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國旗下講話演講稿(精選4篇)
教師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篇1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愛心獻給他人”。
我們每個人都沐浴在愛心當中,從小有偉大的母愛和父愛所籠罩,長大后漸進被友誼之愛、師生之愛、社會之愛所包圍、所鼓舞,所有的愛心中,還有一種是人類互相幫助體現出的愛心。
同學們試想一下,你在遇到困難、非常無助的時候,一定非常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時如果有人非常熱情地幫助了你,你的心里是什么樣的?同樣別人在需要幫助時,你非常有愛心地幫助了他,你的心里又是什么樣的?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體會,無論是幫助還是被幫助,我們的心情都是非常的好,非常愉快的,也許有的同學說這種感覺說不出來是什么滋味,其實這就是一種美好的感覺。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愛心,要讓別人知道你有愛心,只有用這顆愛心去幫助他人,讓他人感受到才行。否則你把你的愛心留給自己,那就是沒有愛心,反而是有了一顆自私的心。你也永遠感受不到這種美好的感覺。
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人類永遠需要在互相幫助的氛圍中進步和發展。愛作為人類一種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的美好言辭,它應該是更加具體、直切地落實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幫助的行為中去,去關愛每一個你所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同情他們,幫助他們擦干生活帶給他們的眼淚。愛心就像陽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為溫暖人心的力量。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教師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篇2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早上好!
本周五是9月10日,我們將迎來第26個教師節。國家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老師是我們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韓愈在《師說》中說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也就是說,老師是為我們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老師,是一座知識的寶庫,里面有讓你望而生敬的人生財富,采擷一二,也許你就會頓悟人生,受益終身;老師,是一把探求真理的金鑰匙,為你開啟無邊際的知識殿堂,讓你遨游其中,其樂無窮;老師,是我們求知道路上的明燈,點點光輝,為迷失方向的我們照出光明大道。老師,是初春的雨水,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老師,是盛夏涼爽的清風,為我們驅走煩躁不安;老師,是金秋流動的浮云,為我們開敞心扉;老師,又是嚴冬傲立的雪梅,為我們送來絲絲暗香……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我們向老師學到的第一個或許不是知識,而是做人的道理。老師教會我們真誠,引領我們以一顆善心待人待物待世;老師教會我們自信自強,“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在挫折、困難和失敗面前,是我們的老師諄諄地教誨我們不怨天不尤人,能生強敵者,先自勝者也。老師教會我們廉恥。知恥近于勇,一個人有了廉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舍有度。總之,是老師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
我們北郊那些愛崗敬業的園丁們,不僅是我們的良師,更是我們的益友。一個生命需要另一個生命的指導與安慰。在人生旅途中,能與老師為友是我們莫大的幸福。玻璃與金子相會,便會有寶石的光澤,常人與智者接近,也會變得聰明。要交益友,交智友,那就與師者為友吧。為師者,積富于心,博學睿智,可求教,可切磋,智慧共享;師友一體,學問感情融合,乃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與師為友,會有內蘊的才富滋潤你,足以在交流中獲得力量與靈感。“一位好教師,勝過萬本書”,與師為友,我們的生命之中就有了一輪太陽,那光,那熱,溫暖心靈,相伴人生;與師為友,轉惑為智,即迷而悟,以他山之玉來攻石。“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與師為友,定要珍惜!
教師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篇3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我懷想,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拳拳赤子心,感天動地情。我仿佛看到:戰國時,楚王寵信奸臣,屈原仗義直言,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于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回天。悲憤之下,他抱著一塊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湖面上大小船只往來穿梭,百舸爭游,蔚為壯觀。這一天是農歷五月初五。后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中,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尸體不被吞噬。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但是,我想起XX年曾經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后中國人想要劃龍舟、吃粽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家提出申請,你一定會說:“開什么國際玩笑!”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鐘,每年這天都要吃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別扭。”還有人說:“我們的端午、中秋、元宵、重陽等傳統節日本來就在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大舉進攻下漸顯頹勢,如果連端午節今后都改姓了洋,真是愧對祖宗啊。”后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 “端午祭”,并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韓國保護端午祭的經過至少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么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經納入我國法定假日的議案。我認為,以立法手段保護傳統節日是積極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舉措。但同時我也覺得,申報和立法只是一種外在的行動模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從內心生發出來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驅力,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能得到延伸與豐富,民眾的心態也會變得健康、美好和開放。
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里來?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恒。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為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
由端午節想到屈原,想到了端午之爭,想到保護民族文化關鍵在于教化。這些就是我今天站在國旗下的感悟。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謝謝。
教師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篇4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圣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么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