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演講稿格式范文大全
篇一
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講話的主題是:青春正是讀書時。老子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人生在世,很多人不甘于平庸,渴望有所建樹,渴望在公平的競爭中證明自己。其實,證明自己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少而勤。古有宋濂從小勤奮好學,但因家境貧寒無錢買書,就常常借書閱讀,并親自抄錄。其中艱苦成就了這位明代大學士的歷史地位。古往今來,像宋濂這樣歷經艱辛而走向成功的何止一人?不管曾經遭遇什么,要想成功,就必須以勤奮為基石。把勤奮用在讀書上,讀書就會變成人生最快樂的事。因為書可以給你帶來歡樂、感動,它會像一個個五彩斑斕的夢,又像是一只只載著夢想的船。
清風月明之夜,一卷在手,紙頁沙沙,書香縷縷,興起而讀,興盡而止。讀書不僅可以拓展視野,增長才識,而且會帶來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享受。
讀書其實是在讀人生,許許多多的人生。書中總是會匯集一些獨特的靈魂。勤于讀書,善于讀書,其實是借助讀書來翻閱自己,翻閱人生。蕭伯納說:"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讀書是為靈魂找鏡子,我們應該用心去領會書中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實質,并用以洞照靈魂與心智,讀書應該是汲取與思索并重。
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時間讀書啊!其實,哪里又有那么一塊空時間留在那兒呢?魯迅先生說,時間像海綿,擠一擠總會有的。善于利用時間讀書的人總會找到時空惟讀書溫柔以待。
親愛的同學們,愿你們的青春時光,有書為伴,愿淡淡墨香,縈繞你心間,滋養你心田。那么,你的一生,一切的美好,就會剛好都在。
篇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
書是我們真誠的伙伴,書是我們貼心的朋友。所以我愛讀書。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愛讀書。
小時候,我是在媽媽的故事中長大的。在每個夜晚,在柔和的燈光下,媽媽開始給我講書上有趣的故事,聽著聽著,我慢慢地、不知不覺地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在悠藍色的夜空中,我仿佛成了一顆長著翅膀的小星星,在宇宙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我夢見自己變成了故事中的小鹿斑比、善良的小矮人、可憐的流浪狗、流浪貓……聽著媽媽那些神奇美麗的故事,盯著媽媽手中的書,我開始知道,原來書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呢!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喜愛書籍了。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
的確如此,在人的一生中,陪伴自己最多的是書籍。書會教會自己好多的道理,教會自己如何待人接物,教會自己如何去面對困難,勇闖難關。
書,猶如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海,蘊藏著無數的寶藏;書,猶如一片蔚藍的天空,張開翅膀任我翱翔。書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不斷啟迪我們,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書是一位真誠的朋友,跟我們面對面地交流,鼓勵著我們去發現生活的美。書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微笑地訴說著,教會了我不少道理,也讓我明白了這世間除了甜,還有苦。也教會我們如何去面對人情世故。
如果你問我做什么事最開心,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讀書!是她,開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生活;是她,幫助我不斷提高,不斷進步;是她,帶給我幸福,帶給我滿足。讀書,真好!當你讀書時,你的思維在書中神游,你的情感在書中起落,書的魅力便在于此。
我愛讀書。
篇三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我是高一三班安楠。
"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可見讀書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今天就談談讀書。
(一)讀書的態度
大凡講讀書,首要的就是談談對讀書的態度。歸結起來,有兩個字可以作為統領:"莊重"。莊重是為人之本——對自然要有謙恭之心,對生命要有敬畏之心,對語言、文字、書本乃至一切文化都要持莊重的態度。不要跪著面對偉人,對待和曾經的輝煌歷史,我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但不能盲從。我們應該秉持事實和真理,堅持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做出恰當的判斷。
(二)讀書的方法
其次,我想談談自己讀書的一點方法和感受。
讀書有個前提:帶著問題去讀,邊讀邊質疑。等到學會了怎樣問,就自然會做得好學問。
我們讀書需要會比較。比較什么呢?有兩層——我們需要比較出版社和相應的作者或者譯者。可不要小看這些。就拿文史方面的書為例,出版社的水平直接決定了此書的精準程度和譯注水準,從而決定了讀者在讀書時的愉悅程度。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風格,比如選文史專著和古籍,當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和商務印書館三家為魁;選中外文學,當推人民文學、三聯書店等為魁。但是我們也不能拘泥于版本,就像有人好古籍,非宋版、元本不讀,那最后反而是鉆了死胡同。
我們除了比較版本,還要比較書中的內容和思想。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一邊要綜合我們所見的不同觀點,一邊要據此以進行自己的判斷和提煉。舉個例子吧,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唐代"關中本位政策"到武曌時才不復執行,關隴集團至此不復存在。但黃永年先生唱反調——他在《從楊隋中樞政權看關隴集團的開始解體》一文中,從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進行分析,得出了"關隴集團在入唐后便不復存在"的結論。那么究竟是誰說的更有道理?我們就可以據此來深入的分析,甚至可以提出第三種解釋——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的結晶。
我們讀書也要會窮究。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精神。當初我讀《史記》,看到《秦本紀第五》中講到"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可是《呂不韋列傳》中卻說:"秦王立一年,薨,謚為孝文王。"同樣的問題,《資治通鑒》說:"王即位,三日薨。"那么其中的差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來我在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所著的《從城市國家到中華》一書中找到解釋:"子楚作為大王即位后,于逾年改成元年。"原來這里是一個逾年稱元法的問題。至此這個問題才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解釋。
諸位或許要問:為什么不上網查呢?網絡上信息太雜,也不見得準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養成獨立思考和獨立查資料的習慣,而不能過于依賴網絡,吃現成飯可就沒意思了。
至于讀書的具體方法,我常用眉批和卡片。想要做好學問,資料的搜集必須要重視,這就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和積累。當然素讀書無定法,適合自己的才是的。
(三)讀書的責任
我們讀書不能夠固步自封,應該主動的培養"大視界",以世界的潮流衡量自身,進行取舍。
若說讀書非要有個"用處",我就歸結一下,在于"改變自己影響他人貢獻社會"。讀書并將書中的靈魂應用到實處,豐富自己,這是其一;在應用的同時,將自己的能量傳播給身邊的人,這是其二;最終為社會在各行各業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貢獻,這是其三。
我今天所講,在于開風氣之先,希望能借此機會,在同學中間形成一個追求真理、上進的學風。如果所講有什么紕漏,歡迎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