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道德樹新風演講稿(精選3篇)
文明道德樹新風演講稿 篇1
親愛的同學們:
如今十分發達的地球,雖然環境情況看起來十分樂觀,但是卻有十分重大的隱患,這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胡亂排放有害液體!皩θ祟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人類,你們有何感想?從2300萬年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對于每個人從未停止過的索取,大自然都是“有求必應”的,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
當你在這美麗的校園中學習,為我們美好的未來而努力時,相信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渴望有一個干凈的校園,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綠色,渴望我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學校是育人的場所,環境教育是提高我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立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校園,這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們學生應有的社會責任。為了增強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讓校園、班級環境更加整潔靚麗,有利于創建綠色和諧的校園環境,我們“校園環境志愿者”活動小組懇切地向師生們提出如下倡議:
1、樹立綠色文明觀念,自覺關心環境狀況,把個人環保行為視為個人文明修養的組成部分。
2、不亂扔垃圾,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不隨意采摘校園的一草一木,愛護公共綠地。
3、愛護儀器、設備和公物,使設備始終保持完好狀態,盡力減少損壞維修。
4、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減少水污染;節約用電,做到人走燈滅,光線充足時不要開燈,避免“白晝燈”、“長明燈的情況發生,微機室電腦用后及時關機
5、節約用紙,盡量少用餐巾紙,草稿紙等盡量兩面用。
6、生活節儉,不隨意浪費糧食,不剩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7、盡量少用塑料袋,盡量少用一次性的紙杯、塑料杯。
8、從我做起,號召全校同學樹立環境意識,為創建綠色和諧校園出自己的一份力。
請大家還給校園那一份亮麗,讓優美的環境永遠在我們身邊。今天播下一份綠色種子,明天收獲一片藍天綠地!保護校園環境,人人有責!同學們,為了遼信的明天更美好,行動起來吧!“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中華民族歷來倡導節約,父母老師也再三強調環境的保護,讓我們義不容辭地承擔各自的使命,樹立環境意識,養成節約資源的習慣,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為共建環境友好型的和諧校園而努力!
文明道德樹新風演講稿 篇2
法官是正義的使者,是公平的化身。他社會地位崇高,倍受人們的尊重和敬仰,獨立裁判,生殺予奪,不怒自威;他集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思維、清醒的頭腦于一身,一生致力于維護法律的公正和威嚴;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各行各業中最崇高的職業道德,品行高潔,襟懷坦蕩,弘揚美德,匡扶正義,以一身浩然正氣傲然挺立在人生潮頭,象泰山絕頂令人仰止。
然而冷靜衡量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看一看我們身邊無數個普普通通、勤懇工作著的法官們,不能不感受到“崇高”二字的沉重。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市場經濟的多元性、開放性、利益性,也產生了道德觀的眾多選擇。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高貴和庸俗的碰撞,清貧和金錢的較量,寂寞和繁華的斗爭:一邊是我們勤勉辛苦、加班加點的工作,一邊是不法商人投機偷稅,大發橫財;一邊是我們舍身求法、為民解憂的萬丈豪情,一邊是無法逃避的行政干預、人情困擾、執行難、地方保護各種頑疾;一邊是我們每月平均千元以下的微薄的工資,與此相對應的窮盡半生積蓄購置的兩居室、三居室,一邊是同樣通曉法律的知名律師,代理一次大標的訴訟即可獲得的數萬薪酬,還有他們與此相對應的坐落在綠林芳草間,出入均為高級轎車的所謂高尚住宅區。
當民主和法制的建設尚未完全跟上社會變遷的腳步,當我們的社會對奉獻和高尚只限于提倡卻沒有給予有力的保護和慷慨的回報,對卑劣的言行只限于指責卻沒有給予迎頭的痛擊和嚴厲的懲罰,那么卑劣就得到了縱容而顯得務實,道德就受到了冷落而越發飄渺。我們的優秀法官們,其法律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比那些知名律師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么不去做出現實的選擇,是什么一種精神力量讓法官無怨無悔地承擔著這么沉重的社會良知,執著地把守道德的高地?
我的回答是:是的,是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持著我們,讓我們必須承擔,必須把守,必須安于一生的清貧,這份清貧甚至要延續到我們的后代。我們必須如此,因為我們是人民的法官,道德和良知的守護者,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高尚的道德,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美德,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醫生有醫德,教師有師德,律師有執業紀律,企業有競爭準則。但是有些行業與社會公眾切身利益關系不大,即使從業人員素質很差,公眾也能容忍,期待他們慢慢改正。法官卻不同,我們每天所接觸的是一類特殊又敏感的人群,我們永遠處在各種利益和沖突的尖銳的糾結點。以我們現在的國情,普通老百姓絕對不會因為樓下放音響時間太長了,睡不好覺就毫不猶豫地起訴他;老百姓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愿意撕破臉皮鬧到法院來的。很多人來到法院時早已經心灰意冷,怨氣十足,抱的是“不蒸饅頭爭口氣,這官司我非贏不可”的激進態度,對訴訟結果的強烈關注使他們對法官的言行十分敏感,只要法官實體或程序上處理得稍有偏差,或者僅僅是言辭上有冷漠和厭煩,當事人就會認為法官不公正。社會公眾對法官的職業道德要求之高,遠遠超過了普通的道德標準。難怪有人說:如果社會上追求完人的話,那么法官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完人。
文明道德樹新風演講稿 篇3
各位尊敬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長城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它涵蓋的面非常廣,把整個文化載體當中豐富的內涵,通過具體的活動都展現出來,這無疑對增進海峽兩岸之間,對中華文化理解,特別是對中國臺灣年輕人一代弘揚中華文化傳統,都很有意義。當前,島內臺-獨勢力非常囂張,特別是島內推行“文化臺-獨”、“去中國化”,通過修改教科書,歪曲歷史,割斷兩岸之間這種不僅是血緣,特別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紐帶。
前段時間,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的會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譯)的中國臺灣師范大學副教授,他提供的論文就是《海峽兩岸歷史教科書的比較》,其中,比較當中,就有怎么樣介紹長城,F在中國臺灣新修改的教科書當中,在介紹長城時,基本上淡化歷史所含的信息,只是從建筑方面來講到的。這本身就反映出,我們的活動對中國臺灣島內宣傳中華文化的意義,應該是潛移默化,通過非常生動和具體的事例來引導,來教育中國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
從文化上來講,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講,我們都是年青一代,是后來人。
從中國傳統的古文字學來看長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實際上長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現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雛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種疆界的劃分。真正長城雛形的概念,一個字就是“疆”。從象形來講,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實的土塊,中間那兩橫是板,或者就象我們漢長城看到的那種用蘆葦或木塊墊起來,一層一層。板筑是中國最傳統的筑城方式。70年代農村打墻時,還用這種最古老的方法,兩個門板,一層一層地夯實,放上蘆階節,一層一層,那么這個疆,也就是中國最早、最傳統的墻。疆、墻一聲,從文字學來講,也是一音之轉。那些與疆相關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來又稱為版圖。版圖的意思就是以墻為界,你所控制的范圍和地域。可以說,從我們先輩在文字中創造的東西就可以看出我們最早長城建設當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邊關的邊,繁寫的“邊”也指敵樓很高,下面是土方,還可以綿延不絕。古老的長城,西方翻譯成“GREETWALL”,非常準確的翻譯。長城最早就是墻,后來變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實的土,下面用木頭搭建的一種結構。所以,現在我們邊界的界也是與夯土建墻直接相關的。
許多學者認為,長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種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分界。說生產方式的分界也好,說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說種族劃分也好,總而言之,它是一種文明生存狀態的隔閡,這既是一種隔閡也是一種融合。從戰國時代,這種邊界方式在中國各地都有,包括戰國當中在中國的內陸,也都存在這種防御式的邊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因為,秦作為一種統一,“書同文、車同軌”,修長城也要把整個的疆域統合起來。到了漢,圍繞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維持漢代的交通線。交通線是為了維持飛地,哪一塊飛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個西域的一個漢人聚居的地方。它北邊有匈奴,南邊有北狄,處在夾縫中。河西的長城是沿著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條軍事交通孔道,一條補給線,同時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線,長城維系了絲綢之路。這一段的長城,我們感覺與明長城有很大的區別,實際上一個意義——攔馬墻,因為游牧民族在軍事上最厲害的是馬。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后,車戰的方式已經拋棄,學用一人一騎這種戰術。這種戰術突擊能力非常之強,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騎兵征服農耕民族。修長城,無疑是這樣,你人可以過來,但馬過不來,馬過不來,你戰斗力就沒有,你打不過漢人的步兵。河西走廊這段漢代長城起到了一個攔馬墻的作用。明代長城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它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個文化載體,它周邊的人文設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個方面,很多很多。
還有一點,清朝的長城政策實際上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廟,勝養10萬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濃縮的一個長城,它是精神上的長城,是把中華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個長城。我認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長城的思想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長城防御思想的一個積極體現——通過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們去研究長城,就是要發揮這種精神。長城是中華文化連綿不絕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饒的象征;又是中華民族團結融合共同發展的象征。還是中華民族改天換地創造能力的象征。我想,這些都是長城的文化意義。當然,它還有更深的文化內涵,從考古,從文化,從歷史,包括農耕和游牧之間的區別,包括地理、軍事,包括交通這些方面。圍繞長城有許多需要進一步開發的,包括民俗民居,兵營文化,當地的集市,當地的宗教信仰,關公信仰。此外,長城的軍事布防還有一線、二線梯次配置。實際上,古代軍事思想與現代的軍事思想是一樣的,雖然冷兵器、熱兵器不同。這些方面都應該充分挖掘。
現在,中國處于一種發展狀態,同時,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顧炎武在《馭戎論》中講過三段話,很有啟發意義。他說:“宏大公之度,以開其向化之心。”雖然你修了長城,但有的時候,你要敞開胸懷,要懷柔的政策,包括對待世界的文明,你要開“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話是“蓄不測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詐。”就是積極的防御。你沒有防御,有不測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負,長城也有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話:“嚴必然之防,以綏其窺伺之禍。”我個人認為,我們新的長城精神,首先是中華民族5020xx年連綿不斷的精神價值;第二,我們民族新的長城精神應該是我們綜合國力和綜合國防的強大;第三,我們新的長城精神,應該是一種開放的、包容的,一種多元的,一種融合現代世界文明發展的精神。有了這些,我們整個長城文化就能歷久彌新,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使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更能發揚光大。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