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機會,走向成功
近日學習韓愈之《馬說》,感觸頗深,作此篇,贈與諸位不遇伯樂之千里馬。
千里馬這個稱號是必須和伯樂聯系到一起的,因為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有了伯樂,才有所謂的千里馬。文章巨公韓愈是如此認為的。我以為不然,如果確是千里馬,那么一定與眾不同,無論它是在奴隸人的手里還是和普通馬在一個馬廄,它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它與別的馬相比一定閃著金光,是不會因為身處一個不利的環境而貶低了它的價值。我們假設這匹千里馬現在在奴隸人手下受屈辱,沒有遇到伯樂,難道它只能駢死了嗎?其實未必,既然他是千里馬,就一定有著特殊的本領,這種能力是自身的,為什么要指望別人來發現呢?假如這匹千里馬能夠不灰心不喪氣不悲觀,在干活的時候拼命表現自己,多做一些事做好每件事讓主人滿意,讓主人認為它與常馬不同,那么主人一定會對它特殊待遇,關注它,賞識它。何來“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之言。
韓愈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十分正常的。我們看看韓愈這一生。《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這一生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韓愈有這樣的思想便不足為奇。和他幾乎同處一時期的孟浩然比他幸運多了,卻更讓我們同情。孟浩然這一身才華橫溢引得皇帝欣賞,可他雖想求仕卻用“不才明主棄”來表明自己的心聲,讓人哭笑不得,從他的“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我們可以看到他既戀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于啟齒以及心焉向往又怕無門的復雜心理。
這兩個人,一個沒有遇到機會,一個沒有把握機會。在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是否能從古人身上得到些什么?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同在一個集體,共同沐浴在老師的關愛下,可一些同學總認為自己不遇伯樂,不受老師重視,而其他同學更受老師的關注和重用。這種思想的產生是多方面的,但必定有一條路能夠讓陽光照進他們陰暗的內心。試想,一個班級人數之多,老師不能一一了解關注,只有那些積極表現自己,敢于展現自己才能的人才會讓老師賞識,而偏偏那些認為自己不受重視的同學卻不愿表現自己的才能,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伯樂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是千里馬,我們有突出的才能,卻沒有遇到伯樂,我們就應該主動尋求伯樂,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和怨天尤人。成功的機會如果沒有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就應該主動去尋求成功的機會,不應該像孟浩然那樣“徒有羨魚情”,而是要思考如何創造機會走向成功。機會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