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姓的來源,姓汝的名人
一、姓氏源流
汝(R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為氏。古代時,中原有一條河叫汝川,就在現(xiàn)今河南省南部,至今仍叫汝河,汝姓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兩岸。那是在周朝,周平王將國都遷到洛陽,開始了東周的王朝。周平王將功臣和王族分封為各地的首領,其中,有他最小的兒子,被封于汝川,并同時被封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后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氏,世代姓汝。這是汝姓主要的一支。
2、出自商代汝鳩、汝方之后,世代相傳姓汝。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尚書》有汝九鳥,汝方。在商朝,汝鳩、汝方倆都做高官,子孫也都相傳姓汝。
汝姓始祖:汝鳩。汝氏出自以地名為氏,周朝時,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現(xiàn)稱之為汝河),住在汝水之濱的居民中,就有以這條河流為姓的,可能是出于對此河的感激之意,他們就是汝姓的始祖。相傳周朝遷都洛陽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兒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為姓氏,稱為汝氏。另外,在商朝時,有賢士汝鳩、汝方,曾位居高官,后來子孫就隨之為汝氏,世代相傳。據(jù)《姓氏考源》載,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載,殷賢人尚書汝鳩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鳩為汝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汝姓在大陸和中國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國汝姓的發(fā)源地。河南省境內(nèi),有一條汝河,自古以來就有名氣,在《漢書》的“地理志”就有記述。周平王繼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獨生子們分封于各地,自立門戶為諸侯。當時他最小的一個獨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現(xiàn)在的汝河。后來汝侯的子孫,就“以國為氏”而姓了汝,并且從此綿延不斷地繁衍流傳下來。關(guān)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書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學者認為汝姓的出現(xiàn)更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的。在《尚書》上就有一位當時著名賢人汝鳩。根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尚書有汝鳩,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漢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qū))、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三、歷史名人
汝 郁:后漢和帝時為魯相。字幼異,陳國人。年五歲,母被病不能飲食,汝郁常抱持啼泣,亦不肯飲食。母憐之,強為餐飯,欺言已愈。郁察母顏色不平,輒復不食。宗親共奇異之,因字幼異。為相時,以“德惠化人”,許多流浪無歸的農(nóng)民都到他管治的地方去定居,而為時人所稱道。
汝 為:宋朝人,曾冒死當使者到金國去。后來又被奸臣秦檜所逼,逃到四川去隱居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邽(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2、堂號(缺)
【汝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汝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渤海望族;
商湯賢臣。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汝姓族居渤海郡。下聯(lián)典指商代賢士汝鳩、汝方為湯之賢臣。
晉卿知禮;
商代名賢。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汝叔齊,位列九卿,《左傳》載,君子說他“于是乎知禮。”下聯(lián)典指商代汝鳩、汝方,同為知名賢人。
〖汝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凜凜斥賊勇;
拳拳報國心。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常州訓導汝可起,行間,宿韓生家,寇數(shù)騎突入,眾散走。惟可起整衣危坐,罵賊不屈,寇砍殺之。下聯(lián)典指南宋刺史汝為,豐縣人。赤心愛國,立志滅金。建炎中,致書宋朝判臣劉豫忘祖。后入臨安,獻恢復中原功略,又上丞相書三要,激怒秦檜。秦椴欲將他押送金國,他遂改名換姓入蜀。
〖汝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叔異宰相施恩化;
可起知府善德行。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魯相汝郁,以德化人,流民歸者甚眾。下聯(lián)典指明代汀州知府汝訥,吳江人。善政,威惠大行,后補安南。
〖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魯相以德化育,萬民安集;
宋臣有志恢復,三要臚陳。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陳國人汝郁,字叔異,和帝時由侍中賈逵推薦,官至魯相,以德化民,流亡外地的百姓歸家八九千戶。下聯(lián)典指南宋豐縣人汝為,建炎年間曾上書發(fā)表對邊防的看法,以開洲刺史的身份出使金國,又致書劉豫(金人冊立的傀儡政權(quán)“齊”國皇帝),劉豫要挽留也做官,他暗中逃回南方。后又向朝中獻《恢復方略》、《上丞相書三要》。“臚陳”,謂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