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精選14篇)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1
一、積累與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
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zhàng) 弋陽(yì)
d.風雪載途(zhài) 隧道(suì) 頭暈目眩(xuàn) 窺見(kuī)
2.找出下列各組成語中有錯別字的兩項,將其序號填在括號內。
(1)a.百感交急 b.斤斤計較 c.滿院狼藉 d.昂首闊步( )( )
(2)a.得心應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畢露 d.令人噴飯( )( )
(3)a.在所不昔 b.談笑風聲 c.難能可貴 d.記憶猶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諭人 c.入木三分 d.花團錦族( )( )
3.選擇恰當的詞語,將其字母序號填在括號內。
(1)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 )得多。
a.靈驗 b.靈敏 c.靈活 d.靈便
(2)為了便于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 )是必要的。
a.觀察 b.觀測 c.預測 d.觀望
(3)月亮的影子幫助現代人解開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之謎,( )了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a.決定 b.制定 c.確定 d.肯定
(4)影子戲,在這里產生了( )的力量,它戰勝了時間和距離,成為我們手中的一個馴服工具,為我們忠實地服務。
a.神圣 b.神奇 c.神異 d.神秘
4.對《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這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b.“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開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題目“大自然的語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d.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5.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據推算,我國種大豆的歷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漢以后逐漸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大豆的殘留印痕。
⑤許多古書中也有關于大豆的記載。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則廣告,有人對其中六處提出修改意見,這些意見分成四組,最恰當的一組是: ( )
這個工廠經工程技術人員精心研究設計,推出新產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觀,瓷面光滑,色彩鮮艷,質量穩定,經久耐用等特點,適應中、高檔賓館、飯店及現代住宅理想衛生潔具。
(1)“經久”改為“堅固” (2)“潔具”改為“用具”
(3)“適應”改為“適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衛生”前加“的”字 (6)“新產品”后加破折號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話中畫線處的標點,恰當的一組是( )
“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①這是郭沫若為蒲松齡紀念館聊齋堂寫的對聯。“畫人畫鬼”,指《聊齋志異》的題材內容②它借狐鬼故事來達到“刺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評價蒲松齡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入骨三分”,則概括了他在創作上的成就。今天這節課要學習他的名篇③促織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評價是否恰當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之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1)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順序解說事理的。
(3)用大連和北京、濟南和煙臺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說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將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6)本段說明的對象是( )
a.大自然的語言是指杏花開了,桃花開了,布谷鳥唱歌了這類自然現象。
b.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c.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決定農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觀察氣候與自然現象的關系。
(7)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了哪三個例子說明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三、課外閱讀
氣候的威力(節選)
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④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紹了南極的氣候。請通讀全文,概括出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氣候對人類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請根據自己掌握的氣候方面的知識,各舉一個氣候造福于人類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要求:舉例典型,表述具體,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類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其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 _____,從內容上看,文中運用畫橫線的句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對本文的理解,順著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要求:語言簡明概括,過渡自然,60字以內)。
《大自然的語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的差異
(2)第一句話 按概括到具體的順序解說事理。
(3)說明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的來臨。
(4)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
(5)表示沒有例外,這樣就準確地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
(二)(1)根據這些來安排農事。
(2)榮枯 去來
(3)……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
(4)①傳語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開了…… ②桃花開了…… ③布谷鳥開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三
1、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是:風大而猛、極度寒冷、變幻莫測。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區常年多風,當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風能建立了許多風力發電站,為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服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夏秋季節多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當地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3、記敘(或敘述)這是為了說明南極風大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或南極大風的威力,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4、舉例子 列數字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5、南極的氣候確實顯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陸的威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氣候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從而造福于人類。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2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是一首知識性小詩,它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不論是什么樣的語文學習基礎的孩子在接觸本文時估計都會很容易被這首小詩簡潔的文風、活潑的文字所吸引。而且這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小詩,無論是在識字、閱讀與理解感悟上都不會給學生形成太大的障礙,課堂上所需要教師去做的就是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讀書時間,尤其是朗讀的時間,讓學生悄然走入這份大自然的召喚書中,去觀察思考、去讀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語,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①能解讀大自然語言的自然現象。
2、多媒體課件②氣象諺語6條。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觀察周圍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導學生在一定的觀察方法指導下力圖有所發現。
2、通過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并讀出詩歌的語氣。從而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與想象世界,整合課內外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仿編、創編。在此過程中深入體會本文是如何用平實的、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的知識的。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揭示主題
1、老師這兒有一段不說話的電影,同學們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給每一幅畫面配上一句解說詞。
(注:多媒體展示:電閃雷鳴、公雞打鳴、黃葉紛落、燕子低飛、臘梅花開……一幅幅出示后整體定格在一個大畫面上。)
2、同學們,你們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畫面,其實畫面上,天氣、動物、植物告訴給我們的信息也是語言(板書:“語言”)這些都是誰的語言?(補充板書:“大自然的”)。
3、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小詩寫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師生共創 研讀小詩
1、下邊我就把這首小詩寫在黑板上,我寫一個字大家就猜我會寫一個什么詞?(師板書:第一小節生邊讀邊猜)。
①誰能把這首小詩讀給大家聽?評議:聽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再讀給大家聽聽。你肯定白云飄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個晴天嗎?誰發現過?那請發現這種現象的同學肯定地給大家讀一讀這兩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著哪?你們快看(大屏幕展示螞蟻搬家)看著這副畫面,結合一旁的提示詞,仿照上一小節,你們能幫我寫出第二小節嗎?自由嘗試,根據匯報出示(板書)第二小節。
①你們當中有見過螞蟻搬家的嗎?給大家說說,(聽別人說的也行)。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那好,你們知道該怎么讀這一小節了吧?每個人都給自己的同桌讀一遍,看他(她)滿意嗎?
②男女生比一比——師評:(停頓得很好,有節奏感,這么一讀讓我也更明白這大自然的語言)。
3、動物中可不是只有螞蟻會說大自然的語言,更有趣的還在下邊,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三小節)
第四小節的畫面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接下來還是你們自己先仿編——根據匯報出示第四小節。
①大自然已經把語言寫在水面和藍天,你們來讀讀吧,看看從這兩個小節中的朗讀中能有什么發現?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解決:“逗點”,“省略號”各指什么?)
②誰能把兩個小節連起來讀一遍?同學們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發現時,尤其是有趣的發現,心情會怎樣?再讀這兩個小節。
③男女生輪讀,女生讀第三小節,男生讀第四小節。
4、剛才這幾個小節中所說的這些大自然的語言,平常我們留心觀察的同學也時有發現,下邊再說的可能我們就不多見了,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五小節)。
①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你們明白嗎?那誰能給大家說說年輪是怎么回事?畫一畫行嗎?
②其實不光是年輪,我們平常吃的魚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語言。那我考考大家,請聽題:大自然寫在魚身上的語言是什么?
③請馬上根據提示把這一小節補充完整。
④那現在請大家想想:怎樣把我們明白的這兩種大自然的語言介紹給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自由練,指名讀。
⑤剛才我們所了解的這六種大自然的語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怎么說?可是它們還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語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節中呢?快來猜猜看!
(板書:第七小節)。
a、我肯定這一小節中,你們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問題,先讀讀把問題找出來。
b、交流
c、自然界這么神奇的語言你們都讀明白了。
大聲地朗讀給老師聽一聽吧。
5、①讀了這七個小節,關于大自然的語言,你想說點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萬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出現開頭小節)。
③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看見了大自然的這些語言,為什么?
④所以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我們要說(師板書:生猜讀)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
⑤最后這一小句,如果也用上“只有……才……”你還會怎么說?——離開課文,用上“只有……才……”你還能說句話嗎?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現在這首小詩已經非常完整了,我們把它從頭至尾地朗誦一遍,好嗎?
①聽大家朗誦,我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大自然這是在用什么跟我們說話?
②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我們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不信大家讀讀下邊的這些氣象諺語。(選一條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據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段嗎?(可以回家去先觀察,有所發現后再寫也行)等大家都寫好了,我們也編一課《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3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
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范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么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么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秘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于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后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
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于大自然的語言。對于蝌蚪和大雁孩子們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里進行充分想象,同時借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后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后來經過我的范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
課后我布置孩子們回去搜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于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4
上了一節學習課,有很大的收獲,不同的課型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這是一篇說明文,而且是事理說明文,對于說明文比較枯燥,道理比較抽象,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類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熱愛這門科學,真需要教師動動腦筋來備課上課,我先說一下自己的上課方式。在集體備課中我知道了文章確定的重點是生動準確有條理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順序,之外還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后,選擇教學方法,采用精講,然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學,在教學媒體的應用上說明文應該有直觀的教學課件,經過精心準備,找到了適合學生的課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研究了學生,研究了大綱,新課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風格,準備上課。
一堂課下來我認為本節課存在問題如下
1、課堂量過大,一節課比較緊湊,生字詞的聽寫本可以刪除,但為了再次落實,可以說消耗的時間較大。
2、說明文展示的劣勢凸顯,如果這是一課記敘文,學生可能會有話可說,但說明文有些題類似數學題型,小組的講解成了出示答案,學生并無疑問可循,由于說明文的可造無味,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
3、老師語言力度沒有到位,特別是在第二組講解的時候,由于講解不到位,老師說了聲“適當給點掌聲”,我想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鼓勵的力度不夠。
4、多媒體的運用對本節課教學促進作用不大,出示的.多媒體基本上融化在了學生的展示中;
但雖說問題較多,本節課學生也聊有收獲:
1、說明文的知識學生在短時間掌握的較好;
2、小組講解還是較為到位,我認為總體來說有很大進步,組長或者主持人
敢于用其他方式創新講解,特別是第一個主持人的全班講解,做的較好。
3、學生在拓展展示時有所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5
大自然的語言是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出現,蘊含著一些科學常識。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努力上成一篇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課文中“準是”一詞的處理,通過換字(一定、肯定)處理,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往”這個詞的詞義理解,則是通過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這個詞,則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討論,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三管齊下,收到了實效。此外,以讀代講,是一種極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采用了各種形式讀。小班教學、小組圍坐,便于討論,互助、互幫精神的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答疑,組長帶領下的自主學習,較為全面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體。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加入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視頻資料。不僅讓學生明白自然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課堂始終呈現活躍、和諧的氣氛。其中李政霖同學大膽質疑、善于觀察給聽課的領導、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讀到“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他問道:“那如果看不到白云,明天就一定不是晴天嗎?”當一個小組表演秋天大雁編隊飛行時,他敏銳地觀察到這幾個同學是從北往南飛了。到最后一個仿寫環節:“結合你平時觀察到的、積累到的或搜集到的資料模仿本課也寫一節描寫大自然語言的詩歌吧!”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6
之五
佚名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三、教學難點 :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四、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
2)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朗讀和背誦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
1、揭題激趣范讀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會說話的燈》,不僅燈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呢!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呢?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交流。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給多音字注音:假如請假假裝弄虛作假病假
組詞:雁( ) 編(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讀課文,正音。
質疑釋疑。
3、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他們都說些什么?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秋天已在眼前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介紹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詩研讀、體會。
4)根據交流隨機點撥:
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4節:理解比喻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第5節:理解“編隊”及比喻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第6節:結合插圖理解“年輪”。
5)朗讀2----6節,嘗試背誦。
6)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4、作業
1)完成《作業 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時還觀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理解“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2、學懂1、7節,懂得平時要注意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并要勤動腦勤思考的道理。
3、背誦課文。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檢查詞語:獨立完成《作業 本》1
2)有感情朗讀2---6節。
2、學習1、7節。
1)自由朗讀,思考:怎樣才能發現和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呢?
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
3)齊聲朗讀1、7節。
4)背誦
5)完成《作業 本》4
3、信息交流,仿寫詩句
1)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
3)研究寫法,仿寫詩句。
4)學習交流片段。
4、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 本6
3)嘗試寫一首《大自然的語言》(自選)
5、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7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要點難點
要點: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說明要富有條理性。
3.掌握運用事例說明問題的方法。
4.說明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
5.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寫作背景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作者。
另見資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另見資料
主題思想
文章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的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另見資料
寫作特點
新穎別致,引人入勝的標題。
把大自然擬人化,用大自然的語言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認識物候現象、研究物候現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結構。
文章從描繪大自然的現象開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緊接著介紹物候學的用途。說明它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現象來臨的復雜的情況和原因。最后進一步闡述了物候學研究的多方面的意義,展示了這門新興學科的光輝前景。
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對介紹物候知識起了很好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說得親切通俗易懂。
2.以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采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系,顯示物候現象是有期規律性的。
另見資料
作業練習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邊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哪些段中尋找,把段的序號填到括號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現象有什么意義?
二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法,這對介紹物候知識有什么作用?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揣摩·運用
四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問題。
1.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成分號嗎?為什么?)
2.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說,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運用下邊的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次第萌發孕育
差異推移靈敏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
積累·聯想
七閱讀下邊一段文字,然后說明本地的氣候有哪些特征。要舉出實際例子,分作幾個方面說明。
八、詞匯·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
語言中每個詞都有一定的意義。有的詞只表示一個意義,叫單義詞。有的詞表示幾個互相聯系的意義,叫多義詞。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多義詞。例如寬就有以下幾種意義:
1.馬路很寬:橫的距離大(跟窄相對)。
2.聽了他的一席話,心就寬了一半:放寬,使松緩。
3.對他要從寬處理:不嚴厲,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頭比過去寬多了:寬裕、寬綽。
一個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義。通過基本義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來的新義,是比喻義。例如帽子的基本義是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裝飾的用品,后來用它比喻罪名和壞的名義,例如說對同志亂扣帽子是不對的,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義。
語言中還有許多同義詞或反義詞。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例如母親和媽媽,曉得和知道,誕辰和生日等,詞的意義完全相同。有些詞的意義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詞表示的意義或者相反,或者相對,這樣的詞叫做反義詞。例如:
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
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
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經度的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
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
對于多義詞,要了解它有哪些意義,閱讀的時候,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用的是哪個意義;寫作的時候,要注意所用的多義詞表示的意義是不是正確的表達了要說的意思。對于同義詞和反義詞,閱讀的時候,他仔細辨析它們的確切含義,就能準確的認識事物的細微差別或矛盾對立的特點;寫作的時候,審慎的運用它們,就能準確、鮮明的表情達意。
(一)將下列各組語句中黑體的詞所表示的意義寫在句后的括號里。
1.到了秋天,果實成熟
他顯得很成熟
2.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溫和,話語親切
3.杏花開了
北風吹,雪花飄
評彈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掛了兩次花
(二)給下邊每個詞配上一個同義詞。
炎熱漸漸豐富養育靈敏侵害
(三)指出下邊物候諺語中的反義詞。
1.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2.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四)給下邊每個詞填上一個反義詞。
開放容易歸來綜合復雜短促
答案
一、這一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說明文的條理性。要使學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一定的順序一一說下去。
難點在于概括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可以這樣啟發一下,第四個因素說的是古今,是時間因素,前三個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條理性來安排說明順序的。
這樣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條理,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齊觀。
二、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這一題引導學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舉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舉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閱讀時很可能忽略了這一點,本題也可以啟發學生閱讀要仔細。
舉兩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想當然,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才能使人確信無疑。
三、第1題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有助于區分這兩種標點的用法,有助于對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養仔細閱讀的習慣。
第2題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閱讀時要弄清楚這類代詞指代上文什么內容,寫作時要學習使用這類代詞,使行文簡潔一些。
1.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
四、這一題實質上就是給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學習本文的條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關鍵性語句,答題并不困難。如第一部分這樣兩句: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第二部分這樣一句: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第三部分開頭一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這樣一句: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可以啟發學生,推而廣之,分析結構,劃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個什么問題,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圍繞這一問題說的。自己作文則可以根據一個中心,將一個大問題分析成為幾個小問題,依一定的條理給幾個小問題安排個次序,每一部分圍繞一個小問題來寫,就容易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13)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4、5)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1112)
五、這篇說明文的標題和開頭很有文學性,形象生動。本題引導學生領會怎樣把說明文寫得生動有趣些,怎樣把標題和開頭寫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這個題目,對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鍛煉。要理解得確切,分析得細致并不容易。解題指導可與講讀第一、二段結合起來,要設計一些低難度的小問題循循善誘,例如:
你看了標題大自然的語言是怎么想的?
你讀了第一、二兩段,感覺怎樣?
第一段對于物候現象的介紹有什么特點?
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現象的變化同什么有關?
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對介紹物候知識有如下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說得親切通俗易懂;
2.從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彩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系,顯示物候現象是有其規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了,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說明了物候對于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
六、口頭復述是用自己的話重復出讀物內容的一種口頭表達形式,一種說話訓練方式。根據復述要求的不同,可分為詳細復述、概要復述、創造性復述。這一題屬于詳細復述,是一種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復述形式,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嚴格按照原材料的內容和順序,原原本本的述說。
復述不是背誦,要用自己的話來說,這一題又要求用進11個詞語,這就要重新組織語言,在句式上,對原文進行某些調整,把書面語化為口語,使之適合口語表達的需要。這種復述練習,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創造性,對于積累語匯,培養語感,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都很有益處。
指導這次復述宜與精講精讀第一段結合起來,有關詞語的含義和用法要理解透徹,先要熟讀,再行復述。
七、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有兩個。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氣候區,多數地方受季風影響,季節變化明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溫潤,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一個地方一年內最熱月份與最冷月份平均氣溫之差,叫做氣溫年較差。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平均氣溫相比,夏季我國許多地區氣溫偏高,冬季我國氣溫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比較大。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而且氣溫年較差也比較大,這些都是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顯著特征。
(二)氣候復雜多樣。我國有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這是氣候復雜多樣的標志。又因為有許多海拔很高的山嶺和高原,更增加了氣候的多樣性。例如,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呈現中溫帶、寒溫帶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區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現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則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氣候。
這一題訓練學生有條理的說明事物和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要說得有條理,就要根據閱讀材料列好提綱;要舉出實際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資料。
這里提供一個參考提綱
(三)氣溫
1溫度帶
2氣溫年較差
冬季氣溫
夏季氣溫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3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
這里是身心發展到相當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氣候)不冷不熱
不嚴厲、不粗暴,使人感到親切
3.種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狀象花朵的東西
比喻事業的精華
虛偽的、用來迷惑人的
作戰時受的外傷
(二)
炎熱(暑熱或酷熱)漸漸(慢慢)
豐富(豐碩)養育(撫養)
靈敏(靈活或靈巧)侵害(危害)
(三)
1.熱涼
2.干凈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開放(封閉)容易(困難)
歸來(出去)綜合(分析)
復雜(簡單)短促(漫長)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8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溫故知新
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
聽后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歸納小結。
(一)自學思考題:(投影)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么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么?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二)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共11頁,當前第1頁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采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并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很大收獲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布置作業。
課后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試舉例說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9
目標: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認識“雁、廬、鑒”3個生字。
重點:從詩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語言,認識“雁、廬、鑒”3個生字。
難點:懂得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
一、導入
大自然手中的畫筆色彩斑斕,,大自然獨有的語言更是魅力無限。今天,我們就來自主閱讀戴巴棣的詩歌《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次自學詩歌。
1、認讀生字詞,并把詩歌讀通讀順。
2、為詩歌標上小節號,思考:
詩歌講了哪幾部分內容?
3、小組內交流、訂正。
三、再次深入閱讀詩歌,獨立完成下面的檢查題。
(一)字詞練習
1、選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個子窩,里面新增的幾只小雛兒,可愛極了。
(2)秋風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隊伍向南飛了。
2、查一查
“鑒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詩歌內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中的現象現象傳遞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現象現象傳遞的信息
(三)選擇填空,并寫出理由。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豎起耳睜開眼)(聽見看見)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時候,
學會了鑒別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么不會__________
(計算浮力。把浮力計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從“詞語采集”中任選一詞,寫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組學習
1、小組內交流檢測題的答案,意見不統一時,詢問老師。
2、自主評價檢測題的完成情況。
3、交流、討論問題
(1)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你從課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蘭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發?用自己的說一說。
(2)你還從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五、朗讀課文
1、以小組為單位,分小節朗讀課文,評選出最好的,參加全班的賽讀。
2、各組代表在全班進行賽讀。
六、仿照2—9小節自創詩歌一節。
如:
嘩啦,嘩啦,風兒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葉片飄落。
大自然的語言在小河中流淌,風與葉共同奏出,
帶給我們一個春天的童話。秋天的樂章。
七、作業。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10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教完本課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謝謝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11
【明確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知識鏈接】1. 題目解讀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而“大自然的語言”是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的。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2. 走進作者 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3. 相關資料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和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積累運用】1.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⑴ 簌簌( ) 匿跡( ) 農諺( ) 翩然( ) ⑵ yùn( )育 méng( )發 róng( )化 海táng( )2. 解釋詞語:①翩然: ②孕育: ③銷聲匿跡: ④載途:3. 給下列句子的空白處填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⑴ 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 果實的時期。 ⑵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 的物候知識。 ⑶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 避免。 ⑷ 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 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 ⑸ 物候學 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 a、養育 豐盈 可以 要求 記錄b、培育 豐厚 可能 適宜 記載 c、生長 許多 能夠 影響 記載d、孕育 豐富 可能 適應 記錄4.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 ⑴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 ⑵ 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 ⑶ 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問題探究】5. 速讀課文,然后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6. 通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1) 文章首先介紹 ,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 ,接著說明 ,最后說明 。 (2)說明文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 順序、 順序、 順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說明順序,為什么?(3)精讀課文6~10段,思考后討論: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7. 本文運用最多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仔細閱讀課文,做好圈點勾畫,說說它們的作用。 8. 比較閱讀,將1、2兩段與下面的文字作比較,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具體說說1、2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提示: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主題閱讀】北極昆蟲的絕技①在北極地區,由于環境嚴酷,氣候惡劣,昆蟲的種類要少得多,總共也不過幾千種,主要有蒼蠅、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蒼蠅和蚊子的數量最多,占昆蟲總數的60%—70%。②大的動物和鳥類,可以靠身上的長絨毛抵御嚴寒,但昆蟲卻永遠只能赤身裸體。那么,它們怎樣才能度過北極嚴酷的冬季呢?實際上,絕大多數昆蟲,在一年當中大約有9個月的時間身體都處在冷凍狀態,它們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澤里,和周圍物質凍在一起。我們知道,冰是一種晶體,但是,如果昆蟲的身體結晶的話,就有可能扭斷它的脈管從而破壞其肌體。為了防止這一點,北極的昆蟲們演化出了一種絕技,就是它們能夠自動地將其細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有效地避免結晶。還有北極的牛蠅,是一種極可怕的寄生昆蟲,它將卵下在馴鹿的絨毛里,孵化出來之后即鉆進馴鹿體內,順著血管周游全身,長大之后又回到馴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沒而居,而且開了一個天窗,以便呼吸新鮮空氣,直到長成之后鉆出馴鹿體外,進行新的一輪繁衍生殖。按理說,小馴鹿細嫩鮮美,又無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蠅卻從不攻擊它們。因為如果牛蠅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雖然要容易得多,但卻有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就難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蠅,竟早在人類數十萬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奧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類去深思。不僅如此,牛蠅在每群馴鹿中下卵的數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們使受卵馴鹿的頭數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盡量避免在一頭馴鹿身上下卵過多。如果在一群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整個馴鹿群的滅絕。而如果在同一頭馴鹿的身上下卵過多,就有可能導致其死亡,或者由于體弱而被天敵吃掉。這樣,它們的后代也就會隨之同歸于盡了。③生活在北極的昆蟲,還面臨著另外一種特殊的困難。畢竟北極地廣人稀,連動物也很稀少,昆蟲怎樣才能找到自己進攻的對象呢?據生物學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種非常先進的紅外線探測器,能在相當遠的距離,準確無誤地遙感到人和動物身上發射出來的紅外線,從而順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類所用的紅外線探測器,只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不僅龐大笨重,而且所顯示出的圖像還模模糊糊。若與小小的蚊子相比,人類落后了不知有多少個世紀。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們,是怎樣相距遙遙就能談情說愛,就更使生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了。④在北極的陸地上進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東西是黑蠅。它們有非常靈敏的嗅覺,老遠就能聞到人的氣味,便立刻成群結隊地飛來,“嗡嗡”叫著,轟炸機似的,使人心驚肉跳。因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沒有用,它們那鋼針一般的嘴,連腳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進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與此同時,還吐出一種毒液。被叮咬之處,凸起一個大泡,腫脹疼痛,甚至潰爛,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⑤在北極,昆蟲的世界就是這樣奇妙。10. (1)生活在北極的大多數昆蟲遇到了哪些困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們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1)第②段中“如此深奧的道理”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一點對人類有什么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本文的主要說明方法是什么?請舉一個例子說明。說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從文中介紹的北極昆蟲的絕技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什么自然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后記】參考答案:1. ⑴ sù nì yàn piān⑵ 孕萌融棠2. ⑴ 載(zǎi)記載 (zài)裝載 ⑵ 翹(qiáo)翹望 (qiào)翹尾巴3. ①動作輕快的樣子。②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③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這里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④滿路,有遍地的意思。4. d5. ⑴ 擬人 ⑵ 比喻 ⑶ 擬人6.(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7. (1)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2)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因為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8. (1)有的從說明事理的需要來舉例,如為了說明物候現象而舉出的豐富多彩的四季變換情況;(2)有的例子有明確的針對性,如為了說明物候的作用(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作者舉出北京地區在1962年因沒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遲而使農業受到損害的例子。 (3)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了兩個例子。為什么這一處舉兩個例子呢?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只舉一個,具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4)“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5)“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作者運用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說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把不容易說清楚的道理說得明白。9.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1)課文開頭一句“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采用擬人的修辭格寫春天到了,很形象,為下文的描寫定了基調。(2) “蘇醒”一詞,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布谷鳥也來了”這些自然現象展現了“蘇醒”的內涵,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 (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用詞形象生動。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如“繁花次第開放”,“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5)這兩段文字好,好在對說明對象的烘托。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10. (1)北極嚴寒;昆蟲找不到自己進攻的對象(或昆蟲找不到賴以生存的食物)。 (2)它們自動降低細胞中的水分,避免結晶;用紅外線探測器或用敏銳的嗅覺來尋找食物的來源(或尋找進攻的對象)。11. (1)牛蠅不在小馴鹿身上產卵繁殖,是因為這樣做可能導致馴鹿群的銳減甚至滅種,到那時牛蠅本身也難以生存下去。 (2)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須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12. 舉例子 舉牛蠅的例子說明昆蟲如何抵御北極的寒冷;舉蚊子的例子說明北極昆蟲如何尋找進攻的對象。13. 適者生存(或:只要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練就適應變化的絕技,才能生存下去)。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12
: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
說明文的教學要體現文體特點,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
說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學以致用。
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學致的重點。
:
: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
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帶著這些疑
問,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一) 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明確: 1.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
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三)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蘇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
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本文的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1. 熟讀第一自然段,仔細品味生動形象的寫景語言。
2.掌握本文所學的六個多音多義字。
3.用“籟籟”、“銷聲匿跡”、“翩然’等詞造句。
一、溫故知新,復習舊知:
1. 聽寫上節課所學的詞語。
2.2.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活生生的生物;數據意義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 ,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
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首先是緯度(7);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8)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9)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l0)
明確答案: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
晚著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緯度因素)
如: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
(四) 讀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采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說明了物候對于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標題形象、生動,頗具文學性。
三、小結:本文介紹豐富生動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說明的基礎,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是由淺入深地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邏輯性強。另外,一個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個段落里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或以時間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說明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四、 課后作業 :以“我的臥室”為題寫一篇說明文,字數在300-400之間。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13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于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征,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么?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么,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么?仔細看看這是什么?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后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本課教學意在引起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激發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篇14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