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综合,日韩欧美美女视频,国产综合欧美日韩在线91,手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9-27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了解全文的說明順序。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生動、典雅的語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常常驚嘆于詩人敏銳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聽鄉思,在青青柳色上讀懂離別,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詩人傾訴柔腸。詩人,或者是有一顆詩心的人是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的,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實農民更懂大自然的語言。他們不但聽得懂而且還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了上千年。好奇嗎?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把握文意

  1、檢查預習,學生找出需要積累的詞語。

  2、學生朗讀,初步感知文意。同時思考題目“大自然的語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現象)這是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動)板書。

  明確:說明文在準確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實和生動兩種風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紹物候現象,你想寫些什么內容?學生先思考,試答。再快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小組競答。

  本文為了說明物候現象,介紹內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三、細讀課文,理清結構

  4、尋讀課文。試根據課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內容。(小組合作)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5、根據同學的整理,師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書。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深讀課文,探究順序

  6、根據結構板書,師生共同探討全文的說明順序,體會其優點。

  明確:文章全文采用邏輯順序,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條理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顧知識點—————“說明順序”:通常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強調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

  7、再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學生細讀6~10段。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這樣安排的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的使用,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動說明

  8、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銜接遷移練習小結: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現象了,真是了不起!原來物候學就在我們身邊啊!可是回頭想一想,這么枯燥的科學名詞,如果你平時遇到了會不會感興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現象》會怎么樣呢?

  幫助學生體會本文標題的優點——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9、回看文章題目,讀出文中與題目一樣表達生動的文字。(1、2段)

  10、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選取二、三個點,引導學生讀透妙處即可。

  六、小結:

  感謝作者化難為易,用生動的語言拉近了我們與科學的距離,感謝作者循循善誘,用符合我們認識規律的說明順序,將深奧的科學理念深入淺出地傳授給我們。這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讓科學著一襲純樸的布衣,走進尋常百姓家。

  讓我們用一句話總結:科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證的細致,我們就可以————走進科學。

  七、布置作業

  1、收集身邊的農諺、有關物候的詩文或記錄研究身邊的物候現象,并積累起來。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詞,認識個二類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熟練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課文,了解大自然的幾種語言。

  4、開動腦筋,尋找大自然的其他語言,擴散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語言。

  四、教法、學法:

  觀察法、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法、競賽法等。

  五、教具準備:

  生字、新詞卡片,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快樂傳真)。

  規則:一名學生不準說話,看著教師給出的詞語,用動作表示讓其他同學猜出來。

  從剛才的游戲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師小結:要是人類不會說話該會鬧出多少笑話來啊!

  (二)引入新課。

  大自然不會說話,但他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出示課題并齊讀)大自然的語言會是什么樣的呢?先請看屏幕:(課件演示自然情景:藍天白云、高山流水、鳥語花香。)

  (三)范讀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賞心悅目啊!那我們怎樣才能讀懂它呢?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欣賞。

  (四)自學課文。

  1、自己借助拼音通讀課文。

  2、打記生字,并多讀幾遍,記下來。

  3、小組學習,完成:

  A、討論:課文中講了大自然中誰的語言

  B、小組齊讀課文。

  (五)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質疑解疑。

  你還學會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用課件演示圖片并加以說明:

  蝌蚪——春天到來

  魚鱗——兩圈為一歲(結合擴展年輪——體現降雨情況)

  三葉蟲——汪洋一片(三葉蟲兩億年前滅絕,背殼分為三個部分,最大70厘米,生活在海里,少數在泥沙中或漂浮生活)

  2、朗讀指導。

  (1)課文共有幾個小節,每小節有幾句話?

  (2)重點指導2、3、4小節。

  比較句子,讀出感情(形象、生動,朗朗上口):

  a、多么像游動的“逗”。 很像游動的“逗點”。

  b、魚鱗上有一個個圈 。魚鱗上有很多圈圈。

  c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那兒曾是汪洋。

  (3)理解并讀好第五小節:

  大自然的語言與人語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話要用耳朵聽,大自然的語言是色、香、味、聲俱全的語言,我們要怎樣才讀懂呢?(只有愛學習、善于仔細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

  用“只要 就能,假如 就 。”造句來理解最后一句話。

  (4)朗讀練習。

  學生試讀,指名讀,小組讀,(均加以評議)齊讀。

  (5)背誦課文。

  (六)全課小結。

  大自然的語言哪。

  通過補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多彩。

  (七)擴展練習。

  你還發現了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學生自由發言)

  如大雁南飛、滿天星斗、秋天落葉、北風呼呼、狗搖尾巴、火燒云等。

  編兒歌。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3

  【目標預設】

  1.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難點: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設計理念】

  在大班滲透式領域中有一次語言活動是《我們的祖國真大》,其中有一篇兒童詩就是講祖國的同一時間因為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這一靈感,我想何不把這一話題拓展開來,研究由于同一時間溫度的差異形成的熱帶、溫帶、寒帶的這一地理現象。大班幼兒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到過非洲熱帶地區和北極寒帶地區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一個溫度帶的概念,所以我決定從這些地區人們的圖片入手讓他們從具象的熟悉事物開始,慢慢熟悉這三個溫度帶。在探討溫度帶的時候勢必會引出他們與太陽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科學領域了。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思考溫度的高低與太陽遠近的關系,并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是符合幼兒能力范圍的。

  【設計思路】

  溫度帶這一專業名詞是地理課上才教的,怎樣才能把這一專業名詞變得讓幼兒理解呢?這是我設計本次活動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熱帶、溫帶、寒帶最大的差別就是溫度了,所以我通過這三個地方人們著裝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利用圖片讓幼兒自己觀察人們衣服的多少得出這些地方溫度的不同:有的熱、有的溫暖、有的寒冷。再從溫度的不同引出這些地方與太陽遠近的關系,讓幼兒自己探索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怎么樣,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怎么樣?最后再通過動手操作判斷這些地方離太陽的遠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導致了溫度的差異,引出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個名詞。整個活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范圍,適合幼兒探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在的季節。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氣溫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不冷不熱、溫暖等詞)我這里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的人們?

  (教師提供三張圖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現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

  3.幼兒自由發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操作材料已經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

  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影音資源《美麗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導入語: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

  3、走近作者作品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氣象、地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對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物候學和自然科學史等研究領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視并帶頭參加科學普及工作,《物候學》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寫作背景:竺可楨在20世紀30年代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從而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學》(竺可楨、宛敏渭合著),系統介紹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利用物候預告農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選自其中。

  二、整體感知

  1、掌握“生字新詞”。

  (1)字詞認讀

  翩然(piān)孕育(yùn)銷聲匿跡(nì)

  農諺(yàn)避免(bì)草長鶯飛(yīng)

  (2)字形辨析

  衰:賴:

  哀:懶:

  (3)詞語釋義

  翩然:形容動作輕松迅速的樣子。

  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形容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

  萌發:開始發芽。比喻事物的開端。

  次第:次序;一個挨一個。

  (4)多音多義

  觀:翹:

  2、請同學們欣賞影視課文,劃分文章結構,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理清說明順序。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點撥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

  品析:這一句非常生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比擬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第二句中“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品析:這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3、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品析:“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二)疑難探究

  1、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點撥: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點撥: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緯度和經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異是指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排列使文章條理清晰。

  3、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點撥:本文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三)寫作特色

  1、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在寫作時把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使讀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

  2、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應,說明有輕有重,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總結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作業設計

  仿寫訓練: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擬人的手法進行寫作。請仿照此種手法,寫一段描寫家鄉四季變化的文字,注意寫作手法的運用,不少于100字

  六、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說明語言:生動優美、準確嚴謹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溫故知新

  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

  聽后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歸納小結。

  (一)自學思考題:(投影)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么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么?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二)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共11頁,當前第1頁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采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并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很大收獲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布置作業。

  課后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試舉例說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觀察周圍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導學生在一定的觀察方法指導下力圖有所發現。

  2、通過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并讀出詩歌的語氣。從而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與想象世界,整合課內外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仿編、創編。在此過程中深入體會本文是如何用平實的、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的知識的。

  三、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①能解讀大自然語言的自然現象。

  2、多媒體課件 ②氣象諺語6條。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主題

  1、多媒體展示畫面,給每一幅畫面配上一句解說詞。(電閃雷鳴、公雞打鳴、黃葉紛落、燕子低飛、臘梅花開……一幅幅出示后整體定格在一個大畫面上。)

  2、同學們,你們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畫面,其實畫面上,天氣、動物、植物告訴給我們的信息也是語言(板書:語言)這些都是誰的語言?(補充板書:大自然的)。

  3、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小詩,寫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師生共創研讀小詩

  1、小黑板出示小詩

  ①誰能把這首小詩讀給大家聽?評議:聽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再讀給大家聽聽。你肯定白云飄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個晴天嗎?誰發現過?那請發現這種現象的同學肯定地給大家讀一讀這兩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著呢!你們快看(大屏幕展示螞蟻搬家)看著這副畫面,結合一旁的提示詞,仿照上一小節,你們能幫我寫出第二小節嗎?自由嘗試,根據匯報出示第二小節(小黑板)。

  ①你們當中有見過螞蟻搬家的嗎?給大家說說,(聽別人說的也行)。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那好,你們知道該怎么讀這一小節了吧?每個人都給自己的同桌讀一遍,看他(她)滿意嗎?

  ②男女生比一比——師評:(停頓得很好,有節奏感,這么一讀讓我也更明白這大自然的語言)。

  3、動物中可不是只有螞蟻會說大自然的語言,更有趣的還在下邊。(出示第三小節)

  4、第四小節的畫面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接下來還是你們自己先仿編——根據匯報出示第四小節。

  ①大自然已經把語言寫在水面和藍天,你們來讀讀吧,看看從這兩個小節中的朗讀中能有什么發現?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解決:“逗點”,“省略號”各指什么?)

  ②誰能把兩個小節連起來讀一遍?同學們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發現時,尤其是有趣的發現,心情會怎樣?再讀這兩個小節。

  ③男女生輪讀,女生讀第三小節,男生讀第四小節。

  5、剛才這幾個小節中所說的這些大自然的語言,平常我們留心觀察的同學也時有發現,下邊再說的可能我們就不多見了,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五小節)。

  ①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你們明白嗎?那誰能給大家說說年輪是怎么回事?畫一畫行嗎?

  ②其實不光是年輪,我們平常吃的魚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語言。那我考考大家,請聽題:大自然寫在魚身上的語言是什么?

  ③請馬上根據提示把這一小節補充完整。

  ④那現在請大家想想:怎樣把我們明白的這兩種大自然的語言介紹給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自由練,指名讀。

  ⑤剛才我們所了解的這六種大自然的語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怎么說?可是它們還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語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節中呢?(出示:第七小節)。

  a.我肯定這一小節中,你們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問題,先讀讀把問題找出來。

  b.交流(視學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同學,就利用差異互相學習)。

  c.自然界這么神奇的語言你們都讀明白了,大聲地朗讀給老師聽一聽吧。

  6、讀后交流

  ①讀了這七個小節,關于大自然的語言,你想說點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萬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出現開頭小節)。

  ③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看見了大自然的這些語言,為什么?

  ④所以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我們要說(出示詩句:)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

  齊讀這一小句,說說你的理解。離開課文,用上“只有……才……”你還能說句話嗎?

  7、現在這首小詩已經非常完整了,我們把它從頭至尾地朗誦一遍,好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讀了《大自然的語言》這首詩,大家想一想:大自然這是在用什么跟我們說話?

  (二)配樂朗誦

  (三)拓展延伸

  1、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我們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不信大家讀讀下邊的這些氣象諺語。(選一條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月暈而風,日暈則雨

  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東虹日出西虹魚。

  早霧晴,晚霧雨。

  螞蟻搬家晴必雨,蜘蛛結網雨必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語文天地”《地圖上的發現》:

  (1)指名分自然段讀。

  (2)自學生字、詞語。

  (3)讀后交流。

  (四)作業設計

  1、再搜集一些氣象諺語。

  2、你還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段吧。等大家都寫好了,我們也編一課《大自然的語言》。

  3、讀一讀,想一想,再組詞。

  流(  ) 查(  ) 帶(  ) 長(  )

  留(  ) 察(  ) 戴(  ) 常(  )

  4、抄一抄

  搬家 游泳 年輪 思考 妙不可言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7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文章的內容,學習作者寫文章時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2、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

  2、學習文章的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導入:

  同學們,七年級時,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你們還記得里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冬天已經降臨了,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我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竺可楨(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兩分鐘內讀完。

  2、理清文章條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1、齊讀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請標出有關詞句。

  (3)課文在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時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討論明確:

  (1)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3)開篇用“沉睡”“蘇醒”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蘇醒的物候現象共有三種:“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了大地蘇醒的生動畫面。

  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簌簌”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2、學習第2、3自然段。

  學生默讀這兩段,然后總結段意。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1)第2自然段以什么為例來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本文用“傳語”“暗示”“唱歌”等詞將動植物擬人化,寫得有情有感,這種手法大大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呢?(指名回答)

  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仔細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許多”說數量不少,有范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密。

  文中有許多詞語兩兩相對,十分嚴謹,體現了作者對語句的精心組織。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關于物候的知識,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以及物候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現在,讓我們繼續跟隨竺可楨,探索物候學的奧秘。

  1、指名朗讀第4、5兩個自然段,然后總結段意。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第5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

  2、默讀第6~10自然段。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

  首先是緯度;

  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

  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

  3、齊讀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1)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

  (2)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

  (3)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4)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4、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么,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組織學生討論,結合實際,暢所欲言。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1、說明的條理性強。,文章首先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接著,課文又在第二部分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則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各種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希望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更大的農業豐收。,2、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作者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第二,盡量少用專業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運用優美、描寫性語句和大量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例變得生動形象。

  大自然的語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學,

  二、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三、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四、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教學反思

  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本課教學我將課標的新理論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注意引導學生對身邊物候現象的關注,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實現了以文本走進生活、又從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1、語言

  2、知識

  簡筆畫:

  三葉蟲化石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簡筆畫:

  蝌蚪春天到了

  簡筆畫:

  魚鱗兩圈就是一歲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9

  之一

  佚名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讀題。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課文,逐幅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次。

  (2)給詩歌的各節標上序號,并想想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

  2、問: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指名讀。

  三、學習詩歌的2—5節。

  1、學生從2—5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讀,并完成練習:“我讀懂了第( )節,知道了( )。”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小節,(可以幾位同學同時讀)

  (2)談談自己讀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時,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寫自己讀懂什么)

  經過學生的問答和板書讀懂2—5節中的大自然。

  四、研讀品味,體會生動的詩句。

  1、分小組品讀詩句。

  2、指名讀第二節,理解詞語,“準是”換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導朗讀,背誦。

  3、學第2節的語氣讀第3段。

  4、指名讀第4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5、指導讀好第5節,并背誦。

  五、老師總結后問: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六、出示三幅圖,要求配詩。

  畫面:魚兒鉆出水面透氣;蜻蜓低飛;樹葉落了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七、分小組討論寫詩。

  八、課后延伸。

  同學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搜索,還會發現許多大自然語言。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介紹科普知識兒童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3、初步培養學生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齊讀)看著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看課題提問)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書,這本書里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課,看看都告訴我們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二、自學感知課文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兩個生字,讀后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三、反饋檢查

  練習:《作業本》5

  四、合作研究朗讀指導

  1、課文是如何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知識介紹給我們的?現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這一節,劃出有關詞語和句子,并說說這些詞語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討論說說。教師巡回指導

  2、反饋: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這一節的準是用得好,因為它說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螞蟻,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這一節,從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特別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這一節,作者用了比喻、反問的手法,把蝌蚪寫提特別有趣。

  (4)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已在眼前。

  這一節也用了比喻和反問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從年輪中了解:一年只長一圈,告訴我們它已活了幾年。

  這一節

  3、大家想不想再讀一讀課文,好,大家在讀的時候想一想:第二、三與四、五兩節,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歸納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4、將二、三、四、五四節進行A、B改寫。改寫后評價。

  五、課外拓展

  那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讀懂大自然的一些語言呢?能不能將它用A或B的形式寫下來呢?

  六、小結:有時間可以質疑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目標:

  1、能主動參與區域活動,并掌握進區域的規則。

  2、熟悉各個區域的活動內容與方法。

  3、增進幼兒間的互相交流交往,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活動準備:

  1、閱讀區域:自制圖書圖書醫院益智圖書我是天氣播報員(各種幼兒圖書若干,圖書內容有關天氣,可按當天的天氣情況進行播報)

  2、操作區域:小車跑跑跑紙袋的秘密天氣換新衣(提供牙膏、紙袋等材料運用剪、貼等技能進行創造;能根據天氣的變化給娃娃換新衣)。

  3、智力游戲區域:巧板世界迷宮大揭秘天氣變化棋(提供不同的材料玩具,如迷宮、棋盤、七巧板等)

  4、數學區域:加來減去分一分瞧一瞧(提供各種數學操作材料,正確的進行數的分解)

  5、美術區域:桃花朵朵開我是藝術家(制作盛開的桃花,運用線條等技能進行作畫等等)

  活動過程:

  1、與幼兒互相問好,介紹班上的區域及區域材料。

  交代進入區域的要求及規則。

  重點介紹智力游戲區域的玩法及規則。如:天氣變化棋,讓孩子大膽嘗試創作棋盤。

  2、幼兒選擇喜歡的區域進入活動,教師作好引導、觀察。

  重點區域觀察:

  1)天氣變化棋:幼兒能否掌握剪、裁、畫等技能,并運用該技能進行棋的創作。

  2)天氣換新衣:幼兒是否能根據天氣的變化給娃娃換新衣。

  數學區:觀察幼兒是否能正確的進行數的分解

  美術區:觀察幼兒是否能運用線條等技能進行作畫;是否能正確進行顏色的搭配。

  操作區:觀察幼兒是否能運用剪、貼等技能進行創造。

  3、整理活動區,適當講評。

  是否都能在音樂停止前回到座位上等待老師。

  小朋友的進區表是否都進行了打鉤。

  各區域的操作物品是否都擺放整齊了,如果沒有請幼兒擺放整齊。

  給遵守區域規則的小朋友給予表揚。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2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科學小品,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先來了解有關科學小品的知識。(多媒體展示科學小品的知識)

  一生讀。

  師:請同學們注意紅色畫線的詞句。

  科學小品有什么特點?(生齊讀)

  這節課我們就跟隨我國卓越的科學家

  竺可楨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學的營養。同時請同學們注意學習科學小品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文章的說明內容。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文章說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學。

  師:物候和物候學就是文章的說明對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呢?請同學們再速讀課文,勾畫重點,思考這幾個問題。(多媒體展示自讀任務: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②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

  生邊讀邊勾畫。

  師: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生:鳥語花香、草長鶯飛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師:這幾句話在第幾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師:那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變換。

  師:為什么先寫這些自然現象,再解釋物候、物候學的定義呢?這些自然現象與物候有什么關系呢?

  生:這些自然現象舉例說明了什么是物候。為下文寫物候作了鋪墊。

  師:同時還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

  師: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文章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呢?

  生: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說明了研究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然后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再次說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義。

  師:決定物候來臨有哪幾個因素?

  生: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師:(多媒體展示文章結構)請同學們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圍繞物候學

  這個中心,先解釋概念,在說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點介紹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并點明研究的意義。這樣寫,由淺入深,層

  層深入,條理清楚,讀者也容易理解。

  這種結構形式,在科學小品中是很常見的。

  三、學習舉例說明

  師:一篇好的說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在恰當的地方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課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

  生:還有作比較。

  師:《大自然的語言》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就以4、5兩個自然段為例,學習這種說明方法。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兩段課文。

  師:這兩段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師: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證明物候觀測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師:舉了什么例子?誰來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種的時間沒有根據物候現象反映的情況而改變,結果遭受了損失。

  師:由于沒有重視物候觀測,給農業帶來了損失,一個例子有力的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下面請大家有剛才的分析方法,與周圍的同學合作,研讀6-9段,畫出運用舉例說明的語句,討論舉例說明的作用。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自己小組討論的情況?

  生:這幾段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師:分別舉了那些例子?

  生:說明緯度的影響時,列舉了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說明經度的影響時,列舉了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比北京要遲一星期開花;又列舉了濟南蘋果開花在4月中,而煙臺要到立夏。

  生:說明高下的影響時,列舉了華南丘陵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

  生:說明古今的影響時,列舉了英國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師:舉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師: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比較抽象的,舉例說明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語言

  師:接下來我們品味文章的語言。說到語言,我有個疑問,大家看黑板,我們知道,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適嗎?

  生;合適。這使用了擬人的方法。

  師:文章的原名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選入課本時,編者把名字改為《大自然的語言》,這樣改,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這樣比較生動形象。

  生:這樣也說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語言一樣。

  師:這樣改既體現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動形象,引起讀者興趣。、

  師:科學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學知

  識,所以非常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請大

  家看屏幕上的兩個句子。比較課文原句

  與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學交流交流。

  (生討論)

  生:原句好。例如“蘇醒”運用擬人方法,生動形象,寫出了大地回春、生機勃勃的景象。

  師:大地春回,萬物復蘇。“蘇醒”一詞生動形象。

  生:“萌發”這個詞寫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師:“草木萌發”讓我們聯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寫的——

  生:“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師: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現了一個冰雪逐漸消融的過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個接一個的意思,寫出了花兒競相開放。

  師:正如朱自清先生寫的——“紅的像火……”

  生:(齊)“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師:“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生:“翩然”寫出了燕子輕快敏捷的身姿,比“回來了”生動。

  師:“次第”、“翩然”這些詞都比較典雅,更有表現力。

  師:通過品味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形象的擬人和典雅的用詞,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吸引力。請同學們自己朗讀1、2自然段,畫出你認為生動形象的語句,分析分析,一會兒與同學們交流。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寫得生動,“孕育”運用擬人,賦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認為“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都銷聲匿跡”寫得生動,“銷聲匿跡”生動形象。

  生:我認為第二自然段很生動。“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運用擬人,讓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師:優美的語言需要及時積累,請同學們又最快的速度讀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讀)

  師:說明文的朗讀也需要有聲有色。下面我就給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體展示四季美景)(師配樂背誦)

  師:讓我們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五、總結交流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又學會了哪些閱讀方法呢?請總結總結。

  生:我了解了許多關于物候的知識。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說明文也可以寫得生動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學小品的一些知識。

  師:我們如何閱讀科學小品呢?

  生:要品味語言。

  生:先要了解說明的內容,分析說明順序,了解說明方法。

  師:請大家看屏幕:閱讀科學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說明內容;理清層次結構;研究說明方法;品味生動語言;總結閱讀所得。

  六、結語

  師:同學們,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它不但絢麗多姿,豐富多彩,而且瞬息萬變,奧妙無窮。我們只有做個細心人,做個有心人,才能讀懂它的語言,才會聽懂它的傾訴,這樣我們人,才能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稱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員。

  師:最后,讓我們在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3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認識“雁、廬、鑒”3個生字。

  教學重點:

  從詩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語言,認識“雁、廬、鑒”3個生字。

  教學難點:

  懂得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準備:

  師:一份閱讀檢測題;一份閱讀材料——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

  生:觀察大自然中的現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自然手中的畫筆色彩斑斕,大自然獨有的語言更是魅力無限。今天,我們就來自主閱讀戴巴棣的詩歌《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次自學詩歌。

  1、認讀生字詞,并把詩歌讀通讀順。

  2、為詩歌標上小節號,思考:

  詩歌講了哪幾部分內容?

  3、小組內交流、訂正。

  三、再次深入閱讀詩歌,獨立完成下面的檢查題。

  (一)字詞練習

  1、選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個子窩,里面新增的幾只小雛兒,可愛極了。

  (2)秋風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隊伍向南飛了。

  2、查一查

  “鑒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詩歌內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中的現象 現象傳遞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現象 現象傳遞的信息

  (三)選擇填空,并寫出理由。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豎起耳睜開眼)(聽見看見)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時候,

  學會了鑒別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么不會__________

  (計算浮力。把浮力計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從“詞語采集”中任選一詞,寫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組學習

  1、小組內交流檢測題的答案,意見不統一時,詢問老師。

  2、自主評價檢測題的完成情況。

  按錯1—2處為A級

  錯3—5處為B級

  錯5處以上為C級

  3、交流、討論問題

  (1)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你從課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蘭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發?用自己的說一說。

  (2)你還從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五、朗讀課文

  1、以小組為單位,分小節朗讀課文,評選出最好的,參加全班的賽讀。

  2、各組代表在全班進行賽讀。

  六、仿照2—9小節自創詩歌一節。

  如:

  嘩啦,嘩啦,風兒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葉片飄落。

  大自然的語言在小河中流淌,風與葉共同奏出,

  帶給我們一個春天的童話。秋天的樂章。

  七、作業

  拓展閱讀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人類有語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研究這種“語言”的科學叫做物候學。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物候學的。閱讀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把一門復雜的學科介紹清楚的。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系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4

  師:在第五單元,我們進行過 “觀察細致才能寫得具體”的學習與訓練。時至今日,不知同學們是否真正學會了觀察并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我想檢驗一下,可以嗎?

  生:可以!

  師:撇開年、月、日的時間不看,你能從大自然的各種景象中,判斷出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生沉思片刻,紛紛舉手)

  生:現在是秋季,我是根據樹葉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來判斷的。因為有 “秋風掃落葉 ”一說。

  生:從北雁南飛、昆蟲消失等自然現象也不難判斷,現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認為,現在是深秋,因為天氣較玲,露水很涼。

  師:說得有理。我為大家勤于觀察、善于思索感到商興。

  師: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板書:物候)。個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明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以豐富科學知識,理解并掌握課文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師,您說課文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而標題不用“物候”,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

  師(驚喜):這位同學問得好!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學能幫助解釋一下?

  生: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

  師:(追問)何以見得?

  生: “預習提示 ”臺訴我們:“課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 ”

  師:能借助“提示 ”來理解,好!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

  (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生: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這兩句話,它們緊密相關,的確印證了 “揭示 ”里的話: “課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 ”(板書:花香鳥語,草長鶯飛)

  師:這兩位同學由于瀏覽時認真思索為我們作出了準確判斷。

  師:文章開頭,人們一般主張開門見山,不提倡拐彎抹角。可本文開篇并沒有直截了當地說明什么是物候,偏偏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這是為什么?這與介紹物候知識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關鍵性語句理解。

  (生閱讀、思考)

  生:因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勞動人民便據此安排農事。比如:杏花開了,人們便趕快耕地;桃花開了,人們又開始浸泡谷種,準備種谷子。

  生:還有 聽到“布谷、布谷”的鳥叫聲,農民們就忙于割麥插秧。

  生:這些自然景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寫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們介紹物候和物候學的知識。

  師:“物候學 ”是什么?

  生: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板書:物候學)

  師:請大家繼續就文章開頭與介紹物候知識的關系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本來很難懂的物候知識、因為文章從我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我們不僅不感到陌生,而且還發生了興趣。這樣,就把物候知識解說得通俗易了。

  師(喜悅,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問一下剛才發言的同學,究竟是什么使你對物候知識產生了興趣?

  生:是課文開頭對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寫,形象生動,精彩誘人。

  師(掃視其他同學,詢問):是這樣嗎?

  (生點頭)

  師:好!(板書:生動)請大家朗讀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動的描述性詞語,作上記號,注意體會。

  (生有感情地朗讀,作記號)

  師:有哪些詞語描述得形象生動?

  生(熱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燕子翩然歸來 ”“葉子……在秋風中籟籟地落下來”“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板書:蘇醒、翩然、簌簌、迎接)

  師:“蘇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來寫什么?

  生: “蘇醒”是“昏迷后醒過來 ”的意思。這個詞常被用來寫人。

  師:用 “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寫“大地”,能行嗎?

  生:能行。用在這里指大地回春。課文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師:讀“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這個句子,我們會聯想到哪些相關的物候呢?

  生: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繪到的幾種物候現象:“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還有“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

  師:不錯。這位同學調動各種感官,通過豐富的聯想,把本來無聲的語言轉化成了幾幅生動的畫面,體味得好!請用同樣的方法,體會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幾個詞語。

  生:寫燕子 “歸來 ”前面加了“翩然 ”一詞,那燕子飛舞的樣子也就生動起來了。

  生:說到秋風落葉,用一個擬聲詞 “簌簌 ”,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

  師:既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說“大自然的語言 ”也就自然了。齊讀課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 “大自然的語言 ”。

  (生齊聲朗讀)

  生;這里的“傳語”“暗示 ”“唱歌”,都是“語言”。

  師:能具體說說你的理解嗎?

  生:可以。這里運用擬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鳥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師:“大自然的語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懶漢永遠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發現。 ”同學們,你們甘心作懶漢,愿當粗心人嗎?

  生眾:不甘心,不愿當!

  師:對,我們決不是懶漢,我們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自讀課本《我在北極光下》第;346頁,默讀戴巴棣的科學詩《大自然的語言》,看自己能讀懂多少大自然的語言。

  (生默讀)

  師;是啊!“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發現”。。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比一比,看誰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

  生(踴躍地): “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煙囪不出姻,一定是陰天;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芒種火燒云,夏至雨漣漣,沒有龍舟水,便有寒露風。”“鹽罐返潮,大雨難逃。”“晴蜒低飛江湖邊,必有大雨雷閃電。”“春天桃花開,夏天荷花開,秋天桂花開,冬天梅花開。”……

  師:看來,大家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還真不少。課后,我們干脆以 “大自然的語言 ”為主題辦一期專欄,好不好?

  生:好!

  師(小結):《大自然的語言》恰當地運用了一些詞語,采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大自然擬人化,把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趣,難怪同學們要對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呢!(板書:擬人化)也正是憑著這種興趣,我們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接下來請同學們繼續瀏覽課文,討論:課文4~12自然段主要說明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生瀏覽課文,同桌討論)〕

  師:哪位同學來概括一下課文4~12自然段的說明內容?

  生:課文4~12自然段說明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A.4、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B.6。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C.11、12自然段說明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師:概括得好!誰能告訴我們:你是根據什么準確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據下列語句來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的: A.‘,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膨.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因素是……”“此外……”; C.“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師:很好!這位同學的思維過程告訴我們,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轉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師:課文介紹物候學,從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說起,先說明物候學的研究對象,再說明物候學的研究意義,,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板書:研究對象、研究意義)

  師:什么是條理?條理就是說話的順序。寫文章也要講究條理,不論敘事、寫景、狀物,都要根據表達需要,安排好順序。你能以自己閱讀過的文章(或文段)為例,說明其條理性的表現嗎?

  生:能!

  生:老舍描繪濟南冬天的雪景時,是按照 “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課》是按照 “上課前—上課中—下課時 ”的時間順序敘事的。

  生:布豐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窩一段,是按照動作完成的先后次序來說明的。

  生:我從自讀課本(《我在北極光下》)上讀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樓嗎》一文,作者從觀察到的兩種現象說起接著說明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進而回答了文題提出的疑問。這種順序也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師:由此看來,無論是整篇文章,還是單個文段,說話都要有條理。(板書:有條理)那么,《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的二個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體現說明的條理性的呢?

  生:課文第三部分說明決定物候現象的來臨有四個因索。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

  生:課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描述自然現象。第2段舉的三個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鳥,也以時間的先后為序。

  師:大家認真讀書,勤于思考,很不錯。《大自然的語言》圍繞“物候學 ”這門科學,從物候現象說起,先解釋什么是物候學,再回答為什么要研究物候學。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們要注意理解并學會運用。

  師:假若下面是幾種需要解說的事物,請你判斷一下它們分別適宜安排怎樣的順序?

  A.老師,家訪請走這條路 B路的變遷 C.預防近視 D.美麗的校園一角

  生(踴躍):“ A從學校到家里,適宜安排空間方位順序。 ”“根據《路的變遷》要求, B宜于安排時間順序,可從原先的路況,一直寫到今天的路況,也可以從現實的路寫起,繼而回憶從前的路。 ”

  師:嗯(點頭),安排的順序比較合理。

  生:《預防近視》可以借鑒課文的思路從種種近視現象說起,先解釋什么是近視,再告訴人們怎樣預防近視,最后說明預防近視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師:說得真好!你能夠學以致用,真了不起!(轉視全班,問)《美麗的校園一角》按什么順序說好呢?

  生;可以按照東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間方位順序描述校園一角的美麗。

  師:校園一角的 “美麗 ”是暫時的嗎?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麗 ”。

  師:既然長年美麗,那還可以安排怎樣的順序?

  生: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師:好!現在就學習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按照一定的順序,生動地有條理地寫寫我們學校的某一景點,把自己胸中的 “美”展現出來,好嗎?

  生:好!

  師:(板書題目、要求)下節課找同學來讀,看哪位同學把我們的校園一角寫得最美,寫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書,至下課)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5

  大自然中充滿神奇,身處鄉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這樣的生長環境使得本課的學習輕松了許多。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我采用的是圖片猜謎設計,孩子們都能快速說出答案,課堂氣氛比其他新課的學習好很多,學生也在最短的時間里融入了課堂。

  這篇課文看似很長,但內容條理,學生只需弄懂以下幾個問題: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2、決定物候學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小組合作學習,并通過討論都能找到正確答案,在充分預習的前提下,課堂重點完成較好。

  因本文說明文的文體形式,在說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們也都能找到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運用,但對說明方法的好處卻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話口難開,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建議學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態,使用了何種說明方法?其次,強調重點字詞,比如:列數字的準確,打比方的生動,作比較的突出,舉例子的`具體等等。最后,再練習具體句子分析,套進內容予以闡述。有了這樣的步驟,學生的回答內容清晰了許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語文基礎的薄弱,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壓力之時,也時刻提醒自己,前進,堅持!

有關二年級《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練習(精選16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

  •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通用16篇)

    溫三中 盧雪艷●案例背景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一、給加粗的字注音銷聲匿( )跡 連翹( ) 翩( )然農諺( ) 差( )異 孕( )育二、根據拼音寫出漢字1.冬季南北溫度xuán shū( )。2.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xiǎn zhù( )。...

  •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設計(通用12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之一佚名 教學要點: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精選15篇)

    達標訓練1.給加粗字注音。(1)萌發 (2)孕育 (3)銷聲匿跡(4)連翹 (5)載途 (6)草長鶯飛2.解釋詞語。(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載途:(5)周而復始: (6)銷聲匿跡:3.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能再舉一些身邊具體...

  •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 成陳述句。2.能用讀懂兒童科普文章的讀法讀懂文章,培養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興趣。3.能初步背誦2-5小節,會仿寫詩句。...

  • 《大自然的語言》簡評(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泳”、“雁”,理解詞語“準是”、“編隊”、“年輪”等;2.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3.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4.能模仿課文寫1、2節詩...

  • 精選《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3、嘗試背誦第2~6節。4、能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之二福建寧德 陶麗春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作為說明文單元的里面的教讀文章,如何通過本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說明文能力,成為我們教師教學重點。其實對于任何一篇文章來說,首先要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也不例外。1)學生自由閱讀。...

  • 大自然的語言大班教案(通用11篇)

    活動目標:1、體驗詩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2、學習詩歌,理解詩歌中的美。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誦詩歌。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并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5、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 七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 《大自然的語言》備課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1.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2.了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4.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

  • 八年級教案《大自然的語言》(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 理解文章內容,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2、 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教學重點、難點:1、 學習作者準確運用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性說明。2、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