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擺渡
在心里不止一次有一種印象:煤層是片海,煤礦是碼頭。
在腦海中不止一次有一個念頭:自己要做一個煤海擺渡人。
同在一片海中,有的人是這片海中的過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渡途中會順道垂釣、采集海中的資源,從此岸到彼岸運送著彼此的需要,到達了目的地就離開;有的人,是海的子女,一代代沿海而生,靠著海而活,隨著海的潮起潮落而興興衰衰,他們心中有海,有愛也有怨;有的人,是這片海的擺渡人。無論是過客,還是子女,只要你走進這片海,他就會撐起一只篙,劃著一葉帆,帶你領略到這一片海的美麗和魅力,沿途給你講解這片海的傳奇和故事,在船上,你相信:不管是否有風浪,到達彼岸時刻定會是彩虹橋下。
曾經的曾經,很少有人認識煤礦,也不愿主動認識。仿佛這樸實的外表下也有著同樣黑漆漆的內在。煤、煤礦和礦工之間是怎樣的聯系,心中也只是有個模糊的印象。小時候,村子里一個鄰居因家里揭不開鍋,男的出去闖蕩最后下了煤窯當了礦工。沒過一年,家里傳來了礦難的訊息和貌似“豐厚”的撫恤金。那時候,村子里人人在茶余飯后都在談論的話題是煤礦是個充滿危險的沼澤地,稍不注意就會喪命,日子還過得去,是沒人愿意去虎口里討生活的。
后來,再后來,電視上,書本上,和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礦區,認識了礦工,和煤有了更親密的接觸,帶來了更多訊息。有人說:那不是一片沼澤,那是一片海。越來越多的人來了,我也來了。
第一次來到煤礦,感覺并沒有那么惡劣,相反,他很偉岸;第一次認識了礦工,他們并不覺得討厭,反而很可愛;第一次下井也并沒有太多顧忌,像是第一次去海邊,并沒有擔心驚濤駭浪、地震海嘯會發生在如此美麗的海邊,我心里一直堅信著:走進它就是一個發掘寶藏的傳奇旅程。在井下,我看到豐富的煤層,源源涌動的煤流和現代化下的煤礦建設,我的第一次與煤相識竟是一個驚喜的“艷遇”。認識了她的美,迷上了她的內在。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似乎有道理而又似乎不全面。聚集在一起,在煤海里弄潮的不都是貪圖了海的資源而忽略了海的美麗的人。進入煤礦成為礦工與煤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慢慢地,自己更加認識了煤形成的偉大歷程,礦工工作的艱苦和毅力,不僅感到自己的最大財富之一,除了這片海里的元素——煤,就是我們的礦工兄弟了。億萬年內在的修養,煤是讓人仰望的歲月留下的寶藏;而同讀歲月,海邊拾貝的礦工是可敬可愛的一群人,并不是一群只知道勞動的“啃海族”。
在相知相處中,別人擺渡了我,讓我深深愛上了這片海,愛上了這群人。
一直從事機電工作的我,在工作上一直立志要用技術服務生產,用辛勤回報認可。我知道自己不是工作之后就沉睡的人。愛一個人,愛一種事物,應該是全部無保留的付出,不是嗎?我想是這樣的,面對對煤和礦工的愛,工作崗位下來之后我也要用另一種方式——文字表達出來,并傳達給更多人。曾經我為礦工寫過一篇文章,并獲了獎。在頒獎會上,面對很多德高望重的前輩們,我說出了作為我們年輕人的想法:年輕人要有思想,不應該是麻木工作的、沉悶的機器,年輕人的思想和活力應該洋溢在地面,發揮在井下:把地面的陽光帶到井下,把井下的動力開掘到地面。或許他們從我身上真正看到了年輕一代礦工的活力和思想能在陽光下激蕩出一朵更晶瑩的浪花,我的想法獲得了不少前輩們的認可,并在生活中獲得了不少幫助。中國作協主席劉慶邦老師和我的師父肖鋒老師對我從事的機電工作給了很大鼓勵,對我們年輕人有思想,有活力的新風貌給予了認可。我心中日益堅定一個念頭:我要把自己的、我們這一代人的的思想活力和熱情傳播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做這片煤海的一個擺渡人。
煤,不只是黑色,其實他和鉆石一個本質;礦工不只是無素質、無思想的勞動機器,其實我們也是優秀的建設者。
我愛著這片海,用我的內在,用我的熱情。有不少人說:技術工作是個枯燥的苦差。我自己卻未曾發覺,自己常常思索著把思想的火花和技術的嚴謹結合起來,靈活應用,這片海中,一定會是個出色的舵手。工作時,我熱愛自己的技術,能一點點在進步中提高自己,和礦工兄弟們一起解決了一個個難題,用源源不斷的煤流將井下的動力開掘到地面化為更多光明和溫暖;工作之余,我又喜歡和這片海里的老舵手們——那些見證了神東成長的老前輩們交流學習,用自己的筆墨將歷史的傳奇和年輕人的陽光傳送到井下。
慢慢的,自己的把對煤的感情,見聞和思想傳播給了家人、朋友、同學、越來越多的人。父母曾經那種不知名的擔憂和外人面前不談兒子工作的習慣也慢慢變了,過來看一看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了。同學中,當初對我選擇與煤相伴的不解也慢慢變成了一種認可。
相處相知中,我也擺渡著他人。
如何成為擺渡人呢?擺渡人有自己為海做貢獻的忠心,處理風浪的能力,熟知歷史的知識,講述傳奇的內在。作為擺渡者,我欠缺的東西還很多,要走的路很還長,但我堅信。
海的這邊還有不少人尚未上船,到達彼岸;也有不少人未能全面認知這片海、這座碼頭、這群子民,擺渡者的路還很長。
客官,上船,這里風景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