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皆有可能優秀議論文
“There a star for everyone。”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明星。這是Drugstore組合同名專集中主打歌Super Glider(超級滑翔機)的一句歌詞。人們心中的星各不相同,可以是大俠縱騁的武林;可以是哼哈饒舌的說唱;可以是太極憂郁的生死戀;可以是混音擬成古典樂但是造星的過程卻應該是一致的。 是什么影響了人們的喜好,而決定了心中文娛價值觀的趨向呢?如果將學術界的應激理論,引用到這里便有三種論調:首先是基因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其認為人的愛好由父母決定。父母喜歡什么,借著基因遺傳,你也就喜歡什么。可是回顧,雙親(八零代的父母)青春時對于紅寶書的癡迷,抑或是對于麗君歌曲的鐘情凡此這般的喜好,卻鮮現在其子女的身上。因此這個論斷有點懸。另一個是心理決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強調你的喜好是父母種下的因。但當下,父母的極力反對也無法改變自己孩子對流行文化的狂熱,所以這個論點也不太靠譜。最后的環境決定論好像是問題的癥結,如果再將其細分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這項考量依據的話,似乎有了些感觸。再凝神細想,也就體味到了周遭的諸多變化—— 當李白不再吟誦詩詞,而改唱流行;雨果不搞劇作,而投身百老匯;達芬奇不畫夢那麗紗,而鉆研密碼學;羅米歐與朱麗葉走出莎翁小說的纏綿,而主演NC電影;當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瘋了,全球化的腳步使科技成為了人類的,高度發達的商業成了人民的精神食糧。商業文化與通俗文化再信息傳播如此之快的今天,壓碎了紙張和歷史拼湊起來的書窗和積淀。如上這般不過只是創造嶄新文化的代價罷了。
可是這種易食的罐頭文化,帶給我們的是什么呢?我們該如何面對與理解這樣的文化呢?僅僅是對紙醉金迷的文化產業化的悲嗟?或是說文化藝術擺脫不了消費社會帶給她們的壓力,而徑直走進了高雅的通俗的死胡同里。但是這些臆斷是否本身就帶有精英階層的傲慢與偏見呢? 應該看到,時尚文化、通俗文化這些經過商業包裝后的文化本身就是,將小眾文化推向大眾的過程。套用一下時下足球界的行話:這就是革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就是要打破菁英階層的文化霸權與壟斷!若是這樣,李白唱流行又何妨?至少還有“天生我才”的歌詞。 “Nothing is impossible” 這是Adidas的一句廣告詞,如果直譯的話,可以解釋為沒有什么不可能。確實當今全球話的背景下,文化的融合與嬗變超乎想象,似乎普天之下沒有什么不可能發生的!而在這種文化環境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八零代,能帶給中國怎樣的驚喜呢?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