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综合,日韩欧美美女视频,国产综合欧美日韩在线91,手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選13篇)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發布時間:2023-12-11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選13篇)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4、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教學設想:

  1、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全文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和研究,以進一步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讀(學生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課文,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2、教師組織檢查學生閱讀效果。

  學生快速準確地從課文中篩選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問題的答案,準備搶答。看哪一大組的同學在搶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察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由同學們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學----物候觀測對農業的意義----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來說明事理,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上面四題將課文的段落標示出來。

  2、老師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放在開頭可以嗎?

  (不行,它按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同時也使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逐個板書)

  描述物象 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 作出解釋 邏輯

  竺可楨   推究原因 順序

  闡明意義 本質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1、自由讀6--10自然段。

  2、回顧: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幾個?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3、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各組派一個代表來解說這些因素:

  4、提問:為什么作者把緯度差異這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 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再提問:

  明確:從主要到次要。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

  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5、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我們有時還要注意說明方法,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常用的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

  6、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7、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

  (過渡)我們了解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后,老師想讓同學們結合白居易的詩,說說這首詩中描繪的物候是由哪種因素引起的?

  五、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比較閱讀。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

  (1)聽讀1--2自然段。

  (2)多媒體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3)讓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

  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⑷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下面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給以適當的鼓勵。

  講述、明確: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六、總結,布置作業:

  1、總結: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從具體到抽象說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語言準確而生動,是篇極有價值的文章。

  2、布置作業: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其中包含的知識。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三、教學難點:

  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

  2)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朗讀和背誦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揭題激趣范讀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會說話的燈》,不僅燈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呢!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呢?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交流。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給多音字注音:假如請假假裝弄虛作假病假

  組詞:雁( ) 編( ) 逗( )

  燕( ) 偏( ) 豆( )

  抽讀課文,正音。

  質疑釋疑。

  3、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他們都說些什么?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秋天已在眼前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介紹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詩研讀、體會。

  4)根據交流隨機點撥:

  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第4節:理解比喻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第5節:理解“編隊”及比喻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第6節:結合插圖理解“年輪”。

  5)朗讀2----6節,嘗試背誦。

  6)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4、作業

  1)完成《作業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時還觀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2、學懂1、7節,懂得平時要注意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并要勤動腦勤思考的道理。

  3、背誦課文。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檢查詞語:獨立完成《作業本》1

  2)有感情朗讀2---6節。

  2、學習1、7節。

  1)自由朗讀,思考:怎樣才能發現和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呢?

  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

  3)齊聲朗讀1、7節。

  4)背誦

  5)完成《作業本》4

  3、信息交流,仿寫詩句

  1)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

  3)研究寫法,仿寫詩句。

  4)學習交流片段。

  4、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6

  3)嘗試寫一首《大自然的語言》(自選)

  5、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略)。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  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  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 。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  :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 (略)

  擴展資料

  一、竺可楨簡介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并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并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二、物候與物候學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和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

  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經過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最熱的季節。

  處署:“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四、農諺

  農諺是農民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解釋農業氣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探究活動

  組織一次物候觀測活動

  要盡量把課堂學習與語文實踐結合起來。課外可以讓學生進行一次物候觀測,做好記錄,再寫出相關的文章,組織班上同學進行交流,看誰做得好。

  習題精選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A.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參考答案:

  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學習目的: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重點: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難點: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教具:幻燈機 

  學習過程: 

  一、把握語脈 

  開展查字典比賽,看誰先讀出下邊多音字。 

  連翹(qiáo)——翹起(qià) 

  衰草連天(shuāi)——鬢毛衰(cuī) 

  落葉(luò)——丟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觀測(guān)——玄妙觀(guàn) 

  差異(chā)——差遣(chāi)——差錯(chā)——參差(cī) 

  二、學生各自誦讀課文。 

  提示:本文是說明文,誦讀時節奏要舒緩,語氣要平實。 

  1、 指出下邊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哪些段中尋找,把段的序號寫到括號里。(幻燈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 

  ②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 

  ③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 

  ④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①(1—3)  ②(4、5)  ③(4—10)  ④(11) 

  2、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條理性來安排說明順序的。這樣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條理,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齊觀。 

  3、 放聲朗讀課文。 

  二、小結:(略) 

  作業:1、熟讀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后記: 

  課題:        11  大自然的語言 

  第二課時 

  學習目的: 

  1、掌握本文有條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重點:1、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2、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學習難點:品味生動,形象,周密的語言 

  教具:幻燈機 

  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復習舊課 

  二、品味語言 

  1.為什么標題把物候現象稱作“大自然的語”?如果改為“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有什么不同?(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所獨有的。但是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發現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大自然中的現象,是與農事安排密切相關的。好像這是大自然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在告訴人們,要根據這些現象來安排農事。如杏花開了,要趕快耕地;布谷鳥叫了,該割麥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語言來做文章的標題。這樣,既貼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動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就顯得呆板,泛味。 

  2。誦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其中“萌”“次第”“漸漸”“簌簌”“載”等詞用得準確,生動、試說一說。(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歸來”與“燕子歸來”有何不同?(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燕子“歸來”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如果只寫“燕子歸來”就顯得平板了。 

  小結: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 

  3.齊讀第二自然段 

  提問: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為問號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師范讀第3、7自然段。 

  提問:“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幾天”。“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許多”,“只”,“就”能否去掉,為什么?(幻燈片投影)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不能。“許多”說數量、有范圍,如果去掉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這樣一概而論,不符合實際。“只”字說明相隔較小。 “就”字表示冬天與夏天緊接,表示春季短促。這兩個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說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結:所以,寫說明文就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 

  作業: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背誦第1、2自然段 

  3。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蘇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銷聲匿跡    周而復始   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  翩然歸來   風雨載途    物候觀測   差異 

  后記: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地位和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從感性向理性認識物候和物候學及相關知識是本文的學習難點。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單元的教學除了要鞏固所學的說明文相關知識外,還應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學生學法指導和強化學生學法訓練,深化和拓展學生知識。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在設計教法時,我參考了邱學華先生的嘗試教學法,將學生的舊知識、舊經驗和即將學習的新知識相聯系,將學生的課外實踐和課內學習相結合,注重從感性向理性的升華,注重學法指導和訓練,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內容概要

  簡析《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

  2.疑難講解

  ①本文說明順序的條理性

  文章第一部分(1—3段),從描寫溫帶、亞熱帶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入手,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順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給以解答,說明了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體說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物候觀測的意義,提倡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文章從具體現象入手,有條理的說明有關物候學各個方面的知識。

  文章的條理性不僅體現在全文的結構布局上,也體現在段落層次間的說明順序上,如第三部分說明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時,文章指出共有四個: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這四個因素的排列順序不能隨意顛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還有”這些詞,說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排列說明順序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符合讀者認識事物的規律。

  ②本文重要的說明方法:舉例子。

  舉例子是運用最普遍的說明方法。本文運舉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從說明事理的需要來舉例,如為了說明物候現象而舉出的豐富多彩的四季變換情況;有的例子有明確的針對性,如為了說明物候的作用,作者舉出北京地區在1962年因沒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遲而使農業受到損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舉例還注意到形式的變換,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事理就可以了。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了兩個例子。為什么這一處舉兩個例子呢?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你不信嗎,舉例子給你聽,只舉一個,你還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作者運用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說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把不容易說清楚的道理說得明白。

  ③生動傳神的語言

  本文語言準確,同時也十分生動傳神。比喻和擬人本是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是為了形象生動的說明事物。如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貼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擬人往往結合在一起使用。如說“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這些都使文章顯得形象而引人入勝。

  另外還注意運用恰當的詞語進行形容和描繪。如第一段,說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漸漸”,說明春天來臨有個漸變的過程。“沉睡”,“蘇醒”對舉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寫燕子“歸來”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以“簌簌”狀寫秋葉落地,以“銷聲匿跡”寫昆蟲的隱沒,以“衰草連天”寫深秋的荒冷,以“風雪載途”寫嚴冬的酷寒,都很恰當傳神。

  (二)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6

  作者 一語組

  錢云霞:

  歲月無聲,自然無語,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街畔搖曳的柳枝,一抹新綠,一絲鵝黃,無不是大自然向我們傳達的睿言智語。當春以綠的訊息再次臨入我們雙眸的時候,我們一語組向全校老師匯報了一節滿意課《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首詩歌,教材審定前是小語第七冊。上一輪新課程改革中被編入第二冊。本課所在的單元目標指出:要繼續以識字教學和朗讀訓練為重點,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讀讀、畫畫、議議”的讀書方法。同時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大自然的神秘,養成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好習慣。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結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執教者崔老師作了精心的設計構想,下面就請她作具體介紹。

  崔恒曙:

  在這里我要感謝我們組的全體成員,謝謝你們給了我一次鍛煉的機會,很慚愧!并不能代表我們組的水平,與其說是滿意課,倒不如說是我來到實小學習了近一年的匯報課更合適。下面我來說說我教這一課的教學設想。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文的科普性較強,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不是很近,許多字、詞、句學生難于朗讀、難于理解,我們組在集體備課時確立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我所執教的是第二課時,重點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這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使人聯想到事物的發生和變化。讓學生學會在讀中發現,在讀中學會質疑,培養探究意識,初步學生合作,在朗讀、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主要教學過程 分五步:第一步,復習生字詞,課件演示“秋天黃葉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閱讀的興趣。第二步,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想象畫面,旨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為理解大自然的語言鋪路。第三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在閱讀中學會發現,鼓勵學生提問,在質疑中初步學會探究。第四步,根據提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旨在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學生匯報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的現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養成勤于觀察的習慣。

  錢云霞:

  如果說教學構想是我們理想中的摩天大廈,那么在課堂上付諸實施的才是我們為之不懈努力的現實工程。雖然這張設計圖紙我們曾幾易其稿,但語文教學課堂的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使我們對課堂中的一切還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就請各位結合備課時的構想及操作中的實況談談自己聽課后的感想。

  丁品嵐: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應該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發現世界,發現自我,相互發現的目的,崔老師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中,用商量、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喚醒學生的潛能,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對,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那大自然對我們說了哪些悄悄話?”“說說看,自己最喜歡哪種大自然的語言?”在這樣的“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系,學生“對話”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姜梅:

  崔老師的課堂教學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有位教育工作者頗有體會地談道,備課時教師要常常做到換位思考:有時要像一個音樂教師一樣在文中找找音樂元素,有時也要像美術教師一樣在文中找找美的色彩,有時還要像一個數學教師一樣去假設、求證、推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注重跨學科學習,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從教材來看,“大自然的語言”本來就是豐富多樣:草長鶯飛,落葉飄舞,蝌蚪游戈群星閃爍……都是音樂、色彩的自然融合,同樣,大自然的語言更是一門嚴謹的自然科學。崔老師的教學設計以語文學習為主軸,整合音樂、美術學科的教學方法,使靜止的語言符號流淌出音樂的旋律,圖畫的意境;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多次對話,用音樂、美術、自然等相互交融的立體化的語言去撞擊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在審美化的語言環境中感悟、積累、應用語言,獲得讀文后的愉悅感收獲感,提高情感的價值和審美的價值。

  杜薇: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教學方法呈現模式化,先是一灌到底,后是一問到底,甚至于教師為學生籌劃一切,包辦代替,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事事關心,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教師成為教參的傳聲筒,語文課缺乏靈活與生動,崔老師在這節課中能夠更新觀念,依據新的語文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原則,選取了“平等對話”這一鮮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蹲下身子和學生共同尋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告訴著人們哪些新奇的知識,并以此為立足點,讓學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領會,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觀察自然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并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

  在這節課上,對于學生崔老師做得最多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更多的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更多的是平等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由于教法得當,學生自始至終一直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進行著學習活動,我想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更加心智靈慧。

  程曉琳: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在這一節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上課伊始,崔老師通過播放課件中的配樂閱讀詩歌,讓學生聆聽使他們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及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山泉般優美的音樂、天籟般甜美的嗓音,聲情并茂的朗讀一下子抓住了孩子們的心,把他們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

  丁素紅:

  我認為本節課中合作學習這個環節也是一個亮點。接下來,我就這方面談幾點想法:

  “合作法”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師生、生生及組際之間的多邊活動為載體,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提高學習效率的立體化的多層次的學習方法,本課教學中,崔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然后以學定教、因勢利導,采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學習方式分三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步,同桌討論選讀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據文字提示,“我們小組讀了第____自然段,這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訴我們_________。”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第三步,讓學生分組匯報所得,充分體現了“合作法”的以下幾點優勢。

  1、體現了開放性教學的優點,有利于調動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

  2、體現了學生主體的人人參與、個個投入、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及信息共享的目標。

  3、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的。

  4、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集體的觀念,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能力。

  沈農:

  始終微笑著面對學生,我認為是注重情感投資。注重情感投資,就能在教學中起“鼓舞、喚醒、激勵”的作用。以親切的態度設置問題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著學生去思考面臨的問題,以熱情幫助的態度給學生以點撥和啟迪,以飽滿的情緒去講解新知識,以親切、信任的態度去聆聽學生的回答。這種具有吸引力的教學,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樂于學習,積極思考,并且在學習中獲得滿足,得到提高。

  吳海林:

  剛才沈老師談到了在這節課中,老師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的確是這樣,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聽、讀、說、寫。讀是為了感知語言文字,體驗作者的情感;而說是為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讓別人聽明白。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在他們正式接觸規范的語言之始,如何對他們進行說話訓練,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呢?崔老師的這節課中對這個問題作了很好的詮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聯系生活,在具體情境中激發學生樂于表達的愿望,使他們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學生在經歷了閱讀感悟,同桌合作討論后,老師出示了這樣的一個說話題:我們小組讀了第______節,這節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訴我們_______。讓學生根據此題,結合對課文的閱讀理解,進行說話練習。此時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說話經驗,積極地練習把話說通順、說完整。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現新問題,想出新辦法,產生新感悟,因而順利完成練習。

  其實,本節課上,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崔老師潤物無聲的說話指導:如自己的榜樣示范,對學生發言中完整、規范的說話加以肯定,對不規范的加以更正、指點。真正做到讓學生從學習之初就養成把話說通順、講完整,表達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語言更好地發揮其交際功能。

  趙秋芹:

  我認為本節課還有一個出色的亮點:即電教媒體的使用,我想,聽過課的老師一定會和我有著同樣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們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其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直覺地對色彩、圖像、動畫、故事等感興趣,崔老師所設計的課件,正符合學生的這些特點。課件集色彩斑瀾的圖片,生動有趣的動畫,優美動聽的音樂等于一體,為學生營造了圖文并茂,動靜的相融的教學情形。這一切直接刺激著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學生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從許多細節中可以看出:如上課不久,崔老師通過課件展示了一幅“秋葉飄落圖”在秋風的輕輕吹拂下,一片片黃葉離開了大樹,投入大地的懷抱。動態的畫面,絢麗的色彩,再配以悠揚的背景音樂,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當崔老師適時提出“你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時?”我們看到課堂上小手如林,真正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再如課堂進行到一半左右時,這個時段正是孩子們學習疲乏,處于注意煥散的階段,崔老師結合學生的提問,不失時機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魚等幾幅圖,豐富的畫面如磁鐵般牢牢地吸引學生,學生的精神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課進行,趣盎然。”

  還有如在全文結束后,崔老師又利用課件展示了幾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幾種現象:螞蟻搬家、電閃雷鳴、繁星滿天,熟悉生存了情形,再次喚起了學生的熱情,大家紛紛走上講臺,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語言,整個課堂被推向了高潮,達到了“課結束,趣猶存”的效果。

  姜梅:

  這一點我也有同感,我覺得崔老師能從學生喜聞樂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引導學生與自然與社會對話,學生由樹的年齡發現了歲月的痕跡,從綠葉、鳥聲、放飛的風箏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并能用畫筆將自己觀察誦讀領悟到的內容展現出來。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練就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智慧之眼。

  丁品嵐:

  從課上的情況來看,崔老師不但能綜合開發課本資源,注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而且能很好地把握住不同學科知識整合的切入點,抓住有利于跨學科綜合學習的創意,積極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師生問候的英語對話,用英文數大魚身上的圈圈,學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大自然的語言”都是學生自己的繪畫作品,教師的頗具匠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杜薇:

  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生生、師生情感相互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崔老師在這一節課上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了教學的真正目的,大家可能都記得崔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鑲嵌”這個詞時,用橡皮泥捏成山的模型,并讓學生親手將珠子鑲嵌于山的模型中,這樣學生將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與老師提供的實踐機會融合在一起,以師助生,以生教生,形象、直觀地幫助部分有疑惑的學生解決了疑難問題。

  錢云霞:

  剛才大家從課堂中師生平等對話、小組合作學習及跨學科綜合學習相互滲透等七個方面談了自己聽課后的感想,那么如果現在來教這節課,你們認為還可以怎么上呢?

  程曉琳:

  我提一點不成熟的意見,在幫助學生理解“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也是大自然的一種語言”時,不妨編個小故事,以“三葉蟲”的口吻敘述自己從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然后經歷地殼運動,最后形成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沈農:

  我認為在朗讀指導中要注意,一年級的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主,因此在朗讀指導時,采用教師先帶表情范讀,讓學生聽后直觀感悟用什么語氣讀,接著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表情與語氣朗讀,比直接說用什么語氣來讀要好。

  錢云霞:

  本文是一首詩歌,它兼有音樂美和情境美的特點,這些言語對剛跨入書面語大門的孩子來說,對他們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覺得這一節課可以多一點讓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在自讀自悟環節中,讓學生在讀書中質疑,再通過讀書感悟來解疑,這樣也許學生會更受益。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我想,這句話在我們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更具有現實的意義。把課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心胸寬廣,樂觀向上的氣質,需要教師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師具有一種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懷,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真誠的祝愿,我們的課堂多一些“熟讀深思子自明”的自主;多一些“青山正補墻頭綠”的合作,多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探究。感謝您參與本期教學反思沙龍,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7

  :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

  說明文的教學要體現文體特點,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

  說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學以致用。

  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學致的重點。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

  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帶著這些疑

  問,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一)   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明確: 1.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

  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三)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蘇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

  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本文的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1.  熟讀第一自然段,仔細品味生動形象的寫景語言。

  2.掌握本文所學的六個多音多義字。

  3.用“籟籟”、“銷聲匿跡”、“翩然’等詞造句。

  一、溫故知新,復習舊知:

  1.  聽寫上節課所學的詞語。

  2.2.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活生生的生物;數據意義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 ,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

  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首先是緯度(7);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8)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9)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l0)

  明確答案: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

  晚著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緯度因素)

  如: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

  (四)   讀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采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說明了物候對于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標題形象、生動,頗具文學性。

  三、小結:本文介紹豐富生動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說明的基礎,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是由淺入深地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邏輯性強。另外,一個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個段落里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或以時間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說明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四、            課后作業 :以“我的臥室”為題寫一篇說明文,字數在300-400之間。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并掌握生動形象地說明這一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

  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伸,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知識。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小組合作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第一課時內容說明】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2分鐘)

  師:咱們廣東因為地理原因,四季的界限不是很分明,老師想考考大家的智慧,看同學們能不能根據幾幅圖片識別它們分別是什么季節。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順序打亂)

  圖片分兩張展示綠油油的菜花,冬雪點綴的梅花(一組),夏日的荷花,紅紅的秋楓。(一組)

  生: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明確了。

  師:請大家回顧第一節課所學的有關科學知識想一想,這些與氣候有著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我們叫做什么?

  生:物候現象。

  二、從標題入手進行重點講解(3分鐘)

  師:很好!我們已經明確物候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說明對象,那么同學們有沒有細心地發現作者竺可楨寫這篇文章時并不是用的“大自然的語言”這一標題,是什么標題呢?

  生:(反應不快)

  可以打開課本尋找答案。

  生: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

  師:為什么這樣改呢?

  一生:吸引讀者。

  一生:用了擬人的手法

  一生:還用了比喻的手法

  師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以上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師: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我們學習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物候現象就像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這樣的比喻就更形象,讀者閱讀起來就更有興趣了。那么,在課文中有哪些段落也有這樣形象說明的特點呢?

  生找出是第一二段。

  三、揣摩語言,體會一二段生動優美的語言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⑴ 學生齊讀1、2段。(2分鐘)

  ⑵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大屏幕顯示,老師朗讀) (3分鐘)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⑶ 精讀1、2段,分四人學習小組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討論3~5分鐘)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5分鐘)

  生1:“蘇醒、融化、萌發、開放”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特點。

  師:比較好,只是“開放”這個詞不太好,花兒是一下子全部開放了嗎?

  生:“次第”一個接一個。

  師:那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什么特點呢?

  生:生機勃勃。

  繼續交流。

  生2:“炎熱”和“孕育”兩個詞寫出了夏天的特點。

  師:寫出了什么特點?

  這里出現了困難,老師引導:“孕育”一詞是什么用法?

  生:擬人。把夏天比作母親。

  師:是啊,母親十月懷胎是為胎兒儲存能量和營養,以利于孩子出生后健康正常地成長。

  生:那這里就寫出了夏天為秋天果實的成熟儲存陽光、水分等能量,這反映了夏天的力量。

  生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還好在寫秋天的特點上。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生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

  師:對!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2、師總結:同學們的分析很到位。這兩段文字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3、師過渡與銜接:回顧第三單元所學的說明文,運用生動形象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下面就以小組單位來一個競賽,看哪個小組找得又快又準。(為了節約時間就限定在第十一、十二課)

  4、小組合作共同尋找(2分鐘)

  5、全班交流:(3分鐘)

  生1:《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師:很準確!那么這里的生動描寫是為了說明事物的什么特點呢?

  生:橋的外形美觀。

  全班齊讀一遍,共同溫習。

  生2:《橋之美》一文中:“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全班齊讀,一起體會語言這美。

  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1、過渡:看來大家對以上這種寫法理解得不錯,但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老師還要進一步考考大家。下面是一段關于“燕子”的說明,文字簡潔,平實。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小作文本來完成改寫訓練。要求:

  ⑴ 可以在大屏幕所顯示的三段文字中任選一段作為改寫內容。

  ⑵ 用語要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⑶ 字數在100字左右即可。

  ⑷ 5分鐘內完成。

  多媒體顯示:

  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蟲。

  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2、學生構思寫作。

  3、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出最好的一篇在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5~8分鐘)

  第一組:推選出來的是王培焦同學的,自己邀請另一個同學幫他讀:

  燕子是益鳥,身上披著烏黑的羽毛,腹部卻是雪白的絨毛。一雙敏銳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小嘴,它的捕捉能力如果不知道貌岸然的可能很難相信,一天能捕捉大約8000多只害蟲,只要確認捕捉目標,看準時機,“嗖”的一聲,獵物就叼在了嘴里。

  第二組(徐志添同學):略

  第三組:(孫家謙同學,請老師幫忙讀。老師順便幽默了兩句,活躍了氣氛)標題“課堂訓練飛”:燕子身披黑色燕尾服,在睛天萬里無云之空自由飛翔,時高時低,時快時慢,小而顯眼,快而不亂,美麗的藍天正是有了燕子才顯得有藝術之美。(掌聲響起)

  第四組:未完成。

  第五組:(高夕睛同學,自己讀)燕子展開雙翅,大膽地向遠方飛去。 速度像風一樣的快,“嗖嗖”地永不停息揮舞著翅膀,早上還在杭州的西湖,穿過翠綠柳蔭,越過飄浮的白云,晚上就到了海南的三亞,在藍天的陪襯下,燕子的展翅高飛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六組:略

  老師小結:可見,同一個意思可以用平實的語言或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祖國的語言是豐富的,用法是靈活的。但無心積累與運用的人是無法掌握語言的。希望同學們能做有心人,掌握祖國的語言。

  五、總結與回顧

  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了我們走進物候世界的興趣,那么聯系上節課,

  我們回顧一下大家了解了哪些有關物候的知識呢?

  師生一起:(老師引,學生填空)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闡述研究意義。

  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其實,物候知識不僅在竺可楨的文章里,它也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蜻蜓低飛就會有雨來,等等。所以,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布置作業

  搜集并交流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六、下課

  【教學后記】

  本課要求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訓練概括能力,第二課時以品析說明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為主。所以在本節課中,我以為把握住了重點也突破了“運用”這一難點,雖然舉手發言的面少了一點,但總的來說學生都在積極動腦都在配合老師,基本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思想。在整個備課講課評課的過程中,我的收獲也不少,有兩點最為突出,即一是教學是一門藝術,細節決定成敗。環環相扣,老師要充分地考慮學生注意銜接與過渡,有時一句簡單地啟發與提示卻能給學生思維的重大影響;還有像板書也不容忽視。另外就是虛心地向同事學習,誠懇地請教,集思廣益,能收獲更多的智慧。

  【學科組評價】

  本堂課教學思想上能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法上能強調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能讓學生在讀、寫、評、議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探究知識、培養能力、促進交流。整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所有環節都能緊緊圍繞“說明文語言的生動形象”這一重點展開,其最大亮點是讀寫結合,當堂訓練,讓學生以致用。另外,老師在處理舊知與新知的聯系、具體如何品味語言等方面均能較好地進行處理與指導。略嫌不足的是課堂的前半部分氣氛不夠活潑,板書設計不夠合理,學生主動發言的參與面不夠廣,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加強。

  【校長點評】

  本節課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很明確的聯系和回顧了同單元其它篇目的有關知識,在時間的把握和內容的處理上,使知識的學習 ,知識的融通和知識的用得到和諧的統一。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9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       成陳述句。

  2.能用讀懂兒童科普文章的讀法讀懂文章,培養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興趣。

  3.能初步背誦2-5小節,會仿寫詩句。

  教材重點和難點:

  1.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2.學會仿寫詩句。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

  一.   談話引入   揭示課題

  1.現在是什么季節?(秋天)你們是怎么知道秋天已來到我們身邊?(樹葉黃了,樹葉落了)

  2.出示課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變化,并提問:從這幾幅圖畫中你們看到了什么?

  3.對,燕子媽媽從南方飛回來了,她在屋檐下找尋她從前的家,歡快的歌唱,我們知道春天來了;然而在蔚藍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戀戀不舍的離開故鄉,去尋找另一片天空,我們知道秋天到了。這都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話,她時時刻刻都在悄悄地對我們說話,而他的語言也是各種各樣的,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嗎?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4課  《大自然的語言》   (出示課題)

  讀了課題之后你會提出那些問題?     (教師總結歸納)

  (用課件出示)      (1)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這些語言告訴我們什么知識?

  (3)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二.組織初讀    整體感知

  1.自瀆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給詩歌的各節標序號,并想想從詩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能正確流利地讀詩句。

  三.研讀品味    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   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并完成練習:我讀懂了第( )小節,知道了。

  ( ).

  2.互動交 指導點撥 。(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

  (第二小節)   (1)課件展示(藍藍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飄)看到藍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樣的感覺。

  (2)一詞“高高”怎樣,“高高”換成“很高”好么?

  “準是”換成“一定”好么,“準”是什么意思?

  (3)指導朗讀. 讀高高聲調高而上揚,準是讀得肯定.

  (第三小節)   (1)課件展示 (螞蟻搬家)為什么下雨前,螞蟻要搬家呢?

  (2)指導朗讀. 也讀重音.先自由練讀,再點評指導.

  (第四小節)   (1)課件展示 (一個個靜態的“逗點” 一“逗點”, 搖著尾巴游動)這是什么?(逗號)仔細看看.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啊!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啊?

  (3)自由練讀,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五小節)   (1)課件展示 (一行大雁編隊南飛)為什么大雁南飛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編隊”?編了什么隊?

  (3)指導朗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把陳述句改成反問句。 (用課件出示)

  (第六小節)   (1)課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輪)。什么叫年輪?

  樹木和我們一樣都有自己的年齡,樹的主干每長一年就有一圈環行紋理,這就是年輪。

  (2)從年輪中你還知道什么呢?

  (3)指導朗讀。

  3.      (1)現在我們知道白云,螞蟻,蝌蚪,大雁,樹木的語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從2-6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小節讀一讀。(可以個人讀,同桌讀,小組讀)

  四   回歸整體 賽讀拓展

  (1)賽讀:選擇其中一節或兩節。 〈有感情的朗讀〉

  (2)試者背誦自己喜歡的一節。

  (3)過度: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4)拓展:你還知不知道其他大自然的語言,能告訴我們么?說給大家聽聽。

  五   理解感受 仿寫詩句

  1.填寫下列詩句: 楓葉紅,( )。

  (      ),天要下雨。

  烏云滾滾,(       )。

  2.出示四幅圖畫,要求配詩。

  (課件出示)畫面:荷花開了,魚兒透出水面;

  落葉紛飛;

  蜻蜓低飛;

  烏云布滿天空,大雨將至。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六.    課后延伸

  1.同學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探索,還會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并記錄下來。

  2.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

  七.  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發現)

  藍天白云,螞蟻     天氣

  (仔細觀察)          蝌蚪,大雁         季節          (思考)

  年輪              特征

  八.            作業 :

  1.<<語文作業 本>>

  2.背誦課文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0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讀題。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課文,逐幅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次。

  (2)給詩歌的各節標上序號,并想想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

  2、問: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指名讀。

  三、學習詩歌的2—5節。

  1、學生從2—5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讀,并完成練習:“我讀懂了第( )節,知道了( )。”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小節,(可以幾位同學同時讀)

  (2)談談自己讀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時,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寫自己讀懂什么)

  經過學生的問答和板書讀懂2—5節中的大自然。

  四、研讀品味,體會生動的詩句。

  1、分小組品讀詩句。

  2、指名讀第二節,理解詞語,“準是”換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導朗讀,背誦。

  3、學第2節的語氣讀第3段。

  4、指名讀第4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5、指導讀好第5節,并背誦。

  五、老師總結后問: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六、出示三幅圖,要求配詩。

  畫面:魚兒鉆出水面透氣;蜻蜓低飛;樹葉落了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七、分小組討論寫詩。

  八、課后延伸。

  同學們可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搜索,還會發現許多大自然語言。◆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1

  課前游戲:

  1、猜詞語:一名學生不準說話,看著教師給出的詞語,想辦法其他同學猜到。

  2、小結:要是人類不會說話該會鬧出多少笑話來啊!

  教學過程 :

  1、大自然是不會說話的,但他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先請看一個片段:(課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飄飄、流水潺潺、小鳥啾啾,荷花盛開、白雪皚皚)

  2、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賞心悅目啊!那怎樣才能讀懂它呢?——請打開課本(聽課錄音或教師范讀)

  3、這是一首詩,我們學過詩嗎?今天我想請同學們自己學習這首詩,行嗎?

  小組學習,完成三個任務:——A、討論:把自己的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討論。

  B、交流:請你在白云、螞蟻、蝌蚪、大雁、樹樁中挑選一樣寫出他們會說的話,然后四個人合起來交流一下。

  白云————地說:

  螞蟻————地說:

  蝌蚪————地說:

  大雁————地說:

  樹爺爺————地說:

  C、朗讀:請小組中一位同學朗讀,邊讀邊議:怎樣才能讀好這這首詩。并試著讀一讀。

  4、交流反饋學習結果:(1)質疑

  (2)交流學生寫作結果。著重對中間四節進行朗讀指導。

  5、閱讀分析:“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課件演示:這是一句什么句?(反問句)

  誰能把他改成一句陳述句?(……)對比讀,有什么不同?(語氣比較重)

  如何讀好,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齊讀。

  點明本句還是比喻句,把——比作——。

  6、通過學習,你還學會了什么?進行閱讀分析

  7、小結:大自然的語言與人們的說話是不同的,人的話要用耳朵聽;大自然的語言是色、香、味、聲俱全的語言,我們要怎樣才讀懂呢?——學最后一節,造句:只要……就能…… 假如……

  8、那老師要考考大家平時是不是就是一個喜歡觀察思考的人?你還發現了大自然哪些語言呢?——如燕子飛回、滿天星斗、秋天落葉、北風呼呼、

  9、實寫詩是很容易的事情,你已經知道了那么多的大自然的“新語言”,請你給這首《大自然的語言》再添上幾節,行嗎? ——學生作詩,反饋交流!

  10、學們寫的詩真好,惹得老師也詩興大發,也來作詩一首。不過想和同學們一起完成,我說上句你說下句:白云飄飄是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來。要問大樹活幾年,數數年輪就知道。自然語言不難懂,仔細觀察多思考。

  11、總結:學了這堂課,你一定進步了不少吧,你的進步在哪里呢?

  12、課件出示小知識(螞蟻為什么要搬家,大雁為什么要南飛,大樹為什么會有年輪)。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培養速讀習慣和能力。

  3.積累一些詞語。

  重點、難點

  重點:

  (l)分段、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積累詞匯。

  難點:

  速讀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衰草連天      鬢 毛 衰     翹 尾 巴       連     翹  

  觀    測      道    觀     播    種       耕     種

  差    異      差    遣     差    勁       參     差

  落    葉      丟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融化:(冰、雪等)變成水。

  (2)萌發:種子、草木發芽。萌、發同義。

  (3)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4)呈現:顯出、露出。

  (5)周而復始:形容不斷地循環往復。

  (6)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8)觀測:本課指觀察并測驗。

  (9)懸殊:相差很遠。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

  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

  完。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完。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并歸納: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并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

  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

  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 落下

  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 鳴叫聲,

  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 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 同展現一幅

  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 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 枯、候鳥去

  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并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時間先后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并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

  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

  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

  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

  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并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講究條

  理性。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①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②在地球上溫

  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③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

  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④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

  睡中蘇醒過來。⑤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

  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則處呈現一片衰草

  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

  次第開放。

  1.請按時間順序,重新調整語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擬人句,并指出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擬人句:_

  好處:_

  3.上文用詞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詞改為口語說法,其意思不變,應

  該怎么改?

  A.融化(      ) B.萌發(      ) C.次第(       )

  D.簌簌(      ) E.銷聲匿跡(   )F.衰草連天(    )

  G.風雪載途(   )H.年年如是(    )

  4.簡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 一年四季

  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下面請幾個同學使

  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3)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

  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l)緯度的差異。(2)經度的差異。(3)高下的差異。(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

  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

  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

  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

  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 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

  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

  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

  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

  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

  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

  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

  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

  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

  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

  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

  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

  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

  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

  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

  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文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填空。

  1.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3.物候學就是利用_____來研究_______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大自然的

  語言”為_____、_____。

  4•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根據____、____、____.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來安

  排農事。

  5.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_____,選擇______。

  (二)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如“阿公阿婆,割麥插未”。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會背誦課文。

  4、了解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5、指導學生怎樣朗讀詩歌,從讀中悟:語言美、科普知識。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1、方老師不但會用嘴說話,還會用眼睛、臉部表情、手等身體各部位說話,你們相信嗎?

  2、仔細觀察老師:現在老師看到同學們坐得那么好,第四節課還那么有精神,很想說一句話。現在我“說話”了:點頭、微笑。請說說,方老師“說”了什么話?

  3、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其實,只要大家認真觀察、思考,就會發現,不僅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聆聽吧。

  4、出示課題: 大自然的語言

  二、引導學生初讀詩歌。

  1、想不想聽老師讀一下?一個要求:仔細聽、仔細體會方老師是怎么讀的。如果老師讀得好,請來點掌聲。

  2、師范讀。之后提問:有趣嗎?不僅有趣,通過讀,老師還懂得了不少科學知識呢。相信同學們通過多讀、多思,一定也能讀好,也會掌握許多科學知識。想不想讀?想不想超過方老師?

  3、生第一遍讀(初讀)。要求: 板書:初 讀

  (1)、自由讀,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

  (2)、想一想哪幾節寫大自然的語言(2---6節)

  4、指名讀。(3——4人)

  5、指名回答:哪幾節寫大自然的語言?

  三、引導學生第二遍精讀詩歌,從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及詩歌包含的科學知識。

  1、第二遍讀詩歌(精讀)。讀2——6節。 板書:精 讀

  要求:

  (1)、哪幾句是寫大自然的語言?請劃出來。

  (2)、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什么?請劃出來。

  2、生精讀。

  3、指名逐節讀并回答。師板書:

  白云高飄 準是晴天

  螞蟻搬家 要下雨了

  大自然的語言 蝌蚪游泳 春天來了

  大雁南飛 秋天已到

  大樹年輪 樹的年齡

  4、穿插理解:準是、編隊、年輪的意思

  5、看板書,用自己的話說說大自然的語言。(用關聯詞連接起來)

  6、齊讀2——6節。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很會讀書。這節課咱們通過初讀、精讀,不僅讀得流利,還了解了這么多的科學知識,真是收獲不小呀!但這還不夠,下節課咱們還要細細研讀。可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呢!

  板書:研 讀

  五、課堂作業:作業本第1、2(1)、5題

  第 二 課 時

  一、引入:上節課我們通過初讀、精讀,讀懂了許多大自然的語言。誰來說說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這節課,我們還要細細研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該怎么讀?

  二、生逐節研讀詩歌。

  要求:讀一遍后,四人小組討論:

  1、想想每節詩寫得好不好?你認為好在哪里?(寫出了什么)

  2、該用什么語氣讀?

  師巡回指導。

  三、指名逐節讀,并分析。

  四、全文朗讀。(指名讀、齊讀)

  五、全文背誦。(指名背、自由背)

  六、你能說出大自然還有哪些語言嗎?

  七、師小結:這就是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平時多看書、多觀察、多思考,一定能了解更多的知識,也會對語文學習產生很大的幫助。

  八、課堂作業。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練習(精選16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

  •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通用16篇)

    溫三中 盧雪艷●案例背景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一、給加粗的字注音銷聲匿( )跡 連翹( ) 翩( )然農諺( ) 差( )異 孕( )育二、根據拼音寫出漢字1.冬季南北溫度xuán shū( )。2.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xiǎn zhù( )。...

  •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設計(通用12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之一佚名 教學要點: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精選15篇)

    達標訓練1.給加粗字注音。(1)萌發 (2)孕育 (3)銷聲匿跡(4)連翹 (5)載途 (6)草長鶯飛2.解釋詞語。(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載途:(5)周而復始: (6)銷聲匿跡:3.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能再舉一些身邊具體...

  •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 成陳述句。2.能用讀懂兒童科普文章的讀法讀懂文章,培養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興趣。3.能初步背誦2-5小節,會仿寫詩句。...

  • 《大自然的語言》簡評(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泳”、“雁”,理解詞語“準是”、“編隊”、“年輪”等;2.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3.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4.能模仿課文寫1、2節詩...

  • 精選《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3、嘗試背誦第2~6節。4、能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之二福建寧德 陶麗春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作為說明文單元的里面的教讀文章,如何通過本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說明文能力,成為我們教師教學重點。其實對于任何一篇文章來說,首先要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也不例外。1)學生自由閱讀。...

  • 大自然的語言大班教案(通用11篇)

    活動目標:1、體驗詩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2、學習詩歌,理解詩歌中的美。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誦詩歌。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并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5、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 七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 《大自然的語言》備課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1.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2.了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4.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

  • 八年級教案《大自然的語言》(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 理解文章內容,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2、 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教學重點、難點:1、 學習作者準確運用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性說明。2、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

  • 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