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通用26篇)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
尊敬的岳陽市武警支隊各位官兵、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金秋校園,丹桂芬芳,之濱,金風送爽。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xx級新生軍訓閱兵儀式暨開學典禮。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黨委、行政和全體師生員工,向在我校指導軍訓工作的武警支隊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謝,向來自全國各地X余名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
理工學院是一所具有明顯辦學特色、享有較高社會聲譽的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多年來,學院秉承“至善窮理”校訓和“三個為本”辦學理念,堅持實施“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的治校方略,辦學條件日趨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反映辦學實力和教學科研水平的多項可比指標位居同類院校前列。特別是20xx年12月31日,學校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成為XX省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實現了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的新跨越。未來四年,理工學院得天獨厚的校園環境將成為你們成長成才的搖籃,完備的教學設施和過硬的教學質量將為你們的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優良的教風學風將為你們營造緊張而充實的學習氛圍,一大批學識淵博的優秀教師將帶領你們步入知識的海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不斷凈化你們的心靈、陶冶你們的情操。同學們,你們選擇了前進中的理工學院,理工學院也必將托起你們青春遠航的夢想。
十年寒窗誠辛苦,四載春華須拼搏。同學們,你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個性和愛好,但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韶光易逝,同學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珍惜自己的美好青春和大好前途。在此,我向大家提幾點希望和要求,與同學們共勉:
第一,立人之本,在于品德高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先做人,后做事”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因素。作為一名承載時代重任的大學生,要致力于做一個全面發展、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人,既要掌握過硬的科學文化本領,更要有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同學們要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社會,全面展示當代青年大學生朝氣蓬勃、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贏得社會的認可和他人的尊重。
第二,成才之路,在于勤奮好學。勤奮好學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品德,同學們要把學習當作一種責任,一種追求。要盡快實現從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換,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特點和規律,瞄準新的學習方向,掌握新的學習方式,激發新的學習激情。希望你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水滴石穿的毅力,刻苦鉆研,努力學習,成為一名學養豐富的人。
第三,卓越之道,在于實踐創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學們既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要積極發揮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的優勢,勇于創新,善于創新。要大膽進行實踐創新,正確評價自我,增強信心,把自己創新的思維付諸實踐。
第四,人生之樂,在于擔當責任。同學們不但要有廣博的知識、過硬的本領,而且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勇于擔當責任,并為之而努力奮斗。要把個人理想與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結合起來,做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踐行者,和諧校園的積極建設者。唯其如此,你們的大學生活才有意義。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飽學知識,鍛煉才能,在擔當責任中成就事業,享受快樂。
同學們,在新中國成立66周年之際,在推進教育強省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期,你們和著時代節拍,為夢想而來。同學們,你們在理工學院求學深造的這幾年,將是學校發展十分重要、十分關鍵的幾年。你們既是學校發展的建設者,又是學院發展的見證人。希望你們能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為理工學院的發展譜寫新的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無悔青春。
最后,衷心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隆重舉行20xx級新生軍訓閱兵儀式暨開學典禮。剛才,同學們雄壯的軍歌、飽滿的精神、整齊的步伐、準確的動作,使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感到由衷的高興。短短的十天,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同學們辛勤努力的結果,更是部隊教官們高度責任感和卓越教學技能的巨大成果。借此機會,我代表學院,向幫助和支持我院辦學的各位領導表示誠摯的謝意,向為本次軍訓付出辛勤汗水、精心施教的部隊教官們表示最誠摯的敬意!
同學們,來到學院,你們三年的成人成才生活正式開始了。我們全院教師、干部、職工有決心和你們一起,齊心協力、共同奮斗,把學院的各項工作做好,把你們培養教育好,使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急需的新生力量。
學院是一所新型的學校,她是在國家把信息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是在中國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辦公室”、大力發展軟件外包和服務外包的形勢下誕生的。她順應了歷史潮流,受到了國家、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扶持,也受到、等一批世界頂尖級的企業和、等一批著名企業的支持。董事長先生投資辦學,拳拳愛國心,深深民族情,令人敬佩和感動。參與辦學,全力支持學校發展,令人鼓舞。在中國唯一參與了高博的辦學,更讓學院的辦學實現了高起點,新模式。在這樣一個新穎的、超前的培養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的搖籃里學習,同學們一定能出類拔萃。
學院堅持成人成才教育,注重培養同學們“四會”:第一是
學會做人,厚德是做人的基礎,良好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文明行為和進取意識,既是今天在校、更是今后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礎。第二是學會做事,作風要扎實、苦干,標準要精益求精,能力要突出動手操作。第三是學會求知,大學階段,課程多,新內容多,我院又特別強調實踐動手能力,完全不同于中學題海戰術,同學們一定要注意調整學習方法,適應大學學習。第四是學會合作,溝通能力、團隊精神是現代社會必須的,更是軟件產業所必需的基本素養,只有學會合作才能事業成功。
學院以軟件和服務外包人才為培養目標,一貫重視外語教學和發展國際合作。學院要求學生“電腦精,外語熟”。學院采取“教、學、做”三合一的教學模式,大力提高同學們運用電腦的實踐能力。學院要求學生外語要用熟,掌握外包所需要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電腦精,外語熟”將大大提升高博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學院為同學們成人、成才、成功,為大家的專轉本、就業或出國深造,在你們的學習、課外活動、業余生活上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希望同學們珍惜。今天我要說,同學們邁進了就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堅信同學們“人人有潛能,個個能成才”,期望同學們自尊、自信、自律、自強不息。軍訓雖讓同學們身體疲勞,但看到同學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我們更加相信,今天在校,你們以為榮,三年后走入社會,高博一定會以你們為榮。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對部隊教官在軍訓中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并衷心預祝同學們大學學習成功,生活愉快!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3
尊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學院的各位領導、承訓教官,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相聚在美麗的驪山腳下,隆重舉行西安工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首先,我謹代表全體師生員工,向各位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祝賀!向辛勤培育同學們成長成才的老師和家長致以誠摯的問候!向長期以來在國防教育、軍事訓練等方面給予我校大力支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學院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西安工程大學學校百余年的辦學歷程始終伴隨著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始終與國家興盛、民族復興息息相關。學校一直秉承“厚德弘毅 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弘揚“實業報國、負重奮進”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為國家、社會和行業培養了10萬余名各類高等專門人才。學校現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目前,學校擁有金花、臨潼兩個校區,占地1600余畝,設有13個教學單位,各類在校學生220xx余人。學校擁有一支以姚穆院士為代表的雄厚的師資隊伍,已經初步建成了工程訓練中心、產業用紡織品協同創新中心、時尚文化創意中心——三大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平臺,這些中心為同學們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實訓和科技創新基地。學校是國務院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推薦權,現有聯合培養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授權點49個(同學們所學專業都能推免或報考相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為同學們繼續深造提供了良好的選擇)。近年來,學校與20多個國家近50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為同學們提供了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只要同學們學業努力、英語過硬,就會有機會被選派赴國外就讀,獲取國內、國外兩個學位。
同學們,大學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如何讀好大學?我認為需要同學們盡快完成“三個”轉變(一是從盲目被培養到理性的專業興趣愛好和善于規劃的轉變;二是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三是從父母和師長庇護下的孩子到成人、合格公民的轉變。)因此,在同學們即將開始全新的大學生活之際,作為你們的師長,我談三點希望,與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堅定信念。新的大學生活,需要樹立新的遠大理想。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青年時期牢固樹立遠大理想,人生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同學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選擇的機會很多,現在還存在不少年輕人依然過度依靠父母的規劃設計。所以,希望同學們要根據自己的興趣盡早確立具體的奮斗目標和職業規劃,一定要自覺把個人理想和祖國需要、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精彩人生。入學之初,學校將會安排職業發展就業指導課程,同學們要把握好這一機會,認真做好自己的各項規劃,盡快完成從盲目被培養到理性的專業興趣愛好和善于規劃的轉變。
二是希望同學們發奮學習,求得真知。同學們,大學學習方式將會發生根本改變,尤其是在大學一年級將會遇到所謂的“學習陷阱”,即被動的大量的作業壓力將不復存在,主動學習將成為新常態,這猶如一直抱著養大的孩子一樣現在需要放下自己走路,一不留神就容易摔倒。在這里,我用兩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第一個是關于我校校歌中寫到的“七星燈火”。上世紀40年代前后,我校前身原西北工學院的學生在離漢中古路壩不遠的七星寺學習,當時同學們學習非?炭,教室里只有煤油燈,由于“開晚車”的同學與“開早車”的同學剛好接上,所以教室里的燈一直亮著,夜里從遠處看,點點滴滴的燈光長夜不息,被稱之為“壩上長夜、七星燈火”并成為當時的一景,F在同學們在“驪山晚照”的美好環境中學習生活,希望能夠像我們校歌寫到的那樣讓“七星燈火”與“驪山晚照”交相輝映,一脈相承。第二個是關于姚院士的故事。姚老師當年上大學時學習刻苦,基礎課很扎實,其中高等數學做題在千道以上。在建校初的一次教學研討會上,有位青年教師向他請教《微積分》教材中很難的一道題,未想到姚老師不假思索地在黑板上計算出來,當時離姚老師學習這門課已經時隔20xx年,讓大家非常吃驚。直到現在,姚老師還堅持在科研一線。希望這兩個故事能引起大家的深思。此外,希望大家還要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被動的“中學模式”轉換為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大學模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特別是要適應大學的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方法,勤奮學習,刻苦專研,求得真學問,掌握真本領,打牢今后發展基礎。
三是希望同學們修身立德,健全人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凡成大器者,莫不是“做事先做人”。完善的人格能彌補知識的“空白”,但豐富的知識卻難以填補人格的“缺陷”。大學時期是修身立德的關鍵時期,同學們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崇德修身,“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所以,希望同學們在今后大學學習生活中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要注重內心修煉,培養健康人格;要堅守做人原則,把住道德底線;要樹立樂觀向上心態,學會感恩,懂得回報。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有道德、遵法紀、講誠信、善團結、懂奉獻的大學生,盡快完成好從父母和師長庇護下的孩子向成人和合格公民的轉變。
同學們,新的大學生活從今天就開始了。大學的第一課,就是充滿激情和挑戰的軍訓。軍訓是磨煉意志、健全體魄、培養集體觀念、強化組織紀律的重要過程,也是同學們完成好“三個轉變”的重要一課。再過幾天我國紀念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將在北京隆重舉行,屆時同學們將會領略到我國軍人的颯爽英姿。希望同學們虛心向教官學習,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高質量地完成訓練任務,用出色的表現為大學生活開好頭,起好步。
最后,再一次歡迎親愛的同學們,希望大家珍惜大學的美好時光,秉承“厚德弘毅 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發奮學習,勇于創新,盡快完成“三個”轉變,創造出屬于自己、也屬于這個偉大時代的人生輝煌!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4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們成為了一個復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師生員工,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你們在國內外如此眾多的一流大學里選擇了復旦,我要對各位表示感謝!
從今天起,復旦將成為你們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個問題你們還來不及思考,那就是你們到復旦來到底學什么,或者說到底怎么學?我們從剛才學長們和導師們的視頻當中,聽到了、看到了一些他們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發表一個熱情洋溢的講話,而是要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們對你們到復旦來到底學什么的思考。
韓愈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一般來講,自學成才,幾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有一個導師。他還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復旦大學的教師,但如果你在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對于學生來講,來到復旦自然就是為了悟道、受業以及釋惑。雖然你們最終會被歸到某一個專業,或學科,會學習很多相應的專業知識,這或許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受業。然而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德曾經批評上世紀30 年代的美國教育,他說大學教育的目的已經卑微到只教學生某些學科的一部分的專業知識,因為你不可能把專業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書院里那樣,哲學家們傳遞給弟子的是一種智慧。其實,當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體驗發出呼吁,他說僅僅靠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地生活。雖然通過專業教育可以使他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和諧的人格。他同時也指出,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不過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此話有點粗,但是愛因斯坦不是一個講粗話的人。
然而,由于現代職業極度分化、多元化,隨之也導致高等教育的過度專業化。各類明確的職業指向使各種專業如雨后春筍般地應運而生,讓教育的意義變得越來越窄。教學的內容設定只是為了“就業”這個唯一的目標。這似乎是為了適應和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為社會提供一種及時的服務,但這樣的教育其實是在自棄,不是育人。它嚴重地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基本原則,因為人不應僅僅是社會當中的一個部件而已。事實上,現在的大學包括復旦大學的畢業生的職業和所學專業的對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經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說你學這個專業,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并不一定是跟這個專業有關的。因此,這就迫使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進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應的改變。必須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綜合性的大學,包括復旦大學必須有別于通常的職業學校。大學不能淪為金耀基先生所批評的那種職業的培訓所。專業知識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須去認真地學習,但是你們在復旦僅僅做這點是不夠的。按照懷特海德的說法,如果你僅僅只想學一些專業技能的知識,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為純粹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不能夠保證你真正能夠學好專業,有時反而會扼殺你的文化生活和專業精神的基礎。雖然專業知識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來到大學作為學生來講,更重要的實際上是一個悟道的過程。
何為“道”?“形而上謂之道”,“道”首先是一套價值系統。儒學經典《大學》當中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中國人認為智慧是以善為基礎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僅如此善還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是道的終極目標。然而就現實來看,如果一個人對人類的存亡一點都不關注,對未來國家和民族將賦予你們的歷史責任和擔當一點都沒有感覺,對崇高的價值體系沒有過執著的追求,他就會缺少一個積極而又嚴肅的價值系統。這樣的人在思想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必定會迷失自我。因此責任和擔當應該是對道的一種悟,也是道的一種具體的外在表現。我曾經多次說過,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對個人包括對自己、對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有責任感。如果學校的教育只是重視一些專業的知識教育,而不重視德性的培養,那么很可能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我們每一個人在對積極而嚴肅的價值的追求當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問題,這也是建立價值系統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這些問題包括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人類的終極命運到底會怎樣等等。雖然這些問題很大,現在甚至于未來沒有人能夠對這樣的問題提供一種完整的答案,但是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思考。因為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才能獲得一套崇高的價值。
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人文精神應該總是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他對崇高的價值體系的追求遠遠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們復旦大學實行通識教育,就是希望通過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以及專業課程改革,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融入到一種價值的追求當中去。雖然我們對這類問題不可能提供一個終極答案,但是我們至少能夠提供一些思考線索,而這種思考線索的重要性在于啟示人們如何讓這個世界成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從而在充滿著種種困難的現實世界當中不至于迷失。不僅如此,而且我們還要為這個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國,這套積極而嚴肅的價值系統,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說來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踐行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使我們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讓我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中具有更大的擔當。
習在今年的教師節講話中指出,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傳道,這個“道”就是傳我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而我們學生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踐行這個崇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所謂的“道”也是一種智慧。智慧很難定義,在我看來,智慧是一種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綜合能力,是掌握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認識問題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夠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會和宇宙。與智慧相比,知識只是獲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種途徑而已。我們常說的升值引以為榮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謂之器”當中的“器”而已。就獲取知識而言,在今天網絡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渠道來獲取知識,尤其是諸如慕課等等網絡視頻課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大學教育獲取知識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認為,在網絡教育時代,大學教師將淪為節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聳聽的是,就連我們大學存在的必要性都應該受到質疑了。其實這種擔憂并非什么新鮮的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哲學家羅素就指出過學習并不是一個傳播知識的過程,當然其中某些東西確實需要傳播,但教師不是傳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識傳播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任何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可以從圖書館獲取信息,現在途徑更多了。如果我們把大學只是理解為課堂上的知識傳授,也就是傳道授業當中的授業,學生也只是去接受授業,那么上述的擔憂當然就不無道理。因此當時羅素就提醒我們,說教師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領悟知識。如果教師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播者,那么教師可能是要失業了。其實,教書育人自古就是為了使得學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獨立,惟有人格的獨立,方可獲得智慧。因此,教育更為重要的內涵是傳授思維方法,而學習的本質那就是獲取隱藏在各種知識背后的智慧。
學習一定要悟道,悟道是獲取智慧的過程。但是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難以言說,中國古人就說“學必悟”。因為他們認為,認識“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這個過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過網絡或者軟件來完成的。網絡和軟件能夠做什么?在我看來,只有當某些知識能夠非常準確地被定義,只有當學生在學習這一類知識的進步能夠非常定量地、精確地來進行表征,那么相應的課程和教材確實可以實現一種網絡化、自動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實現計算機編碼,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授的能力;同樣的知識,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導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洞見。
其次,網絡上的論壇無法完整地復制現實當中的討論這樣一種微妙的互動關系和各種現實對話中的豐富性。除非在網絡上參與討論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小說家一樣嫻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說或者散文的形式來重現復雜的思路和體現,這個要求是太高了。更為重要的是,悟道的過程實際上是貫穿于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微妙的互動關系當中的,這種微妙的互動關系才是大學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課堂教育以外,復旦大學是通過書院的方式來創造更好的這種互動空間和方式。這種互動是任何機器所無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編得如何先進,不管技術如何發達,人畢竟是人,學生對課堂和書院里所遇到的辯論情境,以及與他人實時接觸時的思考,機器無法復制。而這些恰恰將對學生產生極其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和大學的存在,其意義不僅沒有被削弱,而且在當今顯得更重要。在現代技術的挑戰下,大學應將教育、教學更多的轉向傳道意義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漁,以傳授思維方法為主的教育。這種轉變與其說是變革,還不如說是高等教育的某種回歸,回到古代、古典關于教育的定義,回到更加注重智慧傳授的教育,回到中國人說的傳道。從而也能夠讓學生在大學里的學習獲得更多的智慧,獲得一套嶄新的、合適的思維方法。
悟道必須堅持持續的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經過思考才能達到釋惑,也才能解決你心中長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問題。曾經有人說過,沒有經過謹慎慎思的生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當然“思”還是思想,我們雖然習以為常地說這個世紀是一個知識的時代,這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我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僅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思想。脫離了思想,脫離了對道德的知識,無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還是其它任何什么學科,一定都是一把雙刃劍,可能造福于人類,也可能禍害甚至毀滅人類。要讓知識真正服務于人類未來的命運,我們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道,以及對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類的大道,思考我們每一個專業學科中的專業之道。人類近一兩個世紀的巨大發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紀中葉思想家們和哲學家們的思想而來的。人類在近一兩個世紀以來,由于在技術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會科學知識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自然法則、社會法則對人類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認為它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思想極度貧乏的時代,因為我們現在所依據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紀時候所誕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紀初時,將知識的時代轉換成為一個思想的時代,轉換成一個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輩出的時代,轉換成一個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學術思想家輩出的時代,因為科學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經說過,一個國家有再強的經濟軍事,若沒有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個真正的世界強國,它最多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國家而已。同樣,如果人類出不了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我們就很難解決當今和未來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重大而又復雜問題的挑戰。
復旦的先賢們為我們選擇的校訓十分深刻,我認為它是對傳道授業解惑的一種具體闡述。“博學而篤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對校訓有關的詮釋當中提到,我們的校訓當中其實還有一個內在的重要邏輯,也就是唯有博學方可篤志,惟有切問方有近思,這樣去做了,你們與別人包括與社會自然就形成了一種和諧的關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們來到復旦學習一定是正確的選擇,但是這也意味著你們將開始痛苦而又快樂的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我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 從我個人來講,我不相信那種所謂快樂學習的說法,這就是剛才陳思和老師講的,只有當你熱愛它了,那么樂就在苦中。若你們在復旦悟得了這個“道”,那么在你們離開的時候,你們不僅具備了專業知識,而且你們將變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對國家民族就會更有擔當,對整個全人類也會更有擔當。我希望大家成為這樣的人!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5
同學們:大家好!
歡迎你們成為中南大學新的一員!感謝你們選擇了中南!中南大學因為你們的到來而驕傲!而光彩!
有千言萬語想向你們訴說,但我匱乏的語言怎么也不足以表達我對你們的愛和期待!我愛你們!
面對新的生活,除了憧憬和夢想,不知道你們心中是否有些許惶恐和不安?看到你們臉上洋溢的激情和茫然,我覺得似曾相識。38年前,我第一次遠足3000里,從湖南農村到古城西安去上大學,心里也是滿滿的惶恐與不安。而且,在那種非常不安的時候,學校搞了個摸底考試,考一門數學、一門外語。數學25分,英語0分,全校最低。由于剛到學校,也沒有什么人可以聊聊天,那時就想卷鋪蓋回家,甚至不活的心情都有了。但是,憑著理想、堅持、努力、刻苦和霸蠻,最后還是順利畢了業,今天還成為了你們的校長。
從中學到大學,我們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轉變。這個轉變會影響你們的一生,改變你們的思想,甚至你們的靈魂。
你們是無數次考試的佼佼者、勝利軍。你們受到了嚴格的考試訓練,也能寫出許多優美的文章。這為你們的大學學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但是,同學們,這是不夠的。大學需要的不僅是考試力,而且更需要思考力和行動力!
改變從思想認識開始:你們要對自己有一個高的定位,你們上大學不是為了簡單的找一份好工作,你們是民族的精英、是國家的未來!中華民族需要你們!你們的夢想就是祖國的夢想,就是民族的夢想,也是你們家庭的夢想!
所以,你們要在大學好好地學習,精彩地生活!
大學是你們人生的起點、是改變命運的地方、不同的大學生活將決定你們不同的人生!
這就需要你們在奮斗目標、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上作出改變!
高中的學習目標是什么?你們想想是不是主要以分數為主?大家一直在為考高分而奮斗?在大學,分數雖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在大學,“德智體美”要全面發展、要養成獨立的人格和理性批判之精神、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承擔責任與義務,更重要的是要為真理而斗爭!
你們是大學的主人!父母不再天天督促和保護你們,老師也不可能天天再圍著你們打轉。在大學,最好的老師是你們自己!興趣和激情是你們在大學學習的指南針和發動機。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社會,我們都可以學習。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建立價值標準、學會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高和學會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要學會交互式學習和主動學習,不要做書呆子。大學的知識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切都是有條件的。這就是理性和邏輯。
要學會思考,要多問為什么?不要盲從。思考的基礎也是事實、理性和邏輯。這只有多讀書、多調查、多分析才能進步。
紀律是成功的保證,請你們不要獨立于規則之外,要遵紀。如果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覺,掛科就會從此開始。如果手機不離手、吃飯叫外賣,留級就會等著你!請你們遠離微信、遠離手機、遠離韓劇!你們可能不太喜歡,但是一定要盡自己的能力。你們要刻苦地學習,在刻苦精神上,請你們把大一當作高四。
要學會生活自理和吃苦,不要懶惰和奢靡。主動打掃一下宿舍衛生、課間給老師遞上一杯溫水,這可能也就是一個美麗邂逅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保有一顆美麗向善的心。任何時候,無論多么的困難和痛苦,自私和惡行在毀掉他人的同時,也會毀滅自己!
同學們!大學生活是絢麗多姿的、美好的。但是,在你們前面也會有許多的挑戰和煩惱。不過,只要你們有理想、有信心,只要你們肯吃苦、肯努力,只要你們與人為善和互相幫助,只要你們愿意思考和行動,任何困難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成功是屬于你們的!
謝謝你們!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6
各位老師,各位研究生、本科生:
熱烈歡迎20xx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成為我們這個學院的一員!
昨天我已經和20xx級研究生遠遠地見了一面,今天看到一雙雙熱情洋溢的眼睛,我們的距離就更加接近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的地理距離更近,也因為你就是這個學院的一員,你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也是我未來四年、三年生命的一部分。我將支付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幾年和你們在一起。
當你們走進這個學院的時候,我們的第一課是什么?我們的第一課,就是剛才我鄭重地逐一介紹我們的老師,每一個人的學術經歷、學術專長、工作亮點和性格。不僅介紹每一位專業老師,還介紹每一位負責教務、行政和學生工作的老師。我們鄭重地介紹學院的每一位老師,以及在場的兼職教授。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儀式,我希望這個歷時40多分鐘的逐一介紹,能夠成為這個學院的傳統,每一個新學年的開學典禮都這樣做。這是這個學院尊師重教的一個象征,是這個學院讓每一個人有尊嚴、有成就感地工作的一個基礎。
勉勵青年學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今天是開學典禮,我幫你們扣的第一個扣子,就是請你記住,你們面前那些穿著打扮嚴肅的,或者是穿著打扮簡單的;那些在講臺上累得聲音可能變小的,或者那些在后面默默替你做過很多事情的老師,是值得你們尊敬的。
但這一課還沒有完。我除了希望你們從心底尊重這些老師,今天,我還希望你們做的,是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之后,你給你的父母,親手寫一封信。不是用手機發,是手寫一封信。這就是你人生的一個里程碑,對你的父母也是。你們很多人是獨生子女家庭。對你們的父母而言,當孩子走進大學,他們就開始變成了“空巢家庭”。你開始懷著你的夢想展翅高飛,而他們卻開始永遠在期望著。所以,今天這開學第一課還包括,希望大家記住你以前的老師和你已經留在身后的家長。請今天晚上,給你的家長和親人,用紙筆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一封信。這是我作為院長給你們的第一份作業。不管你的父母是在北京甚至是在這個校園里,還是遠在天邊,今晚都要手寫一封家書。這件事情不要忘了,那將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份記憶,甚至同樣是你父母最珍貴的一份記憶。
今天我想問,人生真的有里程碑嗎?如果人生真的有里程碑,這樣的人生是非常簡單的,我們循著里程碑就可以到達某個地方。其實人生沒有里程碑,所有的里程碑都是你的選擇。在今天,你們走進這個學院,你們今后如何選擇?我首先希望你選擇的,是愛。愛這個國家,愛這個民族,愛這個學院,愛你身邊的同學,愛為你奉獻的老師和父母。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從心底真心體驗,體驗人們為你付出的一切。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課,我希望它是你人生的第一個里程碑。
第二個里程碑,是學會夢想。希望你今天許下一個夢想。你要學會夢想,更要學會不斷重新審視夢想。夢想,是給自己的人生一個高度,是給自己一個目標,是給自己的未來一個期許,自己可以在未來給這個國家和民族做些什么,應當是這樣的標準。你有了這樣的標準,你才會有更大的格局。本科四年是很快的,研究生三年是更快的。這個目標就是你給自己的期許,也是你給這個社會的回報。這個夢想也許蘊含了很多內容,也許很具體扎實。今天開學典禮之后,全面教學開始。如果你愿意,在你心里,或者你還有日記本的話,寫下你今天許下的夢想。
假使人生有里程碑,第三個里程碑,那就是學會追求。實際上,追求的過程就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孟盈老師剛才講得非常好。我們選擇孟盈老師作為老師代表來做今天的發言,就是因為她用四年的生命,送走了一批學生。而鄭老師和徐老師,將用他們新的四年來陪伴你們。我也是破了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個例,作為院長,我自告奮勇擔任大一新生的大班主任。我非常想和你們一起重新夢想,更想和你們一起追求。這個追求過程,我們共同努力。
坦率地說,我不希望在那些徹夜開放的休息室或大廳里看到有我院的學生打麻將、打撲克的身影,我不想在這個校園里看見你總是閑蕩;我不想在圖書館的借書單上很少看到你的名字。我希望更多地看到你在努力,你在追求。
在這個追求過程中,我更希望告誡你,能力的學習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能力的學習,是需要自己構建方法論基礎和方法論素養。一個人如果只是學會散碎知識的積累,那你最多就是一塊蛋糕,稍稍一動,蛋糕屑就會掉下來。而如果你善于學習,具有方法論基礎和方法論素養,你就可能成為一座大廈,人們一眼就可以看到你的骨架,因而人們也可以看到你的格局、你的潛力和你的發展空間。
昨天在學校的20xx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我希望研究生們要做有思想的實踐者、有見識的擔當者。我當然也希望每一個本科生都是這樣。追求的過程,就是思索的過程,你要從學習者變成思索者,從思索者變成思想者。你能成為一個思想者,你的成長過程,才是堅實的,而不是那一個個蛋糕屑堆積起來的。
對我來說,我希望這個學院三年或四年后,出現一些有眼光、有立場、有愛心、更有創造能力的人。我希望這個群體,是一個不管放在法大校園里,還是拿到中國大學生群體,還是拿到中國新聞界、中國法律界,都是一個最有活力、最有創造力、最有戰斗力、最有凝聚力的群體。這個群體的形成,依賴于你們的追求,和你們的創造。
三年和四年,對你們來說,可能是有一點長。對我們來說,卻可能是有一點快。希望在這個三年或四年里,你們能夠在同樣長的時間里,比別人走的更遠、看的更寬、站的更高;希望在這三年和四年里,你以你的努力和創造,讓我因你而自豪,讓這個學院因你而自豪,讓這個學術共同體因你而自豪。那樣,我們都對得起我們這三年或四年中所支付的時間成本和生命;希望三年后、四年后看到的你們,是一個讓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為之想對這個社會說“我做到了”的那樣一個群體。
請你們努力。但是,所有的努力,請你從今晚手書一封家書給你的父母開始。
謝謝!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7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金秋九月,一年一度的新生開學季如期而至。今天,近萬名新同學懷揣人生的夢想,穿過三道拱門,成為新的“湘大人”。你們的到來,為我們的校園增添了蓬勃的朝氣和活力,為湘大的明天帶來了嶄新的希望和能量?吹脚_下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笑臉,我感到滿滿的歡欣與激動。在這個專屬于20xx級新同學的開學典禮上,我要大聲說:湘大歡迎你們!
這幾天里,相信同學們對于湘大的印象,更多的是主席銅像、三道拱門,是雙子塔、畫眉潭。但不用太久,你們就會發現:湘大其實有很多故事,在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寄予厚望;湘大特別勵志進取,作為一所省屬地方大學,綜合辦學實力一直保持在全國高校前80位左右;湘大更是人才輩出,復校以來先后培養了3名院士,涌現了一大批“娃娃”教授、道德模范和社會精英,甚至有人將湘大的學生比作“洞庭湖的垂楊柳,倒插著也能長”。
同學們,能進入湘大,你們無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優秀”是你們身上最可貴的標簽。但大學的本質就是人生的再起航。要想在新的征程中實現新的夢想,你們必須保持“優秀”,努力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首先要練就強健體魄,塑造健全人格,做身心健康的“湘大人”。毛主席說過:“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同學們,年輕是你們追求夢想的最大資本,身體則是你們創造未來的重要基石。有了強健的身體,才能以飽滿的熱情迎接大學生活,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大學學業。你們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在使頭腦聰慧的同時,也要讓四肢發達。當然,健全的人格同樣是“優秀”的必備條件。一個人格健全的大學生要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堅韌的意志和陽光的心態。大學是你們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保持身心的和諧發展至關重要。在未來幾年的學習生活中,希望大家不但要改善自身的硬件配置,還要讓自己的軟件不斷升級,能懷凌云之志,修為人之德,存律己之心,用“正能量”引領人生的方向,成就人生的精彩。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還要提升專業技能,錘煉實踐能力,做知行合一的“湘大人”。學校校訓中的“博學篤行”,出自《禮記·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是指要廣泛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堅持兼容并包;“篤行”是指要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以“博學篤行”為校訓之端,自有其意義所在。進入大學,學習依然是你們的主業,課堂是你們最應該用心的地方,圖書館是你們最應該停留的地方,你們在學習上下的功夫要更深一些、用的心思要更細一些、花的時間要更多一些:既要博覽群書,開拓視野,構建全面系統的知識結構,也要鉆研專業,精益求精,掌握扎實熟練的專業技能。當然,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實踐是知識的源泉與動力,也是知識學習的目的與歸宿。你們不能只做一個埋頭苦讀的勤學者,還要做一個躬行實踐的實干者;不僅要在書本中學習,還要注重在社會大課堂中錘煉,不斷提高自己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格物致知、學以致用。同學們,只要大家勤奮努力,堅持不懈,保持一流的學習狀態,湘大就一定能引導你們登上知識殿堂的最頂端,成為一流的高端人才。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更要培養創新精神,激發創業意識,做敢為人先的“湘大人”。當下,全社會都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你們來說,創新是青春遠航的動力,創業是青春搏擊的能量。在我看來,人人都要有創新精神。同學們正處在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敏捷、創造力最豐富的“黃金期”。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秉承“盛德日新”的湘大校訓,堅持“追求卓越”的湘大精神,不人云亦云,不唯書唯上,勤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權威。當然,你們還要有創業意識,為贏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做好必要準備,一旦時機成熟,機遇來臨,可以隨時抓住。我還要提醒大家的是,人人都可以有創新,但不是人人都能去創業,你們要審時度勢,理性對待,在創新創業的學習與實踐中放飛夢想、成長成才。
最后,希望同學們在湘大學習生活的這幾年,用加法積累學習的成果,用減法摒棄內心的驕傲,用乘法創造成才的機遇,用除法克服自身的懶惰,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就最“優秀”的自己。
謝謝大家!
大學教授開學典禮上的演講詞
不知道是今晚的燈光暗,還是各位曬的太黑了,我有些看不清你們了。
大家軍訓辛苦了。
物理學院歡迎你們。我不知道你們為什么選擇華師物理學院來讀書。但是,我恭喜你,選對了!
今天我們不談論物理學院悠久的辦學歷史,這和自夸爺爺的爺爺曾經是富一代、官一代一樣。 我想說現在的物理學院,在 20xx年學科評估中,我們并列第12名。今年年底,新的排名會出來,應該不差。因為,一代一代的物理學院人,都很奮發圖強,也都很驕傲。對,你們已經感覺到我很為物理學院驕傲。從今天開始,我們共有物理學院,共同擁有這份驕傲。
當然,我們更期待你們成為物理學院的驕傲,學校的驕傲!
正像我不回顧學院光輝的歷史一樣,我請你們忘掉自己的高考成績。從現在,從這個地方,你們開始起跑,因為,大學才是我們人生生涯的起點。這將是一個漫長的、精彩的旅途。也可能是一場悲催的故事。
所以,我首先要跟大家澄清一個八卦:高中要苦一點,考上大學就好了,就可以……。
各位能進入物理學院,表明你們是同齡人中的前20%的精英,肯定不是來學挖掘機的。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關于你30歲、40歲、50歲時該有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事業的夢想。
那么,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這才是關鍵,這才是大學教育的目的——激發和引導每個學生的天份(talents),成就他們的夢想。
當然,你的夢想不能是邪惡的。
誠然,大學是自由的。
沒有父母的嘮叨,高中班主任老師的緊盯。
所以,你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管控自己。
以前,我們擔心你們去網吧,現在可好,你們吃飯、走路、上課都可以上網!網上誘惑人的東西太多了,你看不完。請大家珍惜自己的眼睛、珍惜自己的時間,管控好自己的手機。我在全校20xx級入學典禮上曾有個題為“看護好自己的大學時光”的發言,大家可以找到,內容依然有效。
第二個問題是上課不要閉目養神。
這是個讓老師很汗的問題。我們會懷疑自己的課是不是講的很差,你們為什么不想聽?其實,物理學院的老師是有水平的,很敬業的?上,他們不是周立波,他們要講物理。我想你們也不是來看脫口秀或者海派青口的。
為了保證你上課時不瞌睡,晚上要休息好,這個道理簡單。 所以,每個宿舍的同學們要溝通好,協商好作息時間。
如果你們能夠認真上課,獨立完成作業,基本上就不會掛科了。大學和高中不同的是一門課,到學期末就要交帳,不能賒欠。
第三個問題是學會自我修正。
據說,人是從猴子進化而成的,所以,人有動物的欲望。同時,誘惑又那么多,所以人總會迷失自己,丟掉自己的初心,甚至人的屬性。關鍵是能迷途知還。這要學會自我修正。
如何自我修正? 孔子教導我們“每天,要自我批評三次”(三省吾身)。這個要求太高,每個月的某個夜晚,當我們有些失眠的時候,我們悄悄地問一下自己:這幾周,我都干了些什么?我自己也常這么做,每一次都驚出一身冷汗。
第四個問題是學會體諒他人、關心他人、融入集體。
你們每一位都是家里的寶寶,萬千寵愛在一身。家里的每個人都讓著你,捧著你。但是,你的同學沒這個義務。
大家從不同的家庭來,有緣成為同學,無論出身如何,大家要學會相互體涼,友好相處,成為一生的朋友。
尤其是不能將自己獨立于班集體之外,孤僻地生活在只有自己和手機的時空。這影響你的心理健康。
而心理健康與肉體健康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今天到場的吳書記,她負責學生工作,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有問題請找她談一談。
解決了這四個問題,我們可以談一點學問了。談一點我們教育的目的。
孔子說:格物致知。王陽明老夫子說:致良知!
何為良知? 我問大家什么是“良心”。我個人的理解為:良心是人標志性的內秉屬性——仁慈、友愛、感恩、憐憫,規范人的基本行為。否則,就是狼心,動物的屬性。
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讓有良心的人能辨別何為良知,并能將他所學的良知應用到他所處的社會、他的行為和生活,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我們很多人有“小聰明”,但是沒有勇氣追求并捍衛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是我在這里講知行合一的原因。
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在情感和道德上受到教育,很遺憾,大學并沒有為你們提供系統的訓練。你們需要自力更生!
我們每個人都要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夢想。教育是基礎。大學為每一位同學提供了充分的資源去尋找教育的光輝——那智慧之光,點亮自己。但是,你能否找到并點亮自己,只由你決定。
所以我們要時常修正自己,經常自我批評(自省,自覺,自悟)。
這些話幾乎都是廢話。它應該是小學教育的內容?墒,我經歷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他們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缺失這些教育。
請問,你們是否知道該如何與父母說話?是否排隊乘電梯?是否可以對一個問路的農民工溫和禮貌地說話?這大約是過去蒙文《三字經》的內容。
中華文化的根基,一曰“禮”,一曰“仁”。這兩個字對于今天重建和諧社會有根本的意義。
講這些大家聽起來像廢話一樣的廢話,作為師者,主要是期待大家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有些人,你和他在一起能從心底感到愉悅,所謂如沐春風。而有些人,你和他在一起感到不舒服,所謂如入鮑魚之肆。我期待大家能成為前者。
大學四年,同學們從青澀到成熟,養成一生的好習慣。這些習慣,在大家畢業后,將陪伴大家以后的風雨旅程。
這四年,請一路走好!
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有一個印記:華師人。
你們每一位都是我們的弟子或者說子弟,我們定會將全部的知識和愛都給你,做各位成長的澆灌者和陪護人。
而你們終將成為我們的驕傲,成為我們人生的意義——燃燒自己,照亮學生的路,不讓他們迷失,僅此而已。
同學們,祝福你們!
成長快樂!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xx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1)班的聶芬,今天,非常榮幸能作為老生代表在20xx級新生入學啟動儀式上發言。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所有在校生向來自祖國各地的新同學表示誠摯的問候和最熱烈的歡迎!歡迎你們!你們的到來,為政法學院這支充滿激情與夢想的隊伍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政法學院會因你們的加入而更加精彩!
三年前,我也經歷了像你們一樣心潮澎湃的日子,滿懷對大學的憧憬,步入了政法學院。時光流逝、歲月如梭,轉眼間,三年的大學生活已經緩緩地落下帷幕。三年來,我們過得充實,走得踏實;我們進步了,成熟了。天道酬勤,學習上名列前茅的我體會到,知識的魅力,收獲獎學金及“三好學生”等榮譽的快樂;同時,我還抓住機會參加學生干部選拔,在學院領導老師的指導和關懷下,我從班級團支部書記開始做起,并最終擔任政法學院學生會副主席,并在任職期間獲得校“優秀共青團干部”、校“先進個人”、“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在此我真誠的感謝各位領導、老師的諄諄教導,感謝學院為我們營造了這濃郁的育人氛圍。所以,作為你們的學姐,我想說:“相信你們的選擇,相信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政法學院是你們夢想起航的搖籃!”
學弟學妹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將體驗那曾經夢想中的大學生活。可是想必現在你們的心中還有個疑問,那就是如何開啟多姿多彩的大學夢想之旅?借此機會,就我的些許感悟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各位學弟學妹有所幫助。我想以1、2、3這三個數字加以詮釋:
1、一個目標:我們經常調侃說,我是一個吃貨,但我只做一個夢想的吃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大學與中學相比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這為同學們施展抱負,提供了發展的舞臺。但是,對不自覺的同學來說,可能是碌碌無為虛度光陰的陷阱。大學生活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樣閑適、安逸,面對社會的就業競爭壓力,我們必須得努力、得刻苦,用勤奮書寫青春,讓知識改變命運。古人云: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要建立人生的赫赫之功,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
2、兩種熱情:對待學習工作的熱情,對待生活的熱情。大學是我們人生中最富有激情,也是最富有創造力的時刻。對待學習和工作,只要我們保持一份熱情,保有一份對知識最熱切的渴求,保有一份對理想最純真的渴望,保有一份最無私的責任感,那我們在這四年的大學本科生活中,必將在學習和工作方面有所建樹。
3、三個美好:學習成果收獲的美好,綜合能力提高的美好,政法學院未來的美好。也許你們覺得四年很長,漫長的路剛剛在腳下鋪開,可是四年的時光真的很短,回望時才能感覺到它的短暫。大一的興奮,大二的輕狂,大三的思索,大四的選擇,往往一轉眼大學生活就已經永不回頭的去了。珍惜這四年的寶貴時光吧,當你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嚴謹的學習作風完成四年的學業,回過頭來再看,你們會對自己的努力報以會心的微笑,那是春華秋實后收獲的美好。
學弟學妹們,晨鐘暮鼓,日月乾坤;歲月磨人,天道酬勤。希望你們能把握分分秒秒,為自己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你們開始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希望你們選擇寬容,收獲快樂,直面挑戰,創造屬于你們的美好未來。
最后,祝愿領導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節日快樂! 祝愿各位學弟學妹學業有成,前程似錦! 祝愿政法學院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9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各位嘉賓,昨天是我上課的日子,我選擇的題目是“企業家如何處理復雜關系”,跟我合作的是中歐商學院的梁能老師。為了選什么題目,怎么把這個題目講好,我和我們聯想管理學院的沈磊和梁能老師,前后一共討論過十次,我還把梁能老師請到了海南,待了四天,研究怎么樣把這個事辦好,課講得怎么樣,我真得不好評價,但是確確實實在我記憶中,近十年來,我沒有這么認真地準備過稿子。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在去年9月2號,聽過一次這樣的課,馬校長、鄭局,還有上次講課的是裘老師,還有匯報討論會,如何討論辦學,參加這次活動,對我很大的震動。我本來帶著一種完成交代朋友任務的心態,到一定要講好這堂課,變得嚴肅認真。我跟馬云相識相交十三年了,因為說得來,互相尊重,成了朋友。
現在馬云是什么人物呢,是中國民營企業界的標志性人物,是在國際上給中國經濟、給中國企業長臉的人物,像姚明一樣跟奧巴馬交流,我想馬校長主要精力還是如何把阿里做好,這個會占用他很大的精力,除此以外,他還要很認真地處理各種復雜關系。
我在很多角度看過他的攝影照片,看見他滿臉微笑地握著各界人士的手,其中有政界、商界、科技界、文藝界、體育界,已經讓他很焦頭爛額,我不知道他回家還要不要做功課,在這種情況下,要辦湖畔大學,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態度,這真的像他剛才說的,要在中國辦一所能夠發現、訓練企業家、創業者的獨特的一個大學,還是說也像剛才說的,是幾個朋友在一起,一高興,說了那句話,咱就往下走。他是什么態度,我講話、講課,那就是什么態度。
其實最開始我為了完成任務,我是在那個時候,覺得他的態度多半是硬頂的,因為辦這個學校,認真地辦,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掂量著,因為我有多次、多個機構跟我討論,希望我跟他們辦一所這樣的學校,還有一所中國的著名大學校長,邀請我去當商學院院長,我都婉言拒絕了,我婉言拒絕的理由,這件事太難做了,太累。
在上次那個討論會上,我親眼看見事情怎么做的,看見了馬云的認真,看見了他調動了他的智慧、調動了他的能力,他是真要把這個學校辦好,我覺得學校還是很難辦,因為在中國的商學院,絕大部分學校老師都是從這個學校里面出來,就當那個學校的老師,缺少實戰經驗,但是像我們這樣有實戰經驗的人,就能把學生教好嗎?我想也不是。那用什么樣的方式能把他們組織得更好,這確實是一個題目。而在那次匯報會上,他們在認真研究,就像今天一樣,不停去做,在研究怎么樣去定我們的目標,怎么去實現這個目標。
另外今天的學員,從剛才講話的這位表現出來,你們都是了不起的人,在那次會上精心研究設計,怎么去選學員,一切都是在精心設計之中。我想十年后,學校會是什么樣,我已經說不出來再激動人心的話,因為馬云都說了,無非是十年后,能不能把這個學校真得辦成一個獨特的,能夠培養企業家和創業者,那不叫培養,他是叫發現和訓練,我還弄不清楚培養、發現和訓練是有什么區別。
另外十年之內,是不是湖畔大學的學生有相當的一批就成了中國經濟推動的力量,還有到底能培養出多少個像馬云這樣牛逼的牛人,為什么只能是十年呢,因為我相信我在十年內健康地看見這件事還是有把握的。不管怎么說,馬云先生,十年后,記住,要認真地邀請我到這兒來吃頓飯,讓我親眼看看,那時候湖畔大學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將非常愉快地接受這個邀請,好,謝謝。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0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系XX班的。在我們第X期黨校的開班儀式上,能夠代表系發言,我感到無比榮幸。同時,也請允許我代表我系同學,向給我們提供這樣難得的學習機會的黨組織,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站在黨課開學典禮的現場,這意味著我長久以來熱切期盼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愿望從今天開始將一步步實現,從今天開始我將作為入黨積極分子開始新的心路歷程。猶記得小時候,每當我注視著國旗冉冉上升,心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仍在懵懂的時候,我加入了共青團。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得以更加頻繁的接觸團和黨,她散發的渾厚的力量和無限的溫暖使我心中充滿了向往,產生了向黨組織靠攏的意識。
在有幸進入系部黨校學習之后,我對于中國共產黨這個偉大而光輝的組織也終于有了比較系統、全面的了解。我明確了黨的性質、宗旨,了解了作為黨員的義務和權利。同時,我也明白了端正自己的入黨動機是多么的重要。我們必須真心實意向黨靠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通過系部黨校的學習,我也明白了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應該如何在學習、生活中體現自己的先進性,并且帶動集體共同進步。它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并且懂得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回首我黨的光輝歷史,如今我可以確鑿的回答: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中國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因此,我也更堅定了向黨組織靠攏的決心。也許,加入黨組織會給我們帶來挑戰,使我們
面臨艱巨的任務。可是我相信,我們都愿意承擔。當然,前行的道路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而黨校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途徑。
黨校的學習可以促進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然黨課次數不多,卻仍是莊嚴而神圣的。我們要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想,真正的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多年來,多少有志青年,正是由于黨校的精心教育和培養,他們才有更多的機遇奉獻社會,更強的實力嶄露頭角,更廣闊的舞臺實現人生的理想和抱負。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珍惜青春年華,更要珍惜黨組織為我們提供的高貴機會,讓我們在不斷的奉獻和創造中領略夢想的瑰麗和人生的價值,用我們的雙手去擔負起歷史的責任,用堅定的信念去支撐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脊梁!
在黨校這個全新的環境中學習的我們,也許還很稚嫩。畢竟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火紛飛的年代,比起革命前輩我們還差的太多。但是,我很慶幸我們有這樣的機會來更加明確當代大學生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從今天開始,我們會更加主動積極的投入黨課的學習,認真聽講,端正認識,讓我們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我們要時刻以黨員的要求來規范自己,自覺的加強自身素質,爭取得到更大的提高,不斷向組織靠攏,絕不辜負黨組織對我們的殷切希望。
在這里,我代表系在本次黨校學習的同學向黨組織鄭重承諾:我們一定珍惜機會,潛心學業,刻苦自勵,奮發進取,養成勤學好問、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保持積極向上、知難而進的學習勁頭。我們一定遵守紀律,團結互助,不斷強化紀律觀念,自覺遵守各項紀律和規章制度用熱心、愛心、誠心來共同維系好這個大家庭。我們一定牢記黨的性質、綱領、任務、宗旨以及黨員的權利義務,確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世界觀。希望通過這次學習,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提升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為中華崛起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的人!
最后,預祝各位同學順利完成本次黨校的學習!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1
我的題目《不要在不斷的優秀里走向平庸》提出的問題,當然,是一個傳統地面向人文科學的專業所提出的問題:學習文學、藝術或哲學能有什么實效價值?你肯定納悶,我為什么在以科技堡壘而聞名的斯坦福提出這個問題呢?大學學位給人帶來眾多機會,這還有什么需要質疑的嗎?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問題。這里的“做”并不是指工作,“那”并不是指你的專業。我們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教育的全部也不僅僅是一門主修專業。教育也不僅僅是上大學,甚至也不僅是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院的正規學校教育。我說的“你要做什么”的意思是你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我所說的“那”指的是你得到的正規或非正規的任何訓練,那些把你送到這里來的東西,你在學校的剩余時間里將要做的任何事。
你是如何從活潑能干的19歲年輕人,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歲中年人?
我們不妨先來討論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你能進入這所大學說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鼓勵你追求卓越。他們送你到好學校,老師的鼓勵和同伴的榜樣作用激勵你更努力地學習。
除了在所有課程上都出類拔萃之外,你還注重修養的提高,充滿熱情地培養了一些特殊興趣。你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參加私人課程。你用幾個暑假在本地大學里預習大學課程,或參加專門技能的夏令營或訓練營。你學習刻苦、精力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你可能在數學、鋼琴、曲棍球等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是個全能選手。
掌握這些技能當然沒有錯,全力以赴成為最優秀的人也沒有錯。錯誤之處在于這個體系遺漏的地方:即任何別的東西。我并不是說因為選擇鉆研數學,你在充分發展話語表達能力的潛力方面就失敗了;也不是說除了集中精力學習地質學之外,你還應該研究政治學;也不是說你在學習鋼琴時還應該學吹笛子。畢竟,專業化的本質就是要專業性?墒,專業化的問題在于它把你的注意力限制在一個點上,你所已知的和你想探知的東西都限界于此。真的,你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你的專業了。
專業化的問題是它只能讓你成為專家,切斷你與世界上其他任何東西的聯系,不僅如此,還切斷你與自身其他潛能的聯系。當然,作為大一新生,你的專業才剛剛開始。在你走向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過程中,進入斯坦福是你踏上的眾多階梯中的一個。再讀三年大學,三五年法學院或醫學院或研究型博士,然后再干若干年住院實習生或博士后或者助理教授?偠灾,進入越來越狹窄的專業化軌道。
你可能從政治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律師或者公司代理人,再變成專門研究消費品領域的稅收問題的公司代理人。你從生物化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博士,再變成心臟病學家,再變成專門做心臟瓣膜移植的心臟病醫生。
我再強調一下,你這么做當然沒有什么錯。只不過,在你越來越深入地進入這個軌道后,再想回憶你最初的樣子就越發困難了。你開始懷念那個曾經談鋼琴和打曲棍球的人,思考那個曾經和朋友熱烈討論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課堂內容的人在做什么。那個活潑能干的19歲年輕人已經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歲中年人。難怪年長的人總是顯得那么乏味無趣。“哎,我爸爸曾經是非常聰明的人,但他現在除了談論錢和肝臟外再無其他。”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或許你從來就沒有想過當心臟病醫生,只是碰巧發生了而已。隨大流最容易,這就是體制的力量。我不是說這個工作容易,而是說做出這種選擇很容易;蛘,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選擇。你來到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是因為聰明的孩子都這樣。你考入醫學院是因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羨慕。你選擇心臟病學是因為當心臟病醫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給你帶來好處,讓你的父母感到驕傲,令你的老師感到高興,也讓朋友們羨慕。
從你上高中開始,甚至初中開始,你的唯一目標就是進入最好的大學,所以現在你會很自然地從“如何進入下個階段”的角度看待人生。“進入”就是能力的證明,“進入”就是勝利。先進入斯坦福,然后是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再進入舊金山大學做實習醫生等;蛘哌M入密歇根法學院,或高盛集團或麥肯錫公司或別的什么地方。你邁出了這一步,似乎就必然會邁出下一步。
也許你可能確實想當心臟病學家。十歲時就夢想成為醫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醫生意味著什么。你在上學期間全身心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你拒絕了上大學預修歷史課的美妙體驗的誘惑,也無視你在醫學院第四年兒科病床輪流值班時照看孩子的可怕感受。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要么因為你使隨大流,要么因為你早就選定了道路,20xx年后某天你醒來,你可能會納悶到底發生了什么:你是怎么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一切意味著什么。不是說在寬泛意義的事情,而是它對你意味著什么。你為什么做它,到底為了什么呢。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但這個被稱為中年危機的“有一天醒來”的情況一直就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真正的創新,是創造新的可能性,是創造你自己的生活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或許中年危機并不會發生在你身上。讓我告訴你們一個你們的同齡人的故事來解釋我的意思吧,即她是沒有遇到中年危機的。
幾年前,我在哈佛參加了一次小組討論會,談到這些問題。后來參加這次討論的一個學生給我聯系,這個哈佛學生正在寫有關哈佛的畢業論文,討論哈佛是如何給學生灌輸她所說的“自我效能”,一種相信自己能做一切的意識。自我效能或更熟悉的說法“自我尊重”。她說在考試中得了優秀的學生中,有些會說“我得優秀是因為試題很簡單。”但另外一些學生,那種具有自我效能感或自我尊重的學生,會說“我得優秀是因為我聰明。”
我得再次強調,認為得了優秀是因為自己聰明的想法并沒有任何錯。不過,哈佛學生沒有認識到的是他們沒有第三種選擇。當我指出這一點時,她十分震驚。我指出,真正的自尊意味著最初根本就不在乎成績是否優秀。真正的自尊意味著,盡管你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在教導你要相信自己,但你所達到的成績,還有那些獎勵、成績、獎品、錄取通知書等所有這一切,都不能來定義你是誰。
她還說,哈佛學生把他們的這種自我效能帶到了社會上,并將自我效能重新命名為“創新”。但當我問她“創新”意味著什么時,她能夠想到的唯一例子不過是“當上世界大公司五百強的首席執行官”。我告訴她這不是創新,這只是成功,而且是根據非常狹隘的成功定義而認定的成功而已。真正的創新意味著運用你的想象力,發揮你的潛力,創造新的可能性。
但在這里我并不是想談論技術創新,不是發明新機器或者制造一種新藥,我談論的是另外一種創新,是創造你自己的生活。不是走現成的道路而是創造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我談論的想象力是道德想象力。“道德”在這里與對錯無關,而與選擇有關。道德想象力是那種能創造新的活法的能力。
它意味著不隨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進入”什么名牌大學或研究生院。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父母、同伴、學校、或社會想要什么。即確認你自己的價值觀,思考邁向自己所定義的成功的道路,而不僅僅是接受別人給你的生活,不僅僅是接受別人給你的選擇。
當今走進星巴克咖啡館,服務員可能讓你在牛奶咖啡、加糖咖啡、濃縮咖啡等幾樣東西之間做出選擇。但你可以做出另外的選擇,你可以轉身而去。當你進入大學,人家給你眾多選擇,或法律或醫學或投資銀行和咨詢以及其他,但你同樣也可以做其他事,做從前根本沒有人想過的事。
比想象力更難的,是按自己的價值觀行動的勇氣
道德想象力是困難的,這種困難與你已經習慣的困難完全不同。不僅如此,光有道德想象力還不夠。如果你要創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獨立思想者,你還需要勇氣:道德勇氣。不管別人說什么,有按自己的價值觀行動的勇氣,不會因為別人不喜歡而試圖改變自己的想法。
具有道德勇氣的個人往往讓周圍的人感到不舒服。他們和其他人對世界的看法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讓別人對自己已經做出的選擇感到不安全或無法做出選擇。只要別人也不享受自由,人們就不在乎自己被關進監獄?梢坏┯腥嗽姜z,其他人都會跟著跑出去。
在《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一書中,作者詹姆斯?喬伊斯讓主人公斯蒂芬?迪達勒斯就19世紀末期的愛爾蘭的成長環境說出了如下的名言“當一個人的靈魂誕生在這個國家時,有一張大網把它罩住,防止它飛翔。你們給我談論民族性、語言和宗教。但是我想沖出這些牢籠。”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其他的網。其中之一是我在就這些問題與學生交流時經常聽到的一個詞“自我放任”。“在攻讀學位過程中有這么多事要做的時候,試圖按照自己的感覺生活難道不是自我放任嗎?”“畢業后不去找個真正的工作而去畫畫難道不是自我放任嗎?”
這些是年輕人只要思考一下稍稍出格的事就不由自主地質問自己的問題。更糟糕的是,他們覺得提出這些問題是理所應當的。許多學生在高年級的時候跟我談論,他們感受到的來自同伴那里的壓力,他們想為為創造性的生活或獨特的生活正名。你生來就是為了體驗你自己的瘋狂的:瘋狂地打破常規,瘋狂地認為事事皆有可能,瘋狂地想到你有天賦之權去嘗試。
想象我們現在面臨的局面吧。這是對我們個體,對道德,對靈魂的一個重要見證:美國社會思想的貧乏竟然讓美國最聰明的年輕人認為聽從自己的好奇心的行動就是自我放任。你們得到的教導是應該上大學去學習,但你們同時也被告知如果你想學的東西不是大眾認可的,那就是你的“自我放任”。如果你是自己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的話,更是“自我放任”。
這是哪個門子的道理?進入證券咨詢業是不是自我放任?進入金融業是不是自我放任?像許多人那樣進入律師界發財是不是自我放任?搞音樂,寫文章就不行,因為它不能給人帶來利益。但為風險投資公司工作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是自私的,除非它能讓你賺很多錢。那樣的話,就一點兒也不自私了。
你看到這些觀點是多么荒謬了嗎?這就是罩在你們身上的網,就是我說的需要勇氣的意思。而且這是永不停息的抗爭過程。在兩年前的哈佛事件中,有個學生談到我說的大學生需要重新思考人生決定的觀點,他說“我們已經做出了決定,我們早在中學時就已經決定成為能夠進入哈佛的高材生。”我在想,誰會打算按照他在12歲時做出的決定生活呢?讓我換一種說法,誰愿意讓一個12歲的孩子決定他們未來一輩子要做什么呢?或者一個19歲的小毛孩兒?
唯一你能做出的決定是你現在在想什么,你需要準備好不斷修改自己的決定。讓我說得更明白一些。我不是在試圖說服你們都成為音樂家或者作家。成為醫生、律師、科學家、工程師或者經濟學家沒有什么不好,這些都是可靠的、可敬的選擇。我想說的是你需要思考它,認真地思考。我請求你們做的,是根據正確的理由做出你的選擇。我在敦促你們的,是認識到你的道德自由并熱情擁抱它。
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分謹慎。去抵抗我們社會給予了過高獎賞的那些卑怯的價值觀的誘惑:舒服、方便、安全、可預測的、可控制的。這些,同樣是羅網。最重要的是,去抵抗失敗的恐懼感。是的,你會犯錯誤?赡鞘悄愕腻e誤,不是別人的。你將從錯誤中緩過來,而且,正是因為這些錯誤,你更好地認識你自己。由此,你成為更完整和強大的人。
人們常說你們年輕人屬于“后情感”一代,我想我未必贊同這個說法,但這個說法值得嚴肅對待。你們更愿意規避混亂、動蕩和強烈的感情,但我想說,不要回避挑戰自我,不要否認欲望和好奇心、懷疑和不滿、快樂和陰郁,它們可能改變你預設的人生軌跡。大學剛開始,成年時代也才剛開始。打開自己,直面各種可能性吧。這個世界的深廣遠超你現在想象的邊際。這意味著,你自身的深廣也將遠超你現在的想象。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2
我的題目提出的問題,當然,是一個經典的面向人文科學的專業所提出的問題:學習文學、藝術或哲學能有什么實效價值?你肯定納悶,我為什么在以科技聞名的斯坦福提出這個問題呢?大學學位當然是給人們帶來眾多的機會,這還有什么需要質疑的嗎?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問題。這里的“做”并不是指工作,“那”也不是指你的專業。我們的價值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教育的意義也不僅僅是讓你學會你的專業。教育的意義大于是上大學的意義,甚至大于你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院的所接受的所有正規學校教育的意義。我說的“你要做什么”的意思是你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我所說的“那”指的是你得到的正規或非正規的任何訓練,那些把你送到這里來的東西,你在學校的剩余時間里將要做的任何事。
我們不妨先來討論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你能進入這所大學說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鼓勵你追求卓越。他們送你到好學校,老師的鼓勵和同伴的榜樣作用激勵你更努力地學習。除了在所有課程上都出類拔萃之外,你還注重修養的提高,充滿熱情地培養了一些特殊興趣。你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參加私人課程。你用幾個暑假在本地大學里預習大學課程,或參加專門技能的夏令營或訓練營。你學習刻苦、精力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你可能在數學、鋼琴、曲棍球等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是個全能選手。
掌握這些技能當然沒有錯,全力以赴成為最優秀的人也沒有錯。錯誤之處在于這個體系遺漏的地方:即任何別的東西。我并不是說因為選擇鉆研數學,你在充分發展話語表達能力的潛力方面就失敗了;也不是說除了集中精力學習地質學之外,你還應該研究政治學;也不是說你在學習鋼琴時還應該學吹笛子。畢竟,專業化的本質就是要專業性。可是,專業化的問題在于它把你的注意力限制在一個點上,你所已知的和你想探知的東西都限界于此。真的,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你的專業了。
專業化的問題是它只能讓你成為專家,切斷你與世界上其他任何東西的聯系,不僅如此,還切斷你與自身其他潛能的聯系。當然,作為大一新生,你的專業才剛剛開始。在你走向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過程中,進入斯坦福是你踏上的眾多階梯中的一個。再讀三年大學,三五年法學院或醫學院或研究型博士,然后再干若干年住院實習生或博士后或者助理教授?偠灾M入越來越狹窄的專業化軌道。你可能從政治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律師或者公司代理人,再變成專門研究消費品領域的稅收問題的公司代理人。你從生物化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博士,再變成心臟病學家,再變成專門做心臟瓣膜移植的心臟病醫生。
我再強調一下,你這么做當然沒有什么錯。只不過,在你越來越深入地進入這個軌道后,再想回憶你最初的樣子就越發困難了。你開始懷念那個曾經談鋼琴和打曲棍球的人,思考那個曾經和朋友熱烈討論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課堂內容的人在做什么。那個活潑能干的19歲年輕人已經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歲中年人。難怪年長的人總是顯得那么乏味無趣。“哎,我爸爸曾經是非常聰明的人,但他現在除了談論錢和肝臟外再無其他。”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3
9月6日上午10:00湖南大學20xx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在南校區籃球館如期舉行,我院組織20名碩士研究生及新生代表參加。
湖南大學20xx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主要內容有:介紹到場人員、奏唱國歌、校長致辭、授;铡煷碇罗o、老生代表發言、研究生新生宣誓等。其中,在奏唱國歌及校歌環節,我院研究生新生整齊一致,將對祖國以及湖大的敬仰之情代以歌聲訴之以情。在授;窄h節,我院新生代表何香同學參加了校長授;諆x式。除此之外,我院新一級研究生也伴隨著莊重的湖大校歌鄭重宣誓,堅持做到敬畏學術,崇尚科學,自信自強,追求卓越。
開學典禮,是我院研究生新生進入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第一次洗禮。他們的誓言是他們學術及生活道路的引航,相信我院20xx級的研究生新生能夠如趙躍宇校長所希冀的那樣,在學術上乃至在生活上都能夠做到:立大志,守誠信,干實事,在堅守學術操守的同時更能夠富有創新精神!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4
親愛的同學,家長們:
晚上好!歡迎來到人間天堂杭州,歡迎加入浙江大學!首先,我謹代表學校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此刻,大家的心里一定充滿了興奮、期待和疑惑。大學是什么?在浙大做什么?未來會怎樣?今天世界的信息如此發達、瞬息萬變,讓我們一同去思考這幾個問題。
同學們,大學的英文“University”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詞語,由聯合和多樣即uni和vers組合而成,早期的大學也的確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管理的一種自治聯合體。一千多年來,大學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單純的知識傳承,到發現新知,發明新技,服務社會,推動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但是,無論大學如何變化,學生始終是大學的主人,培養學生始終是大學的核心使命。
大學,即使是哈佛、耶魯、浙大這樣國內外最好的大學,也只是為學生成長提供條件和幫助。啟迪心智的課程,深邃洞察的講座,挑戰自身的實踐,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大學猶如百花園中肥沃的土壤,教師精心培育和細心澆灌,但是除了你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擔保你會有成功的人生,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從今天開始,沒有人催促起床,沒有人督促作業,甚至連缺課也可能沒有人知道,與中學不同,你的生活、學習都將由自己作主。迎接和適應變化,是你到大學的第一課,這門課非常重要,它將為你開啟學習掌握自己命運大門,這恐怕也是一門需要學習和探索一生的學問。
同學們,加入浙大是你一生中做出的最重要最明智的選擇之一。百年浙大,歷史輝煌,以家國為使命,擔當引領,開創先河,被美譽為“東方劍橋”。今天的浙大,校園如畫,人才輩出,氣勢如虹,已踏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征程。在這里,你們將接受中國最好的科學與人文教育,與名家大師一起研修經典,探求未知,與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一起遨游知海,規劃未來;你們將立足中國最具靈性和開拓精神的浙江大地,汲取先賢智慧,修煉內心質樸,聚集創造激情。浙大,有浙江根,有中國魂,有世界夢!
竺可楨校長曾這樣對新生講過: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么?第二,將來畢業后做什么樣的人?你們都會選擇一個專業,課堂上,老師也會教給大家一技之長,但這顯然只是你來浙大的一小部分。在浙大最重要的是學會“即事而窮其理”,成為一個有主張、有作為、頭腦清醒、不盲從、求真求是的人;也只有這樣,在畢業之后,才能不貪圖享受,內心質樸強大,成為服務國家、服務人民、轉移國運、引領未來的人。
同學們,今天的學習是為未來做準備,未來充滿了神秘,也充滿了挑戰與誘惑。幾天前我看了一部電影——斯派克-瓊斯編導的“她”,講的是作家西奧多偶爾使用了由操作系統虛擬出來的薩曼莎,“她”睿智、幽默、敏感,使作家深深迷戀,不能自拔。這提出了一個嚴肅而深刻的命題,在信息和智能高度發達的未來,人們如何保持和認識自我!盡管這是一部未來洛杉磯的科幻電影,卻讓人感到距離我們如此之近。高度發達的智能信息服務,可以讓你在虛擬世界中縱橫馳騁,也可以使你沉迷于虛幻和虛榮,忘卻現實世界的艱辛和應擔當的家國責任;可以讓你在轉瞬之間,行萬里路,知天下事,也可以使你充斥焦躁與不安,失去理性的獨立與判斷。
面對既豐富多彩、又魚龍混雜的未來,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大內在理性和人文素養,更需要獨立思考,更需要批判精神和決斷能力。我們看到太多的人,寧愿聽信似是而非的傳聞,也沒有耐心等待真相浮現;寧愿用網上信息做快餐式的拼湊,也不愿寧心靜氣地理性思考;ヂ摼W使世界越來越小,也使信息變得紛繁復雜、混沌不清,我們的社會是多么需要更多的理性與冷靜,而這正是你們需要在這里學習和磨練的。我建議大家,多閱讀人類千百年沉淀下來的經典名篇,少看那些粗制濫造的花邊傳聞;多用批判眼光審視現成的結論,而不是盲從和迷信所謂的權威;多花時間參加集體活動,鍛煉溝通交流能力,而不要沉湎在虛擬世界的幻覺之中;更多地去學習和培養自己“科學的方法,公正的態度,果斷的決心”,而不是把生命浪費在眼前的急功近利上。
大學如同一段時光匆匆的旅程。有人說它枯燥、艱辛,也有人說它豐盈、繁華。未來有一天,你會想起曾經的浙大歲月,無數午夜的燈火,溫暖過學子的心靈,無數側畔的光影,問候過求學的艱辛。1400天的本科生活,今天是第一天,要珍惜每一天。教室操場的老師同學,啟真湖畔的風花雪月,紫金港的煙雨云霞,都要將它們收進眼底,攝入手機,刻于心頭。
祝大家每天都過得快樂充實!
也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謝謝!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5
學員同志們:你們好!
首先我代表學校黨總支對參加本期中學生黨校學習的學員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祝賀。
同學們,我們黨從建立至今已走過了八十九年的歷程,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道路。黨的事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吸納有共產主義信念的先進分子。黨校就是要通過學習培訓,為黨的組織增加新鮮血液,使黨的事業后繼有人,更加興旺發達。
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黨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那么我們平時該如何學習黨的知識呢?我認為主要應當做好三件事: 一是向書本學習。堅持不懈地學習黨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閱讀黨章、入黨知識讀本,堅持聽新聞、看電視、讀報紙,及時了解時事政治和黨的方針政策; 二是向黨員學習。經常與黨員親屬、黨員教師進行談話、溝通,了解他們對黨的認識,聆聽他們對黨的理解;同時,要看他們作為黨員的行動,了解作為黨員所肩負的義務;
三是向實踐學習。一方面努力成為積極分子,參與到黨員的組織生活中去,參與到黨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去;另一方面,努力用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行動宗旨,把在群眾中樹立模范帶頭形象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不斷總結經驗、積累體會。
最后我想對在座各位提幾點希望與要求:
1、既然大家自愿來到培訓班學習,就應自覺遵守各方面紀律,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做好筆記,認真寫好心得體會。
2、我們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學校大事,要做到愛我校園,愛我班級,爭當校園的小主人,模范地執行學校的校紀校規,努力成為學校各方面的帶頭人。希望在座各位率先垂范,帶頭做到不在校園教學區使用通訊工具、帶頭向老師問好,在同學中起到先鋒模范作用。
3、在座各位,大都是獨生子女,我們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培養自己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努力培養集體主義思想,頑強、刻苦地學好各門學科的知識,使自己努力培養成為將來有用之材。
4、在班級中,我們既然是骨干,各方面工作就應做好,我們不但學習成績突出,而且各方面表現要突出,要當班級中的帶頭人,自覺規范自己言行。 我們衷心希望各位學員通過學生黨校培訓班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黨的認識和理解,更自覺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成為黨的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最后祝同學們在中學生黨校這個新的集體里,思想進步,學有所成,早日加入到黨組織中來。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6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在這里代表研究生導師,向20xx級研究生同學們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歡迎你們的加入,因為從今天開始,你們不再僅僅是學生,還將作為導師的合作者,為學校的學術事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借此機會,我想談兩點體會。
第一點何為研究生。與本科階段的學相比,研究生階段更加側重思考。如果把本科階段的學比作知識的收集和儲備的話,那么,研究生階段更加注重知識的應用過程。系統的學術研究訓練,以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成為研究生階段的核心。希望大家在關心收獲幾條魚的同時,更加注重自己漁的能力的培養;學知識的同時,更要關心一下自己發現問題的眼界;看到別入的不足的同時,更能看到別人獨特的優點。
不可否認,你們可能會說,我畢業以后并不想從事學術研究。這可以理解,也很正常,因為真正能夠從事或者需要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我也不是忽悠你們都去從事學術研究。但是,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夠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因為不管你們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不能否認科學的思維方式在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希望你們在這個寶貴的階段,能夠少點享受,多點勤奮;少點浮躁,多點思考;少點附庸,多點清高,做好自己的研和究。
第二點是培養健全的人格。盡管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公,但毫不疑問,整體趨勢是健康的,向上的。無論你是隨大流,還是逃避或為了更好地就業,或者應父母之命,還是真心喜歡科研,也不管你來自985或者其他高校,大家今天坐到一起,則都處于同一個坐標系的相同零點。因此,要學會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能改變的事,有智慧去區別上述兩類事情。學會用“與其---,還不如---”的方式來勉勵自己,因為人生不止是眼前,還有詩和遠方。
人生猶如生命的起源一樣充滿了N多的不確定。可能也正是這種不確定,造就了生命的的珍貴。因此,要學會用概率的語言來描述和解釋個人的機遇與運氣,注重過程,看輕結果;注重內涵,看淡標簽。
無論是人文還是理工,科學自身是整體的,而學科則是人為劃分的。因此,科學的思維方式對不同學科沒有選擇性。因此,學會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中培養健全人格,在交叉融合中啟迪思想、拓展學術空間。正如楊叔子先生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人文精神,就會異化,不打自垮。
最后,預祝同學們研究生階段的學生活愉快,收獲預期!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7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家長,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在這里為20xx級新同學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首先,我代表江西財經大學,向全體新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同時,向培育新同學成長,給予江西財大信任和支持的家長、老師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今天,來自58個國家的近200名博士、碩士、本科、語言、預科留學生首次參加新生開學典禮,歡迎你們,welcometoJUFE!
剛剛過去的幾個月,你們中大部分同學度過了學習期間最愉快的一個暑期:有不少同學拋開語數外,整日抱著平時想讀又不敢耗費時間去讀的所謂“閑”書;有不少同學背上行囊,經歷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身體或者心靈在路上,這種感覺一定很好。在這幾個月里,你們一定還注意到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中國田徑隊的精彩突破;一定會為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所展現的力量和風采而感到興奮、自豪與震撼。
今天,你們懷揣著夢想走進大學,成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21世紀新青年。這使我想起了9月15日,《新青年》雜志的前身《青年雜志》正式出刊。明天就是《新青年》雜志創刊100周年的紀念日,百年前的新青年,以他們逆流而上的青春與熱血,讓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重新啟航,走上獨立自主之路!缎虑嗄辍烽_篇文章《敬告青年》中是這樣評價青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是的,青年最寶貴之處,就在于他是成長的、是向上的。所以,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上,我講話的題目是:每天向上一點,你將擁抱藍天。與新同學們談談“如何做一名向上的青年。”
每天向上一點,關鍵在“每天”:時間上的堅持很重要,要注意“須臾懈怠”之失;核心在“向上”:方向上的堅持很重要,要注意“毫厘千里”之誤;成效在“一點”:步伐上的堅持很重要,要注意“欲速不達”之困。
只要沉下心來去思考,就會發現,向上的精神、向上的力量就在我們身邊。
向上,已經融入于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往遠看,歷經數千年的文明傳承經久不衰,我們一直在向上、在前進、在融合;朝近看,百年屈辱后發奮圖強、努力崛起,我們一直在向上、在拼搏、在奮斗;看當下,在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我們一直在向上、在創新、在圓夢。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歷經憂患百折不撓,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縱觀歷史的傳承和轉折,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向上,已經成為民族的自覺、行動與追求。
向上,已經內化為學校的文化內核。有些同學可能已經會唱江財的校歌,可以說,其中的每一句歌詞、每一個旋律都充滿了向上的力量。“德行須臻至善,學業力求猛進”“志欲剛,識欲宏”,向上的力量更是呼之欲出。學校在滿目瘡痍的建校、在烽煙四起中播遷圖存,是向上的力量、教育救國的信念在支撐;學校在1958年成立江西財政經濟學院、在1978年江西財經學院復校招生,是向上的力量、教育興國的信念在開拓;學校在1980年直屬財政部、在1996年成立江西財經大學、在20xx年兩部一省共建,從人才培養特色鮮明到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累結碩果,從立足江西到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穩居財經高校第一方陣,是向上的力量、教育強國的信念在奮進;梳理學校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我們能夠認識到:向上,已經融入在一直傳承的“信敏廉毅”校訓、一直傳唱的“永葆我校光榮”校歌、一直傳揚的“敬業樂群、臻于至善”江財精神之中。
向上,已經升華成江財校友的價值取向。學校辦學以來,已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10余萬人,多數校友現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干和中堅力量,甚至成為商界、政界、學界的精英。王文京校友20xx年前辭去公職,貸款5萬元創辦了用友軟件公司,現已成長為全國最大的財務軟件公司,這是奉獻社會的“向上的事業心”。吳曉球校友數十年如一日,心系證券投資理論與方法、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的研究,寫出近千萬字的著作,被稱為“中國證券理論奠基人”,這是追求真理的“向上的探索心”。汪天行校友利用業余時間潛心文學藝術,終有大成,當選為“20xx中國書畫十大年度人物”。就在昨天——你們入學報到的日子,他攜帶70余幅最新力作走進江財,舉辦“感恩母校――汪天行山水畫展”,這是陶冶性情的“向上的藝術心”。同學們,開學之后,我希望大家能到校友館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歷屆江財校友的成長歷程,你們將發現:向上,已經成為江財校友的共同選擇。
同學們,民族進步、社會發展、個人成長,都需要向上的精神、向上的力量。作為大學新生,我覺得就是要:做真學問,學真本領,凸顯真我!
第一,向上,根植于深厚的學識修養。沒有真學問的向上難以持久。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懶,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要積聚深厚的學識修養,一是要專博相通。進校以后,你們每人都將專修于某一專業,這是你們的立業之本,必須精通;但同時,應該要注重專業與學科的關聯、學科與學科的關聯,進而擴大之。只有“眼闊四海、手取一瓢”,才能積聚深厚的學識。二是要廣泛閱讀。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開卷有益,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愛好閱讀的人,在業與余的融通中,你會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第二,向上,來源于全面的能力訓練。沒有真本領的向上容易縹緲虛無。觀察與分析、思考與表達、策劃與組織、行動與管理,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核心,需要在大學期間予以強化、提高。一是要知行合一。學科競賽、課題研究、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江財有著眾多能力鍛煉的平臺,只要你肯邁開腳步,做堅定的行動者,便可擁抱豐富而充實的大學生活。二是要懂得合作與自省。大學,似社會,又不是社會。同學間有競爭,更有團結與合作、友愛與包容。學會謙讓,懂得相處,在自省中成長,在合作中成熟。同學們,學會做人,是很重要的“真本領”。
第三,向上,體現于真實的個性成長。不能凸顯真我的向上不夠生動。大學,既要補齊個人發展的“短板”,更要發現并善于強化自己的特長,進而成就一個更加完美的自我。一是要敢有個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個性不是脫離群體,個性的意義在于不斷的認識真我、突破自我,在于盡己所能去發揮潛能、探索最大的未知。二是要敢于守成。現在,很多人在強調創新的同時,就把“守成”看作貶義,其實不然。為人做事貴在有恒;凸顯個性,培養特長,形成自己的獨有競爭力,也需要堅持與沉淀。希望同學們在發現中堅守,在堅守中追求,因守而成,做創守合一的江財人。
同學們,再過八年,學校將辦學滿百年,實現“百年名校”江財夢是全體江財人共同的心愿,江財夢成一定有你們;你們懷抱夢想走進江財,把人生最美好的數年時光留在江財,你們夢成一定有江財。
相信你們,期待你們,也祝福你們——我和江財20xx余名教師、十余萬校友和你們在一起!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8
各位新同學,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又是一年迎新季。六月我們送走了20xx屆畢業生,今天我們又迎來了20xx級新同學,正所謂“鐵打的大學流水的學生”。大學以特殊的“吐納”運動,闡釋并履行著大學的基本使命與責任。不知具體從哪一年開始,每到畢業季和迎新季,大學校長和學院院長們都要發表畢業致辭和迎新致辭。每次的致辭還不能一樣,必須有點新意。今年的迎新致辭講什么?我前天晚上在從廈門回武漢的飛機上想了一個題目,叫做“大學因何而偉大”。曾經覺得在迎新大會上講這樣一個題目有點不合適。后來我想,我們是教育科學研究院,我們都是在大學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人,講講大學問題,談談大學因何而偉大的問題,把一般性和專業性結合起來進行新生入學教育,也是很好的。大約一周前,也就是8月23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20xx年北大暑期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口號:把北大建設成為一所“偉大的大學”。這一講話旋即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微信朋友圈都刷屏了。我也在朋友圈轉發時發了如下一點評論。“偉大”一出,“一流”黯淡?不過,“一流”也好,“偉大”也罷,本來都是中國特色愿景式動員式口號,都無法測量和檢驗,我等不要去較真。只是希望不要再出現一個“偉大大學”的指標體系和排行榜,在綁架了中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后,再來綁架“偉大大學”。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看北大。我的朋友圈圍繞林校長的講話和我的評論也發表了很多評論。有的說林校長很可笑,這個講話終會成為中國高教史上的笑柄;有的說既然有“偉大的大學”,那是不是還有“光榮的大學”、“正確的大學”?有的說“偉大的大學”是不是要求有“偉大的教師”、“偉大的學生”?……總之,大家覺得把“偉大”和大學聯系起來,用“偉大”來修飾大學,不合適、很別扭、不習慣。我不這么看,我認為“偉大的大學”的提法比“一流大學”和“卓越大學”的提法都要好。因為它突出了大學的文化品質、精神氣質、理想特質。當前的中國社會和大學關注大學的文化品質、精神氣質、理想特質太少了。“雙一流”建設和形形色色的大學排行榜,構建了一個“數字世界”,使中國的大學掉進了“數字陷阱”;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也為各種各樣的“數字”所困擾。進而到我們當前的社會,GDP指標、幸福指數、宜居指數,等等,這些都實現了對文化、精神、價值的“數字屏蔽”。所以,我覺得在當前的社會文化狀況和高等教育發展現實之下,談“偉大的大學”比“一流大學”更具思想引領性,它引導我們去關注為各種數字所遮蔽的大學文化品質、精神氣質、理想特質。大學的文化品質,植根于大學作為教育和人才培養機構之中。正如我校楊叔子院士所講,大學教育“是育人、非制器”,大學是培養人的,而不是制造器具和工具的。大學教育的目的和過程是立德樹人,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化野為文”。但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把“樹人”、“育人”中的“人”,理解為“人才”或者“人材”,把作為目的意義的“人”置換為工具意義的“人材”。這不能不說是現代大學教育的一種偏狹。另外一方面,大學也應該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化高地”,要為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注入全新的文化價值理念,從而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
大學的精神氣質,就如雅斯貝斯所說,大學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殿堂,是進行理性思考的地方。理性思考的前提是獨立精神、主體性精神、批判精神,不流俗、不跟風,以追求真理為目的。在一個庸俗之氣流行和物欲喧囂的時代,更加需要大學保持和弘揚理性精神和高雅清靜的氣質,并要為改變當前的社會文化狀況而努力。大學的理想特質來源于教育的理想主義和面向未來的特性。小平同志1983年為北京景山學校的“三個面向”題詞中就有“教育要面向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它要為一個尚未出現的世界培養一代新人。從人的角度而言,教育更是指向人的活動,它要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使人獲得作為人的本質,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人的本質恰恰在于自由自覺的活動。理想是未來的理想,理想具有面向未來的特性。教育面向未來,到底面向誰的未來?是面向國家的未來、地球的未來還是人的未來?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70年以來,繼1972年發布《學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1996年發布《教育,內在的財富》以后發布的第三份重要報告。報告提出了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a global common good)的新理念!秷蟾妗窂娬{,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教育是全人類的共同核心利益這一價值定位,將長期以來立足個體或國家層面思考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提升到全球和整個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高度。博科娃總干事指出:教育以權利平等和社會正義、尊重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分擔責任為基礎;教育要為所有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2030教育行動框架》也提出了全納、公平、有質量的終身學習思想和行動框架。
教育給我們以理想,給我們以未來觀念,讓我們在不甚美好的現實中仍然對未來抱有希望和憧憬。教育絕不只是接受現實和復制現有的社會秩序和全球秩序,絕不是任由現實所決定。教育中蘊含著重要的價值觀變革和社會變革力量。教育也絕不只是制造競爭實力強的人,將人打造為競爭工具——個人競爭的工具和國家競爭的工具,而是要培養具有全球公民意識的未來人。所以,21世紀的大學教育既負有功能性使命,也負有教化使命。教化使命意味著培養全球公民,并在一個多元、沖突甚至分裂的世界中不斷尋求共同的價值。大學因何而偉大?我想,大學是因理想而偉大,因人類理想而偉大,因面向未來而偉大,因事關全人類共同核心利益而偉大。所以,建設“偉大的大學”是比“世界一流大學”更好的一個提法,一個更切合大學文化特性的提法。我無意將迎新致辭變成為一次純粹的學術演講。就在上午10點左右,從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我校物理學院葉賢基教授正在為20xx級本科新生進行專業教育。葉老師和新生互動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么要來大學?”新生們有說高中不好玩,大學好玩些的;有說要造福社會與人類的;有說來尋找另一半的;有說掌握一技之長后再去改變社會的……看到本科新生們的回答,大家有什么感想?我們大家是碩士生和博士生,是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和問題。而且這個課題和問題與我上面所講的“大學因何而偉大”也是密切相關的。同時,我也要像葉老師一樣,提出“你為什么要來讀研究生”這個問題,希望同學們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的思想和觀點來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可能影響你們三年的學習生活。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19
各位領導、各位教授、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各位來到我們的廣院,來到中國傳媒大學!你們經過多年的拼搏,戰勝無數的競爭者,成為這個校園的新主人。今天我有幸作為兩千多名教師的代表在這里發言,非常高興。首先,對20xx級本科、碩士、博士新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
30多年前,我和你們一樣,幸運地成為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名新生。所以,此刻,我能真切地體會到你們心中的那種喜悅和激動。我想我和大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向往傳媒大學、敬仰傳媒大學、熱愛傳媒大學,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你們來了,定福莊這個不大的校園增添了生龍活虎的新成員,我們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作為一枚血統純正的“資深廣院控”,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場合,我想跟年輕的你們分享幾句話,同時與大家共勉。
第一,不忘初心,堅持理想
我們是一所以傳媒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我想說,大家以優異的考試成績進入了傳媒大學,是十分睿智的選擇。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傳媒事業與人類如影隨形。我們的祖先最初是在巖石上作畫傳遞信息,后來在絹帛紙張上書寫傳播文化,接著又發明廣播電視,給傳媒插上了電翅膀,讓古人“千里眼”“順風耳”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近些年又從無遠弗屆的電子媒介發展到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傳播平臺——然而,不論傳媒的介質、渠道如何變化,它造福人類的特質都不會變。我們傳媒大學培養的學生未來從事的就是這樣一種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責任重大,非常光榮,而且,不會下崗。近幾年,隨著傳媒業界一些人的離開,當下對初心的銘記和對夢想的堅守,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因此,我們要力爭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人文情懷的媒體人,為推動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第二,刻苦讀書,勤于思考
沒有思想的媒體是蒼白無力的,更談不上傳播力和影響力。優質的媒體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有速度的傳媒人來打造。高考成功之后,考研考博成功之后,你們即將在心儀的廣院開始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你會看到很多高顏值的同學,也會面臨很多的機會和選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誘惑,你需要先確立一個小目標。不是要掙他一個億,而是需要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需要自己來發現、設計和決定自己的未來,并為此承擔責任,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課題。無論你在幾年后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從今天開始都要靜下心來,用功讀書,少看手機,獨立思考,熱愛自己的專業并為之不懈奮斗,為將來進入媒體行業做好知識和能力的準備。我和我的同事們也會竭盡所能,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包括社會資源,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同學們,因為,你們是傳媒業的未來,世界歸根到底是你們的,我們老師將為學生當好鋪路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第三,繼承傳統,共創未來
我們學校雖然只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但“立德、敬業、博學、競先”八個大字不僅鐫刻在校訓石上,更是成為一代又一代廣院人激勵自己、不斷前行的準則和綱領。就拿我所在的新聞傳播學部來說,老一代新聞教育工作者趙玉明教授、曹璐教授、王振業教授等愛崗敬業,淡泊名利,樂于奉獻,業務精湛,擁有金子般的人品,一流的學問,他們給我們晚輩后生樹立了永遠學習的榜樣,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也培養出了以白巖松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傳媒人。在教育部第三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我校“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排名全國第一。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幾代廣院人篳路藍縷的艱辛努力,幾十年的深厚學科積淀。跟我們求學時期的廣播學院相比,現在的傳媒大學擁有更加豐富的學術資源。從海量的圖書文獻資料,到各種精彩紛呈的學術論壇講座;從優秀的師資隊伍,到才華橫溢的同窗好友;我們的學術環境越來越好,在社會上口碑也越來越響亮,我們的校友遍布各級各地各類媒體,成為傳媒界的中流砥柱和領軍人物。老師和學生教學相長,營造出自由、開放、寬容的學術氛圍。在這個美麗的校園學習和成長,度過幾年美好的時光,大家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F在,我們和你們需要做的是,將母校的優秀傳統繼承下去,用今天的拼搏和努力,創造中國傳媒大學更加美好的明天。
傳媒大學是很多人的夢想,祝賀大家今天圓夢“廣院”。我知道,在每一位學子的心中,母校都是最美的。老師現在想說的是,有你們的廣院會更美好。今天,你們從這里起航;未來,母校以你們為榮。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0
“Who Will Tell Your Story?”
May 24, 20xx
Greetings, Class of 20xx.
And so it is here—the week of your Commencement. The days of miracle and wonder when your theses are written, classes have ended, and you still have free HBO. And so it may seem strange to be gathered here today, as we pause for this ancient and curious custom called the Baccalaureate—but here we are, me in a pulpit and you in pews, dressed for a sermon in which I am to impart the sober wisdom of age to the semi-sober impatience of youth. Now, it is a daunting task. Especially since over the course of four years I have succeeded in disconcerting people on all sides of the many issues that you will soon be discussing with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over dinner—so in addition to a speech, for handy reference I’ve created a Placemat for Commencement, filled with useful phrases. Such as, “It’s ‘final club,’ without an ‘s.’”
Now, I am truly privileged today, for you are an extraordinary group. Your 80 countries of origin do not begin to describe you.
You may remember the day when we escaped the rain at your Freshman Convocation, and you heard from me and a phalanx of elders in dark robes: Connect, we said, make Harvard part of your narrative. Take risks, we told you. Don’t always listen to us.
And for four years you have distinguished yourselves with dazzling variety: In what may be Harvard’s most divergent dozen, you produced six Rhodes Scholars, including one who broke the world record for standing on a “Swiss” exercise ball, plus six athletes invited to the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to play ball, players whose interests range from the ministry to curing infectious diseases.
You were good at long distances: You probed the atmosphere of an exoplanet; researched antibiotic use on a pig farm in Denmark; and you created a pilot program that cut shuttle times from the Quad by half.
You experienced old traditions: The mumps. A class color, orange. And the time-honored Lampoon theft of the Crimson president’s chair—this time transporting it across state lines to Manhattan’s Trump Tower, for a staged photo op with a then dark-hors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You found your way: on campus, through a maze of renovations and swing housing; onstage, doing stand-up comedy on NBC, dancing in Bogota, and mounting Black Magic at the Loeb; through the halls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running an intercollegiate investment fund; and exposing a privacy issue with Facebook’s Messenger app.
You won, with style and grace: as you captured the first national trophy for Harvard Mock Trial—by being funnier than Yale; and then you shellacked the Bulldogs in The Game for—yes—the 9th straight year; you produced the first Ivy “three-peats” in football and women’s track; and brought home the first Ivy crown in women’s rugby—how “Fierce and Beautiful” was that!
And, of course, all this was powered by HUDS, since 20xx, powered with ceaseless servings of swai.
And you were just plain good: You wrote prize-winning theses on sea level change, a water crisis in Detroit; you engineered a better barbecue smoker—and tested it in a blizzard; you joined the fight to end malaria; and earned the award for best hockey player in the NCAA for strength of character as well as skill; you became well connected—to Alzheimer’s patients, to kids in Kenya, to homeless youth; and, as the inaugural class of Ed School Teacher Fellows, 20 of you are preparing to help high-need students rise.
And I understand you even rested with ambition, as you tried to “Netflix and chill.”
You made it all look easy—all while facing blows to the spirit that have tempered and tested you. You arrived just after a breach of academic trust that, by your senior year, produced the first honor code in Harvard’s history, events that raised hard questions for all of us: What is success? What is integrity? To whom, or what, are we accountable?
When a hurricane prompted the first Harvard closing in 34 years, you rallied with generosity and goodwill—and did so again when we closed for snowstorm Nemo—the fifth largest in Boston history. And that was just a warm up, so to speak, for the Winter of Our Misery—the worst in Boston history—when you sledded the slopes of Widener in a kayak.
And when the bombs went off at the Boston Marathon, in just your second semester, we considered still larger questions: Who are we? What matters most? What do we owe to one another? You told me that you became Bostonians that day, bonded to a city beyond Harvard Square, and to each other during the manhunt and lockdown, when the University closed for an unprecedented third time in 6 months.
Who can forget the images—of the mayhem, of the people who ran, not for safety, buttoward the danger, into the chaos? The Army veteran, who smelled cordite, and expecting more bombs, saved a college student’s life; the man in the cowboy hat, who ripped away fencing in order to reach the most injured. And who can forget the moment when Red Sox first baseman David Ortiz stood in the center of Fenway Park and said in eleven words of fellowship and defiance that the FCC chose not to censor, though I will today—“this is our [bleeping] city and nobody[’s] gonna dictate our freedom.”
A few months ago as I was lucky enough to be sitting in a Broadway theater, absorbing the final number of the musical Hamilton, I thought of you, and that fierce spirit of inclus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 watched as Eliza, center stage, sang, “I put myself back in the narrative,” and asked the question in the title of her song,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the spirited summation of a production that, like you, has broken records. Like you, has created a new drama inside a very old one.
Harvard, one might say, is a bastion of opportunity and unimaginable good fortune—for all of us, who find a place,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comfort, at the center of its long and successful narrative. And yet the burden is on us—to locate the discomfort, to act on the restless spirit of that legacy. As I thought about speaking to you here today, it occurred to me how much the question in that final song has framed your time here, and how much it will continue to affect your lives, as college graduates, as Harvard alumni, as citizens and as leaders. Who will tell your story?
You. You will tell your story. That is the point that I want to leave you with today. Telling your own story, a fresh story, full of possibility and a new order of things, is the task of every generation, and the task before you. And that task is exactly what your liberal arts education has prepared you to do, in three vital ways:
First, telling your own story means discovering who you are, and not what others think you should be. It means being mindful of others, but deciding for yourself. It’s easy to tell a tale that others define, the one they expect to hear. A moment ago I sketched your Harvard history. But what did I leave out? One of Harvard’s legendary figures and Reverend Walton’s predecessor, the Reverend Peter Gomes, used to put it this way: “Don’t let anyone finish your sentences for you.” He loved being a paradox, an unpredictable surprise, but always true to himself: a Republican in Cambridge; a gay Baptist preacher; black president of the Pilgrim Society—Afro-Saxon, as he sometimes put it. Playful. Unapologetic. Unbounded by others’ expectations. “My anomalies,” he once said, “make it possible to advance the conversation.”
Advance the conversation. This is my next point. Telling our own stories is not just about us. It is a conversation with others, exploring larger purposes and other worlds and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Your education is not a bubble. Think of it as an escape hatch, from what Nigerian novelist and former Radcliffe Fellow Chimamanda Adichie calls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She has observed, “[h]ow impressionable and vulnerable we are in the face of a story.” Not because it may be untrue, but because, in her words, “[stories] are incomplete. They make one story become the only story,” even though “[m]any stories matter.” For four years you have learned the rewards of other stories, and the risk of critical misunderstandings when they go unheard—whether those stories emerge from the Office for LGBTQ Life, or the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or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sation on sexual assault—and perhaps most powerfully, from one another. This is precious knowledge. Only by knowing that other stories are possible can we imagine a different future. What will medicine look like in the 21st century? Energy? Migration? How will cities be designed? The question, as one of you wrote in the Crimson, is not “What am [I] going to be,” but “What problem do [I] solve?”
Which brings me to my final point: keep revising. Every story is only a draft. We re-tell even our oldest sagas—whether of Hamilton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or of Harvard itself. The best education prepares you because it is unsettling, an obstacle course that forces us to question and push and reinvent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in a new way. Steven Spielberg, who will speak to us on Thursday, has explained the foundation of his powerful storytelling. He says: “Fear is my fuel. I get to the brink of not knowing what to do and that’s when I get my best ideas.”
What is a university but a place where everyone should feel equally sure to be unsure? Our best discoveries can start out as mistakes. As Herbie Hancock told us, his mentor jazz legend Miles Davis, said there is no playing a “wrong” note, only a surprising one, whose meaning depends on whatever you play next.
In the evolving universe of profiles and hashtags and selfies, it seems no accident that you are the class of Snapchat—a platform that took hold when you were freshmen and developed with you, from showing “snaps” to telling and sharing “stories”—stories that vanish every day, to be replaced by new stories, free of “likes” or “followers.” An app that, in the words of a founder, “isn’t about capturing … what[’s] pretty or perfect … but … creates a space to … communicat[e] with the full range of human emotion.”
And so for four years you have been learning to re-tell things: finding your voices, putting yourself in a narrative, whether that was demanding ac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discovering that you love statistics, or creating the powerful message of “I, Too, Am Harvard.” You have seen things re-told. Even Harvard’s story. Last month one of my heroes, Congressman John Lewis, came to Harvard Yard to unveil a plaque on Wadsworth House, documenting the presence of four enslaved individuals who lived in the households of two Harvard presidents. John Lewis said, “We try to forget but the voices of generations have been calling us to remember.” Titus, Venus, Bilhah and Juba—their lives change our story. After three centuries, they have a voice. They, too, are Harvard.
Telling a new story isn’t easy. It can take courage, and resolve. It often means leaving the safe path for the unknown, compelled, as John Lewis put it, to “disturb the order of things.” And during your years here you have learned to make, as he urged, “good trouble, necessary trouble.”
For years I have been telling students: Find what you love. Do what matters to you. It might be physics or neuroscience, or filmmaking or finance. But don’t settle for Plot B, the safe story, the expected story, until you have tried Plot A, even if it might require a miracle. I call this the Parking Space Theory of Life. Don’t park 10 blocks away from your destination because you are afraid you won’t find a closer space. Don’t miss your spot—Don’t throw away your shot. Go to where you think you want to be. You can always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 This can require patience and determination. Steven Spielberg was, in fact, late to class his first day as a student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because, as he put it, “I had to park so far away.” He went on to sneak onto movie sets,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he got thrown off.
“You shouldn't dream your film,” he has said, “you should make it!”
Perhaps this is the new Jurassic Parking Space Theory of Life—don’t just tell your story, live it. Your future is not a . It’s an attitude, a way of being that can create a new narrative no one may have thought possible, let alone probable:
Jeremy Lin—Harvard graduate, Asian-American—changed the narrative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still sizzling with “Linsanity” when you arrived as freshmen.
Think about Stephen Hawking, who spoke to us last month through a speech synthesizer. He changed the narrative of the universe, a story about what ultimately will become of all our stories—one he has been revising since he was your age, when he was given three years to live.
And you are already changing the story:
Think of the astrophysics and mythology concentrator who started a mentorship program for women of color to change the narrative of who enters STEM fields, and she wrote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to tell a new research-based story about the galaxy.
Or think of the Second Lieutenant—one of 12 new Harvard officers—who will serve her country in the U.S. Marines, battling not only the enemy, but persistent gender divides. “How will that change,” she says, “unless we start now?”
And think about the pre-med student who found himself literally running away from campus, fleeing in misery, until he suddenly stopped in his tracks and turned back, because he remembered he needed to be at a theater rehearsal where he had stage managing responsibilities. Some 20 productions later, he has a theater directing fellowship for next year, and even his parents, as he puts it, now believe “that I am an artist.”
Value the ballast of custom, the foundations of knowledge, the weight of expectation. They, too, are important. But don’t be afraid to defy them.
And don’t worry, as you feel the tug of these final days together. I am here to tell you that your Harvard story is never done. In 1978, two freshmen watched a screening of the movieLove Story in the Science Center. Three decades later, they me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ir wedding story appeared last month in The New York Times.
So, congratulations, Class of 20xx. Don’t forget from whence you came. Change the narrative. Rewrite the story. There is no one I would rather trust with that task.
Go well, 20xx.
哈佛校長福斯特演講中文
人們也許會說哈佛是天堂,充滿了各種難以想象的機遇和好運——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幸在她漫長而成功的歷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這也對我們提出了要求:我們有責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尋找屬于我們的挑戰,踐行哈佛奮斗不息的精神。
在我準備今天演講的時候, 我想到了音樂劇《漢密爾頓》中最后那首歌里的問題:
“誰來講述你的故事?”
我想這個問題奠定了你們過去四年大學生活的基調,也將對你們未來作為哈佛畢業生和校友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無論是作為公民或是領袖——
誰,來講述你的故事?
是你,你要來講述你的故事!
這就是今天我要對你們說的話:講你自己的故事,一個充滿了無限可能性和新秩序的嶄新故事,這是每一代人的任務,也是現在擺在你面前的任務。你在哈佛所接受的文理博雅教育,將會用以下三種重要方式,幫助你去完成這項任務。
“聽別人的建議,做你自己的決定”
講述你的故事意味著發現你自己是誰——而不是成為別人認為你的誰。你要參考別人的意見,但要做出自己的決定。講述一個別人定義好的或別人希望聽到的故事,那太容易了。
哈佛的傳奇人物之一、可敬的彼得·戈麥斯教授曾說:“不要讓任何人替你把話說完。”
戈麥斯教授自己經常“自相矛盾”,令人難以捉摸,但永遠忠于他自己:他是一位劍橋市的共和黨人(注:在哈佛所在的劍橋市,共和黨是少數派);他是一位浸禮會的牧師,但同時是個同性戀(注:基督教大多不支持同性戀);他是朝圣者協會的會長,同時又是一位黑人(注:朝圣者協會白人居多)。
他對自己的信仰堅定不移,他不為外人的期望牽掛束縛。他說:“我的不同尋常,讓開啟新的對話變為可能。”
“開啟與他人的對話,傾聽他人的故事”
開啟新的對話,這是我的下一個重點。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并不意味著只關注我們自己。講故事是與他人對話,借此探尋更遠大的目標、探索其他的世界、探究不同的思維方式——你所受的教育不是一個真空的大泡沫。
如果我們只講述單一的故事,那將是危險的,就像諾大的場地只有一個逃生口,令所有人變得異常脆弱。單一的故事不一定是假的,但它是不完整的。所有的故事都很重要,不能把單一角度的故事變成唯一的故事。
過去四年,你們感受到了傾聽他人故事的益處,也體驗到了忽略他人故事所帶來的危險。只有意識到,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我們才能想象一個不一樣的未來。21世紀的醫療是什么樣?能源是什么樣?移民是什么樣?城市將如何設計?面對這些問題,你要問的不是“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而是
“我能解決什么問題”?
“在不安和不確定中,不斷修正你的故事”
這也引出了最后一個重點:不斷修正。每個故事其實都只是一個草稿,我們連最古老的傳說都會不斷拿來重提——不管是漢密爾頓將軍的故事、美國獨立戰爭的史詩、亦或是哈佛自己的歷史。
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為它讓你坐立不安,它強迫你不斷重新認識我們自己和我們周遭的世界,并不斷去改變。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將在畢業典禮上為我們演講,他就曾經這樣解釋他創作的基石:“恐懼是我的動力。當我瀕臨走投無路的時候,那也是我遇見最好的想法的時候。”
大學,不正是這樣一個讓每一個人都接受挑戰、讓每一個人都產生不確定性的地方嗎?
就這樣,大學四年間,你都一直在學習重新講述你的故事:尋找你自己的聲音,將自己放入一個故事中——無論是對氣候變化采取反抗行動,發現你對統計學的熱衷,還是發起了一項有意義的運動,你親眼目睹故事不斷被重新講述。
“不要妥協,直奔你的目標”
這些年,我一直在告訴大家:
追隨你所愛!
去從事你真正關心的事業吧,無論是物理還是神經科學,無論是金融還是電影制片。如果你想好了目的地,就直接往那里去吧。這就是我的“停車位理論”:不要因為覺得肯定沒有停車位了,就把車停在距離目的地10個街區遠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車位已滿,你總可以再繞回來。
所以在這里,我想祝賀你們,20xx屆的哈佛畢業生們。別忘了你們來自何處,不斷改變你的故事,不斷重寫你的故事。我相信這項任務除了你們自己,誰也無法替你們完成!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1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很高興也很榮幸作為教師代表在這里說幾句話。今天正值教師節,接到學院這個任務的時候,我開始想應該說些什么?這時,我才忽然發現一個不期而遇的巧合,就是今年是我進入新聞學院工作整整二十周年,也就是我從教整整二十周年的紀念,新聞學院84年的輝煌歷史,我也見證了將近四分之一的歲月。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今天,1993年的初秋,不記得是否也象今天這樣陽光溫煦,只記得懷揣尚未捂熱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美學博士學位證書,也懷揣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圖書館旁邊的老文科樓二、三兩層,新聞學院所在地。當時的院長,丁淦林教授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一間簡陋的堆滿書報的辦公室,讓我坐在他的對面,看著我的眼睛,很鄭重地對我說,你是從中文系來的,沒有經過新聞訓練,你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到媒體去實習,培養“新聞感”。于是,我懷揣著張駿德教授給我開的介紹信,開始闖入到上海電視臺著名的“新聞透視”欄目組,跟隨記者四處采訪;幾個月后,我又闖入“紀錄片編輯室”欄目組,開始跟蹤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軌跡,后來,則是中央電視臺……,并以不同的方式與他們合作,這是我對中國傳媒業參與式田野調查的開始,這要歸功于新聞學院的傳統。由此,我的專業研究方向也與中國的電視發展與新聞發展結合在一起。
1993年,當時復旦新聞學院的廣電專業尚未建系,雖然我們廣電專業1984年在全國就率先創立,但是在我進入新聞學院的時候,廣電只有專業主任張駿德老師,光桿司令,我成為他的第一個兵。現在張老師已經退休,我也成了廣電系的老人,真是令人感慨。歲月匆匆,二十年的時間,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現在,也已經上大學了,可以在現場與大家坐在一起了。從那時到現在,廣電系在各位老師的努力下,在全院的支持下,獲得了新的長足的發展。但是對我來說,真正的起點卻是在丁淦林老師的辦公室開始的。
在這一過程中,我不無痛苦地被-迫從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學象牙塔里走出來,從所謂小資趣味里走出來,來面對這二十年來中國社會劇烈的發展與變革,并從中尋求自己的學術道路。在這二十年中,我其實也是不斷地回想和思考丁老師說的“新聞感”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對于學新聞的和做新聞研究的人來說,“新聞感”是最重要的?
20xx年9月,丁老師不幸去世。其親屬為他出版了一本回憶錄,作為紀念文集。這本文集既是丁老師的個人學術史,也是新聞學院的發展史,更是中國新聞事業的見證史。我讀完之后,才覺得真正觸摸到一些他對“新聞感”的理解。在丁老師從教一生的經歷看,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說是兩件:
一件是與第一線新聞實踐的有機聯系。1954年他在復旦新聞系大四年級的時候,大實習去安徽的淮南記者站,到淮南煤礦采訪,走遍了主要礦井,豎井、斜井,爬行到掌子面,每次下井要走一二十里,手臉皆黑。到淮河大水現場采訪,親眼目睹工人家屬把自己的房屋騰出了,讓被淹的農民住,目睹穿著背心和短褲的幾位干部在堤壩上討論,其中一位是省委書記曾希圣。1957年,丁老師帶學生在江蘇徐州實習,下農村采訪,和當地記者一樣,背包里帶著煎餅和咸菜,就著河水吃。睡到半夜,聽到人大喊“水來了”,大家就一起轉移到高地去,“的確很辛苦,有危險,但心無雜念”。丁老師,包括今天在座的很多老師,他們這一輩新聞學研究的學人,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獲得“新聞感”。而所謂“新聞感”就是對社會發展脈動的把握,就是保證新聞實踐的第一線永遠是其學術研究問題意識的來源,這樣,新聞與學術才能夠生生不息。
另一件是丁老師對學術研究的認真態度與執著。丁老師回憶王中教授受到批判的時候,新聞學院的師生挺身而出,批評當時的《解放日報》: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學術問題?丁老師自己在學術道路上,務實求真。在中國新聞史的教學與研究中,接觸、查找、尋訪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注重調查研究,不搞清楚不罷休。這種正直與誠實的學術倫理,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楷模。這種精神,也希望能夠在新的一代學人中傳承下去。務實求真,它也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新聞業堅守的職業倫理。在丁老師的時代里,新聞系在陳望道先生的引領下,復旦大學最知名的大師們都來到新聞系上課,群星璀璨,郭紹虞《語法修辭》、方令儒《大學語文》、周谷城、周予同《中國通史》、漆琪生《政治經濟學》、胡曲園《辯證唯物主義》、賈植芳《蘇俄文學》等等,我的導師蔣孔陽先生也曾到新聞系給本科生上課。今天,新聞學院本科二加二的通識教育體制的改革,正是對這一傳統的回歸。它要培養的應該是真正具有學術精神和學術視野的年輕一代新聞人才。
誠然,今天中國社會已經與丁老師那一輩成長的環境完全不同了。甚至與二十年前也大為不同。二十年前,我坐公交車到電視臺的欄目組,推開門就進去了。到新聞學院找各位老師,也是敲敲門就進去了。但是現在從電視臺到新聞學院,到處充滿了門禁,沒有許可不得進入。我讀大學的時候,班上大多數同學來自農村。今天,農村來的新同學已經很少了。前些天,童兵教授作為志德學院的院長迎接報到的新生,有人問,是否有家境不好的同學,他說一個也沒看到,因為他問到的同學們,都擁有手提電腦。
今天新聞業的發展與實踐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新技術、新產業、新兼并、新壟斷,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但是,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也同時降臨。媒體從業人員的理想信念大幅下降,社會對媒體的信任度跌破底線,新聞生態惡化,不實新聞和謠言充斥,傳統媒體利潤下滑,嚴肅媒體難以自保,資深記者紛紛出走……。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范圍內新聞專業主義的悲觀圖景。因此,在座的每一個人,其實都無法避免地要捫心自問,我究竟要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新聞,它還值得我們做什么?這些問題,也將決定并伴隨著諸位新同學在新聞學院的求學軌跡。但是,無論世事如何變幻,我堅信一點,新聞最終是要由人去做的,負責任的記者和負責任的報道是任何新聞業的基石。歸根到底,新聞業是人的事業,也是造福人類的事業,任何違背這個原則的發展,都會受到懲罰。
很多人都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最壞是因為失序,也正是因為失序,它也前所未有地需要重整秩序。公正而誠實的新聞業,是一個追求民-主與法制的社會無法割裂的內在組成,是一個追求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只要你進入新聞學院,你就必然與這一使命聯系在一起。都說復旦是最小資的大學,風-花雪月固然重要,但是在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中,只看到風-花雪月是遠遠不夠的,特別對學新聞的學子來說。我們必須要看到這個世界的暴-力、戰爭、貧困、饑荒,災難,所有這個世界現實的甚至是惡的一面,不說為了同流合污,而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為推進這個世界走向和平與公正貢獻力量。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向丁老師這一代人學習,學習如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學術生命與這個時代、社會融匯在一起,學習如何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傳統在我們身上發揚光大。魯迅先生在病重時,臨終之前,最后的文字中寫道:“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愿以此與大家共勉。謝謝。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2
9月13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xx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學院路體育館隆重舉行,校領導胡凌云、徐惠彬、紀素菊、魏志敏、張廣軍、張軍、劉樹春,校長助理、黨政辦公室主任李軍鋒,導師代表、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青年千人學者、博士生導師王鵬教授出席典禮。部分學院領導及42xx名20xx級研究生新生參加了開學典禮。典禮由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黃海軍主持。
題為《支點》的開場視頻拉開了開學典禮的序幕,“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的宣言響徹全場,表現了北航人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胸懷天下的視野。視頻用資料展示和師生訪談的形式,展現出北航是國家強盛、教師成長和學生成才的支點,強調了研究生與導師的共同創造更是北航發展壯大的支點。視頻結尾,由校長徐惠彬院士題寫的“愿北航與你,互為支點”,閃耀在蔚藍的星空背景上,給同學們帶來了極大的激勵與鼓舞。
黨委書記胡凌云宣讀了20xx年“博士研究生新生獎學金”獲獎名單,對獲獎同學表示由衷祝賀,并鼓勵所有研究生新同學勇于創新,再創佳績。主席臺領導和嘉賓向獲獎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設立“博士研究生新生獎學金”,是我校為進一步提高博士生生源質量、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一項舉措,用于獎勵我校錄取的優秀博士新生,今年是首次啟動,獲獎的104名博士生將獲得每人3萬元的獎金。
校長徐惠彬院士發表了平實而又深刻的講話。首先他代表北航全體師生員工對研究生新生表示熱烈的歡迎,簡要回顧了北航近年來取得的成績,并強調北航的精神和文化是支撐學校和學生不斷前進的源源動力。徐校長從“目標和方向”、“尊重和質疑”、“激情和毅力”三個方面分享了自己對創新的思考與體會,用科學史上的生動例子和北航師生的鮮活典型,鼓勵同學們在國家戰略需求、國際學術前沿和自身研究興趣均為正的第一象限,勇于擔當,努力開拓,鍛煉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取得創新成果,實現與北航互為支點的目標。
開學典禮上,新生代表、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馮晴晴在發言中表達了要珍惜奮斗時光,憑借北航人的精神和氣魄,全力追逐夢想,成長為合格北航人的決心與信心。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董琛則代表全體老生對新同學的到來表示歡迎,他鼓勵學弟學妹們緊跟時代、服務國家、勇于創新、持之以恒,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王鵬教授作為導師代表發言,他從自己作為學生和教師的不同角度出發,分享了治學經驗和求學感悟,鼓勵研究生新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思考,在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中,堅守理想,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共同創造北航新的燦爛篇章。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典禮最后,全體師生齊唱校歌《仰望星空》,悠揚的歌聲承載著學子的夢想,再次將氣氛推向高潮。
開學典禮結束后,我校安全保衛處負責人進行了國家安全知識教育,全體研究生新生聆聽了講座。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3
同學們:
金秋時節,XX級新同學從祖國各地、四面八方走進清華園,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全體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祝賀!并借此機會,向培育你們健康成長的中小學老師和信任清華、支持清華的各位家長,表示親切的問候和誠摯的敬意!
今年入學的本科新生共3300多人,其中有500多名保送生,有260多名各省市自治區的高考文理科前十名,包括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超過三分之一省份的文科第一名。
新生中女生占31%,過去清華的女生比例比較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體在五分之一左右,近年來女生比例基本穩定在大約三分之一。
今年新生中,有少數民族同學264名,占總數的8%。此外,還有國外留學生和港澳臺生共計425名。在座的同學們中,有一些同學來自貧困地區、地震災區,或因為其它多種原因家庭經濟有一定困難。
按照統計,清華每年有大約25%的同學家庭經濟困難,其中占學生總數10%的同學特別困難。對于所有經濟困難的同學,學校將通過助學金、勤工儉學、國家助學貸款、臨時困難補助等一系列措施給予資助,昨天已有一些同學通過“綠色通道”完成了報到手續,實現我校“絕不讓一個勤奮而有才華的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鄭重承諾。
眾所周知,能夠進入清華學習的同學,都是中學的佼佼者。同學們在中學階段勤奮學習,奮勇爭先,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終于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如今,這么多優秀學子匯聚在一起,為大家的相互學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同時,相對于新的更高的奮斗目標,每個人又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只有繼續刻苦鉆研,才能取得更加優異的績。
今天的開學典禮是同學們人生路途上的一個新起點。如何立足新起點,迎接新挑戰,爭創新成績?我想,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大家在今后的大學生活中深入思考和努力發揚:
第一,打好基礎,積極實踐,勇于創新。大家知道,清華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在建校初期和之后的一段時期內,主要培養本科生和預科生,通過廣延名師,給予學生堅實的數理和人文基礎、科學的學習方法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與氣質。
正是得益于在清華獲得的“為學”與“為人”的“厚基礎”,再經過國外高水平的專業研究訓練,這些學生后來大多成才并回國做出重要貢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急迫需求,清華提出“紅色工程師”的人才培養目標。
特別注重實踐和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能很快適應工作并挑大梁、出成績,這一時期的“重實踐”特色和原有的“厚基礎”傳統有機結合,使廣大畢業生在國家建設的第一線大展宏圖;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逐步進入自主創新的時代,我們不僅要培養一般意義上的“行業高手”。
而且要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能力的人才,“求創新”成為新世紀新階段國家和社會對清華這樣的研究型大學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希望同學們在清華的學習中,既要扎實、認真地打好各門學科的基礎;又要積極動手、動腦,把握好各類實踐環節。
更要在主動學習、積極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創造的思維與能力。盡快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從以老師為主導的被動學習,到自己主動地學習、獨立地思考,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努力成為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拔尖創新人才。
第二,學好專業,全面發展,追求和諧。世界的進步與發展,對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越來越寬的要求。我們常常說要求大家“全面發展”。
今天,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全面發展已不僅僅是指“德智體美”,而且也包涵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更多知識與精神素養,這是新世紀人才應當具有的基本素質。
十年前,清華大學為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首創并實施了“綠色大學”示范工程,通過“綠色教育”的課內外教學培養學生的綠色意識,通過“綠色科研”為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技支撐,通過“綠色校園”建設生態和諧的良好育人環境。
記得有一次,我接待日本東京大學校長小宮山宏先生,他向清華師生演講時,以自己家里生活中節能減排的例子,說明他如何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后來的宴會上,他又問我:你們在這方面有什么舉措?我當時沒有向他全面介紹我們學校的有關工作,我跟他說:您剛才說自己開車上班,選車的首要標準就是要節能減排,這確實很好,不過我們是騎自行車上下班,估計節能減排貢獻更大吧!
這當然是一個玩笑,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路途多遠都騎車前往,但我想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大家的是,要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積極投身到建設節約型校園的行動中去,共同促進國家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將來走上社會,更要成為節能、環保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模范。
第三,深入了解國情,具備國際視野,明確歷史責任。
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同學們將要參與的一系列國慶教育和慶;顒,正是大家進一步深入了解國情的機會。相信大家在這一過程中,會更加深切地感到,我們的學校以及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與我們的國家密不可分。
我們的許多前輩師長正是從對國情的深入了解和對祖國的深摯熱愛出發,承擔起國家和民族賦予的重任,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形勢下,要更好承擔起振興中華的責任,還必須放眼世界,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
學校正努力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大力推動學生海外交流與合作。去年,學校公派出境學生達多人次,通過“海外名師講堂”、“優秀新生海外研修計劃”和“拔尖創新人才暑期研修計劃”,以及聯合培養、聯合學位、交換生、合作研究、海外實習和暑期學校等一系列境外學習環節,構成了面向世界的人才培養體系。
對于在座的同學來說,我們力爭在近幾年內,讓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具有海外學習或交流的經歷。希望同學們充分利用學校創造的良好條件,積極吸收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營養,胸懷天下,服務祖國。
同學們:再過兩年,清華大學將迎來百年校慶,你們將親身經歷這一難忘的時刻。
希望大家切實踐行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和“行勝于言”的校風,積極參與學校的建設發展,積極參與校慶的各項活動,以優異的成績向百年校慶獻禮!
今天在座的還有一些同學的家長和親屬,我們也期望大家一如既往地以各種方式,關心清華的發展、支持清華的建設,共同為清華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4
20xx屆的新生們,歡迎你們。
4月份,我在開放日看到大家的時候,很多人還沒有決定未來四年在何處度過。讓我非常欣慰的是,1667人接受了我們的邀請,選擇加入這個群體,成為哈佛這所崇高學府的當下和未來。
正當大家步入大學、開啟人生重要新篇章的同時,我們也在經歷著一個多事之秋。
自從今年春天與大家見過面之后,還有從5月底在“三百年劇院”召開畢業典禮以來,世界上發生了不少大事。
奧蘭多、伊斯坦布爾、達卡、巴格達、巴吞魯日、達拉斯、尼斯、慕尼黑、密爾沃基……美國國內及全球各地接連不斷地發生恐怖和暴力事件。
媒體向我們呈現著一連串令人心碎的畫面,戰爭、流離失所、重傷的兒童,以及絕望的難民。
而在美國國內,仇恨與偏激言論甚囂塵上,與我們作為美國公民、世界公民以及哈佛社群成員所秉持的基本價值觀背道而馳。
今天我就想談談這些價值觀,談談成為一名大學生以及成為哈佛學子意味著什么。
當前,高等學府的身份、宗旨和原則正面臨重大挑戰。
因此,我想與哈佛大家庭的最新成員,也就是在座的諸位,分享一些對這所大學的思考,以及此時此刻,在哈佛歷史上和大家個人的經歷中,這一切都意味著什么。
哈佛是一所研究型大學,一所致力于持續發現新識、新知、新理念的學府,因為我們相信,新理念能推動世界進步。
今后大家將在各個不同的層面體會到哈佛的這種精神。
你們的授課教師將參與推進各自領域的認知,也會邀請你們加入這場求索之旅——不論是在實驗室中探索干細胞科學的潛力,還是試圖減輕疼痛和疾病對人類的折磨,抑或是挖掘圖書館中的特別館藏,收集中世紀時期的泥金裝飾手抄珍本,開一場開拓性的展覽。
你們也許會參與鑒定冰芯中的19世紀火山灰,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過程,或與音樂教授即興演奏爵士樂。
幾個世紀以來,大學一直借助理性的力量,作為一個辯論與交流的熔爐,收集、研究、討論、擴展、修改并推進著人類認知。哈佛校訓是Veritas,意為真理。
這就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但我們從不會自大到以為自己已經與真理同在。
追求真理是一種渴望,也是一種激勵。
我們相信,世界上永遠都有更多的事物需要我們去認識和發現,因此,我們對挑戰和變革張開了臂膀。
我們認為,不論是黑洞起源的理論,還是互聯網隱私倫理,還是女性在工業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任何觀點都可以被修改、提高并改善。
我們必須不畏犯錯,因此要成為哈佛社群的一員,勇氣和謙卑不可或缺。
通過新的證據、更加清晰的推理,以及調整后的觀點,用更加全面的新理念取代舊觀念。
在它的基礎之上建立起新的觀念,以待日后的挑戰。大學必須對能改變理念的爭論持開放的態度,并以理性與證據為標準,對它們加以評估。
真理不僅僅是大家日后職業生涯的基礎,也是大家在認識自己作為人類、公民、員工、合伙人以及朋友所扮演的角色時,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
那么,在大家對真理展開個人追求之際,這一切對你們都意味著什么呢?大家如何用所受的教育來構建有意義、有目標的生活呢?
當年,正是在這樣一場新生致辭中,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已故的杰里米·諾爾斯(Jeremy
Knowles)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他眼中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讓學子們在畢業后,能夠辨別哪些話是胡話。
你們將在這里培養出這種眼光與判斷力,并在完成四年哈佛之路以后的人生旅途中長久受益。
這種能力的獲得,靠的是提出質疑和接受質疑。它需要大家的用心參與。
我在此敦促大家,全身心投入這場嚴謹的探索中去,投入這股思想的洪流中去,和你們的室友,在走廊上、教室里、網絡中,還有《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上展開討論。
我明白,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為其辯護,這樣做不無風險。
它需要勇氣,也需要信任——信任所有的理念都有參與公平辯論的機會,相信旁觀者也都秉持著開放的心態,且同樣投身于對真理的追求。因此,我們希望大家抓住這所大學提供的機遇,成為勇敢的發言者和心態開放的傾聽者,促進活躍、高水準的思想交鋒。幾個世紀以來,大學和師生正是在這樣的交流推動下,才不斷進步的。
當今世界被專家們稱為“后事實世界”,高校必須把握、體現并積極捍衛各自對真理的衡量標準:始終將證據、證明、事實作為知識的基礎和行動的依據。哈佛能否做到這一點,取決于大家所有人的努力。
我歡迎大家加入哈佛這個大家庭,其實也是在邀請大家,或者說要求大家,踏上追尋真理的曲折道路,為投身思想交鋒的漩渦做好心理準備——接納一種理念,并隨時準備好捍衛它、改變它、重塑它,在找到更好的理念時,也愿意放棄它。
但我也知道,要說服你縱身躍入思想的漩渦、積極充分地參與到這個社群中去,我還得作一些保證。其實,我們需要彼此保證,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這又回到了我剛才提到的信任問題。
這個社群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權發出自己的聲音、得到傾聽,并得到尊重。
我們共同的生活,這所大學的成功,還有我們對真理的追尋,都取決于此。
只有在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并得到充分接納和理解的情況下,我們才敢發表不同意見。
近幾個月,民族、宗教、種族仇恨的卑劣言論蔓延得如此迅速,給大學的宗旨構成了一種特殊的威脅。
不論這些言論出現在哪里,我們都應隨時隨地加以抵制。
但我們尤其要警惕它在社群內部的出現。我們必須奮發努力,樹立人類共同生活與工作的另一種典范。
我常說,你們大多數人生活過的最多元化的環境也許就是哈佛了。
這是一個學習的機遇,比如周二我就遇到一個來自特拉華州的學生,他的室友來自斯堪的納維亞;
還有一位學生,作為一名異性戀黑人男生,在勒布戲劇中心主舞臺上演的《黑色魔法》(Black
magic)劇中扮演了一名同性戀男子,并在博客中描述了這一經歷如何增進了自己對LGBTQ群體的了解;
在剛才的演講中,艾瑪·吳(Emma
Woo)也描述了跟一群信仰各不相同的人共同生活是什么樣子。哈佛讓我們所有人都能走出自己熟悉的世界,張開臂膀迎接新的認知與新的可能性。
所以,這就是我今天對大家提出的要求:和我們一起,將哈佛建設成我們理想中的學府。要發言,更要聆聽。在個人生活和做學問中,全心全意地追尋真理,不畏犯錯。這是學習與成長的唯一途徑。同時,也要不吝于傾聽他人的觀點,使大家都敢于冒險。
讓我們一起構建一個不同的世界,不同于今年夏天層出不窮的有關暴力與仇恨的駭人報道所呈現出來的那個世界。
讓我們每個人都盡自己的力量,讓哈佛成為一個相互尊重的社群,讓我們做最好的工作,做最好的自己。在當前環境下,這并非一樁易事。
但是,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樣做,更需要團結在一起,更需要這所大學的鄭重承諾。
歡迎大家來到哈佛。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5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上午好!每年這個時候都激動人心,復旦又迎來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青年。今年共有三千多名本科新生入校,你們的到來讓這所有著120xx年輝煌歷史的大學更加朝氣蓬勃,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祝賀大家正式成為復旦大家庭的一員,復旦歡迎你們!至此之際,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各位中學校長及家長們,謝謝!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是你們人生的新起點。考進了復旦,證明你的過去是很有成就的,而你要證明你在未來有成就,必須在新起點上規劃你的未來。在此,我送大家一句話,盡快發現自己,打造未來。自己的未來要自己掌握,不能等待!
你的未來可以沖上云霄,可以潛入大洋,復旦為你的飛躍或探底提供平臺。復旦120xx年的沉淀,積累了文明的瑰寶,新時期的建設成就,使它煥發著青春的力量!我們最近提出要建立全方位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我們有令人羨慕的學科體系供你選擇專業的愛好!2+2的教學組織模式給了你再次選擇愛好的自由。通識教育讓你知識寬廣,打下人生發展的堅實基礎。中國特色書院讓你在課堂外修身養性,塑造自己優美的品質。創新創業和實踐教育讓你在活動中不斷發現自己,調整人生發展志向。出國訪學,讓你胸懷全球!你的師長師兄師姐時刻在你身邊,為你助威建言!復旦的平臺是要讓你們成為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的領袖人才和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才!
親愛的同學們:在復旦學習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既有大量的挑戰又有大量的機會。大家知道G20吧,但你不一定知道Y20,它是G20的六個分會之一,讓世界青年領袖聚集一堂,共議全球事務。今年就在復旦召開,他們共商世界和平發展。你不想參與這樣的機會嗎?剛剛過去的暑假,全校有超過270支實踐隊伍、20xx余名本科生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與調查研究,在最一線、最基層的地方認識國家、服務社會、增長才干。這個夏天,有800余名同學在耶魯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學府交流學習,開闊國際視野。近年來,我校本科生參加海外交流的比例超過了45%。當然,你要完成很多作業、很多考試,而同時要努力創新創業,不然就會落隊,你的師兄師姐曾經創造了記錄,一個人在本科期間發表了11篇SCI論文,你們愿意向她學習嗎?
親愛的同學們:無論你如何的優秀,你將來如何的杰出,你首先是一名復旦人。去年,我送給你們的師兄師姐三句話,今天在此重提,就是你們要真正成為復旦人,首先要有復旦魂;復旦人要有本事;復旦人就要愛復旦。同學們要真正成為復旦人,首先要有復旦魂。同學們要讀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并用心銘記,一生踐行。同學們要體驗復旦“學術為魂”這一辦學理念的核心內容,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為真理而不計名利的學術風骨。無論是中國學生還是海外留學生,同學們都要學習“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都要為中華民族、各自的民族和人類文明事業的進步而努力!同學們要不斷追求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的完善與提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把正確的價值觀落到生活的每個細節,落到你們的一言一行之中。復旦人是靠本領打造未來的。
同學們,今日之復旦,匯聚著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兩所名校的歷史基業和共同財富。同學們要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原復旦大學是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私立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是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公立高等醫學院校。現在復旦正處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你們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加入復旦,也應擔當起復旦人的共同使命。在未來的5-20xx年間,學校將秉持“守訓篤實、融合創新、人心聚學、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不斷向世界一流的目標挺進。我們追求的是,拔尖的學生質量、優質的師資隊伍、強的綜合實力、大的社會貢獻、優美的校園環境。這對你們來說,意味著幸運與機遇,你們將成為復旦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親身參與者和見證者。學校將全面推進綜合改革,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鏈條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本科生培養與教育提供有利條件,營造良好氛圍,為大家的成長成才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同時,這也意味著責任和擔當,你們在復旦不斷加速沖刺的階段進校,就勢必要嚴格要求自己,跟上復旦的加速度,和學校一起努力奮斗、砥礪前行。
復旦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為大家提供一流的資源與平臺,我也相信大家一定有勇氣、有毅力、有魄力開拓進取,創造未來!希望你們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勇于進取,開拓創新,在最美的青春年華奮斗,共同為復旦的發展添磚加瓦!
謝謝大家!
202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暨軍訓閱兵演講詞稿 篇26
同學們,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此時此刻,你們或許仍沉浸在旅途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之中,或許還在為終于擺脫應試教育的文山題海而如釋重負;當然,你們更多充滿了對大學生活的忐忑和期盼。今天,我想告訴你們,大學迎接你們的不僅有夢想、榮譽、激情和浪漫,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經歷挫折、經歷失敗。
第一次班會,你會發現自己思想不深、視野不寬,不再是群體的唯一中心;第一堂課,你會感到節奏太快、難以適應,不再是老師目光的焦點;第一次考試,你可能成績靠后、大失所望,不再是熟悉的第一。于是,你們可能會開始懷疑以往的讀書方式、學習習慣,甚至懷疑自己的專業選擇和能力潛質。同學們,挫敗感是走向虛空沉淪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嶺。經歷挫敗,從挫敗中學習,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大學的必修環節。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懂得反思、學會堅守。長期以來,你們接受的大多是中規中矩、有標準答案的教育,你們習慣于做“聽話”的好孩子。作為知識的傾聽者和接受者,你們無疑是優秀的。但大學是什么?大學是要為你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為你們走向成熟、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大學培養的不僅是已有知識的接受者,而且是未知世界的創造者和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大學教給你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教你懂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著成功。面對更多更復雜的選擇和沒有預設答案的探索,你們難免會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就是在挫敗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重新定義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榮譽、什么是價值,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學會堅守,就是在挫敗中堅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內心深處始終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望,在風險挑戰面前始終堅持做人的原則、崇高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同學們,只有懂得反思、學會堅守,你才能在挫敗中把握自我、擁抱青春、走向成熟。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尋找自信、挑戰自我。挫敗會讓人迷茫。很多人會在挫敗中喪失自信、迷失自我,來清華之前還是“夢想家”,來清華后,可能會“夢”沒了,只剩“想家”了。特別是看到各種知識、信息、機遇迎面而來,身邊的“學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會更加迷茫和糾結,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大學生活就是一個尋找和發現的過程,只有在挫敗中發現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成功不取決于你過去的成績和基礎,也不依賴偶然的機緣巧合,而是來自對自我的挑戰,來自挑戰中的成長和成熟。面對挫敗,只有那些不斷壯大自己內心的人,才能戰勝自我、找到自信,從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挑戰權威、塑造人格。在中學里,面對中考、高考的壓力,你們難免養成依賴課本、相信權威、聽從安排的習慣,努力在既定的路線上比別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學,你們可以聽到很多精彩的講座報告,接觸到很多學術大師。權威值得我們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從。
去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來清華演講,介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個實驗。演講的最后,在談到自己不斷取得新成果的體會時,他說:科學就是多數服從少數,只有少數人把多數人的觀念推翻之后,科學才能向前發展。今年5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本薩森來訪,我們說起猶太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雖然沒有什么著名的宮殿建筑,卻在思想、文學、科學等很多領域創造了不朽的輝煌。猶太人口占世界的0.2%,卻獲得了20%多的諾貝爾獎。交流過程中,談到猶太民族和當今中國教育的區別,我說,在中國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學生回家后,家長一般會問“今天老師問了你什么問題”;而猶太學生回家后,家長會問“今天你問了老師什么問題”.我問他,是不是這樣?本薩森校長說,不僅如此,猶太家長還會問“你問了什么問題老師沒答上來?”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猶太文化的一個秘密,也是猶太民族保持巨大創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
同學們,你們是未來的創造者,只有勇于質疑,敢于發現前人的局限,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形成對世界本質的認知和判斷,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獨立的人格;只有打破傳統,敢于挑戰權威的思想和理論,也才能激發新的思想、創造新的范式、建立新的理論,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