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慶領導演講稿篇(精選6篇)
大學校慶領導演講稿篇 篇1
在這120xx年中,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乃至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回想戊戌年間,京師大學堂成立,以“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為宗旨,管學大臣張百熙在給光緒的奏折中慷慨激昂地寫道:大學堂“不特為學術人心極大關系,亦即為五洲萬國所共觀瞻。天下于是審治亂、驗興衰、辨強弱。人之出出于此,聲名之系系于此。”今天,既是北大建校110周年的紀念日,也是國家實施一流大學計劃的十周年紀念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回顧這十年北大所走過的道路,必將啟發我們進一步地思考:在中國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與那個時代相比,今天的北大是多么的幸運!我們有幸分享了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得到了國家長達十年的專項支持,這正是蔡校長當時夢寐以求的。這十年我們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努力探索,對“在中國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一重大課題,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第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離不開國家強有力的支持。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條件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於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十年時間證明,正是有了國家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才會有全社會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支持;正是有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投入,才會有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
第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適時制定和修訂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妥善處理規模和效益、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堅持質量優先,走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
第三,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在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我們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歷史傳統,這些傳統,構成了北大精神的核心部分,影響和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
第四,建設一流大學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任何形式主義的做法,都只能給大學帶來傷害,甚至動搖大學精神的基礎,必須依靠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的力量,堅定信念,腳踏實地,聚精會神,埋頭苦干。
展望未來,到下一個十年結束的時候,我相信,被打得整體學科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文化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將實現新的跨越。北大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能夠為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做出關鍵性的貢獻,能夠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在各行各業中起引領作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大學校慶領導演講稿篇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親愛的校友、同志們、同學們:
在這美好的金秋九月,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迎來了60華誕。歡樂的石化大學校園展開熱情的臂膀,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和校友,共同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首先,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向光臨大會的各位領導、嘉賓、校友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海內外所有的石化大學人致以節日的祝賀!
六十載歲月如歌,春華秋實。六十年前,為了恢復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的國民經濟,培養我國急需的石油工業人才,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的親自關懷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前身“大連石油工業學校”于1950年11月1日在大連誕生,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1953年中央燃料工業部根據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的發展石油工業的方針和任務,將學校北遷撫順辦學,更名為“撫順石油學校”。1958年擴建為“撫順石油學院”,其間幾經變遷,先后隸屬石油工業部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XX年2月學校劃歸遼寧省人民政府領導,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體制。XX年10月原國家重點中專、有著51年辦學歷史的“撫順煤炭工業學校”整體并入,開設高職教育,為我校壯大了實力。XX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正式更名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60年來,從風華正茂的大連石油工業學校,到歷經風雨的撫順石油學院,再到展翅騰飛的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我們與國家能源工業同發展,與時代社會共進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見證了新中國能源工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軌跡,是中國石油、煤炭教育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六十載英才濟濟,桃李芬芳。學校六十年的辦學成就銘記著廣大校友的功勛。從渤海之濱到沙漠邊陲,從松遼平原到南海邊疆,從中亞中東到南美非洲,到處都有石化大學人的身影。8萬多名校友活躍在石油石化和煤炭等各行各業,他們當中不少人,包括在座的許多校友,已經成為勤政為民的政界領導,叱咤風云的企業精英,甘為人梯的學界名師,成就顯赫的科技專家,馳騁市場的創業英才,以自己的突出貢獻響譽世人。還有更多的校友,他們在石油石化、煤炭等各條戰線上默默無聞、艱苦創業、永不服輸、發奮圖強,展示了扎實的基礎、充足的后勁、全面的素質、卓越的才華,創造出了驕人的業績,贏得了各方的認同和社會的贊譽。校友們,無論你們身在何處,位居何職,都是母校的學子;無論你們成就大小,貢獻多少,都是母校的榮耀。母校為你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母校衷心地祝福你們!
六十載薪火傳承,嘔心瀝血。一代又一代石化大學人為了國家繁榮、民族昌盛、社會進步、能源發展,以默默耕耘、樸實無華的高尚品格,與學校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把一生最美好的年華留在這片熱土上,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他們不僅傳道授業,教書育人,而且致力科研,創新科技,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成功辦學之路,為石油石化和煤炭等行業創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石化大學不斷前進的道路上,活躍著廣大教職工追求探索的身影,留下了他們敬業奉獻的足跡,記載著他們永不磨滅的功勛。
響譽省內外高教戰線的師德楷模路永潔,就是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回首一路風雨,我們永遠銘記為石化大學的事業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先賢和前輩,永遠不會忘記甘苦備嘗、矢志不渝的離退休老同志,永遠不會忘記立足崗位、奮力拼搏的全體教職工,我們向所有為學校建設和發展付出艱辛勞動的同志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石化大學的歷史上永遠銘刻著你們不朽的豐碑!
六十載勵精圖治,鑄就輝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斗,石化大學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建校初的二三百畝地、三四個專業、四五百名學生,發展到今天占地1906畝,建筑面積64萬平方米,辦學規模23000余人,擁有2個聯合培養博士點、26個碩士點、11個工程碩士領域和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9個本科專業、26個高職專業和包括民辦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國際教育在內的多層次教育體系,成為以石油石化為特色,工、理、經、管、文、法、教等七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始終把面向行業、立足地方的“頂天立地”戰略作為長期發展戰略,緊跟石油石化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積極調整學科布局,建成了化學工程與技術和石油天然氣工程兩個遼寧省高水平一級重點學科;建成了13個覆蓋石油石化主要領域的遼寧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建成了4個省級石油石化科技創新團隊;建成了遼寧省雷鋒研究會、遼寧省維護社會穩定學會兩個省級研究會。近五年來學校共承攬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550余項,獲國家和省市科技成果獎46項,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全力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XX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XX年4月學校作為全國唯一一所高校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的光榮稱號。學校大力實施外向戰略,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10多個國家的20多個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今年3月學校成功實現了遼寧省人民政府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團公司四方共建我校,為我校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提供了新的平臺。更為寶貴的是,學校形成了雷鋒“五個一”精神的育人特色,形成了“團結、求實、嚴謹、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問學穿石、修身誠化”的校訓,成為推動學校發展永不枯竭的動力,將永遠激勵著所有的石化大學人以事業為重,以奉獻為榮,開拓進取,不懈追求。學校取得今天的發展和成就,承載著教育部、遼寧省等主管部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團公司及所屬企業,撫順市政府和社會各界,以及廣大校友的關心、支持和厚望。在這一莊嚴神圣的時刻,我們向長期關注和支持學校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們,向所有對母校赤子情深、關愛備至的校友們,表示最真誠的謝意!
六十載甲子輪回,繼往開來。今天,石化大學又站在新的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我們有幸處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代,本世紀頭20xx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校謀求更大更快發展的重要階段。回顧歷史,我們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是信心滿懷。我們將繼續秉承先人的優良傳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以遼寧省與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四方共建我校為契機,以服務石油石化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和外向戰略,深化體制改革,搭建創新平臺,匯聚學術團隊,構筑學科高地,放大優勢特色,精心打造石油石化高水平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應用基礎研究和高層次學術交流的基地,力爭用五至十年時間,將我校建設成為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省內一流,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行業特色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石油石化、煤炭工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最后,再次感謝大家的光臨,祝大家事業順達,闔家歡樂,萬事如意!
大學校慶領導演講稿篇 篇3
各位來賓、各位校友,女士們、先生們,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賀同濟百年華誕,攜手翻開新的百年華章!
公元19xx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寶隆的德國醫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創辦了德文醫學堂。校董們為學堂取名“同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1XX年后的今天,這所從中國成語“同舟共濟”擷取校名的大學,以其獨特的歷史傳承和辦學特色,成為學子心儀的圣殿,科技創新的搖籃,國際交流的窗口,社會文明的家園!
百年中國高等教育史,與國家民族的興衰緊緊相連,而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同濟師生都有家國同一、同舟共濟的切身感受。
早在,一戰期間,同濟醫工學堂被租界當局驅逐。危難時刻,社會各界紛紛支援,華人董事與全校師生鼎力維持。學校在困境中執著前進,教學模式日益彰顯特色,于躋身于國立大學之列。
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為求一張平靜書桌,培育華夏復興的中堅,全校師生三年流離,六次搬遷,經千般磨難,歷萬里行程,最后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在寺廟里上課,在茶館里討論,在油燈下實驗,在長江邊鍛煉……八年文化抗戰,傳播了科學文明,歷練了愛國情操。同濟師生或投筆從戎,浴血沙場;或支援后方,服務桑梓;或潛心深造,積聚力量,成為重建家園的國家棟梁。革命時期,廣大師生求真務實,積極投身革命,為自由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50年代初期,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同濟的醫學、理學、文、法、測繪、造船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為新中國的高教布局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土木及相關學科的精英匯聚到同濟旗下,不同學術流派兼容并蓄,汲取各方之長而百花齊放,同濟發展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同濟大學再次站到了中國社會變革的前列,迎來了學校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1979年,李國豪校長率先提出恢復與德國的傳統聯系,建設多科型大學,得到鄧、方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學校領風氣之先,大膽改革,銳意進取,在國家和上海市重點支持下,進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世紀之交,經過新一輪高教布局調整,同濟學科基礎更加雄厚;我們恢復醫科,重建人文,優勢學科持續攀登,新興學科迅速崛起,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辦學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百年同濟,雖歷經坎坷而精神永存。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是百年同濟的真實寫照。每當危難來臨之際,總有一種力量在支撐,使同濟旗幟不倒,步伐不停。每逢機遇降臨之時,總有一股激情在涌動,使同濟意志堅定,奮勇向前。同舟共濟、自強不息是同濟精神的靈魂,是我們逆境中堅韌奮起、順境中攀登超越的力量源泉!
百年同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輩、校董袁希濤對學生們提出殷切期望:“中國之大患,曰貧曰弱,救弱莫若醫,救貧莫若工。務望諸君,各求深造,以養成將來救國之人才”。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告慰先賢,百年同濟的沃土培育了25萬繽紛桃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才,其中校友院士超過100位。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他們都是同濟師生的杰出代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學界翹楚。大學培育了英才,英才光耀著大學!
百年同濟,為中國的科教事業樹起了無數豐碑。同濟首任華人校長阮尚介曾言道:“以今之世,而言庶富之原,舍科學將安歸乎?”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同濟在中國傳播和建立了德國醫學流派,開啟了現代工程師教育,夯實了中國軍工、測繪、造船事業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學校積極倡導科研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大跨橋梁和高聳建筑抗震抗風的世界難題,主持了中國南海首次大洋鉆探科學考察,發現了心房顫動致病基因,研發了32位高性能嵌入式cpu,開創了特大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汽車……民族復興促進了大學發展,大學發展支撐著民族復興!
百年同濟,開啟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濟誕生于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中,淵源于德國,拓展到歐洲,交往拉美,牽手亞非,貴賓紛至沓來,學子競相負笈;中德學院、中法學院、中意學院,與聯合國合作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學院、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為學校開拓了更大的國際發展空間。大學溝通了世界,世界關注著大學!
百年同濟,演繹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同濟因上海開埠興市而創建,因上海繁榮興旺而發展。在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歷程中,同濟的成長得到了上海的大力支持,同濟也為上海的騰飛作出了重要貢獻。寶鋼工程幾經波折創造輝煌,洋山深水港反復論證得以興建,浦江大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上海世博會規劃建設順利推進;還有東方明珠頂升,地鐵工程貫通,越江隧道掘進,蘇州河治理,……上海城市建設的重大工程,凝聚了同濟多學科的創新智慧,浸透著幾代同濟人的心血。在上海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的今天,同濟正在全力提供科技、人才和文化的支撐;與相關城區共同探索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模式,以大學知識的外溢和外延,促進城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立足上海,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學校向外拓展的步伐不斷加快。西藏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修復、加納共和國體育場興建,俄羅斯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明珠整體規劃等等,都是同濟師生的精品杰作。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著城市!
回顧學校曲折奮斗的歷程,閱覽前輩校友們載入史冊的光輝業績,我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我們的胸中充滿豪情:一百年來,同濟的發展始終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學校以濟世興邦為己任,力求醫工結合、發展社會;民族危亡之際,師生以熱血書寫青春,以工程報效國家,鑄就了豐功偉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同濟人秉承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濟的百年,是可歌可書的百年,是引以為豪的百年!
歷史走進了21世紀,人類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回眸12世紀中葉世界上第一批大學于歐洲誕生,在近千年的時間里,人們曾經把大學比作象牙塔。這不僅是因為其中研究高深的學問,更因為那些學問離普通百姓太遠。而今大學之所以受萬眾矚目,根本原因是科學技術與人民生活日益緊密的結合。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社會高速前進,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增強了人們更加親近科學和掌握科學的愿望。大學應該成為幫助一切有志者實現這種愿望的殿堂。
面對人民的期望,大學應該勇敢地承擔起新時期的歷史使命。同濟未來百年的發展,將繼承和發揚百年同濟優良傳統,堅持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的統一,文化傳承和科技創新的統一,全球意識與民族認同的統一,適應需求和引導變革的統一,朝著國際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堅定邁進。在這個莊嚴時刻,我們向社會鄭重承諾:
第一,以一流的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
大學的根本任務乃是培養人才。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同濟人才培養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創造條件讓學生經歷社會實踐,體會團隊合作,感悟創新過程;我們不斷開辟新途徑,形成大學與社會無阻隔、無間斷的溝通機制,通過社會反饋不斷修正培養目標,讓學生體驗和適應社會需求,鍛煉他們創造、創新、創業的能力。我們有信心幫助每一位進入同濟的學子,實現成才的夢想。我們奉獻給社會的人才,一定會有深深的同濟印痕:堅定的信念,開闊的胸懷;深厚的基礎,國際的視野;嚴謹的學風,創新的精神……。他們將會成為行業的中堅,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
第二,聚焦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
大學的科學研究,是探索,是創造,更是教育與傳授,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身就在鍛煉和培養青年人才,這就是大學科研的獨特魅力。大學有責任成為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成為社會探索和理論創新的重要力量,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們深知科技的發展,必須有人文精神的滲透,同濟未來將鞏固提升強勢學科,大力建設基礎學科,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瞄準國際前沿,促進學科交融,使傳統優勢學科更加強勢,新興學科異軍突起。我們將努力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爭取自身的進步與完美,體現抱負與價值!
第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在21世紀前20xx年的宏偉戰略。新的形勢賦予大學新的使命,那就是服務功能的確立與拓展。大學必須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人才資源,構筑自身特色,主動與區域經濟產業對接,主動為社會提供知識和技術,為企業和社會解決實際問題。除了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成果和人才,大學沒有自己的私利,大學不謀求成為一個利益集團。在奉獻國家、服務社會的同時,我們將瞄準國家科技戰略,將原始創新的發明創造,應用研究的核心技術,國際合作的最新成果,集成在校園,推廣到社會,造福于人類!
第四,積極把握全球化機遇,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諧世界是人類不懈追求的崇高境界。在經濟日趨一體化而文化愈加多元化的歷史時期,交流與溝通、理解與尊重成為世界保持穩定的必要前提。21世紀國際化的大學,理應承擔起創造和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責任。我們將借助同濟之舟,廣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的科研合作、教師交流、學生交換,更多地走上世界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舞臺,了解和吸收各國、各民族發展與進步的成果,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璀璨歷史和當世輝煌。我們立志成為和諧世界的推動者,也必然是世界和諧的受益者!
第五,堅持科學發展,建設和諧校園。
校園是社會進步的“思想庫”,是創新理念的發源地,是引領社會的風向標。在同濟的校園里,我們讓節約成為校園時尚,這種時尚將催生平等的意識,用平等意識奠定和諧校園的基礎。和而不同是中華文明的哲學精髓,科學進步的靈魂也在于不同思想、不同觀點的碰撞。我們將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發人的潛能為出發點,倡導自由的科學探索和嚴肅的科學爭論,使各類人才得以自由成長,各種學術流派得以自由傳播。我們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讓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浸潤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各位來賓、各位校友:1938年7月7日,同濟師生流落贛州,在山崖的石壁上深深刻下“同濟”兩個大字,以示艱辛歲月共度難關的決心。時光流逝,如今刻字人無從尋蹤,但“同濟”二字雖經風雕霜刻,依然醒目。今天,在邁向新的百年之際,我們把對社會的鄭重承諾,鐫刻在一代又一代同濟人心中,表達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
歲月如水,但歷史會證明:我們諾言如山!
謝謝大家。
大學校慶領導演講稿篇 篇4
清華大學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喜慶,我借此機會,向清華大學的師生員工表示衷心的祝賀:祝賀你們在過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為這些成就做出貢獻者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們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在中國,清華大學有著“中國麻省理工”之稱的美譽,說明貴校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認為,清華大學是我國重點大學的“排頭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學之一。這說明,貴校重任在肩,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所承擔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迎來了建校150周年的紀念,我看了兩校為慶祝校慶的安排,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據麻省理工學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將舉行一系列盛大的慶祝活動,在持續150天的校慶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貢獻者致敬,而且將舉行嚴肅的反思活動,思考如何繼續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
然而,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籌備工作,早在5年以前就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后又改為組織委員會,下設11個專項工作組。此外,還成立了發展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3年以前就開始了1000天的倒計時活動。籌備工作不謂不充分,輿論不謂不大。可是,整個校慶活動依然沒有擺脫傳統格式化的思維窠臼——大造輿論,邀請名人捧場,極盡評功擺好之能事。自去年以來,該校就開展了“百年賦”、“我愛清華”、“百年清華、行健不息”、“兩岸同心”等活動,而且還把輿論造到了國外去了。去年,該校派代表團訪日,舉行了“東京大學—清華大學周”和“早稻田—清華大學日”活動。在美國的造勢的范圍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舉辦了“清華周”,在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哥倫比亞舉辦了“清華日”,在哈佛大學舉辦了“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學生論壇”。
但是,我卻沒有看到清華大學有任何一項反思活動,更沒有像麻省那樣“嚴肅的反思”,這就是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之間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反思有過很多的論述,他說:“哲學認識的方式只是一種反思”。:因此,反思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進行反思。不經過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就不能認清教育的規律,不能成為一個清醒的領導者,也就不能使我國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發
展道路。
既然沒有看到清華大學的反思,那么我作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責任感的驅使,不妨替你們作一點點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學應當選擇什么樣的校長?這個問題的答案本來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學應當選擇一流的教育家當校長,但是這個問題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各重點大學都沒有解決好。為了說明問題,我不得不重提5年前發生在清華的一件事。2019年5月11日,清華大學校長主持中國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演講,演講完畢贈送禮品時,校長念黃遵憲的《贈梁任父同年》詩時,由于不認識小篆的“侉”字而語塞,并進一步導致舉止失措,把贈送禮物說成了“捐贈禮物”,接受對方禮品后又忘記說聲“謝謝”。這本來是很莊嚴的場合,卻鬧出了大笑話,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評。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誰都有念錯字的時候,我也念過錯字。我們無意苛求科學家要會認識篆體字,一定要懂得古詩文,但作為大學校長必須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對此,著名的文化學大師王元化先生在逝世前曾批評說:“大學校長由對人文科學茫然不曉的理科教授擔任,而此種現象導致大學文科奄奄無生氣,人文精神的失落。”這件事并不能怪罪校長,而只是暴露了我們遴選大學校長標準和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如果把遴選校長的權力交給學校的教授委員會,相信他們能夠選舉出符合教育家標準的校長。
其實,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杰出的校長,如梅貽琦、蔣南翔、劉達、劉冰等,從治校的實踐中,他們要么成了學者化的職業校長,或者是革命化的職業校長。梅貽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學博士,他的成名并不是因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頭銜),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話:“大學乃大師之謂也,而非大樓之謂也”,至今仍然被我國教育界所傳誦!這幾位校長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其業績和教育思想,都已載入我國高等教育史冊。對比起來,自80年代開始,清華大學的歷任校長都是院士競選演講稿 ,他們都是雙肩挑的學者,不能專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于辦好學校,因此他們都沒有成為有影響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85年以前曾說過:“做一個學校的校長,談何容易!說得小些,他關系到千百人的學業前途;說得大些,他關系到國家與學術之興衰。這種事業之責任,不值得一個整個(指心無旁騖)的人去擔負嗎?”問題就在這里,我國現在不僅校長,而且有些部處長也搞雙肩挑,他們怎么可能做到“魚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華應當珍惜自己的經驗,選拔那些教育家當校長,心無旁騖地領導和管理好學校。也許,也有些院士符合校長的要求,但必須放棄學術研究,要以學校的利益為最高的利益,絕不能利用校長的資源營建個人的學術汕頭,像世界那些著名大學校長一樣,做一個專心致志的職業化校長。根據過去的經驗,從國家部委或省市的領導人中,選拔那些既受過良好教育(假博士不要)又有民主作風的人,到部分大學擔任校長,也許比直接從教授中選拔要更好一些。
雪莉-帝爾曼卻說:“,正因為我們不需什么都做,我們才能夠集中所有精力和資源來干兩件事,一是非常嚴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學術化的研究生教育。我們把這兩件事做到了極致。我們認為,小就是美!”1997年該校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足不出戶,用7年時間證明了困擾世界數學界358年的費馬大定理,從而創造了世界學術界的奇跡!這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解放思想心得體會本色,我們應當反思“大而全”的辦學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誤區,我們最終可能建設不出真正達到美國研究型那樣一流水平的大學。
必須放棄急功近利和立竿見影的指導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發揚安貧樂道的精神。德國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曾說:“當大學決心于經常為國家和社會利益集團服務的方針的時候,馬上就背叛了學術工作和科學自身。大學如果確定了這樣的目標,無疑等同于自殺。”本來,大學是分為精英型的和大眾化型的,也有純學術性的和應用型之分。我理解阿倫特的話,是針對極少數精英大學而言的,這是繁榮學術的需要。如果這樣理解是正確的話,我認為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極少數重點大學,應當放棄實用主義的辦學方向,這是使我國科學躋身于世界先進之林的需要!
在清華大學校園里,豎立著一方石碑,上面鐫刻著“行勝于言”的警句,這被認為是該校的校風。這句話當然是正確的,反映了實踐第一的認識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為了表達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我個人切身感受到清華大學畢業生的務實精神,興許這正是該校出現了70位億萬富翁的主要原因。
大學校慶領導演講稿篇 篇5
向各位校友報告
又是金秋時節到,枝頭喜鵲叫。
又是金秋時節到,心潮逐浪高。
踏著校慶歡快的鼓點,
吹響召喚學子的號角。
我們站在一高的旗幟下,
向各位校友報告!
熊山巍巍,千秋畫卷墨香飄。
我們以母校六十年的輝煌,
向各位校友問好!
洛水泱泱,萬古琴弦詠風騷。
我們以母校六十年的榮耀,
向各位校友報告!
掀開每一個拂曉,聽書聲如濤。
展開每一道夜色,看燈火如潮。
我們六十年的母校啊,
在每一把泥土里都能讓你感到,
你們的足跡已托起綻放的花苞。
我們六十年的母校啊,
在每一方天空里都能讓你看到,
你們的夙愿已化作宏圖的驕傲!
熊山挺秀,春風楊柳萬千條。
母校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潮,
向各位校友問好!
洛水含笑,神州大地盡相邀。
母校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風貌,
向各位校友報告!
掀開每一頁日歷,看輝煌史稿。
展開每一幅藍圖,看錦繡詩抄!
我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啊,
在每一個變化里都能讓你感到,
母校與共和國的脈搏同步律跳。
我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啊,
在每一個奇跡里都能使你看到,
母校與共和國一樣令人自豪!
讓我們用清華北大錄取的喜報,
向各位校友報告!
讓我們用奧賽奪冠奏響的凱歌,
向各位校友報告!
讓我們用名師輩出耀眼的光環,
向各位校友報告!
讓我們用優秀學子非凡的創造,
向各位校友報告!
讓我們用一高新區恢宏的建筑,
向各位校友報告!
讓我們用三校合并宏大的手筆,
向各位校友報告!
讓我們用榮膺省級示范性高中的殊榮,
向各位校友報告!
讓我們用慶祝母校六十華誕的禮炮,
向各位校友報告!
鑼鼓敲,彩旗飄,
花如海,歌如潮。
為了共同擁有的光榮和夢想,
我們以母校的名義再次吹響集結號。
我們的身后艷陽高照,
我們的前方雄關漫道。
站在新的起點,
讓我們共同起跑。
我們的目標——更大、更遠
我們的目標——更強、更高!
大學校慶領導演講稿篇 篇6
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舉行盛大的慶典,我代表全校同學向母校表示祝賀,對各位來賓、校友以及老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深愛著母親的孩子們,回來了,從大洋彼岸,從西部邊陲到瀟湘秀水,他們是我們學友的驕傲,他們的成就也深深激勵著我們每一位學子,成為我們的榜樣,人生的楷模。
45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學校十五、211工程建設的開展,奧運場館落戶于校內,校內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校科研經費逐年創下新高,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科研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在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激勵著我們主動去學習,去鉆研,去創造,去面對失敗和阻力,不斷攀登科學技術的高峰。過去的成績已經成為歷史,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今后的日子里,我們也將遍布祖國山河,世界各地,想象著再過若干年,我們也將像今年的校友一樣,重回母校,感受母校取得的輝煌,大學時光是短暫的,也許就是因為它的轉瞬即逝,在X大學我們走過了不能忘懷的青春歲月,讓我們相信,在今后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飛多高,X大學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作為一個學校,45年并不悠久,它就像一個年輕人,前進的過程中充滿著活力和激情。X大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動力發展著,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殷切棋盤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X大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讓我們衷心祝愿母校在未來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發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