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領導的講話稿(精選3篇)
端午節領導的講話稿 篇1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在此佳節來臨之際,我祝所有朋友們節日快樂,合家幸福!
端午節節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舉行的儀式或慶典。全民認同并參與,一年一度,周而復始。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蘊涵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影響廣及東方,乃至世界。中國的節日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國節日,從元日到除夕,計十四個,其中最盛大的節日是端午、中秋、年(春節)三節。
端午節起源,傳說多種。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當“夏至”,漢初定五月五為節日,為逐疫辟邪。唐宋時稱為“端午”(“五”“午”相通),別稱端陽節、重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成為端午節中國兩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殉國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鄉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紀念屈原。后演變用竹葉或葦葉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繩,即“粽子”。于是,端午節包粽子紀念屈原,為廣大人民所認同,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國左徒,世稱三閭大夫。他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弊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興邦強國。因遭讒臣嫉謗,被楚懷王蔬遠,后又放逐湘沅,雖輾轉艱辛,仍憂國憂民。聞秦軍攻破郢都,憂憤交加,投羅江以殉國難。
屈原心系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賢臣,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生寫下《離騷》、《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詩歌。
屈原詩歌表現出強烈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結集《楚辭》。《楚辭》與《詩經》并稱中國古典詩歌璀燦星空中“雙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離騷》,是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眷戀故土的深摯感情和忠誠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質。《離騷》詩句優美,想象豐富,開中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創作手法之先河。詩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詩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哺育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詩人和文學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舍生取義。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華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識,這就賦予端午節愛國主義情結,既“端午情結”。
我們永遠紀念中華民族之魂,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端午節領導的講話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
過端午節,是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菖蒲等。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端午節已被確定為我國法定假日,今年是實行的第一年,為加強端午節期間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根據上級有關,特作如下要求:
一、各班要高度重視學生安全穩定和教育管理工作,要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教育學生外出游玩時要注意人身、財物和交通安全,不要去江河湖泊山等地方游泳,嚴禁學生私自到游泳池游泳。
二、牢記自己是一名小學生,時刻牢記《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為紅領巾增添新的榮譽。希牢記老師的諄諄教導,走出校門后,仍然以學校的紀律和社會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放縱自己。
①利用“端午節”,多看一些課外讀物,多參加有益的活動,豐富自己的視野,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②開展人人爭當“清潔小衛士”的活動,并通過家長輻射社會,使“人人動手、清潔家園”活動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③積極開展“和諧小使者在行動”道德體驗活動。
一是可以利用端午節講屈原的故事,賞析屈原的詩詞,了解屈原的高風亮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賞讀關于端午節的詩,讓學生加深對端午節的認識。
二是和諧親情教育。端午節又稱“娃娃節”,小孩配香袋,扣絨線都極有童趣,家長或親友往往在端午節為孩子們買新衣服,增添節日的氣氛。
三是,勞動技術的教育。在端午節里,學生在家可以向奶奶等長輩學包粽子。
四是端午節還是“衛生節”,仲夏來臨,是傳染病高發季節,插艾熏蚊,驅蟲趕蠅,防止疾病,也可通過節日的清潔衛生活動,加強大家的衛生健康教育。
五是6月是禁毒宣傳月,班主任要利用時間對學生進行禁毒教育。
三、各教師要在端午節放假前對學生進行一次專門的安全教育和各室的安全檢查。認真排查、梳理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決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學生安全度過假期。
最后,祝同學們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端午節領導的講話稿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西方文化。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傳承文化方面,我們守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