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匯總(精選14篇)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1
各位老師:
早上好!首先非常感謝各位老師今天來我們學校參加本次研討活動。這次是我們區小學品德“推進課堂轉型”專題研討活動,要體現的是“以生為本,學為中心;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育理念。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負責向各位老師呈現一堂課,這堂課是是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課《美好的家園》,本單元的主題是生命和環境教育,引導學生過有愛心、負責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前兩課分別是《美麗的大自然》和《動物、植物和我們》。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神奇,激發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情,體驗了生命的巧妙與神圣,培養了他們珍愛生命的意識和能力。《美好的家園》是第三課,包括家在自然中、保護家園和心中的家園三部分,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包括家在自然中和保護家園兩部分。
下面,我主要談談我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
首先,尋找“學為中心”課堂的呈現點。
第一,到底這堂課我要呈現給各位老師的是什么內容,涉及哪些方面。在第二個環節環保大討論中,談到破壞環境的不良現象,破壞環境的現象有很多,在這里,我主要預設了四種跟生活比較貼近的,學生容易想到的現象,也是比較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分別是:垃圾污染、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和破壞綠化。其中我重點關注的是廢水污染,這樣就使內容既豐富又有側重,在這里我還結合了近期比較熱門的黃浦江死豬事件,通過播放一段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廢水污染對環境的破壞。
第二,以學生個性特點,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方式來多形式的呈現學習成果。課前我下發了一張調查表,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自己去搜集材料,在調查表上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1、你發現你身邊有哪些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2、你們小組準備重點研究哪種污染。這樣的形式培養了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和小組分工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通過四人小組討論讓他們自主的選擇學習的內容,這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四人小組討論,在討論前明確四人小組討論要求,這樣待會討論的時候學生就會更加有目的性,討論也會更加有效。討論完以后讓小組派代表來介紹他們搜集到的資料,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他們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上來。而老師在這里就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主要還是讓學生自己上來說來表達,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其次,確定“學為中心”課堂落腳點(預期目標)
第一,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環境的破壞。在導入部分,我采用的是圖片的形式,用一組嘉興南湖等地的風景圖和兩張班級學生個人的照片并配上音樂,這樣的形式能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用嘉興本地的照片和學生自己的照片也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定格在美好的畫面中。第一板塊主要是用畫面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快樂與美麗,引發他們對美好自然的向往。在第二個環節環保大討論中,學生呈現的各種破壞環境的圖片文字,老師呈現的破壞環境的圖片和之前美好家園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巨大的反差中引發學生對生態環境的思考,相信這樣大量的圖片和文字應該能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污染給我們家園造成的破壞。接著我又設計了一個拓展想象: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會變成什么樣?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破壞環境帶來的巨大危害,激發他們要保護環境的強烈愿望。
第二,讓學生在心中埋下一顆美好的種子。
之前這些大量的破壞環境的照片相信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視覺沖擊,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更加激發了他們要保護環境的愿望。在環保加油站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說說你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并且用約定的形式讓學生寫下來,并上來貼,讓學生感受到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不扔一張垃圾,不亂踩草坪、不隨地吐痰等等,我們的家園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在他們幼小的心中埋下一顆美好的種子。
最后,力展“學為中心”課堂新特點。
第一,是教的緯度。這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教師在整個課堂上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和活動參與者的身份,當然必要時應該起到主導作用。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是創設了一個大的情境:以羊村長和羊兒們要到嘉興來尋找合適居住的地方入住為載體,一步步展開教學,先是他們發現這里有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然后聽了同學們課前搜集到的資料匯報,有點擔心了,猶豫著要不要留下來,后來聽了同學們為他們規劃的美好家園,看了同學的承諾最終決定留下來。這樣的情境創設比較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進入課堂。教師在這里主要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而學習的主動權始終在學生手里。
第二,是學的緯度。這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年齡特點,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在這堂課的設計中,主要體現在課前由學生自主選擇要研究的污染項目搜集材料,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另外,在規劃心目中美好的家園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心目中美好的家園,這也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關于這堂課的思考,非常簡單,可能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包括在整個試教以及磨課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困惑:比如,環保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低段可以上,高段也可以上,那么到底上到什么樣的程度是真正符合二年級學生的,還有在大量的資料中,如何取舍也是我比較困惑的。
在這里,我還想感謝一下我們品德教研組,特別是周老師和沈老師,她們一直陪著我走過來,感謝你們在試教過程中給予我的寶貴意見以及勇氣和信心。是你們的點點滴滴的給予,讓我在這個忽冷忽熱的春天里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暖意。也要感謝凌老師在磨課過程中給我的寶貴的意見和指導。
最后,至于這堂課最終呈現的效果如何。待會請各位老師看了以后,能給我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在座各位應該都是我的前輩,在品德教學方面都有比較有經驗,希望能給我待會的這堂課把把脈,提出一些好的建議,我一定會虛心接受。謝謝!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2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第一節。
從整個章節看,由于在實際計算中經常遇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所以它是分數加減法教學的重點,也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這節課是在學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約分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不但是對“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回顧和鞏固,更為“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作好準備。因而,本節課的教學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異分母”化為“同分母”也是數學“化歸思想”一次很好的滲透。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上一個學段已經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知道分數單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減,又在前一個單元里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這些都是學習本節課的基礎。同時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所以,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2、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過程方法目標:
1、初步滲透轉化、建模等教學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1、 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2、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難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探索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法”, 即設置問題情境,發現和提出問題,論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小結法則——鞏固應用。力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開放教學全過程,教師主要著眼于“引”,啟發學生“探”,利用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把“引”與“探”有機結合起來。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用數學趣味故事引入,并讓學生根據故事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并且由他們提出問題,學生會感到分外的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并調動了學生去積極思考。然后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列出算式,并觀察所列的算式與以前所學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為此在新授部分我著力創設民主氣氛,提供參與機會,滲透學習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新知。
1、擺一擺:
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從直觀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師首先拋出問題:“像這樣分母不同的分數應怎樣相加呢?”并適當提示:“可不可以轉化成我們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學生會馬上想到剛學完的通分,然后讓學生獨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時的算對學生來說已非難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并突破了教學重點。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擺一擺、算一算,并結合教師的提示,在頭腦中已有了基本的計算方法,對于算法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
3、說一說:
在學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說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在學生匯報后,我在此加了一個環節:老師的算法跟同學們的不一樣,我是這樣算的:1/2+1/4=2/6=1/3。我這樣算對嗎?針對我的算法,學生進行了反駁,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這一算理。此處看似不經意的一問,對于明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突破了難點。
4、總結算法:
學生有了計算1/2+1/4和1/2-1/4兩道題的基礎,所以此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總結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培養了學生自學與合作的能力。
三、總結回顧:
首先讓學生交流、匯報:本節課你有哪些新收獲?你是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進而組織討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與整數、小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點?這不僅使學生主動總結學到的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適時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縱觀本節課,我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探索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并為后繼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3
開場: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您好,我是號說課者,我的說課課題是;
一. 說教材(點明兩點容---教材本身的大體內容;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教材的關系)
是一首2/4拍子的歌曲,主要講述了。。。情節生活化,簡單樸實,富有童趣,易于幼兒理解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具有一定的情感教育意義;
二. 說目標(三點目標依次展開說明)
根據本班幼兒在音樂技巧和認知方面的實際水平和實際年齡特點,我確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1. 認知目標:初步學唱歌曲,理解歌曲內容;
2.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用不同的聲音,動作表現歌曲,唱好浮點音符和跳音;
3. 情感目標(根據具體歌曲題材內容確定)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活動的難點是:。
(在通常情況下活動的認知目標定位為活動的重點,活動的能力目標定位為活動難點;除及特殊情況有變化)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具體到每一個細節,哪怕是一段音樂也要具體說出是什么名字的音樂)
認知經驗準備:
四.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本次活動我主要的教法有:
1. 啟發引導法
2. 情境教學法
3. 示范法
4. 多媒體直觀演示法
(在說教法的時候不必要每一個都去詳細的解釋,找出其中一個亮點教法解釋一下即可)
五. 說學法
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充分大膽的聽聽說說的輕松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
1. 視聽唱法
2. 游戲法
3. 欣賞法
六. 教學過程
以激發幼兒興趣入手,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為幼兒營造一個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發展,我堅持傾聽---感受---理解---體驗的教育理念,設置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一) 律動進場,調動幼兒情緒(情境創設法,用時大約2分鐘) 我特意選用了歌曲中的旋律作為律動伴奏音樂,目的是讓幼兒在舞蹈
律動中傾聽歌曲旋律,加深對歌曲的印象,有一個初步感受,輕松的投入到音樂活動中;
(二) 設置情境,引入情感(多媒體演示法,2分鐘)
用故事形式展開活動,提出一個問題,充分拓展幼兒思維,為引出下一環節做鋪墊;
(三) 整曲欣賞,感受歌曲旋律(視聽結合法,5分鐘)
1. 有畫面的欣賞,在欣賞后提問你聽到了歌曲中講到了什么? 目的:通過這樣的提問,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揮幼兒主體性,使幼兒初步理解歌曲內容,為認知目標的實施做鋪墊;
2. 無畫面的心善老師范唱:聽到歌曲后你餓心里是什么樣的感覺? 目的:此環節重點引導幼兒專心傾聽,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更好的融入到歌曲的情境中
(四) 學唱歌曲,表達情感(示范法用時大約5分鐘)
1. 用“哩,啦”輕聲哼唱旋律
2. 嘗試師生齊唱,采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
3. 情緒情感表達
(五) 自由表現,體驗樂趣,完整表演歌曲(游戲體驗交流法,3分鐘)
此環節是活動的結束部分,《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因此通過對歌曲的理解創設了情境進行師幼共同表演;促進情感變化遷移,使得首尾呼應,情感目標得到升華。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4
一、說教材
全詩共8個小節。第1節以壯麗廣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這是全詩的總起。從結構上來說是先分后總,“雪蓮”喻指純潔,“海燕”喻指勇敢樂觀,“雛鷹”喻指抱負遠大,“山丹丹”喻指熱烈頑強,末句小結中華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長的希望”。第2、3、4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第2節是寫祖國錦繡的山川哺育了中華少年;第3小節寫祖國悠久的文化滋潤著中華少年;第4節是寫祖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風俗滋養了中華少年。這三個小節結構上都是先分后總。第5節是回顧中華母親的艱難歷程,曉喻中華少年應該繼承先輩的志愿。第6、7節是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第8節是全詩的總結。
綜觀全詩,結構清楚,過渡自然,首尾照應,渾然一體。在感情節奏上,全詩句式勻整,節奏鮮明,句末押韻,朗讀時能感受到很強的節奏韻律。8個小節一韻到底,朗誦時顯得鏗鏘、悠遠、激情。在方法上,本詩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為一體,反復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突出了詩歌直接抒情的特點,每個小節中景的選擇(如,“碧波環繞的寶島”)、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蓮”)、境的再現(如,“軍艦長風破浪”)都極具匠心而融情,使無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聲、直觀、可感的載體。
另外,本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意象的選擇極具匠心,中華少年的英姿、祖國山川的壯麗、東方文化的美麗、民族歷史的苦難以及中華少年的鏗鏘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為一個個真實可感的形象,通過這些意象凝聚詩人獨特感受,使情感具體化。
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本詩,重在朗讀,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朗誦,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誦,還可以是表演朗誦。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說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欣賞:祖國風光,配樂《長江之歌》。圖片舉例。
看了這段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圖片,富有激情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來,誘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交流資料
讓學生說說自己課前收集的與本文有關的資料。
資料舉例:
“楓橋的鐘聲”:(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漠的孤煙”:《使至塞上》〔唐〕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五月端陽,心隨龍舟把詩魂追趕”: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之一,人們在這一天的重要活動,就是賽龍舟,這一民俗,由來已久。相傳戰國楚三閭大夫屈原眼看祖國滅亡而報國無門,自投汩羅江而亡。當地居民為防止水中魚類咬壞屈原尸體而在江中遍撒魚食,劃舟保護,后有神魚將屈原尸體馱至他的故鄉秭歸。以后每年這一天,人們便劃舟來懷念屈原,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陽龍舟競渡已形成為群眾性的水上體育運動。
哈達:哈達是藏族最珍貴的禮品。據傳說,黃教祖師宗喀巴時代已經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贈哈達、表示敬意的習俗。另有一種民間傳說,聲稱菩薩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無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爭相模仿,互贈哈達,以取吉利。哈達是一種工藝水平很高的編織品,有白麻織的,也有繭絲織的,長度二米、三米不等。哈達的顏色有四種:紅、黃、藍、白。上面編織著蓮花、寶蓋等宗教的八寶紋圖。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早在西漢初已出現。蘆笙大小不一,管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從單管、雙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較常用的是六管蘆笙。六管蘆笙的構造,是用六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裝一個銅質簧片;管的下端各開一個小孔,吹奏時手指按孔發音。蘆笙多用于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經過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蘆笙出現。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的查找資料、積累資料的能力。把課堂交給學生。能說多少是多少,要試著讓學生將收集的資料內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讀課文。
2、學習生字:
⑴ 讀準字音。 幻燈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侖、水滸、女媧、大禹、縈繞、蹣跚、敖包、銘記、焊接、璀璨、蘆笙、嗩吶、競相。
指名逐詞讀,指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點是多音字:剛勁(jìn jìng)、哈達(hā hǎ)
⑵ 理解詞義:
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設計意圖:生字詞是基本的東西,必須掌握。首先要做到讀準字音,然后讓學生討論,解決詞義。這樣處理,一是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是節約了課堂時間。
四、讀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己大聲地朗讀課文。
2、說說讀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
相機提示:
1、2介紹了祖國錦繡山川是我們的家園。“雪蓮,乳燕,雛鷹,鮮嫩的山丹丹”這里都暗指中華的少年。
3、4介紹祖國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讓學生舉例說說“水滸”“三國”的英雄豪氣;說說女媧、大禹傳說中的英雄事跡;說說冬子、雷鋒是什么人;說說端午節、中秋節人們的風俗。
5“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這里指中國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騷擾,會議轉移到嘉興南湖繼續舉行。這次會議莊嚴宣告中國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6少年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
7、8對中華少年的祝愿和贊嘆。“五十六朵鮮花”這里指中華的五十六個民族的少年。
3、讀文,還有什么疑問?
相機提示:
名句賞析──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名句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
“歷史和未來將由我們焊接……少年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
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少年們的殷切期望。中華少年,你們是中華歷史和未來的連接點,時代的接力棒要靠你們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要在你們一代發揚光大。
設計意圖:一是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引領學生體味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古詩文;二是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立志為中華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五、表演朗誦,升華情感
1、分組練習:
全班按成若干個四人小組,分角色練習朗誦。
2、請2~3個小組表演朗誦。大家評議。
教師指點: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并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采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并具有一定的變化。
指導朗讀舉例:
第一段我們該怎樣讀,哪些詞提示了你?
(從高原走來要讀得有氣概,因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從寶島走來要讀得柔和一些,因為是“海風中的一只乳燕”。)
3、全班分成四個組,分角色表演朗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高潮部分,表演朗誦一定要引領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升華學生的情感。
六、小結、作業
1、小結:學習了本組課文,我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本文是一首詩歌,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誦,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作業: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設計意圖:略讀課文,這里重點就放在朗誦上,不布置抄寫的任務。通過朗誦,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七、說板書
中華少年
歷史 未來
錦繡山川 嶄新畫卷
燦爛文化 璀璨詩篇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5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扎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一、教什么?
依據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年級階段學習目標,我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準確認讀本課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通過師生共學、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并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二、怎樣教?
l.轉變觀念,讓暖暖愛意滋潤學生的心田。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和學生一起學習,從讀到悟,教師總能和孩子一起認、一起讀、一起討論,一起分享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特別是在評價的時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評價方式:師評聲聽;教師通過師生間、生生間互相鼓勵的愛的掌聲,讓孩子積極主動的評價;教師還總是用親切、贊賞性的語言夸孩子:“你真會讀書!”“你真懂得關心他人!”“你真是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正是在這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學習,讓這暖暖愛意滋潤了學生的心田,并引導孩子把這愛意牽引到生活中去!
2.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為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教師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教師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么?”“如果你是英子,你想對同學們說什么?”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又在學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師創設了一個給英子回信的情境,孩子從想到說到寫,積累語言。教師通過這兩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
三、為何這樣教?
1.樹立大語文觀,體現語文課程入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整個教學設計我們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為基礎,采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字、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小組合作交流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扎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2.適應學生特點,以學定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為適應三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把教學落到實處。如識字教學中,學生較難區分的音近字“憂郁”和“猶豫”教師采用“小老師”讀、抽讀、到句子中讀一讀的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讀準字音,朗讀課文。教師更是在學完課文后,設置了讓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給予愛的掌聲的人的圖片,如“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等圖片,再啟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要把你的愛的掌聲獻給誰,你的掌聲中想表達些什么?”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課文包括《紀念白求恩》、《小橘燈》、《梅嶺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氣》,其中有三篇小說,《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讀課文,以紅軍長征為背景,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現紅軍戰士的崇高品質。它對訓練學生學習欣賞小說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習時應讓學生重點掌握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多種描寫方法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課的教學目標
①理解環境描寫和線索對推動故事情節及表現主題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動作、語言等多種描寫方法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學習無名戰士的崇高精神,培養忠于黨和祖國的思想感情。
④進行聯想和拓展訓練,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這四個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初一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其中①②是重點,②是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②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③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二)說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信息量迅猛遞增的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我們古人也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少積多、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學習中盡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可以讓學生質疑,也注意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如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同時教師的啟發誘導在貫穿始終,這樣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總之,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7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于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也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規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從心理特征來說,他們對于新鮮的知識充滿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無意注意仍起著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發展。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有關的知識,對三角形的內角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量、剪、拼等活動發現、證實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并會應用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的過程,提升自身動手操作及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為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推理的過程為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伙伴。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觀察,猜測,操作,思考,總結等方法,把學生帶進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合作學習,和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整個學習和探索活動,體現出開放性思維和多元思維并存的思維方式,教學生初步學會自主梳理知識,探索知識的方法,使他們親歷自主探究的過程。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會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三角形內角和情境視頻:在圖形的王國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為“三角形內角和的大小”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鈍角三角形說“我的鈍角大,我的內角和一定比你們的內角和大”。銳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雖然有一個鈍角,可是其它兩個角都很小,而我的三個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內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說“別爭了,我們的內角和是一樣大的,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根據視頻中三角形的對話,順勢引出題目——三角形的內角和。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
(二)新課探究
接下里是新課探究環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畫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個內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過測量,學生可以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接著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如何進行驗證你的結論呢?接下來我會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給予指導,討論過后,請同學匯報,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無論學生回答的全面與否,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后做出判斷,進行補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引導學生采用剪拼的方法進行驗證,先把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再拼一拼,拼成一個平角。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此環節通過小組合作,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既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三)鞏固提高
接下來進入鞏固提高環節。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第二題把這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組在一起,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以“你問我答”的形式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這節課你都學習了哪些內容?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導過程體現了哪種數學思想方法?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回顧課堂經歷的基礎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的方式總結自己的收獲,教師通過概括性引導提升學生對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認識
在作業環節,我會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思考一下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本節課的一個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
七、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系統性地記憶新知。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8
一、說教材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組的課文。這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編排的目的是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的崇高精神;并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通過自己的真實回憶,展示了魯迅的音容笑貌,讀來使人歷歷在目。文章的段落以空行為標志,共有五段,講了五件事。全文脈絡清晰,敘事清楚。第一段“追悼魯迅”是果——寫魯迅先生受到人民的愛戴;二至五段先后敘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談《水滸傳》啟發“我”認真讀書;伯父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伯父熱情地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夫;伯父關心女傭阿三。)從這四件事的敘述中回答了魯迅先生受到愛戴的原因。文章最后總結出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呼應開頭,點明主題——“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編者編排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三是培養學生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從而確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
1、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遺體、挽聯、致敬、愛撫、團聚、情節、記性、保存、陰暗、低微、寒意、深奧、詳細、枯瘦、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馬馬虎虎、恍然大悟、北風怒號、匆匆忙忙、飽經風霜”)22個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夠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4句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學習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練習、組詞等方法達到正確讀寫本課生字、新詞的目的;
2、通過默讀、指導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質疑、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的學習,達到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填空練習的方法,學習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從而激發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理解4句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品質。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互相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重在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活動,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創設情境法、講解法、朗讀法、設計練習等;準備讓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品句子——談感受——悟寫法——填表格”六步學習方法來學習本課。
情境教學法:為激發學生對魯迅的高尚人品的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調;講解法:老師通過寥寥數語就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寫作背景、人物介紹等內容向學生講解、講述、講讀,從而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朗讀體會法:通過導讀、默讀、份角色朗讀、感情朗讀,讓學生走近人物,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目的;自主學習完成練習法: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能力和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教會學生自主自主學習,是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
四、說教學流程
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我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在復習導入板書課題之后,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了解與本課有關的背景,為理解課文做好鋪墊。接著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識字,)掃清生字新詞障礙,正確流利的通讀課文。(然后學生默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給每部分加一個小標題(并板書如下:受愛戴——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
下面我著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為了突出這篇課文的重點,突破難點,我簡化教學過程,把教學的定位定在理解、品味語言,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員參與。同時巧妙地發揮教師的作用,讓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和諧、完美的落實。這堂課主要有五大環節。
(一)播放視頻,情境導入
首先,我對照魯迅先生追悼會的情景視頻,配音解說,再現課文的第一大段重點內容。然后請學生談觀后感受。這一情景的創設,“未定曲調先有情”,拉近了學生與魯迅的距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不由自主的進入到魯迅先生的事跡中。
(二)默讀課文,理清脈絡,找準理解課文的突破口
1、在學生自由談感受之后,我提出問題: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廣泛的愛戴?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到課文中的句子。
2、理解并板書本文中心句: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再問:文中的“別人”指哪些人?板書:親人、車夫、女傭。
3、我再問:你覺得課文中的那幾件事最能體現魯迅先生為別人著想的品格?
這樣就抓住了課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圍繞這一中心句來了解魯迅先生的事跡。
(三)精讀重點段落——《救助車夫》,品味課文思想及寫法,指導學法。
我用(以下流程:“讀課文——畫句子——品句子——談感受——悟寫法——填表格”)六步學習法指導學生完成對重點段落的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逐步總結,用多媒體課件一一展示六步學習法,同時相機課件出示重點句子
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
2、這時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的嘆了口氣。
填表格練習(發給學生空白表格)、并相機板書:善良
(四)教師由扶到放,學生自主學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一環節通過運用
(“讀課文——畫句子——品句子——談感受——悟寫法——填表格”)六步學習法,讓學生自主學習“談《水滸傳》”、“談碰壁”、“關心女傭”段落。達到理解重點句子(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感情朗讀重點句、進一步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寫作方法的目的。相機出示課件中的重點句、表格填空,相機板書表現人物品格的關鍵詞:含蓄、幽默、風趣、頑強、樂觀、平易。
(五)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我說:感謝周曄,她為我們記下了這些永遠不能忘懷的事情,同學們現在知道作者的淚珠為什么會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嗎?因為(教師指向板書)學生回答: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再讀此句。
2、說寫練習:請同學們聯系課文內容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談讀后體會,再把幾個相同句式合起來寫成排比句,用自己想對魯迅先生說的話作結束句。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9
一、依據大綱,確立目標:
2、從人文、情感的角度確立了:在閱讀實踐中產生不傷害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整體把握,立足品味:
1、教學整體思路:
歸納內容,回憶認知。
牽出情線,初步感悟
深入領悟,品味詞句
讀中感悟,升華主題
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2、要讀書,更要學會讀書。
示范性
反復讀品味培養語感
讀寫結合,促進品悟。
三、落實能力、習慣培養。
1、長文短講,把講落在實處。什么是孩子會的,什么是孩子不會的?什么是教學的重點?
2、面臨高年級,情感體會是教學重點,在內容要講,情感更要講的基礎上,怎樣突出重點訓練,如何落實重點訓練?
3、對考試技巧的指導要落實在課堂上進行。
4、審題,讀懂問題在動手做題的意識在日常培養。
四、自己的想法:
1、課堂不僅要努力展現學生的能力,也要展現教師的風采。
2、精講多練,練在關鍵處(趣在何處在爺爺的角度上寫話等),練在恰當時(比喻等)(盼望等)。
3、課文是例子,也是范文。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10
各位老師家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說課標課標要求: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解讀: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宇宙環境”是指地球周圍的太空環境,即人類目前所觀測到的宇宙的全部。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對這些了解、掌握后還要有條理地“描述”出來。
“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然是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首先要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從質量、體積、運動特征等來看,地球是普通的,這是它與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陽系八顆行星中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這是地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比較而具有的個性。“說明”是要說出理由,要體現理解的思維過程。“運用資料”則是對認知過程要求從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認識,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中間自然要有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過程。
二、說教材本節教材內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節,本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涉及較多的天文知識,而宇宙的神迷與人類對浩瀚宇宙知識的強烈渴求,這些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設計了較多的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教材在介紹天體的具體形式時用了很貼切的形容詞(如閃爍的恒星之類),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認識。并采取閱讀的形式介紹了其中的四種天體,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
對于天體系統的層次,教材是以圖加材料說明的形式從小范圍到大范圍來講述,學生在填寫層次的框圖的同時,就理解了天體系統層次性的含意。
為了說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關數據歸納成圖表,引導學生應用數據分析探究,把地球與其他行星進行比較,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一顆普通的行星。而對于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內容—地球的特殊性,教材首先擺出結論,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那么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具備怎樣的條件來確保生物的生存與繁衍呢?教材主要從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和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備了生命存在的溫度、大氣、液態水和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等條件,說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優越性,從而說明了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難點: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說教法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講解法
對于文字性的知識主要通過講解法在講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補充一些常識性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
2、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PPT制作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視頻錄相
通過觀看《宇宙與人》科教錄相,加深學生對宇宙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宇宙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七、說學法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圖表信息中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這一結論。
2、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過程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八、說教學過程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引用康德的墓志銘:
這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將大家的思緒引入我們頭頂的天空。我們每天仰望星空,能在天空中看到些什么呢?一閃一閃的恒星,相對于天空背景有明顯移動的行星,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輪廓模糊的星云等等……首先將學生帶入宇宙的大空間中,并利用一些星體的圖片資料,讓他們對天體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并結合課本圖片資料,歸納出天體的類型,并給出天體的概念。在他們對天體有所了解之后,引用物理學理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既讓他們很容易就理解了宇宙的物質性,同時引出了天體系統的概念。再利用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互繞轉這一大家都知道的實事,給學生們一個對天體系統的實質性認識。
那么除此之外,宇宙中還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天體系統呢?引發學生思考,并讓其自主讀圖1.2,并完成讀圖思考題。這樣既給了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后老師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用寫通訊地址的類比方式,讓學生寫出地球的宇宙地址,即完成對地球所處宇宙的描述。而對于天體系統的層次性,在學生自主完成讀圖思考題的過程中對這種層次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只需提一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緊跟著,從宇宙的大空間拉回太陽系,同樣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并結合太陽系模擬動圖和課本表1.1數據和圖1.5,從運動特征和質量體積等多方面對比八顆行星,從而得出地球并不特殊的結論。
對于本課難點: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這一框題的內容,學生理解地球的特殊性并不難,地球是太陽系八顆行星中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這是它的特殊性,難的是地球為什么適合生物生存,即地球所具備的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有哪些,在知道這些條件的基礎上還要知道為什么只在地球上有這樣的條件。
于是引用生物學種子發芽實驗,學生很容易理解空氣、溫度和水對生物生存的意義,難的是怎樣講清楚是什么原因使適合的溫度、液態的水、具有氧氣的大氣層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地球之上。
對于溫度,采用對比其它七顆行星的表面溫度的方式,從而引出了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很適中,不近不遠的距離保證了地表15度左右的平均溫度,太近或太遠都不行。
而大氣層的形成,可以給學生介紹月球上沒有足量大氣的原因,是因為月球的質量和體積都太小,其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經過這一對比,可以引出地球質量與體積適中,從而使大量氣體在地球上空聚集,并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而形成今天的大氣層。關于水,必須特別強調是液態的水,而不是冰。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特點
《鮮花和星星》是新入選到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全詩分兩部分,分別描寫了地上的鮮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體現了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對身邊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關愛與向往。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課文配有精美的插圖,也有助于學生的觀察與想象。
2、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的思想,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其中一個只識不寫)。學習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2個偏旁部首。
(3)通過讀書展開想象,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體會兒童生活的情趣。
(4)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引發學生對身邊事物和大自然的關注與熱愛,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難點: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受兒童生活的樂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二)說教學方法
1、教學時間安排 兩課時
2、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鮮花
3、教法、學法選擇的理論依據
“新課標”十分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了讓學生全身心、輕負擔地投入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利用多媒體創設美的情境,著重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詩的韻味。同時,努力去營造一種愉悅、輕松的氛圍,把繪畫、唱歌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樂中學,在樂中悟。“新課標”還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教者可有意識地把“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不僅在書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整個教學過程以“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感悟”為指導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1、總體思路
本課的教學主要分四個環節:
(1)情境導入,充分自讀;
(2)再讀想象,體會詩情;
(3)熟讀成誦,積累遷移;
(4)學寫生字,指導評析。
這四個環節可根據學生情況、課時安排等靈活掌握,順序也可進行調整。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理由是分步落實了教學內容,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特點;既落實了教學目標,又體現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2、具體教學步驟
第一步:情境導入,充分自讀
(1)教師先組織學生猜謎,再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利用這樣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讓他們隨著輕松的音樂,帶著滿腔的激情和好奇進入本課的學習,為學習課文作鋪墊。
(2)讓學生借助拼音自讀這首兒童詩,為達到讀準字音、讀熟詩歌的目的,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隨后檢查生字詞,先帶拼音讀,再去拼音讀。檢查課文朗讀時,要特別注意這首詩輕聲較多,教師要充分發揮示范作用,通過反復訓練,讓學生掌握。
第二步:再讀想象,體會詩情
(1)聽看結合,整體感知
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范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觀察后說一說:這樣的景色,喜不喜歡?為什么?小女孩為什么也喜歡呢?激發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
(2)圖文結合,研讀品味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簡潔明了,課文兩部分的敘述方式基本相同,教學時可采用“扶放”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在學“鮮花”部分時,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再指導學生自學“星星”部分。具體操作如下:
A.教師引導,讀中悟情
教學時,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先著重領會小女孩喜歡鮮花的原因。這里,用多媒體展示“繁花圖”,教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受鮮花之多,小女孩心情之悅。教學中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置身于滿地鮮花中的樂趣,到黑板上來貼一貼鮮花,發揮想象,理解詩歌所描述的情景,為突破本課的難點服務。
B.自探自悟,合作學習
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星星”部分:
1、邊讀邊想:小女孩為什么喜歡星星?
2、再讀悟情:如果你來到這兒,會做些什么?學完后再用提問、討論的方式檢查自學情況。教學時,同樣再現“繁星圖”這一情境,提供學生感悟的氛圍。當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后,教師為學生轉換角度,引入《閃爍的小星》的旋律,把詩填進去讓學生唱一唱,讓書本知識得到升華。
第三步:熟讀成誦,積累遷移
(1)在前兩個環節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課文,或配上音樂,再現情境,或加上表情和動作表演。不僅激發了讀書興趣,同時讓學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意念,轉化為內在的思想。
(2)學生不僅要感悟課本,更要感悟生活,教師可在學文的基礎上設計一個遷移練習。提問:你最喜歡什么?然后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的句式,說上幾句,當一回小詩人。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的視野開闊了,學得更主動、活躍了。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12
一、教材特點
(一)教材簡說
《從現在開始》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圍繞著“友好相處,團結合作”這一專題整合教材內容。其中第21課《從現在開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節生動且富有濃郁現代氣息的童話故事。
(二)設計理念
在這一堂課中,我力爭通過各種形式使學生全面掌握本課生字及詞語,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下一節課做好鋪墊。
(三)課時分配
第一課時,我主要進行識字教學,寫字教學并感知課文。今天我主講的是第一課時,用不同的方法,領讀,齊讀,開火車,猴子過河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本課的生字,詞語進行反復的學習和鞏固,指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識記本課“我會寫”的生字,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說學情
剛剛讀二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大膽、獨立,他們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朗讀的方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注意的時間短,所以我采用動畫、圖片等多媒體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在這堂課中,通過老師的指導學習,學生能較容易的識記本課生字及詞語。
三、教學目標及其重難點
1.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能力目標:在識字認字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識寫生字。
教學難點:分析易錯的生字,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
四、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怎么堅持“以人為本”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呢?首先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使教學互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本課,我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運用小組合作,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小組的力量,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2.結合課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圖片,游戲等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
總之,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致力于構建開放的、民主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學會方法,逐步提高。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1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意義與地位
《顏色變變變》是大班主題活動《變變樂園》的一個子課題,是一個顏色變化的探究活動。藍天、白云、紅花、綠葉,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顏色是怎么變出來的?大班科學活動《顏色變變變》為幼兒解開了這個疑惑,幫助幼兒了解了紅、黃、藍三原色其中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出另一種顏色的神奇,感受顏色變化的奇妙,激發幼兒探索、發現顏色變化的渴望,豐富有關顏色變化的經驗,體驗變化的樂趣。
2、教學目標
本次活動遵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體現幼兒園教育活動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原則,符合幼兒愛動手、愛擺弄的年齡特點,基于現代“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及教育上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了孩子之間缺乏交流、不懂得協商、合作,什么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等方面問題的考慮。本人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創設環節,引導幼兒相互協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討、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發現,從中滲透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預設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1、讓幼兒主動參與變色的操作活動,感受三原色的變化;2、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3、樂意與同伴分享自己對顏色變化的發現。
3、教學重難點:
《綱要》指出: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在此次活動中,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孩子們實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人把“幼兒主動參與變色的操作活動、探索顏色的變化”定位于本次活動的重點。考慮到這是幼兒第一次自主探索顏色的變化,在操作中會異常興奮和忙亂,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發現、記錄這一探究過程,本人把幼兒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調配顏色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的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我給每組幼兒準備了一個調色盤,一張記錄表和一支筆。還在最后環節給每個幼兒準備了一個制作陀螺用的硬紙片和若干牙簽。準備的每一種材料都是要讓幼兒通過動手使其發生變化,從而獲得啟發,得到發展。
二、說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環節觀摩小魔術表演,讓孩子觀察顏色由無到有的變化過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運用在,記錄表的講解上,通過直觀的記錄表,更好的為孩子做示范,讓他們清楚地感知操作和記錄的方式方法。同時,演示調顏色和做記錄表的時候,本人只示范調配了一種顏色,其他的留給孩子們足夠的想象、探究空間,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結果。
2、談話法:
主要體現于調色和記錄結果的小結評價。孩子們在配合調色和做記錄的時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發生沖突、有的調色時意見不統一需要商量等等,談話法促進了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從中也圍繞目標滲透了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
3、觀察法
在活動第三環節,幼兒動手操作調色,探索顏色的變化時,本人通過觀察,幼兒調色之前的協商分工情況,觀察幼兒的調色和記錄過程,以便及時有效地進行指導和評價。
三、說學法
1、觀察法
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開頭引題激趣環節,幼兒觀看小魔術演示,觀察了顏色從無到有的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渴望;繼而又觀察了教師示范調色和記錄的方法,為下一環節的操作及記錄提供了有效的指導依據。
2、實物操作法:
在活動第三環節,幼兒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顏料、調色盤、棉簽、紙片等進行調色操作,在調色中感知、探究顏色的變化過程,從中獲得有關顏色變化的知識經驗,在活動延伸部分,幼兒又利用自己所調出的顏色和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制五彩陀螺,最后在輕松愉悅的背景音樂中玩轉陀螺的游戲,充分體驗操作的樂趣。
3、討論法
科學教育內容要求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討論法主要運用于兩個環節,一是幼兒調色及記錄之前的角色分工問題,以及完成調色、記錄一系列探究過程的交流、探討;另一處是運用于操作結束后討論、交流操作結果。
四、說教學過程
1、觀摩小魔術表演
我設計的小魔術表演目的在于讓幼兒通過觀看表演、觀察其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魔術演示特意請個別幼兒嘗試,有的幼兒能變出顏色,有的幼兒卻變不出顏色,什么原因呢?顏色是怎么變出來的呢?把疑問留幼兒,讓他帶著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幼兒親手操作
通過觀看老師小魔術表演,孩子們已經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動手操作,這時,老師通過直觀的演示法,把操作步驟教給孩子,讓孩子在觀察中得到啟發,同時,老師又沒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問題都幫孩子解決,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讓孩子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老師只示范調配了一種顏色,其他的讓孩子自己調配。因為,如果老師把所有的顏色都調配出來呈現給孩子,等孩子們自己變顏色的時候,可能新鮮感就沒有那么強烈了。
3、談話小結
小結環節是增進孩子們的交流,激發他們表達的渴望,從中滲透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創設濃烈的師幼互動氛圍。
4、活動延伸:《我的陀螺轉起來》
孩子們利用剛才變出來的顏色給陀螺上色,這個環節,很多孩子會有意識去尋找漂亮、鮮艷的顏色,有的把三種顏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顏色了,他們開始尋求幫助,向別人借自己想要的顏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體現。而且,通過這一次,他們一定懂得,下次應該怎樣操作才能調出漂亮的顏色。最后在愉快的音樂中快速旋轉自己制作的陀螺,讓幼兒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
五、課后反思
本次活動過程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教師為主導,積極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等各種體驗,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在操作探索中發現顏色變化的神秘,感受顏色變化的樂趣,從而完成預設目標的要求。我設計的小魔術演示非常吸引幼兒,孩子對我投放的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興趣,雖然最后他們的操作結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顏料全部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顏料的用量而影響到調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過程也比較忙亂,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應:他們喜歡這樣的活動,他們從活動中學到自己需要的本領,比如說,通過合作他們完成了記錄表,他們知道了:紅+黃=橙;紅+藍=紫;黃+藍=綠色;他們通過語言交流,獲得自己沒有的,但又想要的顏色讓自己的陀螺變得更漂亮,就是這樣的過程讓他們懂得遇到問題時如何想辦法解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很需要培養孩子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在活動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處理的比較粗超的細節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還需更加努力學習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有關說課稿匯總 篇14
我的同伴
作者:陳 愷
時間:2005年5月12日
目標:
1、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了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2、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樂意與同伴交往。
3、體驗與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樂趣。
準備:
1、空間準備:6張呈半圓形擺放的桌子。
2、物質準備:幼兒自帶一至兩樣食品,多媒體動畫。
3、經驗準備:事先和幼兒一起回憶與同伴交往的經驗。
過程:
一、 幼兒齊搬桌子,按老師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環境。
①、 分小組分任務。
②、 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
二、 共同討論。
①、 你剛才和誰合作?為什么和他合作?
②、 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嗎?
③、 什么叫同伴?
④、 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區別?關系又是怎樣的?
⑤、 什么樣的人能稱為同伴?
三、 自由結伴講述。
①、 我的同伴是誰?
②、 我們怎樣成為同伴的?
③、 我們在一起發生的一件有趣或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四、 個別講述“我的同伴”,
教師總結。
五、 觀看多媒體動畫,評議這樣的同伴對不對?好不好?為什么?(放一些
小片段,有幼兒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六、 游戲體驗。
游戲:找朋友。由于我們班幼兒平時音樂活動中教師都很注重幼兒找朋友邊唱邊表演。所以此次活動教師邊彈奏各種教過的歌,請幼兒起立找同伴一起邊唱邊表演。
七、 延伸活動:共同品嘗幼兒帶來的食品,可相互交換分享,在輕松的環境中結束活動。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活動《我的同伴》。
一、 說教材。
此教材來源于生活。我們都知道,幼兒無論在園或在家,無時無刻都會和同伴發生聯系。但到了大班,我發現幼兒之間矛盾逐漸增多,這是由于大班幼兒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見,在一起時很容易發生沖突甚至攻擊性現象。所以針對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主要以幼兒的情感、認知、接受能力為前提。
二、說目標。
根據目標是教育
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主導作用;并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1、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了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2、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樂意與同伴交往。3、體驗與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樂趣。
根據目標,我們的重點定位于:幼兒能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了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活動的難點是:側重幼兒自由結伴講述部分。初步學習人際交往技能,體驗同伴交往的樂趣。通過小組討論,集體評價,游戲活動等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戲中。
為了目標更和襖的達成,我做了3點準備:1、空間準備:6張呈半圓形擺放的桌子。2、物質準備:幼兒自帶一至兩樣食品,多媒體動畫。3、經驗準備:事先和幼兒一起回憶與同伴交往的經驗。
三、說教學方法。
1、 游戲體驗法: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而且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加深。”通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參加游戲,加深對同伴的印象,體驗與同伴交往的樂趣。
2、 討論法:通過不同形式的討論方法——集體討論、自由結伴討論、個別講述等形式加深同伴的理解。
3、 情境教學法:通過制作多媒體動畫片段,讓幼兒分析討論對錯,為主題的活動提供具體場景。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
不可替代的功能。
4、 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中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嘗一嘗、論一論、玩一玩、做一做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體驗同伴的樂趣。
四、說過程。
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共同討論——自由結伴討論——個別講述——情境教學——游戲體驗——品嘗交流。
1、 開始部分:參加加集體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齊搬桌子,按老師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環境。分小組分任務,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讓幼兒在共同合作、互助中自然的引入活動,體現目標一。時間為5—10分鐘。
2、 基本部分:分三環節。(1)、共同討論。解決你剛才和誰合作?為什么和他合作?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嗎?什么叫同伴?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區別?關系又是怎樣的?什么樣的人能稱為同伴?等問題。(2)、自由結伴討論。我的同伴是誰?我們怎樣成為同伴的?我們在一起發生的一件有趣或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3)、請個別幼兒講述“我的同伴”,教師總結。體現了目標一、二。時間為十五分鐘。
3、 高潮部分:分兩環節。(1)、情境教學。觀看多媒體動畫,評議這樣的同伴對不對?好不好?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兒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2)、游戲體驗。由于我們班幼兒平時音樂活動中教師都很注重幼兒找朋友邊唱邊表演。所以教師邊彈奏各種教過的歌,請幼兒起立找同伴一起邊唱邊表演。體現了目標二、三。時間為十五分鐘。
4、 &nb
sp; 延伸活動:品嘗交流。在品嘗交流中結束活動。符合滿足幼兒嘴讒、能力弱的特點,讓幼兒在交往中體會同伴交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