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1
達標訓練1.給加粗字注音。(1)萌發 (2)孕育 (3)銷聲匿跡(4)連翹 (5)載途 (6)草長鶯飛2.解釋詞語。(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載途:(5)周而復始: (6)銷聲匿跡:3.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能再舉一些身邊具體的事例嗎? 能力提高 閱讀下邊的語段,回答問題。①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②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③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⑤這叫逆溫層。⑥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⑦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⑧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禾木抽青和開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1.分別找出這兩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叫逆溫層?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現的時間及氣候條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第⑧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為兩層,③—⑧句為第二層,為什么詳寫這一層?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體指代什么? 6.前后兩段在說明影響物候來臨因素方面出發點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選擇填空:空間、時間)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回答問題。北極昆蟲的絕技①在北極地區,由于環境嚴酷,氣候惡劣,昆蟲的種類要少得多,總共也不過幾千種,主要有蒼蠅、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蒼蠅和蚊子的數量最多,占昆蟲總數的60%—70%。②大的動物和鳥類,可以*身上的長絨毛抵御嚴寒,但昆蟲卻永遠只能赤身裸體。那么,它們怎樣才能度過北極嚴酷的冬季呢?實際上,絕大多數昆蟲,在一年當中大約有9個月的時間身體都處在冷凍狀態,它們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澤里,和周圍物質凍在一起。我們知道,冰是一種晶體,但是,如果昆蟲的身體結晶的話,就有可能扭斷它的脈管從而破壞其肌體。為了防止這一點,北極的昆蟲們演化出了一種絕技,就是它們能夠自動地將其細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有效地避免結晶。還有北極的牛蠅,是一種極可怕的寄生昆蟲,它將卵下在馴鹿的絨毛里,孵化出來之后即鉆進馴鹿體內,順著血管周游全身,長大之后又回到馴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沒而居,而且開了一個天窗,以便呼吸新鮮空氣,直到長成之后鉆出馴鹿體外,進行新的一輪繁衍生殖。按理說,小馴鹿細嫩鮮美,又無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蠅卻從不攻擊它們。因為如果牛蠅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雖然要容易得多,但卻有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就難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蠅,竟早在人類數十萬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奧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類去深思。不僅如此,牛蠅在每群馴鹿中下卵的數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們使受卵馴鹿的頭數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盡量避免在一頭馴鹿身上下卵過多。如果在一群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整個馴鹿群的滅絕。而如果在同一頭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其死亡,或者由于體弱而被天敵吃掉。這樣,它們的后代也就會隨之同歸于盡了。③生活在北極的昆蟲,還面臨著另外一種特殊的困難。畢竟北極地廣人稀,連動物也很稀少,昆蟲怎樣才能找到自己進攻的對象呢?據生物學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種非常先進的紅外線探測器,能在相當遠的距離,準確無誤地遙感到人和動物身上發射出來的紅外線,從而順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類所用的紅外線探測器,只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不僅龐大笨重,而且所顯示出的圖像還模模糊糊。若與小小的蚊子相比,人類落后了不知有多少個世紀。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們,是怎樣相距遙遙就能談情說愛,就更使生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了。④在北極的陸地上進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東西是黑蠅。它們有非常靈敏的嗅覺,老遠就能聞到人的氣味,便立刻成群結隊地飛來,“嗡嗡”叫著,轟炸機似的,使人心驚肉跳。因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沒有用,它們那鋼針一般的嘴,連腳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進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與此同時,還吐出一種毒液。被叮咬之處,凸起一個大泡,腫脹疼痛,甚至潰爛,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⑤在北極,昆蟲的世界就是這樣奇妙。1.(1)生活在北極的大多數昆蟲遇到了哪些困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們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第②段中“如此深奧的道理”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一點對人類有什么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主要說明方法是什么?請舉一個例子說明。說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從文中介紹的北極昆蟲的絕技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什么自然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達標訓練】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2.①動作輕快的樣子。②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③一個挨一個地。④滿路,有遍地的意思。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環。⑥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3.物候現象。略 【能力提高】1.各段的第一句。2.①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比低處高的氣層叫逆溫層。②冷空氣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③一般出現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氣晴朗,沒有風。3.①舉例子 ②以事實來證明逆溫層的存在,從而說明研究“高下的差異”這個因素時,要注意特殊情況特殊對待。4.這種特殊情況對于一般人來說不太清楚。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種禾木抽青和開花日期。 6.空間 時間 【開放探究】1.(1)北極嚴寒;昆蟲找不到自己進攻的對象(或昆蟲找不到賴以生存的食物)。(2)它們自動降低細胞中的水分,避免結晶;用紅外線探測器或用敏銳的嗅覺來尋找食物的來源(或尋找進攻的對象)。2.(1)牛蠅不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是因為這樣做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難以生存下去。(2)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須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3.舉例子 舉牛蠅的例子說明昆蟲如何抵御北極的寒冷;舉蚊子的例子說明北極昆蟲如何尋找進攻的對象。4.適者生存(或:只要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練就適應變化的絕技,才能生存下去)。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你會讀加點的字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連翹( )翹尾巴( )觀測( )道觀( )差異( )差遣( )差勁( ) 參差( )播種( ) 耕種( )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
萌發(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 衰草連天( )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走進大自然,人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恰。今天我們不是去領略大自然優美的風光,而是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學習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說明文。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簡介作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讀,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物候學知識的?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1.每個自然段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一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 哪些詞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第1、2自然段的語言進行精點精評,從中我們體會了說明文中也可以對事物進行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既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也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這種寓說明于描寫之中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布置作業
1.背誦第1自然段。
2.將第1至3段的有關詞語抄下來,作好詞語的積累。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并學會運用。
⑵ 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⑶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于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于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么?有什么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⑴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⑵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⑶ 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⑷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⑷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
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業
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4
成功之處: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一直處于“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然教師的鼓勵也相當的重要,課堂上出現了另我很吃驚的現象,該生平時學習的態度不是很端正,而且從來不在課堂舉手發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學都很吃驚的是他竟然舉手了,因此,我當即給予表揚,沒有想到他回答的還真不錯。可見,在知識的建構中,學習環境要被鼓勵,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向其他人展示,這不僅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對這門學科逐漸有了興趣。
敗筆:
1.教材鉆研得不夠深入
在課外延伸環節,問題才真正出現,因為很多學生找的農諺其實并不包含物候知識,可是我因為沒有把關于物候的知識進行鉆研,自己對于這塊知識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沒有能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更正,導致學生上完這節課后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物候現象,所以這應該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大失誤,教研員說的.非常對,我的這節課屬于淺入淺出,但是該說明的問題仍然要帶著學生解決,這篇課文的標題是叫大自然的語言,但教師也不能泛泛而上,因為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后,應知道其實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物候的,而物候現象課文中說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動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現象。我想我對于教材的鉆研實在是太欠缺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舉過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開課,課后有人請教他,到底花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教師回答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種不斷學習的精神才是我們教師真正應該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師說:“一個好老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學習者,走出職業的孤獨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態學習,其次才是教書。”教師自己要吃透教材,并能自由駕馭教材,聯系實際,做到深入淺出,才能真正向學生傳授知識。其實對于這次的課,我覺得反映出不少問題,因為更多的時候我還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個鉆研思考的過程,所以總會出現漏洞。而別人總能發現很多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細節問題的處理不夠嚴謹
給我的第二個重要感觸是細節問題,因為當時我用的是課件上的,有一個環節是通過一組圖片來顯示季節的變換,用的是四個季節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過這幾張圖片告訴學生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因為它們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換,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圖片本來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選的卻是春梅而不是臘梅。我一直沒有發現這個小細節,但是教研員很快就發現了,說明我的課件做的不夠嚴謹,雖然我在之前已經很多次放映卻都沒有發現。還有一處就是在預習檢查時有一個“衰”字,我把它當成了多音字,而事實上這個字并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區別,人家都說細節處看成敗,所以一節課的好壞真的也能看出是否“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啊!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我把它寫出來,希望把它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做一個真正對學生能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5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罕、蝌、蚪、逗、間、如、粗、意”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9個生字和11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難點:
1.朗讀課文時注意句子的節奏和語氣。
2.正確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總也看不見”等句子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板書:大自然的語言,齊讀課題。
2.師講:別以為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內容。
1.借助拼音讀課文,讀通課文,在讀時有讀不準確的語言,要停下來借助拼音讀正確。
2.再讀課文,標畫出生字和會認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會認的字多讀幾遍。
3.分小節讀課文,其他同學聽聽有沒有讀不準的音。
4.電腦出示生字;讓學生讀一讀。
5.電腦出示詞語:請學生讀一讀。
語言化石告訴發現說話人們
鑲嵌山巔汪洋那是這是蝌蚪逗號粗心大意
6.學生選擇1個或2個或幾個詞語練習說話。
7.同桌同學互讀課,相互正音。
三、精讀課文內容,朗讀指導。
1.指名讀課文,大家聽聽從大自然的語言中聽出了什么?(學生說明小節的內容,就學習哪段內容。)
(1)學生A回答: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告訴我們那兒曾經是汪洋一片。
①教師板書
三葉蟲化石,汪洋大海
②為什么找到三葉蟲化石的墳,可以推測那里是汪洋一片呢?
③出示“三葉蟲化石”的標本或書上的圖,請查找到三葉蟲資料的同學給大家講一講:三葉蟲是節肢動物,在2億多年以前已經滅絕了,它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喜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7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8
教學目標 :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
3了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步驟 :
1.提出疑問。課文中(包括題目中)“文字”的含義有幾種?
2跳讀課文。根據文字的不同含義大體勾畫出全文的內容結構。
3重點解讀關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課文對“大自然的文字”的分類介紹再劃分出它的層次。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明白作者介紹了哪些自然現象,作者怎樣引領我們來破譯它們,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識點:
(1)霍雨、鐵砧、漂礫、毒意等
幾個加點字的注音,在文中劃出有這些字詞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落實一些重要語句的領會)。
(3)討論交流。
(4)質疑問難。就文中仍有疑難的地方,師生互間互答。
(5)布置作業 。
(解說:本過程體現了置疑激趣法、整體掌握法及研究學習法這幾種適應新大綱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動機肯定是興趣,有興趣帶著問題去探究,不僅能發揮主動性,而且能逐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研究的精神。教學中,基本理念要貫穿始終,使教學在和諧共振中愉快地進行。)
自讀點撥 1.課文中“文字”的含義。
課文中的“文字”有兩個意思:
第1、2段中指書本上的字;第3段一轉,從“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種能給予人對自然進行認識、了解和推想以預示和啟發的自然現象。這樣,課文從讀者的生活經驗人手,顯得親切,使人產生聯想;接著引出一個科學問題,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
2全文的內容結構把握。
課文的結構非常清楚,第1、2段說明書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這一重心內容,末尾3段則告訴我們學會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義,其余段落集中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類別?各有哪些作用?
根據方位來分,有天上的星、云、鳥和地上的石、樹等;根據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現來分,可分為形(星、云)、聲(鳥)、色(石)。星引導海上航行;云指導天空飛行;燕子告訴天氣;白嘴鴉、鶴和大雁報告季節;石灰石說明滄海桑田的變化;漂礫表現自然的神奇力量。總之,正因為有了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們才能認清自然,趨利避害,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和樂趣。
4.重點語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橫線的詞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本句還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將會有巨大的作用。
(2)“無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這個比喻新穎恰當,引發讀者無限的想像,也為后文介紹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結構順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也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箭頭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說法形象地說明水上行船與在陸地上走路是不一樣的,它沒有具體明確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種文字——星座門北極星)對行船的指導意義。
(4)“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了。”“‘飛來說”“告訴人們”用了生動的擬人手法,不僅清楚地說明白嘴鴉的飛來與鶴的飛去是季節變化的預兆,也顯示了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很有情趣。“不用日歷”,擬人中有比喻,新穎別致。
(5)“一轉眼功夫,連蜘蛛網也無影無蹤了,它們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樣。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這些語句很有意境,雁陣在人們的眼前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但它們使我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空,它們留下了令我們回味的聲音,它們使我們告別了一個寒冷的季節,但它們更使我們盼望一個全新的溫暖的春天。我們的視線、我們的心都被那雁陣牽引著。想像和擬人手法運用得很成功。
5.說明方法歸納。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類別和舉例子。另外,擬人的寫作手法對增強說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了解全文的說明順序。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常常驚嘆于詩人敏銳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聽鄉思,在青青柳色上讀懂離別,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詩人傾訴柔腸。詩人,或者是有一顆詩心的人是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的,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實農民更懂大自然的語言。他們不但聽得懂而且還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了上千年。好奇嗎?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把握文意
1、檢查預習,學生找出需要積累的詞語。
2、學生朗讀,初步感知文意。同時思考題目“大自然的語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現象)這是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動)板書。
明確:說明文在準確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實和生動兩種風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紹物候現象,你想寫些什么內容?學生先思考,試答。再快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小組競答。
本文為了說明物候現象,介紹內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三、細讀課文,理清結構
4、尋讀課文。試根據課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內容。(小組合作)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5、根據同學的整理,師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書。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深讀課文,探究順序
6、根據結構板書,師生共同探討全文的說明順序,體會其優點。
明確:文章全文采用邏輯順序,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條理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顧知識點—————“說明順序”:通常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強調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
7、再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學生細讀6~10段。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這樣安排的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的使用,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動說明
8、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銜接遷移練習小結: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現象了,真是了不起!原來物候學就在我們身邊啊!可是回頭想一想,這么枯燥的科學名詞,如果你平時遇到了會不會感興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現象》會怎么樣呢?
幫助學生體會本文標題的優點——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9、回看文章題目,讀出文中與題目一樣表達生動的文字。(1、2段)
10、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選取二、三個點,引導學生讀透妙處即可。
六、小結:
感謝作者化難為易,用生動的語言拉近了我們與科學的距離,感謝作者循循善誘,用符合我們認識規律的說明順序,將深奧的科學理念深入淺出地傳授給我們。這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讓科學著一襲純樸的布衣,走進尋常百姓家。
讓我們用一句話總結:科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證的細致,我們就可以————走進科學。
七、布置作業
1、收集身邊的農諺、有關物候的詩文或記錄研究身邊的物候現象,并積累起來。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10
這是一片科普性和文學性都具備的詩歌,學生不僅喜歡詩歌的內容,也對優美的文字很感興趣。一課時我進行了大量的朗讀,而且朗讀的形式也很多,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朗讀中的美。二課時默讀后提問——你讀懂了什么,通過板書的歸納整理文章的思路,學生還說到了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個小節,但是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兩小節,這就是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啟發學生說出了總啟下文和總結全文的作用,并且立即進行作文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印象又加深了。這堂課的重點還是仿寫,可是仿寫的指導怎樣高效而又有力度,這是一個難題。由于學生之前沒有找到較為豐富的資料,所以在仿寫時局限于那一兩種自然現象,不過我分別進行了兩種格式的指導,還提出了“隔山打牛”的`寫作技巧,學生很感興趣。不過這堂課上的比較隨性,反思的時候感覺思路還不夠清晰。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11
目標: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認識“雁、廬、鑒”3個生字。
重點:從詩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語言,認識“雁、廬、鑒”3個生字。
難點:懂得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
一、導入
大自然手中的畫筆色彩斑斕,,大自然獨有的語言更是魅力無限。今天,我們就來自主閱讀戴巴棣的詩歌《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次自學詩歌。
1、認讀生字詞,并把詩歌讀通讀順。
2、為詩歌標上小節號,思考:
詩歌講了哪幾部分內容?
3、小組內交流、訂正。
三、再次深入閱讀詩歌,獨立完成下面的檢查題。
(一)字詞練習
1、選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個子窩,里面新增的幾只小雛兒,可愛極了。
(2)秋風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隊伍向南飛了。
2、查一查
“鑒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詩歌內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中的現象現象傳遞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現象現象傳遞的信息
(三)選擇填空,并寫出理由。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豎起耳睜開眼)(聽見看見)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時候,
學會了鑒別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么不會__________
(計算浮力。把浮力計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從“詞語采集”中任選一詞,寫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組學習
1、小組內交流檢測題的答案,意見不統一時,詢問老師。
2、自主評價檢測題的完成情況。
3、交流、討論問題
(1)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你從課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蘭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發?用自己的說一說。
(2)你還從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五、朗讀課文
1、以小組為單位,分小節朗讀課文,評選出最好的,參加全班的賽讀。
2、各組代表在全班進行賽讀。
六、仿照2—9小節自創詩歌一節。
如:
嘩啦,嘩啦,風兒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葉片飄落。
大自然的語言在小河中流淌,風與葉共同奏出,
帶給我們一個春天的童話。秋天的樂章。
七、作業。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12
一、活動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并運用適當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2、學說兒歌,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對兒歌的理解。
二、活動準備
1、大自然綠色的視頻短片
2、《救救地球》幼兒用書
3、《大自然真漂亮》兒歌文字配畫大圖
三、活動過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視頻短片,讓幼兒觀賞。
活動反思:在播放視頻、幼兒觀看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聲“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連綿的高山等這些海南孩子比較少見的風景時,孩子們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卻不能說出它們的名稱,我及時進行了介紹和講解。所以生活經驗很重要,建議要給孩子多一些體驗,或者通過各種手段,如視頻、圖片、圖書等豐富孩子的經驗。
2、出示幼兒用書,請幼兒描述圖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圖中的環境,嘗試用適當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反思:孩子們描述風景的詞匯比較多,如“藍藍的天空”“五彩繽紛的花朵”“廣闊的大海”等,但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卻很單一,比較多的就是“感覺很美”等,說明孩子的日常體驗及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都還有待加強。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兒歌大圖,與幼兒一起讀兒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隨風左右搖。
我是小鳥,樹上聲聲叫。
我是小蟲,草叢四處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動反思:這首兒歌比較簡單,所以孩子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兒歌,還能創編動作進行表演,此一環節的活動目標基本達到。
4、幼兒嘗試根據兒歌的句式學習創編兒歌。
活動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進行創編,但是編出的兒歌內容比較貼合,對仗卻不夠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叢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詞與句式都非常標準:我是獅子,草原四處跑。其他孩子的用詞及模仿創編的能力還需加強。
5、請幼兒嘗試把兒歌中的情景畫下來,然后把圖畫合并成大圖畫,張貼在活動室內。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13
教學目標: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欣賞圖片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四.摩拳檫掌: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14
之六
佚名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4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理解10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學難點 :運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仿寫詩句。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4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嘗試背誦第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揭題,明確學習任務。
2.復習本單元提示,了解兒童科普文章的閱讀方法。
3.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根據音、形、義的不同要求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①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
假如請假假裝弄虛作假病假
②組詞
雁( ) 編(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組輪讀課文,集體正音。
④質疑釋疑。
4.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錄音范讀,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它們都說些什么呢?用"--"劃出。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秋天已在眼前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來介紹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節濤反復研讀、體味。
(2-6節教學動態控制,根據學生交流的順序編排教程。)
①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②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③第4節:什么叫"逗點"?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這是什么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④第5節:結合課文理解"編隊"。
出示:大雁在編隊南飛,像不像省略號?
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⑤第6節:借助插圖理解"年輪"。
(4)朗讀第2-6節,嘗試著連起來背誦。
(5)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5 作業 。
(1)完成(作業 本)第3、5題。
(2)收集信息:你平時還觀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來摘錄)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2.模仿課文寫詩句。
3.背誦全文。懂得平時要注意觀察大自然變化井動腦思考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1.復習。
(1)檢查詞語:獨立完成<作業 本)第1題。
(2)反饋、訂正。
(3)齊聲朗讀第2~6節。
2.學習第1、7節。
(1)自由讀第1、7節,思考:怎樣才能發現和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呢?
(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
(3)齊聲朗讀第1、7節。
(4)背誦第1、7節。
(5)完成<作業 本)第4題。
3.信息交流,仿寫詩句。
(1)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1)學習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飛天要下雨
迎春花開春天來臨
(3)激發興趣:今天我們也來當個小詩人,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節好嗎?
(4)體味詩句的表達方式。(重點研讀第2、3、4、5節)
(5)根據自己收集的信息,學習課文寫法仿寫1-2節詩句。
舉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烏云,
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烏云擠滿天空,
大雨即將來臨。
②河里的水結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鏡子?
大自然在河面寫著:
寒冬已在跟前。
(6)學習交流片斷,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4.作業 。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 本)第6題。
(3)嘗試著寫一首《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篇15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
3、了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3、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4、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基礎知識:
1、 字詞積累:(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ào) 緯度(wěi) 銷聲匿跡(ni)
蓑衣(suō) 阻撓(náo) 忌諱(huì) 悄然無聲(qiǎo)
2、 走進作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順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3、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舉了三個例子。
4、第二自然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按時間先后順序。
5、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6、第三自然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8、文章第五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10、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11、“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
13、“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芽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15、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
“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
“饅頭云,天氣晴”根據云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
“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這些農諺都是根據物候現象預測天氣情況。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一節一練:
閱讀課文一、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7、理解下句:“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上句中“融化”“ 萌發”“ 次第”的作用?
(融化萌發次第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歸來。上句中“翩然”一詞的作用?
(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20、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能否將上句中的“孕育果實”改為“結果”?
(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21、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上句中“簌簌”一詞的作用?
(“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22、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能否將上句中的“銷聲匿跡”改為“消失了”?
(“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23、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連天”“風雪載途”的作用?(“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25、“傳語”“暗示”“唱歌”等詞的作用?
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6、“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詞的作用?
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的作用,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