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精選18篇)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
巍巍章山腳下,悠悠石亭江畔,矗立一所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什邡市實驗小學,她是我的母校。五年前,我讀一年級,一踏入校園,最醒目的就是學校教學樓的根根石柱,上面刻滿的字,我好奇的瞅著,只認識其中的幾個字。從那時起,每天沐浴著清晨縷縷的陽光,我們就開始咿咿呀呀的吟誦那些柱子上三字一頓的《弟子規》了。
一晃五年過去了,那些柱子上的句子早已倒背如流,銘刻于心。我爺爺是個喜歡讀書的老人,鶴發童顏,髯白且長。他常常讓我和他背誦接龍《弟子規》。我們背得那樣順暢,背完后,爺爺總會和我說很久的話。有的話至今我才慢慢明白其中的意思。爺爺說:“《弟子規》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閑暇之余,我喜歡一遍又一遍地細讀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體味那也許需要一生去體味的意蘊。漸漸地,我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予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予我們
衣食的人、感恩給予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我知道,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有人曾這樣說過: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弟子規》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2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板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3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于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后,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于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干凈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小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說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4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則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則孝”這一部分都是規范我們在家里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專橫無禮;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冬夏季節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在心里想著父母。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則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后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里,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干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心,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于我們事業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范。所以,我們要把“孝”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異的卷子,也會十分高興。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范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5
小時候,媽媽教我背《弟子規》,那時候的我就像順口溜那樣一下子就背出來了,但里面的意思,我卻不懂。上小學了,老師教我們背《弟子規》,還耐心的給我們講意思,那時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級了,我自己鉆研《弟子規》,這時的我,不僅背得熟,還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眾所認的“最有價值的書”,它們是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就有永恒價值的精品。書可以讓我們陶制性情,涵養氣質,培養人格智能有著;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兒童,變得知道尊敬長輩,老師,關愛小朋友……
《弟子規》里面的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而感受最善的則是出則悌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給我的感受最深。原來,我經常和弟弟搶電視,搶零食,搶玩具,經常鬧得不可開交。而讀了《弟子規》后,我就做什么事都讓著弟弟,而弟弟也對我十分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時,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弟弟又哭又鬧的說他要看動畫片,我不想給他,為什么都要讓著他呢?可轉念一想,《弟子規》里面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于是,我說:“給,你看吧!”弟弟興高采烈地拿著遙控器,臉上突然從陰轉晴了。還巴結的說:“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來謙讓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這句話,讓我得到了家人們的夸獎和贊賞,也讓我養成了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原來我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別的事,只想著自己,可看了《弟子規》后,我在做各種事的時候,都讓這長輩,和小輩,它們都夸我懂事了,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大女孩兒了。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弟子規》這本書正是證實了這句話。讓人類的品性在道德中升華,讓生命變得更具有價值!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6
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學習《弟子規》,在朗朗上口的韻文中,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入則孝
“孝”是什么?媽媽總對我說,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我也振振有詞地說:“我是孝順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東西我都留給爸爸媽媽吃……”可是學了《弟子規》“入則孝”篇,我才知道自己做得遠遠不夠。
比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來說,我做得真的是差遠了。以前,我總是不聽媽媽的話,媽媽吩咐我做事的時候,我總是嘴上說著:“嗯,來了來了。”身子卻紋絲不動,為這經常把媽媽急得不得了,可是我卻總改不了。還記得那個早晨,媽媽喊我起床,我賴在床上就是不起來,媽媽生氣地對我說:“兩分鐘后我再過來,如果你不起的話,我就把手伸進你的被窩!”兩分鐘后媽媽進來了,見我坐了起來,就走了。可是媽媽一走,我就倒頭又睡,直到爸爸又來叫我:“錚錚,快七點了,你還上學嗎?”我這才急忙起床。自從學了這句話,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媽媽一叫我,我都是馬上答應,跑去看看媽媽有什么吩咐。另外,我還跟媽媽立下軍令狀:每天早晨六點半準時起床。男子漢說到做到,媽媽再沒為起床的事和我著急。
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有誠信的人,答應別人的事,就應該努力做到。學這句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借書的那件事。
我和對門的澤澤都很愛看書,我們經常互相借對方的書看,澤澤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書,可是我,比起她來就差遠了。剛放寒假的時候,我借了澤澤一本《腦筋急轉彎》,答應一星期還她,可是回到家因為媽媽又給我買了別的書,我就把這本書忘在了腦后。一個寒假過去了,我忽然想起了這件事,可是,我連這本書的影子都沒見著,我把家都翻遍了,還是一無所獲。我問媽媽見沒見到這本書,媽媽一聽就火了,批評我不講信用,我心里后悔極了。后來媽媽和我一起找,終于在我的床縫里找到了那本書,還給了澤澤。
……
從《弟子規》中,我懂得了很多很多,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謙虛謹慎,珍惜時間……我將謹記《弟子規》,讓它指導我的思想和行動。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7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必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兒女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定會對你受益匪淺。
《弟子規》的第一篇是入則孝。主要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無論如何,都應當聽他們的教誨。第二篇是出則悌。主要講我們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少讓父母擔憂。第三篇是謹。是講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弟子規》里還有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讀了它們也都令我若有所悟。
在沒讀《弟子規》之前,我認為兒女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父母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以前,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到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地叫道:“給我一杯水!”到了要吃晚飯的時候,我總要大叫一聲:“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放到桌子上,我連一聲謝謝都沒說,便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了。現在,我學習了《弟子規》,父母不讓做的事情我也不再任性,孝順父母、尊敬父母也不再調皮了。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我也要繼續學習《弟子規》,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瑯瑯的讀書聲:“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聽著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著讀起來。這是我已熟讀的《弟子規》的總敘。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范。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
弟子規,是圣人對我們的教誨,它讓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著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余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么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為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對我百依百順,凡是我提出的比較合理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我總是認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有時父母關心我,多叮囑幾句,我反而嫌父母啰嗦。有時父母要我做些事,我總是拖拖拉拉,盡量避過,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說: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說: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
意思是說: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0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無窮寶藏。《弟子規》及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是圣賢學問的根基。
二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人人發了一本《弟子規》,聽老師說,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教誨而編成了學生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
自從老師發下這本書,我就天天讀,讀完以后,媽媽說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了,因為我在路上看見垃圾就會自覺撿起來,看見有人摔倒了,我會把他扶起來;在家里,媽媽讓我幫忙拿東西,我就會趕快去拿,以前我沒學《弟子規》的時候,在路上見到垃圾我踢來踢去,也不聽媽媽的話,我現在才知道我以前做錯了。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的缺點,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以簡潔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我們概括出來的精神財富,它教導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與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眠遲、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得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大家千萬別忘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吶。
為人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母把床被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來要向父母請安,下午回家之后,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安心。
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來說,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嗎?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個“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負著一個老子。
試想想,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受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著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后,這個習氣已經變得根深蒂固了。因此,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這種良善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只是這一個孩子啊!他會影響身邊所有的人,甚至是影響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學好這本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中講訴了太多的道理,讓我們再慢慢品味,從實際行動中驗證吧!
人人都學《弟子規》,如果我們都按照《弟子規》中的要求去做,那么,我們的校園該是多么的快樂、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安定、和諧,讓我們為做過美好的明天而起努力吧!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2
一直感覺傳統文化似一座巨大的寶庫,豐富且深邃,而今看了《弟子規》的光盤后使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能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的話,那就是道德。成為一個有德人的必須外在上,能夠獲得眾人的支持與幫助;內在看,可以收到得到心靈的安寧。即:外德于人,內德于己。。這一幕持久的執著,讓我止不住地品味生命,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坦蕩。
學習傳統文化,學會快樂地生活,做胸懷坦蕩的人,以平常心對待人生,對待功利,對待追求,淡泊致遠,心底無私,構造幸福人生。看了弟子規的盤后,對我感處挺深的有兩個地方,一是人與自然方面。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臨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等。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呢?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于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要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更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與此同時,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并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對這兩種″作用″的關系處理得不好,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失衡。所以,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還要對自然進行涵養保護。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應是共生、共贏、共榮的伙伴關系,必須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前提,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并進的科學發展觀,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已成為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人們普遍認識到,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但是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動適應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學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請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還有一方面對我感處挺深的就是孝順
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為先〕,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們不管做什么事,孝順是最基本的基礎。人要學會孝順,學會了孝順,便學會了愛自己和愛他人。孝順的人,他是絕對可以和周邊的人和洽相處的。而一個不會孝順的人,他必常與人合不來,因為一個連自己的尊長都不知道愛的人,你叫他如何去愛他人?
孝順是一個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才把我們安全的撫養長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樣高,如海水一樣深,這一種恩情,我們是永遠也報答不完的,到底我們該怎樣孝順父母呢?在生活上,物質的需求已不成問題,主要是精神上的關懷,要讓父母滿足,不能因為我們的工作忙或者是個人的原因而忽略了父母,在外打拼的同時,不要忘記家中的父母。回報父母,其實很簡單:平時多打電話問候一下,有時間常回家看看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感到后悔莫及,等有些事你懂了,但已沒有去做的意義了。因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盡力去做。做一個孝順的孩子,讓自己無愧于心。要知道:我們過得幸福,父母才會快樂。
入則孝,出則悌,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父母子女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國學經典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后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4
寒假里,老師讓我們去自學國學知識,建議我們先去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千家詩》這些國學典籍,今天,我就來說說我背弟子規的體會吧。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講的是要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言行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對他人仁慈博愛,還要多學習,多讀書,向圣人學習。《弟子規》中有一段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要注重心到、眼到和口到,要專心致志,一本書開才始讀,不要又想看別的書。
而我讀書時,總是忘了做到這三到,有時看書時不夠專心,一邊看書,一邊想我家養的兩只小白兔怎么樣了?它們愛吃的蘿卜吃光了沒?它們現在是在睡覺還是在搶東西吃?想到這,我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去兔籠邊瞧瞧,結果,什么內容也沒記到腦海里。
讀了《弟子規》這段話后,讓我更加體會到讀書不專心,效率就很不高,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結果仍學不好,今后我讀書時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后的一點體會。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5
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心,是因為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異的環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書房里的《弟子規》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里涌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說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于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么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 。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呢?
一個人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后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后,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6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并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里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于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增城市鄭中鈞中學高一:凌韻儀只要天真_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著的“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小學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么?……”直到一個休息日,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么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里,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說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借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余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小學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著。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并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于弟子規的演講稿 篇1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著的“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小學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么?……”直到一個休息日,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么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里,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說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借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余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小學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著。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并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于弟子規演講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