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講話演【三篇】
國旗下講話演【一】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獻詞的題目是“養成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
聽到這個話題大家一定覺得很老,但它不過時。它對學生和學校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人生因什么而精彩呢?答案有很多很多,但有一個答案一定正確合理-——人生因文明而精彩。校園因什么而文明?因你、我大家的文明而文明。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行為習慣。文明習慣培養來自于細節,文明素養體現也在細節。
文明在哪里?文明就在我們身邊,它反映在你的每一個言談舉止中,體現在你的日常行為里。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和睦,是見到師長時的一聲親切問好,是去食堂就餐時路上的自覺排隊,是在別人幫助你時說一聲“謝謝”,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把宿舍收拾得整齊、干凈,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進步,是行為的端正,是習慣的改善,是修養的提高,是品質的提升。從教育成長的角度講,文明是告別昨日的無知和粗俗,是養成今日的自覺的控制。現代社會中,一個基本文明舉止都不具備,基本文明規范都不遵守的人,只能是一個落伍于文明社會而不受歡迎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文明習慣至關重要。怎樣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成為文明學生呢?我覺得文明的學生一定是這樣一些人: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講禮貌的人。禮貌用語常掛在嘴邊,不大聲喧嘩,不說臟話,他更懂得要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因為尊重他人與尊重自己同樣重要。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有著良好衛生習慣愛護公共財物的人。他愛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會踐踏花草,不會亂涂亂畫,不隨地吐痰,更不會踢門、浪費水電……而且會勸阻、制止破壞行為,及時報告。他會自覺維護校園環境,他更不會亂丟飲料瓶、食品袋、廢紙等垃圾,而且看到時會動手撿拾,因為他懂得環境是大家的環境,應把美好留給他人和自己。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他會尊敬師長、友愛同學,關心身邊的人和事,不與同學追鬧、吵架;他更會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長輩的養育,感恩老師的教導,感恩社會的支助。
國旗下演講稿:養成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第一范文網
同學們,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個品格。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
謝謝大家
國旗下講話演【二】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知榮恥,做真人》。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為、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
“孔融讓梨”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了。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西漢的韓信,年輕時受恩與一位老奶奶,長大以后,雖功成名就,被漢高祖劉邦封為“淮陰侯”,卻念念不忘當年那位老奶奶的分飯之恩,派手下四處尋找她,最后以千兩黃金相贈,成就了一段“一飯之恩,涌泉相報”的千古美談。宋朝時的楊時和游酢,是當時有名的學者。有一天,他們一起去拜見程頤,向他求教。當時外面正下著鵝毛大雪,寒風刺骨,又恰逢程老先生在家閉目養神。為了不打擾老先生休息,他們二人就靜靜地站在門口等候。老先生醒來時看到他們,這就是歷“程門立雪”的故事。
華夏兒女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無不體現一個人的氣質與素養。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可是,在我們的校園中,不文明的現象卻仍然存在。有些同學出口成臟,打架罵人的事件還偶有發生,常引發同學之間的矛盾。還有一些同學將飲料瓶、面巾紙、塑料袋、紙屑隨處亂扔,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嬉戲,卻毫無羞恥之心。面對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同學們袖手旁觀,無動于衷。這些行為都是與我們學校提倡的培養同學們的小公民意識背道而馳的。
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貌并非是個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尚的真實反映,是一個民族道德素質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標志。同樣在與人交往中,也需要寬容,虛懷若谷、容得下不同的意見,對人友愛、理解,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得理讓人,失理道歉,真誠地與人相處,與人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一聲“你好”帶給我們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謝謝”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一聲“對不起”能化解我們劍拔弩張的沖突,一句“不要緊”等于給我們送來陣陣溫潤的春風。同學們,作為禮儀之邦的一員,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吧!讓“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用友好、誠懇的態度待人,用熱情、大方的舉止處事,知榮恥,做真人,讓校園充滿友愛的溫馨,讓文明禮貌之花在我們的校園競相綻放!
國旗下講話演【三】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第15周星期一,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每天問一問自己。
我們每天問一問自己,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這四句話出自陶行知的《每日四問》。陶行知是我國的教育家。他在文中要求我們每天問一問自己,在健康、學習、工作、道德四個方面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多少?健康是生命之本、幸福之源;學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工作的好壞對我們的今天和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說:“如果我們每天都這樣地問問自己,這樣地激勵和鞭策自己,我們就一定能在身體健康、學問進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每日問一問自己,實際上就是一種反省,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在我國古代先賢身上就有這種好的習慣和品質,《論語》中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個問題來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誠實可信?師長的傳授學藝是不是復習運用了?”千百年來,無數的古代先賢以這一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最終成就了很多的謙謙君子和學問大師。今天,我們偉大的教育先輩陶行知先生更是把它升華成“每日四問”。
每日四問,值得我們反復思考,應當做我們成長中的一面鏡子,每天照一照,每天問一問自己,我今天鍛煉身體了沒有?我今天讀書了沒有?我今天抄了讀書筆記沒有?我今天寫了日記沒有?我今天學到的知識鞏固運用了沒有?我今天做了哪些對集體和他人有益的事情?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都要來養成每天問一問自己的習慣,做一個身體健康、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