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综合,日韩欧美美女视频,国产综合欧美日韩在线91,手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精選16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23-12-16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精選16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本詩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寫作特點,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語言。能理解兩個反問句及比喻句。

  技能目標:注重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并讀出詩歌的語氣,并依照詩歌寫一段話。

  情感目標: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進行仿寫。了解與“三葉蟲化石”“地殼運動”相關的知識。

  教學準備:

  一、學生課外查找相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二、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大自然的七種語言,你還記得大自然跟我們說些什么嗎?

  生:(記得)

  師:那就讓老師來考考你們吧!請看你的計算機屏幕……(展示課件:練習,語音:你能將下列解釋拖動到相對應的詩節后的括號里嗎?)師:能嗎?生:能

  師:請迅速地瀏覽詩節,進行判斷,點擊鼠標,做對了,計算機會給你肯定,做錯了它也會提醒你,看誰做得又快又對,帶上耳機,開始吧!

  (學生上機操作)

  {此處復習導入,利用計算機速度功能,即達到了復習目的,又讓每位學生有動腦、動手的機會。運用課件的激勵設置,即答得正確,便會得到 “對了”的響應,同時得到動畫“大拇指”的稱贊;答錯了,別急,得到提示后,還可以重來。有趣,因而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僅僅用了1分15秒便完成了此個復習環節。}

  二、創設情境:

  師:已全部得到“對了”的提示的請舉手。記得這么牢。那就讓老師帶著大家再去聽聽、看看大自然的語言吧!大家要邊聽邊想象畫面,聽完了請你用一句話來贊美大自然的語言。請閉上眼睛。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閉上眼睛在美妙的音樂及教師娓娓動聽的朗讀聲中閉眼想象。)

  師:睜開眼睛贊美吧!

  生:大自然的語言真神奇啊!(豐富多彩、奇妙、妙不可言……)

  板書:妙不可言

  {此個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復習中欣賞課文,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贊美,巧妙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合作交流:

  師:那么作者是怎樣將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介紹給我們的呢?讓我們來學一學也當個小詩人,好嗎?請大家打開課文。

  師:現在請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那一個詩節,大聲讀,再想想你為什么喜歡?畫畫相關的語句。

  生自讀,自想。

  師:有了好的想法,你最想找誰來分享你的收獲?

  生:(朋友、伙伴、老師……)

  師:好,把你喜歡的詩節讀給他聽聽,請他評評,再說說你喜歡的原因。開始吧!

  學生離開座位,找朋友分享,非常自然熱烈。

  {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節品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課堂重在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實在地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交流品讀:

  師:談得又熱烈又開心,愿不愿意將你的收獲與老師同學分享?

  生:愿意。

  1、學習課件出示:白云圖:

  師:請看屏幕,看到這畫面,誰想把你喜歡的詩節恰如其分地送給它?

  生:……

  師:oo把詩歌送給了這幅畫,你們想把什么送給他?

  生:(鼓掌)

  師:oo進步了、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了,希望以后能經常看到他精彩的表現。

  師:誰愿意有感情地讀讀這節詩。

  甲生讀: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他把哪幾個詞讀得特別好?

  生:他把“高高”“準是”兩個詞讀得特別好。一個語調上揚,一個讀得特別肯定。

  師:(請甲生)你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甲生:因為讀“高高”語調上揚了,才能讓人感覺白云飄得很高。而準是是一定是的意思,要讀得肯定。

  師:你的語感真好!哪個同學還能用其它的詞來表示“準是”的意思?

  生:一定是、肯定是、確定是、必定是、絕對是……

  師:你們的認識超過了老師的認識,悄悄告訴你們,老師備課時,只想到了“一定”“肯定”。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

  師:誰忍不住想讀下面一個詩節?

  生讀

  師:你覺得哪個詞寫得最有趣?

  生:“搬家”,這是擬人的寫法。

  師:抬頭發現了大自然的語言,低頭也看到了,作者的心情怎樣呢?同學們試著自己讀讀這兩節,看看你產生什么心情?

  生讀后談:(興奮、高興)

  師:把這種興奮、高興的心情送到詩句里,把這兩節連著讀讀。

  (體會連連發現語言的暢快。)

  {在這兩個詩節的交流中,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懂詩句,培養語感。老師的導是在學生的自讀和自評上,學生在朗讀訓練中體會作者的感情,一切都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激勵在此環節中也體現了敏銳、恰到好處的功能。當一名平時不發言、且成績差的學生給圖配上詩句后,雖說這不是個難題,但老師卻巧妙地啟發了學生:“ oo將詩送給了這幅畫,你們想把什么送給他?”使學生在鼓掌的同時學會了稱贊別人。當學生說出一連串的詞來代替“準是”時,老師誠懇地承認自己只想到了兩個詞,動情地夸孩子的“認識超過了老師”,并提出要求“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培養了創新、超越教師的精神。}

  2、學習4、5詩節

  師:你們讀得真好,讀出了詩的節奏,聽到這,老師也躍躍欲試,讓我也來讀讀我喜歡的兩個詩節,好嗎?不過你們待會兒要從老師的朗讀中猜出我喜歡這兩節詩的原因。)

  師讀

  生:你喜歡反問句。因為我聽到你把反問語氣讀得很強烈。

  師:你讀讀看。

  學生讀。分組讀兩個反問句。

  師:你能換種說法嗎?

  生:(改成陳述句)

  生:我覺得老師不只是喜歡反問句,這兩個反問句也是比喻句。你喜歡這里的比喻,所以你讀“逗點”“省略號”兩個詞時特別重,也特別開心。

  師:(出示“逗點—蝌蚪”“省略號——大雁編隊”兩個畫面,讓學生感受這兩處比喻的精確。)

  生:我覺得老師您應該喜歡這兩個詩節里的擬人句。

  師:(驚喜)怎么說?

  生:作者把大自然當人來寫了,說它會寫字;還把大雁當人來說,說它會“編隊”。

  生:這也是比喻句。作者把水面、藍天都比成了大自然寫字用的紙。

  師:作者的想象大膽而且合理,豐富而且貼切。這描寫是多么精彩呀!

  生:老師您還喜歡春天、秋天,兩個季節。

  師:嗯?

  生:你在讀“春天來到人間”和“秋天就在眼前”兩個詩節時,語氣里充滿了幻想。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老師的知音,剛才你們學會了傾聽,也學會了思索。誰愿意陪老師一起讀讀這兩個精彩的詩節。

  生齊讀。

  師:你們的朗讀,仿佛把我帶到春天里,我也把春天的美景帶進教室了。看哪,(屏幕出現了春景圖,配上音樂,非常美。)認真看,你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生:五顏六色的花兒開了,這是大自然在說“春天來了”。

  生:燕子在天空中輕快地飛舞,它在說“春天多美呀”!

  生:那一群鴨子正在湖中快樂地游泳,我想起了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的一個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師:很好。(笑)原來古人就已讀懂了大自然的語言。

  生:柳樹發芽了,我也想起一句古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看來,每周一詩的活動開始開花了。

  生:你看,那荷葉上的青蛙,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他正張嘴猛吃著飛蟲,飛蟲這么多,這肯定是春天。

  師:嗬,他勇敢地用上了和課文第二、三個詩節相似的句式來描述自己的觀察。真不錯。誰再來?

  生:……

  {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猜猜老師喜歡的原因”為活動主題,

  既讓每位學生認真品味老師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為了爭當“老師的知音”而爭相去品味詩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品文能力得到了發展,他們的很多見解都超出了老師的備課范圍。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成了傾聽者,又不失主導者的作用,巧妙地引導著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3、學習第6、7、8三個詩節。

  (過渡:師:同學們關于觀察,發現了這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可課文的最后一個詩節為什么又說,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發現呢?老師想啊,剩下的幾種大自然的語言應由你們合作學習,自己欣賞,學習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讀讀六、七、八三個詩節,想想有什么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后大家運用的知識或查到的資料試著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你們小組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詩節練練朗讀,看怎么讀才能將這種語言清楚地介紹給大家。悄悄告訴你們,老師在課件里藏了幾個小秘密,假如你有問題解決不了,你們可以點擊你機子上的課件“理解課文”里的相關的內容去了解。

  (這部分課件中的內容是關于“年輪”、“魚鱗的秘密”、“三葉蟲的形成”三部分的動畫及相關解說。)

  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小組練讀,帶上耳機,上機查資料。

  小組匯報。

  生:我們小組朗讀第七個自然段。我們覺得應把“一圈就是一歲”讀得重一點,讓人一聽就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讀該節……)

  生:我們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我們讀的是第六個自然段。我們把“一年只長一圈”讀重。(讀該節……)

  生:我們讀第八自然段,我們覺得應該把“汪洋一片”讀得慢一點,才能讓人感覺變化的奇妙。(讀該節……)

  {這三個自然段本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為它們涉及到了較為深奧難解的自然科學知識。我利用計算機大容量的特點,將與詩句相關的知識以動畫的形式引入課件,并配以解說,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質疑,然后利用同組同學在課外查找到的資料解答難題,解決不了便上機查閱相關的資料,最后小組以讀的形式來匯報理解的結果。達到了突破難點,節時高效的目的。

  4、回歸整體,配樂朗讀全文。

  五、拓展口語訓練: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老師把一些大自然的語言藏在“訓練圖庫”里,呆會兒你可以去瀏覽,猜測大自然在說什么,然后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種依照詩歌的句式,準備介紹給大家聽。

  生交流。

  師: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說,老師鼓勵以詩的形式來敘述。

  六、創作詩歌: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啊,你們愿意把它用詩的語言記錄下來嗎?(愿意)

  師:那就拿出練習,選擇其中一種句式開始動筆吧。

  寫好的同學可與同學、老師交流。

  {學生在計算機課件中看到了大量的美麗、有趣的畫面,在猜度“大自然說什么”的過程中已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詩歌的創作。在交流之后,學生的創作熱情已達到了高潮。此時,讓學生記錄下來,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七、激發興趣、課外延伸。

  師:想不想再去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那大家就到網上去沖浪吧!你可以點擊課件中的“網上查詢”一項,計算機會引導你到《大自然的語言》這個網站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識。

  {網絡的神奇、高速,在此時已盡情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而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亦已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此個環節的安排,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八、總結:

  師: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正等著愛學習、勤于思考的人去發現呢,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吧!

  (簡短的總結語激發了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豪情。)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2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于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利用課件演示:公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二、充分朗讀,注重感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并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采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說、議學習2、3小節,了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說說讀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獲。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于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利用課件,解決難點。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采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四、整合資料,仿寫詩歌。

  如何讓小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他們不僅有東西寫,還要有辦法寫,有文字寫。這就必須有一個讓學生作文練習的過程。“仿寫是學習作文的第一道關口”。但仿寫并非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因此,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否則,學生們將會無從仿起。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細讀第4、5節詩歌,體會反問句:“……不就像……”,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這兩節的語言形式相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之前,指導學生先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在哪里發現的?”,先說后寫,“說”是為“寫”作鋪墊。學生動筆時有了臺階,“仿寫”成了這堂課的亮點。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 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備注

  1.黑體部分的問題和答案必須抄寫在語文筆記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4

  教學建議

  一、結構內容

  這篇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很多自然現象,作者引領我們去認識、了解這些大自然獨特的“文字”。

  全文共27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過文字人們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樣,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們便可以認識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引出了對“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紹,啟發讀者細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說明通過星、云、鳥等大自然的文字,人們可以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了解許多新奇的東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動地說明了認識、掌握星、星座的知識可以指導人們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紹云這種天空大書上的字母不僅可以向人們講述現在的事情,也能預示將來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紹鳥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觀察它,人們也能認識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對第6段至第18段的內容的總結。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紹了各種各樣的石頭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說明要認識和了解自然,就要從小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要學會大自然的文字。

  二、細致的觀察與生動的表達

  要想生動準確地說明自然現象的特征,必須對其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如“有時候,在炎熱的夏季,天空遠遠聳立著一座白色的云山。從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像鐵匠鋪里的鐵砧了。”其中“聳立”“伸出”形象生動地描摹出云的變化,寫出這種“文字”的特征。

  三、修辭手法的運用

  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云、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云山比作“鐵匠鋪里的鐵砧”;把鶴隊比作蜘蛛;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從中也能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另外,文中的“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熱天已經過去了”等語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為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息。 四、句段講析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 講析:“文字”在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也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

  講析: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

  講析: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對象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著。

  講析:聲音是指成群的鳥的叫聲。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從復習舊知入手)

  同學們在一年級第二期時學過一篇專門介紹大自然有關現象的課文,大家回憶一下,課題是什么?主要內容是寫什么?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內容是介紹與農業有關的物候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呢?(簡要回答)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或“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與此文類似的課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二、初步了解課文,理清脈絡。

  1.學生默讀“自讀提示”和本頁的注釋①后,回答下列問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內容,并要求讀準下列帶點字的字音、理解

  各詞語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鐵砧 漂 礫 勉強

  (注:讀音取括號外的讀音,括號內的讀音用組詞的方法進行區別。)

  勉強:①能力不夠還盡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牽強、理由不充足。⑤將就、湊合。

  3.繼續課文,理清脈絡。

  ①默讀課文,標好段序。

  ②獨立思考課文的層次、結構。

  ③集體討論,交流觀點。

  ④回答,師生共同訂正。

  明確:全文24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紹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說明認識它們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方法,介紹它們的成因。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4段):承上啟下,總說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5—21段):具體介紹大自然文字的特點,成因,認識這些文字的意義、作用。

  第三層(22--24段):總說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讀課文,揣摩、理解重要詞語、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書”應該怎樣理解才最準確?“好東西”在語意和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文字”在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2,在介紹星星這種文字時,作者這樣寫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電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此句說明了什么問題? 明確: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這句說明了什么?用了怎樣的方法說明?有什么好處?

  明確: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對象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這樣一句“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著”。這聲音是什么聲音? 明確:成群的鳥的叫聲。

  5.讀了第二部分第二層后,你們知道石灰石和漂礫是怎樣形成的嗎?

  (答案詳見課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動有趣,認識它們又有如此重要意義,那怎樣認識它們?(答案詳見課文,學生還可盡情發揮。)

  四、小結

  提綱:1.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認識這些文字有什么好處?

  3.怎樣去認識這些文字?

  以上是學完后必須了解的內容,學了和《大自然的語言》以后,同學們應該多觀察、多請教走進大自然,不僅僅只領略其風光,更要積累這方面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長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譯大自然的玄妙,從而讓它更好的服務于人類。

  五、練習

  (見課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務)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5

  14 大自然的語言

  教材分析:本課文是知識性小詩,通過一些自然現象,告訴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自然的一些規律,14 大自然的語言。全詩共7節。詩歌語言生動活潑,適合朗讀背誦。

  學生分析:本詩歌的語言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對大自然現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對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詩歌并沒有難度。所以教學時著重于朗讀背誦,利用小組活動培養合作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兩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的意思。

  能力目標: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能背誦課文;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接的科學知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難點: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語言,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1、燈會說話,它能說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

  2、復習單元學習提示。說說閱讀兒童科普文章達到方法。

  觸摸文本。

  自由學課文,課文主要寫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組學習本課的生字,提出并討論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2、指名讀—輪讀—齊讀。

  3、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

  體味文本。

  1、學習第1、7小節。

  a自由讀第1小節,你讀懂了什么?理解“到處”。

  b討論:怎樣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光仔細觀察行不行?

  c讀第7小節,討論:為什么不行?(還要觀察思考。)

  d指導朗讀。

  小結:要懂得大自然的'語言,還要動腦筋思考。小作者發現了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

  2、再讀探究。

  a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分組學習討論。

  出示學習方法:想想你準備研究什么?(1)讀好這首詩歌。(2)品味這節詩歌寫得好的地方。(3)懂得這節詩歌中的科學知識。

  b分組合作探究、活動。

  3、匯報交流。A大雁組 B蝌蚪組 C螞蟻組 D大樹組 E白云組

  4、質疑問難。

  賞析文本。

  1、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朗讀課文最喜歡的小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練習背誦。

  內化文本。

  1、剛才我們學了5種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你能說說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嗎?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用一節詩歌的形式寫出來嗎?

  3、學生習作,賞析習作。作業:完成《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14 大自然的語言

  (發現) (理解)

  (觀察) 白云、螞蟻——天氣 (思考)

  蝌蚪、大雁——季節

  大樹、年輪——年齡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6

  大自然的語言是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出現,蘊含著一些科學常識。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努力上成一篇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課文中“準是”一詞的處理,通過換字(一定、肯定)處理,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往”這個詞的詞義理解,則是通過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這個詞,則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討論,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三管齊下,收到了實效。此外,以讀代講,是一種極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采用了各種形式讀。小班教學、小組圍坐,便于討論,互助、互幫精神的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答疑,組長帶領下的自主學習,較為全面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體。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加入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視頻資料。不僅讓學生明白自然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課堂始終呈現活躍、和諧的氣氛。其中李政霖同學大膽質疑、善于觀察給聽課的領導、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讀到“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他問道:“那如果看不到白云,明天就一定不是晴天嗎?”當一個小組表演秋天大雁編隊飛行時,他敏銳地觀察到這幾個同學是從北往南飛了。到最后一個仿寫環節:“結合你平時觀察到的、積累到的或搜集到的資料模仿本課也寫一節描寫大自然語言的詩歌吧!”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7

  第一課時 

  學習目的: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重點: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難點: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教具:幻燈機 

  學習過程: 

  一、把握語脈 

  開展查字典比賽,看誰先讀出下邊多音字。 

  連翹(qiáo)——翹起(qià) 

  衰草連天(shuāi)——鬢毛衰(cuī) 

  落葉(luò)——丟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觀測(guān)——玄妙觀(guàn) 

  差異(chā)——差遣(chāi)——差錯(chā)——參差(cī) 

  二、學生各自誦讀課文。 

  提示:本文是說明文,誦讀時節奏要舒緩,語氣要平實。 

  1、 指出下邊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哪些段中尋找,把段的序號寫到括號里。(幻燈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 

  ②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 

  ③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 

  ④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①(1—3)  ②(4、5)  ③(4—10)  ④(11) 

  2、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條理性來安排說明順序的。這樣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條理,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齊觀。 

  3、 放聲朗讀課文。 

  二、小結:(略) 

  作業:1、熟讀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后記: 

  課題:        11  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課時 

  學習目的: 

  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重點: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難點: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教具:幻燈機 

  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復習舊課 

  二、品味語言 

  1.為什么標題把物候現象稱作“大自然的語”?如果改為“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有什么不同?(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所獨有的。但是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發現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大自然中的現象,是與農事安排密切相關的。好像這是大自然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在告訴人們,要根據這些現象來安排農事。如杏花開了,要趕快耕地;布谷鳥叫了,該割麥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語言來做文章的標題。這樣,既貼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動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就顯得呆板,泛味。 

  2。誦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其中“萌”“次第”“漸漸”“簌簌”“載”等詞用得準確,生動、試說一說。(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歸來”與“燕子歸來”有何不同?(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燕子“歸來”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如果只寫“燕子歸來”就顯得平板了。 

  小結: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 

  3.齊讀第二自然段 

  提問: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為問號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師范讀第3、7自然段。 

  提問:“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幾天”。“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許多”,“只”,“就”能否去掉,為什么?(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不能。“許多”說數量、有范圍,如果去掉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這樣一概而論,不符合實際。“只”字說明相隔較小。 “就”字表示冬天與夏天緊接,表示春季短促。這兩個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說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結:所以,寫說明文就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 

  作業: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背誦第1、2自然段 

  3。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蘇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銷聲匿跡    周而復始   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  翩然歸來   風雨載途    物候觀測   差異 

  后記: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8

  之一

  佚名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讀題。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課文,逐幅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次。

  (2)給詩歌的各節標上序號,并想想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

  2、問: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指名讀。

  三、學習詩歌的2—5節。

  1、學生從2—5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讀,并完成練習:“我讀懂了第( )節,知道了( )。”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小節,(可以幾位同學同時讀)

  (2)談談自己讀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時,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寫自己讀懂什么)

  經過學生的問答和板書讀懂2—5節中的大自然。

  四、研讀品味,體會生動的詩句。

  1、分小組品讀詩句。

  2、指名讀第二節,理解詞語,“準是”換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導朗讀,背誦。

  3、學第2節的語氣讀第3段。

  4、指名讀第4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5、指導讀好第5節,并背誦。

  五、老師總結后問: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六、出示三幅圖,要求配詩。

  畫面:魚兒鉆出水面透氣;蜻蜓低飛;樹葉落了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七、分小組討論寫詩。

  八、課后延伸。

  同學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搜索,還會發現許多大自然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9

  一、積累與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

  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zhàng) 弋陽(yì)

  d.風雪載途(zhài)  隧道(suì)  頭暈目眩(xuàn)  窺見(kuī)

  2.找出下列各組成語中有錯別字的兩項,將其序號填在括號內。

  (1)a.百感交急 b.斤斤計較 c.滿院狼藉 d.昂首闊步(  )(  )

  (2)a.得心應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畢露 d.令人噴飯(  )(  )

  (3)a.在所不昔 b.談笑風聲 c.難能可貴 d.記憶猶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諭人 c.入木三分 d.花團錦族(  )(  )

  3.選擇恰當的詞語,將其字母序號填在括號內。

  (1)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      )得多。

  a.靈驗 b.靈敏 c.靈活 d.靈便

  (2)為了便于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      )是必要的。

  a.觀察 b.觀測 c.預測 d.觀望

  (3)月亮的影子幫助現代人解開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之謎,(       )了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a.決定 b.制定 c.確定 d.肯定

  (4)影子戲,在這里產生了(        )的力量,它戰勝了時間和距離,成為我們手中的一個馴服工具,為我們忠實地服務。

  a.神圣 b.神奇 c.神異 d.神秘

  4.對《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這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b.“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開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題目“大自然的語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d.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5.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據推算,我國種大豆的歷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漢以后逐漸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大豆的殘留印痕。

  ⑤許多古書中也有關于大豆的記載。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則廣告,有人對其中六處提出修改意見,這些意見分成四組,最恰當的一組是: (     )

  這個工廠經工程技術人員精心研究設計,推出新產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觀,瓷面光滑,色彩鮮艷,質量穩定,經久耐用等特點,適應中、高檔賓館、飯店及現代住宅理想衛生潔具。

  (1)“經久”改為“堅固” (2)“潔具”改為“用具”

  (3)“適應”改為“適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衛生”前加“的”字 (6)“新產品”后加破折號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話中畫線處的標點,恰當的一組是(      )

  “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①這是郭沫若為蒲松齡紀念館聊齋堂寫的對聯。“畫人畫鬼”,指《聊齋志異》的題材內容②它借狐鬼故事來達到“刺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評價蒲松齡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入骨三分”,則概括了他在創作上的成就。今天這節課要學習他的名篇③促織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評價是否恰當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之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1)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順序解說事理的。

  (3)用大連和北京、濟南和煙臺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說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將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6)本段說明的對象是(    )

  a.大自然的語言是指杏花開了,桃花開了,布谷鳥唱歌了這類自然現象。

  b.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c.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決定農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觀察氣候與自然現象的關系。

  (7)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了哪三個例子說明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三、課外閱讀

  氣候的威力(節選)

  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④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紹了南極的氣候。請通讀全文,概括出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氣候對人類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請根據自己掌握的氣候方面的知識,各舉一個氣候造福于人類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要求:舉例典型,表述具體,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類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其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          _____,從內容上看,文中運用畫橫線的句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對本文的理解,順著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要求:語言簡明概括,過渡自然,60字以內)。

  《大自然的語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的差異

  (2)第一句話 按概括到具體的順序解說事理。

  (3)說明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的來臨。

  (4)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

  (5)表示沒有例外,這樣就準確地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

  (二)(1)根據這些來安排農事。

  (2)榮枯 去來

  (3)……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

  (4)①傳語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開了…… ②桃花開了…… ③布谷鳥開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三

  1、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是:風大而猛、極度寒冷、變幻莫測。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區常年多風,當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風能建立了許多風力發電站,為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服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夏秋季節多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當地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3、記敘(或敘述)這是為了說明南極風大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或南極大風的威力,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4、舉例子 列數字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5、南極的氣候確實顯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陸的威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氣候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從而造福于人類。

  記鳥語

  林語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個毛孔都舒服起來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氣,汗化氣即減少熱度,所以這是一副天然冷氣機。人身有三萬六千毛孔,就有三萬六千架的小型冷氣機。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訣,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時,汗出得來。你穿上洋服,掛領帶就有十一層布封在脖頸上,把冷氣機堵住,汗出不來,氣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領處必是夾的,故兩層,再翻領是四層;襯衫此處又翻領又為四,合為八,領帶二,又加當中鋪墊一層為三,故為十一,即十一道封條,不許泄氣)假定不被封鎖,清風徐來,輕輕吹過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適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風吹不到,是人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領帶之為物,乃北歐寒帶演化出來的服裝,與熱帶最不相宜。有時入鄉隨俗,不得不戴,真是無可奈何。這且表過不提,單說日月潭的鳥語。

  公冶長懂鳥語,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會而已。語言發源于詩歌,先有感嘆吟唱,然后有文字語言。這是語言學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學史,都是先有詩歌,才有散文,所謂“詩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來是應當如此的。所謂語言,只是傳達意思的方法。蜜蜂覓到好花盛開處,回來巢中向他蜂作特別跳舞,報道消息,并指示花園方向,是一種語言。兩蟻相遇于途中,交須一會,亦是傳達的意思。所以中文說鳥語,不說鳥歌,是對的,是能特別體會鳥類的生活。

  新近我家買幾只雞來養。有一早晨一小雄雞忽然學唱,負起他司晨的責任了。其聲音嘶而促,絕不像大雄雞的響澈。你絕對想不到,這一唱,把籠中的小姐都發昏了,個個心里亂跳,發出溫柔繾綣的聲音,說“我在此地”。其聲音,有母雞呼小雞的溫柔,而卻沒有老母雞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種野鳥。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惡的人類尚在夢寐中之時,眾鳥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開他們的交響樂會。大概日月潭的鳥語可分四五種,而最特別的是一種我所謂時哉鳥,唱的主調是“時哉——時哉!”重疊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囀喉音。那天我沒聽見子規鳥的“思歸!思歸!”不知有沒有。我想春天應該有的。江浙人說子規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繼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為杜鵑,因為江浙音呼“哥哥”為“孤孤”。眾鳥的語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來!快起來!”這是早眠早起很勤謹的一種小鳥,呼其同類,覓好蟲吃。

  “臊!臊!害臊!”聲音非常粗暴。這是一種厭世的巖棲高士,以為舉世沉濁,不足與莊語,無疑的,他是黃老派的。

  “莫躊躇!莫要躊躇!可別胡涂!”——聲音非常輕細而婉約動人。

  其余還有僅發唧唧咄咄的短音。時哉鳥,唱的囀音特別多,夾雜別的話,再以“時哉!時哉!”主題為結束。這樣此唱彼和,隔山相應,鳥音渡水而來,以湖山為背景,以林木為響聲,透過破曉的藍天,傳到我的耳朵來,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響曲。這是在庭院內以鳥籠養鳥所領略不到的氣象,其自然節奏及安插,連他們的靜寂停頓而后再來,都是有生氣的,百鳥齊鳴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說明日月潭的氣候是_____________,這樣寫與鳥語的關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寫領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獲得______________的藝術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長,但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體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語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時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動物有____________,寫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第四自然段開始才真正進入寫鳥語層次,一共寫了_______________種鳥語,重點寫_____________鳥語,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還聽到過哪些鳥的叫聲?能否摹擬出它們的語言來?可不可以舉出兩三個例子?

  參考答案:

  1.溫暖偏熱 為寫鳥語作了鋪墊準備 為寫鳥語作注腳 富有情趣、可讀性強

  2.詩歌、散文 口語和書面語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螞蟻 為寫鳥語提供科學依據

  3.五 時哉鳥 一是因為這種鳥的叫聲特別,二是作者有惜時感悟

  4.略。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并學會運用。

  ⑵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⑴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⑶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于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生字詞:

  衰草連天( )連翹( )觀測( )差勁( )鬢毛衰( )翹尾巴( )玄妙觀( )參差( )丟三落四( )差遣( )落枕( )差異( )落葉( )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

  “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⑴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⑵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⑶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⑷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⑷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業

  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伸,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⑴學生齊讀1、2段。

  ⑵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⑶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

  ①課文開頭一句“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采用擬人的修辭格寫春天到了,很形象,為下文的描寫定了基調。不過我覺得有一點突兀,來得太匆促。

  ②其實,只要細細推敲“蘇醒”一詞,就會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布谷鳥也來了”這些自然現象展現了“蘇醒”的內涵,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

  ③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用詞形象生動。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如“繁花次第開放”,“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④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⑤這兩段文字好,好在對說明對象的烘托。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⑷教師提示學生看注釋①,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⑸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⑴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⑵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遲10天左右,比1965年遲五六天。

  ⑶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學生明確:加粗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3、教師總結:

  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回顧前面所學課文,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請同學們列舉一二。

  ⑴ 《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⑵ 《橋之美》一文中:“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⑶ 《故宮博物院》一文中,寫太和殿的外觀:“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 ……

  二、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蟲。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教師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學生構思寫作。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三、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教師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⑴ “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

  ⑵ “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

  ⑶ “饅頭云,天氣晴”根據云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⑷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

  ⑹ “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這些農諺都是根據物候現象預測天氣情況。 ……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

  如盛夏時節到東北旅游,寒冬時節到南方旅游,爬山、觀海等總會有新的發現。

  四、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布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

  2、為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

  3、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1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于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利用課件演示:公.......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二、充分朗讀,注重感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并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采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 、說、議學習2、3小節,了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說說讀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獲。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于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利用課件,解決難點。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采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四、整合資料,仿寫詩歌。

  如何讓小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他們不僅有東西寫,還要有辦法寫,有文字寫。這就必須有一個讓學生作文練習的過程。“仿寫是學習作文的第一道關口”。但仿寫并非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因此,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否則,學生們將會無從仿起。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細讀第4、5節詩歌,體會反問句:“……不就像……”,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這兩節的語言形式相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之前,指導學生先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在哪里發現的?”,先說后寫, “說”是為“寫”作鋪墊。學生動筆時有了臺階,“仿寫”成了這堂課的亮點。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2)

  總在想:對于語文課來說,怎樣才算是一節好課?相信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我心中,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那就是讓學生在課上有收獲,有發展,并期待下節課還是語文課,那么你上的課

  是一節好課!

  今天所上的公開課《大自然的語言》比較滿意的地方:學生在課上有收獲

  1、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

  第一種方法:運用“提取主句法”篩選課文信息。

  篩選課文信息既是第四單元的單元要求,也是學生快速閱讀說明文、議論文的有效手段,學生如果掌握了這種方法,不僅閱讀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場上,也能提高做題的速度,爭取更多的時間去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為考場文段有時并不需要你認認真真、一字不差的讀下來。

  第二種方法:品味語言的方法

  平時,學生在品味語言時,只是感覺“生動”“優美”,卻不知如何表達。在這一節課上,我教給了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學生馬上就體會到了原句的妙處:或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或用詞典雅,或寫出了事物的狀態等。一些有靈氣的學生,可能就會舉一反三,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中,久而久之,他(她)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漢字的無窮魅力,從而更加熱愛語文。

  但這節課并沒有讓學生產生“繼續上語文課”的渴望,這從學生的發言和課堂聽講情況可以看出來。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語言嗎?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設計此問的初衷是讓學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雖然在我的啟發下,學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過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時加入一些競爭機制,如把全班分成兩大組,看哪組找得快,效果會好些吧。

  本文來自冀教網

  (2)單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實現。尋找“大自然的語言”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導致品味語言時,只品味了生動形象的句子,但說明文語言最基本的要求---- “準確”,卻絲毫示觸及,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0”中的“約”,“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詞語,不僅體現了語言的“準確”,也能悟出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長期堅持不懈的廣泛觀察,搜集和研究。因此,這一單元的“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在本課教學中未能很好地滲透,對學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個遺憾。

  (3)老師的教多于學生的學,學生主體地位表現不明顯。

  總之,本人的教學設計水平、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等,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使“名師”的稱號名符其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外聘教師公開匯報課活動,通過我精心的準備以及劉老師和全組同事們的熱心幫助,我順利完成了這一活動,并

  且有了很多收獲,現在就這節課做以簡單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于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觀察與發現”。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及其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特點。通過對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

  在導入部分,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利用cai課件演示:公雞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對于處理教材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但詩歌有9個小節,篇幅較長,要在40分鐘內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采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 、說、議學習2、3小節,了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說說讀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獲。

  這一課的難點我通過課件這一直觀工具解決。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采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課堂的拓展部分,我訓練學生整合資料,仿寫詩歌。課前,我布置孩子們收集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為仿寫詩歌,做好了素材準備。在品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發現這首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和寫作形式,抓住這個訓練點,運用課前收集的資料,模仿課文編寫詩歌。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語言。再用課件出示向日葵、驗資、彩虹等大自然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編的詩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這時我引導學生當小詩人,根據收集的資料模仿詩歌編一編。在小組內學生自由暢想,不一會兒充滿童趣的詩歌從他們口中誕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板書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恰當的板書能使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時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概括性,本課的板書既應概文中介紹的大自然的語言,又要突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觀察與發現。”所以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揭示課題時板書:大自然的語言,在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過程中學生提出哪種大自然的語言,就板畫,并根據學生的總結將語言分類,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總結全詩時,板:觀察、發現……。

  通過講這節課,我有許多的收獲,并且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提高。如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獲,也是值得慶賀的。同時,我認為課堂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辦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將教學互助、教學互長真正落到實處,我堅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2

  之五

  佚名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三、教學難點 :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四、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

  2)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朗讀和背誦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

  1、揭題激趣范讀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會說話的燈》,不僅燈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呢!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呢?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交流。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給多音字注音:假如請假假裝弄虛作假病假

  組詞:雁( ) 編(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讀課文,正音。

  質疑釋疑。

  3、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他們都說些什么?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秋天已在眼前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介紹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詩研讀、體會。

  4)根據交流隨機點撥:

  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4節:理解比喻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第5節:理解“編隊”及比喻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第6節:結合插圖理解“年輪”。

  5)朗讀2----6節,嘗試背誦。

  6)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4、作業 

  1)完成《作業 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時還觀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理解“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2、學懂1、7節,懂得平時要注意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并要勤動腦勤思考的道理。

  3、背誦課文。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檢查詞語:獨立完成《作業 本》1

  2)有感情朗讀2---6節。

  2、學習1、7節。

  1)自由朗讀,思考:怎樣才能發現和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呢?

  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

  3)齊聲朗讀1、7節。

  4)背誦

  5)完成《作業 本》4

  3、信息交流,仿寫詩句

  1)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

  3)研究寫法,仿寫詩句。

  4)學習交流片段。

  4、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 本6

  3)嘗試寫一首《大自然的語言》(自選)

  5、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3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樺川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四)教學難點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    說教學方法與手段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秘。《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并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教學環節]一、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   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后,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獲。七、布置作業。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八、教后反思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4

  之一

  佚名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 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 自由讀課文。

  2. 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 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 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 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5

  《大自然的語言》作為一篇生動、有趣、頗具散文色彩的說明文,并以生動形象,清麗典雅的用詞介紹物候學知識,被編進中學語文教材已有多年。師生們與教材編寫者一樣對她鐘愛有加,特別是展現在我們心中那幾幅四季風光的美麗畫卷,不由得把它與《春》、《濟南的冬天》一并當作優美的審美閱讀范本。與此同時,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較之嚴肅,古板著面孔的說明文確有其難舍的情結。

  老教材注明作者竺可楨,新教材則未作署名,只在注釋中說明是“根據《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竺可楨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的。(人教版教材初中第二冊57頁)說明編寫者的認真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比較原文與改文后,發現改文更簡潔、生動,許多地方提法科學多了。但仍覺得美中不足。如果用“科學性”、“準確性”來要求本文語言(本該如此),會生出許多疑慮。

  本文擬從語言理解、美學、修辭學、邏輯學角度對幾處語言略作粗淺點評。淺愚之見,不足為文,但欲求教同仁,并搪塞自己的吹毛求疵與不恭失敬。

  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第1段)(按:下劃線為筆者所加,以下同)    

  首先說“孕育”一詞。注釋中釋義為“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這個釋義是準確的,但細加推敲,“夏季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似乎不妥,也不符合自然科學規律:“孕”和“育”包括植物果實生長發育的兩個階段。雄花花蕊的花粉傳到雌花花蕊的柱頭上謂之“孕”,在春季完成。而后授粉的雌花花蕊開始了“育”的過程,直到成熟。即是說,從授粉到果熟蒂落都是植物孕育(醞釀)新事物(果實)的時期。不過因天氣、季節原因,夏季是孕育果實的關鍵時期而已。如果在“時期”前加上“重要”或“關鍵”的限制詞,就消除了疑義,更加準確,其外延指向就明確了,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要求。

  另外,“布谷鳥也來了”在朗讀效果上易與上句“燕子翩然歸來”照應,因為上句說“歸來”,下句緊接著“也來了”,就自然關聯,學生往往將“布谷鳥也來了”歸入春景,造成后句“于是轉入夏季”孤立無援,且不成為完整的主謂句。問題就出在“布谷鳥也來了”后面的句號上。若此改作逗號,使“布谷鳥”與“夏季”自然密合,兩個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哀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第1段)

  在《教師用書》“課文分析集錦”里關于這幾句話的解讀就出現了兩種矛盾的說法:一、到了秋季,主要選取“果實成熟”、“樹葉黃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特征來寫。而寫冬天,則是從深秋“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過渡到“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一句話就成了。(劉鎮江《〈大自然的語言〉講解》)二、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王祚慶《〈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漫談》)

  何以“昆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一說為秋景,一說為冬景呢?問題就出在課文語言上。劉老師抓住了“準備迎接”,將要來臨而未來臨需“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還未來臨,那么昆蟲的銷聲匿跡,大地的白草枯折自然是深秋之景了;而王老師的理解則側重標點,(對“銷聲匿跡”后的句號比較看重)也在意一個“寒”字,“寒冬”即隆冬——冬天最冷的時候,與初冬區別開來,那么“銷聲匿跡”、“衰草連天”則是初冬景象無疑了。這兩種理解仿佛都無大礙,設若就此段四季之景設一考題考查學生,可就無所適從了。

  背地里揣測改寫者本意可能與王老師不謀而合。但為了避免歧解,將此片段作一小小的改動:“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的寒冬景象。”竊以為比較合理。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第2段)

  該句在文中承上啟下,教材選編者也相當器重此句。“預習提示”首句就引用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兩個短語。《教師用書》“課文說明”也兩次引用它證實課文語言“典雅而富有概括性”、“雅致、文氣撲面”。(第78-79頁)類似工整而上口的短語組合還不少,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衰草連天--風雪載途”“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桃花開--燕子來”……

  詩化的語言之所以美,音韻、節奏使然。以上成對的短語讀來韻味十足,確實“文氣撲面”。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對聯(對仗)堪稱人類語言的一枝奇葩。漢代劉向有言:“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語法與修辭》規范修辭與藝術修辭中也都有相關規定。近年來,中(高)考都多次碰觸此類考題。

  為省去冗繁的闡釋,我們將原句中“草木榮枯”、“候鳥去來”摳去,而擬出幾個待選項并討論標準答案的定位就會猛然發現該句有一紕漏。且看待選項:

  A、 草木榮枯    候鳥去來

  B、 候鳥來去    草木枯榮  

  C、 草木榮枯    候鳥來去

  D、 草木枯榮    候鳥去來

  通過比較、篩選,我們發現,C項最佳:“草木”對“候鳥”,“榮”對“來”,“枯”對“去”,符合自然規律。那么D項,先“枯”后“榮”,先“去”后“來”與上段由春到冬的四季更替就有所齟齬了。A項中“榮”對“去”,“枯”對“來”則顯然失妥。

  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第2段)

  這一句群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引自“課文說明”)但多遍品讀,仍覺得差強人意:

  (1)、“杏花開了”、“桃花開了”略顯單調重復,給人信息量少。你讀吧:“開了”、“開了”,“開”得寡淡無味,司空見慣,沒有質感,缺乏鮮活的色彩。再則,學生對杏桃的了解恐難保準深透,不是說他們“四體不勤,菽麥不分”,對農事百無一知,恐怕“兩耳未聽窗外雨,一心只攻中考題”的現象不在少數。如果將兩個“開”字換為“白”、“紅”,既不累贅,又增加信息量,頓感躍動起鮮艷的花朵,并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我們何樂而不改呢?

  (2)、“杏花開了”、“桃花開了”、“布谷鳥開始唱歌”是作者所列舉的三種自然現象,借以說明大自然的語言與農事的關系。本應形成排比句,它們意義相關,但語氣卻不一致,讀不出句式勻稱,節奏感強,熱烈奔放的感受來,如若對它們動以小小的“手術”:將“開始”去掉,在“唱歌”后著一“了”字,“布谷鳥”前的句號換作分號試試看!這樣一來,“白了”、“紅了”、“唱歌了”音韻和諧呼應,有一氣呵成之妙。

  說到將“布谷鳥”前的句號換作分號,《教師用書》第80頁“關于練習”有一段說明:“不能。因為杏花、桃花兩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看來還得多說幾句,照此說,我們常將人物、動物、植物并說一句的說法也不對,因為動物、植物屬通常意義上的生物類。實際上,在《語法與修辭》中是找不到此種規定的。吳伯簫《歌聲》中的句子“延安的歌聲,是革命的歌聲,戰斗的歌聲,極為廣泛的群眾的歌聲。”還被當作排比范句(見楊月蓉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與修辭》第295頁),雖然杏花白,桃花紅,布谷鳥唱歌前兩種屬春季物候,后一種屬夏季物候,但它們都是一年中隨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物候更替,為什么一定要用季節去衡量呢?至于句型,上段已作闡釋。

  (3)、對句中的“它”也頗有微詞。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運用賞讀中已賦予它豐富的感情色彩。諸如古漢語里的“爾”、“汝”、“子”、“君”、“卿”,見字已見情。現代漢語里的“她”、“他”、“它”,視覺感受上的效果早已深入人心:擬人的“她”給我們的印象通常是圣潔美麗的少女或溫柔善良的母親,給人溫馨、輕柔的美學感受;擬人的“他”則顯得堅毅剛強,常與雄偉的長城、壯闊的高原、莽原的奔馬,甚至矛盾筆下的柏楊聯系起來,總之是力量型男子漢氣魄的化身;而坐實使用的“它”則透出客觀、冷漠的淡而無味的心理觀照。

  《大自然的語言》本身采用了散文化的抒情筆調,擬人手法屢見不鮮,“布谷鳥開始唱歌”已引導讀者向一位能歌善舞、輕盈婉轉的歌手形象思想,而緊跟一個“它”字,語意上顯得不夠連貫,整句色彩也極不協調——自然是“她”比“它”好。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第3段)

  閱讀此句,自然而然引出的話題是:“我國近(現)代勞動人民稱它為什么呢?”下文中找不到回應,且此句有“言未盡”之嫌。事實上是自古以來都稱它為物候。改為“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勞動人民自古稱它為物候。”不但完整獨立,而且后文有所依托,因為“自古”則會有“至今”之意作貂續。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第3段)

  中國有“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個成語。“農諺”一詞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生疏的,特別是遠離農事的學子。從文中對“農諺”的注釋也反映教材編寫者深知這一點。若我們在此句中融進一兩句熟知的諺語,“牽一發”而不是“指一發”,非但達到“動全身”(調動學生農諺積累)的效果,還可省去看似必要而實則無益的注釋。我們不是正在盡力減少課文注釋嗎?恐怕這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比如改作:“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如‘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要下種’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就不用將大量鮮活上口的諺語孤零零地列在“有關資料”里,僅供老師閱讀,而成為學生認識物候,了解物候學的感性資料呈現了。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第7段)

  前面已提到過,說明文語言當以科學、準確為己任,或引用“放之四海而皆準”要求它也不為過。緯度確實是影響物候的重要因素,但稍有地理學常識的人就會明白,“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只能“放之北半球”,這句話實質是犯了“以相對為絕對”的邏輯錯誤。把一定條件下相對真實的判斷當作無條件的絕對真實的判斷作為結論使用了。文中無任何一個地方限定本文說明的是北半球或中國物候,相反,竺可楨原文第1段最末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在改文中被改為“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我們感佩于改文者嚴謹的態度,并有意讓讀者“放眼世界”,而在此出現如此疏忽確有誤導學生之實。

  這個錯誤,自竺可楨到改文者到教材編輯通過教師的傳道授業灌輸到學生心中,其負面效應可謂嚴重。可以推測要么以訛傳訛,誤人子弟,要么被學生嗤之以鼻。有損教材威望啊!

  其實改動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在教學中就蒼白地為作者身居北緯20°——50°之間作辯護后,讓學生改為“首先是緯度,緯度越高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第8段)

  照此判斷,經度的遞變會導致物候呈線性變化。(不管是拋物線或斜線)然而翻遍所有的地理學資料也不會找到與此不謀而合的判斷。從來就只有經度影響時差之說,而無經度影響物候之說。利用普通邏輯中尋求因果聯系之求同求異法就很容易推翻這句話。

  雖然中心句錯了,但支撐句中對“近海”、“遠海”影響物候闡述并無錯誤,將海陸分布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說得極明白。

  點評至此,仿佛《大自然的語言》千瘡百孔。本意并不如是,只是覺得瑕不掩玉未如白璧無瑕好。有道是:“如果你愛她,你就嚴格要求她。”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 篇16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科學小品,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先來了解有關科學小品的知識。(多媒體展示科學小品的知識)

  一生讀。

  師:請同學們注意紅色畫線的詞句。

  科學小品有什么特點?(生齊讀)

  這節課我們就跟隨我國卓越的科學家

  竺可楨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學的營養。同時請同學們注意學習科學小品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文章的說明內容。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文章說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學。

  師:物候和物候學就是文章的說明對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呢?請同學們再速讀課文,勾畫重點,思考這幾個問題。(多媒體展示自讀任務: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②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

  生邊讀邊勾畫。

  師: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生:鳥語花香、草長鶯飛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師:這幾句話在第幾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師:那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變換。

  師:為什么先寫這些自然現象,再解釋物候、物候學的定義呢?這些自然現象與物候有什么關系呢?

  生:這些自然現象舉例說明了什么是物候。為下文寫物候作了鋪墊。

  師:同時還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

  師: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文章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呢?

  生: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說明了研究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然后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再次說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義。

  師:決定物候來臨有哪幾個因素?

  生: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師:(多媒體展示文章結構)請同學們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圍繞物候學

  這個中心,先解釋概念,在說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點介紹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并點明研究的意義。這樣寫,由淺入深,層

  層深入,條理清楚,讀者也容易理解。

  這種結構形式,在科學小品中是很常見的。

  三、學習舉例說明

  師:一篇好的說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在恰當的地方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課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

  生:還有作比較。

  師:《大自然的語言》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就以4、5兩個自然段為例,學習這種說明方法。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兩段課文。

  師:這兩段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師: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證明物候觀測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師:舉了什么例子?誰來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種的時間沒有根據物候現象反映的情況而改變,結果遭受了損失。

  師:由于沒有重視物候觀測,給農業帶來了損失,一個例子有力的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下面請大家有剛才的分析方法,與周圍的同學合作,研讀6-9段,畫出運用舉例說明的語句,討論舉例說明的作用。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自己小組討論的情況?

  生:這幾段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師:分別舉了那些例子?

  生:說明緯度的影響時,列舉了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說明經度的影響時,列舉了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比北京要遲一星期開花;又列舉了濟南蘋果開花在4月中,而煙臺要到立夏。

  生:說明高下的影響時,列舉了華南丘陵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

  生:說明古今的影響時,列舉了英國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師:舉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師: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比較抽象的,舉例說明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語言

  師:接下來我們品味文章的語言。說到語言,我有個疑問,大家看黑板,我們知道,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適嗎?

  生;合適。這使用了擬人的方法。

  師:文章的原名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選入課本時,編者把名字改為《大自然的語言》,這樣改,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這樣比較生動形象。

  生:這樣也說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語言一樣。

  師:這樣改既體現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動形象,引起讀者興趣。、

  師:科學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學知

  識,所以非常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請大

  家看屏幕上的兩個句子。比較課文原句

  與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學交流交流。

  (生討論)

  生:原句好。例如“蘇醒”運用擬人方法,生動形象,寫出了大地回春、生機勃勃的景象。

  師:大地春回,萬物復蘇。“蘇醒”一詞生動形象。

  生:“萌發”這個詞寫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師:“草木萌發”讓我們聯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寫的——

  生:“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師: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現了一個冰雪逐漸消融的過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個接一個的意思,寫出了花兒競相開放。

  師:正如朱自清先生寫的——“紅的像火……”

  生:(齊)“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師:“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生:“翩然”寫出了燕子輕快敏捷的身姿,比“回來了”生動。

  師:“次第”、“翩然”這些詞都比較典雅,更有表現力。

  師:通過品味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形象的擬人和典雅的用詞,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吸引力。請同學們自己朗讀1、2自然段,畫出你認為生動形象的語句,分析分析,一會兒與同學們交流。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寫得生動,“孕育”運用擬人,賦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認為“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都銷聲匿跡”寫得生動,“銷聲匿跡”生動形象。

  生:我認為第二自然段很生動。“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運用擬人,讓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師:優美的語言需要及時積累,請同學們又最快的速度讀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讀)

  師:說明文的朗讀也需要有聲有色。下面我就給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體展示四季美景)(師配樂背誦)

  師:讓我們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五、總結交流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又學會了哪些閱讀方法呢?請總結總結。

  生:我了解了許多關于物候的知識。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說明文也可以寫得生動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學小品的一些知識。

  師:我們如何閱讀科學小品呢?

  生:要品味語言。

  生:先要了解說明的內容,分析說明順序,了解說明方法。

  師:請大家看屏幕:閱讀科學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說明內容;理清層次結構;研究說明方法;品味生動語言;總結閱讀所得。

  六、結語

  師:同學們,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它不但絢麗多姿,豐富多彩,而且瞬息萬變,奧妙無窮。我們只有做個細心人,做個有心人,才能讀懂它的語言,才會聽懂它的傾訴,這樣我們人,才能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稱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員。

  師:最后,讓我們在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案例(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精選14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歸來(piān)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銷聲匿跡(nì)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連翹(qiáo)層巒疊嶂(zhàng...

  •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通用3篇)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初中生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

  •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授課班級:八年級( )班授課時間: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執教:鄧宣盛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學習重點: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一、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

  •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通用2篇)

    16 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目標】1.了解物候知識,豐富科學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知識點(精選16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教材分析(一)本課地位和教學設想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從感性向理性認識物候和物候學及相關知識是本文的學習難點。...

  •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練習(精選16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

  •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通用16篇)

    溫三中 盧雪艷●案例背景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一、給加粗的字注音銷聲匿( )跡 連翹( ) 翩( )然農諺( ) 差( )異 孕( )育二、根據拼音寫出漢字1.冬季南北溫度xuán shū( )。2.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xiǎn zhù( )。...

  •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設計(通用12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之一佚名 教學要點: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精選15篇)

    達標訓練1.給加粗字注音。(1)萌發 (2)孕育 (3)銷聲匿跡(4)連翹 (5)載途 (6)草長鶯飛2.解釋詞語。(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載途:(5)周而復始: (6)銷聲匿跡:3.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能再舉一些身邊具體...

  •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 成陳述句。2.能用讀懂兒童科普文章的讀法讀懂文章,培養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興趣。3.能初步背誦2-5小節,會仿寫詩句。...

  • 《大自然的語言》簡評(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泳”、“雁”,理解詞語“準是”、“編隊”、“年輪”等;2.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3.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4.能模仿課文寫1、2節詩...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