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家木矮門的隨筆:矮門嘎吱
風經過各種物體時,產生的音效是不一樣的。我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的一種聲音,一種橫貫了整個童年的溫暖的聲音。那就是老家木矮門的嘎吱嘎吱聲。“嘎——吱——咯——吱——嗯——啊——”意味深長悠悠轉轉甚至有些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聲音,響徹在晃動的黑白相間的光陰里,像京劇中的一句嗟嘆,余音還在心底繾綣。
自打我記事起我家就有矮門(安在大門前的兩扇小門)。家中的矮門有半人多高,由一根根豎的平行木檔加上橫檔固定做成。家鄉做得考究一點的矮門還雕有鏤空的錯綜復雜的祥云圖案,近似古代的窗欞。矮門們常年風吹日曬櫛風沐雨,大都一副面目斑駁飽經風霜的樣子。于我,家中的矮門既是一個溫和的證人,又是一位恬淡的老友。五六歲的時候,我經常腳踩在矮門下端的橫檔上,兩手攀住門上的某根木條,然后,右腳使勁蹬地。矮門便像一瓣翅膀,借著慣性來回地扇動,耳邊呼呼生風,我開懷大笑。那扇矮門的門臼被我玩壞了好幾次,有一次差點脫臼了,簡直搖搖欲墜。父親拿出工具來丁丁咚咚一陣敲,矮門便又恢復正常了。祖父健在的時候,每年年底會把矮門通身刷一遍桐油。剛刷完桐油的矮門油亮亮的,像打了一層蠟。這大概是矮門獨特的保養方式吧。
其實,矮門的來歷頗為有趣。相傳嘉靖年間,日本倭寇經常流竄江浙一帶,害得民不聊生。戚繼光號召每家每戶在大門前筑一道防御工事。幾場戰斗之后,倭寇落荒而逃,而大門前的防御工事卻遺留了下來。時間一長,便演變為矮門了。矮門實用,因此,世代相傳,相沿成習。我們江浙一帶河流星羅棋布,幾乎家家門前有條河。為了防止娃兒們在河邊玩耍導致溺亡,大人們外出干活的時候,經常用閂插上矮門。孩子們便不能跑到河邊玩耍,但卻能從矮門的空檔里看到外面的花花草草雞雞鴨鴨,感受到風和陽光,不至于哭鬧。矮門既護了娃兒們的周全,又給了留守娃兒們觀察世界的窗口,大抵算是一個溫柔的存在。
江南的鄉村,大多數人家都養貓狗,養雞鴨。矮門有防御餓狗進屋偷食的作用。至于貓么,我親眼看到它一氣兒竄上矮門,不費吹灰之力,簡直如走平地。對于防竊賊,更是形同虛設。倒是可以防雞鴨進屋拉屎撒尿。那些家伙們的排泄物實在讓人不堪忍受。記得小時候鄰居家雞鴨養得多,加之沒裝矮門,堂屋的泥地上經常會有一坨坨雞屎,人和雞鴨簡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有一種爛糖雞屎,明晃晃的咖啡色,沾鞋了能臭上一天,因此,我都不愿去鄰居家玩。打小我沒見過“狗急跳墻”,而“雞急跳矮門”倒是見過好多回。雞們賊機靈,趁矮門開著的空檔悄悄溜進家中的竹囤里啄谷子吃,吃得雞脖子的下端粗得像下熱油開炸的油條。祖母發覺了,通常心疼谷子,于是“奧去奧去”地吆喝著趕雞。雞們驚慌失措,無路可走,情急之下,居然想起自己還有翅膀這回事,遂撲騰著翅膀飛到矮門上,上演“雞急跳矮門”的一幕。
我上初一的時候,家中造了樓房。原來的瓦房拆了,但是矮門還是被保存下來,裝在新樓房大門的外面。漆匠漆門窗的時候,順帶把這矮門也用餑薺紫的油漆重新走了一遍。那矮門舊貌換新顏,锃明瓦亮,看上去簡直有點精神抖擻。二十多年過去了,矮門日漸老邁了,周身的溝壑越來越深了。矮門上的餑薺紫慢慢褪成褐色,褐色慢慢退成灰褐相間的顏色,像沉淀的老人斑。直至某一天,兒子居然像只壁虎掛在老矮門上大笑,重演我的故技,我才發現,這日子恍然如夢。
歲月悠悠,沒關上的矮門,被風輕輕牽動,發出嘎吱嘎吱聲,像一支沒有船可依傍的櫓,有些寂寥。其實,矮門不開放也不封閉,不古板也不潑浪。矮門面對世界的角度剛剛好。
本文作者:山小山(微信公眾號:南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