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百年校慶校長演講稿
各位來賓、各位校友,女士們、先生們,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賀同濟百年華誕,攜手翻開新的百年華章!
公元19xx年,一位名叫埃里!毬〉牡聡t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創辦了德文醫學堂。校董們為學堂取名“同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1XX年后的今天,這所從中國成語“同舟共濟”擷取校名的大學,以其獨特的歷史傳承和辦學特色,成為學子心儀的圣殿,科技創新的搖籃,國際交流的窗口,社會文明的家園!
百年中國高等教育史,與國家民族的興衰緊緊相連,而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同濟師生都有家國同一、同舟共濟的切身感受。
早在1917年,一戰期間,同濟醫工學堂被租界*驅逐。危難時刻,社會各界紛紛支援,華人董事與全校師生鼎力維持。學校在困境中執著前進,教學模式日益彰顯特色,于1927年躋身于國立大學之列。
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為求一張平靜書桌,培育華夏復興的中堅,全校師生三年流離,六次搬遷,經千般磨難,歷萬里行程,最后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在寺廟里上課,在茶館里討論,在油燈下實驗,在長江邊鍛煉……八年文化抗戰,傳播了科學文明,歷練了愛國情操。同濟師生或投筆從戎,浴血沙場;或支援后方,服務桑梓;或潛心深造,積聚力量,成為重建家園的國家棟梁。民主革命時期,廣大師生求真務實,積極投身革命,為自由和民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50年代初期,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同濟的醫學、理學、文、法、測繪、造船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為新中國的高教布局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土木及相關學科的精英匯聚到同濟旗下,不同學術流派兼容并蓄,汲取各方之長而百花齊放,同濟發展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規模、學科的工科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同濟大學再次站到了中國社會變革的前列,迎來了學校歷的快速發展時期。1979年,李國豪校長率先提出恢復與德國的傳統聯系,建設多科型大學,得到鄧小平、方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學校領風氣之先,大膽改革,銳意進取,在國家和上海市重點支持下,進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世紀之交,經過新一輪高教布局調整,同濟學科基礎更加雄厚;我們恢復醫科,重建人文,優勢學科持續攀登,新興學科迅速崛起,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辦學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百年同濟,雖歷經坎坷而精神永存。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是百年同濟的真實寫照。每當危難來臨之際,總有一種力量在支撐,使同濟旗幟不倒,步伐不停。每逢機遇降臨之時,總有一股激情在涌動,使同濟意志堅定,奮勇向前。同舟共濟、自強不息是同濟精神的靈魂,是我們逆境中堅韌奮起、順境中攀登超越的力量源泉!
百年同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輩、校董袁希濤對學生們提出殷切期望:“中國之大患,曰貧曰弱,救弱莫若醫,救貧莫若工。務望諸君,各求深造,以養成將來救國之人才”。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告慰先賢,百年同濟的沃土培育了25萬繽紛桃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才,其中校友院士超過100位。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他們都是同濟師生的杰出代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學界翹楚。大學培育了英才,英才光耀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