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說課稿模板錦集(精選2篇)
分數的意義說課稿模板錦集 篇1
一、說教學內容:
《分數的意義》是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二、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從而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理解單位“1”的含義,初步掌握分數的概念
能力目標:使學生經理有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理解分數意義的過程,感受分數形成,體會數的發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和愉悅,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理解單位“1”。
教具準備:作業紙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采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并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2、學法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通過然后觀察、討論,比較,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討論、觀察、比較后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并通過操作,體會由于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喚醒已知
首先,通過激趣談話問學生,把一個餅分給4個學生,怎么分大家才公平?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明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1、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為了突破這難點便于理解和認識,我先引導學生聯系每個分數觀察各是“把什么平均分”,關注平均分的對象,感受平均分的對象包括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其中特別注意對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的理解:接著以及這些平均分的對象,說明這樣的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通常看做單位1,依據各類具體事務抽象出單位1,使學生體驗與認識:忍受追問上面表示的分數中,是把什么看做單位1,用具體對象支撐對抽象的單位1的理解。有具體到抽象,再把抽象的概念賦予具體對象,幫助深化理解。
2、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首先,讓學生用單位1平均分來分別解釋、說明每個分數的含義,從抽象的層面分析、體驗每個分數的含義,接著讓學生綜合這些分數“都是怎么得到的?”思考不同分數表示的含義的共同點,抽象分數本質的特征,然后依據交流出的本質特征,引導學生“說出怎樣的數是分數”,水到渠成的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本環節主要引導學生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3、認識分數單位
4、動手操作,領悟分數的意義
讓學生在作業紙上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單位1相同卻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數,從而得出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分數也就不同,深化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巧設練習,深化新知
練習的設計有淺入深,分為基礎性練習和實踐性練習,不僅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把學生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最后設計游戲,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分數的意義說課稿 篇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而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對它的理解和掌握,關系到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新課標指出,我們要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運用已有的數學概念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要掌握正確、清晰、完整的數學概念,既依賴于學生的數學認知狀況,又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措施。只有加強概念教學,才能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各種數學能力。
本課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學習活動,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了學生,讓學生小全員參與,共同探究。圍繞核心概念進行教學,使學生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他們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
說教材:
知識基礎:學生在二年級時學習了平均分,對于平均分及除法已經深刻理解并掌握。在三年級上的時候,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會加減簡單的同分母分數。
《分數的意義》為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第一小節60-62頁分數的產生 分數的意義,屬于數與代數的領域。這個單元包括六個內容。
本單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本節教材由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三段,即三個層次的內容組成。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能使學生比較完整地建立起分數的概念。
本節課是這部分知識的起始課。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的從分數的產生,從份數與除法
的關系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并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約分、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的技能。對于小學生而言,分數比較抽象,目前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分數也不多,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較困難的。教材的編排比以往更重視用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體會、理解有關知識。
這些知識在后面系統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及其應用題時都要用到,因此,學好本單元內容,尤其是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順利掌握分數四則運算并學會應用分數只是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的必要基礎。
說學情:
既然學生在三年級就已經認識了分數,那么到了五年級,他們對于分數究竟還知道些什么?這節課的起點應該在哪兒?帶著這個問題我對學生進行了一項前測:
要求:一個分數 ,用你喜歡的方式說明它的含義(畫圖、文字敘述等等)。 情況如下:
結果大部分學生選擇了畫圖的方式,用一個實物,如一個蘋果,一塊面包或者是用一個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個別1個孩子選擇了線段圖。事實證明學生掌握了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幾分之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
通過以上分析,孩子對于分數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能夠準確地描述把一個物體進行平均分得到一個分數。那么本節課的教學中應注意些什么呢?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一:為了比較完整的建立起分數的概念,應該利用三年級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為基礎,提供平臺,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主動獲取知識;思考二:要找到把許多物體組成一個整體平均分與把一個物體平均之間的內在聯系,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并強調單位“1”的概念,揭示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思考三:另外根據五年級的學生的心理特點,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并且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既要對學生的形象思維給予支持,也要
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可以發展的空間。學生只有在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并且去操作,去實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內容,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這一抽象概念。
說目標: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對高學段的要求及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體會單位“1”的 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子、分母及分數單位的含義。
2.在分析、比較、辨析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概括能力。
3.在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辯證地認識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單位“1”的理解
教 學 方 式: 體驗、探究式學習
教學手段說明:以大量學具為載體,引導學生想一想,動手畫一畫,分一分,親身體驗,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積累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說流程:
見課件
說教學過程:
第一大環節:本課的開始通過分一個月餅,產生引出在分物或測量時,在分物或測量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
設計意圖是:
第二大環節:
第一層: 回顧舊知:教師為學生準備學具,一個蘋果、一個月餅、一個正方形、一條線段,表示四分之一,并說明自己所分圖形表示的含義。
觀察我們剛才分的這些物體,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分的都是一個物體)最后引出小結:我們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可
以用分數來表示。
設計理念:引領學生感受分數的產生,通過分一個物體,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 經驗,讓學生初步感受分數的含義。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伊始,在輕松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對分數已有知識的回憶。在接下來的一系列學習中,引導學生理解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么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第二層: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擴展單位“1”
1、 通過分一些物體4塊月餅,8塊月餅,20塊月餅,一大堆月餅的四分之一,
讓學生觀察,教師小結: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做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設計意圖:數量逐步遞進的月餅的設計就是對于單位“1”擴展的'一個考慮,學生感到自然,易于接受單位“1”的概念,
2、 同時讓學生觀察都是四分之一,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處?
設計意圖:學生能夠逐步體會到用分數來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3、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單位“1 ”
設計意圖:擴展對單位“1”的認識,能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感知分數與平均分什么物體及物體的數量無關。
第三層 :動手操作分6個月餅,體驗分數得到的過程,豐富對分數的認識
通過把六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3份、6份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分月餅,表示每種分發用分數表示,并得出每種分法相對應的數量,從而讓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探究,教師監控:為什么同樣是平均分、同樣是一份但是分得的結果卻不同呢? 小結:同樣是把6個月餅看成一個整體,可以平均分成二份,也可以平均分成三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六份,有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的份數不同,得到的每一份也就不同。
設計理念:《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
的直接體驗中體會單位“1”相同,分的份數不同,得到的分數也不同。在此環節中學生自己動手去分一分,興趣高漲,真正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演示操作、觀察比較,由具體感知到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第四層:概括分數的意義
1、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都是怎樣得到的?
預設: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監控:若干份指的是什么?(分母)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什么?(分子)
小結:我們在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基礎上,今天又知道了可以把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進一步認識了分數(板書:分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拓展對分數的認識。
第五層 揭示分數單位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這些分數(指著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預設:分子都是1,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
得出:像這樣表示一份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分數單位。(板書:分數單位) 第三大環節:分層練習,深化提高:
練習1,的設計意圖:借助直觀展開練習,發散學生的思維,鞏固分數的意義。選擇不同的單位1
練習2,三個猜一猜的練習更加深學生對于分數量、率對應關系的理解,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為分數應用題做好鋪墊。
練習3,是一道開放題,拓展學生思維,數學課是思維的體操,讓學生充分動腦。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本課的設計特點:
1、能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進行教學。
布魯姆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對一個五年級學生來說,“分數”的知識決不是一張白紙。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準
分數的意義說課稿模板錦集 篇2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十冊第五單元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教學分數的意義,分子、分母的意義,分數的讀法,分數的組成及分數單位,這部分知識,是學好分數重要基礎,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掌握了分數的意義,認識了有關概念,如分數的單位、分數的組成等,對進一步學習分數、理解分數四則運算的法則和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及其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2、通過分數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學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的意義。
四、設計理念
1、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自主活動,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從大量的具體實例中整體感知分數的意義,形成分數概念。
2、重視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在解決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中,完成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3、注重對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五、教學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為了進一步地幫助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教師組織學生動手分一分學具,小組合作交流,并進行觀察、猜測、推理等數學活動得出分數的意義及認識單位“1”。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同學們,看看今天我們教室里有什么變化?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一位老朋友,你們想不想見見他
板書:1/4
師:你們認識它嗎?它是誰?這是一個什么數?對于分數,你有那些認識?
2、感悟分數的產生.
二、操作探究
1、學習分數的意義
(1)、通過操作體會1/4的意義.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先自己獨立操作,盡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再用陰影部分表示出1/4。 學生操作,小組交流。
展示匯報:誰愿意來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學生展示、匯報。
小結: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就是1/4。
(2)、出示練習紙:看圖填上適當的分數。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匯報,并說明分數的意義。
(3)、認識一個整體.
出示一個橙子,師:我如果要把一個橙子平均分給5個同學吃,每人吃這個橙子的多少?
出示5個橙子,問:現在我這兒有多少橙子?如果放在一個盤子里,可以怎么說?如果放在一個袋子里,又可以怎么說?放在一個盒子里呢?
小結:我們可以把這5個橙子看作一個整體。
師:現在我要把這盒橙子平均分給5個同學吃,每人吃幾個?吃了這盒橙子的幾分之幾?再出示一盒水彩筆,提問:現在我手里拿了什么?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什么?現在我把這盒水彩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盒水彩筆的幾分之幾?
舉例:我們還能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
(4)、操作認識把一個整體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種,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虛線在圖中表示出來,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題。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
(5)、認識單位“1”.
自學課本74頁第一小節。
指名匯報自學情況。
出示單位“1”的概念,齊讀。
(6)、小結分數的意義
小組討論、交流:什么樣的數叫分數呢?
小結分數的概念,學生齊讀。
2、練習應用.
(1)、說出下列分數的意義,并找出單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學生的4/7;
已經修了全長的3/8;
西紅柿是黃瓜的1/2。
(2)、完成課本“練一練”。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說課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我們在概念課的教學設計中堅持這樣的一個理念:概念教學要注重數學活動的過程。因此整節課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在原有對分數的生活基礎與運用價值的感知基礎上,經歷主動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建立分數的概念并理解單位“1”的含義,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圍繞這一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力求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突破: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組織教學內容。
感知分數的產生是理解分數的意義的前題,歷年來教者在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產生時基本上是采取查找資料,口頭傳授,學生看書等形式,實際上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真切的感受到分數的產生,更無法理解分數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系,基于這種認識,我在設計這部分內容時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創設了一個做賀卡的情境,讓同學們用手中的一張紙去做賀卡,并用分數介紹賀卡每部分的內容。這樣的設計既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分數產生于人們的生活實際,而且為認識單位“1”埋下伏筆。
2、動手操作,解決難點。
概念作為一個數學知識,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學生在建立數學知識時也必然有一個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就本節課而言,理解把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看作單位“1”,通過平均分得到分數是一個難點,為了突破此難點,我讓學生用學具代替任意的多個物體小組合作來解決。
3、設計具有開放度的習題。
一節課好的習題設計,對于訓練學生思維,理解并鞏固新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節課中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后,我設計了基礎練習題和開放題。開放題分別是:面對九宮格提問題;設計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數來描述。通過這樣的習題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拓展并感受單位“1”。分數的意義說課
一、 說教材
(1) 教學內容:浙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p69——分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約數和倍數,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約數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先讓學生了解分數的演變過程,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說出自學課本后又知道了關于分數的哪些知識,接下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通過一系列的不同類型的題目,使學生對分數的意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單位“1”,從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教學重點:理解單位“1”的含義、分數的意義。
(4) 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的含義。
二、 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學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獲取新知。
三、 說學法指導
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獨立探索的方法,使其養成自學習慣,獲取知識的同時,進行總結歸納,多層次練習形成技能。
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1、出示分數演變過程圖,引出分數。
2、說說關于分數已經知道了些什么。
3、還想知道些什么。
(設計意圖: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改變傳統的概念教學
“復習---引新---練習---鞏固”的程式化教學。)
(二)自學課本,了解新知
1、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自學課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說說自學課本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設計意圖:課本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著指導作用。自學課本,使學生真正走近了“分數”,《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于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本、提出問題、辨析問題,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這跟單純的講理論完全不同,自學課本后,學生很愿意把自己從課本上得到的知識告訴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層次題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 出示一個1/3的長方形的陰影部分,問:陰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數表示?
(2) 出示一個3/8的圓的陰影部分,學生猜可用什么分數表示。
(3) 露出的部分是整體的1/4,學生畫這個整體。
(設計意圖:雖然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知道了分數的意義,但這只是表面的知識,設計猜一猜這個環節不再是分數意義的定義的簡單模仿與套用,而需要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本質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數意義,才能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題目將抽象的分數建立與之相對應的表象模型,這個構建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富有挑戰意義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搶答
(1)將6支、8支、10支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幾支?
(2)將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還能用1/2來表示嗎?
(3)可以用3支表示嗎?
(4)再加2支還能用1/2來表示嗎?
3、6支鉛筆拿出它的2/3
4、拿粉筆,三盒分別拿出1支、2支、3支都占這幾盒粉筆的1/5,每盒有幾支粉筆,每份有幾支?比較三個1/5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設計意圖: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升華”,
針對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告訴學生而設計了這些環節的教學,當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時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引導學生猜一猜,想一想,動手畫一畫,親身體驗,合作交流,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在做中學”。讓他們明白不同物體所表示的整體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過來,同樣是1/5,由于單位“1“不同,實際上表示的鉛筆的枝數卻不同。整堂課由于設計了不同類型的教學環節,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
5、分一分:按老師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體會分數意義中“平均分”、“分幾份”、“取幾份”的含義,這比枯燥的死記硬背條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樣,在分與拿中,學生初步感知了分數意義在解決有關實際問題當中的應用價值,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6、概括分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前面的自學、一系列的不同層次的練習,充分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自然得出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分數的意義》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七冊的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學生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并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學生理解了單位“1”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
才能正確理解分數的意義,也為以后學習分數的知識打下了基礎。
2、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體驗、探究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并理解分數的意義。
3、教學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4、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采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并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說課過程 :
新課標指出:努力營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在本節課中,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創造分數,不僅有利于學生廣泛參與,也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創造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同時也使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現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做中學。
1、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學生已經理解了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那么把一個整體平均分,雖然書上沒有學過,但對于一個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不是一個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經驗中應有所認知。因此,我打算在課上分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課前提供給每一小組的材料(1分米的線段,4枚棋子,8支鉛筆,6塊橡皮,一根繩子)。學生四人為一組,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并對學生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合作交流,盡可能多的創造一些分數,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表示?我們匯報交流的重點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交流結束以后,組織討論:大家在得到這些分數的時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重點要注意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強調指出:必須是平均分成的。
接著討論:平均分的對象相同嗎?你能把這些平均分的對象進行分類嗎?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教師隨機板書“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最后教師指出:無論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為了加強理解單位“1”的含義,緊接著要求學生舉例說說:我們還可以把什么看作單位“1”?學生在大量舉例的同時,充分理解單位“1”的含義。在突破單位“1”的含義這個難點以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概括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借助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圖,(共8面)以老師首創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從而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1/4、2/8等)。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老師引導說“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