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后天觀后感
摘要:影片中,由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洋面升高,整個北半球被全部冰封。這種假設是撼人的!恰巧那段日子全球氣候極為異常,如歐洲六月降雪,阿爾卑斯山大量冰川融化、雪線上升...人們不禁警惕地問"后天不會明天到來,那明天的明天呢?"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溫室效應作為20世紀危險的產物,依然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本片被定義為"環境災難驚悚"而非"科幻片",也就是說,本片所展現的情景,是與現實有著密切聯系,而非憑空編造的.
盡管如此,影片中的大量情節仍被批作是"扯淡的".比如冰河期來去的速度、波及的范圍,從科學意義上講都是不可能的,可我覺得,科幻(我還是習慣稱其如此)不是科普,盡管它很不嚴謹,但我們仍能體會出導演用夸張警示人們的用意。
《后天》摒棄了好萊塢以往一貫“明目張膽”的個人英雄主義,如果冰河期的到來與結束是影片的大背景的話,那父子情便是貫穿全片重要的情感主線之一。而這種感情,體現在父親營救兒子的過程中。
從開頭看,Sam與父親的關系明顯存在分歧與矛盾,這是許多美國家庭在此時期的普遍現象。當兒子面臨危險時,父親毅然北上,這不僅是勇氣與毅力。更是一種可以戰勝理智的情感——愛!
當冰河來臨,困在圖書館的幾人成為一個整體,他們在最絕望、最危險的時候相互依靠、相互鼓勵,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條線索,也有著以點帶面的妙處。
當他們在選擇用來燃燒取暖的書時,所發生的分歧可以顯示出不同的人在危難時,對人類文明的態度。
一類贊成以生存為主,因為只有生存下去,也許才有可能重建人類文明;另一類寧死也要保存人類文明的痕跡,因為這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瑰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們期望有一天,也許在危難之后的某時,子孫能重拾那曾經險些毀滅的文明。一類對自己存有希望,充滿生的渴望;另一類則對未來充滿了末世關懷的宿命期望。
這一橋段,是導演提示著人們,展開了非常深刻的思考。
但最終,雙方均作出讓步,同時,彼此信任著、鼓勵著,此刻,不會再有任何對權錢的貪欲,不再有個人的私利與爭奪,因為此刻,人類文明基本被冰封的時刻,一切都顯得無關緊要。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此刻只有互相幫助,才能抓住生的希望,或許才有生的可能!于是,人類的情感在社會滅亡的邊緣蛻化的單純而真摯!而此刻,觀眾也會不禁思考,難道一定要等到災難滅絕每人類才懂得蛻化?!
這一點,與之前一點,展現在同一時空環境下,構成了影片最深刻的兩點人文主題。
故事的警示
影片的故事并沒有顯示出多少新奇的地方,總的來說,通俗易懂。我們暫且不論劇情的疏漏或場景的似曾相識,單看故事本身所要傳達的思想,是發人深思的。
在氣象學家發現洋面溫度異常后,立即向總統申請全國向南轉移。而總統說“請不要忘了我們的經濟同我們的環境一樣脆弱!”。此時,總統的形象代表了典型的大資產階級,他們惟利是圖,不愿浪費任何一點時間和精力在非賺錢的事物上,他甚至依然覺得,經濟才是解決一切的萬能鑰匙,直到最后。
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國際上有著《京都議定書》,而恰恰是美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本片無疑是對美國莫大的諷刺。那些自信的美國人向來喜歡指責別人,而他們自己做的,已經很差了!
當潮水來襲,林立的高樓瞬時倒下,龍卷風中的房屋、大橋、汽車...一一被毫不留情地卷上天,被摧毀、被撕碎、被吞噬!人們甚至還來不及作出反應,那些耗費人類大量金錢、智慧、勞動力的所謂“人類文明的杰作”,在自然的力量面前顯得如此脆弱、渺小而不堪一擊!那些有著“良好建筑技術”、“優秀建筑材料”的人類避難所,頃刻間化為烏有!被冰封的自由女神像,只殘剩出奄奄一息的頭。此刻,她高舉向天的手不再示意著自由,那是在質問!在指責!在控訴!!
數十分鐘災難場景的連續體現,使人們坐在銀幕前感受到了巨大而不可名狀的恐懼與深思。
我們生于自然,長于自然,我們為了自己的文明不惜破換自然的平衡,最終,自然反過來向人類做了宣判,我們的一切文明,物質上的、精神上的,完全可以被她輕而易舉地全部摧毀!在自然面前,無知的我們憑什么自豪于自己的“杰作”?!我們有征服、取代自然的資格嗎?
影片中,由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洋面升高,整個北半球被全部冰封。這種假設是撼人的!恰巧那段日子全球氣候極為異常,如歐洲六月降雪,阿爾卑斯山大量冰川融化、雪線上升...人們不禁警惕地問"后天不會明天到來,那明天的明天呢?"
但這畢竟是商業片,不會是絕望到底的.人類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即使是在最為難的時刻也保留著"潘多拉魔盒"最后所剩--希望!正是如此,導演才在結尾讓地球自行結束冰河期.
沒錯!自然永遠都是一位母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她只會或重或輕地懲罰,而不會毀滅我們!(其實我倒希望地球徹底發一次怒,讓人類社會就此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