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柳作文800字
柳這個意象在古代詩文中十分常見,自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詩人們就對“柳”情有獨鐘,僅在一部李商隱集中,以柳命題的詩就有二十多首。詩人們寫柳愈多,它的意味也就愈加豐富。
柳,諧音“留”,再加上微風吹拂下柳枝綿綿的姿態,決定了它在詩文中最常用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意。如李白的《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詩人原本處在與友人痛苦相別的時候,正想折柳送友,卻發現柳條未青,突發奇想以為是那春風深知離別之苦,才遲遲不愿讓柳條發青,這么一想,他便驚訝于春風的可愛,離別的酸苦似乎也就淡了許多,其實離別就是為了再聚呀。
柳的這一意思已經被用的太多了,以至于我們見到也不會有多少贊嘆與驚奇。然而柳是否有別的形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李商隱詠道:“曾逐東風拂柳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他仿佛是把自己比作柳,昔日意氣風發、樂游天下,如今卻斜陽如血、寒蟬凄切。一盛一衰中,詩人嘗盡大起大落的痛苦,也終于明白了年逝、世事難料啊,我仿佛能看到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深秋的山上、在血紅的殘陽里落寞的背影,那背影都哀傷得能叫人落淚。
還有一位詩人寫過柳,在他的筆下柔弱秀美的柳一改往日形象,搖身一變化作了反面角色。“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奸佞小人如同亂條狂舞、柳絮紛飛一般,在朝廷中原本悄無聲息,一旦東風來到便得勢猖狂、趨炎附勢、攪亂朝政、蒙蔽君心。一時間黃鐘毀棄,瓦缶雷鳴。他們妄想在朝廷中用流言蜚語來掩蓋真相,用挑撥離間之計來使君王親佞遠賢。可他們忘了像詩人一樣正義凜然的志士們正牢牢地盯著他們,漫天飛花也遮擋不住詩人刺骨如清霜、銳利如鷹隼一般的眼睛,他將所有都看得真真切切,小人又能何處遁形?
將每首詩都細細品來,柳也擺脫了單一的形象,在我心中越發可愛與鮮活,一時是敘離情別怨的依依楊柳,一時又引發年逝的人生感慨,一時又變成邀寵取媚的奸佞之徒。交替變幻中恰恰體現我國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正是這一特性使得我國古代詩歌文化在世界各大優秀文化面前依舊毫不遜色,獨顯韻味。