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成長演講題目(精選3篇)
中學教師成長演講題目 篇1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成長路上,與法同行》。
我們常常用“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來表達自己對自由的向往。然而,鳥和魚并非是不受任何限制的。魚兒離不開水,可水又有深有淺,有寒有暖,有咸有淡,熱帶魚就不能自由的生活在北冰洋;鳥兒離不開天空,可是有碧空如洗的晴朗天氣,也有暴風驟雨,風雨交加的日子,鳥兒也不可能在什么天氣都能飛翔。魚和鳥的自由是有條件的,不存在什么“絕對自由”。
相信大家對法律這個詞并不陌生。無論是看書讀報,還是看電影電視,我們都能感受到法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我國是一個法制社會,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要知法、懂法、守法。也許個別同學會講:我還小呢,法律會保護我!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而不是保護我們違法犯罪的。由于一些未成年人沒有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不知法、不懂法,導致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
有些未成年人年少氣盛,法制觀念淡薄,做事缺乏理性思考,有時不計后果;在處理同學關系中講義氣,不能分清是非曲直,甚至釀成校園暴力……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行為不利于自身良好品質的形成,甚至有可能因此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都難免會犯錯。犯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及時改正,我們仍是好孩子。但若執迷不悟,一錯再錯,就會葬送前程甚至生命。所以親愛的同學們,錯與不錯只是一念之差,守法與犯罪也只是一步相隔。
成長路上,遍布荊棘。與法同行,陽光滿地。我們一定要增強法制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小公民。我認為同學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努力學習各種法律法規,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二、在學校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班規等。
三、在家聽家長的話,不做家長不允許的事。
四、在社會做個好公民,不爭強好勝,盡量避免和別人發生沖突。
另外,作為未成年人,我們要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建議同學們如果在遭到違法犯罪行為侵害的時候,要記住兩點:
第一,同學們要以躲避、免受違法犯罪行為侵害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不提倡你們去同違法犯罪分子面對面搏斗。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設法擺脫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又或撥打“110”報警。
第二,如果同學們發現自己正在或已經受到非法侵害,就應該采取正確的途徑解決。比如及時向學校、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報告,由家長、老師或學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機關或者政府主管部門報告。
同學們,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讓我們舉起生命的盾牌,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成長路上,與法同行,愿同學們平安、健康、茁壯地成長!
今天的講話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中學教師成長演講題目 篇2
尊敬的各位家長:
下午好!很高興因為孩子,我們走到了一起。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初一(6)班的師生,感謝各位家長從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參加今天的家長會。我是一(6)班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周勇。孩子進入初一已經近三個月了。雖然通過短信和電話,我和一部分學生的家長已經有了接觸,交流了孩子在家在校的行為習慣、學習情況等方面的表現,但絕大多數的家長我們還未曾謀面過。
召開此次家長會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更清楚的了解在座各位的子女在校或在家的表現,以便老師能夠及時調整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促使家長也能夠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管理中來。我想在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孩子了。所以孩子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那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一件事了。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我會盡我最大的能力,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門,與他們一起學做人,學知識,學交往,學玩耍。同時我也殷切地盼望能得到各位家長的大力支持,讓孩子在家、學校這兩個生活學習的主環境里和諧、快樂、蓬勃向上地發展。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與各位進行交流,溝通:
一、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告訴各位方面大家掌握孩子的行蹤,上午7:20——12:00,下午2:30開始,星期一5:45;星期二,三四4:55;星期五4:00。當然如果要打掃衛生則要提前到上午7:00;下午2:00。希望各位家長理解和支持,同時控制好自己孩子的時間。
二、班級整體情況和存在差異
(一)本班有35個男生,29個女生,男女生人數基本平衡。經過兩個多月的磨合,孩子們已經能夠打成一片。他們聰明、熱情、勤勞、活潑。課上大部分孩子聽課認真,思維活躍,也敢于表達,作業上大部分同學能及時完成,但書寫不夠漂亮。每天清晨的清掃學生基本都能主動的及時地完成,但有少部分學生不愛勞動,或從來就不想干勞動,對于這些同學,我正在采取一定的措施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傍晚,一些同學晚幾分鐘后離開教室,就為了有效地管理好班級的燈火和財務問題。還有一些人,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任勞任怨地為班級服務,想老師所想,急老師所急。
期中成績匯報:
應該說,檢測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檢測,讓孩子了解今后學習的大方向,讓我們了解孩子知識的薄弱點,使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有的放矢。
(二)存在問題
這次考試雖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更讓我清醒地看到了班級里存在的差異
1、學生習慣有差異
班級里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相當好,上課時專心,作業專注,所以作業速度很快。可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被我戲稱為“磨、拖、羅、拉”。上課的時候默默無聞,你講什么充耳不聞,做作業的時候卻磨蹭、拖拉、羅嗦,所以我稱他們為“摩托羅拉”。有一部分學生做作業時不專注,喜歡左顧右盼,交頭接耳,非常羅嗦。于是很可能你看到孩子回家做了很久的作業還沒有做好,等得心急了,說不定不自然地就連老師一起罵了。
2、重視程度有差異
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家長可能會說放棄,但是我們老師不會輕言放棄,特別是對于那些不是因為接受能力問題,而是因為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問題,造成了輸在起跑線上的狀況,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有的家長可能認為我只要孩子健康就行,成績無所謂的,甚至有些家長早就為孩子的將來創設了豐盈的物質基礎。但是我們覺得我們的認識應該提升到這樣的高度,我們老師重視的也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視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意志品質的培養,這種意志品質就是面對困難的韌性,是一種能夠持之以恒、迎難而上的心理品質。我記得有專門幫孩子解除網癮的教育專家說過:決心+毅力=100,決心加毅力等于成功。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習上浮夸、沒有鉆勁、偷工減料上下功夫那么我想他今后無論做什么,也不會有較理想的結果的。反之,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形成了這股子的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無論走上哪一行相信總能打造屬于自己的一份廣闊天地的。
可開學來我還是在很多布置的回家任務的反饋中感受到各個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程度確實有很大差異,比如:有的孩子經常有少做、漏做,甚至不做作業的情況,可我們的家長卻絲毫不知情,或者知道了就干脆就之任之了。其實我們家長何嘗不是在給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呢?在這里我想請各位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個做事認真的形象,在無形中給予孩子良好的影響和教育,這是隱性的教育因素,是我們學校教育無法涉及的,但給孩子的影響卻是極大的。
3、學習效率有差異。
作業問題一直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我理解每個當父母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輕松。其實作業問題是一個全社會共性的問題,作業時間的問題體現了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問題。我比較贊同這個觀點。憑心而論,學校的作業不是很多,每次作業的布置老師都事先估計了時間。接受能力強速度快的學生很可能在學校就已經做好了,而有些速度慢的習慣不是很好的,單門功課在一個半小時以上,都是很正常的。同樣的作業,而有些家長說孩子要做2個小時甚至3、4個小時的作業,這就要問問孩子的學習效率了?我們允許個體之間有差異,但是差異太大就要反思是不是孩子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上有問題。
4、學習方法的差異
有些同學很主動的積極地學習,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有限作業,還有計劃地給自己補充了很多精選的練習,預習,復習工作完成出色;而有些同學呢,是被動地隨性地學習,有時布置的作業也不能完成,更別說給自己加營養快餐了。故學習的過程中,有些同學是一直處于饑餓狀態,而有些同學則是一直處于幻想中的溫飽狀態。這兩種方法怎么可能換來同樣的效果?同臺較技,自然是后者落敗的可能性來的大了。
5、部分學生自信心不足,少部分學生盲目自大
6、學科之間不平衡,有偏科現象。
三、孩子進入初一的變化。
孩子升入初一年級,一切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學生的各項發展要求,都和原來有了很大的區別。因此初一年級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折,如果孩子能很快適應,那么他會越學越輕松,反之,孩子會越學越累,成績越落越后。如果要使孩子順利的完成這個過渡過程,初三中考考上心目中的學校,除了孩子自己的主觀因素之外,其中也需要我們家長的幫助,家長要幫助他,那么你必須了解孩子這個過程中的變化:
1、學習方面:
知識學習更廣泛了,考試類型更多更復雜了。學習的容量更大了。答題的要求更高更規范了。知識點越來越密集。隨著年齡的增長,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其實這正是逐漸向初三體系的靠攏過程。所以呀,有些家長不要憂心忡忡,尤其是看到孩子的成績像“高臺跳水”一般從99、100落到了80多分,更是心急如焚。又是抱怨孩子不認真成績退步了,又是抱怨老師水平低,把自己的孩子教差了。其實,我要告訴在座的各位家長,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光看分數,更要看分數的含金量。
2、心理方面:
其次,孩子們的心理狀況也變了。人大心也大。獨立意識大大增強,不愿意將自己的小秘密與大人分享了,自尊心也逐漸增強。不知家長們有沒有發現,這階段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有著自己的要求和標準,而且你有時很難與他溝通。其實我們不必太追求最后的結果,可以先答應他們的要求,同意讓孩子自己試試。另外,家長還要把握好批評的尺度,因為這階段的孩子太怕“丟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
3、思想意識。
再次,孩子們的思想從單純更走向了復雜。所以我常常聽到你們說:這孩子很犟,不聽我們家長的話了。應該說,初一年級正好是他們的一個心理特殊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辨別力比較弱的。他們不能把社會上的是是非非搞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這也就需要家長經常給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誡,經常提醒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以給他明確的方向。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大人的“口風”保持一致。不要爸爸媽媽這么說,爺爺奶奶卻是那么說,這樣孩子就更辨別不清楚了。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意與學校老師的要求保持一致,否則學校老師再怎么嚴格,對正逐步想要走向獨立、正擁有反叛意識的孩子來說,將絕對出現效果為“零”的教育,有時甚至還會出現負數。
四、我的教育教學思想
不管我教的學生是幾年級,我始終要向他們傳遞這樣一個觀念:做人第一,學習第二。 我常對學生說,這個“人”是不簡單寫的一個字。一撇,表示人品;一捺是表示學問。要做好這個人,誠信是首要。
我總是在學生面前說到做到,不食言!(有些事情也許你們家長見了認為是小題大做,沒事情找茬。可學校沒小事,件件是大事。這是教育人的事情,得從小事情抓起。否則,老師怎么會在孩子心目中會那樣敬畏?你們家長的話為什么有時會沒有作用?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你們的話會越來越不靈驗。我想,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此。)對待孩子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則瞞,能騙就騙,因為對孩子來說,騙過了一次,就可以減少一次“災難”。可是孩子說的謊話,往往站不住腳,很容易被家長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的態度會更加強硬;而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后更會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遇到這樣的情形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恰當地引導。如:可以給孩子三次機會,第一次說理,第二次提醒,第三次再懲罰也不遲。這樣,給孩子改正錯誤一個緩沖,一個過程,孩子就不會有害怕恐懼的心理了。
其次是要善解人意,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對父母,對老師,對同學,對生活……他懂得感恩了,一定會把學習搞好。我提倡孩子在家要做家務活。勞動能讓人心思細膩,能讓人懂得辛苦……學會生活,有這么多的好處,你們家長為什么一定要包辦呢?剛開學,我每天都來親自打掃教室,我就幾次三番說:“咳,要是有人來主動奪過我手中的掃把勞動的人,我一定很欣賞!”現在,我只要拿起勞動的工具,來搶的人一定很多,因為我大肆表揚了一番。現在,當有人又要來搶時,我又說:“咳,要是我沒做,你們就看到臟的地方并且主動去打掃了,我更高興。”各位家長,你認為我是做的小事情嗎?這是在塑造人,塑造一個勤快的、善解人意的人!這樣的人誰不喜歡?哪樣的社會不歡迎?
再者是培養孩子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中學三年很快就會一晃而過,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于今后生活所運用的知識比起來,絕對是杯水抽薪的問題。所以在校學習階段,致力每個學生都能自己主動地去學習,特別是讓每個學生有今后學習的能力,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他學會了學習,那他就擁有了一個聚寶盆。通過學習,孩子的心智會快速地發展起來,品德性情都會有顯著的提高。這樣的人,我想定會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到老時,你還會為自己的子女不孝順而揪心嗎?
五、需要各位配合的幾個方面。
家長的善導是家庭教育的黃金,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及時抓好教育,才能使孩子步入深層次的發展。教育孩子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更是家長們的責任。學生來到學校接受教育,提高和進步,是我們老師的愿望,也是家長們的愿望。因此我希望家長朋友多費點心思,配合我們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幫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最大的不幸往往是從忘記自己的責任開始的,最初是在小事情上,然后就會在重大事情上。
孩子們沒有責任心的問題,我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或聽到孩子們不負責任的事情。如:忘了帶學習用具,作業沒做完就玩去了;做清潔,掃把、帚帕扔一地就不見人影了;筆、書本攤一桌子,抽屜垃圾塞得連書包、字典都放不下等。每當老師幫助教育時,孩子們都是一個理由"忘了"。那么是不是我們的孩子記性不好,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得了健忘癥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們的孩子沒有被培養起責任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天都有父母把孩子忘記的東西,紅領巾、校服、書、本子,送來。家長的寬容縱容了孩子責任感的缺失。我建議家長提醒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相關學習工具與資料和不是包辦。自己能解決的事情自己做,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
2、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抓緊時間不拖欠。
首先,讓孩子迅速開始。有些同學在坐下開始做作業時,常表現出不能立刻進入全神貫注學習狀態的特征:或東找西找學習用品;或東翻翻語文,西翻翻數學;或一會兒喝點水,一會兒吃點東西,一會兒瞄瞄電視,一會兒聽聽大人們閑聊,一會兒又插話……時間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我想這個問題只要你固定他的時間和地點,那是很容易解決的。
其次,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你可以協助孩子排除外界物質誘惑,使內心安靜下來。不要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批評、教育孩子,一來教育無效,二來作業效率低下,長此以往,還會導致作業與煩人的數落聯系在一起,從而討厭做作業。
3、培養孩子的耐挫力。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關懷、爺爺奶奶的呵護中長大,備受至愛,事事順心,因而,缺乏一種耐挫力。主要表現為:聽得進表揚聽不進批評,偶爾考試成績不佳便會經受不起,失去自信心。為此,家長有必要培養孩子的耐挫能力。在家中,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受一些小小的挫折,并鼓勵他自己克服。例如:父親與孩子下棋,有的父親怕孩子輸后哭鬧,因而故意讓他一回,孩子贏了,雖然不哭了,久而久之,孩子只能贏得起,卻再也輸不起了。有的父親則不然,真刀實槍與孩子干,第一回孩子也許輸了,但第二回,第三回情形也許會出現變化,孩子也會想盡辦法對付父親,表面看來似乎贏了一盤棋,實際上培養了孩子不僅贏起得起,更輸得起的好品質,為他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4、培養孩子的“肚量”。
現代家庭,孩子在家中唯我第一,生活圈狹小,因而容易出現“氣量小”的毛病,常常表現為心中只有自己而無他人,往往只看自己優點,只看別人缺點,甚至拿自己的優點比別人缺點。因此,家長必須耐心地培養孩子的“肚量”,多帶孩子去一些公共場所,讓孩子與同伴一起游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孩子心胸開闊,豁達樂觀的性格。孩子小時就有很好的“肚量”,為他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因為雞腸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尋煩惱,為了一點兒小事就鉆了牛角尖。
5、不要給孩子配手機等現代通訊工具,如果學生帶手機到學校,我收到只要等他畢業或不讀書的時候來領取,希望家長們能理解。因為學生用電話基本上上網聊天,打游戲,進入不健康的網站,考試作弊等,基本不會用在正路上。
6、給孩子樹立安全意識,交給孩子安全常識,防止發生意外。同時希望家長隨時搜查孩子的書包,看看里面有沒有管制刀具等危險物品和不健康的書籍。如果有及時幫孩子解決處理,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7、如果我打電話或是讓學生通知你們到學校來的話,請盡量抽時間來學校協助老師教育孩子。我們班有些家長可以說是不稱職的,把孩子放到學校來就以為孩子與自己無關了,根本不配合老師進行共同教育。畢竟孩子是你們自己的。
8、如果你的孩子有事或生病不能到學校上課,請你們一定要電話告知我。如果孩子向你們要錢說交什么,賣什么的話,也希望你們大電話確認一下,以免他們騙你們的錢來干其他事。
最后,我想用這樣一段話,與各位家長朋友們共勉。
兒童在生活中所學到的,與其生活環境有關: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指責;如果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打架;如果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難為情;如果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內疚;如果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忍耐;如果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自信;如果生活在贊揚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如果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主張正義;如果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具有信念;如果生活在贊許的環境之中,他就學會自愛。
我希望每個家長,
多一份責任,少一分放任
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訓斥
多一份關心,少一分隨意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責備
多一分賞識,少一分自棄
因為緣份,我們將同行一路,今天這次家長會,算是我們的第一次握手吧!想和您探討的東西很多,限于時間關系,不能詳盡敘述,但相信隨著彼此了解的深入,我們還會有更多次的不同形式的握手。書信,面談,電話都可以,再次深深感謝各位的理解與支持,為了孩子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我始終相信,付出終有回報,在各位家長的配合下,在孩子們的努力下,我想孩子們一定能茁壯成長。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這些。講得不當之處,請各位海涵。
中學教師成長演講題目 篇3
朋友們,你們好嗎?
沒有反應哦,看來你們習慣于當老師,扮演老師這個角色太久了。卻忘了自己首先是個人。為什么這么說呢?人的天性和本性是追求快樂的,快樂是需要表達出來的。但自從戴上了教師這個面具后,你們刻意掩蓋了純真的本性,讓自己為人師表,你們肩負著傳道解惑的神圣使命,心情變得無比地沉重,笑容慢慢地離你們而去,于是在他人眼里你們象真正的老師了,久而久之,你自己也相信你是個老師了。為什么我說是你們,而不說是我們呢?因為我雖然站在講臺上,但我并不把自己當成老師來看,至少我首先認為我是個人,一個需要快樂的人,一個傳播快樂的人。如果教學是很苦的,受眾是不快樂的,那教學又有何意義呢?正如中國臺灣作家柏楊說的“經濟水平提高了,但人們的快樂反而減少了,那GDP增長又能什么意義呢?”我不以老師們與你們打招呼,而以朋友們稱呼你們是為何呢?這并不代表我不尊敬你們,而是要讓你們忘了你們是老師,至少現在忘了你這個角色。回復到人的狀態,自由人的狀態。為什么我能忘了我是個老師的角色呢?因為我始終相信教育的最終使命是不用教育,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沒有學生。醫生的最終使命是沒有病人。既然不用教育,為何現在還要教育呢?人類制定了社會的游戲規則,為了有序化,便于管理,于是大家都遵從它,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發展。為創造人類所需的財富,社會進行了分工,每個人都得有一門技能進行創造。哪些是不用教育的呢?我想是作為動物的本性,追求快樂幸福,這些是不用教的。什么是不得不學的呢?那就是社會的游戲規則,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適應的各種生存創造能力。但那是最終使命,是我們的理想境界,可相而知目前我們是沒有達到的,于是不得不去教育,首先教育人們如何快樂。
沒有學生何來的老師呢?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也就是每個人都是學生,每個人同時也是老師,于是每個人自然而然都是人,活生生的人,希望快樂幸福的人。
你們好嗎?看來我的笑容感染了你們,喚起了你們作為人的天性,現在我可以稱我們了。
社會無形的壓力壓得我們的學生喘不過氣來,誠信機制的缺失讓人與人之間單純的關系復雜化。本來簡單的教學變得復雜起來,在教學之前我們還得取得學生的信任,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甚至在這之前還得讓學生們熱愛生活。當我們以滿腔的熱情開始教學時,發現下面一張張冰冷的臉孔,那份熱情于是慢慢地消退。這是作為老師的第一悲哀,面對那些無辜的臉,我們能消沉下去嗎?
看來喚發起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從而熱愛學習成為我們的第一任務,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了。
快樂這本來是人作為動物的本性,與生俱來的天性,為何沒有了呢?既然是天性,那說明是不可能消失的,只是被壓制了,掩蓋了。它一定還潛伏在動物的潛意識中,人的潛意識中。只是需要疏導,從他們內心深處爆發出來。需要一個媒介,或者叫導火線。是誰壓制了他們?自從我們戴上了教師這個面具,學生們戴上了學生這個面具后,師生之間不可能完全地自由平等了。本來師生是朋友,現在卻不由自主地成了對立面。學生們討厭學習,認為是不得不學習,那么自然而然認為是老師要他們學,老師就成為他們的假想敵,發泄的對象,痛苦的制造者。
自從老師上臺的第一句話:同學們好!學生們不得不喊出:老師好!就定下了基調,悲劇就開始了。面具帶上了。人為地制造了不平等,教育與被教育開始了,事實上本應該是互相的教育,自我的教育。
改革就從上臺的第一句話開始:把同學們好改為朋友們好。也許剛開始會不習慣,正如做慣了奴隸的人突然有一天做主人了,顯得無所適從一樣。但很快就會適應的。面具會慢慢地被摘掉,于是人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快樂重新回到學生的心中,再現于他們的臉上。
如果他們中毒太深,被壓抑太久不能輕易釋放時,我們得采用一些方法。快樂是可以互相傳遞的。可以讓他們說說昨天發生在他們身上最令他們快樂與自豪的一件事。注意力就是事實,這時他們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找令他們快樂自豪的事上,一個人的快樂表達,二個人的快樂傾述,五分鐘內營造了一種快樂的氛圍。這工作也許不易,剛開始或許看不出成效,需要堅持下去,但終究會有效的,因為你始終要相信人本是一種動物,動物的本性一定能被喚發。
專業知識的教學對我們來說是駕輕就熟的了,大學學了整整四年,又有了這么多的自我思考。問題出來了。有些老師深深地疑惑:我教的這些東西對學生們有用嗎?學生有必要學這些東西嗎?我講的都是真話嗎?我有言論的自由嗎?這些東西是不是必須教而不是我想教的呢?我對得起學生嗎?
大多數老師對中國的教育體制都是有自己的看法。本來進步就是在肯定的基礎上進行否定而來的。但改革卻是個漫長的過程,有些無奈,又不得不接受,時機不成熟該等待還得等待。
與其埋怨不如換個角度思考。既然事物都有兩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那么這些即使沒用的東西背后是不是隱藏著有用的東西呢?挖掘這些有用的東西這可是挺有意義的一件事。也許某些知識本身對某些學生沒有用處,但這一有點痛苦的學習過程是否可以培養學生很多優秀的品質呢?比如毅力,忍耐力,堅持心,超越性。至少可以在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增強抗挫折能力,不會輕易地放棄。
我發現幾乎所有的中學分班了,分成重點班與普通班,也就是好班與差班。不同的班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本來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不同的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好事。但有一點是要明確的:好班與差班只是單指在學習上的,有些人比較會學習,考試能力強,有些人不太會學習,對考試不太多感覺。好與差只是學習上的,運用辯證主義科學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有長有短。不會學的人肯定有他獨特的特長和優點。但習慣性思維卻讓我們認為:好班的學生比較優秀,差班的學生不可救藥。在心里上放棄了對差生的教育。差班學生自從進入差班后就變得真正地差了,本來學習上的差只是個現象,因為它掩蓋了自己背后的強。但現在只有差卻沒有了那背后真正的強。于是好班就成為真正的好班了,差班終于成為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差班了。
分到好班去教學的老師感覺責任重大,當然也感覺到由衷的欣慰,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成就感會強一些,動力相對也足一些。既然這批學生適合學習,那就讓他們好好學習吧,社會需要會學習的教師,科研工作者,科學家,哲學家,
分到差班去教學的老師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要始終記住:他們只是不適合學習,那么其背后一定有偉大的特質,有沒有被發現的優點,造物主在造人本身這方面是公平的。老師們有了更加神圣的使命:令他們發現他們的優勢。社會不是缺少企業家,藝術家,思想家嗎?培養他們吧,讓他們發現自己吧,他們是一群有創造力的人,創新就在于自由的想象中產生。不會學習是否預示著:他們不愿被常規性的東西束縛住自己,喜歡創新呢?社會不就是在創新中得以發展的嗎?老師們會擔心:我這樣做有意義嗎?學校只是以分數來評價一個老師的價值的。我的價值能被學校肯定嗎?
我本為認為基本的學習能力人人都有。只是由于被打擊得多了慢慢失去信心了。我相信只要受到足夠的重視和鼓勵,是可以把有用的知識學好的。學習的動力不足是因為學生們認為這玩意兒沒用。是否可以考慮深度挖掘并顯現其意義呢?
教學工作表現不錯時,就會受到領導的器重,可能馬上會委以重任,做班主任,教務處主任,甚至副校長等職務。這也許是好事,能者多勞嘛。在常人眼里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更受人尊重,這也是人性的高層次的需求。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壞事,你根本沒興趣當官,你更喜歡教學。當官就得花精力,這樣你的教學時間縮短,質量自然會下降。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們的受益就減少,對你的尊重和信賴就會慢慢地消失。而當官并不能給你以成就感,教學中的成就感卻在無形中消失了。老師們這可要慎重,要抵制住外在的誘惑,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根,生存發展之根,千萬不能舍本逐末。
當然教育工作者有時會迷茫:在現行的體制下,自己的出路在哪?這份工作工作時間如此之長,壓力越來越大,待遇卻一般。開會時領導大談特談奉獻精神,卻從報導者眼中發現了虛偽和無奈。
于是有人把這份無奈的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同時搞些第二產業,以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累啊,能不累嗎?人哪有精力從事兩份不同的工作呢?這不是違反社會分工的原則了嗎?本來這個社會的就業機會就不夠,而你卻偏偏要多占一個機會,這豈不是破壞這社會的游戲規則嗎?
還是把機會還給社會吧!還給那些需要這個機會的人。回到教學上來,除非你不適應教學,徹底放棄了教學為止,那說明教學這個機會不屬于你,自然社會上有你要的機會,那就大膽地去吧。
問題又來了,那收入不高怎么辦呢?難道老師就不能追求財富嗎?我又沒什么學校特權,無法權力尋租,豈不注定要守住清貧一輩子嗎?
未來社會是個資源共享的社會,知識傳播的手段越來越新,很多不可能都慢慢地成為可能。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遠程教育成為教學的又一新模式。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東西可以傳播,值得傳播。你的觀點新嗎?你的知識有獨見性嗎?你的理論研究深入嗎?你有首創精神嗎?你的教學方法有成效嗎?
教只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能力,可以說是謀生的能力。研是教的升華,研究出一些東西,一些對人類有意義的東西。產是載體,把研究的成果生產出來,才能讓大眾受益。這產就是財富,可以轉化為金錢,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
當然從教到研最終到產需要時間,我們得耐得住寂寞,默默地耕耘。
今天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現在是愉快的,一生也就是愉快的。佛教中的活在當下是很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