他們這個游戲群體中可以有個別幼兒做領袖,也可以所有的幼兒都是領袖。
此時,孩子們對他們的車的熱愛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案例反思:讓孩子們在自然角中獲得更多的發現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4
大班心理健康活動《快樂和不快樂》,活動一開始是老師帶領孩子一起跳《健康歌》,利用師生同樂游戲,使幼兒充分感受快樂。通過談話引發幼兒的共鳴,使幼兒理解“快樂使人精神健康,不快樂會影響人的健康,所以我們要時常保持快樂的心情”的道理。在此環節中,大部分幼兒對“快樂”似乎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激發了孩子與快樂做朋友的愿望。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通過玩“快樂大轉盤”的游戲,來尋找快樂的秘訣,通過象太陽的光芒一樣展示出來。在此環節中,一開始我是想直接就采用這個游戲的,但是由于被孩子這樣那樣的一說一帶,就跟著孩子跑了,“快樂大轉盤”也沒有被很好的利用起來。游戲后半部分,本想采用留白的形式讓孩子在生活中繼續尋找的,但是還是忘了,此環節也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
活動的第三環節是“大抽獎”,目的是讓幼兒體驗生活中會遇到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通過對獲獎和沒有獲獎的小朋友的采訪,引導獲獎的小朋友和沒有獲獎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使幼兒體會到原來快樂是可以分享的。在此環節中,我由于對借的班級還不是很了解,本來準備的五個“幸運之星”結果只產生了兩名,而且我發現我把糖果用塑料袋裝好的糖果,孩子沒有打開,只是把另一包分給了自己的好朋友。
最后一個環節是集體舞《和快樂在一起》。在歡快的氛圍中,讓孩子進一步體驗自己快樂和別人也快樂的意義,再次提升活動快樂的氣氛。
從整個活動來看,我覺得自己在活動的準備中比較用心,從材料的準備、環節的設計,到兩次試教后,對活動的進一步調整。但在細節方面還有待進一步關注例如:對所借班級的了解還不夠,材料的準備沒有和班級實際相結合,教師語言還不夠簡練等等。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5
《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陳鶴琴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數學活動對于我們青年教師是一個很難掌握的領域。今天的《區分單雙數(一)》,是一節隨堂課。在活動的進展中,就發現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活動后就及時與領導、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準備應為幼兒的操作學習服務
在活動的第一部分:感知單數和雙數的第3、4小點中:請幼兒按卡片上的數字取出相應的雪花片;請你2片2片地數,發現了什么?讓幼兒嘗試2片2片地數,其實就是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發現今天要學的知識點:2個2個數最后多1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單數;2個2個數剛好數完的,相等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雙數。這一環節是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構建知識點的關鍵。而作為老師的我在設計了這一環節,幼兒也對其進行了操作感知,卻沒有對讓幼兒的感知的、發現的進行及時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也沒有為下面的知識點總結做好鋪墊,使得總結成了灌輸知識的一個形式了。
作為大班的幼兒了,可以運用記錄表,讓幼兒在操作中及時地記錄,以記錄的形式將事物的現象簡單地呈現出來,并能容易地找出規律。幼兒可以通過表格來認識到原有知識是不對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錯誤,使幼兒的知識系統化,也讓幼兒的發現得到驗證。幼兒都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于是,教師在總結中出現的表格就是從幼兒那兒提取過來的,教師要小結的知識點也是幼兒們自己發現、總結出來的。
二、知識的學習是幼兒主動探索中的一種積累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不管是哪一個領域、每一個知識點都應是教師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在自主探索中,主動構建的一種經驗。在這節數學活動中,知識的學習其實是:發現—梳理—總結的一個過程。讓幼兒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尋找,去發現,教師就幫著引導、梳理,教師的教其實就是對幼兒在今天的課堂中發現的、積累的新知識的一個小結。
三、數學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戲化
在《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即數學教育生活化。這一點還做的不錯。我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出示成雙的實物:襪子、鞋子。提問:這是什么?有多少?(有幾只?有幾雙?)配對的兩個物體是一雙,請你想想哪些東西也是一雙的?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生活化的價值。巧妙地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以幼兒的生活與經驗為基礎選擇,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求知欲,自然地營造數學活動的環境。
設計—實踐—反思的過程,讓我對教材、設計意圖的運用都有了更透徹的了解。而在數學領域這一塊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會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進老教師的課堂,學習她們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認真實踐與多反思中去感悟……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6
實錄:
在“搶椅子”游戲中,我對游戲規則稍作改動,要求搶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幫助沒有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來。在第一輪“搶椅子”游戲戲中,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都充分的反應了出來。靦腆內向的丹妮沒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著我,不肯坐上去;個子矮小、聰明活潑的范志豪沒有搶到位置,急的從椅子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跑了兩個來回,終于和另一個小朋友分享了一張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為了搶一個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來的貝貝竟然招呼沒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兩個經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還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說:“看,我們坐下了吧,我們是好朋友!”
隨著椅子數量的減少,我們大一班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個小朋友同坐一張椅子。雖然第四個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兩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們笑著,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等待著我認同他們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們在“關鍵”時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動了,也許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難道這不是合作與分享精神的雛形嗎?我們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兒之腹”,過分地夸大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說實話,剛接這個班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常規確實使我頭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們的純潔、可愛、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時注意多跟幼兒溝通,發現每一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2、對幼兒的不良行為更有耐心,幫助并等待幼兒行為的轉變。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7
活動中我是逐段講述、分析的,四個不同的季節采用不同的方法,先聽再講,先猜再講,邊看邊講。
結合圖片分段講故事內容,故事的生動描述將四季更替這一較為抽象的現象以擬人化的方法加以講述,把四季描述為四個娃娃,我每講到一個娃娃出去玩時,注重引導幼兒說出他和誰一起玩?玩的時候出現了什么變化?主要是讓幼兒根據故事的內容來講述四季變化的特征。為了讓幼兒將四季特征和更替順序這一較抽象的現象進一步的認識,我讓幼兒上臺戴上頭飾分別扮演春、夏、秋、冬角色來進行表演,其余的幼兒做小朋友。當我說到“春天娃娃出來玩時”,扮春天娃娃的幼兒邊做動作邊走邊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再喊來了春天姐姐、春雨妹妹一起玩。小朋友們有的表演出了春天來了,春天吹在身上覺得很舒服的樣子,有的表演出了下雨的情景。夏天娃娃領著火辣辣的太陽公公出來,一邊走一邊說“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小朋友們有的表演熱的擦汗動作。
在分段講述故事時注意精簡環節,對于已經理解掌握的語句不再提問重復講述,使各環節更緊湊,夏天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分角色表演,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創編的動作也很豐富;完整聽故事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喜歡的季節娃娃分組座,仔細聽這個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可以怎樣表演?這個要求使完整欣賞故事孩子們更專心。
我加強了每一段的學習,從中讓幼兒更好地理解了內容,知道了找朋友都不能夠完成了心愿了,也發現了他們在一起發生的變化,小朋友對于這些自然的變化是非常感興趣。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此活動中讓幼兒沉浸到四季的情景之中。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角色表演結合起來,產生情感共鳴和豐富聯想。讓孩子進一步認識了解了四季特征的基礎上,體會四季不同的美,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聽,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8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讓幼兒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布置我們的自然角,幼兒興致特別高,第二天紛紛收集玉米、大豆、高粱、黃豆、花生、綠豆等投放在自然角,有一天午飯的時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靜的吃飯,東北角上的幾個小朋友卻在竊竊私語,爭論不休,聲音漸漸大起來,我聽到露露說“豆芽是從地里長出來的”,珂珂說,“不對,是從豆子里冒出來的”,程程說,“可是豆子硬梆梆的怎么能長出芽來呢?”……我走過去,孩子們馬上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我,我沒告訴他們答案,只是說,“小朋友趕緊吃飯,吃完了,我們來做個實驗,你們就知道了”,孩子們的興致特別高,一會兒功夫,飯都吃完了,我讓每個孩子到活動區域拿個一次性紙杯,再拿幾粒黃豆裝在杯子里,然后蓋上一塊浸滿水的海綿,把紙杯放在活動區域,并交代他們要耐心等待幾天,就會發現答案了。接下來的幾天,我發現時時都有孩子忍不住偷偷去掀開海綿看……
反思:
新《綱要》強調“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在生活中,幼兒發現了問題并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問題的答案,作為教師應該善于觀察孩子,洞察他們的直接經驗需要,為他們提供探索的平臺,“豆芽是從哪里來的”其實是教師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機,而設計成的,“思啟無疑,無疑則無思”,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思考,其思維是被動的發展。而這次活動中的問題是幼兒自己提出來,問題來源于幼兒本身,是孩子感興趣的,教師再讓幼兒用小實驗自己探索問題的結論,這就極大的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感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僅僅是個引導者,支持者,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9
幼兒常常見到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卻又不知道其中的“奧秘”。科學活動《下落百分百》,通過演示、觀察、實驗等方法,引導幼兒對物體下落想象產生興趣,并對下落的必然性及方向有初步的認識。
本次活動我是以通過實驗讓幼兒了解物體的墜落現象,在第一環節中我出示自制的“轱轆轱轆”教具時,孩子們很感興趣。他們看到老師手上的物體落到地上,紛紛討論“老師一松手東西就會落到地上”“老師要把他們撿起來”……看到孩子們有了興趣,我及時告訴他們物體下落的必然性,認識到地球引力的存在。同時在活動中我說到地球把所有的東西都“吸”在身上,有的孩子便問“那為什么飛機和小鳥都能在天上飛呢”,當知道它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離開地面時,孩子們又對熱氣球產生了興趣,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熱氣球,“熱氣球是靠壓力飛起來的嗎”“熱氣球里邊的火滅了它就會落下來”“熱氣球沒有被吸住”……看著孩子們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我便趕緊應孩子們的興趣簡要地說了說熱氣球,并讓他們課后在討論。
在最后一個環節“美麗下落路”實驗中,我先演示給幼兒看一遍。當看到孩子們都很感興趣,于是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孩子們認真看自己的“路”是怎樣下落的,仔細體驗操作的樂趣,同時在操作中進一步感受到了物體下落的必然性。
本次活動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由于我準備不夠充分,導致桌面與地面一團糟,應事先考慮周全。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對于活動的組織調控能力還應有待提高。
幼兒園案例反思 篇10
實錄描述:
天氣逐漸轉涼,我們小班幼兒開始在午睡中要學習疊衣服了,孩子們陸續地將衣服脫下,只見他們拿著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動物,有的則把衣服團成一團,塞在床底下,有的一個勁的叫:“老師,我不會,你來幫幫我呀。”還有的干脆一動不動地坐在床上等著我……,看著孩子無奈的樣子,我也有種說不出的味道。心想:還是要讓幼兒自己先來嘗試探索折疊衣服的方法,鼓勵幼兒自己先折折看,其次還要想辦法用兒歌的形式來幫助孩子學習折疊衣服的方法,怎樣的兒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呢?于是在孩子午睡中,我在腦海里醞釀了這樣一首兒歌:“彎彎彎,彎左手,彎彎彎,彎右手,點點頭呀彎彎腰,咕嚕咕嚕變枕頭。”過了一天,孩子們一邊念著兒歌一邊折著衣服,興致很高。等兒歌念完,他們也就鉆進被窩里睡覺了。
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都較欠缺。而折衣服這本來就是一個生活活動,,午睡前的場景正好是孩子學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而且在組織形式上可以更加自然、更隨意一些。對于小班孩子,生動形象有趣兒歌易被幼兒吸引和接受,大大激發了孩子的興趣,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因為折疊衣服對孩子來說是天天重復的勞動,養成習慣需要孩子的一貫堅持。在積累折疊毛衣的經驗基礎上,給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以新的探索需求刺激,如讓孩子探索折開衫、折帶有帽兜的衣服、折厚外衣、折背帶褲方法等。學折衣服不是活動的結束,更不是目的所在,通過幼兒的動手,提供給孩子積累大量生活經驗的機會,同時讓孩子在積極探索過程中,能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自信才能擺脫依賴,自信才能讓孩子走向獨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實現“學會生活”。
反思與教育策略:
1、要正確看待生活課程。生活課程,其實是生活與教育的有機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們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滲透教育的因素,從另一方面,也要求這類教育體現生活的特點,如隨機地自然地在相應的生活環節中開展。
2、生活活動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開展。歷來,生活教育往往以傳遞的方式進行,大的傳小的,經驗豐富的傳經驗淺薄的。為引發孩子主動學習,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生活活動也需要同時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開展。鼓勵支持幼兒先嘗試操作,讓不同折衣方法的幾名孩子來演示,大家觀察討論哪種折法最平整最不會松開,這種學習就是一種自我探究的過程,自然有益于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3、要充分挖掘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除自我學習能力外,在生活活動中還有挖掘更多的教育價值。如因為生活活動是一種日復一日的重復活動,因此可以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自己解決生活問題能力、促進幼兒動作技能發展、特別是手的精細動作發展、感受勞動的快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