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優秀(精選16篇)
說課稿優秀 篇1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教學設計與反思
說課目錄
教學流程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以激發興趣為前提,提高身體、心理素質重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注重個體差異、分層教學掌握運動專長及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的習慣
(一)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內容選自《體育與健康》中的第七章第五節。本教材是由本院體育教研室老師共同編寫。由南開大學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次印刷出版。里面的內容都是根據我院實際體育設施結合我院學生運動特點總結出來的。對于我們學院體育教學有著非常高的實用性。
教學背景分析
(二)教學內容分析:復習、改進正手發高遠球技術,進一步學習正手擊高遠球技術。
正手擊高遠球是羽毛球擊球技術中的基本技術,是學習其他擊球技術的基礎和前提保障,該技術作為是否會打羽毛球的分水嶺。
本課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頂肘、手臂伸直,最高點擊球
●難點:鞭打擊球,步伐移動到位
教學背景分析
技校學生有著好動、求知欲望強烈,動作敏捷,敢于拼搏的特點。
對于羽毛球運動,大部分學生都非常熱愛這項體育運動,但是多數學生都是剛剛接觸羽毛球運動,腳下步伐的移動比較慢,擊球瞬間的爆發力、對球的控制能力及擊球時上、下肢的協調配合都比較差。
(三)學生情況分析:二年級學生,一班共約60人
教學目標設計
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正手發高遠球和正手擊高遠球技術的動作概念和評價方法。
技能目標:
復習、改進正手發高遠球技術,使90%的學生能夠掌握發球的用力順序;進一步學習正手擊高遠球技術,使80%的學生基本完成正手擊高遠球技術,通過練習發展學生的靈敏性、協調性
情感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對羽毛球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協作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使學生初步了解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的動作要領。
對個別技術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主要是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帶問題進行練習,探究出問題的答案。
教學方法
個別輔導法
分層練習法
統一練習法
設置疑問法
講解示范法
教學方法
通過身邊的同學起到相互觀摩與提醒的作用
根據學生技術水平劃分不同練習內容
原地擲羽毛球
擊懸掛的羽毛球
擊自己拋起的羽毛球
設計意圖:體驗-歸納。體會鞭打發力。
設計意圖:學習,評價。體會手臂伸直,最高點擊球。
設計意圖:練習,糾正。體會動作,掌握擊球時機。
學法指導
如何學好高遠球基本動作
教學流程
開始部分
準備部分
基本部分
結束部分
一、課堂常規
二、安全教育
三、隊列練習
一、徒手操
二、專項準備活動 1、正、反手顛球2、揮拍模仿正手發高遠球
3、揮拍模仿正手擊高遠球
4、結合后場后退步伐的正手擊球揮拍模仿
5、墊球游戲
一、復習正手發高遠球
二、示范講解正手擊高遠球技術
三、學習高遠球基本技術
四、教師集中糾正錯誤
五、分層教學
六、個別指導
一、放松操
二、本課小結
三、布置作業
四、收放器材
開始部分(5分鐘)
一、課堂常規
1.體委整隊集合,報告人數。
2.師生問好,宣布本課內容。
3.安排見習生。
二、安全教育
三、隊列練習
設計意圖:隊列練習是學生行為習慣和養成團結合作的意識。
準備部分(25分鐘)
一、徒手操
1、頭部運動
2、思想匯報專題擴胸運動
3、體轉運動
4、腹背運動
5、弓步壓腿
6、手腕踝關節
設計意圖:讓學生身體各部位充分活動開,準備進入運動狀態,避免受傷。
1、正、反手顛球
2、揮拍模仿正手發高遠球
3、揮拍模仿正手擊高遠球
4、結合后場后退步伐的正手擊球揮拍模仿
5、游戲:“墊球接力”
設計意圖:復習揮拍模仿與步伐移動,為本課主教材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專項準備活動
準備部分(25分鐘)
游戲:“墊球接力”
設計意圖:
1、結合羽毛球步伐的專項練習,提高步伐的靈活性;
2、6人一組,培養責任感和團隊意識。
一、每人一球,復習正手發高遠球技術
基本部分(55分鐘)
要求:擊球瞬間鞭打發力,身體協調用力,每人10次。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使學生掌握擊球瞬間鞭打發力。
二、教師示范講解正手擊高遠球技術
要求:認真看示范、專心聽技術講解
設計意圖:教師示范是學生興趣的動力,講解是學生領會動作的根源。可幫助學生更快的掌握技術。
學習高遠球技術
三、學習高遠球技術
原地擲羽毛球練習
擊懸掛的羽毛球練習
擊打自拋的羽毛球練習
1人發球,1人擊高遠球練習
2人對擊高遠球練習
(1)原地投擲羽毛球練習(體會鞭打發力)
三、學習高遠球技術
三、學習高遠球技術
(2)擊懸空羽毛球練習(體會手臂伸直,最高點擊球。)
三、學習高遠球技術
(3)擊打自拋羽毛球練習(體會動作,掌握擊球時機。)
要求:身體蹬轉,側身對球,手臂伸直,最高點擊球,2人一組,每人20~30次。
設計意圖:通過身體蹬轉、側身對球、判斷落點,擊球瞬間手臂伸直,最高點擊球。
(4)2人一組,1人發球,1人正手擊高遠球
三、學習高遠球技術
要求:步伐移動到位,手臂伸直,最高點擊球,2人一組,練習10分鐘。
設計意圖:讓學生判斷落點,步伐移動到位,擊球點在頭頂右前上方。
(5)2人一組,連續正手擊高遠球
三、學習高遠球技術
四、教師集中糾正錯誤動作
要求:認真聽講解,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在后面的練習中改正。
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
易犯錯誤
1、擊球時屈肘、手臂伸不直。
2、步伐移動不到位,擊球點判斷不準。
糾正方法
擊懸掛的羽毛球
步伐移動練習
五、分層教學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人個掌握技術的情況,自主選擇練習方法。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組合技術結合實戰,讓學生知道正手擊高遠球技術在比賽中的實戰用途。
(1)無球練習,體會揮拍動作。(基礎差)
(2)1人發球、1人擊球。(基礎比較差)
(3)2人一組,正手高遠球擊直線或斜線。(基礎較好)
(4)4人一組,正手高遠球擊四方球。(基礎好)
(5)個別指導:教師巡回觀察練習情況,對出現錯誤動作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擊球不遠,不會發力,動作沒有領會
經常漏拍或擊球點不到位
出球的方向掌握不 好
能自如控制好出球方向
結束部分(5分鐘)
1、放松操:9×8拍的揮拍放松操
2、本課小結
3、布置作業:利用互聯網搜集正手擊高遠球的技術動作視頻
4、收放器材。
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教學設計特色:
1、專項準備活動: 專項準備活動的內容安排緊密結合本節課的主教材。
2、游戲設計 :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游戲的設計中:首先,結合羽毛球步伐的專項練習,提高步伐的靈活性;第二,將全班分成六組進行游戲,培養學生責任感和團隊意識,注重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同時,積極倡導學生合作學習
3、自制教具運用:利用自制教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教材的重點教學。
4、學法指導 :分層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在的設計上,提供給學生4個學法的選擇,讓學生自主去選擇,只有主動去選擇,才能帶來主動的學習,只有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學習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成功的教育。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分層教學應更加細化
2、教學過程受到場地、器材的限制
說課稿優秀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簡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入冊掌握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平行四邊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識結構之中。有利于學生學會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二、說教法
整個教學由復習引入、探究體驗、實踐應用幾個環節組成。在復習引入階段,使學生感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內在的聯系,并復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為后面的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在探究與體驗階段,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數方格。讓學生體驗光靠數方格的方法太麻煩,必須尋求一個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更簡便的方法。由“為什么不同的圖形面積卻相等?”找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進而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等于什么?
第二個層次,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布置了兩項任務:
1、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
2、平行四邊形與轉化成的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填好實驗報告單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目的更明確一些。然后,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巡視學生的操作,方法,并加以引導,把典型的方法幾下來,我提前考慮到有這么幾種情況,接著,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老師多注意學生的語言的準確性強調“平移”。最后,有老師的一個問題:“在轉化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學生結合報告單得出:面積沒變,形狀變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長方形的寬,從而很順暢的得出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高。這樣學生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親身經歷了公式的推導過程。
第三個層次是自學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實踐應用階段,分為基礎聯系和拓展練習。在基礎練習里,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計算面積,然后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動手測量,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計算面積所必須的條件,并根據這些條件去求面積。最后把平行四邊形變換姿勢,讓學生準確的找到底和高,并計算出面積,完成做一做1、2題。通過這一部分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面積公式的理解和應用。
在拓展練習里,首先安排了判斷題,選擇題。通過辨析、選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與底和高兩個因素有關,求面積用面積單位,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必須是一組對應的底和高等知識。接著出現了一道開放性題目:“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4平方厘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數)。如果不限制小數呢?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最后出現了一道思考題”長方形框架,長15厘米,高10厘米,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會怎樣?通過這一部分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
說課稿優秀 篇3
一、教材簡析
《生命橋》這篇文章是蘇教版第八冊中的《生命的壯歌》這篇課文中的第二個故事。講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場面悲壯,揪人心肺。盡管該故事的情節完整,獨立成篇,但編者把它與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安排在一起,構成一篇課文起名叫《生命的壯歌》,是頗具匠心的,其內涵極其豐富。
首先這兩個小故事都謳歌了區區弱者在生死的關健時刻所表現出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對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情操的熏陶無疑是積極奮進的。其次,兩個故事的悲劇的產生都是人為造成的,是人類自己進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兩個故事語言優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因此,本文是老師引導下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體驗、學好語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體驗生命的極具人文性的佳作。出于對教材以上的認識,擬定以下教學目標及相關措施。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憑借課文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羚羊團結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偉大的獻身精神。
3、關注學生體驗交流中新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環保,正確的價值取向等人文素養。
三、教法學法。
1、教法:順學生思路,組織讀書交流。
2、學法:自讀自悟,交流提高。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法,以利自學。
1、繼續學習18課“生命的壯歌”。這節課學習這課的第二個故事“生命橋”。
2、這課的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我們是怎么學的?
①先讀課文,把生字讀準,難讀的句子讀通順。
②反復讀自己感動的地方,說感動的原因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動表現出來。
3、下面我們就用前面的讀書方法來讀“生命橋”這個故事。
二、利用學法,自讀自悟。
(一)通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自學生詞,讀通語句。
2、檢查。
①請幾個同學上黑板把自己認為同學們難讀或可能讀錯的字詞抄寫在黑板上,讓這些學生檢查、教學有關字詞的讀音。
(注:課堂是學生練習、糾錯、發展的主渠道。這里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別人可能讀錯或難讀的字詞抄在黑板上。這樣做,第一,這種資源來自于學生,同時又服務于學生,資源利用的巧,利用的好;第二,讓學生發掘資源,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第三,既處理好了字詞讀音這一知識點,又巧妙地讓學生與學生交流,增強了學生間的交際能力,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②指名完整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
(注:把課文讀通,整體感知課文大概,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基礎)
(二)精讀課文,讀出感受。
現在我們進行讀書學習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待會兒匯報、交流。
1、學生自讀,教師隨機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注:教師的隨機了解既是與學生合作交流,又是幫助輔導,更是獲取學生學習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2、匯報交流。(順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估計學生可能有以下一些匯報交流。
①第一節的第4句。“年輕羚羊后退了幾步,突然奔跑著向懸崖對面跳過去,隨即老羚羊緊跟后面也飛躍出去,只是老羚羊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讓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弄清老羚羊躍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愿的而并不是其他原因,同時交流讀書學習的方法。如聯系上下文讀書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內容。
A:先說說為什么感動,再讀一讀。
B:評讀,重點評一評讀的好的地方。引導學生體會“…猛蹬一下…”年輕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后果。
師(指圖):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一剎那間它就要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這時老羚羊飛躍到年輕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撐年輕羚羊作第二次跳躍。年輕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卻永遠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讓給了________、把死亡留給了______,這是多么偉大而神圣的壯舉啊,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話。
C:學生試讀。
D:指名讀后齊讀。
③第三自然段。
“一隊隊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
讀讀議議,教師也可講講自己的感受。
“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教學策略:
A、指3人連讀這句話。
B、教師作簡筆畫并激情講述。
這是一座懸崖,這是懸崖的對面,年輕的羚羊快速向對面飛躍,可是它只能飛躍到這里,眼看就要摔下山澗,此刻老羚羊縱身一躍,飛躍到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飛躍,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上,而老羚羊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頓時——(學生接讀)
C、這已不是一道道弧線,它是——(學生接讀)
D、讀題:生命橋。
E、透過這座生命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注:繁瑣的分析,挖掘語言文字的內涵,只能讓生動的語言變得生硬,讓充滿情感的語言變得麻木,這里通過簡筆畫和教師的激情描述旨在引導學生走進那些悲壯的場面,進入那讓人蕩氣回腸的境界,通過學生進入情境的想象,不僅使學生感悟到文字的表面之義,更主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靈的震撼,從而豐富個人的生命體驗。)
師:誰先飛過山澗誰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機會,誰落在后面就可能遭到獵人的槍殺,在這生命存亡的關鍵時刻,這群羚羊決不爭先恐后,一個接一個有秩序地飛躍山澗,以一個個老羚羊的死亡換來一個個年輕羚羊的生命,這簡直是一首——生命的壯歌(讀題)。
3、配樂朗讀全文。
(注:這部分的教學策略主要是遵循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設計的,在這活動中力求讓學生把自己讀文本的體驗通過和同學及老師讀讀議議的形式表達出來,積累語感,內化語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師在其中最主要的做法便是構筑平等對話的平臺,或傾聽學生的體驗,或表達自己的體驗,或引導升華學生的體驗。)
三、由此及彼,升華認識。
這個故事讀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
(注: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并要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這一設計在培養學生把學語文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關注課堂中生成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感受人類文化的無窮魅力。)
四、引向課外,拓展閱讀。
師:有一件事,我必須要告訴同學們,這一群羚羊并不是偶數,是奇數,這就意味著有一只羚羊并沒有對子,而這只羚羊恰恰是成功指揮這場戰斗的羚羊頭,此時此刻,它孤零零地站在懸崖上,沒有年輕羚羊需要它的幫助,也沒有任何人來幫助它飛躍山澗,后來這只羚羊怎么樣了呢?請同學課后閱讀初中語文第三冊第13課《斑羚飛渡》。
(注: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興趣,強調課內和課外的聯通,這種設計不僅是應對這一要求的,而且這種閱讀更是對本節課的閱讀體驗的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附板書設計:
生命的壯歌
生命橋
一前一后 一高一底
一老一少 一死一生
說課稿優秀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___號說課人,我說課的題目是《蘇州園林》,作者是我國著名教育家、作家葉圣陶先生。
一、首先我來進行教材和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說明文,是初二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人與環境”為主題,編者的目的是通過這類文章的學習,陶冶學生性情,激發學生善待自然、優化生存環境、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意識。
蘇教版教材在初一下學期安排了三、四兩個說明文單元,因此學生對說明文的基礎知識,如說明對象、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的特點等已經有了大致地了解,因此,學習本文應該沒有什么大的障礙。
二、 根據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陶冶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思想感情。
2、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和文章的“總分總”式結構,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明、生動的特點。
三、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學方法達成上述目標
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精講點拔法
四、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
本文一共1551字,篇幅適中,但要用一節課來處理這么一個名篇,這樣一篇典范的說明文,顯然是不合適的。我打算用一節預習課加一節正課兩個課時來學習它。
第一課時預習課任務:
(1)至少讀課文兩遍,從總體上把握課文。
(2)掃除字詞障礙。本課的字詞比較多,牢固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如“胸中有丘壑”的“壑”、“嶙峋”、“因地制宜”、“別具匠心”等,以達到積累詞匯的目的。
(3)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蘇州園林的總體特點是什么?
(4)給每一小節標上序號,并簡要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5)看一看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6)把你想到的問題記在課文旁邊的空白處。
(7)搜集有關蘇州園林的資料(圖片和文本)。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環節
導入:常言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出詩情畫意,充滿了人文情懷,置身其間,讓你如在畫中,令你樂而忘返。(此時用多媒體展示蘇州園林精美圖片,配以古箏曲)老師繼續介紹:蘇州有四大名園,即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我國園林中的極品(畫面的播放以2-3分鐘為宜)。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吧。
配樂朗誦課文
這種情境設計以其直觀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且以情感染學生,把學生帶入古色古香、如詩如畫的優美境界。
第二環節
整體感知
讓學生速讀課文,完成以下3個問題:
1、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中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它的特點是什么?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蘇州園林是葉圣陶先生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本文說明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特色,作者高屋建瓴,說明的是蘇州一百多處園林的共同特點和給人的整體印象。
要求學生從文中用原話或者是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
準確理解“標本”一詞的含義和“圖畫美”的特點
2、齊讀第二段加深對“圖畫美”這一特點的感悟。背誦“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和四個“講究”,這是概括蘇州園林特點的句子,也是全文的總綱。
3、各小組交流概括3-9自然節的含義,思考第2節與3-9的關系。并想一想,第10段有什么作用?
學生容易得出以下結論:
第2節總寫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第3-6節從不同角度分寫“圖畫美”,7、8、9節是補充。第10節是對全文的總結。
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對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征及文章“總分總”的結構特點有了整體地了解,在學生的腦海中有了文章的整體框架。
第三環節
探究感悟。我設置了以下3個問題:
(1)課后練習四,結合例句說明蘇州園林的美在于它的自然之趣。
(2)詞句賞析:如第一節中“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鑒賞”換成“欣賞”可不可以?
第7節中“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桿竹子或幾棵芭蕉”如果把“補”換成“栽”、“種”、“添”、“加”等詞語可不可以,為什么?然后讓學生自選段落,找出你認為好的句子,揣摩詞語運用的好處。
(3)如果把7-9節放在第2節之后可不可以,為什么?
(4)在預習中你還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小組交流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強化文本意識,增強同學們的自學、探究與合作的能力。
第(1)題的目的在于結合文本深入理解蘇州園林“圖畫美”屬于自然美的特點,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第(2)問題詞句賞析使學生在反復地比較閱讀中品味、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應用能力。
第(3)個問題的變式訓練,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本文說明事物特點時,按由主到次的安排順序。
第(4)個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相信學生提出的問題比我們設計的要好。這也是本文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對學生的問題篩選、歸類、聚焦,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情,及時解決疑難,調控教學過程。
到此為止,文章的兩個目標應該能較好地完成。
第四環節
課堂小結。教師利用板書,再次強調蘇州園林的“標本”地位,“圖畫美”的特征,“總分總”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五、拓展延伸
課外閱讀:《晉祠》 梁衡
《小城小巷》 --語文主題學習叢書《鳥是樹的花朵》
六、布置作業
以“我們的校園”或你熟悉的某一風景區為題材寫一篇說明文。
要求:
(1)先抓住這一地方某方面的特點,再從多方面取景印證它的這一特點。
(2)采用“總分總”的結構。
這個設計的目的是進一步掌握課文中學到的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和說明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并轉化為寫作能力。
七、板書設計 蘇州園林
葉圣陶
……布局
……配合 主---不止這些
標本--圖畫美-- ……映襯
……層次
角落、門窗、色彩 次
說課稿優秀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丹棱縣何場中學的劉禮群,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荷葉母親》。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說我對這篇課文的處理。
首先說教材。
《荷葉母親》出自人教課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品味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荷葉母親》是一首贊頌母愛的散文詩,在教學時應定位在感受母愛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爾的《金色花》之后來學,是想讓學生趁熱打鐵進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詩的閱讀和寫作方法。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如關鍵詞、重點句。
3。體會詩歌中深沉的母愛,并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是:能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詩歌,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是:品味語言,感悟親情,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
第二說學情:
我校雖然是一所鄉村中學,但我們語文組有一個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課題研究,學生已經養成了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摘抄積累、進行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鑒于此,我首先布置學生預習:
一、閱讀課后冰心的作品導讀,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關于母愛的語句。
三、自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第三說教法學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導讀法、感悟延伸、激勵背誦法,學法是美讀欣賞法、品讀感悟法。
此前學生已經學過幾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詩歌的品讀方法,并做了課前預習,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著重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
本課的教時安排為一課時;教學用具主要有錄音機。
第四說教學過程:
一共有七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深情導入:
在《燭光里的媽媽》的音樂聲中導入: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母愛,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現在你們手里拿的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想必大家都還有印象吧?不錯,這就是你們小學畢業考試的一篇懷念母親的閱讀文章。想知道它的作者嗎?那就是你們的老師——我滿含深情寫的。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啊,你病如膏肓的軀體,依然是孩兒心靈的襁褓。這是我最切身的感受。其實,這句話不是我獨創的,而是受了著名詩人冰心作品的感染而來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冰心的散文詩《荷葉母親》,一起去感受偉大而深沉的母愛吧。
我之所以要以自己的文章來導入,是為了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從而拉近與文本的距離,也便于更好地指導學生寫作。
第二個環節:檢查學生處理字詞的情況以及對作者的了解情況,展示搜集的詩句。其中,檢查字詞時應指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知識辨析字音、字形,并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第三個環節:閱讀課文,感知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提問:課文圍繞蓮花寫了哪些內容?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
2、再讀課文,指導朗讀。提問:本文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這種感情?形式:先請一個學生朗讀,老師再朗讀,通過比較明確朗讀標準,再以男女交叉朗讀,分小組朗讀,個人自由朗讀等方式進行誦讀,同時學生進行朗讀評價,這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四個環節:誦讀感悟,感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設計三個問題:
1、課文重點描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寫九年前與祖父的賞蓮?
2、文中作者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寫這些變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紅蓮、荷葉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這些問題可引導學生討論作答,同時要指導學生學會圈點勾畫法。
第五個環節: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提問:
1、找出文中描寫紅蓮情態和荷葉情態的動詞,討論這些詞的深刻含義和表達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在文章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通過品味這些關鍵詞句,可以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主題。
第六個環節:競賽激勵,引導背誦。
可采用自由背誦、分組競賽背誦等形式,指導學生依據板書進行背誦,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第七個環節:拓展延伸。設計以下練習:
1、說說父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一個細節。
2、本詩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幾句詩,表現對親人的愛。
例1:母親是春雨,我是幼苗。
例2:母親是挺拔的樹,我是樹上的果兒。
例3:母親是燈塔,我是夜航的船兒
3、課后品讀并積累冰心《繁星》《春水》中關于母愛的詩句。
拓展延伸的目的既是對本課知識的鞏固,又可以讓學生把課上所掌握的知識進行遷移,形成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再說我的板書設計:(略)
說課稿優秀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2課,是一節“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的綜合美術課,由于孩子們從小就對大樹和小鳥有著特殊的認識和情感,因此,這節課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大的想象與創作空間。在教學中為了給學生交流、學習、思考的空間,因而在備課上我充分考慮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快樂學習的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及不同的活動形式使學生能表現各種形態的小鳥的家。
2、通過教學活動,加強學生的愛鳥護鳥的意識,以增加他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對小鳥的家的認識及表現。
2、通過互動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
二、說教法
本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情景、交流及談話的方法,主要強調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教師只作為活動的幫助者和引導者,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主要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探索、嘗試的欲望,并通過聯系實際生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
三、說學法
為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我采用聽、說、做、玩、畫等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思維真正獲得解放的狀態下自然會展開想象進入美術創作的境界。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首先提有關家的問題,然后用媒體展示小鳥的圖片給學生觀賞,目的是刺激學生的視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學習做鋪墊,接著展示兩種對比圖片:第一種是自由自在、活潑可愛的小鳥,也就是有家可歸的小鳥。第二種是傷心可憐、無家可歸的小鳥。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說說自己的感受。造成小鳥失去家的原因是什么?(自然災害,人為砍伐等,茂密的山林變成了禿山,小鳥無處藏身,家自然沒了)小鳥是人類的好朋友,為了朋友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植樹造林、愛護環境)出示課題:小鳥的家
(二)、師生交流互動
1、家是什么?
請同學們想一想,說說自己家的樣子,家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溫暖、舒適、安全的) 這時引導學生聯想小鳥會在哪里做家呢?(樹林里、樹洞里、屋檐下、草叢中、電桿上等),原來這么多地方都有小鳥的家,讓我們跟隨小鳥一起去看看他們的家吧。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小鳥的家,從形狀、材料說一說小鳥的家。(洞口是圓形的,有大有小,洞里面有半圓形的,也有球形的,不同的鳥類所筑的家都不一樣),小鳥為什么要把家建成這樣呢?讓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
2、展示學生作品
學生欣賞作品,探究方法,為下面的制作心理有個底。同時欣賞教師范例,激發學生創作興趣,讓學生明白制作方法步驟,方便學生下一步的制作。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根據課前準備的材料,談談你想為小鳥設計一個什么樣的家呢?小組討論、交流,哪個小組同學起來說一說,你們打算選用什么材料?想怎樣來做?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設計思路。
(三)、學生創作,老師指導
1、學生自主選擇方法、材料進行創作,表現小鳥的家及小鳥。
2、啟發學生大膽創作,表揚色彩、動態、造型突出的作品,提倡同學之間相互幫助。
(四)、展示學生作品及評價
1、讓學生客觀的去評價,主要采用自評、他評、師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評價,加強了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
說課稿優秀 篇7
一.教材分析
古典詩歌在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篇目,可見,古典詩歌的教學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隱的《錦瑟》安排在必修教材第四冊中,是古典詩歌里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豐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有著異乎尋常的作用。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識含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品讀意象,明確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標:學會鑒賞古典詩歌的技巧,提升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情感與意象的關系。
2.領會迷離恍惚.深邃纏綿.美麗哀傷的意境。
3.明確典故對營造意境的作用。
教學難點:正確運用鑒賞古典詩歌的技巧。
二.教學方法
教法: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多媒體及影像資料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在引領學生誦讀經典美文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究并掌握鑒賞技巧。
學法:1。自讀課文,寫下直觀感受。
2.各學習小組推薦出精美的感受相互交流。
3.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鑒賞技巧,完成鑒賞任務。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運用多美體展示圖片,輔以畫外音(朗誦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 別亦難”)。
2.課前擺渡
講商隱,說義山。
牛李黨爭,政治不如意;聚少離多,愛情不如意。
莊生......望帝;珠有淚......玉生煙。(典故)
3.學海泛舟,鑒賞詩文
A.看詩題;明主旨。
B.看作者;明風格。
C.看詩文;明情感,名技法。
D.看問題;用技巧。
4.藝海拾貝
理解典故對意境的深化作用。
5.探究提升
具體描述那些意象?
運用了哪些典故?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6.布置作業
仿寫一首七律。
四.板書設計
錦瑟······李商隱
首聯(開宗明義)
頷聯(巧妙用典)
頸聯(想象豐富)
尾聯(直抒胸臆)
五.教學效果
通過讓學生自主賞析.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信心。使學生加深了對古典詩歌的認識,且掌握了鑒賞古典詩歌的技巧,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有促進了美文的創作,而其對正確解答高考中古典詩詞類題也大有裨益。
說課稿優秀 篇8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測量物體的質量》是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二節內容,本節主要教學內容是質量的初步概念、單位及實驗常用的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質量的概念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這節內容對以后的教學有很重要的作用。
2、說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教材的重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難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換算。
(2)、了解天平的構造,會調節的平衡螺母,知道稱量原理,認識游碼,并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
(3)、對常見事物的質量形成較為具體的量級觀念。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動手、比較,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
(2)、通過觀察和操作,學會調節托盤天平,并利用托盤天平測量質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托盤天平的調節和使用,培養學生認真操作、自覺遵守操作規范的良好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桿秤這一我國古代發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過了解質量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說教法
1、說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盤天平、砝碼
學生實驗:托盤天平、砝碼、燒杯、大頭針(一盒)、鹽、水、塑料瓶、 剪子
2、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再一次明確指出:"物理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等方式,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學習物理規律,構建物理概念,學習科學方法,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所以,盡管物體質量的測量是我們經常接觸的,也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與機會讓學生去實驗去感受。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分析、比較運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歸納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的愉悅,并學習到這一研究方法。
四、說學法
實驗法。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托盤天平的調節和使用。學生只有通過親自動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身邊的例子來說明物體是有物質組成的,如鐵桶和鐵制的文具盒都是由鐵這種物質組 成的,教室里的木門和木椅子都是由木頭這種物質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體都是又物質組成的結論。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類似于大鐵桶和小鐵 釘,雖然都是由鐵組成的,但所含鐵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質量的概念。
(二)進行新課
1、質量的概念
在學生明白了物體所含的物質有多少后,直接引入質量的概念,不必做過多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自己舉例的方式說明不同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不同,初步理解質量的概念、
對于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可以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來認識理解,讓學生課前準備一塊橡膠泥,上課前捏成各種形狀。設問:這塊橡膠泥的質量是否發生變 化,也可以讓一個學生將一塊橡膠泥從教室的后面傳到講臺,再設問:如果將這塊橡膠泥帶到月球上它的質量是否會發生變化?教師還可以舉出冰塊裝在容器里化成 水的例子,讓學生思考質量是否變化?讓學生結合圖歸納出: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無關。 2、物體的質量的測量
通過要比較兩個物體質量的大小就要確定質量的單位,直接給出質量的國際單位和常用的單位,對于1kg的大小,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個約1kg學生又比 較熟悉的例子,如20個雞蛋的質量約為1kg,讓學生對1kg的大小形成具體的直觀的印象,然后通過閱讀表格”一些物體的質量的近似值”和動手掂一掂物理 課本的質量|,文具盒的質量,使學生對常見的物體的質量有較多的認識。
對物體質量的測量的儀器,可以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實例,教師再以補充。對于桿秤的應用可以介紹是我過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讓學生課外查找資料下節課在課堂上交流,這樣做可以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這里的教學上,先讓學生看書,然后讓學生自己說出天平的名稱,接著自己看天平的調 節方法和使用方法,這是可以選學生代表上講臺演示,其他同學在臺下評價,老師再給與補充,同時老師強調:天平在使用之前必須調節水平,加砝碼時應先估計物 體的質量,加砝碼是應加大的后加小的,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中的砝碼的總質量數與游碼上的讀數相加,接著讓學生親自動手測一些物體的質量,老師下去巡看,發 現問題及時解決,使學生能夠較為熟練的正確使用天平的目的、最后可以讓學生思考,砝碼用完后不放回盒中,使用是不用鑷子直接用手拿砝碼行不行、我們吃的食 鹽,剛從水中取出的小鐵塊能否直接放左盤中去稱質量?讓學生自己發表看法,然后教師予以強調,這樣注意聯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經過學生思考會理解得更深 刻、
本節課的小結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總結。
(三)課堂反饋
1、使用天平前,在調節橫梁平衡是將游碼放在____位置調節平衡螺母。如果橫梁右臂偏高,則應將右邊的平衡螺母向____旋。
2、估計一下身邊的物品質量是多少,再稱一下,看看你的估計是否正確。 (四)板書設計
測量物體的質量
1、認識天平
2、調節天平
3、使用天平
說課稿優秀 篇9
首先說教材。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屏風的有關知識。
4、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
5、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2、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引用的古詩文的含義。
其次說教學法。《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如下:
1、導讀法——創設情境,指導點撥。
2、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知識。
再次,說教學程序,分四個步驟來說。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教師出示一面屏風,由此導入:1、這是一件什么東西,誰能說明一下?2、大家回憶一下,那篇課文中提到過這東西?3、除老師提到的外,你還見到過什么樣的屏風?
問題1有實物導入,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并由問題2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至于問題3,《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自讀課文的特點,此一環節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老師適當點撥,對學生適當表揚,達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活躍班級氣氛。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說課稿優秀 篇10
一、教學設計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鏡》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1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學生對放大鏡并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放大鏡就伴隨著孩子們的科學學習。但是他們對人類發明放大鏡的意義以及放大鏡的結構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課鼓勵學生在帶著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同時學習和了解一些關于放大鏡的簡單光學知識。《放大鏡》一課作為“微小世界”單元的起始課,對激發學生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領悟觀察工具的發展帶來的好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后續的學習奠定興趣基礎和認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放大鏡是凸透鏡,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凸起;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過程與方法:對比能放大圖像的物體的共同點,探究放大鏡鏡片的特點;對比肉眼觀察和放大鏡觀察,發現更多細節。
3、情感目標: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用放大鏡觀察到物體的更多細節,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三)教法學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學法,組織學生經科學探究過程,并綜合運用比較法、發現法,在學生充分探究的同時運用講解、點撥、啟發、評價等手段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源動力。
2、學法:為了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讓學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學概念,經歷過程。
(四)教學策略與過程:
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發展、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了調整,使教學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吸引學生不斷探究,使學習流程更流暢、自然。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導入激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熱身活動:視力大考驗。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及卡片等,讓孩子們辨認圖片或文字,激發學生的興趣。微雕石的出現,使學生經歷了“不可能”的任務,從而將學生思維引向本課的教學內容,明確了這節課的探究主題。
第二個環節:探究活動:尋找放大工具。
從“想看得清更小的物體,怎么辦?”到“如果沒有放大鏡,你能用我們現有的物品解決同樣的問題嗎?”,兩個緊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深處,從而開始了本課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工具。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沒有直接發給學生放大鏡,而是給了裝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種物品讓學生進行探究,發現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備。通過能放大圖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與放大鏡對比,發現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鏡的共同特點是:透明、中間凸起。從而理解為什么放大鏡又叫凸透鏡。把這一活動安排在前,也期使學生經歷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這一偉大進程,了解到放大鏡發明的歷史,體驗到利用工具來幫助突破人體局限的樂趣。
第三個環節:探究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發現更多的細節,是人類發明放大鏡之后的“意外收獲”。學生們經過用放大鏡來觀察圖片、紙巾等材料,發現了原來用肉眼觀察時看不到的細節。使學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鏡的作用不僅僅是放大圖像的同時,理解放大鏡在人類探究微小世界領域的重要作用。在這個環節的活動中,我以一張“放大鏡下的紙巾”圖片作“導火索”,讓學生猜猜圖片上的是什么,點燃學生探究的激情。通過眼睛觀察和放大鏡觀察相互對比、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對比觀察,學生們在發現細節的同時,又感受到工具改進帶來的新的認識。視頻“放大鏡的作用”,在學生充分探究后,起到了深化認識、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四個環節:總結延伸。
《放大鏡》一課是“微小世界”單元的起始課,因此在課的最后環節中,以開放式問題“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觀察更微小的東西?”拓開學生思維,引發他們對后續課程的關注和期待。
(五)教學板書:
遵循“清晰、突出重點”的原則,本課的教學板書設計如下:
1、放大鏡
↑
透明、中間凸起
放大圖像→看清細節
二、教學反思
本課以“引導學生經歷放大鏡發明、使用的歷程,理解放大鏡觀察的意義”為教學線索,略去了教材中“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這一活動,把課堂時間充分留給了兩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鏡”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在活動順序安排上,特意將“尋找放大鏡”作為第一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嘗試放大物體圖像的活動,來體驗前人發明放大鏡的過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鏡透明、中間凸起的特點。放大鏡發明之后,人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許多原來意想不到的細節和信息,從此打開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門。放大鏡觀察的意義,主要通過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來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始終將“學生為主體,探究為核心”的理念作為授課的根本,以趣味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特意設疑引發學生興趣。兩個活動的環節緊湊,時間安排較合理,充分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課堂教學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教師努力創設輕松、和諧和積極的探究氛圍,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及時的點撥、指導、評價等,促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緒開展活動,合作學習。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對各小組的指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對一些學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應對等。
說課稿優秀 篇11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劉蕊的《父親的謎語》。下面我從教材分析與處理、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于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1、教材地位、作用和意義
《父親的謎語》是河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圍繞親情這個主題,贊美了人間真情的純真和美好。《父親的謎語》是一篇敘事散文,以“猜謎語”為線索,深情回憶了小時候父親教“我”猜謎語的情景及長大后與父親的難舍難分,再現了作者童年及長大后與慈愛的父親間一個個甜蜜快樂的生活場景,表現了一位父親對女兒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愛護,展示了父親對女兒那細膩、深沉的感情,也抒發了女兒對父親的思念之情。文章構思精巧,選材巧妙,語言樸實、通俗、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所以學習本文,在理解文章感情的基礎上,更好的是能喚醒同學們內心或已沉睡許久的內心,并通過學習本文中父親眼睛的細節描寫,來提高同學們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水平。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加深同學們對父愛的理解,掌握通過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而且能夠引起同學們的情感共鳴。我依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分析在下面單獨呈現)確定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學習本課中對人物的細節描寫。
②欣賞課文獨特的選材和精巧的構思。
過程與方法: 讀講結合,運用設疑賞析文章選材與構思、品評語言文字等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文中深沉的父愛,培養學生回報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
3、教學重點難點
在《父親的謎語》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父親的眼睛的細節描寫,于細微處將父親對作者深沉、細膩的感情抒發的淋漓盡致。所以,本著領會一篇文章,提升一個水平的目標,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
重點: 學習文中對于人物的細節描寫
難點:體會文章以謎語貫穿全文,抒寫父愛的精巧構思。
二、學情分析
由于七年級學生年齡的因素,大多數的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感情,甚至對父母愛的付出視而不見。另外,也根據同學們在作文過程中出現的共同問題——不能更為細致地塑造人物形象。基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我希望可以通過對本課內容的學習,同學們可以更為深切的感受到身邊濃濃的親情,并且在寫作水平上能有一定的提升。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實質是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和成功。基于這種理念,我選擇了此法。為了能更明顯的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設計讓學生們仿寫來體現這一特點。由開始部分的初步嘗試,到學習本課后的加以修改,來鞏固所學內容。
學法:討論、探究法:
對父愛的理解是難點,為了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分析課文,品評、討論句子所傳達的感情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
四、說教學反思:
從預設效果來分析,通過課前練筆,以及課后修改這一環節,能夠引導幫助同學們對人物的細節描寫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課堂表現來說,不論是課前導入,還是問題的設計,都以學生為本,緊緊抓住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同時根據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啟發同學們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收獲。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如何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我還不能很好的做到收放自如。還缺乏一定的經驗。 最后,誠懇希望各位同事提出寶貴意見。
說課稿優秀 篇1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生自強少年始》
說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自立自強。也就是說自強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一個人的成功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賦,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環境,而在其是否具有堅定的意志,堅強的決心和明確的目標。腳踏實地,百折不撓,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崇高的理想邁進,總會有所收獲,有所成就。現在中學生。在困難和逆境面前常會手足無措,或是自暴自棄。因此, 解決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培養自強的品格。通過教學使學生向在困境中成才的成功者進行比較分析,認識自己,從而樹立自強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標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堅定地走下去,必然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本節課就以自強為題展開。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初步感受到自強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巨大作用;積極培養自強的生活態度,樹立自強觀念;渴望做一個自強的人,拋棄自棄的心理。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自強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美好的道德品質; 懂得自強的含義、了解自強精神的表現、作用; 懂得自強要從少年開始。
過程與方法目標:舉例說明自強的意義;親身實踐體驗自強的重要。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 1 )自強的含義及其精神表現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確定為重、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的認識水平特點決定了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易產生疑惑。突破方法是通過創設情境,從具體材料出發正確引導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
( 2 )自強的意義和作用也是本節的重點。確定為重點的依據是: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許多復雜的因素,主要取決于主觀上是否努力、是否自強不息,講清自強的意義,才能激發學生培養自強品質的愿望。
突破方法是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小小故事會、讀寓言故事思考交流等活動,從正反兩方面來體會自強的意義,進而產生要主動探究培養自強品質方法的強烈愿望。這也為下節課培養自強品質方法打下基礎。
說教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主要采取了
( 1 )多媒體電化教學: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運用影像、圖片、聲音等再現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2 )分組合作、主體參與、活動探究: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究,班內交流,引導學生全程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 3 )創設情境:利用影像資料《 20xx 年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歌曲《男兒當自強》的藝術感染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生情感上作出正確選擇——從少年開始就要自強,培養學生的生活態度。
說學生分析及學法指導:
現在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事情由家長包辦代替,使得學生們身上自立自強精神非常缺乏,少數學生遭遇到家庭變化、學習上的挫折之后,無法正確面對,易產生自棄心理。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以下環節的設置:創設情境——體驗自強;合作探究——感悟自強;分析材料——學會自強;內化知識——我要自強。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升華情感。
說教學準備和教學手段:
( 1 )學生準備:結合教材內容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優秀人物的故事。
( 2 )教師準備:根據學生情況分組;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說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增強學生情緒體驗,引出課題。 (8 分鐘 )
多媒體展示: 20xx 年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
啟發提問(多媒體展示):這位普通的哥哥具備的什么品質打動了我們的內心,感動了中國?他的哪句話最能打動你?(引發學生思考分組合作探究、討論、總結發言得出自強精神的含義。)
[ 設計意圖 ]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內心的感化,,因為學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活生生的人,欲先動其心,必先動其情,先要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在閱讀與思考中,自主感悟到面對殘酷的生存挑戰,只有強者才能生存,讓學生體會到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做生活的強者,從而產生想培養自強品質的強烈愿望,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歸納出自強的含義。
板書:自強的含義
教師引導:洪戰輝就是憑著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從一個男孩開始成長為一個苦難打不倒的男子漢, 贏得了 20xx 年中國的感動。同學們,自強是一種精神,一種美好的道德品質,對一個人的成長作用巨大。初中階段是學習知識、培養道德、增長才干、發展自己的最佳時期,我們應向洪戰輝學習,主動培養自強的品格,讓自強的品格成為我們努力學習,奮發進取的動力。
板書:
一、自強,是進取的動力(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課題: 《人生自強少年始》
2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30 分鐘)
多媒體展示:
一、自強,進取的動力(板書)
1 、自強的含義
活動二:互動平臺——小小故事會
請同學們講述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名人自強不息的故事。
配合學生講述的故事, 多媒體展示一些學生熟知的自強不息的名人圖片,適當補充相關內容。有林則徐,鄭和,詹天佑,戚繼光,張海迪,桑蘭,中國女排全體,貝多芬,海倫凱勒等。
[ 設計意圖 ] 引導學生從自己所熟知的先進人物的自強事跡中體會自強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突破,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了解的自強不息的事跡很多,這也說明自強精神表現在方方面面。請大家根據同學們講述的故事,結合教材內容思考: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自強表現在哪些方面?自強有什么作用?
板書: 2 .自強的主要表現
學生分組探究,以小組為單位推選發言人在班內交流。(配合多媒體展示自強的表現)
二、自強,通向成功的階梯
(多媒體展示)材料兩則
邰麗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舞蹈演員,中國特殊藝術協會副主席。這位兩耳失聰的女孩,用生命演繹的舞蹈感動了國人。家住湖北宜昌的邰麗華,小時因高燒注射鏈霉素而失去了聽力,從此進入了一個無聲的世界。律動課上,老師踏響木地板的震動,啟蒙了她對音樂的癡迷,而被她稱作“看得到的音樂”的舞蹈也從此成為她生命的亮色——她賴以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
說課稿優秀 篇13
我說課的內容是新教材二年級上第44課《山里的桃花開得遲》。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目標設定,教學環節的設計,這幾個方面作簡要的說明。
一、教材簡析
沈括是宋朝著名的科學家,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少年沈括由兩句詩的內容引發思考:為什么自家院子里的桃花枯萎了,山里的桃花才剛盛開?通過上山觀察終于明白了桃花遲開的原因是山上的地勢高,溫度低。本課集常識性與人文性為一體,“桃花遲開的原因”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課外知識,沈括善于觀察思考,勇于探索的好習慣是值得學生學習的,也是平時學生們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二、目標定位
1、認知目標:
(1)學習本課“沈、芳、寺、凋、院、枯、萎、約、襖、原”這十個生字,積累詞語“芳菲、枯萎、盛開、七嘴八舌”。
(2)通過課文內容學習,知道山里桃花遲開的原因是地勢高,溫度低。
2、技能目標:能有感情朗讀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并積累這些句子,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相關內容。
3、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要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習慣。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中的“三維概念”。一維是知識技能,二維是過程方法,三維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學習目標。所以我這節課我就是想通過課文內容學習,引導學生懂得山里桃花遲開的原因。讓學生感悟到要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習慣。這里要強調的是本節課三維目標的定位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到了原有的學習基礎,考慮到了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目標的落實強調整體性,是強調在整體的課文學習過程中去落實三維目標,而非割裂地機械完成。整個內容都是圍繞學生在比較中提出的問題“為什么三里的桃花開得遲?”展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主要教學環節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這節課對目標的落實和重點難點的突破。
(一)導入激趣 破題生疑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又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也就能成功一半了。所以我非常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開端。開始我先出示圖片,并板書:桃花開 。然后問學生:“桃花幾月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不難回答出桃花是三月開的。我請學生尋找課文中和他們講述的不一樣的地方。學生找到詩句,我出示內容,讓學生讀詩句,讀譯文。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同時感受到了不同,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了矛盾 ,教師揭示課題,學生很自然地在矛盾中產生并提出了問題:“為什么山里的桃花開得遲?”這里問題的產生非老師代替他們提出,而是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到的。這樣的設計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語言環境,進行了重點生字的識字教學。如,在讀到古詩的時候,講到沈括這個人物,我出示沈括的圖片介紹,讓學生在了解沈括的同時記住“沈”并知道這個字的讀音是前鼻音。又如“凋謝”的“凋”字,我讓學生用熟字加部首的方法來記住,并找找“凋謝”在文中的反義詞,在學生字的同時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字詞教學。
(二)、帶疑深入 研究學習
這一環節是突破重點的環節,我主要通過填空的形式(出示媒體)把整個環節的內容貫穿在一起。在這里我先讓學生讀讀課文,找找沈括當時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有感情的朗讀之后,再讓學生找到山里桃花開的情景。沈括怎么知道山里的桃花會開得正茂盛呢?完成填空。完成的是填空,訓練的是朗讀,感悟的是觀察、思考、探索的過程。最后,讓學生找找山上山下的不同,沈括正是從這些不同現象的比較中明白了山里桃花遲開的原因。
二年級的學生還不能連貫地表達完整的意思,這個填空形式是老師給學生一個扶手,讓學生能找到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積累這些語言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這里我非常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是對文本的體驗,是語言積累的重點,是復述課文主要內容的扶手和依據。例如,最后一句:沈括一下子明白了的內容,是山里桃花遲開的原因,是認知目標中的重點,這樣的內容不僅要會讀,還要會背,還要化為自己的語言講出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根據填空內容的層層深入,我隨即板書。
(三)、積累運用 感悟生情
學生在層層深入的語言訓練之后,我又讓他們進行角色的遷移,讓他們做沈括,看著投影來說說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過。并且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是前面一個環節基礎上的升華,是調動學生自身積累的知識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了前面反復朗讀甚至背誦為鋪墊,復述主要內容對學生而言就不是困難的事情了。
下面是對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角色遷移:如果你是媽媽,你聽了沈括說的話,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媽媽對沈括說的話,就是情感目標中的內容,也是本節課教師希望學生知道的人生的真諦。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自己感悟,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其效果遠遠超過教師來告訴他。
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牢牢抓住四個字:趣 疑 練 悟。學生在學習的初始,因為興趣而讀古詩,因為興趣而產生疑問,產生了疑問就要解決,通過解疑促進了語言訓練,在語言訓練中悟出了感情。這四步不是孤立的,是緊密相連,步步推進,環環相口的。
最后的課外拓展,教師布置了這樣的內容:說說對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充滿好奇想知道答案的,課堂內不能解決的,自己想辦法去找到答案。這樣就讓學生將疑問延伸到了課外,同時也將課堂上學生自己感悟的象沈括那樣“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學習習慣延伸到了課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中國有句古話: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因為這才是讓他們授用一生的。所以我立足于課堂,將眼光延伸到了課堂以外更遠的地方。在“授之漁”的教學道路上,不斷探索!
說課稿優秀 篇1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足球是青少年十分愛好的一項運動。這首歌曲正是這一熱潮的一個生動寫照,小小足球賽雖然是以書包當球門,但踢起來卻像模像樣。既踢又頂,左鏟右傳甚至還有倒鉤,雖然摔了個大跟斗卻也引來了大家的歡樂。歌曲的旋律既有一定的抒情性,又有較多的寫實性,充滿了童趣和形象性。
(二)、說教學目標:
1、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賽》
2、引導學生了解有關足球賽事的相關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正確把握歌曲情緒。
2、歌曲中“哎呀呀呀呀”一句中休止符能否準確掌握,完整演唱。
(四)教學方法:
聆聽記憶學唱法。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環境,導入新課。在這一環節我采用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什么運動?然后實物展示。然后做節奏小練習、模仿旋律。
(二)、學習歌曲。在這一環節我選用先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然后攻克歌曲難點,講解拉拉隊的口號,以及介紹反復跳躍記號。在學唱歌曲階段,我讓學生采用節拍的強弱規律念歌詞。然后教師采用聽唱法分句教唱歌曲。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采用多種方式演唱歌曲。首先是身體律動演唱歌曲,然后采用師生接唱、生生接唱、最后我采用分角色演唱歌曲(紅隊、綠隊、解說員、拉拉隊、觀眾)。
(三)、拓展: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足球比賽啦啦隊助威時使用的樂器進行拓展。我還通過讓同學們怎樣才能贏得比賽的勝利呢進行提問,讓學生了解到不光是足球比賽中球員的配合非常重要,我們班集體也同樣需要同學們團結一心,互相配合,和睦相處,才能使我們班集體成為最優秀、最有凝聚力的集體。
三、說教學反思
(一)、運用視頻,觀看足球賽場上精彩的畫面,引發學生談談對足球的簡單了解,調動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達到了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二)、本節課中,我把培養學生的識讀樂譜能力和音樂表現力作為目標,將情境融入到整個教學環境中,用一段旋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并理解旋律的不同行進可表現不同的情緒,以此同時還解決了歌曲演唱的難點,使學生在后來的識讀樂譜中視唱自如。
(三)、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是教育的宏偉而系統的工程,整節課中我注重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在學生學唱歌曲后,讓學生發揮想象,設計出能夠生動地表現出比賽場面的演唱形式。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激烈、緊張、而歡快的場面。在學生以學會歌曲后,播放配有畫面的歌曲演唱,這一環節,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媒體去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情境,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樂學”,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與音樂整合所帶來的美的感受。
(四)、在拓展延伸這個環節里,我通過提問讓學生知道在足球比賽場上光靠一兩個球星是不可以取勝,要靠集體的力量。教育學生要學習運動員身上的品質,深刻理解,一個團隊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協作,努力拼搏,配合默契才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
在鞏固階段,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系實際,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運動的氛圍,讓學生的生活融入到音樂中,仿佛就在激烈的比賽當中。在這種氛圍之中演唱歌曲,學生個個喜氣洋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我充分認識到,我沒有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那樣學習任務會很快地完成,而且還能保證質量。還有我對課程的把握不是很好,時間沒有掌握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表現音樂。
說課稿優秀 篇15
一、說教材:
《一夜的工作》講的是作者在陪同周總理審閱一篇稿子時,目睹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頌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抒發了崇敬、愛戴周總理的思想感情。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使學生受到周總理偉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導學生領悟本課通過生活小事和運用平實的語言展現人物偉大精神的表達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閱讀程度適合的段落,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出示課件)
1、學會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蒙眬、咨詢、瀏覽、一小碟。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
4、領悟本課通過生活小事和運用平實的語言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方法。(出示課件重點難點)
這節課,我把引導學生從工作勞苦,生活簡樸兩方面體會__的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重點。理清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感受作者在心中涌動著的強烈的感情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倡導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學生的閱讀特點,教學時我主要采用導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出示課件)“以讀促知、以讀促解、以讀促悟”,引導學生探究和體驗,努力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三、說學法
記得葉圣陶老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又說“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一節好的語文課應充分地為學生創設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針對以上教學思想,我設計了“互動探究法”(出示課件)一讀二說三問四幫,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1、激情導入,渲染情境。
為了渲染情境,把孩子拉進歷史中去,在課前,我先讓學生觀看《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錄像,畫面中首都百萬群眾冒著嚴寒,扶老攜幼,擠在長安街的人行道上,默默地注視著總理的靈車緩緩駛過,人們極力抑制著自己的巨大悲傷,一片哭泣嗚咽聲和低沉的哀樂回旋在教室,整個課堂氣氛十分凝重。我由此導入課題:“這舉國哀悼的場面令人感動,為什么總理能贏得這么多的愛戴?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偉人,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吧。”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工作勞苦、生活簡樸是作者目睹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兩個方面,是串連內容的主線,又是作者表達情感的主線。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自由充分的讀書,一邊讀一邊思考:總理的一夜是怎樣的一夜,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概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個詞?”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提高了閱讀的質量。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由的說,當孩子從文中找到“勞苦”“簡樸”等詞語后,我又引導他們向課外延伸,用“一絲不茍、鞠躬盡瘁、通宵達旦”等詞語來表達,力求體現課堂的開放性,從而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
3、精讀感悟,入境悟情。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的指出: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應特別注重學法的指導和滲透。我鼓勵孩子邊讀邊思考,用“圈、點、畫、勾”等符號作標記。鼓勵孩子敢想敢問敢說。孩子在對自己的讀書感受進行交流時,即應尊重學生的想法,提倡閱讀要有自己的個性,但又要善于把握__的重點,引導孩子從“簡樸”與“勞苦”兩方面來談感受。在“生活簡樸”方面,我著重引導學生通過“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與“室內陳設極其簡單”進行比較,讓學生想象:“宮殿”這個詞該和什么人聯系在一起?“宮殿”里頭應該有什么樣的擺設?你覺得堂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他的辦公室又該布置些什么?由想象拉回到現實,教師話鋒一轉:在總理的辦公室里,我們看到了金銀珠寶嗎?沒有!看到古玩玉器嗎?沒有!看到豪華的陳設嗎?也沒有!那么,我們又看到了什么呢?教師及時出示句子(出示課件)“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激起學生討論的熱情,由“極其簡單”的擺設感受總理高尚品格的“極其不簡單”。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此在“工作勞苦”方面,我抓住“他一句一句的審閱……”(出示課件)這段話,從“審閱”“思索”兩個詞入手,讓學生討論如何審閱,思索什么?我用導讀法讓學生反復讀,在輕柔的音樂背景下,教師創設了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從而體會總理的高貴品質,在讀中力求體現讀的目的性;讀的層次性;讀的個性化;在這一個教學環節中,沒有教師繁瑣的分析講解,只有學生探究性的閱讀、個性化的閱讀、創造性的閱讀。
4、課外拓展,升華感情。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充分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出示了周總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出示課件),教師快速讀,讓學生感受到總理在病危之際,仍然搶時間,為祖國、為人民夜以繼日地工作,接著又播放了在總理誕辰100年之際,由詩人宋小明作詞、三寶作曲、戴玉強演唱的歌頌總理的一首mtv《你是這樣的人》,(出示課件)歌聲蕩氣回腸,總理生前的點點滴滴又出現在屏幕上,師生無不動容,這時一句“你想對總理說什么?”引導孩子表達出內心強烈的感受。為了讓孩子的感情找到一個宣泄口,我不失時機地指導孩子朗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情感產生共震,從而水到渠成地體會了體會到作者的幸福感與自豪感。也體會到了我們每一個人對周總理的崇敬和愛戴的思想感情。最后為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我讓學生嘗試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
說課稿優秀 篇16
各位評委,你們好。我今日說課的資料是的第課時。下頭,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應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是省編年級語文第冊第單元中的第篇課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么文章。根據該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本篇課文特點,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2)本事目標
3)德育目標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景,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本事。”我根據本課目標和資料,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最終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經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貼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進取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本事。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資料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資料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經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的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教學程序
教學要點:
教學方法: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誦讀法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3分鐘)——講授新課(30分鐘)——反饋練習(10分鐘)——歸納總結(2分鐘)”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對布置的預習作業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后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用課件對作者及與課文有關的經歷進行介紹。
2、講授新課:
3、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講授及自我的筆記,朗讀課文后用自我的話語解答課后練習題或練習冊,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4、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針對課文標題討論,理解中心意思,進行最終的。
5、布置作業:依據課文練習或練習冊來確定2—3點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