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口才的訓練(通用3篇)
導游口才的訓練 篇1
導游員語言要有進一步的提高就要進一步培訓。要注意:
1.語言的趣味性。
要想在旅游中讓旅游者有濃厚的興趣,導游員的語言應注意趣味性。努力使情景與語言交融,激發旅游者濃郁的游興。要多用風趣談諧的語言,多用恰當的比喻,使旅游者倍感親切。
2.語言的幽默性。
幽默的語言是導游員文化水平和修養的表現,是一個人聰明才智的標志。幽默總會有喜劇因素,或使聽者輕松愉快,面帶歡笑,使氣氛活躍,增添游興;或使旅游者遇到問題時,穩定情緒,保持樂觀,忘記憂愁和煩惱;或啟迪旅游者;或通過詼諧風趣的語言,委婉地提醒旅游者;或委婉地諷刺某種現象,消除人際關系的齟齬。
3.語言的科學性。
導游員給旅游者介紹各景點都應該注重科學性,要做到實事求是;即使是說故事、傳說也不要胡編瞎造。知識性的介紹是不能來虛假的。
4.語言的針對性。
旅游者來自不同地方,國家、民族、宗教、習慣、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和知識水平各有不同,導游員進行導游時要因人而異。導游語言應區別不同的旅游者使用恰當的語言,要注意針對性。
5.語言的生動性。
導游員應努力學習語言,學會使用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是導游語言美的魅力所在,是導游語言藝術性和趣味性的具體體現。語言的生動性不僅要考慮導游的內容,更要考慮導游的表達方式,并要與自己的神態表情,手勢動作以及聲調和諧一致。語言要生動流暢,不僅要求導游員講話音調正確優美,節奏適中,語法無誤,用詞恰當,還要求導游員思維清晰,內容明確,前后連貫。整體和諧。給旅游者獲得美的享受。
6.語言的情感性。
導游員在旅游者進入審美觀照狀態的前后,往往需要對景觀進行介紹,這種介紹不是抽象的,程式化的,而是形象生動,富有感情色彩的。因而,導游的語言要有情感性,要通過導游的眼神、手勢、面部表情來展現出來。語言的情感性表現為導游要隨景而動,喜游樂導,動之以情,以情感打動客人。
導游員應努力學習語言,學會使用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是導游語言美的魅力所在,是導游語言藝術性和趣味性的具體體現。語言的生動性不僅要考慮導游的內容,更要考慮導游的表達方式,并要與自己的神態表情,手勢動作以及聲調和諧一致。語言要生動流暢,不僅要求導游員講話音調正確優美,節奏適中,語法無誤,用詞恰當,還要求導游員思維清晰,內容明確,前后連貫。整體和諧。給旅游者獲得美的享受。
導游口才的訓練 篇2
導游語言能力培訓應有以下基本要求:
1.聲音洪亮。聲音要純正洪亮,不是輕聲細語,也不是噪噪如雷。
2.用語恰當。語言詞匯要豐富,用詞要準確恰當。
3.語句流暢。語言要洗煉流暢,不哼哼哈哈,語速中等,語氣誠懇。
4.態度和藹。對旅游者真誠、熱情、態度和藹。
5.發言規范。不論是普通話、方言和外語,發言必須規范,語調自然,發音標準。
6.口齒清楚。語言要清晰清楚,不打混。
7.合乎禮儀。姿式得體,手勢恰當,合乎社會禮儀。
8.無口頭禪。導游員講話不要有口吃、口頭禪和不良習慣,注意語言美。
導游口才的訓練 篇3
聞名天下的蓬萊閣自建成雛形后,歷代文人騷客慕名而來者甚多,置此佳景勝地,他們往往雅興大發,揮書潑墨。
在天后宮前院的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像三臺星座。為此清代大學者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刻石嵌于天后宮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廣、云南總督,精于書法,善于雕刻金石,墨跡傳世不多,此隸書刻石極為珍貴。
天后宮前院彎處,有一塊草書體“壽”字碑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壽”字是五代時道人陳摶老祖寫的,看起來遒勁有力,瀟灑飄逸。它的另外特別處在于草寫的“壽”字竟是由“富、費、林”三字組成。據說含有“植好林木,富足長壽”的意思。
在蓬萊閣主閣的閣底正門懸掛的橫匾“蓬萊閣”,是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字寫得雄渾有力,剛健俊朗。主閣后面間隔不遠避風亭和臥碑亭內,也各有珍貴的書法刻石。避風亭內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軍事首腦袁可力的《觀海市》詩,字是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寫的,一代石刻高手為其刻石。因此,這九方石刻確為珠聯璧合之作,堪稱三絕。臥碑亭里的橫臥石碑則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而彌足珍貴,臥碑正面刻的行草《題吳道子畫》,背面刻的是蘇東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眾多名人的墨寶中,有兩處別有典故。一處是蓬萊閣主閣后壁上的“海不揚波”,細看這氣勢雄偉的字體,你會察知那“不”字明顯是后來補上的。這是怎么回事?據介紹,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山東巡撫托渾布兼辦海防。當有一天他登上蓬萊閣時,望著廣闊無際的大海,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海不揚波”四個字,表達了他希望萬里海疆平安無事的心情。
哪知道,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火蔓延至蓬萊。1895年1月18日,日艦炮擊蓬萊,一發炮彈(碰巧是啞彈)擊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揚波”成了“海揚波”。這啟發人們沒有富強的國家和強大的海防,海不揚波的愿望始終是個幻想。
另一處是蓬萊閣東側的“碧海丹心”石刻,這是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手跡。馮將軍當年為何要寫這幾個字呢?據說,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時候,馮玉祥將軍與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人同游蓬萊。憂于時局的李先生對馮將軍說:“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們身上了。”馮將軍對蔣介石當局明抗日、暗賣國的做法不滿,但又不能明說,只得苦笑。
之后,李烈鈞先生揮毫寫下對聯:“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并讓馮玉祥將軍題橫幅。馮玉祥略一思索,提筆寫下了遒勁有力的“碧海丹心”四個大字,抒發了他忠心報國的情懷。后人感念他的愛國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單獨刻石存留。
東坡先生于1820xx年曾到登州(今蓬萊)任知府,只不過時間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調回京城,總共只干了5天登州知府。但就是在這短短的5天時間里,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發現當時因新法中的鹽法禁止百姓賣鹽,所以導致不少原靠賣鹽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為此,蘇東坡寫了《訖罷登萊榷鹽狀》,列舉了許多事實,陳述了得失利弊,終使皇帝允許百姓隨便買賣食鹽,就市論價,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稅金。
為了紀念他為民請命的功德,當地百姓集資興建了蘇公祠。后人有感而發,留下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蘇公祠”的詩句。這啟迪世上的當權者,只有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才能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