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反思(通用3篇)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篇1
教學有感在教學中我一直認為信息技術這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上機操作,課堂上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演示、然后學生上機操作。結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樂觀,反應快的學生教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反應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你在講什么,還有部分學生上課走神,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講什么,一堂課就結束了。這種教學方法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反思:
一、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自于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明顯。在低年級的時候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了濃厚的興趣與神秘感,渴望更深層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利用電腦繪畫、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網聊天、購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現在他們終于能夠動手操作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學”跟著“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產生“三分鐘的熱度”,過后就涼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們應該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學會了本節內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學習環境,保持良好學習情趣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我懂得,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抵觸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是保持學生學習情趣的最佳手段。
現在每班學生都在六十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要一個一個教根本忙不過來,肯定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在分組的基礎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學方法。我讓幾位電腦基礎好,掌握快的同學先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負擔,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煉,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懼怕老師現象。從而使所有學生不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總之,要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全文(10)|回復(0)|引用通告(0)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篇2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里面的這樣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寫三年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我認為教學反思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作為一名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多反思,多改進,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更富有新意,更能贏得學生的喜愛。那么對于我們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敏銳地提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之展開調查研究。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積累,課堂上我們經常教育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老師也應該如此。不僅要多想還要多寫,最好能堅持每天寫,把它當成日記來寫。養成習慣,長期積累下去,沒事的時候再翻翻。會使自己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從教一年半以來,我堅持每天把課堂上的小問題記下來,沒事的時候我就會翻開邊看邊想。這樣一段時間下來,終于能找到如何去上好一節課的感覺了。
其次,堅持課后教學反思。
伯萊克曾說:“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以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一堂課下來,教師有必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小結反思,對教學得失做細致的剖析。課后的反思不僅限于一節課后,而且經常問問:為什么學生喜歡語文卻不喜歡語文課?想想我們的閱讀教學,許多時候都是在以教師用書、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作文課整個就是用一種模式寫作。這樣的課怎會得到學生喜歡呢?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口能點火,筆能生花”,用我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激發學生的潛能,用我們語文的理想和熱情去打動學生,這樣的語文課才不愧是語文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意見,找準教學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我相信語文教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礪中才會永遠在潮頭沖浪。考爾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篇3
教學有感在教學中我一直認為信息技術這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上機操作,課堂上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演示、然后學生上機操作。結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樂觀,反應快的學生教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反應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你在講什么,還有部分學生上課走神,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講什么,一堂課就結束了。這種教學方法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反思:
一、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自于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明顯。在低年級的時候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了濃厚的興趣與神秘感,渴望更深層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利用電腦繪畫、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網聊天、購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現在他們終于能夠動手操作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學”跟著“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產生“三分鐘的熱度”,過后就涼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們應該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學會了本節內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學習環境,保持良好學習情趣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我懂得,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抵觸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是保持學生學習情趣的最佳手段。
現在每班學生都在六十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要一個一個教根本忙不過來,肯定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在分組的基礎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學方法。我讓幾位電腦基礎好,掌握快的同學先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負擔,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煉,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懼怕老師現象。從而使所有學生不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總之,要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