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综合,日韩欧美美女视频,国产综合欧美日韩在线91,手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通用13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發布時間:2023-10-09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通用13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教學難點:

  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

  2)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朗讀和背誦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揭題激趣范讀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會說話的燈》,不僅燈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呢!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呢?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交流。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3、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他們都說些什么?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介紹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詩研讀、體會。

  4)根據交流隨機點撥:

  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4節:理解比喻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第5節:理解“編隊”及比喻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第6節:結合插圖理解“年輪”。

  5)朗讀2----6節,嘗試背誦。

  6)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4、作業

  1)完成《作業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時還觀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2

  16.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教學教案

  師寨初級中學 八年級上冊 學科:語文

  教學課題

  16.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教

  學

  目

  標

  1、整體感知,概括說明的內容

  2、賞析生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動、準確的語言

  教學重點

  賞析生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生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進行交流,用語言來表情達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語言嗎?

  找同學回答我們的一些諺語中很清楚的表達了大自然的語言找同學說說自己搜集到的天氣諺語

  哦,原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語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板書:大自然的語言

  二、檢查預習,感知課文

  1.同學簡單介紹作者竺可楨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地理學家主要著作有:《物候學》、《中共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另著有《竺可楨文集》

  2.反饋字詞預習情況

  3.小組比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自己喜歡的段落(派代表讀,每組兩段)

  同學們點評、教師點評重點指導第一二自然段的朗讀

  三、再讀課文,出示投影,回答問題

  1.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溫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

  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小組搶答,看哪個小組有對又快?

  四、合作探究

  朗讀610段思考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介紹的?本文的說明順序?

  2.作者主要運用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舉例加以說明?

  舉例子610段中有很多例子

  品味語言

  1.朗讀第1自然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段中你最喜歡的好詞好句,并說說理由

  生1:課文開頭一句“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采用擬人的修辭格寫春天到了,很形象,為下文的描寫定了基調不過我覺得有一點突兀,來得太匆促

  生2:其實,只要細細推敲“蘇醒”一詞,就會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布谷鳥也來了”這些自然現象展現了“蘇醒”的內涵,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

  生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用詞形象生動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如“繁花次第開放”,“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2、探討問題: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這幾個字可否刪去?為什么?

  【目標檢測】

  一、積累·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

  A.冰雪融(róng)化 孕(yùn)育 翩(piān)然歸來 農諺(yán)

  B.簌(shù)簌落下 了解(jiě) 銷聲匿(nì)跡 緯(wěi)度

  C.衰(shuāi)草連天 連翹(qiáo) 層巒疊嶂(zhàng) 弋(yì)陽

  D.風雪載(zhài)途 隧(suì)道 頭暈目眩(xuàn) 窺(kuī)見

  2.對《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這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B.“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開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題目“大自然的語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D.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二、閱讀·感悟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A.清醒 B.蘇醒 C.醒悟 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A.次第 B.連續 C.陸續 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A.紛紛 B.刷刷 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 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培養速讀習慣和能力。

  3.積累一些詞語。

  重點、難點

  重點:

 。╨)分段、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積累詞匯。

  難點:

  速讀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衰草連天      鬢 毛 衰     翹 尾 巴       連     翹  

  觀    測      道    觀     播    種       耕     種

  差    異      差    遣     差    勁       參     差

  落    葉      丟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融化:(冰、雪等)變成水。

  (2)萌發:種子、草木發芽。萌、發同義。

  (3)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4)呈現:顯出、露出。

 。5)周而復始:形容不斷地循環往復。

 。6)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8)觀測:本課指觀察并測驗。

 。9)懸殊:相差很遠。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

  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

  完。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完。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并歸納: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并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

  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

  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 落下

  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 鳴叫聲,

  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 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ā八ゲ葸B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 同展現一幅

  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 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 枯、候鳥去

  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并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時間先后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并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

  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

  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

  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

  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并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講究條

  理性。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僭龠^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②在地球上溫

  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③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

  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④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

  睡中蘇醒過來。⑤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

  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則處呈現一片衰草

  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

  次第開放。

  1.請按時間順序,重新調整語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擬人句,并指出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擬人句:_

  好處:_

  3.上文用詞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詞改為口語說法,其意思不變,應

  該怎么改?

  A.融化(      ) B.萌發(      ) C.次第(       )

  D.簌簌(      ) E.銷聲匿跡(   )F.衰草連天(    )

  G.風雪載途(   )H.年年如是(    )

  4.簡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 一年四季

  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下面請幾個同學使

  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3)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

  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緯度的差異。(2)經度的差異。(3)高下的差異。(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

  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

  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

  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

  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 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

  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

  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

  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

  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

  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

  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

  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

  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

  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

  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

  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

  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

  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

  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

  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文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ǎ┨羁铡

  1.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3.物候學就是利用_____來研究_______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大自然的

  語言”為_____、_____。

  4•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根據____、____、____.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來安

  排農事。

  5.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_____,選擇______。

  (二)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如“阿公阿婆,割麥插未”。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一、導語設計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于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的語言”。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么?有什么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的語言”的說明文《的語言》。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載途(zi) 連翹(qiáo) 萌生(méng)

  農諺(yàn) 緯度(wi) 懸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楨(zhú zhēn)

  草長鶯飛(yīng) 銷聲匿跡(nì)

  多音字:

  載 zi (登載) (轉載) (一年半載)

  zài (載重) (載人 )

  翹 qiáo (連翹)

  qiào (翹起來)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業

  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第2課時

  教學要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伸,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知識。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1)學生齊讀1、2段。

  (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

  生1:課文開頭一句“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辈捎脭M人的修辭格寫春天到了,很形象,為下文的描寫定了基調。不過我覺得有一點突兀,來得太匆促。

  生2:其實,只要細細推敲“蘇醒”一詞,就會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布谷鳥也來了”這些自然現象展現了“蘇醒”的內涵,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

  生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用詞形象生動。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如“繁花次第開放”,“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生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寫活了。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杏花開了,就好像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生5:這兩段文字好,好在對說明對象的烘托。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4)教師提示學生看注釋①,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暗恼Z言”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回顧前面所學課文,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請同學們列舉一二。

  生1:《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生2:《橋之美》一文中:“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生3:《故宮博物院》一文中,寫太和殿的外觀:“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

  二、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

  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蟲。

  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教師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學生構思寫作。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三、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教師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例

  “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

  “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

  “饅頭云,天氣晴”根據云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

  “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這些農諺都是根據物候現象預測天氣情況。……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四、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布置作業

  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設計

  1.利用課余時間觀察自己身邊的物候現象,寫出觀察日記

  2.如果有機會觀察一下向日葵,就會發現向日葵的花盤總是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在轉動,正因為這樣,人們才給它起了“向日葵”這個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長了,花盤就不再隨太陽轉了。請以《為什么向日葵跟著太陽轉》為題,寫一篇事理說明文。解釋向日葵向日之謎。

  植物學家發現,葵花盤的背后有一種對光的辨析能力特別強的物質。這種物質喜陰不喜陽,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盤的正面不斷地改換方向,永遠跟著太陽轉。

  二、實踐活動

  1.利用語文活動課時間,組織學生走向農田地頭,向農民伯伯請教他們熟知的物候知識,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

  2.收集一二首詠物詩、寫景詩,運用物候學知識試著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里的一篇主體課文,是一首知識性的小詩,它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以詩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孩子們在接觸本文時會很容易被這首小詩簡潔的文風、活潑的文字所吸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讀懂詩歌內容,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過程與方法

  讀中感悟,體會大自然語言的神奇。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教學難點:

  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件。

  2、查找有關“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3、觀察大自然,搜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四季美景。

  現在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自然界的一切都顯示出無限的魅力,請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去欣賞幾個畫面。出示課件(四季)

  2、揭示課題。

  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麗多么神奇呀!它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每一處景物,每一種動物,每一種植物都是屬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們,別以為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呢,剛才你們說的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大自然的語言)

  3、質疑課題。

  大自然的語言并不難懂,認真觀察就能發現,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我們一起來讀課題,讀了這個課題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詩配畫朗讀課文。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去聽一聽大自然的語言,認真聽,仔細看,你聽懂了什么?(詩配畫范讀)

  2、全班交流。你聽懂了什么?

  3、自由輕聲地讀這首小詩,想辦法讀準字音。

  孩子們聽懂了這么多東西,很了不起!如果我們再去把這首小首多讀幾遍,你會讀懂更多的東西。

  讀好的孩子用行動告訴老師。孩子們都會讀了,有幾個詞語寶寶想出來考考大家。我們開火車來讀出它們,火車火車哪里開?

  火車要進入下一站了,現在進行小組比賽讀這首詩,每一組只讀一小節。孩子們拿好書,火車火車哪里開?

  4、試著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訴我們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說一說自己讀懂的內容。

  5、誰愿來說給大家聽一聽?根據學生的回答,師適機板書:簡筆畫(略)

  三、精讀課文,重點品評

  1、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小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神奇。

  孩子們讀懂的大自然的語言真多呀,在大自然這么多的語言中,你最喜歡哪一種語言呢?你最喜歡哪一種語言就去讀哪一小節,邊讀邊想你為什么喜歡它。(學生自由讀自己喜歡的小節)

  2、全班交流,重點品讀

  你喜歡大自然的哪一種語言呢?找出來讀給我們聽聽。

  以第四小節為例指導學生朗讀。

 。1)現在我們請出大自然的這種語言。

 。2)你來讀一讀。

 。3)你為什么喜歡?

  出示課件:反問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點”!钡窃谶@里卻不這么說,而是用反問的語氣,我們一起來試著讀一下反問的語氣。

 。4)蝌蚪就像我們學過的逗號一樣,這多神奇呀!這么活潑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種大自然的語言,春天來到人間,又是多么讓人欣喜。自己悄悄練習讀一下,能不能把這些神奇,欣喜的感覺找到。誰想來試一試?全班讀。

  (5)誰愿意再來讀一讀你喜歡的大自然的語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

  3、領略大自然的語言,配樂朗讀詩歌。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豐富多彩!現在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自然的語言吧!隨著美妙的音樂朗讀這些神奇的語言。

  四、拓展延伸、仿寫練筆

  1、全班交流自己還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語言遠遠不只這些,還有很多。你在生活中發現大自然還有哪些語言呢?

  2、欣賞畫面,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

  你們真會觀察,真會發現!大自然的語言無處不在,只有會觀察、愛學習、勤思考的人才能發現。老師把大自然的好多語言都請到我們的課堂上了,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大自然的語言吧,

  3、欣賞老師創作的小詩,指導仿寫。

  多美呀!多神奇呀!現在老師不禁詩興大發,想寫一首小詩。可是我們應該怎么寫呢?孩子們先一起觀察一下課文,看看課文中是不是每一個小節的寫法都是一樣的?你發現了什么?通過觀察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有很多,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寫出來。

  下面老師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了一首小詩,你們想不想欣賞我寫的小詩?你們聽著。展示詩。

  4、拿出紙筆寫一寫大自然的語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師一樣也用你喜歡的方式寫一寫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語言。我們先用一小節寫出一種大自然的語言。大家拿出紙筆來,寫一寫吧。

  5、寫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自己寫的小詩。

  6、全班交流。

  7、現在請下面的孩子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中間的部份就請臺上的孩子按順序讀自己寫的小詩。配樂朗讀。你們聽聽,我們班的孩子共同創作了一首小詩呢,孩子們都成小詩人了。

  五、總結課文、提出希望

  你們寫得多好呀!你們都是會觀察、愛學習、勤思考的孩子,才會懂得這么多大自然的語言。

  老師希望你們這樣堅持下去,和大自然對話,成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發現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書設計:

  白云(圖) 晴

  螞蟻(圖) 雨

  蝌蚪(圖) 春 學習

  大自然的語言 大雁(圖) 秋 觀察

  年輪(圖) 年齡 思考

  魚鱗(圖) 年齡

  三葉蟲化石(圖) 汪洋

  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學生識字量、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積累更多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多讀多背,多積累,而不過多分析課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語言》是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里的一篇主體課文,是一首知識性的小詩,它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以詩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孩子們在接觸本文時會很容易被這首小詩簡潔的文風、活潑的文字所吸引。本課教學過程我是按照"激趣導入、揭示課題;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重點品評;拓展延伸、仿寫練筆;總結課文,提出希望"這個思路設計的。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學習,求自主

  新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節課上,在識記生字、朗讀課文及理解課文時,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發現規律,鼓勵同學間互相合作、互相補充,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課堂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讀成誦,求感悟

  讀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而課堂上要注意多讀書。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好朋友讀、同桌讀、自讀、齊讀、分小節讀、開火車讀等)多次朗讀,以此提高學生讀的技巧,讓學生充分感悟語言。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望,使他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信息技術,求激趣

  本節課還有一個出色的亮點:即電教媒體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學生年齡小,其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直覺地對色彩、圖像、動畫、故事等感興趣,本節課所設計的課件,正符合學生的這些特點。課件集色彩斑瀾的圖片,生動有趣的動畫,優美動聽的音樂等于一體,為學生營造了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形。這一切直接刺激著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學生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從許多細節中可以看出:如課開始欣賞四季美景,一開課就把學生引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當請學生欣賞動畫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時,課堂上小手如林,真正達到“課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課堂進行到一半左右時,這個時段正是孩子們學習疲乏,處于注意煥散的階段,再結合學生的提問,不失時機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魚,“三葉蟲”化石等幾幅圖,豐富的畫面如磁鐵般牢牢地吸引學生,學生的精神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課進行,趣盎然!

  還有如在全文結束后,又利用課件展示了幾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幾種現象,配上優美的音樂欣賞大自然的語言,再次喚起了學生的熱情,大家紛紛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語言,整個課堂被推向了,達到了“課結束,趣猶存”的效果。

  4、延伸課本,求拓展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中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的現象,并寫成小詩,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養成勤于觀察的習慣。

  上了這節課后,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使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但歸根結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時沒有重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和分析,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認識不夠充分,沒有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其次,我臨場應變能力不夠強,沒有靈活運用教案,沒有發揮好教師的示范作用,遇到臨時出現的特殊情況不能有很好的辦法來應對。

  有很多教育專家認為“沒有缺點的課堂不是真正的課堂”。不管這一堂課的設計和教學怎么樣,只要我從中悟到一些東西,讓自己在教學中成長了,同時由于我的成長也給孩子們的學習帶來成長,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學習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學習難點: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學習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你會讀加點的.字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連翹( )翹尾巴( )觀測( )道觀( )差異( )差遣( )差勁( ) 參差( )播種( ) 耕種( )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

  萌發(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 衰草連天( )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ǘ┱J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簡介作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ㄈi喿x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要求學生讀的準確流利,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

 。ㄋ模├砬逅悸

  思考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物候學知識的?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1.每個自然段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一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 哪些詞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按照要求篩選課文主要信息;

  2、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引入一:視頻

  春季景象(春季畫面中可出現漸漸融化的積雪、競相開放的桃花、新吐綠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現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蟬等) 秋季景象(翻飛的黃葉,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楓葉等)冬季景象(呼嘯的北風、枯樹、飄飛的大雪)

  提問:剛才這段圖像分別展現了哪些季節的景像?你是依據什么判斷出來的?

  學生發言,教師點評后,順勢新課的學習。

  屏示:大自然的語言

  引入二:電腦多媒體

  (視頻播放一段以花為主圖像,并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在畫面依次出現下列詩句,待學生填空后,再用鼠標點擊括號處,再顯示出紅色字體標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詩句填空: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設問:上述詩句分別是寫哪個季節的?你從詩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斷出來的?從中你有何體會?

  3、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

  引入三:視頻

  播放竺可楨資料片:建議片中可從浙江大學校園風光播映,并依次出現浙大校園中的竺的銅塑像,然后逐次出現有關反映竺可楨的生活、科研及其學術著作組成的資料片(更多照片資料請查看《浙江大學百年發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楨”欄目)

  在播放過程中,可漸次將下列竺可楨簡介滾動顯示:

  竺可楨(1890~1974)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別是關于臺風眼的機制、臺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系,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為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請學生齊背王之渙《涼州詞》

  教師談話:同學們可知道,有位科學家卻認為詩中“黃河遠上白云間”一句中的“河”字應為“沙”字,并用翔實的資料對其進行科學的考證,得到學術界的推重;此外,這位科學家還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詩存在的一些錯誤,這位科學家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著名科學竺可楨。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略)。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傊@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按蔚凇庇玫梅浅5溲拧!把嘧印笔恰棒嫒粴w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略) 

  擴展資料 

  一、竺可楨簡介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并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并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二、物候與物候學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和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 

  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經過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最熱的季節。 

  處署:“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四、農諺 

  農諺是農民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解釋農業氣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探究活動 

  組織一次物候觀測活動 

  要盡量把課堂學習與語文實踐結合起來。課外可以讓學生進行一次物候觀測,做好記錄,再寫出相關的文章,組織班上同學進行交流,看誰做得好。 

  習題精選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边@#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a.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參考答案: 

  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9

  教學理念:給學生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參與的空間;用愛和激情點燃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蔽覀兊恼n堂應該成為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主陣地!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是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說明文,這一單元明確要求學生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觀察、講究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2.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3.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4.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學設想: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全文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和研究,以進一步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同學們,在自然界,有哪些生物會說話?

  小草發芽說明……楓葉染紅是大自然通知我們……今天我們一起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一起走進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 (板書文題和作者)

  第三單元說明文學習我們都學了什么?

  引出目標:知識 語言 順序 方法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讀(學生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或者連讀課文,快速準確地從課文中篩選整理信息,完成以下各題。A1說給B1聽,A2說給B2聽。我們將看哪一大組的同學在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察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①由同學們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學————物候觀測對農業的意義————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來說明事理,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上面四題將課文的段落標示出來。(預設:答案不一致的時候,要協調各小組達成共同意見。)

 、诶蠋煱蜒芯课锖驅W的意義放在開頭可以嗎?

 。ú恍,它按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同時也使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逐個板書)

  描述物象 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 作出解釋 邏輯

  竺可楨 推究原因 順序

  闡明意義 本質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⑴自由讀6——10自然段。

 、苹仡櫍簺Q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幾個?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3) 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各組派一個代表來解說這些因素:

 、茸穯枺簽槭裁醋髡甙丫暥炔町愡@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 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再追問:

  明確:從主要到次要。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

  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我們有時還要注意說明方法,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常用的說明方法?

 。ㄉ┡e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

 。6)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ㄉ┡e例子,下定義,作比較。

 。ㄟ^渡)我們了解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后,老師想讓同學們結合白居易的詩,說說這首詩中描繪的物候是由哪種因素引起的?

  第五環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比較閱讀。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

  (1)聽讀1——2自然段

 。2)多媒體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3)讓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

  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缺疚恼Z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下面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第六環節:放飛想象,總結提升。

  同學們,假如我們能夠掌握了大自然的語言,未來社會會是什么樣的?

  總結: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從具體抽象 ,說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語言準確而生動,是篇極有價值的文章。

  2、布置作業: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其中包含的知識。

  材料:

  古書《隆德縣志》上出記載了古人總結的六種地震前兆現象。現代地震科學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確實存在多種多樣的前兆現象。地震前兆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井水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動物的習性異常,臨震前的地聲和地光等。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0

  目標預設

  1.視聽結合,獲得動植物所傳遞的季節氣候變化的信息。

  2.能留意身邊常見事物與現象,喜歡思考事物與現象之間的關系。

  3.在交流與分享中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收獲.愿意向同伴學習。

  活動準備

  1.有關“電閃雷鳴、螞蟻搬家、桃花盛開”的視頻,“砸金蛋”課件。

  2.自制繪本的材料:7張65cm×50cm的鉛畫紙(6張為背景:淡綠一春,深綠一夏,金色一秋,白色一冬,粉紅一晴,淡藍一雨,供孩子分類張貼景色畫;1張為封面“大自然的'語言”)。半張A4紙大小的彩色風景畫,分別是:春的語言(桃花盛開,柳樹發芽,蝌蚪歡游);夏的語言(荷花滿塘,知了歡叫,彩虹高掛),秋的語言(稻穗金黃,桔子紅了,樹葉飄落);冬的語言(雪花飄飄,臘梅花開,青蛙冬眠),晴天的語言(云淡風輕,晚霞滿天);雨天的語言(電閃雷鳴,螞蟻搬家,蜻蜓低飛),數量多于幼兒人數。

  活動過程

  一、播放視頻,喚起經驗

  師:小朋友們好(嘴說),起立、坐下(做手勢)。

  提問:剛才,我用嘴說什么?用手“說”什么?

  小結:我用手和嘴跟你們打招呼的話,就是“我的語言”。

  過渡:世界上不僅人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它說什么呢?

  播放有關“電閃雷鳴、螞蟻搬家、桃花盛開”的視頻,引導幼兒邊看邊說,并模仿教師練習句式,比如“電閃雷鳴,這就是大自然在說:要下雨啦”。

  小結: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讓雷電、螞蟻告訴我們:要下雨啦;托桃花告訴我們:春天到啦!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共制繪本,豐富經驗

  1.自主閱讀風景畫。

  幼兒人手一張畫,先自己讀,再交換讀或相互說說。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在“讀對畫、讀準意、能表達、有句式”上的差異。

  2.交流互學。

  (1)提問:你讀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選的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幼兒,是自主閱讀中各方面能力較強的孩子。

  (2)提問:有沒讀懂的嗎?

  鼓勵幼兒呈現問題。此處解決的策略是:先讓孩子說說讀懂什么、不懂什么,再讓會的幼兒答題。教師要做的是從會的孩子身上提取他們觀察、思考的方法,幫助有困難的孩子學到讀懂的技巧。

  (3)師幼共制繪本。

  A.出示6張背景圖(事先貼在兩塊磁性黑板上),先讓幼兒看明白每張圖的意思.再提出操作要求:把手中的風景畫貼到相應的背景圖上。

  B.幼兒分類貼畫,然后逐類檢查,集體糾錯并總結。最后,加上封面“大自然的語言”,共同完成自制的繪本《大自然的語言》。

  三、砸蛋游戲,追問經驗

  過渡:大自然的語言,真有趣。怎么讀才能懂得更多呢?

  1.打開課件,展示虛擬的“砸金蛋”場景:四個金蛋,單擊其上部,會彈出用意不同的四道題:樹木發芽圖——這是什么季節?(會看細節)哪些圖片說的是我們幼兒園的春天?(善于在身邊尋找)先局部再全圖呈現題:哪張是晴天?(必要時必須擴大看的范圍)大樹年輪圖:大樹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大自然的語言是很豐富的)

  2.幼兒選號答題。答對,金花四濺;答錯“啊哦”告知(點擊金蛋下部即可)。

  四、視聽結合,提升經驗

  過渡語:讀懂了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有用嗎?

  師:10歲的英國女孩蒂莉,和爸爸媽媽一起在泰國普吉的海灘上玩耍,突然她發覺海面上起了很多的泡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她立馬想到這就是地理老師講過的海嘯將要來臨的情形,并且她記得,從海水起泡到海嘯來襲,這中間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蒂莉告訴了媽媽,然后在幾分鐘內和幾百個游客迅速離開沙灘。當他們跑到安全地帶時,身后傳來了巨大的海浪聲。人們在激動和驚恐中爭相擁抱和親吻他們的救命恩人蒂莉。

  提出希望:我們也要做有心人,平時要用心讀懂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 欣賞圖片2 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           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貒笙热挝洳叩葞煼秾W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四.摩拳檫掌: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五作業:.曲不離口,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初試牛刀,同學朗讀上一堂課的小短文,并做評價。

  無論是桃紅柳綠的春日還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那么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呢?它們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新課講授:

  一.           朗讀6-10段,思考,(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ㄗプ£P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明確: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或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的邏輯順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明確: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地方嗎?

 。ㄌ接懀,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準確地說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拋磚引玉,《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三,七嘴八舌,質疑問難三步曲:

  第一步,默讀課文,找出疑難地方,標出。

  第二步,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每組提出“殺手锏”(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

  若沒有,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文章介紹了物候現象,那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四,各顯神通:在生活中,你知道還有哪些獨特的大自然語言嗎?為人類敲響了哪些警鐘?

  沙塵暴,海嘯。

  附:作業設計  備課資料  詩歌中的物候知識

  所有圖片來自

  spring  

  autumn 

  swallar 

  shachenbao  

  beiguofengguang 

  hainan  /article/uploadfiles/200511/20051105074929601.jpg

  xinjiang 

  tianshan  

  shiyuechangchen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第一課時)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運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本節教學設想與要點:本文為說明文,但文章開頭二段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是生動說明語言的典型段落。因此,本課教學著力點為品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并安排課內的練筆,力求一課一得。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復習知識,導入新課:

  1、我們學過許多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征,請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句。參考:

  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可以從第六單元的課文中找出一些)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都是大自然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出示課題)

  二.學習課文第1、2段——品味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1、默讀1-2段,思考問題。

  出示問題:

  1、閱讀第1段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2、用“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有什么好處?

  2、研讀第1自然段。

 。1)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子說一說。

  請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參考:

  A.“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B.“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C.“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D.“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E.“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3、研讀第2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2 段。

  提問: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

  (2)這兩句話你更喜歡哪句,為什么?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參考:

 。1)認為第一句好,運用擬人、引用的修辭方法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

  (2)認為第二句好,采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整齊美。

  4、品讀題目特點。

  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為什么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而另兩個則顯得呆板、乏味。

  三、課堂練筆:二選一

  (1)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萌發 次第 翩然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草長鶯飛

  (2)仿寫詩歌

  大自然的語言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發現。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著:

  春天已到人間。

  大雁集隊南飛,

  不就“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寫著:

  秋天已在眼前。

  四、布置課后預習:閱讀3-12段,用一句概括各段內容,并想想作者在介紹時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五、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用詞生動傳神:翩然、簌簌等

  生動形象: 句子生動形象:比喻、擬人、引用

  標題新穎傳神:比喻、擬人

  六、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重點)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體會說明的條理性。(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方式一:(提問式)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方式二:從圖片導入,從圖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這些草木榮枯,春華秋實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貒笙热挝洳叩葞煼秾W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

  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參考)

  五、摩拳檫掌

  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六、作業

  曲不離口,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選10篇)

    課題大自然的語言課型新授授課時間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選13篇)

    第一課時學習目的: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學習重點: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6

    教學目標: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教學課時:兩課時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農諺。...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2

    第一課時學習目的: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學習重點: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含練習)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識記詞語(略)。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能力目標: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培養速讀習慣和能力。 3.積累一些詞語。 重點、難點 重點: (l)分段、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積累詞匯。 難點: 速讀的習慣和能力。...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課前游戲:1、猜詞語:一名學生不準說話,看著教師給出的詞語,想辦法其他同學猜到。2、小結:要是人類不會說話該會鬧出多少笑話來啊!教學過程:1、大自然是不會說話的,但他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精選14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歸來(piān)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銷聲匿跡(nì)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連翹(qiáo)層巒疊嶂(zhàng...

  •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通用3篇)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初中生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

  •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授課班級:八年級( )班授課時間: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執教:鄧宣盛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學習重點: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一、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

  •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通用2篇)

    16 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目標】1.了解物候知識,豐富科學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知識點(精選16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教材分析(一)本課地位和教學設想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從感性向理性認識物候和物候學及相關知識是本文的學習難點。...

  •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練習(精選16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

  •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通用16篇)

    溫三中 盧雪艷●案例背景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

  • 七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