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優秀說課稿(通用12篇)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秒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的內容。
2、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進一步學習時間單位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會了看整時與半時,初步認識了時針與分針,會讀寫幾時幾分,掌握了1時=60分,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對“時分秒”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由于“秒”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且不易理解,不能借助具體的實物表現出來,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秒的長短,幫助建立秒的概念。學好秒的認識,讓學生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對于加強學生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也為學生以后學習其它時間單位打好基礎。
3、說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情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3).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4、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把本節課的重、難點定為:學生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的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多媒體輔助教學、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為了體現教學意圖,我主要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 觀察的方法——目的是通過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走動,抽象出1分=60秒
2、 實踐活動的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秒
3、 小組交流的方法——把小組每個成員的發現轉化為大家共同的財富。
四、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情境導入,秒的認識
放映課件:再現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結合學過的時和分,喚醒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一】秒的認識
1.認識秒針。
師:我們知道計量時間的工具是鐘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上的鐘面,你看到什么?
生:時針、分針、秒針。秒針是最細最長的那一根。秒針跑得最快。
師:對,這根長長的細細的針就是秒針。課件演示動畫出現秒針
2.認識1秒。
師:秒針在鐘面上跑得最快,它可以記錄比1分更短的時間。那怎樣才是1秒呢?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秒針走l小格是1秒。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秒”這個時間單位學生早有認知,幾乎所有的大掛鐘都有秒針,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可能不注意到那個形狀特殊的“長針”。由學生自己引出秒針,并輔以多媒體,效果更顯著】
3.體會1秒。
(1) 師:我們來感受一下,請把你的鬧鐘和手表放在耳邊,你聽到了什么?(滴答聲)滴答聲和秒有什么關系?(滴答一聲經過的時間就是一秒。) 收鬧鐘
(2)1秒鐘你能做一個什么樣的動作?(拍手、數數、眨眼睛、點頭等)
(3)了解“1秒能干什么“的信息。
課件演示:動畫出現飛機、火車、汽車、衛星、車間,并顯示相應的文字。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火車每秒約行55米;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衛星每秒飛行7900米等等。
師: (出示劉翔照片)小朋友,認識他嗎?是呀,在20xx雅典奧運會110米欄中以12秒91的成績為我國奪得奧運史上田徑比賽的第一枚金牌。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吧!
課件演示:劉翔在20xx.年8月27日的雅典奧運會上奪冠的鏡頭。
小結:怎么樣?時間很珍貴,連1秒鐘都不能小看,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秒鐘!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在本節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著力強調“經歷”,對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圖像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通過介紹、演示,學生明確1秒雖然短暫,但是用處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構成時間長河,使學生自己意識到要珍惜時間,并借機滲透做用時比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來記時。教師飽含激情的.語氣和劉翔闖過終點的精彩瞬問讓學生熱情洋溢】
【二】秒的體驗
體驗10秒鐘
師:平常,我們通過看鐘知道時間過去了多少,如果不看鐘,你還能知道時間過去了幾秒嗎?接下來,我們一起玩一個10秒的游戲。
老師說“開始”,你們就閉上眼睛,你認為10秒鐘到了,就悄悄的高高的舉起你的手告訴老師。
師:你是怎樣知道10秒鐘到了?
生:(從1數到10)
2.我們再來進行一個寫數字的小活動:老師說“開始”,你就從1按順序開始寫數字,當過了十秒老師喊停的時候看看那位同學寫的數字最多。
小結:10秒鐘雖然很短,但是我們大約可以寫十幾個數字哦。
【設計意圖:此處教學,再一次讓學生體驗了時間單位“秒”,加深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同時還尊重了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優化了方法。】
(三)分的認識和體驗。
1.秒與分的關系。
(1)下面我們來放松一下聽一段音樂,聽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在心里數數,或點頭估算,也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一起來估算這段音樂大約是多少秒?。
課件演示:播放1分鐘的音樂。
學生匯報自己的估算時間。
(2)剛才這一段音樂播放的時間就是1分鐘,1分鐘是多少秒呢?我們一起來看電腦演示。
課件演示:剛才的1分鐘音樂作背景,伴著“嘀噠”聲音,鐘面上秒針走了60小格,分針同時走了一小格。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分=60秒。
【設計意圖:此處教學重點又一次放在了體驗上,通過課件上秒針走一圈和分針就走一小格的直觀演示,讓學生能通過觀察,親身體驗分與秒的關系,從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結論。】
2.體驗1分鐘。
(1)師:同學們對10秒鐘的感覺已經很準了,如果是1分鐘,你還能像剛才那樣準確嗎?
游戲規則不變,一起來感受1分鐘寫數字。1分鐘你能寫多少數字呢?
小結:雖然一分鐘不長,但是在一分鐘時間我們還可以寫40多個數字呢!所以我們可要珍惜每一分鐘哦!
【設計意圖:動靜結合的一分鐘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1分鐘的長短,體驗1分鐘的價值,學生們興味盎然,積極性非常高,同時通過活動還將時間相同,做的數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數學思想加以了滲透。教學中還注意評價的多樣化,培養評價別人發言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師:接下來,讓我們再一起到數學樂園去闖闖關吧!課件演示:闖關題。
第一關:做一做,在( )里填上時、分、秒。學生獨自完成
(1)小朋友爬一層樓梯大約需10( );
(2)一節數學課的時間為40( );
(3)放學前整隊大約要用46( );
(4)同學們每天睡覺時間大約10( )。
師:你為什么這樣填呢?
第二關:綜合應用(這是一段關于小璇的短文,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讀)
同桌討論后指名學生回答
小璇是個懂事的孩子,每天她總是早早起床,把語文書讀15小時才吃早餐。今天上學時剛巧碰到了玲玲,她們用了3小時邊說邊笑地走進了教室。上午的體育課上,小璇跑50米只用了12小時,全班第一名。為了下午上課有精神,小璇總會睡30秒鐘的午覺。放學后,她回到家便抓緊時間寫作業,一般1分鐘就能做完。晚上,她經常會陪爸爸看30小時的新聞聯播。星期六的晚上,她還看40秒的動畫片。(你覺得這段短文有問題嗎?小組討論一下。學生匯報)
第三關:趣味智力題 四人小組討論
(1)一個人唱一首歌要3分鐘,10個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鐘? 全班合唱呢?
(2)5人各唱這首歌要多長時間呢?(學生匯報,教師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應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用了40分鐘來學習秒的認識,你學到什么呢?
師:同學們,時間是由一分一秒組成的,時間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復返,所以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不浪費每一分每一秒。讓我們記住列寧的名言:贏得了時間就是贏得一切!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起到總結全課的目的,最后把一句名言送給學生,再次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達到課已盡意長存的教育效果。】
(六)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秒針走一小格就是1秒 1分=60秒
這樣的板書設計重點突出,簡潔明了,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重點的把握。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這是本單元最后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他們所熟悉的綜合運用簡單機械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機械原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本課教學,可以評價學生綜合運用簡單機械知識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自行車已經很熟悉了,但真正深入去觀察它的構造、研究運動原理還是頭一次。因此,就會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但是學生剛剛對簡單機械有所認識,對發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并加以解釋會較難。
《科學》課教學越來越提倡動態教學,在教學本節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動”起來的。
一、認真分析教材,研究學情,確定“動”因。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幾種常見簡單機械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觀察自行車的結構,運動情況,分析自行車的機械原理,從而提高學生的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而六年級學生幾乎沒有不會騎自行車的,他們大多也愛騎、經常騎,但很少有學生去主動觀察研究。因此,必須想辦法讓課堂“動”起來,才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二、做好課前準備,尋找“動”點。
在分析教材、學情的基礎上,我開始精心準備“教學設計、教具、學具”,為課堂尋找“動”點。首先在教學設計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盡力減少教師的講解,每個環節都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分析、討論、交流在前,教師總結在后。其次,在教具準備上,考慮到學生(農村)不容易找到變速車,我就準備了一輛三檔變速自行車,只讓學生分組(8個組)準備一輛小自行車(便于攜帶搬動)。用實物代替圖片,給學生“行動”的支點。
三、解放學生的腦、口、手,讓學生“動”起來。
在科學課堂上,要想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必須解放學生的“腦”、“口”、“手”。
1、解放學生的腦,讓學生的思(路)維活起來。上課一開始,我用談話的形式問學生,“自行車是怎樣動起來的”,這個問題對學生并不難,加上每個小組又準備了一輛自行車。學生很容易聯想到自己騎車的情形,并進行初步的思維加工,有了想說的欲望。再如,在研究鏈條和齒輪前,我向學生提問:“在自行車上的各個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個部分?”用“好奇”兩字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很快在頭腦中思考并搜索自己的騎車經歷或者去主動觀察眼前的自行車。
2、解放學生的口,讓學生敢說能說。本節課我多次讓學生自主地談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給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機會,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發表個人見解,傾聽他人意見,相互交流相互比較的機會,而且表現了個人的自信,發現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長處,比如在讓學生觀察前后兩個齒輪中,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后記錄,再到全班交流。再如分組觀察自行車上的各個部件,發現“簡單機械”后的小組交流和全班匯報,都是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時間,學習交流的時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提升。
3、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動手做“科學”。只有讓學生動手做,通過他們的實踐和親身經歷去獲取科學知識,去體驗科學,感受理解科學,才能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本節課安排了3處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第一是研究鏈條和齒輪的運動情況,第二是研究變速車的原理,第三是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每一次探究活動,我都做到保證給學生探究時間,前兩處我重點給予指導,到各小組觀察學生如何動手的,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方法,提示思路,比如有的學生在數齒數時容易數錯,我就提示可以做記號,對于第三處活動,主要以學生相互交流補充為主。比如有的學生說車把是杠桿機構,我就請學生動手指一指“支點、用力點、阻力點“分別在哪兒。學生就會在找“三點”的過程中,逐漸改變想法。
總之,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理解科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扎實進行“行動”研究,真正處理好讓學生“動”起來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實現讓課堂“動”起來的目標。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3
評委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采山》。
一、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
歌曲《采山》是一首民歌風的創作歌曲。2/4拍, 一段體結構。歌詞生動形象,曲調歡快、活潑,生動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采山的愉快心情
2.設計意圖: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強調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音樂審美體驗的整體把握。以“采山”為主題,通過多媒體創設“走進大山——在山中(向大山問好、采蘑菇等采山活動)——告別大山”的音畫情境并以此為主線,運用多樣方法、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把一首簡單、短小的歌曲,創編成豐滿、立體、有音樂情境的多聲部歌曲,并用歌聲來塑造、表現音樂形象。
二、教學目標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通過歌曲學唱,使學生學會用歌聲表達情感、表現音樂,體會“采山”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2.在音樂情境中啟發學生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歡快地演唱歌曲,并為歌曲配上引子和聲響,完整演繹。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借助多媒體創設音樂情境,使學生在“玩中、動中、樂中”學唱歌曲。
教學難點:學會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四、 教學準備
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PPT課件來創設“采山”的音樂情境,將活動內容與畫面、音樂相鏈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另外,還需準備鋼琴、歌片、紅色水性筆等教學用具。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二)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組織教學激趣導入(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播放大山圖片,通過提問:這是什么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等問題激發學生走進大山的愿望。
環節二:創設情境初步感受
這個環節主要運用情境教學法和游戲法,通過PPT課件將枯燥的發聲練習、十六分音符節奏學習融合在有趣的“走進大山、模仿山中聲音、采蘑菇大賽”活動中掌握。從而為歌曲學唱及情景演繹作好鋪墊。
片段一:“走進大山”。(點課例片段)看著山林畫面聽著采山音樂,學生仿佛置身于“走進大山”的情境中進行投情表演,不僅激發學唱熱情,還聆聽熟悉了歌曲。
片段二:“模仿山中聲音”。通過模仿山谷回聲(演示“哎羅);雨聲(點讀)、小鳥聲來啟發學生進行氣息、聲音的訓練,并通過”山林二重唱”(課例片段)練習嘗試為歌曲加入二聲部的聲響伴唱,為歌曲演繹做好鋪墊。
緊接著我用課件創設了“采蘑菇比賽”的游戲活動(點),讓學生先找出蘑菇大小、兩朵一組的排列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按大賽要求合著音樂1、2、強、弱的節拍采蘑菇,(點音樂表演、點擊“跳起舞的蘑菇圖”)以此激發學生在仿真的情境中主動感受歌曲兩拍子的特點。接著(點)通過合著《采山》音樂“拍擊蘑菇舞蹈節奏型”,(點拍演示)感受、認識十六分音符(點)。
隨后,引出歌中(點)重難點句第三句的學唱,(唱演),菇 0 采來 蘑菇 | 嫩又 鮮 0 |”,啟發學生在讀、模仿、跟琴唱的過程中掌握0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環節三:學唱歌曲,深入體驗
這一環節主要是啟發學生用歡快的情緒、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唱好歌曲。那么什么叫“采山”?山上有什么可采?有沒有采過山?對于現在的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很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肯定會影響學生演唱時內心情感的表達,因此,教學多媒體在這一環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通過欣賞課件中豐富的野果、(點)野菜、野花等畫面,使音樂與學生生活經驗鏈接,每一張圖片都引來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哇”的贊嘆聲!最大限度激發了孩子們學唱歌曲的熱情,增進對歌曲主題理解與情感表達。
此外,歌曲學唱中,將歌片與音樂通過多媒體同時展示給學生,不僅便捷、直觀、清晰,更能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環節四:表現歌曲,拓展提升
這塊內容是對整節課內容的綜合運用表現。即通過課件提示學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個回聲的引子,(點完整歌片)并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練習的“鳥、雨聲的伴唱,然后進行唱、跳、表演的綜合演繹。最后,師生在即興編唱“大山再見”的歌聲中告別大山,結束本堂課。
我執教的這節課,在08年浙江省音樂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得到專家的好評,制作的錄像課在o8年浙江省信息技術與課例整合評比中榮獲二等獎。總而言之,學生在這樣的音樂課中獲得的不只是會唱這首歌?用怎樣的聲音唱好歌?的經驗,而是更多的音樂創造意識與審美體驗。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 《審美自律》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設計板書等五個方面來闡述說明我的教學構思和設計。
說教材
《審美自律》 這一課時選自湘版美術教材選修模塊《美術鑒賞》第 二 單元第 五 課,該單元主要講述了 美術發展的歷程 ,本課的教學理解“獨立審美”這一美術發展趨勢產生的原因;結合一些具體作品理解藝術家是如何打破流行的繪畫程式,追求個性化的表現與自我表達的。理解在中國書法領域個性與情緒的因素對書法創作的影響;理解中國文人畫的藝術觀念與藝術特點。了解19世紀歐洲繪畫領域的重要變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美術作品中的純形式因素;
2.美術風格發展過程中的繼承和創新。
根據教學進度,教學容量和課時安排的需要,我將采用 兩 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1課時分析中國美術的發展情況,第2課時分析外國美術的發展情況,以下我將向各位評委老師闡述說明第 一 課時的教學設計。
說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審美自律”的內涵,即美術風格發展的邏輯和藝術家對個人風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國書法和文人畫的一些主要觀念和發展線索;
3.了解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印象派的主要觀念和風格。
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設計具備可操作性,能達到教學的實效性,有效促進教與學的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展示法,講授法,對話法,設問法等 。
學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有 資料收集,閱讀法,討論交流法等,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同時為以后高中的美術欣賞課做好鋪墊。
說教學過程
1.導入:欣賞王羲之的《蘭亭序》。
(教師簡單介紹作品的背景和藝術特色。最好能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這樣更能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教材給出的圖片比較清楚,如果仔細看,其中的字都能辨認。)
2.完成第一個“思考與交流”:教師總結: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書法作品《蘭亭序》中所寫的一些“之”字。不過他可不是刻意寫出來的,為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7頁第二段的內容。
◆注意:教師可以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個“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換一下,會不會影響全篇的效果?
3.學生思考并回答。
4.教師總結。指出,這篇作品是即興寫下來的,當時的情緒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為如此,它是不可重復的。它的創作僅僅是為了把自己當時的感受表現出來,是一種相對純粹的自我娛樂和情感抒發,沒有外在的目的。
5.教師展示作品:郭熙的《早春圖》和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8頁,并依據教材中的分析對這兩幅作品進行比較。
◆注意: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適當加以引導,從作者身份、服務對象、創作目的、繪畫形式、創新之處等進行比較。
6.學生思考并回答。
7.教師總結,并點明教學主題“審美自律”。完成第38頁的“思考與交流”。
8.學生閱讀并研究教材:學生閱讀并分析第39頁元、明、清時期的美術現象。
◆注意: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幾個方面來認識:
①作品的題材與內容。
②表現方式。
③這些因素與藝術家的人品以及內心感受之間的關系。
④對美的認識。
⑤創作主體意識(即個性化的增強)帶來繪畫領域中的什么變化。
9.學生分析,教師總結。并且對文人畫進行介紹、總結。
10.教師與學生一起賞析一些文人畫作品,按照“意象美術”的欣賞方法來進行欣賞。著重要理解藝術家為什么創造這些形象,是表白心跡,還是超脫世俗,還是反叛社會等等。
11.課上或建議學生在課下完成“活動建議一”。
第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中國美術作品中形式和風格的繼承和變化。這個活動可以和第38頁的“思考與交流”結合起來進行。該“思考與交流”中用來分析各個時期山水畫空間表現方式的示意圖來自方聞的《心印》一書,有條件的話,教師可以找來幫助消化教材內容。根據該書三種空間表現方式的劃分標準,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應該屬于第二個階段。但這種劃分不一定非常準確,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另外要注意的是,這種分析僅僅是作品欣賞和比較的一個方面,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筆墨技法上更加明顯的差異。
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課所學知識,我把黑板劃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板書課題和主要知識點,一部分板書關鍵詞,一部分準備張貼一些美術作品和學生課前收集的一些資料。
結束語
以上,從教材,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等五個環節,我就湘版美術教材之美術鑒賞第 二 單元第 五 課《審美自律》的說課至此結束,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認識“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13個生字,學會“午、節、葉、米、真、分、豆”7個生字。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
生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們提前準備
什么材料啊?(學生自由回答)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和。
1、教師范讀。學生可以輕聲跟讀。
2、學生分小組讀。
3、讀了這篇課文你了解什么?小組之間互相說說,教師抽查一個小組匯報。
三、深入理解課文。
1、文章有幾個自然段?(四個自然段)
2、師:讀文章第二段,說一說包粽子前要準備什么材料?
生:箬竹葉、糯米、紅棗、線。
師:下面我們來觀看一下包粽子的過程吧。(播放視頻)
3、師:同學們,平時吃過什么餡的'粽子啊?
生:紅棗、蜜棗、豆沙……
師:那外婆給“我們”煮的什么餡的粽子啊?
生:紅棗、紅豆、鮮肉。
4、師:同學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生: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師:誰能給大家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試講,教師補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戰國時代楚國人,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強國的主張,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座城池。看,這里就是秦國,這里是楚國。
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座城池后,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他知道秦國的議和是假的,是騙人的。秦國要滅掉楚國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進諫,叫楚懷王不要去議和。你們看,這是屈原,這是楚懷王。
可是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勸告,反而將屈原趕出了楚國的都城郢都。
楚懷王如期赴會,大家再猜猜會是什么結果呢?對,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了。他悔恨交加,憂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國了。
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國救民的理想都破滅了,富國強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長嘆一聲,抱著大石頭投入了滾滾的汩羅江。
師:同學們,聽了故事以后,你能說說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嗎?
生: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愛國的詩人,和祖國共存亡的人。
師: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除了吃粽子還干什么?
生:賽龍舟、掛香包等。
師:為什么吃粽子?為什么賽龍舟?(學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師:因為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傷害屈原的尸體,就用粽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因為人們為了防止水怪傷害屈原,就把小船裝扮成龍的形象,水怪以為是龍王來了,就會被嚇跑。這就形成了賽龍舟。
五、總結全文。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飲雄黃酒、游百病、懸鐘馗像等。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給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我們要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書設計:
10 端午粽
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 愛國之情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課后反思:
由于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連,所以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和屈原的材料,在課堂上交流、反饋,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同時,在教學時我始終以讀為主,讓學生從帶著問題讀到讀通、讀順,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讓他們屈原的一腔愛國熱情和人們對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實際情況不能現場讓學生學習包粽子,成為了本課最大的遺憾。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捉迷藏的昆蟲》。以下是我對該活動的分析:
設計意圖
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的孩子很喜歡接近小動物,和動物們交朋友。中班幼兒對動物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對動物有著濃厚的探索欲望。在《有趣的昆蟲》主題中,我們進行了一系列關于“昆蟲”的活動。一方面讓幼兒了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了解,幼兒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愿望。
說教材
(一)目標定位:根據《綱要》指導和活動的內容,結合中班幼兒年齡段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情感目標:知道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
(3)知道在發生危險時如何自救。
(4)能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并學會自我保護。
(二)重點和難點
本著建構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原理以及方法。重點的依據:只有了解保護色的原理以及方法才能幫助幼兒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教學難點:理解保護色,知道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難點的依據:保護色是較抽象的概念;幼兒沒有利用保護色、偽裝等方法進行自我保護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幼兒能夠達到本活動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了解一些昆蟲的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了。激發幼兒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基于本活動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活動探究法:引導幼兒通過捉迷藏的游戲,找找藏起來的昆蟲,從這種游戲情景中獲取知識。以幼兒為主體,使幼兒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2、集體討論法:針對觀察發現“不容易找到的昆蟲”提出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認識動物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知道利用保護色自我保護的原因。促使幼兒在學習中思考,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幼兒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本次活動中指導幼兒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1、自主探究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產生了興趣。
2、分析歸納法:當幼兒對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讓他們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想法,討論為什么部分昆蟲不容易被發現,討論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的原因。進一步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隱藏自己可以預防敵人的攻擊。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該活動的教學過程:
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導入活動——交流討論——操作體驗——本領遷徙——活動延伸
1、導入活動,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和昆蟲捉迷藏的游戲讓幼兒觀察并尋找哪些昆蟲藏起來了,從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交流討論:告訴幼兒還有一些昆蟲沒有找到。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有些昆蟲不容易發現,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的方法以及原因。激發幼兒的積極思考的愿望。產生了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3、操作體驗:讓幼兒在了解保護色的基礎上,根據“保護色”的方法為一些昆蟲尋找合適隱藏的地方。通過操作體驗進一步幫助幼兒鞏固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知識。
4、本領遷徙:通過圖片,了解人類也會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
5、體驗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通過了解一些昆蟲、人類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與教師同伴之間玩捉迷藏的游戲中體驗自我保護的快樂。
活動評價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所有環節都是圍繞“保護色”來進行。本次活動,我根據中班幼兒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幼兒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學習樂趣。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教學反思:
縱觀本次活動,各個環節都是圍繞著目標層層遞進地展開。我以游戲的形式貫穿活動始終,采用多媒體教學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獲得發展。從幼兒的參與情況及其反應來看,本次活動設定的目標還是比較合理的,幼兒也都能達到預設目標。這個活動所傳授的知識點,由于幼兒平時接觸的比較少,所以他們比較感興趣;另外活動中課件的制作、電腦的使用,都能很好地吸引幼兒,整個活動從頭到尾,幼兒的參與性都是比較高的,尤其是最后一個環節,再次利用游戲將本節活動的核心內容提升,并與開頭的游戲相呼應,使幼兒在愉快而又輕松的氛圍下達到了預設目標要求。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學習樂趣。當然,在活動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總是急切地想告訴幼兒答案,沒有讓幼兒盡情地回答;環節設計方面,感覺還是不夠新穎,這些都需要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繼續完善。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語》。
一、分析本課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語言文字應用》是選修教材,在這之前學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學習。《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語》位于本冊選修教材第四課《詞語萬花筒》下的第四節。《詞語萬花筒》較好地將本冊選修教材前后的內容銜接了起來,而《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語》則對本課內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晰熟語的概念,了解熟語的類型及特點。
2、過程與方法:分析誤用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語文學習者和實踐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考慮到高二學生語文學習特點,確立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使學生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語文學習者和實踐者。
難點:分析精選的最新影視劇、報刊等熟語方面的誤用實例。
四、教法
熟語,不論是舊課標下的高考還是新課標下的高考都屬于必考的內容。但學生僅僅是高二,如果過早的將學生裹進高考,勢必會使學生錯誤的認為現在所學的熟語就等于高考題中的熟語,這樣就大大狹義化了熟語的范疇,也可能給學生高三的熟語學習埋下審美疲勞的禍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了這樣的理念:在教學實施中,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積累整合、應用拓展的課程目標。得法于課內,收獲在課外。語文學習與生活是不應該脫離的。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我才下功夫從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影視劇、報刊中精選誤用實例并整合教材內容,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原來我們每天都在學習語文,減少學習了語文教材某一課某一節后仍然不知道學習了些什么,仿佛只有做題,只有像做數理化題一樣的做語文題才感到心里踏實的困惑。教法上強調教師的引導、示范。
五、學法
強調學生動手,強調學生增強積累意識,鼓勵學生敢于給名報、名劇等挑毛病,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精神。
六、教具準備
幻燈片、學案。
七、教學過程:
1、由“山西文化數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數平定”導入,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并巧妙地扣課題中的“智慧”,從而引入熟語的學習。
2、整合教材,給出教材中沒有給出的熟語的概念,讓學生通過概念歸納出熟語的三個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讓學生舉例子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3、通過分析名劇、名報中的誤用實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才真正是語文學習的源頭,強調學生增強積累意識,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精神。
4、通過教師的實例,鼓勵學生真正做一個能夠讓智慧自由飛翔的學習語文者和實踐者。
5、板書。熟語讓智慧飛翔。
6、布置作業。完成學案上繼續給名劇、名報等挑錯的任務。
我的說課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12課《現實與理想的凝結――外國雕塑擷英》。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多媒體教學過程演示四個步驟加以闡述:
教材分析
一、本課的內容、地位、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對外國雕塑的特點及重要作品有基本了解,識別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對世界藝術多樣性的了解。
2、提高學生在藝術欣賞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3、培養學生的欣賞和審美能力,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三、教學重點:使學生對外國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點有基本的了解,能夠識別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對世界藝術多樣性的理解。
四、教學難點:使學生領會不同民族雕塑和特定的宗教、審美觀念、生活習俗的聯系。
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狀況,我主要采取“激發啟發──引導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和實物教具,不斷采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實例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運用視頻、圖片欣賞,實物觀察和觸摸,激發學生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并提問學生,組織討論,這樣多法并用,即培養了他們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采用觀賞觀察,實踐,討論歸納的方法學習。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感受外國雕塑是現實與理想的凝結,輕松的融入到本課的學習氛圍中來。教學的主要功能是教會學生學習,本課通過教師啟發、引導、點撥,調控探究方向,及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寬松的教學情景中開展了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盡最大學力能夠到達的區域內學習。
教學內容:
一、導入探究課題(時間:4分鐘)
(一)教師創設教學情景,導入探究課題
播放一段雕塑視頻短片,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引出課題。
(二) 學生感受身邊的雕塑藝術之美,進入教學情境,領會新課意圖,愉快接受課題,激發出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時間:15分鐘)
(一)了解雕塑有關知識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顧相關知識:
1、什么是“雕塑”,其大致分類是怎樣的?
2、世界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有哪些?
教師闡述:所謂古文明,其中就包括雕塑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雕塑藝術作品在題材、形式及其所體現的審美觀念、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今天我們沿著古文明的發源地進行一次免費的雕塑藝術之旅,共同探秘雕塑藝術。
(二)欣賞過程
第一:古埃及
1、播放視頻資料《獅身人面像》,并提問:這座雕像為何要塑成“獅身”“人面”的形象?
2、學生直觀欣賞,并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發表觀點;并探討了解古埃及雕塑的特點。
旅游第二站:兩河流域
1、簡要欣賞另一只著名的《受傷的獅子》,讓學生品位其神態及精神內涵,并嘗試用簡短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欣賞感受,以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表達能力。
2、師生共同概括兩河流域雕塑的藝術成就。
第三:古印度
1、投放一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哪些是古印度的作品?能說出你的理由嗎?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藝術感悟能力。
從作品內容引出作品特色:寫實性與宗教性。
第四:古希臘
投放一組圖片,讓學生分辨哪些是古希臘的雕塑作品?并說出理由。
重點欣賞《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及《擲鐵餅者》。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古希臘雕塑為什么會以裸體為主要表現形式?欣賞《勝利女神》以此總結古希臘雕塑的藝術特點及思想內涵。
第五:走進“文藝復興”
明確文藝復興的時間及主要思想。
教師簡介代表人物米開朗基羅及代表作。
學生重點欣賞《大衛》、《摩西》,感受并總結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藝術特色。
第六:17-19世紀的歐洲雕塑
教師闡述這個時期雕塑的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重點欣賞《思想者》,讓學生模仿雕塑動作神態,品味雕像特地及內涵。進一步培養想象力及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播放音樂視頻短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雕塑藝術作品。
三、演練實踐(時間:18分鐘)
1、讓學生放飛想象:維納斯斷了的兩只胳膊原來是什么姿勢?發揮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2、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引導學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將課堂內容進行拓展。
四、歸納總結:系統知識,德育滲透。(時間:3分鐘)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愿同學們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像我們人類優秀的先人們一樣,做一個美的使者。
本課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去感受發現并創作出可探究性問題,在課堂中通過互動探究,解決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過程,既要有自主意識,又要有創作意識,讓學生關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或發現的奇特現象,并注重對探究成果的總結與評價。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升華,升華的途徑是應用與整合。通過應用使知識與方法得到整合,讓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知識,立足實際,活學活用,回歸生活,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獲,學生的收獲不只是欣賞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們從此會用審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學會發現美、欣賞美欣賞美、創造美。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
《我們的科技樂園》是《品德與生活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本課文設計的基本目的,是將前面兩課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綜合的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習效果的內化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樂于參加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興趣和合作意識。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勇敢、堅韌、不驕不躁的意志和品質。
3、啟發學生從小立科學之志,行科學之事,熱愛科學事業的精神。
4、初步了解科學技術發展為人類造福的道理,學會運用簡單的科學技術工具盒方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要點:
1、重點。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科技活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難點。
科學思維與方法的啟發。
3、要點。
(1)啟發科學思維盒科學方法:教師的示范、舉例非常重要。
(2)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縱橫:不求系統,但求愿意講,能講。
(3)科技手工制作活動:重在過程體驗,不在于結果是否完美,應特別關注制作不成功的學生的心里反應。
(4)科普知識競賽與辯論活動:看樣學生的自我組織和合作了解科技發展及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法:
整堂課,我以學生為主體,活動時采用示范引領、啟發多向思維等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挑戰智多星”活動。運用同學推薦、自由發言等方法,完成“科技小講堂”活動。應用比賽、自我講解、小展示等活動,開展“科技制作坊”活動。通過競賽、辯論、探究思考等方法,開展“擂臺爭霸”活動。通過“說科學愿望”活動,拓展信息窗及整個學習效果。
五、 說學法。
這節課,學生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實驗體驗法、故事領悟法、直觀法、表演法、聯系舊知法。
整節課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主題貫穿整體教學。如課前學生收集有關的:
(1)書刊——科學及研究方法資料、科普讀物、當代科技成就圖片等:
(2)影像——少年科學院活動介紹。
(3)實物實例——學生科技制作成果、學生自制的簡易飾物如博士帽、小紅旗等。
然后分小組合作學習各個樂園區,讓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小活動,在活動中肯動腦筋,勤于動手,愿意和同伴合作。最后在課堂上交流,培養學生大膽、主動表達看法、觀點和意見,形成一定的科學興趣,掌握一些科學方法,立定初步的志向。
六、 說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挑戰智多星。
步驟1:教師啟發:給出方法與步驟參考要點,并以某個具體步驟為例進行說明。
步驟2:由學生填寫科學發明的方法和步驟,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分小組。
步驟3:交流討論學生的填寫結果,重點分析不同之處。
步驟4:總結學生學習過程,不要給列唯一答案,重點總結學生的創新之處。
(二)活動二:科技小講堂。
步驟1:資料準備。在教師、親友的輔導下,搜集當今科技發展成就的資料,并擬出講演提綱。
步驟2:采取自由發言的方式開展講演,講演完畢可安排時間回答學生問題。
步驟3:投票選出科技小博士。
(三)活動三:科技制作坊。
步驟1:組織全班同學按照興趣,自由分成若干科技制作小組。
步驟2:海模、航模等先期制作,機器人比賽、積木拼圖、魔方比賽等現場表演。
步驟3:交流總結活動的收獲。
(四)活動四:擂臺爭霸。
1、科普知識競賽活動:
步驟1:學生分成科普知識競賽命題小組(兼作評比小組)、競賽小組、啦啦隊、主持人等。
步驟2:開展競賽活動,觀眾可以回答競賽小組回答不了的問題。
步驟3:啟發學生自主總結活動結果。
2、科技辯論會:
步驟1: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設計出辯論題目,組成小評委。
步驟2:自愿報名、選題,參加辯論比賽。每個辯論小組可以以原班級小組為單位。
步驟3:開展辯論活動,并由教師、特聘人員點評。
步驟4:由學生在小組推選代表,總結活動收獲。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本課教材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九課第一框,我覺得本課內容的設計是針對青少年在“我長大了“的心態的促使下,開始關注社會生活的更廣泛的領域,也開始接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是復雜的,而青少年的識別能力較弱、自控能力差,所以會受到種種侵害。本框主要以實例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中學生可能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和意外等方面的侵害;指出雖然我們能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保護,但學會自我保護是十分必要的。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學會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自己,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而通過課前調查,我了解到部分學生判斷來自各方面侵害的能力差,缺乏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不了解維權途徑。因此幫助學生提高判斷侵害能力,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掌握維權途徑,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就成了本課的一項重要任務。
綜合以上兩方面,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身邊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現象以及了解身邊的保護,特別是我國法律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特殊保護。
能力目標:學會認識和判斷面臨的不法侵害行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追求安全而充實的初中生活,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勇氣,學會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自己,并學會自我保護。
教學重點——辨別身邊的侵害。
教學難點——身邊的保護,學會自我保護。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通過圖片的直觀呈現,讓學生在對圖片的分析后認知身邊所存在的侵害,切入主題。
2、案例教學法。通過小品——《我也要上學》展示案例,設置情境沖突,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分析和研究案情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身邊的保護,并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掌握對待侵害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情境教學法。通過案例分析、人生AB劇等形式,設置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
4、活動式教學。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小品——《我也要上學》,課堂的表演即小品是促進學生對教材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它能兼顧認知、情感和身體運動這三大領域,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上臺表演,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對培養學生發展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過人生AB劇的形式,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對AB劇的分析中,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
說學法。
1、合作學習法。不僅局限于小組的合作交流,把它擴大到全體學生的合作,大家合作來幫助解決一個問題,使學生在思想的撞擊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引發更多更深的思考與研究,以達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2、參與學習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教師要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制造參與機會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在快樂和諧、富有成就感的教學激勵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三、說教學程序
響應本次教學改革,根據我們組的具體情況確定的教學改革方案對課堂教學確定是“5+25+5+5”的模式,即5分鐘的復習導入,25分鐘(或30)的新課教學,5分鐘的鞏固提升即能力提升篇,5分鐘的作業。據此,我總體的設計思路如下:
復習導入后,新課的教學分為兩大塊,青少年身邊的侵害和保護,侵害來自四個方面,同時剖析這種種侵害給青少年帶來的傷害及造成侵害的原因;重點是放在第二部分身邊的保護,引發學生對整個社會的認同感,突出自我保護,促使學生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勇氣。
具體步驟如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計情境,元旦老師收到了很多祝福的信息,也收到了一條特別的信息,引起學生的注意,導出這是一個誘惑,通過設問老師該怎么辦,讓學生再次明確拒絕不良的誘惑,以此來鞏固舊知。
(二)、新課教學設計如下環節:
第一環節:直觀的圖片呈現,讓學生對圖片進行簡單的分析后,認知青少年身邊存在的家庭、學校、社會和意外事故等四個方面的侵害,切入主題。故事你我說,通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講述身邊的故事,進一步感受種種侵害,有親身的體會就很容易能描述出侵害給青少年所帶來的傷害,再由此進一步剖析出現這種種侵害的原因。
第二環節:學生表演小品《我也要上學》,通過小品中陶源這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明確,在我們遭受侵害時,可以尋求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保護,必要時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同時這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中掌握知識。
有了這種種保護后,青少年就能健康成長嗎?很顯然學生能夠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就得出了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自我保護,基于學生對自我保護的理解不夠,所以展示了FLASH《自我保護問答歌》,通過這直觀、形象的影象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自我保護,并學會自我保護,教會學生假如遇到侵害時,撥打相關電話實施自我保護。
第三環節:自評質疑。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說出自己的困惑,讓全班同學合作交流來解決困惑,這樣既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學習的自信心。
(三)、鞏固提升,感悟升華。
主要是采取了人生AB劇的形式,劇中小強的遭遇都來自于生活,使全班
同學都參與到對AB劇的分析中,使他們在輕松的氣氛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其中,這樣無形中鞏固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判斷和分析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使得他們學會了自我保護,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反思
1、 本堂課我認為學生學得也很輕松,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氛圍。通過圖片、小品、人生AB劇等形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了,使學生對本堂課感興趣,選取的事例接近生活,學生有話可說,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本節課的教學不錯,學生都是從自己身邊的事情談起,特別是教學環節中的“故事你我說”,學生敞開心扉談自己及身邊人所遇到的不法侵害,談該怎樣解決,這遠比老師教授的知識要強,學生有了體驗和感悟,也是一種經驗交流,做到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3、 在本堂課中我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探究問題的答案的可呈現多樣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也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教師也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重在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我們的教育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4、 最后的感悟升華——人生AB劇,其實就是我們教改中提出的能力篇和作業篇結合起來,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特色,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而且那能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同時因為自己是一個年輕的教師,帶了上一輪初三老教材,新課程也是剛剛從這個學期開始接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師的點撥不夠到位,語言不夠精練,下一階段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進一步的磨練;二、時間的把握有點欠缺,導致最后一個環節有點匆忙,沒有充分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11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加與減(一)》教學100以內不進位和不退位加減法,進一步鞏固一年級上冊學習的用加法計算一共有多少和減法計算剩下多少及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學習解決比多比少的加減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會正確計算10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學會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運算,并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為五單元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三單元在編排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教學時,設置了《采松果》這一情境,根據同一情境中呈現的兩個條件25和4,提出用25+4計算的求一共有多少的問題和25-4計算的相差多少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一條件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本課時內容安排如下:
不進位加法(兩位數加一位數)求一共有多少(即和)的加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不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求剩下多少(即差)和相差多少的減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1、操作學具,獲得算法。
例題在列出算式25+4后,先讓學生用擺小棒和撥算珠的方法計算,學生在一年級上期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計算的經驗,能夠用來解決新的計算問題。撥算珠計算是下一課時的內容,但考慮到學生在先前學習中接觸到了算珠計算的方法,因而將下一課時的內容放在本節課進行。學生經歷擺小棒和撥算珠的活動,不僅可以得到結果,還能體會到計算的步驟和方法:25+45+4=920+9=29,學生在這一基礎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2、歸納小結,理清思路。
學生經歷了25+4和25-4的算法探索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加法和減法算法的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前者先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即個位上的數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數減一位數(即個位上的數相減),兩者都是個位上的數相加減,所得的結果和十位上的數相加。這樣有利于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思想,便于進位和退位加減法的筆算教學。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一年級上冊教材編排了加法交換律的初步認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列出兩個算式2+3和3+2,因為他們結果一樣,所以2+3=3+2,學習了加法各部分名稱,再比較三組算式后,可以讓學生初步發現“兩個加數調換位置,和不變”,滲透加法交換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組算式的計算,則有利于進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4、結合計算教學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上要求解決的實際問題都是一年級上冊教學過的,包括例題在內,總共有四個實際問題,其中加法計算的求和問題和減法計算的求差問題,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很明確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例題中要求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從25個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樣多的4個,剩下的數就是媽媽比小松鼠多采集的,從而列出算式25-4。練習4小題也是相同的問題,只是表達的詞語發生了變化,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長多少”實際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綜上所述,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正確進行個位上的加減是一年級上冊10以內加減法的內容,遇到的實際問題都是已有經驗能夠解決的。學生在本節課,本單元,本冊教材,甚至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應牢記的一點是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學生形成了這種認識后,才能在筆算學習中不出現大的偏差。體會到口算和筆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級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小棒和計數器在幫助學生理解100以內數的組成和數位概念以及數的加減運算方面有著直觀的效用。而熟練進行2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不僅是本冊計算教學的基礎,也是小學階段計算教學的一個根基。
精選優秀說課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三角形的穩定性》。(板書:三角形的穩定性)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里面的例二,在課本61頁。例二是在例一三角形有關概念基礎上設計的一節獨立內容,與前后知識聯系不大,但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所以,教材采用對比的方法,分兩個層次使學生在親身操作體驗中認識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大小、形狀不變)和四邊形的易變性(大小形狀會變化),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結論,以及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也要用到四邊形的易變性。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如何把不穩定的四邊形轉化成穩定的方法,讓學生感受三角形的應用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在擺一擺,拉一拉的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了解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2、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穩定性,四邊形易變性。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是本課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以及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是本課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我利用教材提供的兩次操作實踐活動,首先我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在兩次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第一次操作,是根據給定的小棒根數擺出三角形和四邊形讓學生充分體會,無論怎么擺,所擺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狀不變,擺出的四邊形大小形狀可以發生變化。第二次操作,是對給定的三角形四邊形進行拉伸,從另一個角度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然后我給足學生空間,讓學生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對教材內容進行兩次大膽創新,第一次是在“看看下圖中哪有三角形?想想它們有什么作用?”這一環節加入含有四邊形的圖片,講問題改為“看看下圖中哪有三角形,四邊形?想想它們有什么作用?”第二次創新是將例二下面的做一做“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改為“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和四邊形易變性的例子。”使學生在對比中,在聯系生活實際中,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以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動口,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形成技能。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探究新知
在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教材提供的兩次操作實踐活動,首先設計。
(活動一) 在用小棒擺一擺的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
1、提出活動要求。
教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游戲怎么樣?老師為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個學具袋,里面有若干長度相同的小棒,請每位同學用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用四根小棒擺四邊形,看看你各能擺出幾個?擺完后可以和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2、學生動手實踐。
學生活動,老師巡視,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選取典型案例。
3、暴露資源,展開交流。
教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擺出了幾種不同的三角形和四邊形呢?
教師:哪個小組還有不同意見,誰來補充?
4、聚焦現象,感悟本質。
教師:在匯報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1)教師:是不是全班同學擺的三角形都一樣呢?我們任意請幾位同學把你們擺好的三角形拿上來,放在一起驗證一下。
教師:這些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什么確定了這些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呢?
如果學生認為是角度確定了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老師可以拿出教室內形狀相同的教具三角尺和學生用的三角尺讓學生觀察,使學生明確:角度確定形狀,邊長確定大小。
(2)借助四邊形,逆向強化
教師:都是同樣長的小棒,為什么四邊形就能擺出那么多種,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是因為角度發生了變化,所以形狀會隨之改變。
(3)小結特點,正向強化。
教師:通過剛才大家的操作,我們明白了。只要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了。(教師板書: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則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唯一確定)
設計意圖:本環節給夠學生時間讓他們親自操作,用小棒擺三角形和四邊形,在構建圖形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感悟三角形的唯一確定性,將三角形的穩定性明確定位于“邊長確定,形狀和大小也就確定”,從而明確地指向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本質。
(活動二)在拉一拉圖形的活動中,再次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
1、提出活動要求
教師剛才大家在用小棒擺圖形的過程中,發現了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現在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三角形和四邊形。請你拉一拉,看看你又有什么發現?
2、動手實踐
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觀察圖形變化,進一步感悟圖形特征。
3、組織交流,聚焦現象,再悟本質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
追問:為什么三角形拉也拉不動,而四邊形一拉就變形了呢?
引導學生感悟: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已經確定下來了,因此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了,不會再發生變化。而四邊形由于角度會發生改變,所以四邊形的形狀會隨之改變。
4、揭示特點
教師:就像同學們發現的一樣,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完全確定,不會再隨意發生變化,因此我們說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教師板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一拉就變形,是因為它的角度發生了變化,所以四邊形容易變形。(教師板書:四邊形的角度發生改變 四邊形容易變形)
設計意圖:此環節給足學生空間,通過學生拉動不同相狀的框架,再次體驗到三角形和四邊形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在操作和比較中,加深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直觀認識。
二、推進新課,形成技能
聯系生活實際,了解三角形穩定性的應用,嘗試解決問題。
1、應用性質解釋現象。
教師:在生活中,我們許多地方都見過三角形和四邊形(出示一組圖片),看看下圖中哪有三角形和四邊形?想想它們有什么作用?在教材給出的自行車車架,籃球架上的籃板支架,電線桿支架三個圖片后面,加上校園門口伸縮門的圖片。
2、應用性質解決問題。
出示教科書65頁第二題。(此處也可以設計為活動三)
老師:椅子太搖晃了,怎樣加固它呢?說說你是怎樣想的?用什么方法能使不穩定的四邊形變的穩定?(通過學生實踐認識如何使不穩定的四邊形變的穩定,學生自己評說各種方法,怎樣做可使效果最佳。)
設計意圖: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三角形的作用的分析,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穩定性應用的廣泛性,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解和掌握。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升
61頁做一做內容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此處可設計為活動四)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
房梁 腳手架 自行車支架 樂譜架照相機照相時的三角架 起重機的起重臂等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板書三個例子)
校園門口的伸縮門 伸縮衣架 卡車拖車連接部分紙箱等用到了四邊形的易變性不穩定性(板書三個例子)
四、全課小結,形成知識
老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新收獲?
學生談收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易變形不具有穩定性,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也要用到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五、布置作業,生活應用
課本65頁練習15第三題(運用四邊形的易變性和三角形的穩定性解釋哪種籬笆圍得更結實,讓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關系的同時,學會有理有據的思考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