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山行》實錄(精選12篇)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1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一、導入:先請問同學們,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歡哪一個季節?
生:喜歡冬天。因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
生: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生:喜歡夏天,因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陽帽,可以游泳。
生:我喜歡春天,春花燦爛、萬紫千紅、春風和煦、景色怡人。
師:確實,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們有著一顆敏感的心、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我們就會覺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數人的眼里卻是一個悲涼的憂郁的季節,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的凄涼,清代女詩人秋瑾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詩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卻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勝景;在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毛澤東的筆下,秋天更是有著“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的壯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小學語文《山行》,并和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進行比較閱讀,跟隨他們去欣賞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賞秋的情懷。(板書:山行 杜牧)
學習這首詩歌,我們需要達到哪些要求哪?請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二、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
(二)過程與方法:以比較、探究的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秋天,發現欣賞自然之美,激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初讀古詩
下面,我們來聽這首詩的錄音朗讀。(屏顯畫面)
同學們跟錄音讀。
自由朗讀。
四、理解詩意。
師:下面同學們結合注釋,試著理解詩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舉手問老師。
學生看注釋,交流。
師:小學語文《山行》描寫的是深秋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楓葉紅的季節應是深秋
生:從“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還有“寒”字也點明是深秋季節。
師:那么,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除了寫霜葉外,還寫了哪些景物?(板書: 霜葉)
生;還寫了、石徑、云、人家。(板書:景: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師:文章怎么寫“山、石徑”的?
生:
師:由“遠上寒山石徑斜”,你能想到山勢怎么樣的?
生:高而緩。
師: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生:“遠”、“斜”。
師:“遠”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寫出了山勢的緩。“遠”和 “斜”這兩個字也是互相照應,又寫出山高。另外寫山勢緩、坡度不大,從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嗎?
生:“停車”。坡度不大,可以乘車游山。
師:寫“云”、寫“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了一個“生”字,有一種版本印成了“白云深處有人家”。你覺得“生處”與“深處”用哪一個更好?說說理由。同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生處”比“深處”更好,因為“生處”不僅有“深處”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師:“深”是形容詞,“生”是一個動詞,“生”字把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給表現得栩栩如生。這位同學在回答的時候運用了聯想,他由“云”、由“生”想到了白云飄浮的種種動態。“豐富的聯想”對學習詩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同學們也運用聯想,從“有人家”三字會想到什么?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畫面?你能不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生:想到小屋,傍晚時分炊煙裊裊、雞鳴犬吠、一家人正忙著做晚飯。(兩三位同學說)
師:古人說:“詩中有畫”,從我們這幾位同學生動形象的描繪中,我仿佛從“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圖”,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但最令詩人動心的還不是“石徑”、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詩人停車駐足,詩中說,這全是因為——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經霜的楓樹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組經霜的楓葉圖。(多媒體展示一組楓葉圖)
師(解說):楓葉流丹,層林如染。傍晚了,詩人還停車駐足,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的,勝于春花的楓葉。
古人寫楓葉的名句很多,如:“紅樹青山好放船”——吳偉業;(屏顯)
師:這里有青山、有紅楓、有流水,詩人坐在船上欣賞自然之景。
“林間暖酒燒紅葉”——白居易《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屏顯)。
師:浪漫的詩人在楓林間溫上一壺酒,楓葉像被火燃燒一樣火紅。
師:這兩句詩既寫了楓葉,又寫了人的活動。但這些詩句與杜牧的詩相比,惟有“霜葉紅于二月花”專寫秋天楓樹色彩的艷麗,說它勝于春花,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這樣的景,抒發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哪?
生: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師:下面同學們結合對全詩的理解與感悟再來誦讀這首詩。要想讀好一首詩,除了要注意詩的節奏,也就是停頓、語速的快慢外,還要注意理解詩的內涵,理解詩中所蘊含的詩人感情。我們常說,“文如其人”、“言為心聲”。要讀好詩,你還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把自己當作詩人,把這首詩當成你自己的。同學們自由朗讀。
師:我看很多同學都能背過去了。誰能給大家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生背。
師:再找一同學背。
師:我們一齊來背。
師:同學們背得既快又好。小學語文《山行》這首詩作者抓住了山、石徑、云、人家、霜葉,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同樣是秋天的美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毛澤東,又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哪?下面我們來看比較探究中的毛澤東的一首詞——《采桑子·重陽》。
師:我們先來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投影)找一學生讀。
師:聽朗讀錄音。
師:自由朗讀這首詞。
師:結合注釋試著理解詞意。
老師講析詞意。
師:這首詞和杜牧的小學語文《山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寫了秋天的景色,贊美秋天的,都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生:都是借景抒情。
師:借的景一樣嗎,抒的情相同嗎?
生:不同。小學語文《山行》這首詩由描寫眼前的秋天的美景,來抒發一個文人士大夫對秋天的熱愛之情,而《采桑子·重陽》的視野卻非常開闊,描繪了經霜的萬里秋色,抒發了作為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毛澤東的戰斗豪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師:自己朗讀這首詞。
師:下面我們一齊來朗誦《采桑子·重陽》,體會這首詞所抒發的革命豪情。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diyifanwen.com)地址 )
本文轉載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2
經過一階段的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作為學生要把那些枯燥無味的課文學好是多么的難呀!教完《山行》這一課后,我覺得低年級語文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一、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在教學生字時,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識字寫字的愿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并讓人人爭當小老師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大家。在學生觀察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寫好生字。切實地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新理念。
二、語文教學應注重溝通課堂內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其他課程的融合
1、在學完這首古詩后,我設計讓學生回家查找有關描寫動物的兒歌或古詩,也可自創兒歌,再配上自畫的圖畫。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饒有興趣中完成并鍛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
2、趁學生初學古詩、愛上古詩,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學習古詩,并定期開展“小小古詩會”、評選“優秀小詩人”。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部分學生會背誦。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四、教學過程
(一)入境賞景,體驗激趣。
1、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師引:(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下面我們一起來觀賞一組圖片,然后談談你的感想。(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師: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重點如下:
(1)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2)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秋天早晚比較涼,所以稱之為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3)斜:兩種發音──可根據詩的意思畫一畫。
(4)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5)坐:因為。
(6)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
(7)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肯定學生的理解)同學們學會了很好的合作,那請你根據你們已經所理解的內容,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幾句;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同學們真不錯,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配音樂):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現在,能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你對詩的理解嗎?
5、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師: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楓樹林,多美的詩啊?能美美地再讀一遍嗎?試試——提出要求:注意節奏感。
(師范讀──個別讀──小組讀──扮角色讀──齊讀)
好詩不厭百回讀。這里的讀是在進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礎上用不同方式讀的,照顧到了各個層面的學生,也提高了對美的感受,提高了學生朗讀能力,為后面背誦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四)課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詩,表達了他對秋天傍晚楓樹林的無限愛意。詩人白居易讀了這首詩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寫了一首描寫紅葉的詩,讓我們一起讀讀。
2、師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增加了課堂信息量的輸入,可以擴大生的知識面,讓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
3、兩位詩人都借助秋天的楓葉把秋天描繪地如火、如花,那么霜葉為什么會紅于二月花呢?看資料,你就會明白了。
4、美的東西,我們都希望把它記在心里。
5、練習:
下面有兩個練習,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題作為作業。
(1)畫一幅秋色圖。
(2)根據古詩,擴寫一篇描寫秋天的文章。
這是對學生掌握知識如何的一個檢查,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課后有針對性的幫助。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賞析詩畫藝術,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巧妙構思構圖,畫面體現古詩意境。
2.激發學生參與背誦古詩、了解古詩,更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藝術氛圍,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欣賞和想象繪畫能力,體現詩情畫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情感,從中得到美的啟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過古詩配畫,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學習古詩,在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繪畫。
2.畫面的巧妙構思及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體現古詩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范畫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2.你喜歡秋天嗎?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欣賞秋天的美景(課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季節,你們想不想畫一畫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詩,并來畫一畫詩中的內容。板書:《山行》。
二、感知古詩大意,吟誦古詩
1.(課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課件)范讀
3.(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要讀出古詩的美感和韻味來。
(2)小組討論并了解這首古詩的大體意思。
學生感知古詩大意(自主學習,小組之間討論交流)
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停車只是因為喜愛傍晚的楓林,那經過霜打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3.檢查古詩誦讀情況。
誰來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生評價。
4.自編動作吟誦古詩(男女分組讀,紅黃藍綠隊賽讀)
三、欣賞激趣,構畫古詩
出示范畫,欣賞
1.畫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2.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不想把它畫下來?
3.誰來說一說古詩配畫的要求?應該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最后畫什么?(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
師:首先要畫上一座山,不過這是什么季節時的山呢?你從哪看出來?(寒,有楓林)
師:是啊,這是深秋時節的山,給人一種涼意,所以詩中稱它為“寒山”。
師:接著畫上什么?(小路)這小路是用這么鋪成的呢?(小石子)哦,原來是用小石子鋪成的小路,課文中用了哪個詞啊?(石徑)但是這是一條怎樣的石徑呢?是筆直的嗎?從哪看出來?(斜)
師:詩中還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這人家該畫到近處還是遠處,為什么?
師:這云又是怎樣的云呢?的云
師: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繚繞的地方有幾戶人家,除了這些,你仿佛還看到了什么?
師:在這寒山上行走,最奪目的要數什么?(楓林)為什么?
師:老師該用上什么顏色呢?為什么?是啊,“紅于”在這里表示比……更紅,這霜葉比二月里的花還要紅,多美啊!你能用一個詞兒來形容這山上的楓林嗎?
師:這么美的畫面,我們想不想立刻把它畫下來。
四、作業超市
關于秋天的古詩:《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學生欣賞其它《古詩配畫》作品,感受詩情畫意。
2.學生自主選擇古詩,為古詩配畫。
3.學生為古詩配畫,教師巡視指導。
4.分紅、黃、藍、綠四個隊進行比賽,看看哪個隊畫得好,而且更有創意。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展示作業,師生評價。
2.教師小結
3.請同學們辦一期關于秋天的手抄報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5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8
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膾炙人口,被收入各種版本的唐詩、古詩選集,也是小學語文的傳統篇目。最近,我到小學聽課,又一次聽一位小學教師講授了這一課。但是,我覺得它對于對于這首詩的內容及其藝術性卻沒有真正的把握。我仔細讀了一下教材,原來問題就出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注釋上。
《山行》被編入現行小學五年制統編教材的第七冊,詩的正文下面有這樣幾行注釋文字:
①遠:山很幽深。②上:山很高。
……
按照注釋,“遠”和“上”都是修飾形容“寒山”的。依照這個注釋把上聯改寫為今文就是:幽深高聳的綿綿秋山上,掛著一條又斜又窄的石徑。遠遠的白云生起的地方,隱約有幾戶人家。
應該說,這樣理解從字面上看也能講的通。但是,這樣看來,這首詩就都成了純粹寫景的詩,沒有多少的情致,也更談不上什么運思了。
筆者認為,這樣理解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它的不準確在于“遠”字和“上”字的解釋。這里的“遠上”,本來是修飾“石徑”的,原本不必作什么注釋,人們便可一目了然。它跟“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遠上”是一個意思,或者說,這個“上”字跟我們今人說“北上抗日”“上”是一個意思。即“向著地勢高的地方行進或延伸”。而把“遠上”特意加了如上的注釋,當成了山的形容詞,這樣理解,結果是割裂了詩句與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
詩的題目是《山行》,詩句自然應當扣了題目起筆,筆者認為,這兩句不只是寫景的,而是景中寓情、景中寓事。即這二句所寫之景實際是寫作者的“山行”所關心的問題,——前進的方向和預期的投宿地。這絕不是硬要把每一句詩都要硬拉倒題目上來。因為,不僅是題目點明文旨,而且首句的“寒”字和后文的“晚”字,也告訴我們作者山中行進,天色已晚,到了準備投宿的時候。這樣,我們來分析詩的上聯,就不難發現它在寫景中還透出這樣一些信息:
作者“山行”途中,天色已晚——山帶“寒”意;宿處尚遙——“人家”“遠”在“白云生處”。路徑難行——不但“上”行,又是狹窄“石徑”,崎嶇(斜)。
這樣來看,這兩句詩就不僅是單純寫景了,而是景中寓事、景中寓情。
應該加以辨析的是,作者寫“石徑”,目的在于強調路途難行,要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趕路上,而絕不是隨意寫通往山巔的石階。
帶著這樣一些信息,再來從整體上品味這首詩,才可以看出作者運思獨到的妙處來。如果順了這個思路去想,那后面自然應該寫作者快馬加鞭,急忙趕路,不要誤了宿頭。但是,杜牧深諳詩中三昧,如果那樣寫下去,詩就一覽無余索然無味了。他在前兩句一起一承,引導讀者形成思維的必然走勢之后,卻又筆觸卻陡然一轉,非但不寫“我”匆匆忙忙急著趕路,而是“停車”賞景,一派悠閑安然之態。這就在文勢上形成反跌,這種反跌,自然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但是,絕句畢竟是絕句,僅有廖廖的28個字,不許宕開太遠。作者順即說明,為么要“停車”,原來是因為楓林晚景決非尋常的惹人喜愛。因為,紅葉在夕陽的余輝映照下,呈現了它艷麗色彩的極至,竟然“紅于二月花”。作者的這一轉,就把紅葉的吸引力給予了強烈的突出,給予了每一個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引發了極度的憧憬之情,把讀者從寒山晚景的冷寂中,一下跳進了火紅灼眼的的畫面之中。也使這樣簡短的四句詩,有了情致,有了波瀾,起承轉合,跌宕多姿。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gz-shine.com)
本文轉載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山行》,感受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學習詩中出現的生字。會寫“于、楓”這兩個字。
3、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二、教學重點
1、學習詩中出現的生字。會寫“于、楓”這兩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四、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插圖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誰能把《贈劉景文》這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這首詩描寫的是那個季節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
3、介紹詩的作者:杜牧,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由讀古詩,畫出生字。
2、出示卡片認讀生字:于、徑、斜、楓……
3、說說記字方法:于:同“干”比較。楓:用舊字“風”帶出“楓”。
4、描紅、臨寫。
5、再讀古詩。
(三)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2、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1) 自學:借助注解或工具書弄懂詩意。
(2) 小組交流。
⑶ 集體匯報交流。
3、品析詩句,深入體會感情。
(1) 讀詩,從那些地方你能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根據詩句發表自己的見解)。
(2) 看圖想象: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不禁停車觀看,發出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感嘆。如果你就是詩人,此時你會想到什么?
⑶ 誦讀詩句,進入意境。
1、指導朗讀:自由練讀,指名讀,老師范讀,齊讀。
2、指導背誦。
3、自由背誦,指名背誦,師生齊背。
(四)拓展活動。
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么?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么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讀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
紅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8
古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每首好詩都是“詩情”洋溢,溢于紙上。詩人憑借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抓住鮮明的景物來表達自己飽滿的情感:或觸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緣情寫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詩的學習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下厚實的底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古詩,去和古人握手談心。
【教材簡析】《古詩兩首》(《山行》、《楓橋夜泊》)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且都是寫景的,均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同時這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然后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加深對“秋”的認識并引入《山行》的學習。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后課外拓展,引導學生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
【設計思路】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欣賞秋景圖片后說說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
(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釋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 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設計意圖: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
五、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元 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3、《古詩兩首》
山 行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停車喜愛,楓林晚景
遠近相融,熱愛自然
我們應以文本中的古詩為點,讓學生在古詩海的暢游中,不但領略到各具形態的美,而且深悟到這種美所引起的審美情趣,以此來凈化學生的思想靈魂,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好亮麗的底色。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9
一、“霜葉紅于二月花”為什么成為千古名句,為歷代讀者所喜愛?
1.對比、比喻新穎;2 情感獨特,一反歷來悲秋之調;3 富有哲理,經霜色愈濃,磨難之后更顯旺盛生命力。
二、“白云生處有人家”勝于“白云深處有人家”的原因。
1.有動態感;2 給人更為高遠、縹緲的感覺。
以上一二兩點詳見練習二解答。三、與范仲淹的兩首詠秋詞(見練習二)對比,情調有何不同,從哪些詞句中可看出?
《山行》熱情贊美勃勃生機,“生處”“坐愛”“紅于”句均顯此情調,尤其“紅于”句。《漁家傲》“悲壯”,主要從“燕然未勒歸無計”等可讀出。《蘇幕遮》“悲涼”,可從“碧云天”“黃葉地”“寒煙翠”“明月高樓”等景象中體味到。
參見練習二及練習一解答。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10
教材分析:
《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布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導入
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
5、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征,選擇悅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搜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注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一)“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通過想象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四)、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復讀——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復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艷,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系,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么有生氣,那么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一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一比,賽一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后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匯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并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于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你想選擇什么作業呢?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搜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11
【教材簡析】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目標預設】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③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的理解到全句、全篇的理解,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詩。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通過理解與朗讀全詩去感受濃濃的秋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通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欣賞詩歌的意境。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本課將著眼詩的整體,通過創設情境、朗讀表達、思維想象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2、《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培植熱愛祖國語音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本詩教學中,將教給學生抓住關鍵詞來學習古詩的方法,圍繞中心詞來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從而達到理解全詩的目的。
【設計思路】
首先,以“圖畫引領”、“音樂渲染”激發學生學習《山行》的興趣;然后,抓住關鍵詞(中心詞),通過朗讀、看圖、想象等方法逐步深入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最后,要求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來介紹山上的迷人景色,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感情;同時達到內化語言、創造性使用語言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師:看圖,圖上反應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這種景象你喜歡嗎?那就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齊讀題目。
【設計意圖】情境教學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采用“圖畫引領”、“音樂渲染”的方法,目的即在于此。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配樂范讀。
2、自由讀詩。
教師點撥:古詩有它的節奏和韻律,不僅要讀正確、流利,還要注意停頓。出示標有停頓符號的《山行》: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古詩詞具有韻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范讀、自由讀、互讀、指名讀等各種讀的形式的訓練以及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讀正確、流利,而且讀出韻味,初步感知詩的內容,也教給了學生學詩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學詩的興趣。
三、看圖讀詩,整體感知。
1、看圖,詩人在山上,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說一說。
2、詩中哪個字寫出了詩人的感情?(愛)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設計意圖】新課程強調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因此,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從整體上把握全詩,圍繞中心詞來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從而達到理解全詩的目的。
四、朗讀感悟,理解詩意。
詩人看到的景象究竟怎樣的迷人呢?(引導學生逐句理解)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1)為什么稱為“寒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2、讀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
紅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在這些景物中,詩人最愛什么景色?從哪兒看出來?(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
5、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詩人看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讀詩,并說出山上景象究竟怎樣的迷人,從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詩意;通過思考“詩人最愛什么景色”這一問題,讓學生明白詩所描繪的重點。
五、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了嗎?指名回答。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3、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也只有進入意境,學生才能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本產生共鳴,實現學生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六、介紹山景,內化語言。
看圖,以小導游的身份介紹山上的景色。注意,要表現出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此,結合畫面,通過想象,將詩歌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實現語言的再創造,這是有效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小學語文《山行》實錄 篇12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8
古詩《山行》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
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布置】: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 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