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通用30篇)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
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把學習貫徹黨的xx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頭等大事,迅速組織學,按照要求做,聚焦問題改,確保全會精神落到基層,推動學習教育取得實效。
“兩學一做”活動開展以來,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的觀念在全黨上下全面形成,這是鞏固拓展群眾路線、鞏固三嚴三實教育成果,推動全面縱深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部署的重要舉措。對于黨員干部來說,抓住“兩學一做”的契機,發揚自我革命精神,促進自我發展,有利于全面提升黨員干部的素質。
古人有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個知識型社會中,做一個學習型的黨員干部,時時不忘給自己充電已經成為了我黨干部加強自我規范,提升自我素質的重要方式。學會先做人,后做事,是“兩學一做”教會我們的哲理。
在我們國家經濟處于蓬勃向上的發展時期,經濟建設和黨建建設任重而道遠。自覺投身兩學一做,黨員干部通過學習黨章黨規,明確了黨員的基本標準、制定更為嚴格的行為規范。通過深入領會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幫助我們加強理論武裝、統一思想行動。鑄就堅固的思想鋼鐵長城,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行動指導意義。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
偉大的民族產生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薪火相傳。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民族精神,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風貌,培育出了紅色精神,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等等。如果說中華民族精神史是一部偉大的詩史,那么紅色精神就是其中最重要最輝煌的篇章。紅色精神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具有恢宏深邃的精神文化意義。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需要對紅色精神的美學性質進行研究和理論建設,彰顯其美學價值。
紅色精神屬于社會美類型。美不是藝術的專利,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都是美的存在形式。社會美離不開社會的審美標準,承載著人類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對人的行為評價,必然會涉及到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真善美的關系是美學理論的重要問題。真是客體尺度,肯定了人對真理的追求。善是主體功利性的尺度,即真理為我所用;美是主體內在的尺度,它體現著主體自由創造的本質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共產主義,這是人類至善至美的社會理想。它并非唯美空想,而是具體的、科學的,具有真的價值。如果沒有將真理付諸實踐的行為和勇氣,真理無以實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理想就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種善的追求,體現著真的價值。還需指出,善不但具有價值尺度含義,也是倫理學的重要范疇,有著道德尺度的含義。中國共產黨人也同樣追求崇高的道德,“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即是社會的道德楷模。紅色精神之美是以真為基礎、以善為內容的,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社會實踐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新中國的誕生,彰顯了理想的勝利,肯定了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價值,這其中即有合規律性的真、合目的性的善,而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就是美的規律。
紅色精神的審美范疇是崇高。美學上以優美、崇高(壯美)、悲劇、喜劇等界定審美范疇。崇高美集中體現了美與真、美與善的內在聯系,許多美學家都致力于美與道德關系的研究。有的學者將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內涵概括為:共產主義的崇高信念,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開拓創新的無畏氣概,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尊重群眾的人本意識,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這都具有積極肯定的社會意義。紅色精神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他們能夠超越生活的平庸、狹隘的私利,甚至能夠超越生死而為信仰獻身。在這里,犧牲不是毀滅,而是通往永恒的崇高方式,是英雄的自由意志,有強烈的主體合目的性,更充滿了實現自由意志的勝利和歡愉,使人生價值得以彰顯。這就是崇高對優美在形式上的突破。紅色精神肯定和張揚了人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體現了人的尊嚴和道德感、使命感,而這正是崇高美的特征。
紅色精神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崇高審美往往必須經歷“痛感”,審美主體在對象中直觀自身,隨之在震驚、覺醒中喚起主體內在力量或人類的本質力量,從而將自己提高到對象的高度。這是一種高峰體驗,是人類對有限生命的超越。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這種解放使主體獲得自由,產生美感。紅色精神則不只是以情感人,它可以喚起人的道德理性,促使人對自身進行道德審視和理性思考,從而有利于人的道德的培養和重建。
紅色精神對德育和美育不乏啟迪意義。道德精神的塑造,不僅需要道德理性,更需要美的熏陶啟迪。紅色精神不僅是一種歷史資源和政治資源,也是一種美學資源。崇高審美對人的心靈有著強大的震撼力、沖擊力,更能激發人的潛質,重塑人的精神。在對紅色精神美的審視中,崇敬感油然而生,可以使我們更嚴肅地對待生活,更能超越自身局限,更加具有責任感。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3
“紅船精神”就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精神,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之源。之所以“紅船精神”是我們黨革命精神之源,這是因為“紅船精神”是我們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實踐開篇、動力源泉。
一、“紅船精神”是定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
回顧我們黨九十多年歷程,伴隨其所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既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特性,又無論從定義解釋還是從淵源關系看,更加清楚地感到,“紅船精神”是定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
從定義解釋看。《辭海》對“革命”作出如下定義:廣義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從舊質變為新質的飛躍”;狹義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這里所指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指一種狹義革命而產生的精神,即: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思想結晶,是共產黨人精神境界、精神風貌、精神力量的集中寫照。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源于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它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每一個階段,都形成了能代表時代現實的一種又一種獨特精神。而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紅船精神”,無論從定義解釋看,還是從時間上來說,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產生最早的革命精神。
從定義要素看。根據定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需要兩個要素。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的主體要素。這告訴我們,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實踐而產生的精神屬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其次,中國革命的豐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的基本要素。按照這兩個要素來觀察,1919年“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符合形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基本要素;但“五四”運動并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所以,“五四”運動更多地表現為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僅僅具有革命精神形態,并不屬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而“五四”運動后最有影響的事件就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紅船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建這一開天辟地大事變所蘊含精神的形象概括,理所當然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
從淵源關系看。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革命階段的任務不同,革命者在各個革命實踐活動中會有不同精神表現,因而在偉大革命歷史進程中分別產生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偉大中國革命精神。然而,這些革命精神產生又有其共同思想基礎,就是中國共產黨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為核心的“紅船精神”。在紅船上完成締造使命的中國共產黨,在“紅船精神”指引下,沿著紅船航向,走向了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并先后形成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這也非常具體地說明了“紅船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之間存在的淵源關系,其中“紅船精神”是這些革命精神之源,其它革命精神都可以在“紅船精神”里找到源頭;其它革命精神既與“紅船精神”一脈相承,又是隨著中國革命不斷發展,是“紅船精神”的繼承與發展。
二、“紅船精神”是形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實踐開篇
回首我們黨發展史,“紅船精神”不僅是我們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具有奠基的重要歷史地位,是形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實踐開篇。
“紅船精神”里包含著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為標志,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歷史進程,為創建中國共產黨創造了條件,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篇章鋪平了道路。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紅船精神”,是中國早期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過程中迸發出來的。早期共產黨人正是由于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支撐,并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創建了我們的黨。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歷史反復證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科學的理論也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群眾運動相結合,才能轉化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強大物質力量。
“紅船精神”里包含著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要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入到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到了一個關節點,迫切需要一個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充當中國革命的領導者。這就是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最先進的政治代表——中國共產黨。在紅船上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綱領明確規定“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一切資產階級政黨及其它剝削階級政黨最顯著的標志。中國共產黨一經出現,就自覺地擔當起階級重任和民族重任,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并伴隨著中國革命的不斷發展,先后出現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紅船精神”里包含著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地主階級洋務派幻想用資本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來補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治之天,資產階級維新派幻想通過圣明賢達的皇帝進行多方面改良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資產階級革命派給中國帶來了民主共和制度,但隨后的歷史反復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始終走不通。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中國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選擇,這就是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后來的歷史表明,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不能走筆直的發展道路,而必須先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后才能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然后,這一切認識的起點,都有源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所確定的根本方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三、“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發展的動力源泉
面向新征程,需要新精神。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奮斗的精神歷程,追根溯源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動力源泉,那就是“紅船精神”;面向新征程,同樣需要依靠“紅船精神”,讓我們黨革命精神不斷延續與發展。
擁有首創精神,才能勇于開辟新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核心。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尤其認識到革命沒有現成道路可走,沒有現成模式可循,這就需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解決,這也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以創新精神為自己開辟道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作為“紅船精神”的核心始終貫穿于中國革命實踐中,激勵廣大共產黨員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膽識,沿著紅船航向,根據實情,結合實際,勇探新路,不斷成功走向了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由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掌握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面向新征程,擁有首創精神也是我們黨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所在,也只有不斷弘揚首創精神,才能我們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發展、實踐不斷創新,推進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擁有奮斗精神,才能不斷贏得勝利。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紅船精神”的靈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勢力,革命任務艱巨而復雜,無數共產黨員為什么能夠拋頭顱、灑熱血,甚至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因為他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堅信共產主義是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美好事業。面對漫長的革命歲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曾經遭受多次挫折與失敗,但憑著這種與生俱來的奮斗精神,一次又一次戰勝困難,把革命從勝利引向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出現過多次挫折與失誤,也是憑著這種奮斗精神,不斷開拓創新,終于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支撐著無數革命先烈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面向新征程,同樣離不開奮斗精神的正確引導與精神支撐。
擁有奉獻精神,才能始終保持本質。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本質。黨的一大會議最后在紅船上通過的綱領,就明確提出了要把工人、農民組織起來、發動起來的思想。在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明確提出了“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表明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立志于維護人民利益的政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宗旨,形成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使黨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正是同這一歷史創造者建立起血肉相連、魚水相依、親密無間的關系,革命力量才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戰勝一切貌似強大、欺壓人民的反動勢力,創建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面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只有廣大共產黨員繼續弘揚奉獻精神,才能真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只有整個社會倡導奉獻精神,才能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總之,“紅船精神”作為我們黨革命精神之源,一直激勵和鼓舞著我們黨站在歷史的高度,走在時代的前列,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干部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篇3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精髓,是黨的精神家園的靈魂和支柱。提出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傳承好理想信念的紅色基因。
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展現著人類社會的美好圖景,是黨歷經艱難曲折、不斷探索前行的指路明燈,一往無前的力量源泉。井岡山時期,靠著對中國革命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才能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圍中造成星火燎原之勢;長征途中,憑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執著追求,才沖破圍追堵截,走出雪山草地,翻越高山峻嶺,勝利會師陜甘;延安時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感召下,造就了全國熱血青年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時期,還是靠理想信念的支撐,才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描繪出新中國的宏偉藍圖。
歷史啟迪我們,理想信念關乎黨的生命,須臾不可缺失,絲毫不能動搖;理想信念是黨性的本質要求,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理想信念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應對“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的迫切需要。隨著世情、國情、黨情、輿情深刻變化,黨將長期面臨“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的嚴峻挑戰。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強化精神動力支撐。二是重建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受諸多主客觀條件因素的影響,少數黨員干部在利益格局調整、文化生態嬗變中迷失方向,出現理想信念動搖、精神空虛、道德滑坡甚至跌入腐敗墮落的泥潭。因此,重建精神家園,必須樹立起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當前,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必須把理想信念作為照亮前路的燈、把準航向的舵,做理想信念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一是堅定政治信仰,恪守政治規矩。要學習革命先輩英雄事跡,矢志不渝追求真理;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堅守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要學好和遵守黨章黨規,始終把紀律規矩挺在前。二是涵養核心價值,砥礪高尚情操。要加強黨性修養,喚醒黨員意識,勤于自省,慎獨慎微;要提升道德境界,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三是認準目標方向,立足崗位進取。要牢記“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自覺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要踐行“三嚴三實”,在辛勤勞動中追求價值,在悉心奉獻中報國為民。四是不懼艱難險阻,敢于負重擔當。要在困難挫折面前,發揚百折不撓、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要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敢于沖鋒在前,適時“亮劍”。
實事求是闖新路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基本內容。它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法寶。倡導堅持“實事求是闖新路”,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傳承好實事求是的紅色基因。
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正是實事求是這個法寶,使黨和中國革命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一次又一次絕境逢生,柳暗花明。井岡山斗爭,依靠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引,開辟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道路;蘇區時期,貫徹實事求是的要求,掀起農村調查研究的熱潮;長征途中,正是實事求是光芒照耀,才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軍事路線,使黨和中國革命走出失敗的陰影;延安時期,黨的整風運動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黨才在毛澤東思想統領下達到空前團結;西柏坡時期,還是沐浴實事求是的光輝,黨掀起土改熱潮,發起“三大戰役”,終將革命進行到底,開辟了歷史新的紀元。
歷史告訴我們,堅持實事求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能符合客觀實際、順應發展規律、合乎人民群眾的意愿,黨的事業就能順利前進;背離實事求是,黨的事業就會蒙受損失甚至遭到嚴重挫折。黨員干部只有牢固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理念,掌握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黨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實事求是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進行新的偉大斗爭的迫切需要。我們黨“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為實現中國夢排除障礙和干擾,化解危機和風險,增強動力和活力。面對國際國內諸多特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黨不但要有敢于斗爭的革命膽識,還要有善于斗爭的科學方略。二是醫治思想作風“頑癥痼疾”的迫切需要。當前,背離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工作方法的現象仍然不少。醫治這些“頑癥痼疾”,需要將科學的思想理論作為武器。
當前,堅持實事求是闖新路,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應深刻領會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和精神實質,正確把握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始終按實事求是規律要求辦事。一是從實際出發謀事創業。要認真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符合客觀規律,避免“拍腦袋”決策,避免“瞎干”、“蠻干”。二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才有鮮活的生命力,接受理論指導的實踐才是科學的實踐。為確保各項工作和事業不偏離正確軌道,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三是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破除傳統觀念束縛,改革陳舊思維方式,以客觀實際為參照創新創造;把握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摸清各項工作和事業的發展規律,在深化對規律的認識中開拓進取。四是以改革的思路破解難題。當前形勢發展復雜多變,各類矛盾問題頻發多發。要破除僵化思維和惰性思維,以改革的思路破解難題,開拓新路。
艱苦奮斗攻難關
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譜系中,“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地位獨特,影響深遠。在新中國誕生前夜,我們黨熔鑄歷史智慧,著眼全面執政和建設使命而提出“兩個務必”,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和價值追求,是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的強大思想武器。強調堅持“艱苦奮斗攻難關”,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傳承好“兩個務必”的紅色基因。
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時期,“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指引著中國共產黨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頑強生存、發展壯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奪取全國勝利的緊要關頭,“兩個務必”引領著中國共產黨扭轉乾坤,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因為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支撐,井岡山軍民才寫下“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豪邁詩篇,蘇區干部才養成“自帶飯包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的好作風;因為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鼓舞,長征將士才迸發英勇拼殺、浴血奮戰的非凡智慧和勇氣,鑄就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延安軍民在大封鎖、大困難面前才興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因為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激勵,解放區軍民才響應“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偉大號召,上演“打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威武長劇。
歷史警示我們,沒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支撐,我們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我們的國家難以發展進步,我們黨也難以長久執政。沒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支撐,黨員干部也將失去先進性、純潔性,終將被歷史和時代拋棄。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兩個務必”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的迫切需要。當前,仍有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滋生消極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構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體制機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建設良好政治生態離不開警鐘長鳴。二是黨接力“趕考”的迫切需要。我們黨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黨員領導干部要交出“趕考”優異答卷,就要靠“頭腦清醒”,靠“兩個務必”。
當前,堅持艱苦奮斗攻難關,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應保持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艱苦奮斗的精神狀態,身體力行“兩個務必”。一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胸懷寬廣,虛懷若谷,努力向書本、向實踐、向身邊的黨員干部和群眾學習;要牢記“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格言,堅持科學決策,虛心聽取民意,切忌魯莽草率給工作和事業帶來損失。二是居安思危,艱苦奮斗。要增強憂患意識,謹記“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古訓,永葆先進性、純潔性;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不斷追求和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三是勤儉節約,傳承美德。要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傳承艱苦樸素美德;要與群眾同甘共苦,榮辱與共,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四是廉潔奉公,無私奉獻。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要清清白白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堅守道德底線,堅持人格操守。
依靠群眾求勝利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中永不過時的傳家寶。號召堅持“依靠群眾求勝利”,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傳承好群眾路線的紅色基因。
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是群眾路線夯實了黨在白色恐怖中生存發展的基礎,系牢了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紐帶,使黨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新的勝利。井岡山斗爭,“喚起工農千百萬”,才開創工農武裝割據的大好局面;蘇維埃政府保護工人農民階級利益,才使蘇區擴大鞏固;轉戰途中,紅軍紀律嚴明,幫助窮人翻身解放,各族群眾籌款籌糧支援,成為長征勝利的重要保障;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放手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才能成為領導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西柏坡時期,砸碎封建土地枷鎖,才能同人民群眾一道,改寫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走向。
歷史告誡我們,堅持群眾路線,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黨的事業才能無往而不勝。黨員干部只有躬身踐行群眾路線,才能和人民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群眾路線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增進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增進人民福祉,追求公平正義,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必須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滿足群眾訴求,回應群眾期待,解決群眾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改革發展“含金量”。二是標本兼治“四風”的迫切需要。徹底根除背離黨的群眾路線、脫離人民群眾的“四風”積弊,需要對癥施治,猛藥去疴。
當前,堅持依靠群眾求勝利,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要站穩群眾立場,堅定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一是樹立群眾觀點,自覺維護和促進群眾利益。要牢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命題,多做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實事。二是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要在基層工作的實踐中體國情、煉意志、長本領、作貢獻,努力成為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行家里手。三是運用群眾路線方法推動工作事業發展。要把群眾意愿、要求和利益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群眾參與和監督中開創工作和事業新局面。四是把對黨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有機統一起來。要牢記黨的宗旨,重塑公仆本色,從以自己為主體轉變為以群眾為根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4
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頭等大事,迅速組織學,按照要求做,聚焦問題改,確保全會精神落到基層,推動學習教育取得實效。
“兩學一做”活動開展以來,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的觀念在全黨上下全面形成,這是鞏固拓展群眾路線、鞏固三嚴三實教育成果,推動全面縱深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部署的重要舉措。對于黨員干部來說,抓住“兩學一做”的契機,發揚自我革命精神,促進自我發展,有利于全面提升黨員干部的素質。
古人有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個知識型社會中,做一個學習型的黨員干部,時時不忘給自己充電已經成為了我黨干部加強自我規范,提升自我素質的重要方式。學會先做人,后做事,是“兩學一做”教會我們的哲理。
在我們國家經濟處于蓬勃向上的發展時期,經濟建設和黨建建設任重而道遠。自覺投身兩學一做,黨員干部通過學習黨章黨規,明確了黨員的基本標準、制定更為嚴格的行為規范。通過深入領會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幫助我們加強理論武裝、統一思想行動。鑄就堅固的思想鋼鐵長城,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行動指導意義。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5
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和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史無前例、雄偉壯麗的史詩。“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長征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盡管,紅軍長征已經過去了七十年,但它的豐功偉績,驚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冊,萬古流芳,長征精神萬歲!
人民是革命的母親
人民是革命的母親。紅軍一切為了群眾,又很好地依靠了群眾。在長征中,紅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人民群眾的財產秋毫無犯。在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紅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少數民族群眾坦誠相見、交朋友。劉伯承同志與彝族首領小葉丹面對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結為兄弟的故事,成為紅軍長征中的千古佳話。由于紅軍所到之處,真心誠意為群眾辦事,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窮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廣大群眾把紅軍視為自己的子弟兵,是窮人的隊伍,把紅軍稱為“菩薩兵”。紅九軍團經過云南東川一帶,由于得到當地干人兒的幫助,因而順利攻下了東川縣城。紅軍打開糧倉,把糧食發放給窮苦群眾,并且根據群眾的要求,公審處決了反動縣長和一個大土豪,城內外群眾對此拍手稱快。在東川縣城,紅軍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援,籌款達6萬余元,干人兒踴躍參加紅軍,不到一天半的時間,便擴大了800多個紅軍戰士。
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許多難以想到的困難,都是依靠地方群眾的幫助解決的。紅軍強渡大渡河時,不僅要冒著對岸敵人的炮火,還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險灘。要強渡過河,必須找到熟練的船工。經過做工作,十幾名船工來了。戰斗打響了,老鄉們冒著槍林彈雨,一槳連一槳地拼命劃著。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幾十米,撞在大礁石上,在面臨船毀人亡的危急關頭,四名船工跳進滾滾的急流里,用背頂著船,船上的船工盡力用竹篙撐著,經過驚心動魄的搏斗,終于脫離了險境,把紅軍勇士們送到對岸。在紅軍面臨茫茫草地的時候,當地一位六十多歲的藏族通司不畏艱險,帶領紅軍在水草地行軍四天四夜,終于開辟了一條可以讓紅軍大部隊通過的生命線。
長征中軍民魚水情,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篇章。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攻占湖南錫礦山。工人群眾個個興高采烈,不僅夾道歡迎,而且還燃放鞭炮,自發地在門口點上小油燈給部隊照路。時值初冬天氣,紅軍的衣著單薄,群眾紛紛把好房子騰給紅軍,把厚實的被子讓給紅軍,并主動為紅軍做飯、燒水。我們的紅軍戰士也爭著為群眾做事,真是軍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連一排30多名紅軍戰士夜里睡覺煤氣中毒,周圍群眾聞訊后,很快弄來了新鮮蘿卜和淘米水,把鮮蘿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給中毒的戰士們吃,由于搶救及時,中毒的戰士全部蘇醒過來了。紅17師在一次作戰后,有47名傷員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經過新寨時,苗族首領揚以沙老人帶領全寨男女老少,趕到路邊,硬是把傷員們“搶”到他們寨子里去治療休養。傷員們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幾戶人家爭著讓出自己的床鋪安置傷員。婦女們為傷員端屎端尿,男人們扛上火槍站崗放哨。在遇到民團搜查時,苗族群眾就把傷員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后來,有幾位傷員因傷勢惡化,光榮犧牲,苗寨用最隆重的儀式進行安葬,并特意為烈士們修建了“紅軍墳”,成為長征中軍民魚水情的歷史見證。
紅軍長征,當時各個方面軍團結一致,統一聽從中央軍的指揮,密切合作,最后勝利會師,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各級組織、各個單位、各個部門也需要發揚團隊精神,團結友愛,優勢互補,互相補臺,向著共同目標齊心協力,“人心齊、泰山移”!
紅軍長征,走到哪里都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紅軍為人民服務,也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結合今天的改革發展,我們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聯系群眾,走群眾路線,與群眾充分溝通,特別是涉及到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慮群眾的利益和需求,使企改革和發展得以順利進行。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6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奮斗史,也是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發展的歷史。開展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的研究,不僅要解決其學科內涵問題,也要明確其歷史定位問題。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形成了很多具有各種具體表現形態的革命精神,有的在各個階段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坐標。在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多將革命精神歸納為三種,即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進入新世紀以后,又將西柏坡精神納入其中。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的研究者把蘇區精神和四大革命精神并列在一起。但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來考察,現有的“五種革命精神說”還是沒有完整反映中共建黨以后整個大革命時期的精神狀態史。筆者認為,紅船精神可以作為中共創黨初期及大革命時期的革命精神的歷史坐標,與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最光輝、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革命精神。
紅船精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歷史起點
紅船精神產生于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們開展創建黨組織活動的全過程,蘊含著整個建黨初期開展革命活動所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歷史起點,而紅船精神的提出則使中共革命精神史與中共黨史在時間序列上實現了一致性。20xx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一文,明確紅船精神就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精神,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將紅船精神提升到“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們的建黨活動和革命實踐,充分體現了這種走在時代前列的精神,他們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用最先進的理論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使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走上了一條光明大道。
井岡山精神: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路先鋒
井岡山精神是黨在領導井岡山軍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種革命精神。20xx年5月,在視察江西時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作了精辟概括:“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井岡山精神的核心特征是“敢闖新路”。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的革命應該走什么道路,這是一個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迫切而重大的問題。蘇聯的革命經驗不能照搬,馬列主義又沒有現成答案。在白色恐怖的包圍中,依靠弱小的革命力量,革命先輩們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之火。這正是堅持發揚勇于開拓、敢闖新路的革命精神的鮮活反映。
蘇區精神:建立政權、執政為民的重要實踐
同志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我們要始終大力弘揚蘇區精神,推動創先爭優,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以此為標志,蘇區精神成為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并列的中共革命精神歷史坐標。蘇區精神的核心特征是“一心為民”,我黨倡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正是從中央蘇區時期開始形成的。毛澤東同志曾在全國二蘇大會上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蘇區各級黨政軍干部自覺踐行“一心為民”的宗旨,關心群眾生活、真心為群眾著想、積極為群眾謀利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蘇區干部好作風”。
長征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的恢弘篇章
曾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對長征精神作出過概括,他認為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無論在中國軍事史上還是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長征中,紅軍所表現出來不畏千難萬險,不怕流血犧牲,頑強拼搏,敢于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已經突破了時空界限,深入人心,不僅在中共革命精神史上,而且在人類精神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
延安精神: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現
延安精神是中共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現,其內涵非常豐富,可以說,中共革命精神的主要內涵在延安精神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延安時期鮮明地打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旗幟;二是延安時期用實事求是來概括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三是在延安時期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并形成了南泥灣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特征是“實事求是”。在延安時期,我黨首次全面接受了實事求是精神的洗禮。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整頓了“三風”,即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全黨興起了調查研究之風,促進了理論聯系實際,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染下,數以萬計的進步青年聚集到延安寶塔山下尋求真理,奉獻青春和熱血;正是源于這種精神,形成了改造中國社會的巨大能量,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西柏坡精神:邁入新中國殿堂前的精神洗禮
西柏坡精神的內涵包括:“兩個務必”的精神,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敢于”的精神,即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抓住歷史時機,展開戰略大決戰,展現將革命進行到底、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膽識和氣魄;“兩個善于”的精神,即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的精神。這些精神內涵都是在由革命時期向建設時期轉變、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其中“兩個務必”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特征。毛澤東同志將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提升到執政黨建設的歷史大課題的高度來認識,并作為中國共產黨人長期執政的重大法寶和思想武器。西柏坡精神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后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上的高瞻遠矚。
綜觀中共革命精神史,從紅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都是黨在奮斗歷史過程中積累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們一脈相承,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樹起了一座座豐碑,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形成完整的精神序列。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7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即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長河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對于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在“七一”重要講話中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具有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科學把握紅色文化體系的需要,有助于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
紅色文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于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并延續至今,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由于各個歷史階段的條件、性質和任務不同,紅色文化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在本質精髓上一脈相承,在表現形式和載體上豐富多樣。革命戰爭年代孕育而生的長征精神是紅色文化體系中的光輝坐標之一。
長征精神一方面繼承了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中諸如堅定信念、聽黨指揮、清廉為民、艱苦奮斗、敢為人先、敢闖新路等優秀品質;一方面又啟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對形成內容完整、邏輯縝密的紅色文化體系產生了特殊作用。從途徑14個省,翻雪山過草地、斬關奪隘,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殊死搏斗,到啃樹皮、吃野菜,戰勝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饑寒傷病,長征將紅色文化中堅定信念的精髓予以發揚光大;從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到與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作堅決斗爭,長征將紅色文化中聽黨指揮的信條予以發揚光大;從長征伊始就明令“嚴格執行階級路線,不許絲毫損害工農群眾的利益”,到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張,我們黨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將紅色文化中清廉為民的宗旨予以發揚光大……可見,長征精神為建立健全紅色文化體系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長征精神既是我們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深刻理解紅色文化價值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氣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因為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有血與火鑄成的紅色文化,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指出,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由長征鑄成的長征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緣由的一個窗口、洞悉文化自信精髓的重要管道、彰顯紅色文化價值的一面旗幟。
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不畏強暴和不怕犧牲的寫照。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由8.6萬人銳減至3萬人,受傷被俘的紅34師師長陳樹湘在扯斷自己的腸子后壯烈犧牲;在法國傳教士薄復禮的筆下有“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天天不分晝夜地行走……但這些身著破衣、草鞋的年輕戰士還常常圍繞著人的精神等哲學命題討論”的場景。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愛國愛民、勇于擔當和顧全大局胸懷的展示。長征期間,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之中,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復雜、交織纏繞,我們黨卻在最艱難的時候,以民族利益為重,高揚北上抗日的大旗。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知恥后勇、敢為人先、敢于創新等優秀品質的再現。在長征路上,我們黨召開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為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牢記黨的宗旨、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長征既是一場與國民黨軍隊真槍實彈的較量,又是一次與國民黨政府爭取民心的博弈。長征中,紅軍每到一地,都深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打土豪、分糧食、廢苛捐,嚴守紀律,嚴格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國民黨和白軍則軍紀渙散、盤剝百姓,失道寡助。長征精神是一代共產黨人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將反法西斯的中國力量壯大為一支爭取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升華。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背景下進行的長征中,我們黨始終以謀求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為己任,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以長征的勝利推動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的長征精神,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產生的先進文化,遵循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氣,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和凝集中國力量的迫切需要,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激活紅色文化基因的體現,有助于我們在增強文化自信中走好新的長征路
在寧夏考察時要求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長征精神,并強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激活紅色文化基因的體現,對于我們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紅軍長征呈現了一幅氣壯山河的歷史畫卷:有平均每三百米就倒下一名戰士的紀錄;有凍死的紅軍戰士仍緊握黨證和一塊銀元黨費的場面;有瀘定橋上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攀鏈沖鋒的身影;還有張聞天“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這一發自肺腑的話語;等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將促使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力量。
要弘揚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堅定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期間,武器簡陋的紅軍將士始終處在數十倍于己的敵人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四百場以上的戰斗,平均每三天就要發生一次激烈的戰斗……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指出,長征是“震驚世界的行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堅定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是長征取得勝利的保障,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質。這種品質能夠使我們在困難的時候看到光明、在曲折的局面里得到勇氣、在失敗的逆境中振奮前行。
要進一步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長征途中,紅軍沒有飛機和足夠的槍支彈藥,缺醫少藥,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卻在極其艱難的自然和戰爭環境中,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紅軍中傳唱的“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地荒原好干糧。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熟分外香。一段用來煮野菜,一段用來熬鮮湯。有湯有菜花樣多,留下一段戰友嘗”的《牛皮腰帶歌》,恰好證明了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中的評論,“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證明了法國女學者西蒙娜·戴博瓦爾在《長征》中的贊嘆,“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艱苦奮斗的作風是長征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不可或缺的品德。這種品德能夠使我們不忘根本站得牢、不移壯志立得住、不忘初心行得遠。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8
為重溫中國共產黨建黨建國的艱辛歷程,體會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今年7月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了為期五天的遵義、重慶社會考察活動。先后參觀了息烽集中營、紅軍烈士陵園、遵義會議會址等地,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和高尚品質,讓我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豐富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厚重。
革命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力支撐。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過去,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在追求獨立夢、解放夢過程中所鑄就的系列革命精神,無疑是中國精神在那個特定時代的典型呈現。今天,伴隨著革命精神得以誕生的一系列重大革命事件雖然已經被永久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在這些革命事件中誕生出來的偉大革命精神,則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和旺盛生命力,能夠跨越歷史的鴻溝,繼續支撐我們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夢。
誕生在貴州大地上的遵義會議精神,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是中國共產黨精神歷程中的關鍵節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最光輝、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精神表征。如果從一個更大的歷史尺度來看,遵義會議精神不僅是一種政治精神,更是一種歷史精神、文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乃至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不斷追求獨立和解放歷程中一筆有著獨特價值的精神財富,早已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化的長河中。弘揚遵義會議精神,必將為“中國夢”的實現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我們有夢想,但往往被習慣的思維定勢、固有的思想觀念所禁錮。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我們也要重視改革開放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信心不足,缺乏敢于爭先的意識;自我滿足的思想蔓延,缺乏追求卓越的意識;怕擔責任,缺乏勇于擔當的意識等。在此背景下,我們要大力弘揚遵義會議精神所蘊含的實事求是、敢于批評、勇于反思精神,并以形象、生動、鮮活的方式展示出來,讓我們在接受崇高革命精神的洗禮中突破思想的禁錮、實現思想的解放,以全新的思維、全新的觀念和全新的思路開拓中國美好的明天.
實現中國夢,需要凝聚中國人的力量。“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只有將個人的愿景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并使之成為大眾的共識和自覺的行動,才能凝聚發展的正能量,為 “中國夢”匯集強大力量。遙想當年,通過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的系列會議的召開,黨和紅軍進一步深化了民主、實現了團結、凝聚了力量,終于走出了困境。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弘揚遵義會議精神,解放思想、開放創新、團結奮斗,敢想、敢干、敢擔當,敢闖、敢試、敢突破,就一定能凝聚起全體國民科學發展、后發趕超的正能量,一定能把革命精神的感召力、凝聚力轉化為大眾的行動力、實踐力,一定能激勵全體中華兒女同心構筑中國夢。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9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是改革的責任主體,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部門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基本取向,強化責任擔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改革,堅決端正思想認識,堅持從改革大局出發,堅定抓好改革落實。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面對世界復雜、多元的文化體系,廣大黨員干部要正確認識中國現階段發展實際,實現對文化的理性自覺與自信。當前,長治市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期,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決戰決勝期,要貫徹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構建良好政治生態、推動經濟穩步向好,打造全省重要增長極,任務異常艱巨,迫切需要我們從革命文化中汲取養分,把革命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真抓實干的責任和激情,大干苦干實干,打開思想和事業發展的新境界,凝聚起方方面面干事創業的合力。
弘揚革命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行動上。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學習貫徹省委書記駱惠寧在長治市調研時的講話精神作為當前理論學習的重點,深入開展學習研討,不斷鑄造理想品格,把紅色基因激活,浸入靈魂深處,在黨性鍛煉和品格塑造上來一次新的提升。要做堅定革命理想信念的表率,不忘初心,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要做踐行為民服務宗旨的表率,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當前,尤其要抓好脫貧攻堅,做好向下服務,辦好民生實事,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守住安全穩定底線,把政府的溫暖送到需要幫助的群眾手中。要做敢于擔當實干的表率,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抓發展上,把工作的發力點打到企業和項目上,努力走出一條資源型地區由煤促興的新路,把長治打造成為全省重要增長極。要做艱苦奮斗作風硬的表率。要敢于吃苦,甘愿吃苦,切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成為一個組織和干部群眾可以信賴的人、同事和朋友值得敬重的人、家人和親屬引以為榮的人。
全體黨員應該珍惜機遇,遵守紀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更好地指導實踐,干好工作。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0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精髓,是黨的精神家園的靈魂和支柱。提出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傳承好理想信念的紅色基因。
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展現著人類社會的美好圖景,是黨歷經艱難曲折、不斷探索前行的指路明燈,一往無前的力量源泉。井岡山時期,靠著對中國革命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才能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圍中造成星火燎原之勢;長征途中,憑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執著追求,才沖破圍追堵截,走出雪山草地,翻越高山峻嶺,勝利會師陜甘;延安時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感召下,造就了全國熱血青年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時期,還是靠理想信念的支撐,才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描繪出新中國的宏偉藍圖。
歷史啟迪我們,理想信念關乎黨的生命,須臾不可缺失,絲毫不能動搖;理想信念是黨性的本質要求,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理想信念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應對“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的迫切需要。隨著世情、國情、黨情、輿情深刻變化,黨將長期面臨“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的嚴峻挑戰。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強化精神動力支撐。二是重建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受諸多主客觀條件因素的影響,少數黨員干部在利益格局調整、文化生態嬗變中迷失方向,出現理想信念動搖、精神空虛、道德滑坡甚至跌入腐敗墮落的泥潭。因此,重建精神家園,必須樹立起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當前,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必須把理想信念作為照亮前路的燈、把準航向的舵,做理想信念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一是堅定政治信仰,恪守政治規矩。要學習革命先輩英雄事跡,矢志不渝追求真理;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堅守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要學好和遵守黨章黨規,始終把紀律規矩挺在前。二是涵養核心價值,砥礪高尚情操。要加強黨性修養,喚醒黨員意識,勤于自省,慎獨慎微;要提升道德境界,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三是認準目標方向,立足崗位進取。要牢記“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自覺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要踐行“三嚴三實”,在辛勤勞動中追求價值,在悉心奉獻中報國為民。四是不懼艱難險阻,敢于負重擔當。要在困難挫折面前,發揚百折不撓、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要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敢于沖鋒在前,適時“亮劍”。
實事求是闖新路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基本內容。它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法寶。倡導堅持“實事求是闖新路”,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傳承好實事求是的紅色基因。
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正是實事求是這個法寶,使黨和中國革命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一次又一次絕境逢生,柳暗花明。井岡山斗爭,依靠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引,開辟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道路;蘇區時期,貫徹實事求是的要求,掀起農村調查研究的熱潮;長征途中,正是實事求是光芒照耀,才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軍事路線,使黨和中國革命走出失敗的陰影;延安時期,黨的整風運動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黨才在毛澤東思想統領下達到空前團結;西柏坡時期,還是沐浴實事求是的光輝,黨掀起土改熱潮,發起“三大戰役”,終將革命進行到底,開辟了歷史新的紀元。
歷史告訴我們,堅持實事求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能符合客觀實際、順應發展規律、合乎人民群眾的意愿,黨的事業就能順利前進;背離實事求是,黨的事業就會蒙受損失甚至遭到嚴重挫折。黨員干部只有牢固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理念,掌握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黨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實事求是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進行新的偉大斗爭的迫切需要。我們黨“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為實現中國夢排除障礙和干擾,化解危機和風險,增強動力和活力。面對國際國內諸多特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黨不但要有敢于斗爭的革命膽識,還要有善于斗爭的科學方略。二是醫治思想作風“頑癥痼疾”的迫切需要。當前,背離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工作方法的現象仍然不少。醫治這些“頑癥痼疾”,需要將科學的思想理論作為武器。
當前,堅持實事求是闖新路,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應深刻領會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和精神實質,正確把握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始終按實事求是規律要求辦事。一是從實際出發謀事創業。要認真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符合客觀規律,避免“拍腦袋”決策,避免“瞎干”、“蠻干”。二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才有鮮活的生命力,接受理論指導的實踐才是科學的實踐。為確保各項工作和事業不偏離正確軌道,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三是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破除傳統觀念束縛,改革陳舊思維方式,以客觀實際為參照創新創造;把握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摸清各項工作和事業的發展規律,在深化對規律的認識中開拓進取。四是以改革的思路破解難題。當前形勢發展復雜多變,各類矛盾問題頻發多發。要破除僵化思維和惰性思維,以改革的思路破解難題,開拓新路。
艱苦奮斗攻難關
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譜系中,“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地位獨特,影響深遠。在新中國誕生前夜,我們黨熔鑄歷史智慧,著眼全面執政和建設使命而提出“兩個務必”,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和價值追求,是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的強大思想武器。強調堅持“艱苦奮斗攻難關”,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傳承好“兩個務必”的紅色基因。
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時期,“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指引著中國共產黨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頑強生存、發展壯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奪取全國勝利的緊要關頭,“兩個務必”引領著中國共產黨扭轉乾坤,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因為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支撐,井岡山軍民才寫下“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豪邁詩篇,蘇區干部才養成“自帶飯包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的好作風;因為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鼓舞,長征將士才迸發英勇拼殺、浴血奮戰的非凡智慧和勇氣,鑄就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延安軍民在大封鎖、大困難面前才興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因為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激勵,解放區軍民才響應“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偉大號召,上演“打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威武長劇。
歷史警示我們,沒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支撐,我們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我們的國家難以發展進步,我們黨也難以長久執政。沒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支撐,黨員干部也將失去先進性、純潔性,終將被歷史和時代拋棄。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兩個務必”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的迫切需要。當前,仍有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滋生消極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構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體制機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建設良好政治生態離不開警鐘長鳴。二是黨接力“趕考”的迫切需要。我們黨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黨員領導干部要交出“趕考”優異答卷,就要靠“頭腦清醒”,靠“兩個務必”。
當前,堅持艱苦奮斗攻難關,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應保持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艱苦奮斗的精神狀態,身體力行“兩個務必”。一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胸懷寬廣,虛懷若谷,努力向書本、向實踐、向身邊的黨員干部和群眾學習;要牢記“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格言,堅持科學決策,虛心聽取民意,切忌魯莽草率給工作和事業帶來損失。二是居安思危,艱苦奮斗。要增強憂患意識,謹記“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古訓,永葆先進性、純潔性;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不斷追求和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三是勤儉節約,傳承美德。要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傳承艱苦樸素美德;要與群眾同甘共苦,榮辱與共,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四是廉潔奉公,無私奉獻。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要清清白白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堅守道德底線,堅持人格操守。
依靠群眾求勝利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中永不過時的傳家寶。號召堅持“依靠群眾求勝利”,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傳承好群眾路線的紅色基因。
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是群眾路線夯實了黨在白色恐怖中生存發展的基礎,系牢了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紐帶,使黨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新的勝利。井岡山斗爭,“喚起工農千百萬”,才開創工農武裝割據的大好局面;蘇維埃政府保護工人農民階級利益,才使蘇區擴大鞏固;轉戰途中,紅軍紀律嚴明,幫助窮人翻身解放,各族群眾籌款籌糧支援,成為長征勝利的重要保障;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放手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才能成為領導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西柏坡時期,砸碎封建土地枷鎖,才能同人民群眾一道,改寫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走向。
歷史告誡我們,堅持群眾路線,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黨的事業才能無往而不勝。黨員干部只有躬身踐行群眾路線,才能和人民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群眾路線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增進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增進人民福祉,追求公平正義,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必須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滿足群眾訴求,回應群眾期待,解決群眾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改革發展“含金量”。二是標本兼治“四風”的迫切需要。徹底根除背離黨的群眾路線、脫離人民群眾的“四風”積弊,需要對癥施治,猛藥去疴。
當前,堅持依靠群眾求勝利,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要站穩群眾立場,堅定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一是樹立群眾觀點,自覺維護和促進群眾利益。要牢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命題,多做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實事。二是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要在基層工作的實踐中體國情、煉意志、長本領、作貢獻,努力成為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行家里手。三是運用群眾路線方法推動工作事業發展。要把群眾意愿、要求和利益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群眾參與和監督中開創工作和事業新局面。四是把對黨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有機統一起來。要牢記黨的宗旨,重塑公仆本色,從以自己為主體轉變為以群眾為根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1
感受紅色經典,回憶崢嶸歲月里我黨、我軍在重重困難面前勇往直前,建立的不朽的歷史功勛,我們要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楷模,不斷增強自身修養,努力學習好好工作,發揚優良傳統,與時俱進,艱苦奮斗,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
在90多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了獨特的紅色文化。紅色代表著希望、勝利、創造、勤勞、勇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流血犧牲等,是中國共產黨價值追求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最生動的象征。正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紅色文化,中華民族才逐步從鴉片戰爭后迷茫委頓、備受欺凌的狀態中掙脫出來,實現了由落后衰敗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轉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它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真理性,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制度、作風、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的綜合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種文化中,紅色文化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崇高的價值取向、深厚的群眾基礎、堅決的奮斗精神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當前,尤其應注意發揮紅色文化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作用。一個時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竭力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他們否定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道路,鼓吹所謂“普世價值”、資產階級“民主憲政”,挑起事端,制造民族分裂,妄圖使我們改旗易幟。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紅色文化百煉成鋼,是抵御西方腐朽反動思想文化侵蝕、防止“和平演變”的利器。應充分認識其內涵、意義,切實用好這一思想武器。
弘揚紅色文化,最根本的是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重點把握列寧所講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與三個組成部分、恩格斯所講的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論著。同時,要與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結合起來,掌握識別真偽的武器,從思想上武裝起來,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想進行堅決斗爭,保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思想認識的清醒和統一,齊心協力、共同奮斗。
弘揚紅色文化,還要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導。應通過加強革命歷史、傳統文化、國情社情等愛國主義教育,幫助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思想道德防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2
“紅船精神”就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精神,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之源。之所以“紅船精神”是我們黨革命精神之源,這是因為“紅船精神”是我們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實踐開篇、動力源泉。
一、“紅船精神”是定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
回顧我們黨九十多年歷程,伴隨其所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既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特性,又無論從定義解釋還是從淵源關系看,更加清楚地感到,“紅船精神”是定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
從定義解釋看。《辭海》對“革命”作出如下定義:廣義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從舊質變為新質的飛躍”;狹義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這里所指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指一種狹義革命而產生的精神,即: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思想結晶,是共產黨人精神境界、精神風貌、精神力量的集中寫照。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源于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它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每一個階段,都形成了能代表時代現實的一種又一種獨特精神。而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紅船精神”,無論從定義解釋看,還是從時間上來說,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產生最早的革命精神。
從定義要素看。根據定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需要兩個要素。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的主體要素。這告訴我們,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實踐而產生的精神屬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其次,中國革命的豐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的基本要素。按照這兩個要素來觀察,“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符合形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基本要素;但“五四”運動并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所以,“五四”運動更多地表現為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僅僅具有革命精神形態,并不屬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而“五四”運動后最有影響的事件就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紅船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建這一開天辟地大事變所蘊含精神的形象概括,理所當然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誕生起點。
從淵源關系看。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革命階段的任務不同,革命者在各個革命實踐活動中會有不同精神表現,因而在偉大革命歷史進程中分別產生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偉大中國革命精神。然而,這些革命精神產生又有其共同思想基礎,就是中國共產黨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為核心的“紅船精神”。在紅船上完成締造使命的中國共產黨,在“紅船精神”指引下,沿著紅船航向,走向了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并先后形成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這也非常具體地說明了“紅船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之間存在的淵源關系,其中“紅船精神”是這些革命精神之源,其它革命精神都可以在“紅船精神”里找到源頭;其它革命精神既與“紅船精神”一脈相承,又是隨著中國革命不斷發展,是“紅船精神”的繼承與發展。
二、“紅船精神”是形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實踐開篇
回首我們黨發展史,“紅船精神”不僅是我們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具有奠基的重要歷史地位,是形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實踐開篇。
“紅船精神”里包含著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為標志,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歷史進程,為創建中國共產黨創造了條件,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篇章鋪平了道路。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紅船精神”,是中國早期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過程中迸發出來的。早期共產黨人正是由于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支撐,并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創建了我們的黨。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歷史反復證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科學的理論也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群眾運動相結合,才能轉化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強大物質力量。
“紅船精神”里包含著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要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入到20世紀20xx年代的時候,到了一個關節點,迫切需要一個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充當中國革命的領導者。這就是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最先進的政治代表——中國共產黨。在紅船上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綱領明確規定“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一切資產階級政黨及其它剝削階級政黨最顯著的標志。中國共產黨一經出現,就自覺地擔當起階級重任和民族重任,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并伴隨著中國革命的不斷發展,先后出現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紅船精神”里包含著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地主階級洋務派幻想用資本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來補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治之天,資產階級維新派幻想通過圣明賢達的皇帝進行多方面改良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資產階級革命派給中國帶來了民主共和制度,但隨后的歷史反復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始終走不通。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中國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選擇,這就是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后來的歷史表明,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不能走筆直的發展道路,而必須先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后才能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然后,這一切認識的起點,都有源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所確定的根本方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三、“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發展的動力源泉
面向新征程,需要新精神。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奮斗的精神歷程,追根溯源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動力源泉,那就是“紅船精神”;面向新征程,同樣需要依靠“紅船精神”,讓我們黨革命精神不斷延續與發展。
擁有首創精神,才能勇于開辟新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核心。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尤其認識到革命沒有現成道路可走,沒有現成模式可循,這就需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解決,這也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以創新精神為自己開辟道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作為“紅船精神”的核心始終貫穿于中國革命實踐中,激勵廣大共產黨員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膽識,沿著紅船航向,根據實情,結合實際,勇探新路,不斷成功走向了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由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掌握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面向新征程,擁有首創精神也是我們黨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所在,也只有不斷弘揚首創精神,才能我們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發展、實踐不斷創新,推進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擁有奮斗精神,才能不斷贏得勝利。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紅船精神”的靈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勢力,革命任務艱巨而復雜,無數共產黨員為什么能夠拋頭顱、灑熱血,甚至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因為他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堅信共產主義是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美好事業。面對漫長的革命歲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曾經遭受多次挫折與失敗,但憑著這種與生俱來的奮斗精神,一次又一次戰勝困難,把革命從勝利引向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出現過多次挫折與失誤,也是憑著這種奮斗精神,不斷開拓創新,終于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支撐著無數革命先烈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面向新征程,同樣離不開奮斗精神的正確引導與精神支撐。
擁有奉獻精神,才能始終保持本質。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本質。黨的一大會議最后在紅船上通過的綱領,就明確提出了要把工人、農民組織起來、發動起來的思想。在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明確提出了“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表明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立志于維護人民利益的政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宗旨,形成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使黨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正是同這一歷史創造者建立起血肉相連、魚水相依、親密無間的關系,革命力量才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戰勝一切貌似強大、欺壓人民的反動勢力,創建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面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只有廣大共產黨員繼續弘揚奉獻精神,才能真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只有整個社會倡導奉獻精神,才能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總之,“紅船精神”作為我們黨革命精神之源,一直激勵和鼓舞著我們黨站在歷史的高度,走在時代的前列,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3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中永不過時的傳家寶。號召堅持"依靠群眾求勝利",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傳承好群眾路線的紅色基因。
在黨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是群眾路線夯實了黨在白色恐怖中生存發展的基礎,系牢了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紐帶,使黨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新的勝利。井岡山斗爭,"喚起工農千百萬",才開創工農武裝割據的大好局面;蘇維埃政府保護工人農民階級利益,才使蘇區擴大鞏固;轉戰途中,紅軍紀律嚴明,幫助窮人翻身解放,各族群眾籌款籌糧支援,成為長征勝利的重要保障;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放手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才能成為領導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西柏坡時期,砸碎封建土地枷鎖,才能同人民群眾一道,改寫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走向。
歷史告誡我們,堅持群眾路線,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黨的事業才能無往而不勝。黨員干部只有躬身踐行群眾路線,才能和人民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建設發展對傳承群眾路線的紅色基因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一是增進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增進人民福祉,追求公平正義,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必須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滿足群眾訴求,回應群眾期待,解決群眾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改革發展"含金量"。二是標本兼治"四風"的迫切需要。徹底根除背離黨的群眾路線、脫離人民群眾的"四風"積弊,需要對癥施治,猛藥去疴。
當前,堅持依靠群眾求勝利,投身"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要站穩群眾立場,堅定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一是樹立群眾觀點,自覺維護和促進群眾利益。要牢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命題,多做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實事。二是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要在基層工作的實踐中體國情、煉意志、長本領、作貢獻,努力成為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行家里手。三是運用群眾路線方法推動工作事業發展。要把群眾意愿、要求和利益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群眾參與和監督中開創工作和事業新局面。四是把對黨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有機統一起來。要牢記黨的宗旨,重塑公仆本色,從以自己為主體轉變為以群眾為根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4
一位老紅軍說:“中國革命的勝利,得益于四個法寶,即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沒有這‘四種精神’,就沒有堅定信念,沒有一往無前,沒有艱苦奮斗,沒有‘兩個務必’。過去的戰斗,需要這些精神;現在的建設,仍然需要這些精神。”
井岡山精神是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一精神的主題,就是堅定的革命信念。井岡山時期,是黨和紅軍艱難創業的起始階段,一切都從困難中起步。而在這種極其嚴酷的斗爭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一直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和吃苦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始終堅持艱苦卓絕的斗爭。所以說,井岡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形成的全部優良傳統及革命精神,無不與井岡山精神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
長征精神是一往無前的精神,這一精神的內涵,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長征中的作戰,完全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進行,而樂于吃苦,勇于戰斗的紅軍指戰員,四渡赤水,巧渡金沙,突破長江天險,強渡大渡河,激戰臘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樹皮草根,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戰勝敵兵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陜北。并由此形成了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
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它由延安時期的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原生形態衍化而來,共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敢于勝利,艱苦創業。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西柏坡精神是永不停頓的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精髓,就是“兩個務必”。西柏坡是中國革命史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到這時,我黨我軍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及政治影響力,均已發生重大變化。中國革命的中心任務也將發生戰略轉移。就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個務必”的偉大號召:“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戰爭年代離我們越來越久,艱苦日子離我們越來越遠,究竟還有沒有必要重溫這“四種精神”?那我們不妨看看自己,也看看周圍的各級干部,都做到立黨為公了嗎?都做到執政為民了嗎?都做到勇往直前了嗎?都有做到堅定不移了嗎?都做到實事求是了嗎?都做到艱苦奮斗了嗎?都做到謙虛謹慎了嗎?都有做到不驕不躁了嗎?我相信,不少人都沒有做到。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改變了,一些人的工作態度和奮斗意識也隨之發生了轉變。想個人的事多了,想群眾的事少了;看自己的成績多了,看自己的毛病少了;講面子和排場的時候多了,講付出和奉獻的時候少了。
重溫“四種精神”,重點不在“溫”而在“動”。不是看誰記得好、背得好、說得好,而是看誰動得好、做得好、干得好。只有我們把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付諸于每個人的實際行動,這些精神才能發揚光大,才能延續下去。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5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七律•長征》中的詞句,描述了長征的艱難,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我有幸參加了公司組織的“重走長征路”活動的第一段征程。一路走來無論是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還是在上杭縣的古田會址,這一個個歷史的豐碑,篆刻下偉人們為了新中國奮斗的痕跡,仿佛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遙遠的年代,讓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說是接受了一場生動的黨課教育,如同一次黨性教育的心路歷程,讓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
紅軍長征第一村中復村,在作家魏巍的筆下,她是“地球上的紅飄帶”的起點;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筆下,她是“前所未有的故事”的開篇;在埃德加•斯諾的筆下,她是“驚心動魄的史詩”的卷首。在中復村紅色講解員深情的話語中,我仿佛置身于那個年代,身邊是年邁的老母毅然的將全部孩子送上了戰場,無數的革命戰士以生命為柴燃起的革命之火,由號角聲、炮火聲、吶喊聲構成的紅色樂章,這一切一切震撼著我的靈魂,洗滌著我的心靈,堅定著我的信念,給了我更加強大的力量。講解結束時,我才發現,不知不覺中我早已緊握了雙拳,熱淚盈眶。
松毛嶺上的硝煙,長征的號角已經遠去。今天,我們再次走近這段歷史,是為了緬懷無數為中國革命勝利而英勇獻身的英烈們;是為了銘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輩戰勝無數艱難險阻,開創黨和中國革命事業新局面的豐功偉績。他們的偉大業績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同在。
長征留下的不僅是湘江之戰的悲壯,四渡赤水的智慧,飛奪瀘定橋的神勇,過雪山草地的堅毅,吳起鎮的歡騰,更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情,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精神,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精神。長征精神激勵著我們,武裝著我們,讓我們的內心更加的強大,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闊步前行。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6
太行精神是對崇高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執著堅守。新時期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終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
太行精神是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堅定保持。新時期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心系群眾、服務人民。
太行精神是對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民族品格的深刻詮釋。新時期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怕困難、奮力拼搏。
太行精神是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的生動展示。新時期弘揚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終堅守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艱苦奮斗、勇于奉獻。
黨的以來,多次提到要弘揚愚公精神,強調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習高度評價李保國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光輝品質,詮釋了新時代的愚公精神,尤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大力弘揚。
弘揚太行愚公精神,做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愚公精神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自于其矢志不移、子孫相繼、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內涵。李保國同志35年如一日,深深扎根太行山上,用自己一生的知識和汗水,默默無聞,至死不渝,帶領大山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他的這種韌勁充分詮釋了新時代愚公精神的核心。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但實現的過程既不會順風順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亟須我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以及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韌勁,像李保國那樣,立下愚公志,一步一個腳印,踏石留痕,堅持到底,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弘揚太行愚公精神,做到迎難而上、主動擔當。愚公精神之所以激勵人心,源自于其不怕困難、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精神內涵。李保國說過:這輩子最過癮的是干兩件事:一是把我變成農民,二是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我。這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知識分子的擔當,也是他扎根山區30多年堅守的信念。他理解農民、熱愛農民、幫助農民,明知千難萬險卻義無反顧,歷經千辛萬苦仍不改初衷,終于改變了窮山溝里農民的命運。要像李保國那樣,繼續弘揚愚公精神,面對新時期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要有黨員干部應有的責任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直面矛盾、迎接挑戰、破解難題,才能邁過艱難險阻,贏得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弘揚太行愚公精神,做到大智若愚、團結奮進。愚公精神之所以催人奮進,源自于其自我解困、堅忍不拔、團結合作、克難奮進的精神內涵。有一種人,有著大智慧、大勇氣,卻甘愿在平凡中默默無聞。李保國就這這樣的人,他把真情和熱血奉獻給了太行山,把科技帶給了農民,農民的素質提高了,千萬的農民在他的指導下變成了專家,他推廣技術36項,幫助農民增收28億元,帶領大山農村脫貧致富。弘揚愚公精神并不是叫我們遇到問題就去硬拼蠻干,而是要認真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用知識改變命運,用創新推動發展,團結一致形成改革發展新合力。要把新愚公精神與當前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結合起來,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7
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官兵,既是確保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基礎工程,也是我軍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優良傳統的本質,就是用革命精神塑造先進靈魂。
土地革命時期,羅榮桓總結他在根據地開展政治工作的體會,第一條就是“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斗爭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他回憶說,試問我們的每一個紅色戰士,為什么要當紅軍,他們都會回答是為了“打土豪,分田地”。再進一步問他,他會回答:“為了蘇維埃新中國!”更進一步問,他會回答:“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每個農民參軍,都經歷了一個對革命目的由不認識到認識的過程,由初步具有這種認識,隨后就變成每個革命戰士終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目標、政治思想和斗爭信念。戰斗力就是從這里生長出來的。
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變一切。黨的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緊密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濃縮了時代的精華,代表了進步的革命精神,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科學理論,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也是改造思想、堅定信念、端正價值追求、提升人生境界的有力武器。
開展政治工作的過程,就是用科學理論武裝官兵的過程,就是用先進理論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激勵人的過程。實踐證明,理論武裝愈徹底,思想改造才能愈徹底,理想信念才能愈堅定,人生追求才能愈崇高,靈魂深處才能愈陽光。“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的真諦就在于此。
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面對思想文化領域交融頻繁、斗爭復雜的嚴峻形勢,思想理論武裝的任務更加繁重,強化精神支柱更加現實而緊迫。思想理論陣地你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日益尖銳復雜的意識形態領域斗爭面前,缺乏陣地意識、斗爭意識不行,陷入“本領恐慌”更不行。如果理論武裝工作抓而不緊、抓而不實、抓而不常,就會犯難以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強軍必須先強精神,強精神必重思想引領。只有大力加強并認真改進理論武裝工作,才能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實踐證明,深入扎實抓好對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的學習貫徹,堅持用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部隊,引領官兵,是用革命精神塑造先進靈魂的第一要務,也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根本保證。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8
9月1日,中共中央黨校舉行了20xx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黨校校長出席并講話,強調領導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匯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彰顯了我們黨鮮明的文化立場,進一步凸顯了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一個新的境界。文化自信是支撐“三個自信”的基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信仰、信念的底氣和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是有充分理由的,關鍵是要看到我們深厚的文化根脈和獨特的文化優勢。生生不息乃中華文化之優勢。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氣神,是走好中國道路的精神支撐。寶貴的文化資源,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滋養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應當很好堅守的精神高地,是我們保持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
堅定文化自信,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也就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歷來就伴隨著國家、民族、人類、個人從事的一切活動,成為弘揚和激勵奮斗者取得勝利的精神食糧,引導和鼓舞著人們,從一個時代奔向另一個時代。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作為重要方針落實到文化建設各個方面。
文化是人各項活動里面的基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自信內存于心,必將影響深遠。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和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中國文化從古代文化到現代文化,都成為民族振興,社會前行的進軍號角,成為滋養人類社會發展的陽光雨露,規范和教育著人們。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19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保持黨的先進性。臨沂是革命老區,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臨沂特有的政治優勢,是新形勢下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思想武器。
開拓奮進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關鍵環節
沂蒙精神是時代的產物,與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沂蒙精神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沂蒙精神更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一是敢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先行者。解放思想是沒有止境的。進一步解放思想,體現在不斷轉變思想觀念上,體現在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必須適應實踐的發展,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必須牢固樹立開拓意識,把大膽探索的勇氣同科學求實的精神統一起來;必須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整體素質,以適應形勢和任務的要求。
二是爭當勇于改革、開拓奮進的千里馬。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要具備開拓精神,具體地說,就是要吃透“上情”,明白“下情”,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結合起來,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三是善當勤奮好學、刻苦攻關的螺絲釘。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共產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必須要勤奮學習,鍥而不舍,努力學習和掌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的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在領導崗位上和日常工作中充分施展聰明才智。在當前,尤其要通過學習牢固地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艱苦創業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重要內涵
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傳家之寶,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要有旺盛的革命意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必須具有振興中華、富民興邦的雄心壯志。旺盛的革命意志和蓬勃的朝氣,是領導者開拓領導工作新局面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的過程、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在困難中前進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既有來自內部的舊的傳統和惰性的影響,也有來自外部的干擾和障礙。每個共產黨員必須樹立知難而進、不怕挫折、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新風貌,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發揚開拓進取精神,帶領群眾努力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第二,要甘當“老黃牛”。有的同志認為提倡開拓創新就不需要苦干實干精神,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的實現,靠的是埋頭苦干和發憤圖強,不能靠幻想和空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離開了真抓實干,任何事業都不會成功。共產黨員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本職工作。虛報浮夸,“夸”不出一粒糧食;弄虛作假,“弄”不出一件產品。只有靠廣大黨員和各級干部的實干精神,靠千千萬萬群眾的平凡勞動,才能構建我們事業的高樓大廈,才能做到富民強國。
第三,要勤儉干事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既要樹立為國家創造財富嘔心瀝血的精神,又要樹立國家財產錙銖必惜的精神。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為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把自己的所有力量都用到為人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上,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和黨員干部。國家的財產,哪怕一絲一縷、一分一厘,都是人民的血汗,我們只有珍惜的義務,而絕無輕易揮霍的權利,要一點一滴都用在人民的事業上,充分發揮其效益。
無私奉獻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集中體現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求每一個黨員置國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除此之外不能謀取任何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沂蒙人民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是最華美和最高昂的樂章。沂蒙精神作為我們黨精心培育和沂蒙人民共同創造的先進群體意識,它所表現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應當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一,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要把對上負責同對人民負責一致起來,把關心群眾的根本利益同具體利益結合起來,把為人民謀利益同保護人民利益統一起來。黨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尤其是這樣。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作為共產黨員應該懂得,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休戚與共的,只有社會主義的整體事業興旺發達,每個成員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每個黨員都要堅持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
第三,要遵紀守法廉潔自律。清正廉潔是共產黨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也是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對黨員的基本要求。許多事實證明,哪個地方或部門的黨員干部帶頭廉潔從政,哪個地方或部門的黨風、政風就比較好;哪個地方、部門的領導干部不遵守紀律,哪個地方或部門就容易產生歪風邪氣。因此,每個黨員干部都要認清自己在廉潔自律問題上所負的責任,凡是要求基層和一般黨員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層和一般黨員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并管好家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努力使自己成為廉潔奉公、一塵不染的模范。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0
中國共產黨人既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堅定實踐者,又是在重要歷史關頭的時代大義的勇敢承擔者。抗戰時期共產黨人和衷共濟、共赴國難,挽救民族危亡的生動實踐,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再生和創造作出了巨大貢獻。紅巖精神正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和大后方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共產黨人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光輝結晶。
正如指出的,紅巖精神“體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它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它既具有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共性,也具有抗戰時期大后方特殊的歷史時空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留下的獨特個性。
一是目標堅定,擔當大義的歷史使命。在黨的發展史上有凱歌行進的時候,也有艱難曲折的時候。在抗日戰爭風雨如晦的戰斗歲月里,中國共產黨人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英勇奮斗。尤其是在黨中央領導下,南方局在國民黨統治地區這樣一個“重要戰場”,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爭取抗戰勝利,開拓了許多新的工作領域,為黨的發展壯大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講,沒有南方局這個堅強的領導集體卓有成效的工作,沒有大后方經濟的支撐,黨主張和建立的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很難堅持,也就沒有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也就沒有新中國建立的政治基礎。
二是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處理各種復雜局面,是一個政黨成熟的重要標志。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創造性地貫徹了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策略,其大智大勇是紅巖精神中最見功力、最具風采的華彩樂章。在國民黨對“皖南事變”消息嚴加封鎖的情況下,周恩來指示用一張可以通過檢查的《新華日報》的版面與國民黨新聞檢查官虛與委蛇,同時,卻連夜將印有“千古奇冤,江南一葉”題詞的報紙于次日將事變真相公諸天下。“皖南事變”后,南方局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在極為險惡的環境中保存自己的力量,扭轉被動局面,使“皖南事變”成為國民黨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逐步下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逐步上升的轉折點。
三是“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在國統區險惡的政治環境下開展黨的工作何其艱難!周恩來曾多次告誡南方局的同志和從事秘密工作的黨員,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這種“六月風荷”的政治品格,是南方局開展黨的建設、統戰工作和群眾工作的創新之舉,也是紅巖精神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地方。在與國民黨當局打交道的過程中,黨堅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牢牢把握領導權;要在“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社會氛圍下經受燈紅酒綠的考驗,不被濁流所淹沒,而始終與群眾在一起,保持著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戰斗在大后方特殊環境中的共產黨人,無論是公開斗爭,還是深入虎穴;無論是政壇搏擊,還是商海沉浮;無論是身在紅巖,還是隱于鄉間,都能堅持操守,經受住嚴峻考驗。“和而不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南方局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實踐難能可貴。
四是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所在,信心所在。南方局創造性地運用于國統區的實踐,為建立新中國增添了光彩,也為紅巖精神的形成增添了光彩。南方局既堅持“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又嚴格區分國民黨頑固派與愛國民主派的界限,爭取多數,化敵為友。尤其是把做好對中間勢力的團結爭取工作,作為南方局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任務。周恩來等南方局領導人以寬闊的胸懷,與中間黨派廣交朋友,協調步調,密切配合,團結戰斗,奠定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礎。
五是善處逆境,寧難不茍的時代風貌。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在極其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善處逆境,勇于犧牲,在艱難中開拓新局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善于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在革命順利時,不驕不躁,甘于奉獻;當暗流襲來時,不灰心氣餒,不怕犧牲;即使不幸被捕,深陷囹圄,他們都面對威逼利誘、威武不屈,以“熱血似潮水般奔騰,心志似鐵石的堅貞”捍衛真理,以“只要一息尚存,誓為真理而抗爭”的大義凜然笑對屠刀。
紅巖精神既具有豐厚的歷史內涵,又具有穿越時空的實踐價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為我們實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供了歷史鏡鑒。
首先,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樣,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寶庫中獨具風采的璀璨明珠。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孕育過一系列偉大的革命精神,在井岡山時期,我們黨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成功地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奉獻了“從實際出發,敢闖新路,努力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政治勇氣”的井岡山精神;在長征路上,我們黨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克服了千難萬險,實現了戰略轉移,奉獻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長征精神;在延安時期,我們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確立了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奉獻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延安精神;在西柏坡,我們黨完成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戰略決戰,完成了全黨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奉獻了“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的執政鏡鑒的西柏坡精神。而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在極其險惡的環境里,奉獻了紅巖精神這一閃耀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光輝的寶貴財富。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曲折發展中走向成熟的時代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以全國性政黨公開走向以重慶為中心的國統區的政治舞臺的重要表現,是中國共產黨從“山溝”走向世界政治大格局的開端。
第二,紅巖精神為黨帶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新的精神動力。紅巖精神并沒有過時,它是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弘揚紅巖精神,就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使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又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這樣才能夠使我們黨面對肩負的歷史重任,面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和各種風險的考驗,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第三,紅巖精神為共產黨人長期執政和執好政提供了歷史借鑒。以弘揚紅巖精神為養分,在當今風云變幻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下長期執政和執好政,就要繼承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倡導和實踐的“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風范,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品格,保持革命戰爭年代那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蓬勃朝氣和浩然正氣,不斷增強黨的戰斗力、凝聚力,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就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始終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更好地凝聚人心,帶領人民群眾共同奮斗,堅持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就要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堅持黨關于愛國統一戰線的各項方針政策,繼續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1
近日,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分會年會暨第二屆全國周恩來紀念館論壇”在天津舉行。與會學者圍繞本次論壇的主要議題:“紀念館與青少年教育”展開熱烈討論。來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的專家學者及全國30多家紀念館的館長和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
青年周恩來:大志向產生大力量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在論壇發言中指出:今天的年輕人,有著許多過去人們所無法比擬的優點和優勢。盡管時代條件變了,但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并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具體談到周恩來與青少年的關系,他認為,從周恩來同志青少年時代的經歷看,至少有三點特別值得當代青少年學習和借鑒:一是刻苦學習的精神。二是甘于奉獻的精神。三是執著追求的精神。
陳晉說,周恩來從年輕時起,就認為一個人是不能脫離集體、只顧自己而生活的。他曾在作文中說:人立足于世界上,既不能像草木禽獸那樣只靠自己生活,必須依靠公眾的扶持,“而服役之事乃為人類所不可免”。因此,他總是甘于默默地去做那些為公眾“服役”的事情,從來沒有在這方面吝惜過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南開讀書的幾年里,他一直“以校為家,以同學為兄弟”。6月,南開學校《第十次畢業同學錄》里這樣評價周恩來:“君性溫和誠實,最富于感情,摯于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從中可窺見青年周恩來關心他人、克己奉公的品德。從十幾歲到二十歲的青少年時期,正是對一個人思想品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的時期。應該說,周恩來在學生時期培養形成的“服役”公眾的奉獻精神,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陳晉分析道,周恩來出生的年代,正是我們國家內憂外患之時,很多有識之士都在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當時盛行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等主張,對青年周恩來都有過一定吸引力。但當他到日本、歐洲留學后,他發現這些東西并不適合中國,而只有俄國革命的道路才值得效仿。這樣,經過多方比較,周恩來才最終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這種上下求索、執著追求的精神,正是那個年代的有志青年身上最可寶貴的東西。正如青年周恩來自己所感悟的:“顧凡同一人類,無論為何種事業,當其動作之始,必籌劃其全局,預計其將來,抱無窮之希望,然后按此希望之路徑以前進,則其結果不致與此希望相徑庭,希望者何?志是也。”現在的年輕人也是一樣,要有自己對社會的觀察,有一個不斷判斷的過程。大志向產生大力量,知道哪些東西是對的,才能決定自己的路應該怎樣走。經過認真思考后,選擇一條于國于民有益的正確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周恩來精神:青年成才坐標的參照系
在今天文化多樣性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傳播周恩來精神?如何讓周恩來精神在青少年成長中產生更大的影響?如何讓更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接受歷史文化熏陶?
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主任厲華在發言中分析說,傳播周恩來精神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和審美訴求,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今天,傳統的道德思想、精神價值的力量都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不斷地被沖擊,個性與共性、自由與紀律、個體與社會、功利與奉獻、享樂與節儉的心理矛盾和價值交鋒,使我們的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紛然雜陳的多元化狀態與主流意識形態一元化并存的格局,這種格局必然表現為價值選擇的多元化。因此,要求時下的青少年像計劃經濟時代開展社會教育那樣習慣接受灌輸教育是不可能的。
他認為,要關注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長,要研究如何去讓他們接受歷史教育,要解決如何讓他們承載中華傳統的文明。今天的青少年是消費社會里享受技術文明成果的一代,他們比過去的青少年更聰明、更追求時髦,但也崇尚英雄;他們接受各種思想,但也喜歡分析比較;他們雖然獨立、自我,但也在尋找實現價值的有效途徑。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有針對性地開辟了專門給青少年看的展覽,在組織機構的設置上專門建立了社會教育工作部,主要針對青少年教育制定方案、設計活動、搭建平臺,由此,幫助廣大青少年走近紅巖,感受歷史,學習周恩來的精神之魂,為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提供了坐標的參照系。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2
南泥灣精神,是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創造的,是我軍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1941年,為擺脫困境、戰勝敵人的封鎖,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號召邊區軍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奉命開赴南泥灣屯田墾荒,在“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下,指戰員披荊斬棘,艱苦奮戰,實行戰斗、生產、學習三結合,戰勝了重重困難,把一個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的好江南”,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也同時創造了寶貴的南泥灣精神。南泥灣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同心同德、團結奮斗”。南泥灣精神的宣傳推廣,極大地激發了抗日軍民的生產熱情,陜甘寧邊區出現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百業繁榮的可喜景象,為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發前的南泥灣,是一片雜草叢生、豺狼成群、沒有人煙的荒野。三五九旅積極響應毛澤東同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披星戴月,開荒種植,養豬燒炭,興辦商業和各類工廠,開展勞動競賽,不僅逐步做到糧食、經費全部自給,而且在1944年還向邊區政府繳納公糧一萬擔。
同心同德,團結奮斗。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以身作則,帶頭參加勞動。在三五九旅,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和炊事員,一律編入生產小組,同甘共苦,戰勝困難。正是靠著這種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精神和作風,根據地軍民憑著自己的雙手,不但擺脫了困難,而且創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跡。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3
當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之際,回首我們的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優秀革命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是推動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
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過去五千年的歲月中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繁衍興盛,融會眾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維系了團結統一的趨勢。這一大趨勢穿越數千年時空歷久而彌堅。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20世紀后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壓力與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運又一次面臨挑戰之際,掀起改革開放大潮,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開辟民族復興的新紀元。
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我認為當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革命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
革命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革命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杰追尋“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云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范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準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并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并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精于勤,荒于嬉“。“書山有路勤為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者恒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昌盛的強力推進器。中國歷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為人生的重要目的。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則和價值標準兩個方面,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強調通過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尋價值。格物致知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這樣的探索被賦予崇高的意義。故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雖九死不悔。此外,這樣的探索,不僅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羅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紛呈,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創造了許多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領風騷數千年。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累累碩果,更是風采卓異,璀燦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寶。
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與五千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方面與時俱進的推陳出新或發明創造相伴隨。以科學技術為例,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所著《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指出,當代世界的基本發明和創造,可能有半數以上來源于中國的古老文明。他列舉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毒氣、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蒸汽機的核心設計,幾乎都源于中國的發明。李約瑟博士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水平“。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舉世公認。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導致的國勢衰弱,這樣的創新精神受到束縛和壓抑。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的發展開辟了天地,但是長期存在的左傾指導思想的錯誤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這種發展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大解放和生產力大解放,是中國人民得以充份發揮智能和創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來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如同熔巖噴發,不可遏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業績,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和創新力。
氣節精神是天地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氣者,乃正氣、骨氣;節者,為節義、節操。中國傳統精神認為,人的生命包含著價值因素,是生命價值的載體。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可貴的。因此,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就是這種精神的凝聚。孟子萬世傳頌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華氣節操守精神的經典標尺。文天祥以生命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五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涌現了許多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他們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民鞠躬盡瘁,或剛正不阿冒死請命,或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或血戰沙場馬革裹尸,或臨危不懼舍身取義。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國魂精神,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
愛國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愛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動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國榮譽重于一切,愛國就是要衛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的嘉行懿德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鄧公年七十四,壯心不已,掀動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富強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樣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能夠抵御任何狂風暴雨。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4
在本次黨代會報告中,駱惠寧書記明確指出:“山西五千年文明發展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山西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標識。”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提出了“四個自信”,并特別闡釋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沒有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就沒有自身的血脈與根基,就沒有事業的生機與進步。對于我們山西來說,要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戰勝目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把黨代會描繪的宏偉藍圖化為現實,就必須大力弘揚革命精神,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更好的干事創業。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區。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山西人民聽黨話、跟黨走,始終與黨的事業共命運,與時代發展同步伐,為民族獨立解放做出過重大犧牲,為國家建設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山西人民的文化自信,既來自優秀傳統文化,更來自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最核心、最具標識意義的是革命精神。當國家危難存亡之際,黨領導革命武裝和各族人民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山西大地上鑄就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蘊含著信念堅定、不怕犧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等優良品格和作風,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感天動地的革命精神,既拓展了革命文化的內涵,又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豐潤營養,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盡管幾十年過去了,但依然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新時代光芒。
山西一段時間發生系統性塌方式嚴重腐敗,給山西的發展和形象都造成了嚴重損害。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思想上看,最根本原因是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喪失了理想信念,放棄了黨的宗旨,淡忘了人民群眾,丟掉了革命精神。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堅持和弘揚革命傳統、革命文化、革命精神,黨的事業就進步;背棄了革命傳統,就會給黨的事業帶來巨大損害。只有在革命精神激勵下保持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山西堅持和拓展好。
當前,我省既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又處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困難時期,還處于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的鞏固、深化和提高時期,越是壓力大、困難多,越需要將革命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責任和激情,用革命精神滋養我們的思想,激勵我們的行為,以實際行動塑造山西美好形象,落實好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落實好黨代會報告的各項任務要求,實現山西振興崛起。就能夠煥發出凝心聚力抓發展、廉潔為民抓發展的內生動力,就能夠推動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大步向前,就能夠守住初心、打開思想和事業的新境界。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5
感受紅色經典,回憶崢嶸歲月里我黨、我軍在重重困難面前勇往直前,建立的不朽的歷史功勛,我們要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楷模,不斷增強自身修養,努力學習好好工作,發揚優良傳統,與時俱進,艱苦奮斗,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
在90多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了獨特的紅色文化。紅色代表著希望、勝利、創造、勤勞、勇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流血犧牲等,是中國共產黨價值追求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最生動的象征。正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紅色文化,中華民族才逐步從鴉片戰爭后迷茫委頓、備受欺凌的狀態中掙脫出來,實現了由落后衰敗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轉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它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真理性,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制度、作風、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的綜合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種文化中,紅色文化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崇高的價值取向、深厚的群眾基礎、堅決的奮斗精神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當前,尤其應注意發揮紅色文化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作用。一個時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竭力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他們否定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道路,鼓吹所謂“普世價值”、資產階級“民主憲政”,挑起事端,制造民族分裂,妄圖使我們改旗易幟。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紅色文化百煉成鋼,是抵御西方腐朽反動思想文化侵蝕、防止“和平演變”的利器。應充分認識其內涵、意義,切實用好這一思想武器。
弘揚紅色文化,最根本的是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重點把握列寧所講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與三個組成部分、恩格斯所講的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論著。同時,要與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結合起來,掌握識別真偽的武器,從思想上武裝起來,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想進行堅決斗爭,保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思想認識的清醒和統一,齊心協力、共同奮斗。
弘揚紅色文化,還要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導。應通過加強革命歷史、傳統文化、國情社情等愛國主義教育,幫助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思想道德防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6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奮斗史,也是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發展的歷史。開展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的研究,不僅要解決其學科內涵問題,也要明確其歷史定位問題。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形成了很多具有各種具體表現形態的革命精神,有的在各個階段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坐標。在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多將革命精神歸納為三種,即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進入新世紀以后,又將西柏坡精神納入其中。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的研究者把蘇區精神和四大革命精神并列在一起。但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來考察,現有的“五種革命精神說”還是沒有完整反映中共建黨以后整個大革命時期的精神狀態史。筆者認為,紅船精神可以作為中共創黨初期及大革命時期的革命精神的歷史坐標,與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最光輝、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革命精神。
紅船精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歷史起點
紅船精神產生于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們開展創建黨組織活動的全過程,蘊含著整個建黨初期開展革命活動所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歷史起點,而紅船精神的提出則使中共革命精神史與中共黨史在時間序列上實現了一致性。20xx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一文,明確紅船精神就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精神,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將紅船精神提升到“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們的建黨活動和革命實踐,充分體現了這種走在時代前列的精神,他們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用最先進的理論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使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走上了一條光明大道。
井岡山精神: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路先鋒
井岡山精神是黨在領導井岡山軍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種革命精神。20xx年5月,在視察江西時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作了精辟概括:“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井岡山精神的核心特征是“敢闖新路”。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的革命應該走什么道路,這是一個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迫切而重大的問題。蘇聯的革命經驗不能照搬,馬列主義又沒有現成答案。在白色恐怖的包圍中,依靠弱小的革命力量,革命先輩們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之火。這正是堅持發揚勇于開拓、敢闖新路的革命精神的鮮活反映。
蘇區精神:建立政權、執政為民的重要實踐
同志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我們要始終大力弘揚蘇區精神,推動創先爭優,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以此為標志,蘇區精神成為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并列的中共革命精神歷史坐標。蘇區精神的核心特征是“一心為民”,我黨倡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正是從中央蘇區時期開始形成的。毛澤東同志曾在全國二蘇大會上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蘇區各級黨政軍干部自覺踐行“一心為民”的宗旨,關心群眾生活、真心為群眾著想、積極為群眾謀利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蘇區干部好作風”。
長征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的恢弘篇章
曾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對長征精神作出過概括,他認為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無論在中國軍事史上還是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長征中,紅軍所表現出來不畏千難萬險,不怕流血犧牲,頑強拼搏,敢于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已經突破了時空界限,深入人心,不僅在中共革命精神史上,而且在人類精神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
延安精神: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現
延安精神是中共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現,其內涵非常豐富,可以說,中共革命精神的主要內涵在延安精神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延安時期鮮明地打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旗幟;二是延安時期用實事求是來概括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三是在延安時期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并形成了南泥灣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特征是“實事求是”。在延安時期,我黨首次全面接受了實事求是精神的洗禮。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整頓了“三風”,即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全黨興起了調查研究之風,促進了理論聯系實際,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染下,數以萬計的進步青年聚集到延安寶塔山下尋求真理,奉獻青春和熱血;正是源于這種精神,形成了改造中國社會的巨大能量,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西柏坡精神:邁入新中國殿堂前的精神洗禮
西柏坡精神的內涵包括:“兩個務必”的精神,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敢于”的精神,即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抓住歷史時機,展開戰略大決戰,展現將革命進行到底、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膽識和氣魄;“兩個善于”的精神,即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的精神。這些精神內涵都是在由革命時期向建設時期轉變、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其中“兩個務必”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特征。毛澤東同志將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提升到執政黨建設的歷史大課題的高度來認識,并作為中國共產黨人長期執政的重大法寶和思想武器。西柏坡精神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后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上的高瞻遠矚。
綜觀中共革命精神史,從紅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都是黨在奮斗歷史過程中積累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們一脈相承,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樹起了一座座豐碑,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形成完整的精神序列。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7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是改革的責任主體,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部門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基本取向,強化責任擔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進改革,堅決端正思想認識,堅持從改革大局出發,堅定抓好改革落實。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面對世界復雜、多元的文化體系,廣大黨員干部要正確認識中國現階段發展實際,實現對文化的理性自覺與自信。當前,長治市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期,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決戰決勝期,要貫徹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構建良好政治生態、推動經濟穩步向好,打造全省重要增長極,任務異常艱巨,迫切需要我們從革命文化中汲取養分,把革命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真抓實干的責任和激情,大干苦干實干,打開思想和事業發展的新境界,凝聚起方方面面干事創業的合力。
弘揚革命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行動上。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學習貫徹省委書記駱惠寧在長治市調研時的講話精神作為當前理論學習的重點,深入開展學習研討,不斷鑄造理想品格,把紅色基因激活,浸入靈魂深處,在黨性鍛煉和品格塑造上來一次新的提升。要做堅定革命理想信念的表率,不忘初心,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要做踐行為民服務宗旨的表率,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當前,尤其要抓好脫貧攻堅,做好向下服務,辦好民生實事,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守住安全穩定底線,把政府的溫暖送到需要幫助的群眾手中。要做敢于擔當實干的表率,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抓發展上,把工作的發力點打到企業和項目上,努力走出一條資源型地區由煤促興的新路,把長治打造成為全省重要增長極。要做艱苦奮斗作風硬的表率。要敢于吃苦,甘愿吃苦,切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成為一個組織和干部群眾可以信賴的人、同事和朋友值得敬重的人、家人和親屬引以為榮的人。
全體黨員應該珍惜機遇,遵守紀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更好地指導實踐,干好工作。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8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提出了“四個自信”,并特別闡釋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沒有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就沒有自身的血脈與根基,就沒有事業的生機與進步。對于我們山西來說,要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戰勝目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把黨代會描繪的宏偉藍圖化為現實,就必須大力弘揚革命精神,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更好的干事創業。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區。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山西人民聽黨話、跟黨走,始終與黨的事業共命運,與時代發展同步伐,為民族獨立解放做出過重大犧牲,為國家建設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山西人民的文化自信,既來自優秀傳統文化,更來自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最核心、最具標識意義的是革命精神。當國家危難存亡之際,黨領導革命武裝和各族人民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山西大地上鑄就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蘊含著信念堅定、不怕犧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等優良品格和作風,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感天動地的革命精神,既拓展了革命文化的內涵,又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豐潤營養,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盡管幾十年過去了,但依然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新時代光芒。
山西一段時間發生系統性塌方式嚴重腐敗,給山西的發展和形象都造成了嚴重損害。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思想上看,最根本原因是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喪失了理想信念,放棄了黨的宗旨,淡忘了人民群眾,丟掉了革命精神。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堅持和弘揚革命傳統、革命文化、革命精神,黨的事業就進步;背棄了革命傳統,就會給黨的事業帶來巨大損害。只有在革命精神激勵下保持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山西堅持和拓展好。
當前,我省既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又處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困難時期,還處于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的鞏固、深化和提高時期,越是壓力大、困難多,越需要將革命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責任和激情,用革命精神滋養我們的思想,激勵我們的行為,以實際行動塑造山西美好形象,落實好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落實好黨代會報告的各項任務要求,實現山西振興崛起。就能夠煥發出凝心聚力抓發展、廉潔為民抓發展的內生動力,就能夠推動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大步向前,就能夠守住初心、打開思想和事業的新境界。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29
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顧沂蒙歷史,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在沂蒙精神的淬煉下,沂蒙黨政軍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這片沃土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沂蒙歷史文化和感天動地的沂蒙紅色文化。作為沂蒙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沂蒙精神既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又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果說沂蒙紅色文化是沂蒙黨政軍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黨政軍民的靈魂,這種基因與靈魂構成了沂蒙黨政軍民的“特質”,是沂蒙黨政軍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xx年11月,在視察臨沂時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傳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習的重要講話啟示我們,沂蒙精神含著雙重主體、雙重內涵,一方面是沂蒙黨政軍及其精神,另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及其精神,兩者構成沂蒙精神的內涵體系。
從沂蒙黨政軍這個主體看,表現出“胸懷群眾、引領群眾、愛護群眾、奉獻群眾”的“大仁”。這種“大仁”是“仁政”的升華,是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理念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念的深度融合。從沂蒙人民這個主體看,表現出“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大義”。這種“大義”是“義理”的升華,是中國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深度融合。沂蒙黨政軍民還共同具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戰爭年代表現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在和平時期表現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這種“奮發有為”精神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在齊魯大地的展現,深刻體現了齊魯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來,與沂蒙精神的雙重主體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內涵體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大仁大義、奮發有為”。“大仁大義、奮發有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融合,是齊魯文化在現當代的傳承發展,不僅能夠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雙重意蘊,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時期山東精神的精神內核。弘揚新時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關于沂蒙精神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堅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揚沂蒙黨政軍民“大仁大義、奮發有為”的精神,重鑄“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內容而言,要做到一個“深刻認識”,把握三個“著力點”。一個“深刻認識”,就是要深刻認識到,沂蒙精神不僅是人民群眾“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還是黨政軍“胸懷群眾、引領群眾、愛護群眾、奉獻群眾”的精神。三個“著力點”,一是要充分運用沂蒙文化資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與中國精神的內在聯系,弘揚中國精神,凝練中國共識,匯聚中國力量,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教育,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主體而言,要牢固樹立“雙主體”思維。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與軍隊這一“主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努力做好黨的群眾工作,為了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另一方面是人民群眾這一“主體”,要高度信任黨、真心擁護黨。沂蒙精神生成與發展中客觀存在的“雙主體”,意味著傳承與弘揚沂蒙精神也客觀存在著“雙主體”,任何一個主體的缺位,沂蒙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無以為繼。
就弘揚沂蒙精神的路徑而言,要做好“三個節點”的有效銜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論研究。要尊重歷史,著眼現實,與時俱進,加強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傳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區域國民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教育黨員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實踐。實踐沂蒙精神,黨員干部要踐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要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青少年學生主要是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
干部關于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發言稿 篇30
紅巖精神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初期風雨如磐的斗爭歲月中錘煉形成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之所以冠名“紅巖”,是因為南方局的駐地叫“紅巖村”。
紅巖精神的科學命題
1985年10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主席、原南方局領導成員鄧穎超同志重返重慶紅巖村,深情回顧當年的革命歲月,題寫了“紅巖精神永放光芒”。紅巖精神由此正式冠名,傳揚開去。
1991年4月16日,任中共中央后第一次視察重慶,他瞻仰了紅巖革命紀念館,親筆題詞:“發揚紅巖精神,沿著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20xx年5月,再次視察重慶,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風雨如磐的革命歲月,培育和形成了紅巖精神。紅巖精神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紅巖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黨全社會要大力弘揚紅巖精神,使之成為我們在新世紀繼續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段論述,充分肯定了紅巖精神在黨和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它的時代意義和對全黨全社會的巨大作用。
20xx年10月黨的xx大召開前夕,到重慶考察工作時作了重要講話,強調“要繼承和發揚偉大的紅巖精神,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真正做到一身正氣、一塵不染,以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人格力量影響和帶動群眾”。這是在新形勢下黨中央對繼承和發揚紅巖精神的偉大號召。
中國革命精神中的紅巖精神
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孕育過一系列偉大的革命精神,在井岡山時期,我們黨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成功地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奉獻了井岡山精神,其內核是“從實際出發,敢闖新路,努力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政治勇氣”。在長征路上,我們黨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克服了千難萬險,實現了戰略轉移,奉獻出長征精神,其內核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在延安時期,我們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確立了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奉獻了延安精神,其內核是“實事求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西柏坡時期,我們黨完成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戰略決戰,完成了全黨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奉獻了西柏坡精神,其內核是“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兩個務必”的執政鏡鑒,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掌政權并不斷探索執政規律長期執政的偉大起點。
與這些輝煌勝利與偉大精神同樣彪炳史冊的是,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后方,在極其險惡的環境里,奉獻了偉大的實踐成就和光輝的精神成就。
在實踐方面,南方局創造了為新中國奠定政治基礎的偉大業績:堅持政策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維護國共合作,推進抗戰向前發展,為實現和平民主團結而奮斗;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統戰工作方針,最大限度地爭取中間勢力,開拓統一戰線新格局;開展國統區抗戰進步文化運動,造就革命文化大軍;突破國民黨外交壟斷,開展國際交往,為新中國外交工作奠定基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把國統區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
在精神方面,南方局培育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紅巖精神: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為爭取抗戰勝利和為新中國奠定政治基礎的時代使命;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善處逆境、寧難不茍的英雄氣概。紅巖精神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
因此,紅巖精神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而豐富了與中國共產黨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建立的豐功偉績相輝映的精神寶庫。
紅巖精神與延安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了兩大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升華,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共產黨人全新精神風貌和崇高思想境界在那一時期的集中體現。紅巖精神則是中國共產黨在曲折發展中走向成熟的時代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以全國性的政黨公開走向國統區的政治舞臺的重要表現,是中國共產黨從“山溝”走向世界政治大格局的開端。紅巖精神與延安精神具有同一性和繼承性。
首先,它們都是我們黨一貫指導思想和宗旨在這一時期的具體表現。它們的本質都是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們都是我們黨在政治上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黨在幼年時期,曾犯過右的和左的錯誤,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所以屢起屢仆,屢仆屢起。遵義會議以后,我們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有長征的勝利,才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才有延安精神的形成。周恩來等到重慶,帶來了延安精神,帶來了實事求是的作風,特別是克服了黨在白區工作中的一些錯誤,模范地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了大后方的大多數群眾。我們黨走向成熟,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團結多數,統一戰線”。因此,紅巖精神是黨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現,是對延安精神的繼承。
其次,它們雖同時產生于抗日戰爭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但所處的具體環境又不同,這就使得紅巖精神較之延安精神既有共同的時代特征、精神實質,又有具體內涵和獨特個性。延安精神產生在抗日根據地,而紅巖精神則產生在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城市。在這既是染缸又是虎口的重慶,要“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沒有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是絕難做到的。這就決定了紅巖精神所獨具的鮮明個性,是中國共產黨在適應城市政治斗爭,在應對城市復雜環境中加強黨的建設,抵制各種腐朽思想侵蝕的過程中產生的。從這一角度講,紅巖精神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使其在當代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